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人生感悟之人生问道.docx
《011人生感悟之人生问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11人生感悟之人生问道.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11人生感悟之人生问道
人生感悟之人生问道
——我想做什么?
我能做什么?
我怎么去做?
司马方圆
人生之道,也就是人生的哲学之道,源自于我们的生活中的每一天。
对每一个人来说,我们的生活似乎既简单,又复杂;既现实,又虚幻;既痛苦,又快乐。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似乎总是:
既在简单中制造复杂,又在复杂中回归简单;既在现实中追求虚幻,又在虚幻中回归现实;既在痛苦中寻找快乐,又在快乐中体验痛苦;这也许就是生活中永远存在的一对矛盾体,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缺一不可。
我们总是在简单、复杂、现实、虚幻、痛苦、快乐中循环往复,永无休止,不断追求,不断回归,从巅峰回归为零,最终赤裸裸的来,再赤裸裸的走,也许这就是我们的完美人生。
人生一世,最终还是会分解为自然中的物质分子,通过能量形式穿越时空而回归到我们来到这世界时,“出生时辰+出生之地”所标注的宇宙坐标时空中去。
当我们人体聚集的这些物质分子彻底分解回归自然之后,由于机缘巧合再次聚合为人之时,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来生、来世吧。
来生、来世是一个未知的世界,是好、是坏似乎人们还不得而知,似乎也没听说谁从那里回来过,到时不知道你、我、他还有没有记忆,是否还与我们的今生今世有关系。
假如我们的今生今世与来生来有记忆关系,那我们的来生来世也许会是一种痛苦的人生经历。
世面对今生今世而言,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变革,活在当下才是我们的第一选择,过好日复一日的每一个今天,真实、痛快、充实、快乐的过好每一天才是我们真实的生活。
自从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就进入到了人生问道的过程之中,并一直在拷问自己:
我想做什么?
我能做什么?
我怎样去做?
面对当今社会竞争的压力,我们开始在胎教、家教、校教、社教的人生中寻道,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口口相传,以及不断地学习和生活实践,聚集自身能量,来适应社会,寻求得道。
能否“得道”就看每个人的品质、觉悟、智慧、悟性了。
【世界与宇宙】“世界”一词来自于佛教的《楞严经》。
经中说,“世”是迁流的意思,指时间像流水,从过去流到现在,再从现在流到未来;“界”是空间的意思,是指方位。
世界的含义就是时空,一个世界就是一个独立的时空。
“古往今来曰世,上下四方曰界”,世界就是全部时间与空间的总称。
与“世界”这个舶来的名词相对应的是“宇宙”,它是纯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出自于《庄子·齐物论》。
宇宙的意思和世界一样,都指的是时空,《文子·自然》中这样解释说:
“四方上下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
世界和宇宙这两个来自于不同国度,但却代表了相同含义的名词,说明古代的印度人和中国人,不谋而合地认识到了时空的含义。
在现实生活中,“世界”通常指人类所生活居住的地球,而“宇宙”代表着整个太空宇宙更广阔的定义。
在每个人的人生问道过程中,有人因品质和觉悟不足,穷其一生的努力也不可能“得道”。
而有人通过不断地认识自己和改造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品质和觉悟,从而使家族血脉传承的悟性大开,遵循天地轮回、生老病死的宇宙法则、自然规律生存于世,并获得辉煌成就。
人生一世,只不过就是通过生活实践来适应社会,实现人生在物质、精神、内心三个层面需要得道的目标,回归人生的本源:
身体健康、精神快乐、内心满足。
物质世界与客观世界
从物质层面来讲,人的物质之身存在于物质世界,也就是客观世界之中,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世界,它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物质世界分为物体与物质、运动与力和能量的表现形式三个部分。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所以整个世界是永恒运动着的。
古希腊有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形象地阐明了这一含义深刻的哲理。
因为,河水在不停地流动,当人第二次踏入这条河流时,接触的已不是原来的水流,而是上游来的新水流。
客观事物就像河水一样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一去不返。
所以,人应该活在当下,珍惜今天。
今天过去,就像水流一样,一去不返。
在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人类对于空间和时间的认识,都不是完备的、不存在问题的,只不过有些问题一时没有被发现而已。
人类对于空间和时间的认识,正是在这样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地深化着。
物质与时空是必须一起并存的,没有物质的存在,空间和时间也就失去了意义。
相对于人而言,人与时空也是一起并存的,人如果不存在了,人类社会就不存在了,世界也就不存在了,时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在哲学上,空间和时间的依存关系表达着事物的演化秩序。
时间、空间都是一个绝对概念,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属性。
但其测量数值都是相对于参照系而言的。
时间是抽象概念,表达事物的生灭排列。
其内涵是无尽永前,其外延是一切事件过程长短和发生顺序的度量。
“无尽”是指时间没有起始和终结,“永前”是指时间的增量总是正数。
空间也是抽象概念,表达事物的生灭范围。
其内涵是无界永在,其外延是一切物件占位大少和相对位置的度量。
“无界”是指空间里任一点都居中,“永在”是指空间永现于当前时刻。
在物质世界中,有些事物的运动是明显的,人们可以直接感觉到,如奔驰的汽车,流动的河水,划破夜空的流星等。
有些事物变化是缓慢的,人们不容易觉察到。
俗话说“稳如泰山”,但科学研究表明,泰山在100万年间升高了几百米;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在50万年间升高了1600米。
还有些物体虽然运动速度快,但距离遥远,或者是物质本身太小,也不容易被我们感觉到。
恒星看起来是不动的,其实,织女星和牛郎星分别以每秒14公里和26公里的速度飞奔。
在微观世界中,原子、分子基本粒子同样是在不停的运动,许多粒子从出生到“衰变”,只有几百亿甚至几万亿分之一秒,运动速度非常之快,是人无法感觉到的一个概念。
精神世界与内心守恒
在我们生存的这个物质世界中,物质既然是在运动、变化、转化中不灭的,因此人的精神也应该是守恒的。
人的精神守恒从微观来看,主要是指人们平时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惧、愉悦、痛苦……,这些情绪之间会相辅相承,交替出现,相互制约,相互抵消,相互依存……,所以才使人们可以心平静气、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地度过一生。
假如,一个人在某个方面出现了过多、过剩或者缺失、不足情况,也就是说这个人的精神失衡或不守恒了。
反映到物质层面,这个人的物质之身——肉体就会产生疾病,或者表现出不正常的行为,就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麻烦。
人们要使自己的身体健康,首先要使自己的精神守恒,也就是要做到内心平衡。
平衡不是平静,两者的含义不同。
但是,要使内心平衡,首先要使自己内心平静下来,才能真正找到你需要的那个平衡点。
其实,每个人都知道人生的最大敌人就是我们自己,但是很少有人承认。
总是,在外部找原因,导致精神不能守恒,内心不能平衡,身体不能健康。
人,如果总是在外部找原因,就会产生负面情绪“怨”,使内心失衡,身体不健康。
“怨”包括了人们的所有负面情绪:
埋怨、抱怨、不满、牢骚、赌咒、报复、羡慕、嫉妒、怨恨等等,这些负面情绪将会对人产生负能量,抵消人的正能量,使体内阴气不断上升,阳气不断下降。
根据中医原理,当人体阴阳之气过于失衡之时,身体自然就出现了不健康的状况。
在人生问道的过程中,只有内心平衡的人才可能做到精神守恒,只有精神守恒的人才可能保证身体健康,也许这就是人生之道吧,但真正要做到其实并不简单。
人生就像在跷跷板上行走,人们总是要从低的那一头开始往高处行走,问题是每走一步,下一步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越往高处走,越难找到平衡,永远不能到达最高点。
来来回回挣扎了很多次,发现要站在最高点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们始终不肯停留在平衡点。
当人们以为自己走的越来越高时,其实已经因为过了平衡点,而开始走下坡路了。
终于有一天,人们自己觉悟了才体验到,原来那个平衡点就是最高处。
如果,人们内心总是不平衡,不甘心呆在与跷跷板两头一样高的位置。
如果,你真的想站在高处,就必须有人在跷跷板的一端支撑着你,而这些支撑你的人也许就是你的家人、爱人、朋友、同事,甚至是你的竞争对手。
当你站在高处之时,你要学会感恩才可能长久。
否则,别人不再做你的支撑,你将会一落千丈。
所以,我们要感恩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人,因为有了他们才是你的生命有了意义,人生有了精彩。
人生三问与人生规划
我想做什么?
我能做什么?
我怎样去做?
这是一个人生问道中复杂而多变的哲学问题,会因每个人的追求、梦想、要求而有所不同。
因为,人的追求是有欲望的,是无止境的,内心是复杂多变的,每个人的答案也就不同。
但是,过于贪心将永远得不到满足。
人,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一颗平静的心,一颗平凡的心,才可能正确的面对自己,才可能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自己应该去做什么,应该怎样去做,自己是不是可以去做。
人生问道又是一个现实而不可回避的问题,它不仅暗含着人类世代相袭的历史经验和智慧,同时也反映了我们察因知果的共性思维逻辑。
作为世界上唯一能够连续5000年从未中断传承的,具有古老文明特质与内涵的中华文明,对人生问道的含义是非同寻常的。
其实,人生问道也很简单,就是自己对人生目标中的“道路、道理、道德”三要素的拷问、选择。
古人孟子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想明白了的人一定“得道”,想不明白将一定“失道”。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人称孔子为“圣人”,而称孟子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
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过程就是我们人生问道的过程,也就是人生轨迹的演绎的过程,应该符合天道,遵循人道而行。
天道虽然不论善恶,只看顺逆,但人只要身在人间,为恶者多半便是逆道。
而逆道者必然失道,最终落得个众叛亲离,孤家寡人的处境。
人道是以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自由、发挥人主体性等为原则的。
所以“不以人道强矫天道,不因天道而破坏人道”是人生问道的基本原则。
古人所讲的“三才”之道,就是指:
天、地、人三道。
《易经》的生命哲学认为:
天道为阴、阳,地道为柔、刚,人道为仁、义。
所以,人只有向天、地学习,天、地、人三才之道才可以会通。
人只有法天正己,尊时守位,知常明变,趋利避害,才能开物成务,建功立业,改变命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子百家各学派对人道的理解各不相同。
最终,经过儒家的不断发挥,使人道成为一种对做人基本价值的追求,成为一种是否还称得起为人的底线。
“中”字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核心名词,因此人道核心就是“中道”。
中道的“体”代表德、代表修养;中道的“用”代表才、代表能力。
一个人有“体”有“用”才能符合中道,即德才兼备,才能称为中。
古代,“用”字与“庸”字是通用,中用就是中庸的意思,中指不偏,庸指不易。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最高标准,其主题思想就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人们“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华文明的中庸之道是人生大道,是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
其一,中不偏,庸不易。
做人不要偏离人道,不要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才是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其二,中正、平和。
做人要中正、平和,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人的健康才能得以保障;否则就会过于喜、怒、哀、乐,不利于人身的健康。
其三,德才兼备。
做人要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要在其位谋其职,认真负责。
也就是说:
为人做事要恰如其分,既不能“不足”也不能“过分”。
中庸之道的基础是“天人合一”,只有通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使天道与人道合一,天性与人性合一,理性与情感和一,内外知行合一,才能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以人道为核心的优秀文化,它不仅影响了中华民族,也影响了整个世界。
人道,也就成为了一代中国人心中普遍存在的价值观。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大自然给予的,天道就是自然之道,浩瀚无边,是人力无法改变的。
而人道是人的生命之道,是人惟一的可行之道,人不可逆天(道)而行。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
祖籍宋国夏邑,出生于鲁国陬(zōu)邑,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也是易学的创始人。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中最有影响的思想学派,后来逐步发展以教化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教)。
儒家深刻体会到文之美、明之亮,儒家眼里没有死亡,没有世界末日。
儒家看到的不是毁灭而是辉光、日新。
儒家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一个与时偕行、昂扬向上的群体,其堪称中华民族的脊梁!
每个人能够来到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偶然的奇迹,因为这个偶然才有了每个人的生命和人生。
自从我们出生就有了意识,也就是基因就遗传给我们的家族信息,就有了本能、记忆和思维,就有了内心世界。
随着我们基因信息的觉醒,使我们的思维逐渐复杂和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也从父母扩展到了亲人、学校、社会的广阔范围。
我们通过不断地学习各种科学知识,掌握各种社会规则来演绎人生之道。
我们在人生问道轨迹的演绎中,会被父母、亲人、学校等不停地追问:
你长大了想做什么?
我们可能会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受父母、亲人、学校的影响给出不同的答案。
但是,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之中,由我们自己做出回答:
我想做什么?
我能做什么?
我怎样去做?
这就是人生问道的:
道路、道理、道德,也许就是现代人所说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
道路:
选择职业——我想干什么?
古人曰:
大道三千,天道大衍,人道惟一。
在道家思想中,“三”是一个变化而不确切的数字,表示很多的意思。
大道三千也就是说:
人生的“道路”有很多,不管我们选择那条“道路”,我们最终都将走向人生的终点:
死亡。
人生在世只有短短几十年,用来正确选择人生之路的时间可能会更短暂。
为此,从小我们就可能在不断地,被家长和老师拷问“你长大了想干什么?
”下成长。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将会面对众多的职业、行业选择,每个人都会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根据自己的理想、梦想、追求以及家长的要求给出不同的答案,也许这就是我们要选择的人生之路——道路:
我想干什么?
,也许就是我们人生之路途中面对无数“路口”的选择,是对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也就是我们说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
【道家思想】春秋时期,我们的先哲老子,总结出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精华,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的正式成型。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无为而治、崇尚贵虚守雌、追求“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古代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故现代学者认为:
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是国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
在我们被第一次拷问:
你长大了想干什么时,我们的回答也许就是萌芽状态的人生规划。
在此时的人生规划中,我们的实际能力和兴趣爱好往往会被忽视,被家长、亲人、老师认为是一种没有出息、没有志向的表现。
有位朋友的10岁孩子,曾向我追问:
我们每天要去上学,放了学又要去学其他东西,学校休息放假我们比上学还忙,我们活着感觉真的没有意思。
由于家长忽视了孩子的童真,剥夺了孩子快乐成长的机会,导致孩子的童年感觉到没有了快乐,这应该是现代人一种可悲的社会现象。
我们在萌芽状态的人生规划,有可能是被动选择的,是家长、亲人、老师帮我们选择的,我们的权力也许会经常被忽视,被强迫去学我们不感兴趣的东西。
无论谁帮我们选择了萌芽状态的人生规划,我们都要开始相关学业的学习过程了,也许是被动选择学习的专业和技能,参加各种专业培训班、补习班,为我们的人生入世做准备。
萌芽状态的人生规划,也许对我们至关重要,选择的正确也许会事半功倍,选择的不正确也许会需要重新再来,也许会使我们丧失重新选择的勇气、能力、机会。
【故事】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一次出差的火车上碰到一个人,后来成为经常来往的朋友。
夫妻两人十分喜爱民族乐器,因文革原因未能如愿。
因此自幼培养女儿弹琵琶,希望女儿长大了能成为艺术家。
但在艺术之路上要获得成功需要拜名师,因此夫妻辞掉了在铁路部门的稳定工作,陪女儿到北京拜琵琶专业的名师学习,平时只能依靠从青岛到北京贩卖海产品的干货为生。
平日在北京既要吃住,又要支付女儿的高昂学费,日子过得十分艰辛。
功夫不负有心人,女儿终于在北京的艺术高校琵琶专业毕业,但想要在琵琶专业成名成家,全世界能有几人?
因此,女儿找工作成了一家人最大的困难,最终只能返回青岛成为一所中学的普通音乐老师,并结婚生子过着普通人的生活,成名成家的希望自然也就破灭了。
但是,他们夫妻已经老了。
有次这位朋友与我喝酒时道出了心中的苦闷,认为是自己耽误了女儿的前途,也葬送了他们夫妻的人生,现在连基本的养老保险都无力支付,今后如何度过余生都是未知数了。
人生第一个路口的选择其实很重要,也很简单,只需要根据我们的实际能力和兴趣爱好选择即可。
但是,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而是生活在家庭、社会、亲朋好友之中,从而导致这种选择有了非常复杂的多变性。
因为,我们的选择经常需要说服自己、说服家人,甚至亲朋好友等社会关系,才可能最终做出选择,但选择结果始终离不开:
成功或失败。
假如,我们人生规划的选择与自己的实际能力、兴趣爱好,以及社会需求出现偏差或变化,可能会导致我们的失败,需要面对人生之路的重新选择,也许会在高不成低不就的路口徘徊不定。
我们每一次的重新选择,也许会与成功擦肩而过,而与失败正面碰撞,导致我们再次重新选择,从而浪费掉了我们的时间、青春、机会,很多人的失败人生也许就是由此造成的。
要使我们在人生之路的途中少走弯路,就应该尽早开启我们的智慧之门,感悟更多的生活哲理,也许我们就能够离成功更近一些,离失败更远一些。
中国人喜欢要面子,喜欢与别人攀比,尤其是生活在普通环境阶层中的人,以及从偏远地区,经济落后地区大学毕业的学生,感悟不到人生之路选择的重要性,认为考上大学就高人一等了。
在人生选择的过程中,人们对于既定目标的追求往往具有超出平常的热情和欲望,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去实现,但有时缺乏长远规划而导致一事无成。
【放羊娃的故事】有人问放羊娃:
你在干什么?
放羊娃:
放羊;又问:
为什么放羊;放羊娃:
卖钱;又问:
卖钱干什么?
放羊娃:
娶媳妇;又问:
娶媳妇干什么?
放羊娃:
生娃;又问:
生娃干什么?
放羊娃:
放羊。
放羊娃遵循长辈的要求,选择了一个简单而现实的人生规划:
放羊——娶妻——生娃——放羊。
不要看不起放羊娃,因为放羊娃也未必看的起你,你的日子未必比放羊娃好过。
不要欺负放羊娃,放羊娃的人缘未必比你差。
按照“放羊娃”目标依赖式的人生规划,很多人认为,大学毕业就是人生的成功了,每天在大校里混日子,最终导致这些人没有上进心,很难成功。
如果,社会中相当一部分人都依赖于某个既定目标,那么在这一部分人中就会形成一种普遍现象,造成局部性的目标依赖。
就像“放羊娃”故事中的“放羊娃”,遵循着长辈定好的人生轨迹:
放羊——娶妻——生娃——放羊,这是典型的目标依赖。
如果将“放羊娃”放到不需要靠放羊就可以谋生的地方,“放羊娃”势必失去人生奋斗的方向,势必失去“目标”,没有了目标也必定会变得没有方向,导致人生的失败。
目前,这一现象在很多大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在通过残酷的备战考上大学之后,由于在大学学习期间没有升学压力形成了一种“进门难,出门易”的局面,在没有完整人生规划的情况下,就会失去奋斗目标。
目前,在校的大多数大学生,在没有考试升级的压力下,每天逃课,睡懒觉,谈女朋友,无所事事,过着极度放松的生活,已经形成了典型的目标依赖症,进入社会后往往很不适应,找不到自己的奋斗目标。
【故事】我在某外资服装公司做老总时,有很多年轻大学毕业生很有才华,但在这种几千人的大公司中,人才济济,竞争十分激烈,导致很多优秀人才很难发挥作用,最终面临被淘汰的结局。
因此,我把很多被公司即将淘汰的年轻专业人才,推荐到了周边有业务合作关系的乡镇服装企业,使这些年轻人在乡镇企业得到了快速成长和发展。
三年后,很多年轻人都已经成长为这些乡镇企业的主要生产骨干、业务骨干、领导骨干,并娶妻生子、买房购车。
也有些有能力的年轻人,在乡镇企业获得工作经验、人生阅历、人脉资源后得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为此,他们对我这位曾经的领导都是十分感激的,感谢我帮助他们选对了人生之路。
也有很多年轻人,不肯听我的规劝而走向了其它写字楼,30岁之后仍然过着不敢娶妻生子的日子。
其实,很多乡镇企业就在很多大城市的周边乡镇,可是很多大学毕业生就是视而不见,宁肯做凤尾不愿做鸡头,一定要在所谓“有面子”的写字楼中拼搏,宁肯每月拿着微薄的工资,也不肯到急需人才的乡镇企业去发展,导致最终一事无成,连娶妻生子的能力都没有。
当时,很多被我推荐到乡镇服装企业发展的年轻人,后来由于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而获得了成功。
他们也经常开车携妻抱子回到城里与过去的同事,以及还在写字楼里拼搏的大学同学一起聚会,与其相比他们已经是今非昔比了,不但娶妻生子,而且买车购房了,并且有了丰厚的积蓄,享受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他们看到很多当年的同事、同学还在为每月2000元的微薄工资拼搏,还在因囊中羞涩连女朋友都不敢交往,还在为每个月的水电费、房租、交通费、通讯费、社交费发愁,还在为每年春节回家积攒路费,他们真的感觉到了选择“道路”的重要性。
道理:
选择理由——我能干什么?
在我们真正踏入社会,进入人生之路的途中后,可能会面临许许多多的路口选择:
行业选择、职业选择、专业选择、地域选择、企业选择等等,具体选择进入那个路口,我们也许会感觉非常迷茫和无从下手。
尤其是那些从小就参加各种学习班、培训班,自认为自己有“多才多艺”能力,自认为自己很优秀的群体,一不留神就会导致选择的失败,需要从头再来,或比别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吃更多的苦才可能获得成功。
在人生入世面对的现实社会中,如何选择我们人生之路的路口,也就是我们的具体人生规划了。
也许,我们现在已经长大可以自行做主了,也许我们还需要家长、老师帮我们进行选择和设计。
但不管做怎样的人生规划,选择的一定要有“道理”,要给自己一个选择的理由,要搞明白我具体能干什么?
我喜欢干什么?
否则,我们所选择的道路是很难走通的,将会面临重新选择或一次次的失败,浪费掉我们的时间、青春、机会。
现实中的人生规划不是空中楼阁,必须要脚踏实地,这将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成功或失败。
此时的选择,也许需要放弃我们所学的专业或技能,也许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再次选择的勇气和能力。
在进行此次人生规划之前,首先应该对自己进行第二次拷问“我能干什么?
”,也就是给自己一个,在众多选择路口中,我们选择走向哪个路口的充分理由。
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应该根据自己所学习过的专业和掌握的技能,把自己的实际能力和优势,用简单的表格罗列出来,从中理性的分析出最适合自己、最容易成功、自己最喜欢的目标,给自己、给家人、给亲朋好友一个最充分的选择理由,向大家说明我们选择的“道理”,并获得大家的支持和理解。
如果,我们真正选择了自己能够做好,而且还喜欢做的事情,自然会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心情愉快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当一个人感觉有成就感时,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现实社会中,许多人喜欢跟随潮流,与人攀比,异想天开,好高骛远,不着边际的选择目标。
这种选择一般是很难成功的,也许会一事无成。
比如,有人明明知道自己就是先天性的视力不佳,或存在其他身体问题,非要立志去做飞机驾驶员,即使有再好的理论知识,再强烈的愿望,在应聘过程中也会被淘汰,导致重新选择,错过了人生之路选择的最佳时机。
所以,在拷问“我想干什么?
”之前,先要搞明白“我能干什么?
”,必须要给自己一个充分的理由——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