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五年真题分类必修3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docx
《高考历史五年真题分类必修3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五年真题分类必修3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五年真题分类必修3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一、选择题
2019年题组
(2019·全国卷Ⅰ·34)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
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
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A.源自于劳动实践
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取决于资金保障
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考点】英国工业革命中发明的特点
【解析】由材料“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源自于劳动实践,故选A项。
由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排除B项;C项错在“取决于”,故排除;D项错在“各阶层广泛参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大多来自一线工人,故排除。
【答案】A
2018年题组(备注:
无)
2017年题组
1.(2017·天津文综·10)对下图信息的解读,表述正确的是( )
A.科技发展带来生产方式变化
B.科学发挥最重要的作用
C.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
D.信息化普及贯穿全过程
【考点】工业革命。
【解析】由材料信息“蒸汽驱动机械制造设备的出现”“第一架纺织机”“基于劳动分工的、电子驱动大规模生产的出现”“第一条生产线”“用电子和IT实现制造流程的进一步自动化”“第一个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等可知,科技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巨大变化,故A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科技而不是科学,排除B项;随着科技的进步,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应该是越来越小,排除C项;信息化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不能涵盖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D项。
【答案】A
2016年题组
1.(2016·天津文综·5)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
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
这反映了( )
①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②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③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④世界市场的发展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考点】电气技术的应用——无线电报;近代中国通讯工具的进步——无线电报
【解析】材料中中国进口马可尼无线电报机与英国建立无线电报站在同一年,故①正确;材料中的现今无线电通讯不是中国生产研制的,不能体现中国科技领先,故②错误;材料虽然体现的是中国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成果,但从时间来看中国已经进入学历制度阶段,故③错误;材料中中国与英国在相同时间发展无线电技术,反映出世界市场发展促进新发明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2.(2016·海南单科·22)自1962年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研制成功至今,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了三代,即操纵型机器人、自动型机器人和智能型机器人。
机器人的使用( )
A.缓解了人口压力B.促进了经济持续繁荣
C.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D.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
【考点】现代信息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机器人的使用)
【解析】机器人的出现可以进一步的节约人才,不会缓解人口压力,故A项错误;信息技术促进了经济的繁荣,而机器人的运用还处在起步阶段,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有限,故B项错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是资本的扩张,机器人仅是一种工业品,故C项错误;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升级不但是信息技术的升级,还包含其它多个方面共同发展的结果,是科技综合的运用,故D项正确。
【答案】D
2015年题组(备注:
无)
2014年题组
1.(2014·广东文综·20)欧美国家率先实现了从有机物经济向无机物经济的转变,即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
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是( )
A.牛顿经典力学B.达尔文进化论
C.蒸汽机D.计算机
【考点】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
【解析】牛顿经典力学是科学知识,与题干“直接推动”的要求不符,故A项错误;1859年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的思想,此时题干中动力来源的转变已经实现,且进化论与动力来源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抓住题干的关键信息“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使人类生产活动的动力由人力、畜力转变为蒸汽动力,而蒸汽机以煤为燃料,故C项正确;1946年计算机出现,而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已经完成,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4·浙江文综·20)某《英汉辞典》在解释“bus”时,列出的义项有①公共汽车②火箭的一级③火车车厢④公共马车。
如果按照历史上这些含义出现的先后来编写辞条,那么正确的排序应当是( )
A.①③④②B.③②①④C.④①③②D.④③①②
【考点】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解析】汽车发明于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火箭发明于开始于20世纪中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期间,火车发明于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期间,马车出现于4000多年前,按照时间排序,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3.(2014·江苏单科·17)英国学者怀特海论及近代西方科学精神时说:
人们“完全有意识地认识到……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并且也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无限前程。
”能够为这种观点提供论据的史实是( )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B.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创立
C.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D.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
【考点】电气技术的应用
【解析】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皆出现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知识(或者科学)与技术联系不够紧密,并没有意识到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不符合题意,故A、B、C项错误;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知识(或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促进了技术的进步,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2017·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综·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钟表的演变
——据(英)约翰·哈萨德《时间社会学》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考点】以钟表的演变为切入点,自拟题目。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要求考生首先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拟出一个论题,然后对所拟论题有理有据地进行说明。
考生可以从钟表精确度变化、钟表应用范围的变化、钟表普及程度等角度拟定一个论题,然后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答案】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精度提高。
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科技落后,日晷是当时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
中世纪时机械钟在西欧流行,只有时和刻,但不精确。
随着近代科技的产生,实验与数学相结合,人们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础上制造出怀表,钟表的精确度提高。
科技革命的推动使得工业化、城市化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展开,人们根据原子物理学制造出原子钟,其精度更高。
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
总之,科技的进步推动钟表精度不断提高,钟表精度的提高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科技的进步。
2.(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
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考点】工业革命;现代信息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
依据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选取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如选择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牛顿力学与瓦特改良蒸汽机、工厂制度的建立,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广泛使用、垄断组织的形成、流水线生产等内容,论证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可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要求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评分说明:
论证
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
一等
(12-9分)
①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阐述明确,逻辑严密。
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②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
二等
(8-5分)
①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有一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
①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
②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关系较清楚。
三等
(4-0分)
①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
①有观点,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逻辑关系不清。
②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
3.(2015·上海单科·38)霸权的兴衰(12分)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国际格局,其中显著的变化是世界权力中心的转移——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被美国取代。
试以“霸权的兴衰”为主题,叙述这一演变过程。
【考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战后英国世界霸权地位的变化;雅尔塔体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美苏冷战的开始——马歇尔计划;战后科学技术革命
【解析】以英国与美国实力对比的变化为切入点,选择两个阶段论证英国“霸权的兴衰”。
第一阶段是一战到二战期间,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动摇,选取的史实包括:
经济上,英国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而美国则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外交上,英帝国的殖民体系日趋瓦解,而美国则通过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确立其在亚太地区的优势地位。
第二阶段是二战后,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被美国取代,选取的史实包括:
经济上,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而英国则需要“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政治上,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英国的霸主地位;科技上,美国在战后科学技术革命中遥遥领先。
【答案】史实
水平1:
能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9分)
·一战后英国的世界霸权逐渐走向衰落,美国的势力迅速膨胀,双方的力量对比差距不断缩小。
经济上,英国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美国则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政治上,通过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一系列条约,美国确立了在亚太地区的优势,而英国的海上霸权开始丧失。
《威斯敏斯特法案》颁布后,英帝国的殖民体系日趋瓦解。
二战彻底改变了美英的力量对比。
经济上,按照《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构建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英国则因经济困难,只能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政治上,美苏两国迅速崛起,取代了英国的霸主地位,而英国只能依附于美国领导下的西方阵营。
此外,战后美国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源地,其在核能、空间技术、互联网上的优势进一步巩固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水平2:
仅运用与问题缺乏关联度的边缘知识进行回答(按与题意相符程度赋分)
其他答案。
(0分)
组织
水平1:
叙述有逻辑、时序感强(3分)
水平2:
语句通顺(1分)
其他答案。
(0分)
4.(2014·北京文综·37)(节选)(14分)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
材料二
(2)阅读图16至图19,以世界洲际贸易的发展为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14分)
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考点】
(2)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海陆丝绸之路;新航路的开辟;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解析】
(2)解读方式一:
分别描述四个阶段世界洲际贸易的概况,图16反映出1400年前,新航路开辟前各大洲虽有联系但不密切,世界各地以局部性贸易为主;图17反映的是1400—1800年间,新航路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开始后,世界各地经济联系加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范围拓展;图18反映出19—20世纪,随着两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的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图19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开展,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解读方式二:
从世界贸易的范围、发展速度,贸易过程中反映的科技进步,贸易中心的变化等三个方面,结合四幅图从总体上分析世界洲际贸易的发展。
【答案】
(2)示例1:
公元1400年之前,古代人类活动分为若干区域,彼此虽有联系但不密切。
亚欧大陆间有陆上和海上丝路,但欧亚与非洲、美洲的直接交往较少;贸易以农业和手工业产品为主;世界各地以局部性贸易为主,缺乏稳定的洲际贸易路线,这与生产力水平低下关系密切。
1400~1800年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欧洲人将贸易范围扩展到全世界。
他们通过三角贸易从美洲和非洲掠夺大量白银、黄金,并用来购买亚洲商品运回欧洲。
中国和印度曾经成为白银汇集的中心,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20世纪,在工业革命推动下,新的交通手段和贸易路线出现了。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世界贸易中居于支配地位。
印度和中国等地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起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革命使得世界联系有了突破性发展,网购让洲际贸易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
这一时期美国在世界贸易中保持了领先地位。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迅速发展壮大。
示例2:
从发展程度看,世界贸易经历了从局部、间断、缓慢逐渐向全局、密切、快速的发展过程。
古代亚欧大陆间有陆上和海上丝路,贸易以地方物产交换为主,与其他地区联系较少。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这与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等因素密不可分。
世界经济开始呈现出全球化趋势。
20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成为更先进的联系方式。
从贸易过程中反映的科技进步看,古代贸易借助人力和自然力,近代则以工业文明成果为主,如轮船、火车。
20世纪90年代后,网购成为更便捷的贸易方式。
从贸易中心的变化看,古代以区域贸易为主,没有世界性贸易中心。
1400~1800年间,中国和印度是白银流向的中心,西班牙和葡萄牙一度成为大西洋贸易的中心。
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后来美国又取而代之。
如今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5.(2014·上海单科·39)文明的代价
1962年,科学家蕾切尔·卡森在《寂静的春天》里预言了一个没有鸟鸣的世界,引发了当代环境保护运动。
试以“人与环境”为主题,叙述人类在工业进程中所付出的代价。
(11分)
【考点】工业革命的后果及影响;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性问题——《京都议定书》
【解析】列举三次工业革命采用不同的能源对于环境带来的破坏的史实,同时人们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例如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后,煤炭作为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燃料被大规模使用,造成了对空气的污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大量集中于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显现。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电力的广泛使用和汽车的发明,对于煤炭和石油等资源的消耗加剧,化学工业的产生也使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加深。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能源枯竭与生态恶化问题日益突出。
核能的利用是一把双刃剑,在缓解能源危机的同时,也会给自然环境造成难以挽回的破坏。
《京都议定书》的签订表明气候变迁已经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严峻问题。
【答案】史实:
水平1:
能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9分)
·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后,煤炭作为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燃料被大规模使用,造成了对空气的污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大量集中于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显现。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电力的广泛使用和汽车的发明,对于煤炭和石油等资源的消耗加剧,化学工业的产生也使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加深。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能源枯竭与生态恶化问题日益突出。
核能的利用是一把双刃剑,在缓解能源危机的同时,也会给自然环境造成难以挽回的破坏。
《京都议定书》的签订表明气候变迁已经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严峻问题。
总之,随着工业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的加深,环境问题已经从区域问题演变为全球性问题,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
水平2:
仅运用与问题缺乏关联度的边缘知识进行回答(按与题意相符程度赋分)
组织:
水平1:
叙述体现时序感(2分)
水平2:
叙述时序跳跃(1分)
水平3:
叙述缺乏时序感(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