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5595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20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西方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西方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西方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西方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docx

《西方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docx

西方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西方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简述题

1.简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总的满意程度。

边际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新增加的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内容是:

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边际效用递减意味着边际替代率递减;同时,由于需求价格反映了商品的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意味着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即价格越低需求越大,从而是需求定律的基础。

2.简述标准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无差异曲线是借助于序数效用函数来描述消费者偏好的一种方法。

它反映了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的商品组合的集合,是消费者偏好的几何表现。

标准的无差异曲线有如下五个特征:

(1)无差异曲线斜率为负。

其含义是,为了保证消费者获得相同的效用水平,如果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那么另一种商品的消费必定要减少。

(2)不管两种商品是如何组合的,这些组合总是处于某一条无差异曲线之上。

这一特点也成为无差异曲线的密集性。

(3)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即沿着任意一条给定的无差异曲线向右移动时,其斜率的绝对值下降或曲线变得更加平坦。

从边际替代率角度而言,这表现为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而其根本原因在于边际效用递减。

(4)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其上的商品组合达到的满意度越高,即对任意给定的无差异曲线来说,所有在其右上方的无差异曲线都代表着更高的满足程度。

这反映了偏好的“无餍足性”。

(5)反映同一偏好的任意两条无差异不会相交。

如果存在反映同一偏好的相交的两条无差异曲线,那么在这一交点商品组合带来了相同的效用水平,但由于每条无差异曲线反映了不同的效用水平,因而无差异曲线相交会产生定义上的矛盾。

3.简述消费者均衡及其条件

消费者的最优购买行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最优的商品购买组合必须是消费者最偏好的组合;

(2)最优商品购买组合受到预算约束的制约。

因此,消费者均衡产生于既定消费者偏好、商品价格和预算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

在消费者均衡状态下,商品组合的任意改变都会导致消费者效用下降,从而一旦均衡实现,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理性的消费者没有动机改变其消费选择。

消费者均衡的条件为:

给定的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即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下,消费者应当使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或者说,在消费的均衡点上,消费者愿意用一单位某种商品去交换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应该等于该消费者能够在市场上用一单位这种商品去交换等到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在该均衡条件下,预算线上任意偏离这一均衡点的消费组合都将使消费者效用下降,这是因为在任何偏离这一均衡点的其它点上,消费者主观上愿意接受的交换比例(即边际替代率)都要大于市场上的交换比率(即相对价格),即此时沿预算线减少对一单位某商品X购买所能增加的对商品Y的购买量总要小于为了维持消费者效用不变时,减少一单位X商品消费所必需增加的Y商品的消费量。

该消费者均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为:

对于所有商品而言,最后一单位货币购买任何商品的边际效用相等。

4.什么是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给定生产函数和要素价格,要素的最佳组合是指按照这种组合,生产某一定量产品所耗费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成本最低,它同时也是给定成本下产量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因此,生产要素的最佳的组合取决于既定生产函数、要素价格和产出水平下的成本最小化。

在两种投入要素情形下,它是等成本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或者说,这种最优组合所要满足的必要条件是,两种要素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要素的价格之比,即

在等成本线上任何对这一均衡点的偏离都将造成产量的下降,因为在其它点上边际技术替代率总是大于相对价格之比。

这就意味着,沿等成本曲线减少某要素X投入所增加的要素Y的投入总是小于为维持产量不变时,减少X投入所必需增加的Y的投入,因而在等成本线上任何偏离均衡点的产出水平都要小于生产要素最佳组合所等带来的产出。

5.简述边际报酬率递减规律

对于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来说,在生产中普遍存在如下现象: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得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要素增加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这种边际产出先上升后下降的特征被称为边际报酬率递减规律。

由于假设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可变(或者说,存在固定要素投入),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短期生产的基本规律。

该规律成立的原因在于:

对于任何产品的短期生产来说,可变要素投入和固定要素投入之间存在着一个最佳数量组合比例。

当实际要素组合比例低于最优值时,增加可变要素能够获得递增的边际产出,而当实际比例超过最优值时,增加可变要素便会使实际比例更加偏离最优水平,从而造成边际产出的下降。

6.简述达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厂商的利润等于总收益减去总成本,而后两者是产量的函数,因此,厂商的利润最大化问题可以表述为通过选择一个产量水平来最大化厂商的利润水平。

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合乎此条件的产量上边际收益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相交。

边际收益是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能增加的总收入;边际成本是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

当厂商生产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继续增加产量会使其利润增加,;反之,则会使利润下降。

在这两种情况下,厂商都会调整产量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利润最大化的二阶条件则为在最优的产量水平上边际收益曲线的斜率小于边际成本曲线的斜率。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一最优化条件对市场结构没有限制,市场结构影响的仅仅是价格的决定方式及边际收益曲线与市场需求曲线的关系。

7.一般均衡理论要回答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一般均衡理论与局部均衡分析相对,两者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局部均衡分析假设其它市场的价格水平不变,而在一般均衡分析中,所有市场的价格均可变。

一般均衡理论旨在解释各类产品和要素价格相互影响的关系。

这种分析的着眼点是,各种不同的市场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所有影响各种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因素都被连接在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中。

这个系统的均衡被称为一般均衡。

系统中任何一种商品或要素的价格的变化都会波及整个系统而对其他商品或要素的价格、供求数量产生广泛的影响,从而打破原有市场均衡,进而引起一系列的调整,直到再次达到均衡。

一般均衡理论主要回答的问题是:

(1)均衡的存在性问题,即每个经济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结果是否可以产生使市场经济实现全面均衡的一个价格体系;

(2)均衡的唯一性问题,即如上价格体系是否是唯一的;

(3)均衡的稳定性问题,即如果市场价格偏离了一般均衡价格,市场力量是否会自动使价格向均衡水平调整;

(2)最优性问题,即如果每个经济个体追求自己利益的结果会导致市场的全面均衡,那么这个均衡是否是社会最优的。

8.何为垄断?

它一般会产生什么后果?

垄断是指某市场中的厂商拥有一定程度的市场势力。

通常所说的垄断是指完全垄断,即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

在垄断条件下,市场价格与产量由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决定,其条件为厂商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由于在垄断条件下,厂商面临整个市场的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其边际收益曲线总是在需求曲线的下方,因而均衡时的垄断定价总是高于厂商的边际成本,即高于完全竞争价格水平,而产量则总是低于完全竞争水平。

垄断会导致以下两种无效率后果:

(1)资源配置无效率。

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垄断厂商的利润最大化行为要求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而其边际收益总是低于价格,因此,在垄断情形下的产量总是低于完全竞争情形,而价格则总是高于完全竞争价格,这形成了社会福利损失,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

具体来说,这种社会福利损失又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消费者遭受的损失:

较完全竞争而言,垄断降低了产量,从而减少了消费者剩余;这些减少的消费者剩余中有一部分被厂商以更高的产品定价攫取,但仍有一部分既未被消费者获得,也没有被厂商获得,从而形成了净社会福利损失(图中ABC部分)。

第二部分来自生产的无效率:

在完全竞争中,价格等于厂商的边际成本,但在垄断情形下,价格高于边际成本且产量低于完全竞争情形,因而形成了生产能力的未充分利用,由此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被称为生产的无效率(下图中BCD部分)。

 

P

MC

A

BC

D

OQ

(2)资源使用无效率。

这主要体现在莱本斯坦提出的X非效率,即由于垄断情形下由于没有竞争压力,垄断厂商缺少成本最小化动力所造成的非效率,在这种非效率情形下,存在着纯粹的资源使用过程中的浪费。

9.简述要素价格的决定与收入分配的关系

要素收入等于要素价格乘以要素的使用量,因而一种要素的价格和它被使用的数量影响着它的总收入。

确定要素价格与要素使用量的过程就是确定要素收入的过程。

而要素的价格取决于要素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要素市场的供给由要素所有者的最优化决策来确定。

以劳动所有者为例,他在闲暇与付出劳动换得收入以便进行消费之间进行效用最大化分析。

由此确定的最优劳动供给水平即反映了他的劳动供给意愿,而市场供给曲线取决于个体的加总。

要素市场的需求则由厂商的利润最大化问题决定,厂商在相应的要素价格下选择使自己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的要素组合,由此决定了其对各种要素的需求。

由单个厂商要素需求加总即可以得到要素市场需求。

要素市场中需求与供给相等同时决定了要素的使用量与要素价格,也就决定了要素所有者的收入。

影响资源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的任何变化也就影响到一种要素的收入,从而影响到收入在不同要素间的分配。

因此,在西方经济学的分析中,关于要素价格的分析实际上也是一种功能收入分配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如果资源市场是竞争性的且运转良好的话,那么每一种生产要素的收入就来自其对生产的贡献,且等于它的边际产品。

以某种要素的单位价格乘以一定效率条件下(成本最小化)所使用的该种要素的数量,便可以得到该种生产要素的收入份额。

根据欧拉定理,如果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且规模报酬不变,那么按要素边际产品分配收入将使全部产品刚好足够分配给各个生产要素。

10.为什么国民收入核算中总供给永远等于总需求?

在国民收入与产值账户恒等式中的收入方可以理解为总供给,其表述为Y,而支出方可以理解为总需求,其表述为E=C+I+G+X-M。

在事后的统计中,产出总是被视为恒等于支出,因而,总可以得出一个等价命题:

在国民收入与产值账户中总供给恒等于总需求。

这种恒等关系完全是由投资需求的定义所保证的。

在这里,投资需求包含两个部分:

通常意义上的投资需求和存货的增量。

在现实中,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存货增加,这样,根据定义,国民收入与产值账户中的投资需求必有等量增加。

从收入和支出角度来看,凡是销售不出的产品均可以理解为生产者销售给自己的产品,从而,收入按定义恒等于支出。

这种恒等关系仅仅是事后统计意义上的恒等,并不意味着在现实中,总供给总是等于总需求。

11.为什么IS曲线的斜率是负的,而LM曲线的斜率是正的?

IS曲线和LM曲线分别反映了产品市场均衡和货币市场均衡。

r

 

AB

C

IS

 

Y

如上图所示,IS曲线的斜率符号可以根据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的经济含义加以确定:

从收入-利率坐标轴(利率为纵轴)内任意一产品市场均衡点A出发向右平移(即利率不变,收入增加),得到新的一点B。

在B点,产品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因为尽管收入的增加会带来消费的增加,但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消费需求的增量必然小于收入的增量。

为使支出等于与B点相对应的收入,投资需求必须增加,而这要求更低的利息率,因而新的均衡点(令其为C)对应的收入水平大于A点,但利率水平要低于A点。

由此可见,IS曲线利率为负。

斜率为负也可由IS曲线反映的基本关系体现:

在产品市场均衡下,利率下降会引起投资增加,并通过乘数效应增加总需求,进而增加总产出,因此IS曲线斜率为负。

r

LM

C

AB

 

Y

LM的斜率符号则可以根据货币市场均衡的经济含义得出:

如上图所示,从收入-利率坐标轴(利率为纵轴)内任意一货币市场均衡点A出发向右平移(即利率不变,收入增加)至B点。

由于收入增加,货币交易需求必然增加。

由于货币供应量是给定的,因此货币需求将大于货币供给。

为了重新回到均衡,利率必须随收入的增加而上升到某一点,以便减少公众对货币的投机需求。

因此,货币市场均衡要求收入的上升伴随着利率的上升,直至达到新的均衡点C。

由此可见,LM曲线斜率为正。

LM曲线的斜率也可由LM曲线反映的基本关系体现:

在货币市场均衡中,产出上升使总需求上升,从而增加交易需求的货币;在货币供应量不变时,人们为了满足增加的持币的交易需求,会减少投机货币需求,从而使利率上升。

因此LM曲线斜率为正。

12.请解释为什么在政府预算保持平衡的条件下,政府财政政策是扩张性的?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能够增加总产出和就业的财政政策。

如果政府采取平衡预算的财政政策,则所增加的政府开支等于所增加的税收,即ΔG=ΔT。

从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出发,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即C=c(Y-T),从而有

Y=c(Y-T)+I+G

求增量可得:

ΔY=cΔY-cΔT+ΔG=cΔY+(1-c)ΔG

因此,可以求得ΔY/ΔG=1,即乘数为1,即财政政策是扩张性的。

 

13.利用菲利普斯曲线说明非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

非加速通货膨胀概念强调的是,同劳动市场均衡相对应的通货膨胀率不一定是零,劳动市场的均衡状态可以同任何稳定的通货膨胀率相对应。

该概念显然与市场出清相排斥。

菲利普斯曲线反映了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的替换关系。

形成这种替换关系的原因在于,扩大总需求的行为总会使经济沿着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至高产出与高物价的水平,即降低失业率将以提高通货膨胀为代价;而减少总需求的行为将使经济沿着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至与较低产出和较低价格相对应的水平,因此低通胀的取得与增加的失业率相对应。

若u*代表自然失业率,则菲利普斯曲线可以表示为:

其中,

反映了通货膨胀对失业率的反应程度。

这种早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在于,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政府可以通过失业与通胀率的替换关系来实现其政策目标。

例如,当政府希望提高就业率时,它就可以以一定的通胀水平的上升来换取政策目标的实现。

然而,货币主义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指出,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分析忽略了通货膨胀预期。

他认为,企业和工人并不是关注名义工资,而是关注实际工资,当他们就工资水平进行协商时,一定会对未来的通货膨胀进行预期,并在此基础之上相应地调整名义工资水平。

在此基础之上,弗里德曼将预期因素引入菲利普斯曲线,并提出了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而其中反映预期通货膨胀率不变时,失业率与通胀替换关系的曲线被称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他还提出了自然失业率概念,即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它是劳动市场处于稳定状态的失业率。

这里的稳定状态说的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又不会造成通货紧缩的状态。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可以表示为:

其中,

为预期通货膨胀率。

使用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可以将自然失业率定义为非加速通货膨胀事业率:

当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和实际通货膨胀率相等,进而通货膨涨既不加速也不减速时,经济的失业率将等于自然失业率。

通过假定当期预期通胀率等于上期通胀率,上式便成为非加速通货膨胀模型。

根据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在长期中,经济将稳定在非加速通货膨胀水平。

具体而言,在短期,政府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施将改变经济的就业水平,因为此时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还没有来得及调整。

例如,当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时,通货膨胀率上升,而预期通胀率不变,这会使实际工资水平下降,从而增加产出,增加就业。

然而,这种政策的效果只能持续在有限的时间内,因为在长期,工人和企业总会意识到实际通货膨胀率的改变,并在接下来的工资谈判中修正他们关于通货膨胀的预期水平,使其与实际通货膨胀水平相等,而随着这种预期的修正,实际工资水平回到原来的水平,从而产出和就业水平也会回到原来的水平。

而这表明,在长期中,不存在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代关系,经济的就业水平将稳定在非加速通货膨胀水平;政府的扩张性政策不仅无法降低失业率,还会使通货膨胀不断上升。

 

14.什么因素会造成货币乘数的不稳定?

其政策后果是什么?

货币乘数的公式表述为:

货币乘数=货币存量/基础货币=(现金+银行存款)/(现金+存款准备金)=(1+现金-存款比率)/(1+存款准备金比率)。

稳定的货币乘数依赖于准备金率和现金-存款比率为常数的假定,但事实上往往存在着超过法定准备金的超额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的影响因素有:

(1)银行存款流量的不稳定性。

存款流量越是不稳定,就越需要较多的超额准备金;

(2)市场利率和中央银行贴现率的差额。

其它因素不变时,这一差额越大,银行的超额准备金越小。

这是因为,市场利率反映了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而中央银行贴现率则是央行在普通银行准备金不足时向它们提供贷款所索取的利率。

其它条件不变时,市场利率越高或央行贴现率越低,银行越不愿意增加超额准备金。

现金-存款比率也可能是不稳定的,因为这会受到利率变动的影响。

因此,实际的准备金率受到银行存款流量不稳定性、市场利率、央行贴现率、法定准备金率以及现金-存款比率不稳定的共同影响,因此,货币乘数严格来说不是常数,而可能随着市场利率或者存款流量不稳定性因素的变动而变动。

这种货币乘数的不稳定性意味着,对基础货币的控制并不能保证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

15.请简述中央银行运用公开市场业务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具体过程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公开市场业务具体过程如下:

当央行在公开市场购买政府债券时,它用中央银行支票进行支付。

出售政府债券的公众在得到中央银行支票后将其存入自己的开户商业银行,并使存款相应增加,这是新增原始存款。

商业银行进而将中央银行支票存入中央银行,这意味着基础货币相应增加。

此时,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负债方增加了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资产方增加了相应数额的政府债券。

由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量等于存款增加量,于是可以进一步增加对公众的贷款,并通过货币乘数实现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反之,如果中央银行想减少货币供应量,那么它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债券即可。

16.简述外汇储备增加对一国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

外汇储备的增加等于资本净流入和贸易顺差之和,它对一国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取决于汇率制度。

在浮动汇率制下,政府一般不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国际收支黑字将引起本币升值,在其它情况不变时,这将导致对外贸易状况的恶化,国际收支黑字将随之消失,外汇储备最终不会增加。

如果国际收支黑字是国际资本的自主流入造成的,流入的国际资本将被用于支付因本币升值所造成的贸易逆差。

这样,外汇储备也不会增加。

在固定汇率制下,为保持汇率稳定,政府必须进行干预。

在国际收支黑字时,政府将通过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买进外汇的方式进行干预。

此时,一方面,由于外汇储备的增加,中央银行的资产增加了。

另一方面,为了购买外汇,中央银行必须增发等量的基础货币,从而中央银行的负债也增加了。

因此,外汇储备的增加将导致基础货币的增加,并通过货币乘数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在其它条件不变时,这必然引起物价上涨,使得通货膨胀形势恶化。

当然,政府可以采取冲销的方法来缓解外汇储备增加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

具体的冲销方法有:

(1)中央银行出售国债券;

(2)减少中央银行给银行系统的贷款;(3)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以降低货币乘数;(4)更严格的信贷控制;(5)紧缩财政,增加税收,减少政府开支。

但是,冲销政策也有其代价。

出于冲销目的由国外资产所得到的利息可能大大低于中央银行持有国债所得到的利息;减少中央银行对银行系统的贷款会打破各银行原有贷款计划,经济的正常运行将遭受破坏;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则会提高利率。

利率提高可能进一步刺激外资流入,使外汇储备进一步增加;信贷控制的后果则可能比第二、三种办法更严重;紧缩财政的办法是可取的,但要受到财政的严峻地位的制约。

17.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中,国际收支平衡曲线在什么情况下是水平的?

在开放经济中,如果资本可以自由流动,那么国际收支平衡条件为:

其中,(X-M)为净出口,K为资本账户净值净收入。

净出口为国内收入和国际收入的函数,资本账户则为国内外利率之差的函数,当国内利率高于国际利率时,资本流入;反之,资本流出。

国际收支平衡条件给出了一个使国际收支保持平衡的国内利率r和国内收入Y之间的函数关系,这一函数关系反映在坐标轴中即为国际收支平衡曲线。

当国内收入上升时,进口会增加,从而净出口下降,为了保证国际收支平衡,需要有正的资本流入,这产生了利率上升的压力。

如果存在着资本流入的障碍,即资本流入对利率上升不充分敏感,那么为了以净资本流入抵消国内收入上升造成的净出口下降,就需要利率上升。

此时,国际收支曲线向上倾斜。

但是,如果资本完全流动,那么当国内利率略微高于国外水平时,资本就会迅速流入;反之,则会迅速流出。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利率的微小改变就足以抵消国内收入变动带来的国际收支失衡。

此时,国际收支平衡曲线是一条位于国外利率水平之上的水平线。

18.论一国货币贬值对其外贸的影响。

一国对外贸易分为出口和进口,出口减进口则为净出口。

一般认为,汇率是影响净出口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本币贬值,那么本国商品相对于外国商品会显得相对便宜,从而使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净出口增加。

但汇率上升或者说本国货币贬值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出口减少进口,并进而改变国际收支状况,取决于该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弹性以及该国国内市场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

从出口角度来说,只有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大,本国货币贬值所引起的商品出口增加的幅度才会大于外币价格下降的幅度从而使外汇收入增加,否则出口增加幅度会小于本币贬值幅度,并使外汇收入减少。

从进口角度而言,本币贬值使进口减少,但如果国内市场对进口商品需求弹性很小,则本币贬值(从而使进口商品价格上升)所引起的进口的减少幅度很小,这时出口减进口的净外汇收入不仅不会减少,反而还会增加。

具体而言,一国国际收支差额CA对汇率e的变化率的公式为:

dCA/de=M(ex-em-1),其中M为进口,ex和em分别为出口的需求汇率弹性和进口的需求汇率弹性em<0。

因此,本国货币贬值能否改善贸易收支状况,取决于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

根据“马歇尔-勒纳”条件,如果两者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则本国货币贬值可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19.何谓公共产品?

一般而言,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被称为公共品。

非竞争性是指同一单位的公共品可以被许多人消费,某人对公共品的使用不妨碍他人对同一物品的使用;非排他性则是指无法或需要花费巨大成本才能阻止他人从公共品的供给中受益。

一般地,上述概念所指的公共品又被称为纯公共品。

此外,还有一类物品被称为准公共品。

这类公共品具有非排他性,但通常不具备非竞争性,在它们的使用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拥挤性”:

在消费者数量未达到拥挤点时,增加消费者数量不会发生竞争,但一旦达到了拥挤点,每新增一个消费者都将对其他消费者对公共品的使用产生负的影响。

准公共品又可以分为自然垄断型公共品和优效产品。

前者往往是指生产过程中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而后者则是指那些不论人们收入如何都应该消费或得到的公共品。

在纯公共品的私人供给中存在着搭便车的行为,因而靠市场自发的供给会存在供给不足。

具体而言,如果公共品的供给是离散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