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职教中心课程改革方案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4842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句容职教中心课程改革方案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句容职教中心课程改革方案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句容职教中心课程改革方案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句容职教中心课程改革方案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句容职教中心课程改革方案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句容职教中心课程改革方案3.docx

《句容职教中心课程改革方案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句容职教中心课程改革方案3.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句容职教中心课程改革方案3.docx

句容职教中心课程改革方案3

句容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现代农艺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一、现代农艺专业发展的背景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既承担着供养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稳定农副产品的市场的重任,又是第二三产为赖以发展的劳力、原料和资金的重要来源。

因此,农业发展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人民的食物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农产品优质化、食品多样化。

农业的优质、高产、高效是现代农业的突出特色,农业生产从追求产品数量增长为主转向高产优质并重提高效益上来。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优质产品的生产,是适应人民食品结构改善需求,适应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需求的重要举措。

相对而言,以前单一的种植粮食和传统的简单的农业管理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开办现代农艺专业,培养具有现代农艺科学技术的适用型人才势在必行。

再之,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基于农民收入构成的现实情况,充分向利用农业资源生产的尝试和广度进军,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的高新农业是一条最现实、最直接的路子。

只有发展以科技为支柱,以提高效益为中心的现代农业,才能调动农民和整个社会发展农业的积极性,使更多的资金注入农业,增加对农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增加农业自身的经济实力,吸纳和运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而现代农艺的实施必须依靠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通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技术人才来支撑。

因此,开办现代农艺专业,培养大量社会急需的人才,是提高富民收入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但是,职业技术教育现状尚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其表现为:

专业教学多沿袭以学科知识为主的课程模式,未摆脱学科型教育简约化的阴影。

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素质的倾向依然十分严重。

因此,加快现代农艺专业教学改革,探求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现代农艺专业人才需求预测分析

1、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现代农艺的范畴逐步扩大,所需人才也越来越多。

科技的进步和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现代农艺的概念远远超过人们的传统所认为的,种菜种粮.养猪养鸡的范畴,已经演变成为一个包含生物技术、资源与环境、信息技术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立体的产业。

不断崛起的农药生产、饲料生产、果品加工、养鸡养猪、牛奶生产等现代化大企业急需一批拥有专业技术又懂现代话管理、经营和贸易的农业人才的参与,农业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工作回报也将随之不断攀升。

随着国内绿色景观生态的逐渐重视和深度开发,农业、园林、绿化、环保,园林/园艺景观设计及建筑规划类人才成为城市建设的新宠,也是当前人才市场供求的热点;从而绿色之旅和以人文为主题的农家之旅成为当今旅游的业的时尚,与园林,环保形成了就业链;一向相对冷门的农业人才近两年来也备受社会的关注。

2、传统农业的劳动特征决定了现从业人员文化和技术基础的缺陷。

农业走向技术密集型的必然趋势和计算机、网络信息、数控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WTO新规范的进入,迫使行业加速调整人员结构,大批量补充有技术、懂市场开发、善经营管理等应用性人才。

3、农业产业已形成多种类型、多种经济成分组成的新格局,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变化使进入农村或个人创业者日趋增多,就业渠道十分宽泛。

4、在调整农业产业化结构的过程中需要利用多种形式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是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

粮食作物的制种及新品种的引进,果树的栽培、管理、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养殖业方面繁育、饲养、疫病防治技术的培训,农业和农村对农林牧副鱼等方面的击水人员的需求还是相当大的,农技人员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还是很有市场的。

 

5、本专业毕业生以安心一线、敬业爱岗、技术专长、技能娴熟,肯干、实干、能干等突出特色,深受企业欢迎。

毕业生创业取得良好业绩,受到普遍称誉。

了解市场各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这有利于学校确定专业的设置和人才培养的目标,从而达到有针对性地进行定向培养和定量输送人才,实现人才与企业的有效对接,为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三、专业教学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

  

(一)专业发展规划目标

  树立具有时代特征、江苏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与观念,主动适应江苏农业经济发展需要,遵循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成长规律,以优化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优化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主线,通过对已有教学成果的集成、整合和深度开发,全面推进农业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精选优化、教学手段方法更新的系统化综合性教学改革。

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竞争能力,掌握农业新技术,“一精几通,一专多能”的现代农艺专业人才。

  为此,本专业教学发展要面向新世纪,面向中国农业与世界经济的接轨,面向农业生产、销售、服务企业之第一线;紧密跟踪行业技术的发展和行业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弃旧创新,积极开展产学研,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改革试验,进行项目课程教学与生产过程相合的改革试验;切实提高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先进性,力争一定的前瞻性,课程改革真正改到人才使用者的兴奋点上,使试点专业真正起到示范作用。

  

(二)专业发展基本思路

  1、切实突出专业教学对于农业岗位群和农业技术领域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2、人才培养目标应突出以下主要特点:

就业适应面宽,专业技术精。

  3、按照“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要求,深入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技术。

4、根据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科学设计培养目标:

将现阶段农职中的培养目标界定为——培养能够应用和推广现代农业科技的中级技术人才,质量规格目标为应用、推广型。

5、巩固、强化产学研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

四、专业教学整体改革的原则依据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为行业、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2、贯彻终身教育的思想,为构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和学生继续深造打好基础;

3、突出职业教育的特征,为行业、社会培养素质全面、综合职业能力强的高素质劳动者;

4、改革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增强其实用性、针对性和适度的超前性,强化实践环节,创建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

5、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电化教学和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果与水平,开阔师生的思路与视野;

6、把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立业能力放在教学改革的重要位置,以适应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7、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初中毕业生及其他人员学习的需要创造条件,推行弹性教学制度,允许工学交替,并逐步完善学分制管理制度。

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

8、坚持产教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

9、保持与周边地区的紧密联系,送科技下乡。

五、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本专业教学改革理论课程体系建立的核心。

围绕这个核心,按照职业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实际要求和教学规律,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并在教学中向学生的职业认知、情感、意志、性格、能力等各个领域展开,大大加强课程的针对性、应用性,从而组成核心型理论课程体系。

1、改革农业类专业结构:

由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越来越快,预测人才需求和流向越来越困难,淡化专业、强化课程,已成为农职教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淡化专业并不是不要专业,而是要拓宽主体专业口径,改革专业定向模式,不以具体的岗位定专业,不以狭窄的专业定课程。

课程体系决定着教学内容,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

过去我校农业专业课程设置是:

农艺专业开设气象、植物及植物生理、土壤肥料、作物遗传与育种、植物保护学、作物栽培学等必修课程,园艺专业开设气象、植物及植物生理、土壤肥料、园林规划设计、果树栽培学、蔬菜栽培学、园林景观设计等必修课程。

每个专业的每门课程都强调本学科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导致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理论教学内容多,授课时数多,不利于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也不适合综合高中使用,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家长和学生的需求不相适应。

因此,必须打破原来单一的课程结构,建立了新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方面作出了改进。

一是设置综合性专业基础课。

将现行农艺专业五门专业基础课合为三门,拟名《种植基础知识》、《养殖基础知识》、《园林基础知识》,综合性专业基础课既不重复又不交叉地以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为主线,围绕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将生物的形态、结构、解剖、新陈代谢、遗传繁育和影响生物生长发育的营养因素、环境条件等知识有机地糅合成一个整体,该门课在职高一年级开设。

二是在高二年级开设专业技术课程,并且占较大比重。

可开设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园艺基础等专业实用技术课程。

三是在高三年级开设相关课程包括农业政策法规、乡镇企业管理、农畜产品市场营销等,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市场观念,培养其创业精神,从而提高学生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

我校将采取专业实体化管理,即教学管理上采取专业教研组负责制,教学组织上依托学校的生产实习基地,实行教学、科研、生产、经营、服务一体化,把专业教研组办成教学实体、管理实体和经济实体。

实行专业实体化,师生共同承担基地的生产经营任务,在教与学的同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教师既传授知识,又实地指导生产经营;学生既学习知识,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这样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就可彻底改变“黑板上种田、书本上养殖”的教学方式,以突出实践环节的教学。

实施教学时,师生要共同根据当地的农业结构特点和农产品市场状况,结合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三年生产经营规划和年度的生产经营实施计划,同时要选择科技含量高、应用前景广、易于推广的项目经营。

这样既能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人才效益,又能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2、改革农业类课程结构:

(1)、农业类专业现行课程结构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学内容过于讲究系统和全面,文化基础科目学习时间过长,生产实习、技能训练相对时间不足,难以落实达标。

②教材建设跟不上技术更新的步伐:

主要表现在知识过于陈旧,技术过于传统和常规,远不能适应当前农村生产发展的需要。

③课程安排同农时季节冲突较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④尚未形成选择、引进、吸收、消化、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的有效机制。

⑤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相对落后,示范性、辐射性和对教学的服务性等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⑥对学生经营管理能力培养不够,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样经营管理能力显得相当重要。

(2)、改革现行体系的思路与做法:

①借鉴能力本位(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编制模块式课程结构。

首先根据培养目标分析确定能力指标体系,将“应用推广”指标具体化为:

A、选择组合能力B、吸收消化能力C、动手操作能力D、经营管理能力

然后根据能力指标体系设计课程模块,得出农业类专业课程模块主要由下列三类模块组成:

第一类为基础(文化、专业)模块;第二类为专业模块(既是主模块,也是活模块,某一专门技术进行独立设计,构成模块,可打破学科界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选择);第三类为经营管理模块。

②根据农时季节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在教学周期和教学内容安排上,变三年一贯制为分段累积制。

③根据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放在教学的中心地位。

A.积极创造条件,尽量把理论教学由教室移到田间、生产场所。

B.积极研究技能考核办法。

每一技术模块都要有一套便于操作的技能考核标准和办法。

C.把技能训练同社会生产实习相结合。

通过课程结构的改革,充分体现能力本位教学思想和新时期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操作性强的目标体系,有利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施行,体现终身教育的思想;便于评价和管理,做到“管而不死,放而不乱”,既体现学校教育的规范性、稳定性,又能呈现灵活性、适应性;能适用于多数地区,适用面较宽而且可操作性强。

3、改革农业类专业教学方式

为了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对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对以往设置的农、林、牧等专业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将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精选、融合而形成新的农科专业,新的农科专业对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要求传授知识要精练、新颖、实用;二是要求教学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根本,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提高实际操作水平。

在农科专业教学实践中,积极尝试讲授课、讨论课、实践课、阅读交流课“四课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①、讲授课:

融合农科专业,例如《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的教学时数比以往有了较大压缩。

在教学实践中坚持精炼、实用、新颖的原则。

一是讲重点作物,即当地的主要栽培作物,非重点作物不讲或略讲,靠学生在今后的生产实践中根据需要自学;二是讲重点内容,重点内容是当前生产上正在推广应用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

讲授中不强调课程内容的系统性。

②、讨论课:

在实验时采取每讲授完一种作物的栽培技术后,都给学生布置一个大型作业,即让学生结合自家责任田的情况,制定一个该种作物的种植管理方案。

内容包括:

责任田的前茬、土质肥力状况及水分条件、施肥水平等,据此提出该种作物种植的播前准备、品种选用、种植密度及各生育期的追肥、浇水、防治病虫等管理措施。

学生完成作业后,先交给教师批改。

教师从中选出方案比较合理,能分别代表当地高、中、低产水平地块的种植方案,由学生本人在课堂上面向全班学生讲解,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并予以补充完善。

通过这一做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对照方案开动脑筋进行分析。

在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后,教师予以归纳、总结、完善方案。

这种师生针对当地不同栽培水平共同拟定的种植方案,对学生指导今后的生产起着很大的借鉴价值。

③、实践课:

探索实践课的主要形式:

一是在校内基地上实施新技术应用试验,包括新品种对比和新的栽培措施应用。

试验实施方案,是在教师指导下先由学生拟定,然后由教师汇总、统一要求后确定。

试验实施的全过程主要由学生来完成。

一般每班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每年要完成两项栽培试验。

二是组织学生参观当地致富带头户、科技示范园的示范田,调查当地农业生产中存在的落后的生产方式,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此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④、阅读交流课:

在专业课教学中,注意吸取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并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获取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

积极推行阅读交流课。

充分利用我校阅览室订购的大量农业科技书刊、图书室中的农业科技图书、校园农业网站、电子阅览室等,让学生获取更多的新知识,提高学生求知的兴趣和能力,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多看、多读有关科技书籍,并在每个学期安排两次阅读交流课,让学生将平时在翻阅科技书刊时所获取的新技术、新知识,向全班同学公开交流,这样做使师生在交流中彼此启发,教学相长,并给学生创造一个表现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以培养学生利用工具获取新技术、新成果的能力。

4、改革农业类专业考试制度

(1)目前农业类专业考试制度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

①许多农职中仍沿袭着普教的知识考试模式,忽视学生能力培养。

②考试内容陈旧,教学和应用的矛盾突出,教学滞后于应用。

③对口高考制度的不完善制约着农业类专业的发展。

多数落榜者因专业素质差而难于被社会接受,就业难又引发招生难,造成恶心循环。

(2)、通过反复研究并走向市场论证,加大农业类专业考试制度改革的力度,通过对本校农艺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结合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反馈及该专业办学的实际状况,提出以下急需改进的方向:

①实行由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转变。

②不断更新考试内容,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吸取到考试内容中来。

③深化对口高考改革力度。

A、在农业专业综合理论考试的命题上,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以能够准确地反映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不能片面地偏重知识,忽视能力要求。

考核内容要充分体现出综合性、灵活性以及实践性的要求,即要力求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要兼顾测量认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级学习成果,命题要反映课程的基本要求,要有一定份量的独立思考题,也要有少量的综合灵活运用的小题目,以便于鉴别学生的实际水平。

B、在农业类专业技能考核方面,由上级主管考核部门根据省级有关考核要求严格把关,请有关农业专家根据技能考核大纲的要求统一命题,并成立技能考核小组,考试时间应根据农时季节特点而定,专业技能考核不合格的学生一律不得参加对口高考农业类专业理论考试。

C、在专业理论考试的题型上,注重学生专业理解能力,如农业作文题,虽然作文题一般用于语文学科,其实农业科学是一种描述性科学,作文题如出得好,对于考核和培养学生高能级的能力是极佳的,因此,可从农业类专业基本概论的组合应用、作物形态或操作过程的简述等方面内容进行命题。

D、既然计算器操作能力已作为职业学校的一门必修课程,所以,在考试手段上,可采用计算机答卷的办法,这样既考核了农业专业知识,又是对农业专业考生计算机操作水平的一种检测,有利于能力培养和相关技能证书的发放。

六、实训基地改革与建设

1、以现代农艺示范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更新人才培养观念,调整实训基地建设思路,按照“统筹规划、资源共享、体现特色、注重效益”的原则,科学规划实训基地建设,使办学效益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2、实训基地公司化法人运作与教学过程高度结合,在生产实习处的大力支持下,现代农艺专业教学渗入到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教师和学生参与从市场调研、产品生产加工、财务控制以及客户服务的所有过程,绝大部分生产岗位完全由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核算。

3、为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正常运转,本专业在校外建立与企业同步水平的综合实训中心和人才培养(实习、创业)基地。

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同时又可促进教学与社会的结合,使产品有可能接受市场的检验。

七、整合、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改革就是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突出教学内容重点,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掌握新技术的应用手段,成为适应多岗位的复合型人才或一线劳动者。

优化、突出那些对培养、提高文化素质,对培养技术技能起重要作用的课程。

如删减土壤肥料,农业气象课,突出生物技术、胚胎移植等专业课程。

突出专业技术技能教育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术、拓宽专业覆盖面的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经整合、优化后,本专业主要课程设置如下:

1、文化基础课

①德育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进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革命传统和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民主法制教育。

②语文

进行高中阶段语文基础知识及专业应用语文方面的知识教育。

如产品说明、调研预测报告等,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为学生继续学习和专业深造奠定必备的文化基础。

③数学

进行高中段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在农业工程方面进行探讨研究和继续学习、深造打好基础。

④英语

进行英语基础知识及专业英语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应用教育。

如能够阅读、翻译简单英文原版产品说明等信息资料,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英语知识能力。

⑤体育

进行体育运动、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⑥计算机应用基础

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等专业应用知识。

计算机基础应用要达到国家统考初级水平。

专业应用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操作训练,使学生能将掌握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功能与农业技术应用结合起来。

2、专业基础课

(1)种植基础知识:

使学生基本掌握土壤肥料、农业气象、植物生理、植物生产与环境等基础知识。

(2)养殖基础知识:

使学生基本掌握畜禽营养与饲料、畜禽解剖生理等基础知识。

(3)园林基础知识:

使学生基本掌握园林美术、园林植物、园林植物及生态基础、园林设计基础等基本知识。

3、专业课

(4)、农业生物技术

主要使学生了解作物遗传变异和作物育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农业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基本掌握作物组织培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等。

(5)、林果及蔬菜生产技术

主要使学生基本掌握当地主要林果及蔬菜的种类、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规律以及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

(6)、农产品贮藏加工

主要使学生了解农产品贮藏和加工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7)、植物保护技术

主要使学生基本掌握当地主要植物病、虫、草、鼠害的特征特性、发生发展规律和有效的防治方法以及预测、预报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等。

(8)、园林植物栽培养护

掌握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初步掌握主要园林植物(含花卉、草种)繁育和栽培的基本技能。

(9)、园林植物种苗生产

使学生基本掌握苗圃的规划与设计;能对播种苗和繁殖苗加以培育;能较熟练的培育移植苗;了解一些育苗新技术,并能对苗木病虫害进行防治。

(10)、园林绿化设计

理解园林艺术基本理论、各类园林绿地组成要素和规划设计原则等基本知识。

初步具有中小型主要类型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能力。

(11)、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

初步掌握园林构筑工程的原理、工程设计的程序、内容和施工的基本技能;掌握园林施工组织设计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一般绿化工程、小型建筑工程的预算编制、工程决算的基本能力。

(12)、畜禽生产与经营: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家禽、猪、牛、羊等的生产与经营管理技术。

(13)、畜禽繁殖与改良: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家禽、猪、牛、羊等良种繁育与改良技术。

(14)、畜禽疫病防治:

使学生理解传染与免疫和防疫的基础理论知识,能进行正确免疫程序的制定,掌握畜禽防疫技术。

3.关于教学时数的安排

本专业学制为3年,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要求,本专业教学时数与学分构成如下:

表一:

教学活动时间分配

环节

学期

课堂

教学

实践教学

复习

考试

入学

毕业

教育

公益劳

动军训

和机动

本学期

总周数

假期

总计

课程

实习

综合

实习

1

16

2

1

2

21

4

25

2

18

2

1

21

6

27

3

18

2

1

21

4

25

4

18

2

1

21

6

27

5

18

2

1

21

4

25

6

18

2

1

21

21

总计

88

30

36

12

2

6

126

24

150

表二:

现代农艺专业课时与学分构成表

课时

课时比例

学分

学分比例

备注

文化基础模块

840

27.8

55

31.3

专业基础模块

480

15.8

30

17.2

主干课程,含教学实习

专业活模块

660

21.6

41

23.3

专门化课程

选修模块

396

13.2

22

12.5

与专业相关的拓展课程

顶岗生产实习

500

16.6

20

11.4

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150

4.9

5

3.1

含入学、军训、毕业教育等

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

30

0.1

2

1.2

含心理健康教育

合计

3056

100

175

100

八、专业发展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证

推行课程改革是一项事关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向与培养效率的大事,必须从学校事业发展的高度、职业教育发展的高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