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总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2389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总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一章总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一章总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一章总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一章总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总论.docx

《第一章总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总论.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总论.docx

第一章总论

第一章总论

1.1会计的概念和职能

1.1.1会计的概念和特点

一、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古代会计阶段:

从会计产生开始到13世纪末

特点:

以官厅会计为主,核算国家税收收入和分配

以货币和实物计量为主

采用单式记账

“会计还没有成为专门的职业,只是作为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在工作之余,将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简单地记录下来”(马克思)

(二)近代会计阶段:

13世纪末到19世纪末或20世纪初

形成标志:

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1494年出版《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总结和完善了13世纪末开始出现的复式记账法,系统地描述了商业交易中的复式记账方法的使用情况,并且对其加以科学的说明,首次总结出了若干重要的记账要素。

特点:

以企业会计为主

在会计实务中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实物单位、劳动量单位逐步退到次要地位

普遍采用复式记账法

会计具有了独立的职能,会计逐渐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

形成了一套会计核算方法

(三)现代会计阶段:

19世纪末或20世纪初至今

特点:

会计理论的形成标志着会计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会计成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成完整的会计体系: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分支

会计准则不断完善、会计规范化

(四)我国会计发展

我国远古时期——“结绳记事”、“刻木为记”等最原始的会计行为。

我国最早记载会计活动的典籍是《周礼》

西周:

“月计岁会”,朝廷专设“司会”管理会计工作。

规定要报年报(岁会)、月报(月要)、旬报(日成)。

唐宋:

会计专著出现。

公元827年,韦处厚作《大和国计》共二十卷,是我国最早的会计专著;公元1007年,三司使丁谓主编《景德会计录》;宋高宗在太府寺专设“审计司”,这是我国专设会计与审计机构的创始。

宋代四柱式会计方法的运用,是我国中式会计方法达到比较科学完善的地步。

旧管+新收-开除=实在

即:

“期初结存+本期收入–本期付出=期末结存”

明末清初:

“龙门账”出现。

将民间的全部经济事项,按性质、渠道科学的划分为进、缴、存、该四大类,并分别设立账目。

“龙门账”→进–缴=存–该

即:

收入–支出=资产–负债及资本

“天地合账”→进–缴=盈余

合龙门↨天地合

存–该=溢余

1840年后国门打开

辛亥革命以后我国会计学家引进西方会计

解放初期,学习苏联;

1958年,不适当地推行无账会计;

1963年,国务院发布了《会计人员职权条例》;文革时期,会计工作遭到严重的破坏,不搞会计核算。

1978年9月,国务院正式颁发了《会计人员职权条例》。

1985年5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法治。

1990年12月31日,国务院发布《总会计师条例》

1992年11月30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使会计工作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并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

1994年1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

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会计法,并于2000年7月1日正式实施。

共七章五十二条。

2001年1月1日起统一企业会计制度

2006年2月15日新会计准则颁布,2007年1月1日实施

二、会计的概念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并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开展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三、会计的特点

1、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

2、以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为依据进行核算和监督;

3、具有一整套专门的方法。

4、完全、连续、系统、综合地核算。

1.1.2会计的职能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或能够发挥的作用。

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两大基本职能。

(一)会计核算职能

会计核算是通过价值量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并进行公正报告的工作。

这是会计的首要职能,也是全部会计管理工作的基础。

基本特点为:

1、主要从价值量上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状况。

货币量度:

会计主要采用,其他管理部门参考使用;

实物量度:

销售、采购、生产部门主要采用,会计部门参考使用;

劳动量度: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主要采用,会计部门参考使用。

由此也可以进一步理解会计在计量属性方面的特征。

2、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完整性:

对所有的会计对象都要计量、记录、报告,不能有任何遗漏;

连续性:

对会计对象的计量、记录、报告要连续进行,不能有任何中断;

系统性:

保证所提供的会计资料能够成为一个系统的、有序的整体。

这也是会计与其他管理活动,如设备管理、生产管理等相区别的重要特征之一。

3、要对各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反映,不仅要进行事中、事后的核算,还可以预测未来的经济活动。

事后核算:

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也是会计对一定期间经济活动的价值总结;

事中核算:

会计利用价值数据、指标等对单位经济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事前预测:

会计利用以往的价值数据和相关变化因素对未来经济活动及结果的预计。

这还是会计本身特性的体现,也是完整的、系统的管理赋予会计的重任。

(二)会计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是通过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核等具体方法,促使经济活动按照规定的要求运行,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这是会计的另一个职能,与前述的会计核算职能相辅相成。

基本特点为:

1、主要通过价值指标来进行。

以价值指标为核心才能发挥货币反映的综合性和完整性;因此,会计监督是一种更为有

效的监督,可以全面、及时、有效地控制经济活动。

2、要对经济活动进行事后、事中、事前的全过程监督。

事后监督:

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及相应会计资料进行审查、分析;

事中监督:

依据经济活动发生时的资料来纠正偏差及失误,发挥对经济活动的控制作用;

事前监督:

审查未来经济活动是否合乎规定和要求,是否切实可行。

3、目的是保证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合法性:

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法规,会计准则等;

合理性:

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和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要求。

(三)两者之间的关系

会计的核算职能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其他职能是这一职能的派生。

与其他经济管理活

动相比,这种核算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

会计的监督职能寓于会计的核算职能之中,是在核算过程中的监督。

也只有搞好会计监

督职能,才能保证经济活动按预期的要求进行,才能发挥会计核算的作用,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1.1.3会计的对象

会计对象是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就是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能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即资金运动。

企业单位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是经营资金循环。

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资金在生产经营各个阶段中不断运动并转换形态,周而复始地循环周转。

1.2会计假设、基础和信息质量要求

1.2.1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和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

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等四个假设。

一、会计主体

(一)会计主体的概念及界定

1.会计主体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比如,甲公司的会计所要描述的资金运动是甲公司这个空间范围内的资金运动,而且是站在甲公司的角度进行反映和描述的,则甲公司就是会计主体。

2.一般来说,只要是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都可成为会计主体。

比如:

一个经济上独立核算的车间可以确认为一个会计主体,设置会计核算体系描述属于该空间范围的资金运动。

除此之外,可成为会计主体的经济组织还包括:

企业、企业集团(即由母公司和子公司组成的企业联合体)、事业单位等。

(二)会计主体与法人的区别

  法人是一种享有民事主体资格的组织,法律赋予它等同于自然人一样的人格,以便于其独立地行使权力并承担自身的义务。

成为一个法人首先在经济上是独立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法人肯定是会计主体,但仅仅独立核算是无法足以支撑其成为法人资格的,所以,是法人的一定是会计主体,是会计主体的不一定是法人。

  比如:

企业集团、企业独立核算的车间均是会计主体而非法人。

(三)会计主体假设的内涵

  简言之,就是会计应当仅为特定的会计主体服务。

会计主体假设要求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

(四)会计主体假设的目的

1.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事项的范围;

2.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事项以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区分开来。

  总之,一个核心目的就是圈定会计的核算范围。

二、持续经营

(一)持续经营假设的内涵

  假设企业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破产被清算。

即假设企业的经营活动处于一个正常运行状态。

(二)持续经营假设的目的

  持续经营假设为会计核算的开展提供了正常的业务背景。

  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在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上会有较大差异,只有假定企业在可预期的未来不会破产清算,会计核算才可正常进行,否则将依据破产清算时的特殊规定进行处理。

比如,企业购置一台可使用5年的设备,原价为100万元,假定无残值。

如果采用直线法折旧,则通常的折旧期限选定的是使用期5年,每年的折旧为20万元(=100÷5),而选用正常使用期作为折旧期限也就是在企业预期不会破产的前提下的会计处理。

(三)例外情况

  当有确凿证据(通常是破产公告的发布)证明企业已经不能再持续经营下去的,该假设会自动失效,此时企业将由清算小组接管,会计核算方法随即改为破产清算会计。

三、会计分期

(一)会计分期假设内涵

  会计分期是将企业持续不断的资金运动人为地分割为若干期间,以分期提供会计会计信息。

  企业的资金运动一般只有两个客观分界点,一是起点,一是终点,但我们不可能困于此限定就只能等企业“寿终正寝”时再对企业算“总账”,这样的会计核算就算再精确也无任何意义。

为了随时反映企业的资金运动状态,必须人为地将无分界点的资金运动过程分为若干界点,此即会计分期。

(二)具体划分方法

  会计期间通常有四种口径:

即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

按年度口径所编报表为年报,其他期间所对应的报表为中期报告。

(三)会计分期假设的目的

  会计分期假设目的在于分段提供会计信息,以达到实时反映和监督企业资金运动的目的。

四、货币计量

(一)货币计量单位假设的内涵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该假设包括两个意思:

1.会计仅反映那些能以货币表达的信息,如果一个信息本应纳入会计核算体系,但苦于无法用货币来表达的,则只能无奈地排除在会计核算范围之外。

比如,人力资源就应该作为企业的一个关键资产进行账务反映,但人力资源的货币计量尚无法广泛地达到实践的可操作性,因此大部分企业是不反映人力资源的。

2.币值稳定假设

为了会计信息的稳定性,货币计量假设还包含一个假定币值不变的含义。

(二)货币计量假设的目的

  在诸多的计量手段中,只有货币标准是具有最大限度的无差别性和统一性的,货币计量假设为会计活动的开展选定了主要核算手段。

(三)货币计量的要求

  我国规定,企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外商投资企业可以选用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进行核算,但应提供以人民币反映的报表,境外企业向国内报送报表时应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四)例外情况

    当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时,该假设不成立,应改用物价变动会计或通货膨胀会计。

1.2.2会计基础

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权责发生制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1.2.3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

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此原则提出两个要求:

(一)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其所应反映的交易或者事项;

(二)企业应当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三)包括在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应当是中立的,无偏的。

二、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相关性应以可靠性为基础,即会计信息应在可靠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作到相关性,以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以便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四、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此可比性要求企业达到如下标准:

1.同一企业不同会计期间的可比,即纵向可比;为达到此要求,企业在选择会计方法时,应保证前后期一致,即使发生了会计政策的变更,也应当按规定方法进行会计口径的调整,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前后期一致。

2.同一会计期内,不同企业之间的可比,即横向可比。

为了达到此要求,企业应采用国家统一规定的方法去进行会计处理;

五、实质重于形式

(一)实质指的是经济实质,形式指的是法律形式,此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应当以经济实质为准,而不能只看重法律律形式。

 

(二)实务中的应用案例 

1.合并报表的编制;

2.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

3.售后回购;

4.售后回租。

六、重要性

(一)对于会计业务的处理要抓住重点。

(二)重要程度的判断:

只要具备下列中的一条即可认定为重要事项。

1.金额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应界定为重要信息;

2.指标本质上属于重要信息,比如净利润。

(三)实务中的应用案例 

1.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内容的选择就体现了重要性原则;

2.季度报告没有必要像年度财务报告那样披露详细的附注信息。

3.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核算与权益法核算的转换。

七、谨慎性

(一)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用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二)实务中的应用案例

1.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2.加速折旧法;

3.或有事项的处理。

八、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1.3会计要素及其计量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会计要素则是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

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这六大会计要素可以划分为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和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两大类。

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包括收入、费用和利润。

一、资产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资产的定义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资产具备如下特征:

  1.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2.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二)资产的确认条件

  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资产:

  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二、负债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负债的定义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

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

  负债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2.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3.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二)负债的确认条件

  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负债:

  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三、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所有者权益的定义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二)所有者权益的来源构成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利得包括两种,一是形成当期损益的利得,比如处置固定资产的净收益;二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比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增值。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损失包括两种,一是形成当期损益的损失,比如处置固定资产的净损失;二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损失,比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贬值。

(三)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

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依赖于其他会计要素的确认。

四、收入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收入的定义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收入应当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2.收入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3.收入应当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二)收入的确认条件

1.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

3.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

五、费用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费用的定义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费用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费用应当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

2.费用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该流出不包括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

3.费用应当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二)费用的确认条件

1.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2.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企业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

3.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

六、利润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利润的定义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二)利润的构成

利润=收入-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

(三)利润的确认条件

利润的确认依赖于上述公式中诸要素的确认。

   

七、会计要素计量属性及其应用原则

会计计量是指根据一定的计量标准和计量方法记录并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确认和列示会计要素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

(一)会计要素计量属性 

1.历史成本

    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

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2.重置成本

    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3.可变现净值

    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4.现值

    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5.公允价值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二)各种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

    历史成本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者负债过去的价值,而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以及公允价值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者负债的现时成本或者现时价值,是与历史成本相对应的计量属性。

(三)计量属性的适用范围

计量属性

适用范围

历史成本

一般在会计要素计量时均采用历史成本

重置成本

盘盈存货、盘盈固定资产的入账成本均采用重置成本。

可变现净值

①存货的期末计价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可变现净值作为存货期末计价口径的一种选择。

②资产减值准则所规范的资产在认定其可收回价值时,公允处置净额是备选口径之一。

现值

①当固定资产以分期付款方式取得时,其入账成本选择未来付款总额的折现口径;

②当无形资产以分期付款方式取得时,其入账成本选择未来付款总额的折现口径;

③以分期收款方式实现的销售收入,以未来收款额的折现作为收入的计量口径;

④弃置费在计入固定资产成本时采取现值口径;

⑤资产减值准则所规范的资产在认定其可收回价值时,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是备选口径之一;

⑥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入账成本口径选择之一。

公允价值

①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末计量口径选择;

②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口径选择之一;

③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期末计量口径选择;

④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入账口径选择之一。

1.4会计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