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枣阳市白水高中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1657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5.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枣阳市白水高中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湖北省枣阳市白水高中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湖北省枣阳市白水高中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湖北省枣阳市白水高中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湖北省枣阳市白水高中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枣阳市白水高中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

《湖北省枣阳市白水高中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枣阳市白水高中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枣阳市白水高中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

湖北省枣阳市白水高中高一历史月考试题

枣阳市白水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30×2=60分)

1.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包括29个独立的法律文件,其中规定“各国在国际贸易中不应采用不公正的贸易手段进行竞争,尤其是不应以倾销或补贴方式出口旧商品。

”。

这表明WTO()

A.推动了世界贸易法制化进程B.重点保护了贸易小国的利益

C.消除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D.扫清了经济全球化发展障碍

2.在三年内战结束后,列宁说:

“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路了。

”这里的“拐杖”是指:

A.没收地主土地B.实施新经济政策

C.签订《布列斯特和约》D.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3.以下是十月革命后苏俄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实行的政策

有关这些政策的实施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有利于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B.体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本质

C.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军事胜利

D.有利于建立工农联盟

4.有人说,二战后的美国经济是“一路高歌”,1973年却进入“黑色的一年”。

1973年称得上是战后世界历史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这主要是指

A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B美苏争霸态势的演变

C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D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

5.新加坡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不包括

A.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B.建立以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工为主的工业体系

C.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D.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稳定社会秩序

6.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有90%以上为美国和西方国家所垄断,其中又有70%由跨国公司垄断。

在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节目中有60%~80%来自美国,而在美国的电视中,外国节目仅占1%~2%,在全世界跨国流通的100本书中,有85本是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

面对这一现象,发展中国家正确的态度是

A.要采取措施抵制外来文化产品B.全力进口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

C.让市场自由选择各类文化产品D.积极提高本国文化产业竞争力

7.这是一张“大萧条”时期的新闻照片,它记录了当时哪一国家的情况

美国B.法国C.德国D.英国

8.布林克利博士在《美国史》一书中说:

“1932年6月,东北部几所名牌大学的2万名毕业生很难找到工作,连百货公司电梯工的工作也要学士学位。

阿肯色州一个人为找工作步行900英里。

华盛顿州有一个人放火烧林,为了要别人雇他当救火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罗斯福上台后采取的最主要措施是(  )

A.实行社会救济                 B.兴办公共工程      

C.调整工业政策                 D.强化社会保障

9.有轨电车初入上海之时,上海人都说电车乘不得,偶一不慎,就要触电,电车公司即在车旁标着“大众可座、稳快价廉”字样,以资号召,且妇女可出三等车资而坐头等座位。

此后,上海市民逐渐接受了方便而价廉的电车。

这段材料说明

A.有轨电车最早进入上海 B.妇女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C.广告推动出行方式变化D.传统交通工具遭到抛弃

10.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的会旗是

11.下列关于欧洲联盟建立背景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加强且相互间消除了贸易障碍

B.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之间经济竞争日益激烈

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使欧洲国家感受到竞争压力

D.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使欧洲各国急着要联合自保

12.下列国际组织中,最早倡导成员国之间商品、劳务自由流通,促进经济发展的是(  )

A.亚太经合组织B.世界贸易组织C.石油输出国组织D.欧洲共同体

13.1912年5月,袁世凯在通令里说:

“近来乃习尚奢华,贪多斗靡,……尚朴素者,多为人嗤。

”材料表明

A.辛亥革命后国人日渐富裕B.西俗东渐导致东俗渐变

C.民国政府将展开反腐运动D.奢华成为主流生活方式

14.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其中受罗斯福“新政”影响的有

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②资本的社会化

③“新经济”出现

④福利制度的逐步建立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15.1997年韩国爆发金融危机,韩元贬值一半以上,整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只剩下39亿美元。

下列各项中,具有向韩国提供短期贷款以稳定其汇率职能的国际组织是

16.“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名言出自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之口。

他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创立“货币主义”理论,大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批评政府干预市场,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

1976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弗里德曼的理论被普遍认可的背景不包括

A.美国开始了“新经济”的经济增长模式

B.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状态

C.美国经济受到来自西欧和日本的挑战

D.一些国家减少政府干预经济取得了一定效果

17.“1913年俄国农业总产值占国民收入的34.8%,工业和运输业仅占国民收入19.3%,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达955亿卢布,已占国民收入80%以上。

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进程。

”苏联取得这一成就与下列哪一措施无关

A.推行新经济政策B.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C.实施农业集体化D.实行“加速发展战略”

18.“1945年,大部分欧洲人不再认为他们的生活是受到一种非个人的、其运行规则无法改变的经济系统的支配。

他们能接受的看法是:

经济能够按照人们所希望的方式运行。

……不仅对经济的整体发展做计划,也对其中的特定环节做计划。

”材料反映当时

A.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被废除B.欧洲普遍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C.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方兴未艾D.各国重视对国民经济有效调控

19.中国知识界曾掀起了一股谈论苏联和社会主义的热潮,他们认为“国家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从而避免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下生产的无规划性以及由此造成的混乱和浪费”。

由此判断,苏联当时实行(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经济体制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

20.有学者认为,美国克林顿20世纪90年代实行的经济政策属于新版的罗斯福新政。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政府干预与自由放任的关系问题

C.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彻底解决了失业问题

D.都创造了美国经济发展奇迹,消除了经济危机

21.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一次成功的调整,也是一次体制创新。

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主义,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事业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其借鉴意义有

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②正确处理好生产与消费、投资与需求的关系 ③利用国家政权,进行宏观调控 ④倡导企业建立诚信机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2.据统计,1970—1979年,美国从事农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同期,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30%下降到13%,而从事服务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15%上升到72%。

上述材料说明()

A.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B.知识经济首先在美国出现

C.美国进入信息化社会D.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加大

23.下列关于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A.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B.都面临政治经济发展问题

C.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D.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

24.列宁指出,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问题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关系到

A.使农民获得彻底解放B.巩固工农联盟

C.避免农民倒向资产阶级方面D.小农的经济利益

25.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

结论

A

在1720—182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增长率,高于整个欧洲地区。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远高于英国

B

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军队在色当俘获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及其亲率的近十万法军。

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夺取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

C

苏联粮食产量1954年为8560万吨,1956年为12500万吨,1958年为13470万吨。

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D

“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以来的20年间,三个经济体间已发展出更宽、更深、更高效的供应链。

三国互惠,使墨西哥一跃成为发达国家

26.中国新式航运业诞生的标志是

A民间航运公司的兴起B轮船招商局的正式成立

C民生公司的成立D火轮船的发展

27.当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签订时,文本用的是荷兰的纸张、德国的墨水、法国的印刷术,由比利时和卢森堡装订,附着意大利制作的飘带,这体现了:

A.文本制作工序复杂B.欧洲各国技术先进

C.各国间的分工合作D.欧洲一体化的实现

28.罗斯福新政与传统的资产阶级统治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缓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B、国家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保护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D、全国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29.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式,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A.西式礼仪广为接受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0.老舍在创作《茶馆》时指出: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根据所给的茶馆中的人物语言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宋恩子:

“民国好几年了,怎么还请安?

你们不会鞠躬吗?

崔久峰:

“做过国会议员,那真是造孽呀!

革命有什么用呢,不过自误误人而已!

A.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了一些改良社会风气的法令

B.中华民国成立后封建习俗被彻底废除了

C.中华民国成立后,革命成果有限

D.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者丧失了革命信心

 

评卷人

得分

五、综合题(题型注释)

31.(20分)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

“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

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引自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材料二 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如无线电通讯技术、核武器、洲际运载火箭、计算机网络等)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利益。

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主导之下”。

——摘自赵英《技术演变与全球化》

材料三 “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

——摘自江学时《发展中国家怎么办——拉美国家的实践》

材料四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表

——引自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8分)

(2)结合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三的观点。

(6分)

(3)我们应该怎样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6分)

32(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取火之物,向用火石……光绪乙未、丙申之际,始改用火柴,俗称“自来火”,为欧洲输入品……洗面擦身之布,旧时多用土布……自毛巾盛行,即下至农家,亦皆用之……洗面去垢,曩日皆用本地所产之皂荚,自欧美肥皂行销中国后,遂无有皂荚者,计时之器,仅有日晷仪,用者亦不多,购买外洋钟表者尤为稀少,自轮船、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定时刻,钟表始盛行。

——民国《嘉定县续志风土志》

材料二:

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

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

——《鲁迅全集》第一卷

材料三国人的日常生活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哪些变化?

(8分)试分析原因(6分)。

(2)材料一中“自毛巾盛行,即下至农家,亦皆用之”的记载是否符当时的实际情况?

(2分)试说明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各国在国际贸易中不应采用不公正的贸易手段进行竞争,尤其是不应以倾销或补贴方式出口旧商品。

”说明世贸组织要求贸易的公平公正化,故A项正确;B说法不符合题意;C和D说法过于绝对,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贸组织·世贸组织作用。

2.B

【解析】略

3.D

【解析】无偿征收农民余粮,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利于工农联盟的建立。

4.

A

【解析】

这次危机后三足鼎立经济格局开始形成

5.B

【解析】略

6.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由材料可以的得出,在经济全球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对发展国家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在文化产业中,发展国家要积极提高本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经济全球化

7.A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图片信息:

美国国旗、蓝鹰标志。

即可判断出是美国。

知识拓展:

蓝鹰计划。

1929年,美国陷入经济危机,随即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持续最久的世界经济危机.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立即以“新政”救治经济危机,以《全国工业复兴法》为新政的核心和基础。

为保证《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鸟蓝鹰为标志,发动了“人尽其职”的“蓝鹰运动”,凡遵守该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

几周后,有250万雇主与政府签署了法规,他们给自己的产品标上蓝鹰,以示守法。

《时代周刊》在每期上也印上蓝鹰,以表现美国人民对“新政”的拥护。

考点: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

8.B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罗斯福新政措施的理解。

 兴办公共工程是为了提供就业机会。

故选B项。

9.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中“电车公司即在车旁标着‘大众可座、稳快价廉’字样行,。

此后,上海市民逐渐接受了方便而价廉的电车”说明广告业的发展推动了民众的出行方式,故本题选择C项。

A、B和D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的发展;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发展·广告业发展。

10.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在欧洲一体化组织、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中,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组织,不是自由贸易区,所以最早的应该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区域组织都是发达国家组成的,故答案选择D项。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北美自由贸易区

11.B

【解析】略

12.D

【解析】

13.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从材料看,民众的生活还是很艰苦,袁世凯倡导节俭;从材料“近来乃习尚奢华,贪多斗靡”可以看出,传统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民众多奢侈,效仿西式生活。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社会生活的变迁

14.C

【解析】“新政”是通过国家对经济实施干预,保障劳工的基本权利,以扩大内需、缓和矛盾来恢复和发展经济以及稳定统治,①④正确;②③并不是“新政”所产生的影响。

15.B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B.IMF考的是英语,得先翻译成汉语,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而只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才具有向韩国提供短期贷款以稳定其汇率职能的可能,所以本题选B。

A.WB、C.WTO、D.APEC均不具备此种职能。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6.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美国开始了“新经济”的经济增长模式的时间是在20世纪90年代,而“货币主义”理论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时间上不吻合,所以,弗里德曼的理论被普遍认可的背景当然不包括A.美国开始了“新经济”的经济增长模式。

考点: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新经济”的经济增长模式

17.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获取能力。

从材料“1913年”“到1937年”“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进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过程中苏俄(苏联)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而“加速发展战略”是戈尔巴乔夫时期实行的。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加速发展战略”

18.D

【解析】

试题分析:

解答本题可以采取排除法,欧洲国家在1945年时,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没有废除,也没有普遍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所以A、B的表述均错误;材料中指出了对经济的发展“做计划”并不能反映C,而是说明了各国重视对国民经济的有效控制,故选D。

考点: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政策

19.C

【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

依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科学的规划”和“避免了……生产的无规划性以及由此造成的混乱和浪费”可知,这是对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评价,即对斯大林体制的评价。

20.B

【解析】

试题分析:

罗斯福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与克林顿所处的时代不同,所以排除A项。

C项与史实不符合,失业问题不可能彻底解决,所以排除C项。

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是不能消失,因为经济危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与生产的日益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如果要想消除经济危机就必须废除私有制,罗斯福与克林顿解决经济危机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所以不可能消除经济危机。

考点: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罗斯福新政·美国解决经济危机的措施

21.D

【解析】

试题分析:

联系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特点及影响,可以得出,1929到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贫富差距日趋严重的情况下爆发的,故①②正确;而危机后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加剧了经济危机,故③正确;而在罗斯福新政过程中所采取得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稳定了社会秩序,故④正确。

故选D。

考点: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

22.A

【解析】略

23.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获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苏俄新经济政策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中国的一五计划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C都是两者的共同点,故排除。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24.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据题干可知,是指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农业方面的措施,“是一个政治问题”,即是为了解决当时的政治危机,因此是为了巩固工农联盟,进而巩固苏维埃政权。

25.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表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图片信息,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B两项表述的结论明显有悖史实,排除AB;D项表述也违背史实,墨西哥没有一跃成为“发达国家”。

进一步分析可知,C项表述的结论,说法比较客观和准确,符合史实,正确。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赫鲁晓夫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所取得的相关成效

26.B

【解析】略

27.C

【解析】欧洲六国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联合,文本的组成正式反映了各国分工合作的诚意。

28.B

【解析】罗斯福新政特点是国家干预经济,而传统的资产阶级统治政策是自由放任政策,完全靠市场的调节。

29.B

【解析】

试题分析:

“大人”反映的是封建等级思想,“先生”体现的是平等精神。

礼仪革新反映的本质是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故答案选择B项。

考点:

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点评: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有很强的阶段性特征,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和原因,高考试题往往从纵向上考查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阶段特征,重点关注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立等五个历史阶段。

同时,高考非选择题往往注重从政治、经济、文化中寻找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强调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复习备考应重视三个必修模块之间的横向联系,在重视专题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强调通史意识。

30.B

【解析】本题为否定式选择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从材料中“请安”可知中华民国成立后封建习俗没有被彻底废除。

故选B。

31.

(1)市场经济制度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2分)新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2分)国际金融的发展;(2分)跨国公司的推动。

(2分)

(2)材料三的观点是片面的。

(2分)虽发达国家拥有技术优势,经济全球化确实加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但全球化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进步的体现。

经济全球化也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

(4分)

(3)坚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国家对金融市场和经济运行的监督和管理,防范经济风险;促进科技创新,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对话,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每一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得6分)

【解析】略

32.

(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8分):

火柴取代火石、毛巾取代土布巾、肥皂取代皂荚、钟表取代日晷仪。

(6分)原因:

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西方资本主义先进思想传入中国;中国近代社会的不断进步(新思想产生、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等

(2)(2分)使用毛巾擦身“下至农家亦皆用之”的说法不妥,

原因(4分)因为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地区之间的发展也很不平衡。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农村影响极小,所以不可能在农村普及毛巾。

(3)(3分)变化:

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人们更讲究营养,注意膳食结构,粗粮和绿色食品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4分)主要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政府的政策——政府实施了“菜蓝子工程”。

(4)(2分)特点:

单调——丰富,活着——生活幸福传统——全盘西化——土洋结合

(4分)认识:

生产力的发展、国际环境的和平发展、政府政策的调整推动者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的丰富多彩;人民生活由挨饿——温饱——小康——全面小康;我国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解决之后,作为精神层面上的业余生活就有条件上一个新的台阶,人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