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材料学思考题062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5212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0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属材料学思考题062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金属材料学思考题062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金属材料学思考题062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金属材料学思考题062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金属材料学思考题062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属材料学思考题0621.docx

《金属材料学思考题062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属材料学思考题0621.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属材料学思考题0621.docx

金属材料学思考题0621

金属材料学-复习思考题

(2015.06)

第一章钢的合金化原理

1-1合金元素中哪些是铁素体形成元素?

哪些是奥氏体形成元素?

哪些能在-Fe中形成无限固溶体?

哪些能在-Fe中形成无限固溶体?

【8】

答:

①奥氏体形成元素:

Mn,Ni,Co,Cu;②铁素体形成元素:

V、Cr、W、Mo、、Ti、Al;

③Mn,Ni,Co与γ-Fe无限互溶;④V、Cr与-Fe无限互溶。

1-2简述合金元素对铁碳相图的影响,并说明利用此原理在生产中有何意义?

【9】

答:

1、合金元素对临界点的影响

(1)A形成元素Ni、Mn等使A1(A3)线向下移动。

(2)F形成元素Cr、Si等使A1(A3)线向上移动。

2、合金元素对S、E点的影响

(1)A形成元素使S、E点向左下方移动。

(2)F形成元素使S、E点向左上方移动。

3、S点左移,共析C量,例如3Cr13为共析钢;E点左移,共晶碳量及莱氏体含碳量下降,例如W18Cr4V(~0.75%C),组织中有大量莱氏体。

同时,A1、A3点的移动是不同温度下的合金组织、性能发生一定的变化。

生产中的意义:

可以利用M扩大和缩小γ相区作用,获得单相组织,具有特殊性能,在耐蚀钢和耐热钢中应用广泛。

通过合金元素对相图的影响,可以预测合金钢的组织与性能。

在钢中大量加入奥氏体形成元素或铁素体形成元素以获得室温组织为奥氏体的奥氏体钢或高温组织为铁素体的铁素体钢。

1-3合金元素在钢中的存在状态有哪些形式?

【15】

溶于固溶体(奥氏体、铁素体),有间隙固溶体和置换固溶体两类;

形成各种碳化物或氮化物;

存在于金属间化合物中,常在高合金钢中出现;

各类夹杂物(如氧化物、硫化物);

5、自由态,极少数元素,如铅(Pb)在超过其微量溶解度后,以自由态存在。

1-4合金钢中碳化物形成元素(V,Cr,Mo,Mn等)所形成的碳化物基本类型及其相对稳定性。

【12】

答:

1、按相对稳定性由高到低的顺序:

(1)V,Nb:

优先形成间隙相MC。

稳定性很高。

(2)Mo,W:

含量较高时形成MC,M2C,M6C和M23C6,稳定性高。

(3)Cr:

含量较高时形成Cr23C6和Cr7C3,稳定性较高。

(4)Mo,W,Cr:

含量较低时只形成合金渗碳体,稳定性低。

(但高于渗碳体)

(5)Mn:

在钢中只形成合金渗碳体,稳定性最低。

各种K相对稳定性如下:

MC→M2C→M6C→M23C6→M7C3→M3C

1-5什么是合金元素的偏聚(内吸附)?

偏聚机理是什么?

举例说明它的影响。

答:

合金元素或杂质元素溶入基体后,与晶体缺陷产生交互作用,溶质原子在内界面缺陷区的浓度大大超过在基体中的平均浓度,这种现象称晶界内吸附。

如B,Zr,Ti,Nb,Mo,P,Sb,Re,C,N等。

机理:

1)晶界层内原子排列比较稀疏,溶质原子处在晶界层产生的畸变能比处在晶内产生的畸变能要小得多,这种畸变能之差产生晶界内吸附;

2)溶质原子与晶界和晶内的静电交互作用。

主要影响因素:

1.畸变能差(Q)2.温度(T)3.原始浓度(C0)4.多种溶质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影响:

1.回火脆性2.淬透性3.晶界强化4.晶界迁移与扩散5.晶间腐蚀6.优先成核

1-6说明主要合金元素(V/Nb/Ti、Mo/W、Cr、Ni、Mn、Si、Al、B等)对过冷奥氏体冷却转变(主要P转变)影响的作用机制。

【20】

答:

Ti,Nb,Zr,V:

主要是通过推迟P转变时K形核与长大来提高过冷γ的稳定性;

W,Mo,Cr1)推迟K形核与长大;

2)增加固溶体原子间的结合力,降低Fe的自扩散激活能。

作用大小为:

Cr>W>Mo

Mn:

(Fe,Mn)3C,减慢P转变时合金渗碳体的形核与长大;扩大γ相区,强烈推迟γ→α转变,

提高α的形核功;

Ni:

开放γ相区,并稳定γ相,提高α的形核功(渗碳体可溶解Ni,Co)

Co:

扩大γ相区,但能使A3温度提高(特例),使γ→α转变在更高的温度进行,降低了过冷γ的稳定性。

使C曲线向左移。

Al,Si:

不形成各自K,也不溶解在渗碳体中,必须扩散出去为K形核创造条件;Si可提高Fe原子的结合力。

B,P,Re:

强烈的内吸附元素,富集于晶界,降低了γ的界面能,阻碍α相和K形核。

“多元少量,复合加入”:

不同合金元素增加过冷奥氏体稳定性的机制是不相同的。

因此,用多种合金元素复合加入时,各元素之间作用相互加强,能大大提高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其作用绝非单个合金元素作用的简单之和,所以采用“多元少量,复合加入”的合金化原则。

1-7合金元素对马氏体转变有何影响?

【21】

答:

1、对Ms点的影响除

Co、Al外,绝大多数Me都使Ms和Mf下降。

按(C)、Mn、Ni、Cr、Mo、W、Si顺序递减。

2、对残余奥氏体的影响

Ms越低,室温下保留的残余奥氏体越多。

应用:

室温单相奥氏体不锈钢的合金化思路。

3、Me一般都增加了形成孪晶马氏体的倾向。

滑移和孪生的分切应力的相对大小与温度的相关性。

1-8如何利用合金元素来消除或预防第一次、第二次回火脆性?

【22】

答:

1)低温回火脆性(第I类,不具有可逆性)

其形成原因:

沿条状马氏体的间界析出K薄片;

防止:

加入Si,脆化温度提高300℃;加入Mo,减轻作用。

2)高温回火脆性(第II类,具有可逆性)

其形成原因:

与钢杂质元素向原奥氏体晶界偏聚有关。

防止:

加入W,Mo消除或延缓杂质元素偏聚.

1-9如何理解二次硬化与二次淬火两个概念的异同之处?

【22-23】

答:

相关性:

(1)都发生在中、高合金钢。

(2)都在淬火后,500—600℃回火时发生的。

(3)都表现为硬度升高。

不同点:

(1)二次硬化是指回火后硬度升高的现象,其产生原因包括沉淀强化和二次淬火。

(2)二次淬火是指回火冷却时残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的相变过程,是产生二次硬化的原因之一。

1-10钢有哪些强化机制?

如何提高钢的韧性?

【24-28】

1、强化途径:

固溶强化、加工硬化、细晶强化、第二相强化;

韧化途径:

①细化晶粒、组织

②提高回火稳定性—如强K形成元素。

③改善基体韧度—Ni。

④细化K—适量Cr、V,使K小而匀。

⑤降低回火脆性—W、Mo。

⑥低碳马氏体强韧化—在保证强度水平下,适当降低含C量。

⑦提高冶金质量。

⑧通过合金化形成一定量的残余奥氏体。

⑨形变热处理—细晶强化、位错强化等的综合作用。

2、淬火-回火工艺:

采用淬火-回火的热处理工艺,可以充分发挥各种强化机制作用,所以钢的强化一般采用淬火-回火工艺。

1-11钢良好的淬透性的目的为何?

【30】

一方面可以是工件得到均匀而良好的力学性能,满足技术要求;另一方面,在淬火时,可选用比较缓和的冷却介质,以减小工件的变形与开裂倾向。

第二章工程结构钢

2-1对工程结构钢的基本性能要求是什么?

【47】

答:

足够的强度和韧度;良好的焊接性和成型工艺性;良好的耐腐蚀性

2-2合金元素在HSLA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为什么考虑采用低碳?

【48-】

答:

强化作用:

1、Mn、Si固溶强化铁素体。

2、细晶强化:

(1)V,Ti,Nb细化奥氏体晶粒。

(2)Cr,Mn,Ni增加过冷奥氏体稳定性,降低相变温度,细化铁素体和珠光体。

3、沉淀强化:

V,Ti,Nb在铁素体中析出极细小的碳化物颗粒。

4、增加珠光体数量,使抗拉强度增加。

韧化作用:

1、细晶强化同时提高韧性。

2、Mn、Ni、Cr降低韧-脆转变温度。

Mn、Cr含量较低时可提高韧性,Ni对耐低温钢尤其重要。

考虑低C的原因:

(保证塑性、韧性和焊接性)

(1)C含量过高,P量增多,P为片状组织,会使钢的脆性增加,使FATT50(℃)增高。

(2)C含量增加,会使C当量增大,当C当量>0.47时,会使钢的可焊性变差,不利于工程结构钢的使用。

 

2-3什么是微合金钢?

微合金元素在微合金钢中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V、Nb、Ti这三种典型微合金元素在钢中作用有何差异?

【55-56】

答:

1、微合金钢:

在普通低碳钢或低合金高强度钢基本化学成分中加入微量合金元素如Nb、V、Ti、Al等,并采用控制轧制控制冷却工艺使钢的力学性能明显提高的高强度低合金钢。

2、微合金钢中的主要微合金元素:

Nb、V、Ti

3、微合金化元素的作用:

(1)抑制奥氏体形变再结晶。

①应变诱导析出Nb、V、Ti的氮化物,沉淀在晶界、亚晶界和位错上,阻碍晶界和位错运动,抑制再结晶。

②固溶的Ni原子偏聚在奥氏体晶界,增强原子结合力,阻碍晶界运动。

(2)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

加热时未溶及轧制时析出的TiN,Nb(C,N)。

(3)沉淀强化。

微合金元素在铁素体中析出的碳化物、碳氮化物。

(4)细化铁素体组织

①固溶在奥氏体中的Nb、V提高了奥氏体的稳定性,降低相变温度。

②细小的奥氏体和未再结晶的形变奥氏体增加了铁素体形核数量。

2-4针状铁素体钢的成分与合金化、组织和性能特点?

【56】

低碳或超低碳的针状F,实质上也是属于低碳B钢C<0.1%,其α片呈板条状,具有高位错密度,在450℃以下形成。

常用Mn-Mo-Nb钢,屈强>470MPa,如06MnMoNb,09MnMoVNb

具有好的低温韧性,而且有良好焊接性,成功地应用于制造寒带输送石油和天然气的管线。

2-5低碳贝氏体钢的合金化有何特点?

【57】

答:

(1)碳含量低(0.14%),保证韧性和焊接性。

(2)以0.5%Mo+B为基础,显著推迟先共析铁素体及珠光体转变,保证空冷条件下获得贝氏体组织。

(3)Cr,Mn,Ni:

增加淬透性,使贝氏体转变温度降低,便于得到下贝氏体组织,具有更低的脆性转变温度。

(4)V,Ti,Nb:

细化晶粒,弥散强化

2-6汽车工业用的高强度低合金双相钢,其主要成分、组织和性能特点是什么?

答:

组织:

近70~80%细晶多边形F+20~30%M

成分:

在含C较低的情况下,Cr含量在18%~28%,Ni含量在3%~10%。

有些钢还含有Mo、Cu、Nb、Ti,N等合金元素。

性能:

高强度,良好冷成型性能,极佳冲压性能(薄板或带钢—深冲用钢材)

2-7了解低合金高强度钢的发展趋势。

【59】

低合金高强钢的发展,已由单纯依靠合金元素作用的成分型,逐渐转变成合金元素和加工工艺共同作用的综合型。

主要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低碳超低碳2.高纯净化3.微合金化技术4.采用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工艺5.超细晶粒化6.计算机控制和性能预报

第三章机械制造结构钢

3-1对机械制造结构钢和工程结构钢在成分、工艺、组织及性能方面进行总体比较。

机械制造结构钢使用性能:

综合力学性能;一定的耐腐蚀性能。

工艺性能:

良好的加工性能;良好的切削加工性能

工程结构钢使用性能:

足够高的强度、良好的塑性;适当的常温冲击韧性,有时要求适当的低温冲击韧性;一定的耐蚀性。

工艺性能:

良好的工艺性能(成形性、焊接性);

3-2、.典型调质钢、弹簧钢、氮化钢、渗碳钢中合金元素作用、热处理特点及主要注意事项。

答:

热处理

 

合金元素作用:

3-2对调质钢、弹簧钢的主要成分、热处理工艺、常用组织及主要性能进行比较,并熟悉其典型钢种。

【64、70】

成分

热处理

常用组织

主要性能

调质钢

0.30~0.50%C的C钢或中、低合金钢

淬火与高温回火

回火S或回火T

较高的强度,良好的塑性和韧性

弹簧钢

中、高碳素钢或低合金钢

淬火和中温回火

回火T

高的弹性极限,高的疲劳强度,足够的塑性和韧性

主要钢种:

A.调质钢:

按淬透性大小可分为几级:

1)40,45,45B

2)40Cr,45Mn2,45MnB,35MnSi

3)35CrMo,42MnVB,40MnMoB,40CrNi

4)40CrMnMo,35SiMn2MoV,40CrNiMo

B.弹簧钢:

1)Mn弹簧钢:

60Mn,65Mn

2)MnSi弹簧钢:

55Si2Mn,60Si2MnA

3)Cr弹簧钢:

50CrMn,50CrVA,50CrMnVA(使用T<300℃)

4)耐热弹簧:

30W4Cr2VA(可达500℃)

5)耐蚀弹簧:

3Cr13,4Cr13,1Cr18Ni9Ti(温度<400℃)

3-3调质钢和非调质钢在成分、生产工艺、组织和性能方面进行比较。

【64、66】

调质钢:

成分:

0.25~0.45%C的C钢或中、低合金钢

组织:

回火S或回火T或回火M

性能:

具有良好综合力学性能,尤其是冲击韧性

生产工艺:

调质(淬火+高温回火)

非调质钢:

成分:

0.30~0.45%C的C钢

组织:

主要是F+P+弥散析出K

性能:

具有良好的强韧性

生产工艺:

微合金化、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

3-4液析碳化物和带状碳化物的形成、危害及消除方法。

【73-74】

答:

形成:

均起因于钢锭结晶时产生的树枝状偏析;

液析碳化物属于偏析引起的伪共晶碳化物(一次碳化物);

带状碳化物属于二次碳化物偏析(固相凝固过程中)

危害:

降低轴承的使用寿命,增大零件的淬火开裂倾向,造成硬度和力学性能的不均匀性(各向异性)

消除方法:

1)控制成分(C,Cr%);

2)合理设计钢锭,改进工艺;

3)大的锻(轧)造比来破碎碳化物;

4)采用高温扩散退火(1200℃左右)。

3-5GCr15钢中碳和铬的含量约为多少?

碳和铬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

轴承钢的预先热处理和最终热处理分别是什么?

【74】

答:

(1)GCr15钢是滚动轴承钢。

(2)含碳量为1%,含铬量为1.5%。

(3)碳的主要作用:

形成含碳量为0.45%的回火马氏体基体,提高强度、硬度和耐磨性。

形成数量为8%的、细颗粒未溶合金渗碳体(Fe,Cr)3C,提高耐磨性、细化奥氏体晶粒。

铬的作用:

提高淬透性;

细化奥氏体晶粒

提高耐磨性

(4)预先热处理:

正火+球化退火

正火:

得到细片状珠光体。

850-950℃加热,空冷;

球化退火:

得到均匀细粒状珠光体组织。

780-800℃加热,炉冷。

最终热处理:

淬火+回火

淬火:

830-860℃加热,油冷;

回火:

150-170℃。

(5)碳化物的不均匀性可分为:

液析碳化物:

由于枝晶偏析引起的伪共晶碳化物,尺寸一般较大,具有高的硬度和脆性;采用高温扩散退火,一般在1200℃进行扩散退货即可消除

带状碳化物:

属于二次碳化物,碳化物偏析区沿轧制方向伸长呈带状分布,直接影响钢的冷、热加工性能,严重损害轴承的接触疲劳寿命;采用长时间退火才能消除

网状碳化物:

由二次碳化物析出于奥氏体晶界造成的,他降低了钢的冲击韧度;控制终轧或终锻温度、控制轧制后冷速或正火可防止和消除网状碳化物。

3-6高淬透性渗碳钢18Cr2Ni4W的常用热处理工艺(渗碳加淬火回火)有何特点?

如何理解?

【80-81】

 

3-7为什么氮化处理能提高零件表面疲劳强度和耐磨性?

【82】

N:

表面形成高硬度的氮化层γ’相(Fe4N)和ε相(Fe3-2N);渗入的N原子形成高弥散的合金氮化物的弥散强化作用;N原子溶入表面层所产生的残留压应力可以抵消因外力作用而产生的张应力减少了疲劳破裂的可能性。

3-8高锰钢在平衡态、铸态、热处理态、使用态四种状态下各是什么组织?

为何具有抗磨特性?

【84-85】

答:

(1)平衡态组织:

珠光体和碳化物。

(2)铸态组织:

粗大的铸态奥氏体和碳化物。

(3)热处理组织:

粗大的铸态奥氏体。

(4)使用组织:

表面是形变高碳马氏体,心部是单相奥氏体。

(5)具有抗磨性的原因:

表面应力超过屈服强度时会产生加工硬化,形成马氏体。

硬度提高到HB450-500,耐磨性提高。

3-9如何进行机械制造结构钢中典型零件(如齿轮类、轴类)材料选择与工艺分析?

【89】

选择材料的基本原则:

使用性能要求;(加工)工艺性能要求;经济性要求;其它因素

选择材料的基本思路

1.考虑到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路线

2.考虑到零件类型及服役条件

1)承受交变疲劳载荷2)承受冲击3)磨损

第四章工具钢

4-1从总体看,工具钢与结构钢相比,在主要成分、组织类型、热处理工艺、主要性能与实际应用方面各自有何特点?

【综】

答:

结构钢

工具钢

主要成分

中低C(0.08-0.65%)

中高C(0.6-1.3%)

合金元素

中偏低(总量一般<5%,少数为5%~10%,属于低合金钢和中合金钢)

中偏低高C,总量一般<5%

组织类型

P(S,T),B,M

M,S,T

热处理工艺

退火、正火、淬火、回火

淬火、回火

综合性能

足够的强韧、良好的焊接性和成型工艺性和耐腐蚀性

高的耐磨性、热稳定性和足够的强度与韧度

实际应用

工程或制造结构

各种工具

4-2什么是热硬性?

为什么它是高速钢的重要性能?

哪些元素在高速钢中提高热硬性?

【98-107】

答:

⒈红硬性:

指材料在经过一定温度下保持一定时间后所能保持其硬度的能力;

2、

(1)高合金回火马氏体为基体。

(回火稳定性高)

(2)马氏体基体中弥散分布着回火时析出的特殊碳化物。

3、高速钢适用于高速切削刃具,必须保证其在650℃仍具有很高的硬度,即保证其有良好的红硬性,从而具有优良的切削性和耐磨性;

4、为保证高速钢的红硬性,必须加入W、Mo、Cr、V等碳化物形成元素。

4-3W18Cr4V高速钢的铸态组织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为什么高速钢在热处理之前一定要大量地热加工?

【98-107】

答:

①铸态显微组织:

鱼骨状莱氏体(Ld)+黑色组织(δ共析体等)+白亮组织(M+Ar);

②铸态高速钢中的粗大的共晶碳化物必须在锻造或轧制中将其破碎,使其尽可能成为均匀分布的颗粒状碳化物。

4-4高速钢W18Cr4V在加热过程中为什么要在600~650℃和800~850℃进行二次预热保温?

淬火加热温度为什么高达1280℃?

【98-107】

答:

①高速钢淬火加热时,必须保证有足够量的碳化物溶入奥氏体。

而高速钢中的合金碳化物都比较稳定,M23C6到1090℃才完全溶解,M6C和MC分别在1037℃和1100℃开始溶解。

所以18-4-1高速钢要采用1280℃淬火加热。

②两次预热的目的:

1)高速钢导热性差,淬火加热温度高,需预热减少加热变形、开裂。

2)缩短高温加热的保温时间,以减少脱碳。

4-5高速钢W18Cr4V淬火后三次回火的目的是什么?

这种回火在组织上引起什么样的主要变化?

这些变化的意义何在?

【98-107】

答:

目的:

消除淬火应力,减少AR,稳定组织,并产生二次硬化

回火时的组织变化:

①淬火马氏体转变为回火马氏体;

②沉淀强化:

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中析出弥散分布的合金碳化物颗粒。

③二次淬火:

残余奥氏体在回火冷却过程中转变为淬火马氏体。

三次回火的原因

①高速钢的Ar比较稳定,需要通过两次二次淬火才能基本完成转变。

②二次淬火发生在回火保温后的冷却过程中,产生的淬火马氏体还需要再回火,所以共需要三次回火。

4-6根据高速钢从铸态开始到最终的热处理的碳化物的演变(以18-4-1为例),并论述碳化物在其中起哪些主要作用?

并说明如何在此过程中减轻其危害?

【98-107】

 

4-7加入W、Mo、V和Co均可以提高高速钢的热硬性,两类合金元素提高热硬性的机制有何异同?

【98-107】

钨是钢获得红硬性的主要元素。

M6C型K,回火时析出W2C;W↓↓热导率→钢导热性差。

钼和钨相似,1%Mo可取代1.5-2.0%W。

但Mo系高速钢共晶碳化物为细鸟巢状,减少了K的不均匀性;抗弯强度和冲击韧性较高;磨削性能好。

Mo2C比W2C析出温度较低,易长大,热硬性不如W系;高温下易脱C。

现常选用W-Mo系。

V显著↑红硬性、↑硬度和耐磨性,可细化晶粒,↓过热敏感性。

以VC存在。

Co可显著提高钢的红硬性,5、8和12%三个级别。

但↓钢韧性、↑钢脱碳倾向。

1)绝大部分溶于固溶体,使钢熔点升高,有利于提高热硬性;

2)使W、Mo较多在基体中,提高抗回火稳定性(延缓K析出,保持亚结构)

微量氮增加硬度和热硬性,一般~0.10%。

稀土可明显改善热塑性,↓硫在晶界的偏聚。

4-8Cr12MoV钢的一次硬化法和二次硬化法的含义是什么?

【109】

一次硬化法是采用较低的淬火温度和低温回火。

二次硬化法是采用高的淬火温度,进行多次高温回火。

4-9热作模具钢的性能要求与冷作模具钢有何不同?

具体针对硬度、组织类型上,有何不同?

【108-116】

冷作模具钢成分:

高碳高铬

冷作模具钢可用两种热处理工艺:

1)低温淬火和低温回火,回火M+Ar(少)2)高温淬火与高温回火,回火M+Ar(多)或回火S+Ar(多),多次回火,提高硬度。

组织:

莱氏体加大量未溶碳化物

性能:

淬透性好,热处理变形小。

淬火加热时未溶碳化物少(3%),韧性好。

钢中碳化物以VC为主,耐磨性好,硬度高。

机械加工性良好。

冷作模具钢侧重硬度、耐磨性。

含碳量高,添加合金元素以增加淬透性,提高耐磨性为主。

热作模具钢成分:

中碳

热处理工艺:

(1)完全退火。

(2)低温淬火(3)高温回火

加热:

840-860℃。

因工件尺寸大,加热时间长,应该防止脱碳。

冷却:

空气中预冷至750-780℃,再入油。

冷至150-180℃出油空冷。

淬火后立即回火,防止开裂。

先在350-400℃保温3小时后再升至回火温度。

回火温度:

450-580℃。

回火硬度:

HRC36-48。

回火冷却:

油冷。

消除应力处理:

油冷后进行200℃回火。

性能:

热作模具钢对硬度要求适当,侧重于红硬性,导热性,耐磨性。

因此含碳量低,合金元素以增加淬透性,提高耐磨性、红硬性为主。

良好的高温性能。

使用组织:

回火M+Ar

4-10热作模具钢回火温度为什么要高?

其组织类型有哪些?

【112-116】

答:

①高温回火原因:

以消除淬火应力,获得良好的韧性

②组织:

回火索氏体+回火托氏体

第五章不锈耐酸钢

5-1从电化学腐蚀的原理看,采用哪些途径可提高钢的耐蚀性?

答:

(1)得到单相固溶体组织。

(Ni-γ,Cr-α)

(2)表面形成稳定的保护膜。

(Cr,Al,Si)

(3)提高固溶体的电极电位。

(Cr)

5-2简要说明合金元素(如Cr、Ni、Mo、Ti、Mn、N、Si、Cu等)对不锈钢的耐蚀性的影响。

【126-129】

1、合金元素:

(1)Cr是提高耐蚀性的主要元素,可提高固溶体的电极电位,形成稳定的保护膜。

不锈钢中Cr含量不低于13%,同时符合n/8规律。

(2)Ni提高铬不锈钢在硫酸、醋酸、草酸及中性盐中的耐蚀性。

(3)Mn提高铬不锈钢在有机酸中耐蚀效果。

(4)Mo提高在热硫酸、稀盐酸、磷酸及有机酸中耐蚀,同时防止氯离子对膜的破坏,抗点腐蚀。

(5)Cu在不锈钢表面作为附加微阴极,易于达到钝化状态,提高耐蚀性,一般加入2-3%。

(6)Si提高不锈钢在盐酸、硫酸及高浓度硝酸中的耐蚀性,一般加入2-4%

(7)Ti、Nb、Mo和RE

1)Ti、Nb先于Cr形成碳化物,防止晶间腐蚀。

2)Mo形成含钼的钝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