关于爱情友情送别离愁的经典诗词鉴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5946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爱情友情送别离愁的经典诗词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爱情友情送别离愁的经典诗词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爱情友情送别离愁的经典诗词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于爱情友情送别离愁的经典诗词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于爱情友情送别离愁的经典诗词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爱情友情送别离愁的经典诗词鉴赏.docx

《关于爱情友情送别离愁的经典诗词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爱情友情送别离愁的经典诗词鉴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爱情友情送别离愁的经典诗词鉴赏.docx

关于爱情友情送别离愁的经典诗词鉴赏

关于爱情、友情、送别、离愁的经典诗词鉴赏

人生三境界解析

来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第一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解析:

第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示当前形势相当恶劣,而也只有他能爬上高楼,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说明他能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

他能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的主要矛盾。

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

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蝶恋花①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②罗幕轻寒,③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④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⑤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

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的门户。

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

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注释】①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属江西)人。

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

卒谥元献。

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

有《珠玉词》。

②槛:

栏杆。

③罗幕:

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④朱户:

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⑤尺素:

书信的代称。

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第二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凤栖梧》)

解析:

第二境界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描述了如何为此下决心而努力奋斗。

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终不悔”。

就是说尽管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还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为了事业一切在所不惜。

在这个世界上干什么都没有平坦大道,要敢于创新,也要善于等待。

这是执着地追求,忘我地奋斗。

柳永《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有憔悴。

[译文]

春风轻轻地吹,那样温柔。

含着愁意,我向远望,空旷的原野无边际。

油然而生春怨千丝万缕,夕阳斜照碧色的草地,朦朦胧胧,那景致更是伤感迷离。

我久久地无言站立,谁能理解我此时的心意?

本打算狂饮大醉一场,消我心中愁闷。

可是对着美酒歌舞,虽然强装寻欢求乐,却感到索然无味。

因为相思,可我为了你,我宁可忍受一切,日日消瘦,一再憔悴。

 白衣卿相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代表作《雨霖铃》。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死时靠妓女捐钱安葬。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有《乐章集》。

柳永的父亲、叔叔、哥哥三接、三复都是进士,连儿子、侄子都是。

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景佑元年(1034年),才赐进士出身,是时已是年近半百。

曾授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

词作极佳,流传甚广。

其作品仅《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

描写羁旅穷愁的,如《雨霖铃》、《八声甘州》,以严肃的态度,唱出不忍的离别,难收的归思,极富感染力。

第三境界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解析:

第三境界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次的磨练之后,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也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也会突然豁然领悟贯通。

这时他在事业上就会有创造性的独特的贡献。

这是功到事成。

这是用血汗浇灌出来的鲜花,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词是爱国诗人辛弃疾名作,上片都是场景烘托,最后一句才是关键,手法上颇象《破阵子》。

此词表面写的是作者寻意中人,写出了她的忧愁,孤独。

实际上此人就暗指作者自己,表达了自己孤独,壮志难酬的苦闷心理。

全词含而不露,极富哲理,读来令人深思,是不可多得的好词。

 

《相思》

作者: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相传,古时有位男子出征,其妻朝夕倚于高山上的大树下祈望;因思念边塞的爱人,哭于树下。

泪水流干后,流出来的是粒粒鲜红的血滴。

血滴化为红豆,红豆生根发芽,长成大树,结满了一树红豆,人们称之为相思豆。

日复一日,春去秋来。

大树的果实,伴着姑娘心中的思念,慢慢的变成了地球上最美的红色心型种子——相思豆。

  红豆,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真正的相思红豆,粒形特大,直径8--9毫米,一市斤1700粒。

这种真正的相思红豆,大自然赋于它一种特质:

质坚如钻、色艳如血、形似跳动的心脏,红而发亮,不蛀不腐,色泽晶莹而永不褪色。

其外形及纹路,皆为“心”字形。

真的是大心套小心,心心相印。

传说是心有相思之苦的人,落泪树下,难以化解,最终凝结而成。

 

  在民间,相思红豆和玉一样,是有灵性的开运吉祥神物:

定情时,送一串许过愿的相思豆,会求得爱情顺利;婚嫁时,新娘会在手腕或颈上佩带鲜红的相思豆所串成的手环或项链,以象征男女双方心连心白头到老;结婚后,在夫妻枕下各放六颗许过愿的相思豆,可保夫妻同心,百年好合。

目前,相思红豆饰品风靡南国,时尚女性以佩带红豆精美饰品为荣,男女恋人纷纷为对方选择相思红豆饰品表达心中的爱意。

红豆作为相思寄托之物,古已有之。

 红豆树开花的时间为4月~5月,花为两性,9月~10月扁平的夹果才能成熟,质地为革质为木质,近圆形,没有中果皮,豆荚内含有1~2粒鲜红光亮、艳丽动人的种子,他就是“相思豆”的红豆。

红豆树开花和结果没有一定规律,有的树要几十年才开花一次,开花后不一定结果,因此他成为稀有珍品。

王维,字摩诘,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

《江城子·记梦》苏轼

原文: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文: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

不思念吧,但本来难忘。

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与她交谈凄凉的景况。

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梳妆。

两人互相望着,没有言语,只有泪千行。

料想年年断肠的地方,晚上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是苏轼为悼念妻子王弗所写的一首词。

王弗是苏轼的结发之,眉山青神人,十六岁时与比他大三岁的苏东坡成婚,婚后两人恩爱。

东坡《亡妻墓志铭》中曾如此描述他的这位妻子:

“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

”颇有“红袖添香夜伴读”的味道,可以说两个人不仅在生活上相互扶持,王弗同时还是苏轼的红颜知己,陪他度过了生活中的许多风雨。

但是恩爱夫妻不到头,苏轼的这位贤娇妻、贤内助竟于二十七岁上不幸病逝于京师。

十年后的一个夜晚,苏轼在密州做了一个梦,梦见与亡妻往日的缠绵,醒来不禁泪下,作了这首有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追念亡妻。

词的上阙抒发了相思之苦。

词一开始,作者就直抒胸臆,从时间的久远性上抒写了自己对妻子无尽的思念。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死别

十年,双方彼此隔绝,但即使不去想,妻子的音容笑貌依然难忘。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何况这是死别,十年,整整十年的死别啊,却丝毫没有冲淡词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

“不思量,自难忘”是最质朴最自然的表达方式,因为情真,就显得特别动人。

起句是作者从内心迸发出的长久郁积于心的深长的悲叹,为全词定下了凄伤哀婉的基调。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是从空间的遥远上来写妻子的处境:

远在千里之外的亡妻,孤零零的呆在冰凉的地下,该是多么寂寞凄凉。

“孤”字传达出诗人对亡妻的体贴之情。

“话凄凉”是就生者和死者双方来说的:

死别十年,彼此都有满腹话语要向对方诉说,却又无法诉说也无处诉说。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三句隐含着词人深沉的身世感慨在内,妻子亡故后,苏轼仕途坎坷,政治上倍受挫折和打击,长年的奔波劳碌使他变得风尘满面,两鬓如霜,所以即使真有见面的机会,妻子恐怕也认不出自己了。

想到此,词人确实是有满腹凄凉要说的,然而生者有情死者却无知,“凄凉”是根本无处诉说的,向无可诉说处去话凄凉,因而越见其凄凉。

这三句,可以说是一字一泪。

下阙写梦。

现实是残酷的,却无法阻碍词人的思念。

“夜来幽梦忽还乡”,梦超越了时空,跨过了生死线,词人在

梦中和妻子相见了。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正是词人思念之情达到极致的表现。

在梦中词人回到了家乡,回乡以后看见了什么呢?

“小轩窗,正梳妆”,这是这对恩爱夫妻以前生活的生动写照。

这句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过多的渲染,只用六个字就把真切而强烈的感情融入了看似极平常的生活场景中,读者不难想象从前这对夫妻相亲相爱、融合欢乐的情景。

经历了十年死别和无限思念之苦,见面之后却“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情到深处情转无,思到深处自无语,无言相顾,泪流满面,这其间饱含了多少说不尽、道不完的情感!

无言胜似有言,比之千言万语更能表现出深沉复杂的感情。

梦中相见是美好的,梦醒后面对的现实却让人揪心: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冷月清光,洒满亡妻长眠的松冈,此情此景,怎能不使人肝肠寸断!

“肠断处”指亡妻的坟墓,断肠

人却是兼指生者和死者的。

苏轼此词忧郁感伤,哀婉悲凉,不

以用典取胜,也不以锻炼词句生色,完全以平常语言写出来,却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原因在于以情动人。

词以“记梦”为题,当然全出了想象,但这一艺术想象却是以夫妻情感的真挚深切为基础的。

正如《宋词宋诗短论》所说:

“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首先也是最主要的就是在于早已亡故的妻子依然活在词人心底⋯⋯在他的词中,妻子总是作为一个活的形象。

”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

这种深沉而真挚的感情,使这首

小词产生了催人泪下的效果。

而作为一代大家,苏轼写情的手法也很高明。

首先,词人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细节用白描手法抒写。

“小轩窗,正梳妆”是妻子生前一个极其平常的生活片断,苏轼选取这一断作为抒情的底色,使得他的情感有所依托并显得真实可信。

而这种妻子生前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出现在作者梦中,是虚幻的,然而又是实在的,或者说曾经是实在的。

这一虚幻景象的出现,带给词人内心情感的强烈波

动和冲撞:

这样的场景是一去不返了!

这给词人带来多大的悲伤和哀痛呢!

另外,苏轼善于借助凄凉孤寂的氛围烘托自己的感情。

在词里,词人给我们构筑了一个凄凉孤寂的抒情氛围。

不论是上阕“千里孤坟”的遥不可及,还是下阕“明月夜,短松冈”的清冷的月光,给我们营造的都是一种凄凉的场景,

在这种场景衬托下,又有两个“断肠人”执著的要向无可诉说处去话“凄凉”,这就造成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这种

矛盾必然会产生出凄凉的悲剧效果,从而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苏轼的这首小词像是春蚕吐丝,又像是幽山流泉,从词人的胸臆中泻出,无矫饰之情,无故作之态,质朴自然而又真切感人,既有传统婉约词的深婉细腻,又没有常见的那种柔弱和纤艳,可以说是温婉清新、柔而不媚,读这首词的时候,我们很难相信这就是那位怀抱铜琵琶,高唱“大江东去”的苏东坡,不过正是这样丰富的东坡,才让我们如此的喜欢他,几百年来,一如既往的喜欢着!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解析:

红润柔软的手,捧出黄封的酒,满城荡漾着春天的景色,宫墙里摇曳着绿柳。

东风多么可恶,把浓郁的欢情吹得那样稀薄,满怀抑塞着忧愁的情绪,离别几年来的生活十分萧索。

回顾起来都是错,错,错!

美丽的春景依然如旧,只是人却白白相思得消瘦,泪水洗尽脸上的胭红,把薄绸的手帕全都湿透。

满园的桃花已经凋落,幽雅的池塘也已干阁,永远相爱的誓言虽在,可是锦文书信靠谁投托。

深思熟虑一下,只有莫,莫,莫!

钗头凤(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解析:

世事炎凉,黄昏中下着雨,打落片片桃花,这凄凉的情景中人的心也不禁忧伤.晨风吹干了昨晚的泪痕,当我想把心事写下来的时候,却不能够办到,只能倚着斜栏,心底里向着远方的你呼唤;和自己低声轻轻的说话,希望你也能够听到.你能听到吗?

想忘记以前的美好时光,难;能和远方的你互通音信,倾诉心事,难;在这个世情薄,人情恶的境遇中生存,更是难上加难!

今时不同往日,咫尺天涯,我现在身染重病,就像秋千索.夜风刺骨,彻体生寒,听着远方的角声,心中再生一层寒意,夜尽了,我也很快就像这夜一样了吧?

怕人询问,我忍住泪水,在别人面前强颜欢笑.我想在别人面前隐瞒我的病情;隐瞒我的悲伤;隐瞒这种种悲伤都是来自对你的思念!

可是,又能瞒得过谁呢?

《月下独酌》作者: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注解】:

1、将:

偕,和。

2、相期:

相约。

3、云汉:

天河。

 

【韵译】: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

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评析】: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

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

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怨情》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有两首,一首五绝,一首七古,所写的是弃妇的怨情。

其中五绝以简洁的语言刻画了闺中人幽怨的情态,着重于从“怨”字落笔,写女主人公“怨”而坐待,“怨”而皱眉,“怨”而落泪,“怨”而生恨,层层深化主题,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怨情》五言绝句: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作品译文

美人儿卷起珠帘一直等待,一直坐着把双眉紧紧锁闭。

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

《怨情》七言古诗

作品原文

新人如花虽可宠,故人似玉由来重。

花性飘扬不自持,玉心皎洁终不移。

故人昔新今尚故,还见新人有故时。

请看陈后黄金屋,寂寂珠帘生网丝。

[5]​

作品译文

新恋的女人娇媚如花,娇气可宠,老婆可是像美玉一样端庄尊重。

要知道花性飘扬不稳重,玉心晶莹皎洁情不移。

老婆当初也是新人,昨天新人今天故人,今天的新人明天也是故人。

你看:

陈太后当初是金屋藏娇,后来却是珠帘结满蜘蛛网,孤寂下半生。

[

毕生精力铸造的大厦。

《离思五首》的第四首

元稹(唐)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经历过大海的波澜壮阔,就不会再被别处的水所吸引。

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

虽常在花丛里穿行,我却没有心思欣赏花朵,一半是因为自己已经修道,一半是因为心里只有你……这首再延伸一些近一步的解释是说。

痴迷在你爱的大海里,陶醉在你的梦幻里,我就不会再对其它女人感兴趣。

爱你没有人比得上你,你是最好的。

你走之后也没有人能代替你,其他女人再美我没心思去爱,因为心里只有一个你……

作者把亡妻和对亡妻的感情比喻为至大至美的沧海和神女化成的巫山之云,相形之下,任何水或云都暗然失色,正因为他对亡妻怀有如此深厚的怀恋之情,才会对其他女子(以花从为喻)视而不见,即使看到了也非常淡漠厌倦,更不用说会有缠绵绻恋之念了,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物喻情,以典达意的手法,运用极其巧妙,含意丰富,是少有之佳作.写到这个境界真的不容易。

元稹的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

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尽怀念悼亡之情,“沧海”、“巫云”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

后面两句的“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

全篇张弛自如、变化有秩,形成了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

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

尤其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二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不但是元稹诗作中的颠峰佳句,纵观唐诗宋词,咏情之作可望其项背者也少之又少。

赠别二首

作者: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1,豆蔻梢头二月初2。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3。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1.娉娉袅袅:

形容女子体态轻盈美好。

十三余:

言其年龄。

2.豆蔻:

据《本草》载,豆蔻花生于叶间,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常以比喻处女。

3.三四句说繁华的扬州城中,十里长街上有多少歌楼舞榭,珠帘翠幕中有多少佳人姝丽,但都不如这位少女美丽动人。

此二诗是诗人将离扬州时,与所爱的少年歌女惜别留赠之作。

第一首赞美对方的美丽,以豆蔻花比喻花季少女,可谓别出心裁,后世乃有豆蔻年华之说。

后两句用对比手法,言满城美女皆不及此人。

诗写得空灵清妙。

第二首言惜别之意。

首二句写多情人因惜别而感伤,默然相对,无言无笑,竟似无情之人。

这是以无情写多情的手法。

后两句既是拟人,又是象征。

拟烛为人,言其为离人而垂泪。

烛泪依依,又可象征离人惜别。

且"垂泪到天明",又暗示离人彻夜未眠。

二诗语言清爽俊逸,情思缠绵深挚,别有一番风神韵致。

  《唐人绝句精华》谓"此二诗为张好好作也。

杜别有赠好好五言古诗一首,诗前有小序曰:

'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

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

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

后二岁,为沈著作述师以双鬟纳之。

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按此诗有'娉娉袅袅十三余'句,当是初与好好别时所作。

前首言其美丽,后首叙别。

'似无情'、'笑不成',正十三女儿情态。

"此可备一说。

《蝶恋花·春景》  苏轼

原文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释

⑴柳绵:

柳絮。

⑵“天涯”句:

指芳草长到天边。

译文

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

有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是不要担心,)天涯到处都长满了茂盛的芳草。

(春天还是会到来的)

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发出动听的笑声。

围墙外的行人听到了笑声,(忍不住去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

慢慢的,墙里的笑声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

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秦观《好事近·梦中作》赏析

【原作】

   好事近·梦中作——[宋]秦观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

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古诗今译】

  几阵如酥的春雨,催开了路边缤纷多彩的鲜花,涌动了满山春色。

沿着春路,信步来到幽静绮丽的小溪尽头,突然惊起无数只黄莺在溪头林间纷飞啼鸣。

头上的飞云不停地变幻着形态,竟象龙蛇一样,在碧空中奔腾飞舞。

陶醉于这人间的幽静美景之中,小饮几杯浊酒,酣睡于古藤浓荫之下,全然忘却了纷繁复杂的尘世。

 

【赏析】

   秦观(1049—1100),字少游,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县)人。

进士出身,曾任太学博士,兼国史馆编修官。

宋哲宗后期新党重新执政,他连遭打击,被贬斥到遥远的西南,死于放逐途中。

秦观的词比诗更著名,其词语言精致纤巧,音律谐美,饶有余味,艺术成就很高,但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往往流露出消极感伤的情调。

著作有《淮海集》。

   这首词通过描述梦中的意境,表现出了词人的那种超脱世俗与消极失意的心态。

上片写词人在梦幻山路上漫游的情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