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0236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5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到答题纸(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天子千里,公侯百里,男五十里”,“公食贡,大夫食邑,土食田,庶人食力”。

这反映了当时

A.政治等级建立在土地占有的基础上

B.重农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经济政策

C.利益分配不公导致了贵族间的矛盾

D.关注民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信息看,政治等级不同,所占有的土地多少不同,土地多少与政治等级密切相关,说明政治等级是建立在土地占有的基础上。

故答案为A项。

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政策,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贵族间存在矛盾,排除C项;D项“关注民生”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点睛:

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

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

第二,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

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有些选项也许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中反应不出来,不能选择。

2.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

中国从公元前一直到20世纪,中央政府能够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拥有

A.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

B.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C.健全完备的赋税政策

D.长期稳定的社会秩序

【答案】B

【解析】中国古代商周时期中央政府并不能向农民直接征税,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以后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中央才能够直接向农民征税,故答案为B项。

其他三项不能反映“直接征税”的原因,排除A、C、D项。

点睛:

本题属于因果关系型题。

此类题目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目的或结果等。

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

第一种形式是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

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解答此类试题的方法是,首先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和命题意图。

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

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解题时,不防把“因为……所以……”套进去,看因果关系能否成立。

3.樊树志在《国史概要》中指出,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世学者产生了一系列的误解。

误解之一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一人促成的;误解之二是,从此禁绝了儒家之外的诸子百家。

这反映出

A.后世学者的相关解释都不符合历史事实

B.学术研究对历史现象的解释缺乏客观性

C.史学研究无法正确揭示历史事物的本质

D.对历史事物的不同解释会影响历史结论

【答案】D

4.下表为选自唐代典籍的某些记载,这些记载可以作为史料来实证唐代

典籍

记载内容

《旧唐书·玄宗纪》

(741年)禁九品以下清资官置客舍邸店车坊(车坊,经营车马出租业务的店栈)

《全唐文》卷入十一

应公主家有庄宅邸店,宜依百姓例差役征课

《唐会要》六十九

天宝九载(750年)十二月敕,郡县官僚共为货殖,竟交互放债侵人,互为征收割剥黎庶

《唐会要》八十六

大历十四年(779年)七月今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杨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

A.基本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城市布局已经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C.有不少官僚涉足商业活动

D.对商业贸易活动的管理更加规范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应公主家有庄宅邸店,宜依百姓例差役征课”和“禁九品以下清资官置客舍邸店车坊”等信息来看,政府一再发文禁止官吏经商,也确实有官吏经商的现象,说明唐朝时期有不少官僚涉足商业活动。

故答案为C项。

材料反映的是针对官吏经商现象政府采取的措施,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城市布局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并非是针对一般商业贸易活动采取的措施,而是针对官吏经商活动的措施,排除D项。

5.宋代苏轼曾尖锐地指出:

“国家自近岁以来,吏多而缺少,率一官而三人共之,居者一人,去者一人,而伺之者又一人,是一官而有二人者无事而食也。

”这种状况的出现根源于

A.五代十国遗留下众多的历史问题

B.宋代统治者进一步扩大科举取士

C.宋代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举措

D.宋代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

【答案】C

【解析】宋代为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通过增设职位、分化事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

材料中的“率一官而三人共之”“是一官而有二人者无事而食也”,正是这种现象的反映。

故答案为C项。

这种现象是宋代政策带来的后果,排除A项;B、D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6.史载,自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来,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三角洲地区,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

这一变化

A.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B.为该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C.加速了江南自然经济的解体

D.促使白银逐渐成为该地区普遍流通的货币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说明农业的商品化趋势增强,主要农产品进入市场,推动商业经济的发展,从而为该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故答案为B项。

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是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材料中的变化与此无关,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C项;这种经济现象与货币种类的变化无关,排除D项。

7.明代中叶的思想家李贽认为:

“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

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这表明其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A.离经叛道

B.追求真理

C.反对理学

D.强调民本

【答案】A

8.下表为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对外部分借款的概况,由此可知当时

时间

承借人

货款人

用途

1861.11

江苏巡抚李鸿章署布政道吴煦

上海外商

雇船至安庆运淮军至上海

1862.6

苏松太道吴煦

英商怡和洋行

“常胜军”饷银

1863.?

江苏巡抚李鸿章

上海外商

部分湘军军饷

1863.?

江苏巡抚李鸿章

上海美商洋行

上海会防局洋枪队军需等费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不断扩大

B.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性

C.清军的近代化程度逐渐提高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中国革命

【答案】D

【解析】清政府对外部分借款,从材料反映的用途来看,有“常胜军”饷银、部分湘军军饷和上海会防局洋枪队军需等费。

联系所学可知,无论是湘军、淮军还是外国军队“常胜军”,此时都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说明中外反动势力正在联合镇压中国革命。

故答案为D项。

材料没有涉及对华资本输出的变化趋势,不能得出不断扩大的结论,排除A项;对外借款不是用于开展洋务运动,排除B项;对外借款不是用于清军的近代化改革,排除C项。

9.1869年12月18日,《上海新报》报道称:

“华商富民若在上海兴办船厂,可买西人做成的各种机器。

”该报道从一个侧面证明当时中国

A.已有私人投资近代企业的倾向

B.已经兴起实业救国的思潮

C.传媒界意识到洋务运动的缺陷

D.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主流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华商富民若在上海兴办船厂,可买西人做成的各种机器”,说明有私人投资兴办船厂,向西方购买机器创办近代企业。

故答案为A项。

实业救国思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兴起,排除B项;从这一新闻报道不能看出传媒界对洋务运动的态度,排除C项;D项以偏概全,排除。

10.20世纪初,中国有识之士专门创办了《女子世界》《中国女报》等一些有关妇女的刊物,其他的革命书刊也发表了不少争取女权的文章,倡导“扶植女子共谋进步,以造福女界,即以造福于中国”。

其主要目的在于

A.推进社会风俗变革

B.促进启蒙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C.实现男女权利平等

D.动员妇女参加反清民主革命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革命书刊也发表了不少争取女权的文章”,以及争取女权的目的是“扶植女子共谋进步”,说明是为了动员妇女参加反清民主革命。

故答案为D项。

A项不是主要目的,B、C项材料不能反映,均排除。

11.1924年1月,孙中山在闸述“国民党之主义”时指出:

“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一曰节制资本。

”其阐述

A.具有鲜明的扶助农工的思想倾向

B.标志着国民各阶层的普遍觉醒

C.宣告了国民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

D.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兴起

【答案】A

【解析】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针对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差距过大而提出的措施,具有鲜明的扶助农工的思想倾向。

故答案为A项。

B项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是北伐战争,排除C项;“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提出的理论,排除D项。

12.1936年初,南京国民政府制定《国防计划大纲草案》,具体规划了该年的军事任务,决定修筑上海至杭州、吴江至福山无锡至澄江三道国防线。

这反映出南京国民政府

A.企图维护独裁统治

B.策划围剿革命根据地

C.准备对日防御作战

D.借抗战之机掠夺民财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36年”和“决定修筑上海至杭州、吴江至福山无锡至澄江三道国防线”,说明这一计划是针对即将爆发的全国性抗战进行防御作战的准备。

故答案为C项。

从时间信息看,主要是为了抗战,排除A项;从地理位置来看,江浙沪一带与围剿革命根据地无关,排除B项;D项根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排除。

13.美国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新中国成立之初,“所谓民主党派也被吸进了统一成线和政协”,“在24名新政府部长中,有11人是这些小党或无党派‘民主人士’”。

其记述在客观上体现出

A.新中国政权具有鲜明的民主性

B.新中国各政党共同执政

C.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D.民主人士拥有政治特权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民主党派加入政协,以及“在24名新政府部长中,有11人是这些小党或无党派‘民主人士’”,说明新政协和新政府的人员构成较为广泛,代表各阶层利益,具有鲜明的民主性。

故答案为A项。

共产党执政,民主党派参政,排除B项;当时人民政协是起到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作用,但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14.下图为1953至195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示意图。

图中的变化反映出我国

A.人民生活已得到重大改善

B.国民经济的比例趋于协调

C.国家的战略决策富有成效

D.综合国力已接近发达国家

【答案】C

【解析】示意图表明1953至1957年我国经济总量有较大幅度增长,联系所学可知,这是执行“一五”计划的结果,说明国家的战略决策富有成效。

故答案为C项。

材料没有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国民经济比例趋于协调,排除B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

解答示意图类型的历史试题关键是审读示意图,明确示意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或现象,特别是图片中变化的因素。

此类历史试题一般由图片、文字说明、标题三部分构成。

图片是主体,直观的再现历史史实。

标题是图片的眼睛,直接说明图片的主体。

文字说明部分是对图片所反映历史史实的有效补充。

但文字部分往往是解答问题的突破口,解答问题时要注意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实现与历史课本史实的有效链接,然后根据问题设计来解答。

15.宣传画具有明显的时代路印。

下图是新中国在某一时期发行的宣传画,它表明当时

A.中国工业化建设稳步前进

B.“大跃进”运动引发了浮夸风

C.中国国防的发展举世瞩目

D.国家调整国民经济的成效显著

【答案】B

【解析】从《祖国工业飞跃发展吓得英国胆战心惊》的宣传画来看,是反映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超英赶美”的史实,夸张的画面和文字,说明出现“浮夸风”现象。

故答案为B项。

大跃进运动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危害,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只是国防建设领域的现象,排除C项;国民经济的调整尚未进行,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点睛:

“大跃进”运动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盛行。

忽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破坏了生态环境。

16.古代雅典,五百人会议的成员是从年逾三十的男性公民中一年一度地通过抽签产生,公民不得连任官职。

其做法

A.体现了公民大会的权威性

B.确保了公民权利的平等性

C.维护了司法机构的公正性

D.保持了公民团体的稳定性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从年逾三十的男性公民中一年一度地通过抽签产生,公民不得连任官职”来看,说明在公民之间享有的政治权利是平等的。

故答案为B项。

材料没有涉及公民大会,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司法机构,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公职人员产生方式,与保持公民团体稳定无关,排除D项。

17.“调整罗马人与外族人关系的法律,并且逐渐成为在人的自然理性的引导下的以解决历史对每个人所提出的问题为内容的法律”,是古代罗马的

A.习惯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

【答案】C

【解析】在公民法时期,罗马法的适用对象是罗马公民,不适用于外邦人,因此“调整罗马人与外族人关系的法律”应当是万民法。

故答案为C项。

习惯法时期是罗马共和国早期,法律适用对象不包括外邦人,排除A项;公民法的适用范围是罗马公民,排除B项;自然法不是法律制度,只是一种法律思想理论,排除D项。

点睛:

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所以被称为公民法。

在公民法下,罗马公民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

在罗马帝国建立以后,由于罗马的扩张,所控制的辽阔版图上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政治经济活动中出现了许多公民法无法解决的新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18.文艺复兴时期,彼特拉克等思想家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回顾人类曾经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对人类未来发展潜力的探讨上,人文主义与当时兴起的世俗之风紧紧联系在一起。

与世俗之风的紧密联系意味着人文主义

A.号召人们追求现实世界的物质利益

B.倡导精神世界的信仰与永生

C.深刻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现实需求

D.明确提出反对基督教的要求

【答案】A

【解析】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

从材料中的“人文主义与当时兴起的世俗之风紧紧联系在一起”,可以看出人文主义号召人们追求现实世界的物质利益。

故答案为A项。

宗教倡导精神世界的信仰与永生,排除B项;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不可能反映各阶层的现实需求,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宗教神学对人性的压抑,提倡个性自由和解放,立足于现世生活,追求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这些主张一方面表明被湮没千年的古典人文主义的复兴,另一方面也赋予了人文主义新的内涵,特别是鼓励发财致富对新航路的开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文艺复兴对人文主义的推崇和宣扬,把人们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为后来的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19.下图为某同学制作的三角贸易示意图。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该贸易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导致了非洲人口的急剧下降

B.加快了美洲各地的开发速度

C.引发了全球人口的迁移热潮

D.增加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答案】D

【解析】三角贸易是西方国家殖民扩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三角贸易和殖民扩张活动,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故答案为D项。

A、B项符合史实,但不是“最深远的影响”,排除;C项说法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

20.“17世纪的科学革命在当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这场革命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是用本国语言即普通民众的语言写作,而不是用拉丁语写作。

”他们的做法

A.引发了西欧各国的反教会斗争

B.利于科学方法及知识的普及

C.削弱了西欧民众对宗教的信仰

D.确保了科学革命的持久成功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这场革命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是用本国语言即普通民众的语言写作”来看,这些解释科学知识和方法的作品更容易被本国普通民众接受,有利于科学方法及知识的普及。

故答案为B项。

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在16世纪初开始,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来看,这些科学家的做法与反教会斗争和民众的宗教信仰无关,排除A、C项;D项说法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

21.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出身贵族,他“并不主张实施民主政治,他认为本身所属的贵族阶级能够更好地制衡君主,从而避免专制统治”。

其以识和见解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

A.古代雅典的民主体制

B.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

C.英国当时的政治体制

D.美国进行的制度创新

【答案】C

【解析】孟德斯鸠生活的年代英国君主立宪政体已经确立。

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贵族所在的议会对君主权力构成制约。

故答案为C项。

古代雅典是直接民主,不存在君主,排除A项;中国传统政治体制是君主专制,不存在贵族制衡君主,排除B项;美国没有君主,排除D项。

22.1714年,英国安妮王后去世,没有继承人,国会决定将王位传给詹姆士一世的曾孙乔治一世。

王位的这次和平过渡反映出英国

A.封建复辟势力依然存在

B.责任内阁制十分优越

C.国王已丧失了政治权力

D.议会主导了国家治理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国会决定将王位传给詹姆士一世的曾孙乔治一世”,说明议会掌握国家大权,主导国家治理。

故答案为D项。

A项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此时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排除B项;国王掌握一定的行政权,排除C项。

23.据《剑桥欧洲经济史》,在1795年,英国最著名的铁工开办费也只有几千英镑。

但20世纪初,英国沃尔金顿钢铁公司的创办资本已达230万英镑。

这一变化

A.反映了提高科学技术的需求

B.有利于适应生产社会化的需要

C.体现出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表明欧美放弃了自由主义思想

【答案】B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工业生产规模扩大,资本需求日益庞大,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趋加强。

材料中的“20世纪初,英国沃尔金顿钢铁公司的创办资本已达230万英镑”,有利于适应生产社会化的需要。

故答案为B项。

资本庞大不是适应科学技术的需求,排除A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垄断现象的出现只能说明一些大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主义思想,排除D项。

24.马克思在评价巴黎公社时说,它“不过是在例外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而且公社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

其评价反映出巴黎公社发生时

A.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未得到广泛传播

B.世界无产阶级尚未实现联合

C.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还不成熟

D.马克思没有对公社亲自指导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例外条件”和“公社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说明巴黎公社革命爆发时,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还不成熟。

故答案为C项。

其他三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B、D项。

25.“实现了农业的集体化并建起新型的国营农场,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农业的传统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但是,暴风骤雨般农业集体化为苏联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当时苏联进行“暴风骤雨般的农业集体化”是为了

A.满足战争需要

B.协调国民经济的比例

C.推动农业发展

D.促进国家工业化建设

【答案】D

【解析】苏联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因此当时苏联进行“暴风骤雨般的农业集体化”是为了促进国家的工业化建设。

故答案为D项。

当时苏联没有处于战争状态,排除A项;这种政策导致国民经济严重失调,排除B项;这种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导致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排除C项。

26.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发出这样的感概。

”在美国从来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制度面临到毁灭边沿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教了它。

”罗斯福在“挽救”美国的过程中

A.扩展了美国政府的职能

B.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理论

C.根除了危机发生的因素

D.成功移植了计划经济模式

【答案】A

【解析】罗斯福总统通过“新政”“挽救”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新政”的最大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际上扩展了美国政府的职能。

故答案为A项。

凯恩斯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理论,排除B项;C项“根除”说法绝对,排除;美国仍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

点睛:

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凯恩斯主义是一种提倡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理论。

但罗斯福新政实施之时,凯恩斯主义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1936年《通论》的出版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正式形成,这既来源于凯恩斯对理论的持续探索,也来源于经济大危机中罗斯福加强国家经济职能的实践。

在如何应对经济危机这一点上,凯恩斯与罗斯福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27.1947年3月,上海出版的《世界知识》杂志发表文章说,它“的确是使美国的外交政第开始了攻势的行动。

这影响是全世界意义的”,它“的确是一颗炸弹,在这颗炸弹的威力圈里,遭到波及的是全世界的人民,连美国人民也不能逃避。

”该文章评价的“它”是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北约组织

D.柏林危机

【答案】A

【解析】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即杜鲁门主义。

此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

故答案为A项。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方面的具体表现,排除B项;北约组织在1949年成立,排除C项;第一次柏林危机发生于1948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

28.1950年5月,法国外长罗伯特·舒曼提出的“舒曼计划”公诸于世“法国政府建议把法德两国全部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共同的高级机构的管理之下,将其纳入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加入的组织之中。

”其目的在于

A.顺利实施马歇尔计划

B.促进法国和德国的和解

C.结束德国的分裂局面

D.为欧洲一体化奠定基础

【答案】B

【解析】鉴于历史上法德之间多次爆发战争,二战后两国尝试以合作方式解决历史问题。

材料中的“把法德两国全部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共同的高级机构的管理之下,将其纳入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加入的组织之中”的提议,成为后来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