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城社区历史文化展示课程汇报郑清清培训课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85237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头城社区历史文化展示课程汇报郑清清培训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石头城社区历史文化展示课程汇报郑清清培训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石头城社区历史文化展示课程汇报郑清清培训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石头城社区历史文化展示课程汇报郑清清培训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石头城社区历史文化展示课程汇报郑清清培训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石头城社区历史文化展示课程汇报郑清清培训课件.docx

《石头城社区历史文化展示课程汇报郑清清培训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头城社区历史文化展示课程汇报郑清清培训课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石头城社区历史文化展示课程汇报郑清清培训课件.docx

石头城社区历史文化展示课程汇报郑清清培训课件

石头城历史文化展示课程汇报

南京市鼓楼区华侨路街道社区教育委员会

郑清清

石头城历史文化展示课程属于环境类课程。

课程依托街道石头城社区历史文化馆为学习载体,以展览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通过展示石头城历史文化的内涵和社区的沧桑巨变,让参观学习者了解石头城历史文化脉络,感受社区新旧变化,弘扬社会风尚。

石头城历史文化展示课程,立足于社区发展和社区居民发展的需求,挖掘出石头城历史文化内涵和社区文化特色,创设出新的教育途径,发挥了展示课程的“传播作用”和“渗透作用”,成为和谐社区建设的“催化剂”。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

南京市华侨路街道石头城社区位于南京古城垣边。

石头城经历了2000多年的历史兴衰变迁,具有悠久的历史。

从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在石头山上置金陵邑;东汉孙权在山上筑城为石头城;三国、南朝时期,它是全国最大的通商码头;明代石头城是南京城墙的一部分;清朝后期,渐渐成为居民的菜地和义冢;后来,石头城地区又演变成为棚户区,地势低洼,是南京的“龙须沟”。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南京市、区政府对石头城地区进行改造,将棚户区拆除改建成小区,如今,小区风景秀丽,开放式的石头城公园、秦淮河风光带是社区居民的休闲的好去处,成为最佳人居环境。

社区居民发展的内在需求。

虽然社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由于原来的棚户区老居民素质不太高、对社区环境新旧变化认识不深,新居民对社区历史不了解、对新旧的变化没有感受,导致居民对社区认同不高,社区矛盾突出。

面对这样的状况,在社区居民议事会上,居民代表提出了挖掘石头城社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建设一个能让社区居民了解历史、感受今天的场所的建议。

因此,石头城历史文化馆的建设是社区居民发展的内在要求。

社区建设发展的必然需要。

社区居民提出了建社区自己的历史馆的想法,给了我们启发:

社区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文化来支撑和烘托,如果我们能抓住社区的文化之根,为社区居民建设一个“讲述自己社区的历史、说说自己家往事”的倾诉场所,以社区历史教育社区人,凝聚社区人,引导社区居民追求共同理想,共建和谐家园,这不失为社区发展的有效载体,切合社区发展的需要。

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建设社区居民自己的特色场馆这一提议得到了区、街政府的高度重视,也与政府社区发展的思路不谋而合。

因此,提议得到了大力支持,区政府、街道、社区坐在一起共同讨论:

展馆课程应该展示哪些内容,分几个部分呈现?

展馆课程每个部分的内容试图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的?

怎样有效地组织实施能使设定的目标得以实现?

先后召开了12次大大小小的座谈会、讨论会,不断修改完善展示课程内容、落实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展示课程目标,最后确定了建设石头城历史文化馆的整体方案,区政府拨下了近30万元的专项资金,展馆于2007年8月建成开放。

一、课程目标:

总目标:

展示课程以社区成员需求为出发点,让社区居民缅怀历史、感受幸福,培育居民社区意识,提高社区认同,增强社区向心力和凝聚力,构建起社区居民共同的精神家园,促进社区发展,推进文明和谐社区的构建。

具体目标:

1、让青少年了解石头城历史文化内涵,了解自己生活社区的新旧变化,感受幸福,激发出他们热爱社区的情感。

2、让石头城社区的老居民缅怀历史,感受幸福,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增强社区归属感和社区荣誉感。

3、让石头城社区的新居民了解社区历史,提高社区认同,激发社区意识,增强社区荣誉感。

4、扩大展示课程的影响,发挥出课程的传播作用,使之成为社区与辖区单位沟通交流的桥梁,形成共建和谐社区的良好氛围。

三、课程内容:

展示课程以石头城社区历史文化馆作为学习载体,展馆面积90平方米,展示内容分为史河流韵、文化长廊等六个篇章,以史料、图片、实物、模型、浮雕、多媒体视频等载体呈现,融直观性、欣赏性、教育性于一体。

课程设计遵循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原则,采取了目标导向策略,内容设置上既考虑到社区居民求新、求知、求美的需要,又考虑到课程担负的引导居民核心价值观选择的社会责任。

史河流韵篇。

介绍石头城从城防要塞、通商码头、寂寞空城、繁华街市到义冢菜地2000多年的历史变迁。

石头城最早追溯到公元前333年,楚国灭越国,楚威王在南京的清凉山上筑城,设置金陵邑。

公元211年,孙权迁都建业,翌年,就在石头山上建城,定名为石头城;东吴、六朝时期石头城最主要的水军基地、军事重镇。

唐朝以前,它是时还是全国最大的通商码头;唐代以后,石头城便开始废弃,成为一座荒芜寂寞的“空城”;明代,石头城又成了南京城墙的重要部分,石头城旁有一条安定街,是当时南京繁华的街市,安定街后毁于太平天国战火;清朝,石头城地区成为杀人场地。

以后,慢慢演变成了居民的义冢之地和菜地。

史河流韵篇学习资源

类型

数量

内容

图片

7幅

城防要塞、通商码头、寂寞空城、繁华街市等图片

模型

2个

郑和下西洋船模石头古城模型

仿制品

7件

弓弩、箭、瓦当、城砖等

本篇让参观学习者寻觅着石头城历史的悠悠源头,绵绵根脉。

同时,以史料、图片、模型等形式呈现,增添了史料的说明力和直观性。

文化长廊篇。

介绍了与石头城地区相关的著名诗词歌赋和文物古画。

展示课程展示了7首与石头城历史相关的诗词,呈现了复制的古画。

文化长廊篇学习资源

类型

数量

内容

诗歌

7首

李白的《金陵歌送别范宣》

刘禹锡的《石头城》

陆游的《登赏心亭》

萨都剌的《百字令.登石头城》

郑燮的《念奴娇》

爱新觉罗.弘历《石头城》

绘画

1幅

《夏山过雨图》

本展示的内容:

让参观学习者徜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里,品味石头城的文化内涵,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群星璀璨篇。

用图片、浮雕墙等形式展示了从古至今,与石头城地区相关的历史名人,这其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文人学者、还有石头城社区的平民英雄薛爱苹。

群星璀璨篇学习资源

类型

数量

内容

人物介绍

24位

楚威王、秦始皇、孙权、宋文帝、朱元璋、乾隆、邓小平、诸葛亮、谢安、王安石、陆游、魏源、刘禹锡、曹雪芹、王浚、王千秋、朱效儒、胡绳、朱契、薛爱萍等

人物浮雕墙

2面

孙权、魏源、诸葛亮、陆游、邓小平、薛爱萍

实物

7件

薛爱萍生前用的茶杯等遗物、血衣、奖状等

多媒体

1台

播放石头城的历史

本篇展示的内容:

显示出石头城地区人杰地灵的浑厚底蕴,让参观学习者追溯历史人物的叱咤风云、平凡人物的英雄本色,给人以启示和深思。

沧桑巨变篇。

展示石头城社区的沧桑巨变。

主要通过人口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反映社区沧桑巨变。

人口变化

时间

户数

所属区

解放前

15户

归属建邺区

1951年土改时

27户

1980年社区居委会成立

200户

鼓楼区

2009年

1795户,常住人口4809人

环境变化

解放前

城墙下多为坟墓,河边是荒凉的芦苇滩

解放后

地势低洼,每年夏季,秦淮河水泛滥,石头城地区便是一片“泽国”

改革开放后

鬼脸城再现当年风光、秦淮风光带、体育公园等,石头城已成为南京的一个历史名片。

沧桑巨变篇学习资源

类型

数量

内容

图片

23张

社区环境新旧对比照片

实物

8张

从1953年到1987年34年间,一位没有文化的刘萼老太太收藏的自己的8张选民证

多媒体

1台

播放秦淮河水泛滥,每年石头城淹水的情景以及经历过的居民的现身说法

本篇展示的内容,让参观学习者感悟新旧变化、感受幸福生活。

通过新旧照片对比、多媒体视频等形式呈现,让人深切感受社区的巨大变化。

民风民俗篇。

用实物陈列和展板等形式呈现石头城地区的民风民俗。

展示的老照片、各类证件、以及木犁、石磨等生活用品都是社区居民捐献。

每张照片、每个物件后面都有一段历史、都是一个故事。

民风民俗篇学习资源

类型

数量

内容

图片

106张

家庭老照片1950南京市政府全体工作人员合影等

实物

143件

纺车、石磨等日用品;不同年代的结婚证、毕业证、上山下乡证等证件;上海租界的电车月票;购粮油、糖盐猪肉等票据;荣获的奖章、军功章等荣誉证书

多媒体

1台

播放捐献展品的背景故事、捐献人的感受

本篇展示的内容:

最能体现社区馆的特征,真正是“社区的人、社区的物、社区的事”。

和谐新篇。

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展示石头城社区在建设和谐社区过程中任何事。

内容有社区精英、社区好党员、社区名人、历届社区主任和民间组织五个部分。

和谐新篇学习资源

类别

形式

数量

内容

社区精英

图片

22张

社区好市民、十佳少年、读书状元、创业明星等

民间组织

23张

6个民间组织活动照片

社区好党员

3张

张道胜、丁建华、夏继延3位好党员

社区名人

8张

胡家芝、赵旭成、徐培晨、宋宗亨4位社区名人

历届社区主任

10张

张桂华、王燕君等10位历任社区主任

本篇反映出:

社区和谐与社区的每个成员默默奉献是分不开的。

展示课程6个篇章多角度、多载体地展示石头城社区悠久历史文化,反映老百姓生活的沧桑巨变,6个部分既独立成篇,又一脉相承。

课程以环境熏陶的方式,多样教育手段,使其成为一本“真实的书”、“流动的书”,让社区居民了解历史、得到知识、获得启迪。

三、课程实施:

展示课程的实施,重在引导、熏陶、渗透,课程的传播不是单向传递,而是双向交流,互动影响。

加强课程资源的建设。

展馆建设之初,我们召开专题座谈会,社区议事会,广泛征求社区居民对展示课程内容的意见和建议,发布筹建展馆、征集展品的消息,广泛地宣传发动得到了社区居民的积极响应,先后有300多人次提供资料、捐赠展品,展馆收到各类文稿153篇,图片106张,实物143件。

社区居民参与了课程开发、建设、管理的全部过程,所以说,展馆建设的过程就是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

展馆建成后,大家又共同制定展馆的管理制度,保证课程资源的保存完善和有效利用,社区成员真正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和管理者。

2008年,我们还成立了石头城历史文化研究会,以课题研究方式,深度挖掘课程的内涵,不断创新发展课程。

加强课师资的队伍建设。

社区工作者和居民亲身经历从课程的决策和建设,这个过程他们既是课程的学习者,也是课程的传播者。

展馆开放之初,为了有效实施课程,我们专门培训了一位专职讲解员,也是课程实施的专职教师;后来,一批社区居民和社区工作者经过通过学习展示课程,对课程内容感兴趣、有感受,他们也自愿加入到了课程的讲解、宣传行列里,我们再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培训,这批志愿者也逐渐成为展示课程的兼职教师,现在展示课程共有25位兼职教师,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对展示课程的理解,讲解不同的篇章内容。

如:

社区老居民,他们是社区变化的亲历者,讲解起沧桑巨变篇融入了自身经历的理解和感受,使得展示课程内容让人更真实可信、更深刻;展馆物品的捐赠者,他们讲解民风民俗篇,讲述展品物件背后的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使得展示课程更鲜活、更生动。

正是有了这样一批对展示课程的融入了热情、融入情感的兼职教师,他们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边进行教学、边征集展品、增添课程内容,并能自主、灵活地创新课程,使得展示课程保持新鲜,富有活力。

形式多样的课程实施方式。

一是我们在课程实施方式上进行了拓展,除了传统的展示式,还有活动式、研讨等方式。

展示式:

通过参观讲解,传递展示课程的学习内容;活动式:

通过青少年校外实践活动,主题宣传等活动,扩大展馆的知晓度,扩大了课程的影响和辐射。

如:

我们到辖区学校举办石头城文化专题讲座,在青少年中开展《我心中的石头城》书画征文活动;在广场举办石头城历史文化主题活动,发放课程小册子、利用展板、展馆资料传递、传播课程信息和课程内容,扩大课程的辐射度。

研讨式:

通过课程内容的研究,共同探讨学习,创新课程内容。

二是我们针对不同年龄、不同人群的参观学习者,采取不同方式的课程实施形式。

针对石头城的老居民,采取的是现场交流、自己讲述等方式,让他们回忆过去、感受今天,使他们体会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珍惜现在的生活;针对石头城的新居民,重点讲述石头城的历史、社区的历史变迁,让他们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区的历史文化,激发他们的社区自豪感、社区荣誉感;针对青少年,除了让他们听讲解外,还可以现场操作纺线车等实物,让他们对过去生活有更多的了解,使更多的青少年了解“石头城文化”的魅力;针对辖区单位成员,采取“请进来”的方式,请他们到展馆参观,让他们了解社区、加深对社区的理解,让展示课程成为社区与辖区单位沟通交流的桥梁,形成共建和谐社区的良好氛围。

四、课程效果:

展示课程通过多种教育实践活动,使社区居民对课程内容产生共鸣,逐渐产生了社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达到了陶冶人、教育人、凝聚人的作用,起到了社区历史教育社区人的效果。

扩大了课程影响。

从2007年8月开馆至今,通过新华社、人民日报、新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几十家媒体以及我们自己的主题活动等宣传、报道,课程的影响力扩大,展馆接待了15300多人次的参观学习,石头城社区现有社区居民1795户,其中老居民1085户,100%的老居民住户至少都经历了一轮的课程的学习;新居民710户,有520户的参加过学习,社区青少年869人,760人参加过学习,除了本社区的青少年,辖区学校也分期分批组织学生来学习,寒暑期鼓楼区的中小学生也会以假日小队、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到展馆参观学习,辖区部队、单位、大专院校也已自发或组织的形式来参观学习,课程的影响力大大超出了课程建设预期的效果。

增加了社区认同。

社区有了石头城历史文化馆,社区居民普遍认为,自己生活的小区的文化内涵丰富了,小区的品位提高了,同时,展示课程给社区居民提供了轮流展示自家的老照片、老古董的机会,为大家提供了共享社区文化的公共平台,拉近邻里之间的距离,也使他们认同自己生活的社区,所以有的社区居民家来了亲戚朋友,他们就喜欢将亲戚朋友带到展馆参观,向他们自豪的介绍自家的展品,介绍自己生活社区的人文历史。

提高了社区文明和谐程度。

展示课程成为传承历史文化、传播文明、传递社区精神的有效载体,文化浸润社区,给社区人文环境带来的巨大变化,社区居民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他们参与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现在邻里纠纷少了,居民对社区的怨言少了,居民对社区的关心程度增加了,在2008年石头城社区年终的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一改以往的居民代表大会冷清的场面,会议室挤满了社区居民,居民代表争先恐后地发言,为社区发展献计献策。

现在,社区居民认识到自己不仅仅是社区服务的受益者,也是社区建设的参与者,因而他们从“参加”走向了“参与”。

五、课程特色:

1、石头城历史文化展示课程挖掘出石头城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紧扣社区的沧桑巨变,凸显了课程的本土化和区域文化特色。

2、课程赋予了社区居民课程决策、开发和建设的权利、责任和机会,以问题驱动、征求研讨等形式,完善课程方案,决策课程实施内容与形式,形成了“自下而上”的开放、民主、科学的课程意识和课程理念。

3、展示课程强调了教育角色的转换,打破了传统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固定关系,课程的开发建设由管理者、学习者共同进行,形成了课程学习主体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

4、展示课程从建设之初的征集展品、课程实施中的不断增添展品、轮流展示自己的展品,展馆真正成了社区居民自己建、自己看、自己讲、自己管的教育场所,展馆建设的过程就是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

5、展馆开放之初,社区只有一位讲解员,随着社区工作者对展馆课程的学习和理解越来越深刻,社区居民参与互动的频率增加,所有的社区工作者和一部分社区居民也成为课程的实施者,师资队伍人数增加到了25人。

因此,课程建设的过程也是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

6、展示课程通过史料、图片、模型、实物、视频等载体呈现,将直观性、欣赏性、教育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课程的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具有形象性、体验性、情境性、互动性的特点。

7、展示课程是传递传播文化文明的“窗口”,以内隐的、间接的、渗透的方式体现时代精神,有着陶冶人,教育人,发展人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