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拓展模块全一册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0066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91 大小:12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拓展模块全一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语文拓展模块全一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语文拓展模块全一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语文拓展模块全一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语文拓展模块全一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拓展模块全一册教案.docx

《语文拓展模块全一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拓展模块全一册教案.docx(9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拓展模块全一册教案.docx

语文拓展模块全一册教案

第一次课《日本签字投降》

(美)比格特

教学目的:

 

1、深刻理解文本的内涵。

 

2、体会新闻的现场感和情感倾向。

 

教学重点:

 

领悟通过真实细腻的细节描写传达现场气氛,表达感情倾向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接受中、英、美三国的《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

9月2日(课本有误,纠正以还历史本来面目),日方与同盟国正式签定了投降书。

让我们来重温这一重大历史时刻。

 

二、基础积累:

 

 骰 子     跛 脚     怜悯l 

  tóu      bŎ         mĬn

  血泊       憔悴         紧绷 

 Xuèpō      qiáocuì       bēngl 

l 创痍           岌岌可危 

 chuāngyí       jíjí

三、快速阅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主要内容。

 

1、简要概述该消息记述的基本内容。

 

 该消息记述了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的过程和情景。

2、概述导语交代了哪些新闻要素。

 

 时间:

1945年9月3日上午9:

05l 

 地点:

东京湾l 

 人物:

日本外相重光葵l 

 事件:

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l 

 意义:

日本付出代价—离开大国行列l 

3、梳理新闻主体 

简要归纳签署文件的基本流程。

日方代表签字——麦克阿瑟——各国代表。

 

四、思考分析:

 

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记者当然不愿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这些细节都意味深长,很有味道,值得揣摩。

 

1、文章第二节对重光葵的细节描写,流露出记者怎样的感情倾向?

(生动刻画了怎样的嘴脸?

暗含对战败者的嘲弄、讽刺、谴责) 

2、大胆推测:

迈克阿瑟为什么安排温赖特和珀西沃尔站在他的身旁?

(意义非同寻常:

胜利得来多么不易,盟军曾经历多么艰苦的战斗;告诉日本人,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 

3、日本代表签字:

新闻介绍这个环节的时候,有很多的细节描写,请选择一个例子,简要分析其丰富的内涵。

 

4、盟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将军签字:

 

 麦克阿瑟将军为什么要用五支笔签字?

(各有用途,留作纪念)l 

 由此可看出其怎样的心态?

(胜利者的自豪)l 

5、列举其后的签字人员和国别。

 

6、简要概述每个发言者的讲话内容。

 

 麦克阿瑟l 

 尼米兹l 

 裕仁(非现场)l 

7、分析消息中对东京湾的几处环境描写 

 各表现了怎样的内涵?

 体会并归纳:

如何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渲染气氛,有象征意义)l 

8、体会:

新闻的现场感 

l 新闻报道要带给读者现场感。

本文是否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

(有对人物动作、表情等的细致描写,让人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l 思考归纳:

怎样才能够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呢?

(运用真实而细腻的细节描写,优秀的记者当然会细致观察,敏锐地发现有价值的细节并把它记录下来) 

9、新闻的感情倾向 

 举例分析该篇新闻的感情倾向。

五、课堂小结。

观看视频《日本签署投降书》。

 

第二次课《刘胡兰慷慨就义》

 教学目的:

 通过自读,了解新闻的六要素在课文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1.注音释义

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铡(zhá)刀  阎(yán)锡山血(xuè)海深仇

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血海深仇:

指因杀人欠下的血债造成的深仇大恨。

从容:

在课文中形容非常冷静,大义凛然。

威胁:

用武力、权势胁迫。

就义:

为正义事业而被敌人残杀。

内容主旨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是报纸和广播常用的文体。

新闻的要素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也是记叙文的要素。

不同于一般记叙文的是,它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等几部分。

标题:

“刘胡兰慷慨就义”。

本文标题平实、简明,概括力很强,向读者展示了主要事实和中心意思。

常见的新闻还有副标题。

导语:

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揭示全文主题。

课文的第一段是导语,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结果。

主体:

紧承导语,用有说服力的事实阐述新闻的主体。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新闻的主体,采用了对话方式,真实、具体、感人。

背景:

即事情发生的背景。

本文英雄就义的背景“共产党为老百姓办事”穿插在对话之中。

结尾:

揭示事件的意义,一般应有号召力。

本文的最后一段展示了英雄就义的深远意义。

写作手法

 本文内容真实、正确,具有新闻价值,符合报纸和广播的需要,形势简练、生动,有很强的感染力。

【测试题与答案】

测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粗暴侵犯中国主权

北约悍然用导弹袭击我驻南使馆

馆舍严重毁坏至少3人死亡一人失踪

 据新华社北京5月8日电贝尔格莱德时间7日午夜(北京时间8日上午6时左右),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使用三枚导弹,袭击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造成馆舍严重毁坏,截至记者发稿时(北京时间15:

20),至少已有3人死亡,一人失踪。

当地时间7日晚,北约对贝尔格莱德市区进行了开战以来最猛烈的一次轰炸,晚9点开始,市区全部停电,整个城市一片漆黑。

中国大使馆坐落于贝尔格莱德市区,萨瓦河左岸的诺未比奥格拉德新区。

这是一幢由花岗岩建成的白色建筑,楼高5层,于近年刚刚建成。

据目击者说,在子夜时分,至少3枚导弹从不同方向直接命中使馆大楼,导弹从主楼5曾楼顶一直贯穿到地下室,位于主楼附近的大使官邸的房顶也被掀掉,使馆内浓烟滚滚。

附近洲际饭店的仓库也一道被毁。

爆炸发生时,使馆内共有约30名工作人员和中国驻当地的记者。

现已证实,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已不幸殉职。

使馆其他人员已经撤离到洲际饭店。

在过去的40多天里,北约曾多次故意袭击南斯拉夫平民目标,包括在铁路大桥上行驶的国际列车、公路上行驶的公共汽车、医院和平民居住区,共造成至少1000多名平民死亡。

每次制造屠杀事件之后,北约都狡辩说:

“这些不是打击的目标,是误杀。

”就在中国大使馆被炸之前,北约还在南斯拉夫南部城市尼什轰炸一个医院和市场,炸死至少15人,炸伤70多人,死者中有3人死在手术台上。

理清这篇新闻的记叙要素。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

背景:

结果:

答案:

人物: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我驻南使馆

时间:

当地时间7日晚

事件:

北约悍然用导弹袭击我驻南使馆。

背景:

在过去的40多天里,北约曾多次故意袭击南斯拉夫平民目标,造成至少1000多名平民死亡。

结果:

馆舍严重毁坏,至少3人死亡,一人失踪。

 

第三次课《火箭总设计师速写像》

钱刚

教学目标:

1、学习老一辈科技工作者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

2、掌握通过肖像、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通过细节等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难点:

掌握通过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千年飞天梦,今朝终成真。

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9分50秒,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是我国的荣耀,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初战告捷,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步。

当人们在关注杨利伟时,又有多少人在关注那些在幕后默默工作的科技者们,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运载火箭的作用就是卫星、宇宙飞船等航天器送入太空运行轨道送入外太空。

我国卫星发射中心目前有3个,甘肃酒泉、山西太原、四川西昌。

另外还有一个海南的文昌航天城正在建设中。

二、体裁介绍

这是一篇人物速写,属于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一种用文学手法处理新闻题材的文体。

特点:

既具有文学性,又具有新闻性。

它所报导的必须是真人真事,并且要具有新闻效应。

三、阅读课文,思考:

文章是以火箭发射的过程为行文顺序的,文中哪些段落是写火箭发射的,火箭发射进程是以什么为顺序的,这一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四、分析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回答:

火箭发射进程是以时间为顺序的。

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部分(1-3):

交代“画”速写像的时间和意义。

二部分(4-33):

火箭发射进程。

分发射前、发射中、发射后三个阶段。

三部分(34-35):

赞美老总对祖国、对人类科学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明确:

文中人物活动过程与火箭发射过程的叙述是有机相结合的,也分为发射前、发射中、发射后三个阶段。

五、课后思考:

文中人物活动主要是通过人物描写体现出来的,文中运用了哪些描写,体现了人物什么品质?

六、学生讨论并解决问题。

第四次课《奥运焰火点亮北京》

孙承斌王涌高鹏

教学目的:

让学生理解——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WorldOneDream),集中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实质和普遍价值观——团结、友谊、进步、和谐、参与和梦想,表达了全世界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追求人类美好未来共同愿望。

尽管人类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种族不同,但我们共同分享奥林匹克魅力与欢乐,共同追求着“人类和平的理想,我们同属一个世界,我们拥有同样的希望和梦想。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WorldOneDream),深刻反映了北京奥运会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作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的核心灵魂的人文奥运所蕴含的和谐的价值观。

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和谐发展是我们追求的梦想。

“天人合一”,“以和为贵”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关系的理想与追求。

我们相信:

和平进步、和谐发展、和睦相处、合作共赢和美好生活是全世界的共同理想。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WorldOneDream),文简意深,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口号表达了北京人民和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共有美好家园,同享文明成果,携手共创未来的崇高理想;表达了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正在大步走向现代化的伟大民族致力于和平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坚定信念;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为建立一个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的心声。

教学过程:

1、观看奥运开幕式。

2、选择精彩片段讨论。

3、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

 

第五次课《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

2、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鉴赏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鉴赏本文深入浅出、平易流畅的表达艺术;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崇高的人生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

2、品味文中含义丰富多彩的语句。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并介绍作者:

在我们每一册的语文教材当中都会珍藏着几幅有价值的图片。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一位人物是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

字芝生。

河南唐河人。

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

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

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

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

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

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在这段话中所提到的境界说是冯友兰在国难中所形成的最精彩、最深刻、最重要的思想成果,也是他终生抱定,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政治高压下也没有真正放弃过的安身立命之说。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从语文的角度来看看这一篇有名的哲学论文——《人生的境界》。

(二)初读课文

1、一看标题,我们就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压迫感。

“境界”是我们常常听说的,但它究竟是什么?

有谁能够谈谈。

明确:

(学生大多不能说清楚,教师此时可以补充。

大家经常见到武侠小说里和尚双手合什,嘴里嘟嚷着: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从前有两个和尚要过一条河,有一个女子也想过河,水大,过不去。

老和尚就背起这个女子过河。

到了河对岸放下这个女子,两个和尚继续赶路。

走了好一阵,小和尚终于忍不住问老和尚:

“师父,你不是说出家人不近女色吗?

你为什么要背女子过河?

”老和尚回答:

“我把她背下河就放下了,可你到现在还放不下。

老和尚虽然背女子过河,但心中无色,色即是空。

而小和尚虽然没有背,但背上是空,心中有色。

这两个人的境界是不一样的。

我想起了以前演过的一个电影《少林寺》,里面有一个和尚爱喝酒,经常念叨着,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他的境界可能比那里谨遵戒令的和尚要高,因为戒令毕竟是有形的东西。

2、至此,“境界”究竟为何物,我们的心里应该稍微明了一些了,接下来请大家快速阅读全文。

同时思考:

文章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文章是按什么思路来阐述的?

(1)本文旨在从人生境界的角度去论述哲学的任务。

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文章第一段第二句就是中心句。

(2)思路:

首段提出主旨;

(2—7)讲人生的四种境界;

(8—11)阐述中国哲学是如何帮助人提高人生境界的;

(12)指出中国哲学既入世又出世的特点,它对未来的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提示:

(8—12)合起来为一个部分,与第一段照应,全文是“总—分—总”的的结构。

(三)深入探讨,解决重点、难点、疑点

1、本文从人生境界的角度去论述哲学的任务,作者提出了人生的四种境界,判断下面四句话论述的各是人生的哪一种境界,然后结合原文谈谈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

(1)“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帝之则:

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

(2)“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3)“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明确:

(1)句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但不知不识这些法则,对这些法则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

(2)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

(3)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虽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怀,其是道德境界。

(4)句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地境界。

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

自然境界——最低的人生境界,这种人没有觉解或不甚觉解,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

自然境界中的人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以近乎本能的状态行动着。

功利境界——第二等级,觉解程度较低,一切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

他们会自觉地选择活动,选择的原因就是看这些活动对自己是否有利。

即使他们做一些有利于他人的事,其最初的目的也是利己的。

道德境界——觉解程度较高。

这种人心目中有社会整体,自觉地为社会利益做事。

他们选择活动的目的不是利己的,而是社会的需要,由于社会需要与个人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有时甚至会是对立的。

在对立时,他们的取向是为社会需要牺牲个人利益,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贤人。

天地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觉解程度最高,也叫哲学境界。

这种人心目中有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觉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觉地为宇宙的利益做事,这样,他就与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价值,谓之圣人,达到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

2、经过上述讨论,我们是否可以概括一下什么是“境界”?

人生的四种境界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

明确:

境界一词原指疆界、景象。

在佛学中,所谓“境界”,主要指意识活动中之主观感受;由此而引申出的某方面的造诣的深浅称为境界的高低。

在艺术和美学理论中,艺术境界,更与主观感受、创造有不可分的联系。

冯友兰正是在综合上述各种含义的基础上,运用“境界”一词讲人生哲学的。

所以,在冯友兰的人生哲学中,境界是指由人的主观觉悟和了解造成的精神状态。

人生的四种境界就是根据人的主观觉悟和了解程度来划分的,这种“人的主观觉悟和了解”在书上被称为——觉解。

3、刚才我们讨论的是人生的四种境界,从全文来看,文章的中心问题是哲学的任务——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那中国的哲学是如何帮助人提高精神境界的?

明确:

哲学的任务就是要把人提高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1)哲学要使人觉解道德原理(注意要与“道德行为”“道德习惯”“有道德的人”的区别),从而达到道德境界。

(2)哲学要使人了解宇宙,从而达到天地境界。

(四)“人生的境界”对生活的实践意义

1、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的确对人生哲学作了深刻的领悟,但是在国难当头,它是否有实践意义呢?

你们如何来看待这个问题?

参考:

有一位专门采访冯友兰的笔者曾认为,在抗日战争的连天烽火中,在人们需要鼓舞斗志的时候,境界说却叫人去乐天知命,素命而行;当敌人的炸弹在他身边不断炸响的时候,他还在思索入圣域的门径。

可见,境界说在当时是解决不了什么大问题的,境界说对于民族振兴有良好的愿望,却无实际的效果。

但是这位笔者为写给冯友兰写传而去了解了西南联大当时若干学子听了“人生境界说”之后的真实效果,他对境界说作出新的评说:

冯友兰的境界说,尽哲学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天职,明“哲学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之天理,泄“人生的意义在于觉解”之天机,铺“言语路绝,心行道断”之天路。

在民族危亡之际,以其最哲学的哲学,鼓动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理论上自成一统,实践中功绩卓著。

从大处着眼,冯友兰于抗战期间大讲民族哲学,使多少莘莘学子甚至学院同仁信心倍增,在精神上没有成为亡国奴;从细小处看,他以几件小事说明其哲学有“无用之大用”:

(1)吴讷孙(笔名鹿樵,60年代在台湾发表小说《未央歌》,反映抗战时期昆明西南联大学生生活)曾说,他在联大上二年级时,有一个时期感到生命空虚,毫无意义,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

忽然想到要去拜访冯友兰先生,请教人生的真谛。

经过冯先生的劝导,吴讷孙改变了他的消极厌世的人生观,从此积极努力,发愤读书,后来成为美术史专家。

(2)郑敏,她列举了自己如何在1949年至1955年,在美国的麦卡锡反共政策的高压下,靠着对天地境界的信念和一副奇怪的东方头脑,艰难地完成了自己的学业,保持了一个中国人的尊严。

后来又靠着它熬过了十年动乱那非人的岁月。

(郑敏的话语见教学参考书P12)

 

2、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对现实中的我们有何实践意义呢?

(五)总结与延伸

1、总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应明确冯友兰先生指出了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生的境界,人生的境界可分为四种。

在我们今后的人生当中,应尽量使我们的人生境界向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发展。

2、延伸:

但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所要提高的不仅仅是人生的境界,还可以提高其他方面的境界,以加强完美人格的塑造。

(六)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和学过的有关材料写一篇随笔,字数在400左右。

 

第六次课《人格的提升》

柏建华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中心和整体结构。

2、理解人格的内涵,加强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

3、领会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对人格的理解。

2、概括与提炼能力的锻炼。

教材分析

议论文,与《人生的境界》一样,内容抽象。

“人格”,对于目前的中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是因为经常听别人或老师谈人格;陌生是因为不理解什么是人格。

教法疏通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以哲理故事导入)皮西尔斯一向快言快语,遇到不平之事他总要站出来维护公正。

每当对别人的所作所为感到不满时,即便对方身为豪门权贵,他也要毫不客气地加以批评。

正是这种直率的性格使他得到了许多人的信赖,同时也得罪了很多人。

在一次对国王镇压人民的暴行进行批评之后,他被国王的卫兵抓到了都城的监狱。

在皮西尔斯接受审问的时候,由于他坚决不肯承认自己的批评是错误的,更不愿意向国王道歉,所以被深深激怒的国王要判处他死刑,并且一个月以后就要执行死刑。

皮西尔斯被打入了冰冷的死牢,他丝毫不后悔自己此前的所作所为。

他惟一感到遗憾的就是家中年迈的父母没人照顾,而且在临死之前还有许多亲人没有见到。

他又想到自己欠下两位邻居的钱还没有来得及归还,这些事情应该在自己临死之前都有个交待的。

于是当国王最后一次问他还有什么要求时,他请求国王,让自己回家乡一趟,向家中的亲人和朋友告别,再料理一些必须料理的事情,并且向国王保证,自己一定会按时回来伏法的。

国王听到皮西尔斯的请求之后从喉咙里挤出一声冷笑:

“哼哼,你是想趁机逃命吧,我为什么要相信你的话?

”皮西尔斯答道:

“我以自己的人格向您担保,我保证会回来伏法。

”国王依然不相信:

“如果我放你回去,到时候你却不回来伏法,那我到哪里去找你的人格?

你就安心等着被处死吧!

”国王的话音刚落,就有一个年轻人走上前对国王说:

“国王,我愿意代替我的朋友皮西尔斯坐牢,等到他从家乡办完事回来以后您再放我。

”这个年轻人就是皮西尔斯的一个朋友,名字叫达蒙。

国王感到不可思议,竟然有人为一个死囚做担保,而且是以自己的自由和生命为抵押。

不过他仍然有点不放心,他问达蒙:

“如果皮西尔斯没在规定的时间内回来呢?

”达蒙回答:

“我知道他一定会回来的,因为他从不失信。

”。

二、题解

什么是人格?

伦理学人的品格

教育学、心理学人的性格

法学人的资格

三、自由朗读后齐读,解决以下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认为人格的本质是什么?

3、人格提升的三要素是什么?

四、课文解读

1、尊重是对人格的提升。

2、人格,其实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与塑造。

3、一是要自尊,二是要与“平凡的生活”紧密结合,三是主动追求,学习伟人。

课文的前半部分是探究人格的内涵,后半部分是论述怎样提升人格,按照这种思路,可以把课文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

引导读者探究人格的内涵(1—10段)。

•第一层,(1—4段)从生活现象看,每一个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没有卑微、高贵之别,但却有卑鄙、高尚之分。

•第二层,(5—10段)揭示人格的本质。

“人格,其实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与塑造。

”人格是顽强的、宝贵的,“不是别人想侮辱就侮辱得了的”。

•第二部分:

(11--30)阐述怎样实现人格提升。

•第一层:

(11--26)详细阐述“自尊却一定是对人格的提升”。

•第二层:

概述人格的形成是在平凡的生活中。

•第三层:

强调人格的提升一定要自己去执著追求。

要善于学习伟人,不甘平庸;要像跳高一样,有勇气、有信心,提升自己的人格。

五、重点语句分析,以课后练习为主。

六、论证的方法。

七、课后练习。

 

第七次课《课堂实践》电影欣赏

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生化危机》

让学生感受高端科技的威力,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科技的利用应该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一切违背规律的产物必将危害到人类本身。

第八次课《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

教学目标:

1.结合背景材料,深入分析诗词的思想内容,并进而理解表现形式,特别是情景交融、联想与想象、运用典故等方法。

2.掌握诗歌中所涉及的语言知识,特别是一些词语的准确含义

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中有关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理解句意,概括此词的中心。

3.理解本词中的想象,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教学难点:

诗词中的联想与想象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穿插大量图片,加深对本诗的赏析和理解。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节作业

背诵《沁园春•长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