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攻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4854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6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复习攻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中考历史复习攻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中考历史复习攻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中考历史复习攻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中考历史复习攻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复习攻略.docx

《中考历史复习攻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复习攻略.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历史复习攻略.docx

中考历史复习攻略

.0第一部分:

多主题纵向知识专项复习第一主题:

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追求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专题索引

随着欧美国家逐渐向工业文明迈进,曾创造了辉煌农耕文明的中国因没能实现向工业文明的转型,而演进到曲折发展的时期。

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起点,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了大量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民族危机逐渐加剧。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既有地主阶级、爱国官兵、农民阶级的抗争与探索,又有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抗争与探索,但由于阶级、时代的局限,他们都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主题梳理

(一)列强的侵华战争

一、主要的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

1840—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出现民族危机。

2.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中国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剧。

5.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抗日战争):

1931—1937年,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进行局部侵华;1937—1945年,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二、有突出特征的条约

《南京条约》: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②《瑷珲条约》:

割地最多。

《马关条约》:

最能体现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对外进行资本输出的特点。

④《辛丑条约》:

赔款最多;体现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三、列强侵华的暴行

1、两次洗劫北京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洗劫并焚烧圆明园。

②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攻占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2、制造大屠杀

①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制造了旅顺大屠杀;②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四、对列强侵华影响的认识

①破坏性:

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是造成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源;②建设性:

客观上促进了自然经济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五、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抗争的关系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列强侵略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而中国人民的抗争则是中华民族免于沦亡的主要原因。

(二)近代化的探索

一、地主阶级的探索

1、新思潮的萌发

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

2、地主阶级洋务派

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向西方学习,维护清王朝,客观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二、民族资产阶级的探索

1、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

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

最终因民族资产阶级软弱、脱离群众和封建专制力量的强大而夭折。

说明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2、资产阶级实业家——实业救国

《马关条约》签订后张骞提出“实业救国”口号,影响了一批实业家投资民族工业,希望通过兴办实业来挽救民族危亡。

3、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我国2000过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当时中国行不通。

4、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新文化运动

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条件。

三、中国近代化起步的特点和启示

特点:

从经济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思想文化的变革或从学习西方技术到改变封建制度再到解放思想。

启示:

①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②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③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国家才能跟得上时代步伐;④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⑤科教兴国是关键;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具体国情做出科学决策。

四、近代化精神

中国近代化过程中体现出的精神是:

探索救亡图存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追求进步、追求民主的精神。

五、近代中国人民抗争与探索的任务及其关系

1、任务:

政治上争取民族独立;经济上实现近代化、达到国家富强。

2、关系:

二者是相互并联的,没有民族独立就不可能有国家富强,而国家不富强,民族独立也就没有保障,但民族独立是第一位的任务。

主题升华

1、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进行,需要大量的工业原料和广阔的商品市场,需找它们的过程,就是殖民侵略和扩张的过程,同时也是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被侵略的苦难历程。

2、近代的中外战争,实质是上两种生产方式的较量,即先进的工业文明和落后的农业文明的较量。

3、中国的挨打,缘于中国的落后。

闭关锁国,制定腐朽是中国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

4、列强侵华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5、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之要务。

6、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反帝反封建,是密切相关的。

不推翻帝国主义就不能消灭封建主义,反之,如果不消灭封建地主阶级,就不能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

因此反帝反封建,二者缺一不可。

7、本主题在中考中的考察比例较大,它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中的主干知识,也是与当今中国综合国力加强、国际地位提高相并联的一个热点知识。

复习时,要注意把其放到世界现代史的背景下去理解掌握。

 

第二主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人民的抗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革命新的领导阶级,把反帝与反封建斗争紧密结合在一起,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探索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新的革命道路,最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主题梳理

一、学生的抗争

1919年得五四爱国的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二、民族资产阶级的抗争

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三、无产阶级的抗争

1、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1)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上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1926年至1927年,与国民党合作进行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3)北伐战争中,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主的叶挺独立团屡立战功。

(4)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5)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发动秋收起义,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放弃进攻城市,转向向敌人力量薄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6)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建立了中国革命第一支坚强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7)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8)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抗日战争时期

(1)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正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工农红军改变为八路军、新四军。

(2)1937年9月,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中国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劫。

(3)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进行百团大战。

这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4)1945年,中共召开七大,为夺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3.解放战争时期

(1)重庆谈判:

蒋介石阴谋房东内战;中共努力争取和平;达成《双十协定》。

(2)1947年3月,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京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4)1948年九月—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通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

(5)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作战,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垮台。

四、中共在探索中的挫折及纠正:

1.1923年初,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是中共领导革命过程中第一次重大挫折。

纠正:

中共倡导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掀起了国民大革命。

2.1927年大革命失败。

中共认识到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开展武装斗争。

纠正:

此后发动武装起义。

3.1927年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前期进攻大城市失败。

纠正:

转向而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开始。

4.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纠正:

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中共开始走向成熟。

五、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表现和史实:

1.1927年革命失败后,及时纠正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2.由于王明的左倾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

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

3.1936年,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奠定了基础。

4.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召开“七大”,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指明了方向。

六、中国共产党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背景:

1927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中国革命暂时处于低潮;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走以夺取大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遭到失败。

过程:

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决定该向农村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开辟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后来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反“围剿”斗争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这样,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全党形成共识。

主题升华

1.体会中共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措施并且能知错就改,从大局和人民利益出发,真正代表了最广大人民利益。

2.有些党的会议,既体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有体现革命发展阶段的转折;有些党的会议,既体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也体现从错误路线向正确路线的转变。

因此遇到这方面的问题要注意设问角度,不要笼统地谈转折。

分析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决议,方针、政策等,复习是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其他矛盾的影响。

3.通过中国革命的成功认识到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深刻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要坚持党的领导。

4.中国革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中国化,是将马克列主义原理同中国的国情的具体结合,是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毛泽东贡献最大。

5.加强与世界史的联系,感受中国民主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

第三主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主题索引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

以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为标志,之前为过渡时期,之后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主题梳理

一、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前提:

新中国成立、政权巩固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2、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

11953年起据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开始实行,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化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指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制定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取得了重大成果。

4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轻率的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使探索误入歧途。

5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61997年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3、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的失误与纠正:

11958年党中央发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这场运动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纠正:

1960年党中央全面调整国民经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普遍实行,人民公社体制走向结束。

21966——1976年得“文化大革命”。

纠正:

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

4、新中国成立后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化(中共领导的经济近代化进程)

①“一五”计划期间,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企改革,农村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我国已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5、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国家统一、外交。

1民族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2外交:

a.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万隆会议“求同存异”原则。

b.70年代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

c.80—90年代,一国两制,成功收回香港、澳门。

(国家统一)

d.90年代后,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6、工作重心转移。

①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中心由进攻大城市转向深入农村,开展土地革命。

②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3粉粹“四人帮”后,党的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7、军队和国防建设原子弹

①海军、空军成立

②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导弹部队组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顺利送入太空、我国“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形成,人民解放军走上了科技强军之路。

8、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开拓创新的事例

①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②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

④建国后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实行赎买政策。

⑤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实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⑥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经济得到巨大发展。

⑦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⑨理论创新: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⑩科技创新:

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主题升华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2、必须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结合,来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3、国共两党和则两利,有利于民族的和谐发展。

4、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5、归纳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总结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认识。

6、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巨变,其与前两次巨变原因的异同之处要能够深入认识。

7、注意与现实的结合,加强与世界史的联系、比较。

尤其是在经济、政治以及思想建设诸方面。

第四主题:

资本主义的发展

主题索引

世界近代史是指16世纪前后至20世纪初,它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酝酿、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一战后至今,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与社会主义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

与此同时,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全球化不断推进。

主题梳理

一、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概况

1、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14—16世纪)

(1)、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并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相互隔绝状态,世界各地区彼此联系,相互影响,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文艺复兴,这一伟大思想解放运动,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2)、表现:

社会经济方面:

①商业中心和城镇兴起。

②手工工场出现。

③商品经济取逐渐代自然经济。

精神文化方面:

“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人们尊重理性与科学。

(3)、影响:

世界历史地平线上,初现近代曙光,人类面临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2、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16世纪中期—18世纪末)

(1)17—18世纪欧美出现了向资本主义迅速过渡的总趋势;英国“珍妮纺纱机”问世,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改良型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背景:

根本原因:

封建专制或殖民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直接原因(导火索):

1英:

苏格兰人民起义。

②法:

三级会议的召开。

③美:

波士顿倾茶事件。

表现:

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②法国大革命;③美国独立战争。

影响: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专政,反映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法国大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制度,建立共和制的资产阶级专政,沉重打击欧洲各国的封建势力;美国独立战争即是一次名族解放战争,也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建立了比较民主个自由的联邦制的资产阶级专政,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并推动了法国大革命及拉美独立运动的开展。

3、工业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初—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18世纪晚期,工业革命向西欧、北美扩展。

开始采用大机器生产的工业资本主义(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为更广泛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改革以及进步思潮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2)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与扩大

背景:

工业革命的推动。

表现: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1861年—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是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既维护了祖国统一,又废除了奴隶制度,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障碍;19世纪中期,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影响:

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加强了殖民掠夺,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灾难;客观上冲击殖民地的落后制度,促进了社会进步;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

4、第二次科技革命后的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七十年代--1918):

(1)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由于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严重的不平衡,一战爆发。

大战期间,亚非国家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

(2)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时期。

背景: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

主要国家:

美、德、英、法、日、俄。

发展状况:

美、德采用科技成果,发展快;英法过份依赖殖民地,发展相对缓慢;日本开始崛起,俄国有所发展。

影响:

随着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后起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出现列强争霸的局面;德、意、奥三国同盟和英、法、俄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成形成,世界形势紧张;1914—1918“一战”在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发生。

5、一战后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和经济危机时期(1918--1939);

(1)一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1924—1929年都进入相对稳定的经济祸福发展时期。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2)德、日、意、法西斯专政建立,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恢复发展了经济,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恢复发展时期(1945年—今);

二战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起主导作用。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促使经济进一步相对稳定地高速发展。

1967年欧共体成立,进一步促进西欧的经历发展。

七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力量结构出现多级化趋势,以美国为主的世界经济格局转变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的趋势。

二、资本主义世纪经济格局的演变

1、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

1确立:

英国是最早开始并完成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

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世界工业生产中居垄断地位。

2丧失: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美德经济迅速发展。

19世纪末,英国丧失了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2、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1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中力量削弱。

2一战后,美国逐渐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二站后,美国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

3、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在欧共体和日本崛起的情况下,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开始形成:

①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引起了殖民侵略的扩大。

3早期殖民,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不断扩大。

4英国在18世纪中期确立了殖民霸权,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2、初步形成:

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在各地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把广大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成为其经济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最终形成:

1第二次科技革命后,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各国进一步争夺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开拓国外市场,世界基本被瓜分,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发生,表明世界市场的形成。

四、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

1、社会的稳定。

2、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

3、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与适应。

4、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市场、劳动力及资本的充裕。

五、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与19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改革的比较

相同点:

(1)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

(2)目的:

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3)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

(4)结果:

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不同点:

(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属于完全意义上的反封建革命,此外并不负担别的任务。

(2)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曲折复杂

(3)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阶级关系的总特点,是在资产阶级领导下,一切反封建阶级、阶层结成的联盟。

主题升华

1、要从宏观上认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繁荣的若干因素,例如新制度确立带来的先进性,科技革命等的推动作用。

2、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促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加上殖民扩张的进行,使手工生产满足不了需要,进而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显示了资本主义知道的优越性,从而使资本主义得到巩固和扩大。

3、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永恒的规律,在这一规律的作用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不断发生变化。

4、发展与腐朽,垄断与竞争,富裕与贫穷都是现代资本主义的两重趋势。

第五主题:

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主题索引

国际关系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主要内容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从国际关系演变来看:

世界格局的演变是其核心内容。

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总体框架。

促使国际格局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国际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准则。

主题梳理

一、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