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调研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82967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调研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调研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调研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调研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调研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调研考试试题.docx

《高三历史调研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调研考试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调研考试试题.docx

高三历史调研考试试题

河北省唐山一中2016-2017学年高三历史10月调研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本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2.回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48小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题意的。

1.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

这主要说明分封制

A.将建立地方政权与加强周朝统治结合起来

B.巩固了西周国家政权和拓展了疆域

C.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各诸侯国中普遍实行

D.在当时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2.《春秋大事表》记载了大量“弑君”、“黜君”事件,到了战国时期这种现象已较为罕见。

材料反映战国时期

A.诸侯国推行了郡县制度B.政治局面相对稳定

C.中央集权有了较大发展D.社会矛盾逐渐缓和

3.“近代以来,任何国家政治生活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政治和行政的分野。

中国传统政治也强调分野,王权就是政治权力,相权就是行政权力。

”中国传统政治最早分野是

A.三公九卿制B.中外朝制度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

4.梁启超曾说: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

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

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B.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

C.从世卿世禄到选贤举能的转变D.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

5.孝悌从孔子起一直被名儒大德列为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作为伦理规范广泛流传,主要源于古代中国

A.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关系

B.儒家“性本善”的伦理观念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观念

D.“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文化抱负

6.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

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

”材料表明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

A.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B.实行宽松商业政策

C.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D.重建官营商业制度

7.“自秦、汉以来,仕者不世,然其贤人君子犹能识其先人,或至百世而不绝,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

”这一现象说明

A.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B.宗法观念是维系家族亲情的纽带

C.宗庙是维系亲情延续的关键D.宗法制构筑了家族内部等级观念

8.《诗经·大雅·荡》载:

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

古人有话不可忘:

“大树拔倒根出土,枝叶虽然暂不伤,树根已坏难久长。

”殷商镜子并不远,应知夏桀啥下场。

这主要说明

A.文王意在寻找周代商的合理依据B.先秦时期已注重历史借鉴功能

C.历史传承应与现实政治统治结合D.历代王朝都汲取前朝灭亡教训

9.柳宗元说:

“浮图(佛教)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盛大)然,不与孔子异道。

”材料所述反映出当时

A.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显露B.佛教已取得了政治统治地位

C.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D.佛、儒思想皆成为正统思想

10.日野开三郎在《唐宋时期商人组合“行”的再探讨二》中写道:

“以坊市对立为特征,而官僚与市籍市人聚居的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郡县城市,让位于一种新型的称为‘城郭户’的居民聚居的、附有城厢工商业区的新型封建城市。

”这则材料主要说明了

A.城市的商业职能逐步增强B.城市的政治职能逐步增强

C.市民身份、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D.古代城与市尚未完全结合

11.汉武帝将《孝经》列为各级各类学校必修课程,创立“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把遵守、践行孝道与求官任职联系起来。

这些做法有助予

A.改造传统儒学B.宣扬社会教化

C.打击豪强地主D.选拔实用人才

12.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称“丁忧”。

明清两代对官员“丁忧”

之制执行非常严格,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死了隐匿不报,一旦被告

发立刻削职为民,而且在士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

这一现象表明

A.西周形成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

B.古代法制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

C.历代王朝都以孝廉为选官标准

D.明清时期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

13.唐朝前期,担任国子祭酒(中央官学最高长官)一职的官员总共有48人,基本上都是大儒。

唐德宗以后,可考的国子祭酒共78人,其中仅藩镇军将兼任祭酒的就有24人。

国子祭酒的职事作用相对缩小,成为文臣武将的迁转之资。

材料意在说明唐朝

A.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B.统治者对儒学的态度转变

C.儒学地位遭受佛道的冲击D.科举制度下儒学逐渐僵化

14.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形态,从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进入隋唐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士绅经济。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贵族经济的基础是井田制B.门阀政治依赖于世族经济

C.士商合流表明隋唐放弃了重农抑商D.士绅经济强化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

15.理学排斥私心,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此来压抑个性,压抑人性。

李贽则认为: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

”对李贽这一思想认识正确的是

A.宣扬私心为以权谋私者张目B.肯定私心的合理性以宣扬个人自由

C.承认私欲膨胀的合理合法性D.否定公心以彭显反传统的叛逆精神

16.下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

表中数据变化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省区

嘉靖至万历

顺治至雍正

乾隆至道光

集市数

集市数

集市数

直隶

132

527

537

陕西(关中)

143

238

264

江西

福建(不含台湾)

459

131

545

205

976

511

广东

/

1270

1959

A.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较快B.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C.农产品大规模流入市场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17.“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流行于西汉思想界,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正式出现。

明朝后期,民间广为崇奉、祭祀“天地君亲师”。

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

这一演变反映了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日益巩固B.专制集权的发展强化

C.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逐渐确立D.大一统国家不断壮大

18.明人宋应星说:

“(缙绅)稍有羡金,必牢藏,为终身与子孙之计。

其在今日有钱闲著者,惟恐子息不生,耽耽访问故宦之家,子孙产存而金尽者,与行商坐贾有能而可信者,终朝俵放,以冀子钱”。

从中可以看出

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B.缙绅借款无资格限制

C.通货膨胀使货币贬值D.商业资本渐趋于活跃

19.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

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

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20.1905年《东方杂志》的一篇社论中提到“今日立宪之声,洋洋遍全国矣。

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一唱百和,异口同声”。

这说明

A.晚清社会不同阶层认识到政治变革的重用性  

B.革命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民主革命运动成为强大的社会风潮    

D.维新思潮开始演变为一场政治运动

21.1917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说:

万众一心,急起直追,以我五千年文明优秀之民族,应世界之潮流,而建设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也。

材料表明当时要“应世界之潮流”的主要任务是

A.实现民族主义B.实现民生主义

C.实现民权主义D.颁布《临时约法》

22.从晚清到民国初年,“诗界革命”、“文界革命”、“文学革命”、“思想革命”、

“家庭革命”、“婚娴革命”、“教育革命”、“社会革命”、“佛教革命”、祖宗

革命”、“产业革命”、“科学革命”、“国民革命”等术语、口号相继出现,这些

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之中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日益高涨

C.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人人心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

23.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市内及附近各村。

这些新兴的农家手工业从属于近代工商业资本的厂商、行号。

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

这种现象说明福州地区

A.西方工业文明开始传入B.初步出现区域经济分工

C.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普及D.城市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24.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戊戌变法——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辛亥革命

25.阅读1936年国民政府贸易和生产指标表,对该表中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棉纱进口

棉布进口

面粉进口

港铁进口

机器进口

生铁产量

下降38%

下降20%

下降15%

增加20%

增加20%

增加30%

A.官僚资本在中国形成B.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

C.为抗战奠定物质基础D.民族工业的日益萎缩

26.杨奎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2》中曾这样评价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

”该观点依据的史实应该是()

A.参加日内瓦会议

B.参加万隆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实行无敌国外交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2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人民政府应扶助合作社经济发展,……应鼓励私人资本向国家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这反映了新中国

A.照搬苏联斯大林模式 B.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改造

C.确立过渡时期总路线  D.确定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28.列宁说:

“一个民主国家必须承认各地区的自治权,特别是居民的民族成分复杂的地区和专区的自治权,这种自治区同民主集中制一点也不矛盾;相反地,一个民族成分复杂的大国只有通过地区的自治才能够实现真正民主的集中制。

”据此,我们可对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B.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C.实现了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D.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

29.1985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要求:

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以合同订购和市场收购取代统购派购;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开辟多种渠道集资建路,发展运输;提高资金的融通效益;进一步扩大城乡经济交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等。

这一文件

A.初步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B.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市场化

C.在农村确立市场经济体制D.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30.“(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

”这反映了在古希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