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片区扶贫规划湖北省扶贫办.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1961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15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别山片区扶贫规划湖北省扶贫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大别山片区扶贫规划湖北省扶贫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大别山片区扶贫规划湖北省扶贫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大别山片区扶贫规划湖北省扶贫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大别山片区扶贫规划湖北省扶贫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别山片区扶贫规划湖北省扶贫办.docx

《大别山片区扶贫规划湖北省扶贫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别山片区扶贫规划湖北省扶贫办.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别山片区扶贫规划湖北省扶贫办.docx

大别山片区扶贫规划湖北省扶贫办

附件

 

湖北省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

实施规划

(2011~2020年)

 

湖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一三年二月

前言………………………………………………………………(10)

第一章基本情况…………………………………………………(11)

第一节规划范围……………………………………………(11)

第二节自然条件……………………………………………(11)

第三节经济社会发展………………………………………(12)

第四节贫困状况与特殊困难………………………………(13)

第五节发展机遇……………………………………………(14)

第二章总体要求…………………………………………………(16)

第一节指导思想……………………………………………(16)

第二节基本原则……………………………………………(16)

第三节战略定位……………………………………………(17)

第四节发展目标……………………………………………(19)

第三章空间结构…………………………………………………(22)

第一节功能分区……………………………………………(22)

第二节空间结构……………………………………………(23)

第三节城镇布局……………………………………………(24)

第四章基础设施建设……………………………………………(29)

第一节交通………………………………………………(29)

第二节水利………………………………………………(30)

第三节能源………………………………………………(32)

第四节通信和信息化………………………………………(33)

第五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34)

第五章产业发展…………………………………………………(35)

第一节优势特色农业………………………………………(35)

第二节培育产业集群………………………………………(41)

第三节旅游业………………………………………………(45)

第四节现代服务业…………………………………………(49)

第五节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协作发展……………………(50)

第六节产业化扶贫…………………………………………(51)

第六章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53)

第一节村庄建设……………………………………………(53)

第二节改善农业生产条件…………………………………(55)

第三节改善人居环境………………………………………(56)

第七章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57)

第一节就业促进与农村劳动力转移………………………(57)

第二节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58)

第八章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61)

第一节教育………………………………………………(61)

第二节医疗卫生……………………………………………(63)

第三节科技文化体育………………………………………(65)

第四节社会保障……………………………………………(67)

第五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68)

第六节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68)

第九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69)

第一节重要生态功能区……………………………………(69)

第二节生态建设……………………………………………(69)

第三节环境保护……………………………………………(70)

第四节防灾减灾……………………………………………(72)

第十章投资估算…………………………………………………(74)

第一节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74)

第二节项目投资估算………………………………………(74)

第十一章效益分析………………………………………………(77)

第一节经济效益分析………………………………………(77)

第二节社会效益分析………………………………………(78)

第三节生态效益分析………………………………………(78)

第四节扶贫效益分析………………………………………(79)

第十二章环境影响评价…………………………………………(80)

第一节对环境影响分析……………………………………(80)

第二节环境保护对策………………………………………(81)

第十三章改革创新………………………………………………(84)

第一节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机制……………………………(84)

第二节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84)

第三节创新土地利用机制…………………………………(85)

第四节创新扶贫开发机制…………………………………(86)

第五节创新生态补偿机制…………………………………(86)

第六节创新科技人才支撑机制……………………………(87)

第七节创新协作机制………………………………………(88)

第十四章政策支持………………………………………………(89)

第十五章组织实施………………………………………………(92)

第一节组织协调……………………………………………(92)

第二节规划管理……………………………………………(93)

第三节监测评估……………………………………………(93)

附件………………………………………………………………(93)

前言

湖北大别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湖北大别山片区”)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巨大牺牲和特殊贡献,诞生了多支红军主力部队,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

著名的“黄麻起义、千里跃进大别山、中原突围”等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湖北大别山片区。

多年来,由于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发、基础设施薄弱等多方面原因,湖北大别山片区发展相对滞后。

本规划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0〕46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批复的《大别山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依据《编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省级实施规划指导意见》(国开办发〔2012〕60号)编制。

本规划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明确了湖北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和政策措施,是实施湖北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期为2011年~2020年。

 

第一章基本情况

第一节规划范围

依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下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分县名单的通知》(国开办发〔2011〕7号)文件,本规划区域范围为湖北省大别山区域内8个国家和省确定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具体包括:

红安县、麻城市、英山县、蕲春县、罗田县、团风县、大悟县、孝昌县。

湖北大别山片区下辖106个乡镇,3507个行政村,国土面积15547平方公里,其中山区、丘陵面积8095.8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52.1%,平原面积约3638.4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23.4%。

2010年末,湖北大别山片区总人口550.07万人,其中乡村户籍人口446.66万人,城镇化率为31.66%,人口以汉族为主,无世居少数民族。

第二节自然条件

湖北大别山片区位于大别山南麓,地处安徽、湖北、河南三省交界处,介于北纬30°10′~32°30′、东经112°40′~117°10′之间,西接桐柏山,东延为霍山和张八岭,域内最高海拔1777米,是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湖北大别山片区覆盖湖北省东北至东南部区域,北与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新县接壤,东北同安徽省金寨县、太湖县、宿松县相邻;南临长江黄金水道,与长江中游重要工业基地黄石市、九江市隔江相望;是连接湖北、安徽、河南三省的重要纽带,处于国家实施区域经济开发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梯次推进的过渡带上,同时还属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紧密层。

湖北大别山片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春暖夏热,秋凉冬寒,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具有典型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6.5℃,年均降水量1330mm,无霜期为240~260天,年均日照率49%,年日照时数2150小时,年均相对湿度78%。

境内有澴河、季店河、倒水河、举水河、蕲河、巴水河、浠水河、华阳河、竹竿河等长江重要支流,水能资源蕴藏量丰富。

湖北大别山片区海拔差异大,森林植被变化明显,高度从400多米至1700多米,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森林景观。

现已考证的植物资源有70科147属240多种,森林覆盖率为46.28%。

第三节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发展。

2001年到2010年,湖北大别山片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增长2.7倍和2.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2.1倍和2.28倍,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由30.2∶38.2∶31.6调整为28.3∶39.6∶32.1,城镇化率由18.97%增长到31.66%。

社会事业。

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全面实现“普九”,2010年,7~15岁适龄儿童在校率达到99.79%,成人文盲率下降到1.3%;科教活动专业人数达到101735人,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卫生医疗条件逐步改善,每万人拥有医护人员20.6人,拥有病床16.9张,所有乡镇都设立了卫生院,67.56%的村建立了村级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农村低保覆盖面逐步扩大,2010年共有35.9万人享受低保。

第四节贫困状况与特殊困难

一是贫困人口数量较多。

2010年,湖北大别山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061.1元,仅相当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的68.4%,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农村贫困人口有133.1万人,贫困发生率29.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9.32个百分点。

同时,每年因灾、因病等原因返贫人口约5.6万人。

二是环境承载能力不足。

湖北大别山片区平均海拔在500米左右,旱涝灾害并存,泥石流、山洪、风灾、雨雪、冰冻、冰雹、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易发。

部分地区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土壤瘠薄,人均耕地面积0.93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8.5%,人多地少的矛盾较为突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明显不足,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受生态环境制约大。

三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经济缺乏核心增长极,缺乏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大企业、大基地,产业链条不完整,没有形成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业集群。

2010年,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28.3∶39.6∶32.1,与全国10∶47∶43相比,第一产业比例高出18个百分点,仍然以农业为支柱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城镇化率仅为31.6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8个百分点;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10338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8%,增幅低于全国、全省同期的平均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

湖北大别山片区交通网络尚不完善,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出行难、饮水难、住房难等突出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电网、水网、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有22390个自然村不通沥青(水泥)路,占自然村总数的70%;有541个村没有完成农网升级改造任务,占行政村总数的15.4%;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共有病险塘库156189口。

五是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低。

湖北大别山片区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不足,2010年末,共有1158个行政村没有卫生室,村级小学危房面积达50.7万平方米,人均教育、卫生支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0.3%。

第五节发展机遇

一是中央高度关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就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为加快湖北大别山片区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全国政协将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振兴作为重点提案督办,有利于社会各界共同助推湖北大别山片区发展。

二是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

省委、省政府于2011年率先启动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出台《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的意见(鄂发﹝2011﹞8号),给资金、给项目、给政策,有力推动湖北大别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

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区域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湖北大别山片区发挥自身优势,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四是区位优势逐渐显现。

湖北大别山片区地处中原经济区和武汉城市圈交汇带,是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战略要地,邻近长三角。

随着“三高(大广高速、沪蓉高速、麻竹高速)四铁(京九铁路、石武高铁、沪汉蓉铁路、汉麻铁路)”相继建成通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交通运输骨干网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四化同步”,坚持“五位一体”,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坚持民生优先,坚持群众主体,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根据“五个湖北”建设的目标任务,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着力培育壮大一批特色优势产业,着力集中实施一批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提高贫困人口发展能力,着力构建贫困区域可持续发展与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相结合的长效机制,着力加快创新体制机制,按照《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验区建设的意见》的要求,努力促进湖北大别山片区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把湖北大别山片区建设成为整个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示范区,确保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加快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

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加快发展步伐,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加快发展与改革创新相结合。

把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进一步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加强对内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优势互补和协作发展,打造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

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开发特色资源,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

更加注重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大力促进各种资源向最困难的地区、最贫困的人口倾斜,确保贫困群体优先受益。

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支持相结合。

坚持内力与外力相结合的原则,发扬大别山革命老区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大力支持片区发展。

第三节战略定位

革命老区振兴试验区。

坚持以“四化同步”的战略思路发展县域经济,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实现革命老区经济振兴。

积极承接武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探索老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在多元化投入、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生态补偿、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

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为湖北大别山片区全面振兴注入活力,使老区走出一条生态环境良好、资源集约利用、人民生活富裕的科学发展之路。

红色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

充分发挥湖北大别山片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打造全国红色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

围绕“黄麻起义”、“中原突围”、“千里跃进大别山”、“将军故里”等红色主题,着力打造红色旅游核心区。

围绕“医圣故里”、“教授县”、“毕昇故里”、“孝文化之乡”等文化主线,着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区。

围绕天堂寨、薄刀锋、观音湖等绿色主体,发挥大别山独特的生态自然景观优势,打造以自然生态休闲为主题的生态观光休闲区。

把红色与人文、生态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开发,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集合效应。

长江中游绿色生态屏障区。

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大生态保护的力度,建设秀美山川,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以澴水、滠水、倒水、举水、蕲河、巴河、浠水河、华阳河等流域环境综合整治以及赤龙湖、观音湖保护为重点,组织实施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荒山造林、低产林改造、造林补贴、森林抚育等林业重点建设项目,促进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把湖北大别山片区建设成为长江中游地区的重要绿色生态屏障区。

民生改善先行区。

坚持统筹兼顾,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事业,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在教育、医疗卫生、培训就业等方面的投入,深化收入分配改革以及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节发展目标

(一)到2015年,湖北大别山片区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8.5%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0.3亿立方米。

支柱产业得到壮大,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农村D级危房改造基本完成,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脱贫步伐明显加快。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发展模式。

交通运输路网基本形成,县城与高速公路连接,形成快速交通网络;城镇化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扶贫攻坚实现新突破。

贫困人口数量减少50%以上。

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自我发展能力增强,扶贫开发合力攻坚机制基本形成,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初步扭转。

民生改善迈上新台阶。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九年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

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健全,医疗保障水平全面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实现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有效覆盖。

城乡公共文化、广播影视服务体系基本完善。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

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85%以上,重点生态功能区得到有效保护;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水平明显下降;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建成比较完善的预警、监测系统和较强的救援处置能力。

(二)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收入有来源,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养老有保障;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城乡居民收入和经济总量同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专栏一主要发展指标

1、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在“十二五”期间高于11%,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在“十二五”期间高于10%,

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在“十二五”期间高于10%,

4、城镇化率在“十二五”期末达到40%以上,

5、人均教育、卫生、社保和就业四项支出在“十二五”期末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65%以上。

6、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在“十二五”期末达到85%以上。

7、人口自然增长率在“十二五”期末下降到7‰以内。

8、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在“十二五”期末下降到0.9吨标准煤以下。

9、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在“十二五”期末下降50立方米。

10、森林覆盖率在“十二五”期末达到48.5%以上。

第三章空间结构

第一节功能分区

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湖北大别山片区为水土保持型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

其中:

大悟县、麻城市、红安县、罗田县、英山县、孝昌县六个县(市)为水土保持型生态功能区,以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保持并提高生态产品供给为主;团风县、蕲春县为农产品主产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保持和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

依据整体保护、重点突破、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将湖北大别山片区划分为重点发展区、特色农业区、生态保护区三个功能区。

重点发展区。

主要包括中心城市、县城和省级经济开发区及重点乡镇,面积约2598平方公里,约占湖北大别山片区总面积的16.7%。

重点发展区按照集中开发与均衡布局相结合的模式,加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适度集中人口、培育产业集群,着力提高综合承载能力。

特色农业区。

主要包括河谷平坝及低丘陵地区,面积约4853.2

平方公里,约占湖北大别山片区总面积的31.2%。

特色农业区以农业种植、经济林种植、畜禽养殖和农村居住为主,加强耕地保护,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培育集中连片特色农业主产区,引导特色农产品加工、流通、储运企业聚集,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

生态保护区。

主要包括森林、草场及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面积约8095.8平方公里,约占湖北大别山片区总面积的52.1%。

生态保护区以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为主,适度发展生态旅游、特色种植、畜牧养殖,限制其他生产建设活动。

结合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实施扶贫搬迁安置。

生态保护区主要包括罗田县大别山森林公园、红安县天台山森林公园、英山县吴家山森林公园、孝昌县双峰山国家森林公园、蕲春县赤龙湖国家湿地公园、麻城市浮桥河国家湿地公园、湖北大别山(黄冈)国家地质公园等国家级生态重点保护区。

第二节空间结构

湖北大别山片区8个县(市)位于京广、京九“两纵”经济带的中部,具有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麻竹、汉英高速“两横”联络其间,从空间上将湖北大别山片区8县(市)连在一起,构成“两纵两横”城镇空间结构。

 

专栏二“两纵两横”城镇带

“两纵”:

京广铁路,串联大悟县、孝昌县;京九铁路,串联麻城、团风、蕲春。

“两横”:

麻竹高速公路,串联大悟、红安、麻城;汉英高速,串联英山、罗田。

依托“两纵两横”城镇带,充分发挥铁路、高速公路、长江航运的纽带功能,重点建设湖北大别山片区经济带:

一是建设以蕲春、团风为主的沿江经济带;二是建设以麻城、红安、大悟为主的红色旅游经济带;三是建设以英山、罗田、孝昌为主的特色农业经济带。

进一步加强规划引领,完善城镇布局和功能定位,加大城镇建设力度,加快生产要素向经济带及重要节点地区聚集,引导城镇产业优先发展,形成带动整个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空间骨架。

第三节城镇布局

城镇布局以中心城市为枢纽,以县城为核心,以中心镇为支撑,以特色小城镇为节点,以中心村为依托,形成“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四级配套的现代城镇体系,构建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分工有序、资源配置优化、公共服务均等、环境优美舒适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

一、构建“一主两翼”中心城市体系。

根据地理位置、人口规模、产业发展等综合条件,确立构建“一体两翼”的大别山中心城市体系:

以麻城市为主体中心城市,以蕲春、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