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docx
《浅析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引言
我国新会计准则明确指出“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预测”,可见,我国的会计目标趋向于决策有用观。
在决策有用会计目标的总要求下,更应关注信息的相关性。
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应该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完整性、可理解性、可比性、配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稳健性和及时性。
其中,可靠性和相关性是最重要质量特征,其他属于次要的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形成必须借助计量属性,计量属性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决定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因素。
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将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公允价值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公允价值的概念
FASB第157号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
“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或转让一项负债付出的价格”。
IASB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
“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
FASB和IASB对公允价值定义的不同表述,却大致表达了对公允价值内涵的共同理解:
即非关联的交易双方基于自愿的基础上,在对交易对象充分了解的前提下达成交易所形成的价格。
FASB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强调了市场参与者,力图充分体现公允的内涵,即公允价值不是依赖特定主体的判断,而是基于市场参与者的假设和判断。
实践中不是所有的计量对象都存在符合以上定义的市场信息,即活跃市场中相同资产或负债的价格。
由此,FASB根据公允价值所根据的市场信息的信赖程度,把公允价值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交易价格,当活跃市场上存在相同的资产或负债报价时,可以不做任何调整使用该报价;第二层次是类似市场报价,当活跃市场上没有相同但有类似资产或负债的价格信息,必须调整后作为公允价值估计的输入参数,且调整必须是能客观确定的。
第三层次是指市场上不存在关于资产或负债的可观察输入信息,必须依赖估价模型,模型的输入信息是基于报告主体的内部信息和假设,其中,报告主体的假设必须建立在市场参与者的假设基础上。
以上第一、第二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依赖的是可观察的市场信息,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的输入信息是不可观察。
我国会计准则的定义是: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由此可见,公允价值的认定依据是市场上对资产或负债公平、自愿的交易金额,从本质上讲,公允价值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1]。
(二)公允价值的特点
公允价值与传统的计量模式相比,其最大的优点是更强调资产、负债的现实价值,从而与账面值产生了公允价值变动,这种公允价值变动是通过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比较产生的,从而影响所有者权益,表现为对损益与权益的调整。
以公允价值对资产和负债情况进行计量,由于其反映了资产负债现时真实价值,对债权人、投资者、社会公众来说,以此为基础反映的会计信息提供了其决策更具相关性和有用性的信息,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受到了社会公众的普遍欢迎。
因此,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已经成为国际会计的一种潮流趋势,代表了国际会计发展和改革的一个最主要的方向。
近年来,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等一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颁布的会计准则,纷纷将公允价值作为重要甚至是首选的计量属性来加以运用,特别是对于可以取得公允价值的交易或者事项,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二、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一)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概念
相关性作为财务会计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指会计信息要同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联,即人们可以利用会计信息做出有关的经济决策。
在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相关性被视为会计信息的一项重要的质量特征。
一般认为,一项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要取决于其预测价值、反馈价值与及时性。
(1)预测价值:
如果一项信息能帮助使用者预测未来事项的结果,则此项信息具有预测价值,使用者可根据预测的可能结果,作出最佳选择。
由于信息的预测价值具有改变决策的能力,因而是相关性的重要组成因素;
(2)反馈价值:
如果一项信息能使其使用者证实或更正过去的预测的实际结果反馈给决策者,通过与预期结果进行比较可以证实过去的预期是否有误,从而避免再作同样的决策时再犯错误。
可见,信息的反馈价值有助于未来决策,因而也是相关性的重要组成因素;(3)及时性:
任何信息要想影响决策,就必须在决策之前提供。
虽然及时提供的信息不一定具有相关性,但信息若不能及时提供必定会失去效用。
可靠性是指确保信息能免于错误及偏差并能忠实反映它意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的质量。
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应该是准确的、不偏不倚的。
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可靠性是由五个方面的具体特性来支撑的:
(1)真实反映:
“信息要可靠,就必须真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交易或事项”。
(2)实质重于形式:
“信息如果要想真实反映其所拟反映的交易或其他事项,那就必须根据它们的实质和经济现实,而不是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
(3)中立性:
“信息要可靠,就必须是中立的,也就是不带偏向的”。
(4)审慎:
“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所要求的估计时,在判断中加入一定程度的谨慎,以便不虚计资产或收益,也不少计负债或费用”。
(5)完整性:
“信息要具有可靠性,就必须在重要性和成本允许的范围内做到完整”。
我国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就提出“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这一表述只将真实性和完整性包含在可靠性之中,而对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则是以单独条款与可靠性并列表述,但没有条款对中立性进行表述[2]。
(二)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公允价值反映的是在特定的时点和经济状态下,市场对资产或负债的定价。
而公允价值的变化,也反映了市场对资产或负债所认可的价值变化。
在完善的市场中,市场定价反映的是所有市场参与者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期望值,是一个统计上具有无偏性的指标,这个指标中包含了所有影响该资产或负债价值的信息。
现阶段,企业的某些无形资产,如商誉、知识产权、人力资源、衍生金融工具等在现有的计量模式下遇到了难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3]。
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信息,有助于提高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能力。
关于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不少学者认为只限于或主要限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中国目前没有什么衍生金融工具,所以没有必要研究公允价值会计问题。
但实际上,作为一种复合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十分广阔,传统财务报表内外的几乎所有交易和事项都可能涉及公允价值计量问题,例如固定资产,通常是用历史成本计量的,但事实上,按照国际会计惯例,企业用于生产经营的固定资产按历史成本计量,而用于偿债或投资的固定资产则应按公允价值计量。
所以,公允价值的应用有助于从多方面提升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三)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在公允价值信息的质量特征方面,最大的挑战来自可靠性而不是相关性,计量的可靠性是决定能否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因素。
下面,针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两种主要反对意见进行论述,一是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技术较难掌握,涉及许多估计,误差较大,因而造成信息可靠性降低;二是认为公允价值会导致利润操纵,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和欺诈。
估计和假设是会计所固有的,公允价值计量难度较大,但可以做到可靠。
首先要澄清的是公允价值确实不能提供绝对可靠的会计信息,任何信息系统都无法提供绝对可靠、一致的信息,成本或价值在许多情况下都需要估计,合理的估计是报表编制工作的一部分,这并不会贬低其看是不可靠的。
但一些金融衍生产品涉及的金额巨大,如果不及时地在表内反映它们的价值变化,将会给投资者带来极大的风险,而且有些金融产品,如美式期权是随时可以交易的,如果在报表截止日不及时反映其价值,那么也会发生传统的利得交易,从而导致会计信息既不相关也不可靠。
何况现在许多金融产品也有许多成熟的估价技术,如著名的B-S期权定价公式,根据其计算出的价格具有一定的可靠性[4]。
所以,只要公允价值会计能够提供相对可靠的信息,就是会计计量的一大进步;还有,公允价值计量表面上是为了追求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实际上,它是通过提高真实性来提高相关性。
公允价值的本质就是真实与公允并存、合理可靠和相关并重。
公允价值计量不可避免地需要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分布和折现率做出主观判断,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其可核性可能不如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但其具有更大的预测价值,更能如实地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
而且由于公允价值是市场的无偏定价,同一会计主体各个会计期间以及不同会计主体之间,计量技术都是一致的,使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及时性、中立性、一致性也大大增强,足以用此弥补可核性不足的所失,况且历史成本会计下的再度计量所涉及的主观判断也并不比现值少,其可核性也值得怀疑[5]。
三、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及影响
(一)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及其影响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如企业为充分利用闲置资金、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再如企业不作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如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等。
此外,企业可以基于风险管理需要或为消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存在不一致情况等,直接指定某些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
这些被列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其报告价值即为市场价值,且其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理想的计量属性。
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金融工具进行确认、计量及披露,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也使得衍生金融工具可以有表外披露转为表内核算,有利于及时、充分地反映企业的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所隐含的风险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强化外部监督,各相关方面的利益人可根据会计信息对公司作出合理判断和预测,通过各种形式形成对公司的外部监督。
(二)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及其影响
1、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根据新准则的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企业应在每个会计期末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并将公允价值与资产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从长远来看,执行新准则后,每个会计期末投资性房地产的价值调整都将以前一期的公允价值为基础,价值调整幅度将小于首次执行新准则时的价值调整幅度,利润也不会因此出现更大程度的波动。
同时,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将不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在评估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时,资产的折旧或摊销已被考虑在内,其结果应已体现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内,因此并不会对企业期末净利润产生实质性影响。
2、对公司信息披露的影响
近几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高速膨胀,企业若继续按照历史成本的原则来计量所拥有的投资性房地产,特别是土地使用权,这显然会使会计信息无法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而且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里,投资性房地产物业大都存在很大程度的升值。
公允价值模式的引入肯定将加大市场对一些原来信息披露不够充分的公司价值的挖掘,使投资者对这类公司价值的认识更为全面。
会计政策的变更能够使公司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同时也使投资者更全面充分地把握相关企业的真实信息。
在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记账的当年,公司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调整期初留存收益,即这些企业的上年度净资产值将会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有利于提高相关公司的规模。
(三)债务重组中公允价值的应用及其影响
由于准则要求企业债务重组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对债务人企业用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方式重组债权,可以通过两个方面对企业当期损益发生影响。
一是资产转让损益计入当期,二是将重组损益计入当期损益,这都增加了债务人企业当期的收益水平,使得企业财务状况得到改善。
同样地,对于债务人以其他方式进行的债务重组,也都会不同程度地提高企业当期收益水平并对企业财务状况发生影响。
对于债权人企业,将重组损失计入当期损益,会降低企业当期利润水平。
若是涉及固定资产的抵偿债务,还会影响每期折旧费用,进而影响当期收益和所得税的计算缴纳。
对于债务转资本和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重组,也同样会增加债务人企业当期的收益,改善其财务状况,对于债权人企业会降低利润水平,可以对企业利润水平进行管理,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
我国新修订并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通过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理念,与原准则规定债务人以账面价值作为记账基础、将重组增值部分作为权益处理的方式相比,更体现重组对企业产生的财务影响,以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了解到企业债务重组影响并进行相关决策和评估。
需要说明的是,当前我国税法规定债务人以现金资产偿还债务进行的债务重组产生的重组收益属于“因债权人缘故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要求计入收入并调整当期应纳税所得,这会导致企业的现金流出。
重组中的资产转让收益和重组利得收益计入当期损益,也要调整当期企业所得额,但是如果重组中债务人发生重组损失不得在税前扣除。
税法对这两方面的处理要求是企业财务人员应仔细权衡的。
(四)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公允价值的应用及其影响
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有两种计量方式:
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
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具有商业实质和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那么入账价值按公允价值计量,否则按照账面价值入账。
所谓具有商业实质,可以理解为:
在正常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双方在维护各自商业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的交换,而不是为了“盈余管理”进行的交易。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1)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
(2)如果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金额方面是相等的,但换入、换出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
如果具有商业实质,并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这两个条件都满足,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按照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入账;如果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没有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可靠,那么就按照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来确定入账价值。
不可否认,采用公允价值确定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条件的,也符合交易双方的利益,能够较及时且更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会计信息。
四、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局限及对策
(一)公允价值计量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首先,公允价值计量面临可靠性的问题。
影响公允价值可靠性的问题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公允价值计量技术本身较难掌握,如折算未来现金流量等,还涉及许多估计、判断和假设,可靠性难以确认。
二是容易出现人为制造虚假会计信息。
特别在不存在公开活跃的市场时,或者无法从活跃市场获得公允价值时,公允价值的计量需要依赖一些技术手段和市场参数,通过估计来获得,但无论估计技术多么先进也都可能出现企业价值高估或低估,其可靠性都难以令人信服。
三是可能导致对会计利润和资产价值进行人为操纵,产生盈余管理现象。
例如,企业在关联方之间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形成不公允的定价,滥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所以在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难以把握。
其次,公允价值计量受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影响大。
现阶段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的处理主要采用手工记账,电算化核算软件仍没有普及,在会计信息的收集上仍落后于市场实际情况,公允价值的形成主要由企业会计人员判断。
公允价值究其本质是个估值,企业管理者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道德水平,都会影响公允价值的合理运用。
例如,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和折现率的选择依赖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而这些判断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企业管理者或会计人员主观意志、职业能力和道德水平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由此,存在公允价值受到会计人员主观判断的很大影响,使得由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也打上问号。
再次,公允价值计量操作难度大。
现阶段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公允价值计量在实际运用中,对于活跃市场中报价如何采集、确定;当不存在活跃市场时估值技术如何选择;无法从活跃市场中获取公允价值时,公允价值的计量需要采用哪一种技术手段和市场参数存在实务操作难点,从而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公允价值合理应用的建议
1、提高会计人员专业水平,并选择性地使用公允价值。
发达的专业评估技术以及娴熟而讲求诚信的评估队伍是正常使用公允价值模式的前提,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是使用公允价值模式的保证。
应尽快出台准则的相关指南,并大范围开展专业培训,努力提高专业人员素质。
在会计核算中,应选择性地允许使用公允价值。
我国现阶段对于公允价值的运用还不成熟,在本次制定完成后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的运用仍然是比较有限的,只有在准则中明确规定可以使用公允价值计价的项目才可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这样就能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2、加强市场监管和会计信息化建设。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加大、专业判断的事项增多,导致会计人员滥用会计准则的机会增大。
财政部等准则制定机构和金融监管机构应根据市场变化不断完善新准则新规定,限制和防止操纵利润。
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公允价值的评估与审计制度,加大监督力度,加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另外,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培育市场价格体系,争取在全国形成一个活跃的市场或者可以衡量价格的市场,使企业各项资产的市价得到公正合理的确定和公开,以便各个企业确定的“公允价值”有据可依,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尽快研究制定实务操作指南,规范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
目前新会计准则对这些难点问题只做了原则性规定。
因此,必须加强公允价值计量理论研究,借鉴国际实践经验,尽快研究制定公允价值实务操作指南,规范公允价值计算方法或出台一个内在逻辑更严密、处理手段更简便的操作指引规程,使公允价值的确认、计量有章可循,并从会计规范上治理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的空间,使公允价值计量不断完善,运用更加有效,从而促使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更加得到保证。
结论
公允价值由于它较强的相关性及能够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情况等优越性,逐渐被认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完善,其应用也随着市场经济制度和其他经济法律制度的完善而完善,这次新准则的大胆引用公允价值顺应了经济发展的潮流。
然而,公允价值的实质是基于主观判断的定性因素大于具有量化标准的定量因素,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对于公允价值的运用就不可避免会引发一些人为操纵的问题。
即使在最早提出会计准则的美国,近年来也不断由于公允价值的滥用而发生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重大财务丑闻。
在欧洲、香港等会计和法律制度相对完善的国家和地区都不难找到同类的证明。
对于尚处在转轨时期的我国来说,在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有待完善的情况下,利用公允价值人为操纵利润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积极研究公允价值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减少会计信息失真,从而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因此,我们相信随着市场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工作人员会计职业判断水平的增强,技术要求逐渐成熟后,将会取得更加可靠的公允价值,从而使会计信息质量更加可靠和相关。
致谢词
当我即将交付这份并不尽如人意的答卷时,我很快就要离开学习、生活了将近四年的母校。
在此,谨向教导过我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正是你们的付出才使我有了今天的收获。
我要向在本文写作过程中给予我许多帮助和支持的老师、同学和朋友表达诚挚的谢意。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张贤萍老师。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从论文的开题报告、初稿的修改到最后定稿,我的导师以其严谨的治学作风,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提出了许多中肯而宝贵的指导意见,使我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又一次的学习机会。
现在拿出的这篇论文还是一个基本框架,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加以扩充。
我将以更大的努力来报答所有直接或间接地支持过我的师长、同学和朋友。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熊丽.对我国重新采用公允价值的动因分析[J].经济金融观察,2008(6).
[3]周治芳.浅谈对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的思考[D].中华会计网校,2010(3)
[4]曹屿峥,陈志斌.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可靠性及相关性影响分析[J].财会通讯,2008
(1).[5]陈丽.我国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观的运用及其财务影响[N].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2).
[6]秦敏.浅谈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中的运用[J].中国农业会计,2007(8).
[7]杨海丛.我国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必要性与现实条件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7.
[8]祁志霞.浅谈公允价值计量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影响[D].财会探析,2009
(2).
[9]颜红.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的运用[J].乡镇企业会计,2008
(2).
[10]高宁会,王安宁.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与债务重组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8(3).
[11]周明春,刘西红。
金融危机引发的对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9(9).
[12]LixinTang.FairValueMeasurements[J].InternationalJournalofBusinessandManagement.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