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护理论文共3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85752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院前急救护理论文共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院前急救护理论文共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院前急救护理论文共3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院前急救护理论文共3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院前急救护理论文共3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院前急救护理论文共3篇.docx

《院前急救护理论文共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院前急救护理论文共3篇.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院前急救护理论文共3篇.docx

院前急救护理论文共3篇

院前急救护理论文(共3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1篇:

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的成效

  院前急救是指对遭受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患者在到达医院前进行的紧急救护。

院前急救时间短、情况紧急,院前急救成功与否是决定患者抢救是否成功的关键。

2008年3月-2009年12月本院加强了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在急救成功率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12月在本院进行院前急救的130例患者为对照组,男82例,女48例,年龄3个月—101岁,中位年龄50岁;疾病类型:

心跳骤停5例,高血压脑血管意外30例,颅脑外伤12例,骨折18例,软组织挫伤17例,心脏病12例,酒精中毒7例,其他29例。

选择2008年3月—2009年12月在本院进行院前急救的300例患者为实验组,男207例,女93例,年龄6个月—102岁,中位年龄51岁;疾病类型:

心跳骤停15例,高血压脑血管意外65例,颅脑外伤29例,骨折43例,软组织挫伤52例,酒精中毒22例,心脏病21例,临产妇7例,腹部外伤10例,溺水5例,其他31例。

  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的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强了以下内容的管理。

  加强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规范化的体能、抢险等训练,以模拟病例、医护合作的演练方式经常性地进行模拟性院前急救演习,不断提高护士应急反应能力,使护士接到紧急任务后能迅速出发并赶赴急救现场实施有效准确的救护。

  信息的掌握24h专人值班,坚守岗位,随时接听,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伤员的详细接车地址、伤员数、主要病情及联系电话。

  保证急救物品的齐全及完好严格遵守急救管理制度,任何人不能以任何理由挪用、外借急救物品、器材;保证院前急救药品、设备的齐全及完好;物品做到定位放置,专人检查,专人管理、维护保养;使用后及时补充,做到班班交接;不断完善救护车内通讯设备条件,保证在途中能够与急救指挥中心和急救现场随时保持联系,以便准确了解急救患者的去向。

  规范现场急救制度要求急救护士到达现场需保持冷静的头脑;做到“三清”即听清、问清、看清,迅速完成必要的基本检查,针对性地按照从头、颈、胸腹、脊柱、四肢顺序进行,切勿漏查;及时鉴别分类,并针对不同病情实施有序的院前急救,包括给予患者摆放合适的体位,实施心肺复苏术、心电监护、心脏电除颤、气管内插管、气道开放、建立静脉通道、抗休克、开放性气胸变为闭合性气胸、气胸减压、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

特别强调的是以上救护措施的实施可穿插在初步评估和体检过程中进行。

对那些平素身体健康,因触电、溺水等意外伤害的患者,抢救要有足够的时间,心肺复苏的持续时间至少要在30min以上。

  规范运送途中的急救制度①院前急救中的患者转运要采用先“救”后“送”的重要原则,而且本着患者自愿、就地就近、专科优势的原则。

凡是拨打急救电话的患者,都必须进行认真检查,有疑问或可去可不去医院都必须做进一步排查,原则上都要转送医院。

②熟练掌握在不同条件下搬运患者的方法和技巧,如对脊柱损伤患者的搬运,正确方法是:

急救员面向患者,表明身份;安慰患者,告知患者勿动,初步判断伤情,简要说明急救目的;固定伤者,避免加重颈椎损伤,动作统一协调,整体搬运伤者平躺于脊柱板上,并用扣带固定好胸、腹部及四肢,松紧度以放入2横指为宜;在运送过程中保持患者脊柱成一条直线。

③转运途中要勤问、勤查、勤观察,密切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及各种管道情况,并随时向患者或家属交代病情。

  效果评价

  观察和比较两组院前急救呼叫出车反应时间、途中时间和急救成功率。

急救出车反应时间等于呼叫出车反应时间及途中时间。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和x2检验比较两组院前急救呼叫出车反应时间、途中时间和急救成功率的差别。

  2结果

  两组院前急救呼叫出车反应时间、途中时间和急救成功率的比较。

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后的观察组院前急救呼叫出车反应时间和途中时间较对照组缩短,急救成功率得到提高,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均P文献资料、咨询相关医护专家、结合医护人员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设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路径》;护理路径制定完成后,邀请医院护理部、急诊科等部门专家审核通过后方可运用于临床实践;实践前由急诊科护士长向全科护士讲解护理路径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发放相关理论资料,由每位护士进一步自学,在学习期内组织3次护理路径模拟实践操作训练,使每位护理人员熟悉护理路径的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具体实施措施包括:

①建立急救出诊的快速反应机制,急诊科在接到呼救电话后1min内出车,护理人员在车上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询问家属患者发病前是否有乏力、发热、胸部不适、心绞痛等急性心肌梗死先兆,评估患者的病情,并通过家属描述快速判断患者病情,根据病情情况指导家属实施家庭急救,并告知家属在预定位置接车;②出车前提前确保救护车上急救药品的品种、数量完好;③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立即观察患者的曈孔变化与神志情况,监测患者心电图AMI的典型改变和各项生命体征,所有患者均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心电图检查在初步确诊后立即对患者予以持续氧气吸入以帮助患者迅速改善心肌缺氧状况,缩小或控制梗死面积,并建立有效静脉通道;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予以有效止痛剂以及时缓解胸痛;对于急性左心衰患者除对生命体征加以监测外,同时应加强输液速度、肺部啰音观察,心源性休克者应严密观察患者面色、四肢皮肤等,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处理;血栓及栓塞形成患者根据病情,适当活动下肢,同时对呼吸、下肢皮肤、肿胀及有无疼痛等加以观察。

急救后入院患者也都经血清心肌酶学等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④转运途中持续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重点是患者的意识、曈孔、呼吸及心率情况,继续维持静脉通道以及给予持续的药物治疗,另外医护人员应充分评估在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做好相应的应急准备;医护人员在转运途中提前告知急诊科做好应急准备,简洁准确地交代患者病情,以便患者到达医院前科室做好抢救准备和相关人员的安排,制定抢救方案;⑤在患者到达后做好交接工作,向接诊医护人员详述病情、既往病史以及急救用药情况,以保障抢救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⑥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耐心解释,缓解家属的紧张、焦虑不安情绪,保持急救现场安静,配合治疗。

  评价指标比较

  实施前后患者的急诊抢救时间、患者存活率和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住院时间和患者满意度情况,对实施前后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

①急诊抢救时间:

患者进入抢救室的时间至离开抢救室准备转运到病房的时间;②患者存活率:

通过抢救病情初步稳定并转运至病房的例数;③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主要包括再发心肌梗死、支架内急性闭塞、心源性休克等;④患者住院时间;⑤患者满意度:

采用Linkert5分法计分,将评价指标分为5个等级,每个等级分别赋予不同分值,非常满意:

5分,满意:

4分,一般:

3分,不太满意:

2分,不满意:

1分。

  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进行差异性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差异性分析,P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的实施,对各医院的急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提高院前急救工作效率与服务水平,本院急诊科成立院前急救护理专业小组,提高了院前急救护理质量,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9月本院急诊科实施院前急救的18岁以上患者400例,2011年10月~2012年3月收治的患者为成立院前急救护理专业小组前组(设为对照组),2012年4~9月收治的患者为成立院前急救护理专业小组后组(设为研究组),每组各200例患者。

对照组男103例,女97例,年龄18~89岁,平均(±)岁。

疾病类型:

外伤62例,内科系统疾病110例,其他疾病28例。

研究组男101例,女99例,年龄18~91岁,平均(±)岁。

疾病类型:

外伤76例,内科系统疾病102例,其他疾病22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具有可比性。

  方法

  对照组急救中心护士接到急救电话,问清出事地点及接车地址、联系电话,立刻通知急救小组成员,同时迅速准备急救用品。

4min内救护车出发,到达现场后,迅速给予就地紧急救护,急救中心的功能包括急症诊治、急诊抢救、急诊监护、急诊留观、急诊手术等。

  研究组成立院前急救护理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接听到急救电话后立即通知小组其他成员,迅速到达呼救现场对患者实施救治。

  小组设置设组长1名,由年资高、工作经验丰富的护士担任,组员由8~10名组成,相对固定,半年或更长时间轮换1次,要求人员在急诊工作2年以上,经过院前急救规范化培训。

组员根据兴趣自愿报名,并与科室实际情况、个人特点相结合的原则,每个成员有不同的分工,做到人尽其才,人人参与管理,使院前急救每一个细节的护理管理得到落实。

  组长职责在护士长的领导下进行工作。

负责制订本专业小组的业务学习、护理查房计划;书写流程和指南,评估组员的工作质量,评价院前急救护理质量,指导组员的工作和临床教学。

每月组织1次在科内分享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体会或各自的管理心得、特殊病例讨论、总结经验等,持续改进管理质量,发现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小组活动做法①解决临床护理问题小组成员每班登记院前出车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隐患,以及院前抢救成功的案例等,如记录出车超时,物品准备不齐,患者投诉,转院未书写知情同意书、院前抢救记录缺陷、未详细病情评估及途中的监测观察,无一定的风险意识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沟通不到位等护理不良事件以及在现场、途中遇到的突发事件、处理结果等。

每个成员上班前阅读登记本,举一反三,减少同类问题的发生。

组长每月对本小组工作质量进行1次评价,收集问题和意见,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讨论,从接听“120”电话、现场、中途突发事件处理以及转运途中与院内沟通等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及改进建议。

会后将讨论内容以PPT形式向全科护士汇报分享,特别是带有共性问题或具有示范意义的病例,从而规范护士的专业行为,提高患者满意度。

②制订护理管理制度小组成员参与制订和改进院前急救转运安全制度、院前急救物品和药品管理制度、院前急救抢救流程及操作手册、院前急救护理工作流程,建立出车物品登记本、出车班交接本及院前急救护理质量评价表。

③落实培训工作小组组长每月组织成员业务学习1~2次,内容包括《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的内容,院前急救的各项技术,如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的配合、止血、包扎和搬运,以及车载所有急救仪器的使用等;常见急诊抢救程序、意外事故发生时的处理原则和程序、院前急救中急救的配合及途中患者病情观察与处理方法、院前患者安全管理、情景模拟突发事件演练等,最后通过护士长考核。

通过培训,培养院前急救护士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提高急救技能。

  评价指标

  院前急救护理专业小组实施前后对两组患者满意度(包括救护车到达时间,服务态度,救治水平等)、出车时间(从接听急救电话起至救护车出发执行任务的时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出诊超时,急救药品、设备准备不到位,现场救治措施不当,沟通不到位,监护不力等)进行比较。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实施院前急救护理专业小组前后两组患者出车时间、满意度、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分别采用X2检验与t检验,检验水准a=。

  2结果

  实施院前急救护理专业小组前后两组患者满意度、出车时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两组患者出车时间、满意度、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均P质量管理,是现代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提升团队绩效的方法之一。

院前急救专业护理小组的成立有利于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使院前护士有更多的空间交流和讨论,对在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改进,完善制度,从而提高管理水平。

设院前专业小组后,增强了护士的责任感,小组成员积极关注在临床中本专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讨改进措施,持续改进服务品质。

同时本小组成员通过定期的知识、技能及情景模拟突发事件的演练培训,熟练掌握院前急救的各项技术;定时组织护理查房、每月1次分享报告会等,使护理人员从专业、管理、教学、护理科研等方面得到锻炼,从整体上提高护士的各项能力。

结果显示,成立院前急救护理小组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较实施前减少,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均P<)。

  4结论

  综上所述,成立院前急救护理专业小组可提高患者满意度,缩短出车时间,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从而使院前急救质量得到提高,使患者得到更优质的院前护理服务。

  作者:

洪小英,李娜,周玲,王根群,黄超莹(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东广州,510630)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