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区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9135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定区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安定区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安定区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安定区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安定区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定区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docx

《安定区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定区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定区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docx

安定区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安定区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二五”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的时代要求,期间的环境保护工作应在经济发展与环保要求平衡中求发展,把环保要求融入到经济发展中,用环保的理念和要求,以环境的承载能力引导经济健康发展,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取得平衡、协调、和谐,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环境保护工作以污染减排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为主题,以污染防治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主线,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服务发展、创新举措、真抓实干,取得了明显成效。

区域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度削减,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发展,运行率和负荷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民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环境综合整治稳步推进,污染减排取得明显成效

1.关于水环境整治及污染减排。

围绕让人民群众用上安全水和放心水,以创建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为载体,加强工业污染点源治理,增强区域污染防治能力。

一是饮用水源保护工作持续加强。

安定区共有香泉、内官2个饮用水源保护区,通过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关闭了保护区内的所有排污企业。

目前,各饮用水源地水质总体良好,水质合格率达98.7%,日供水量约1.1万吨,服务人口14万人。

二是城市生活污水管网进一步完善。

为了解决城市生活污染,投资479.98万元,实施了全长2600米的西环路污水管网敷设工程,有效提高了污水处理厂的负荷率。

三是工业污染防治能力不断增强。

“十一五”期间,通过敷设工业污水收集管网,不断改进和完善现有污染治理设施,并通过限期治理和整改,要求7家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对生产废水进行了治理,增强了工业污染防治能力,使全区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790.84吨。

2.关于大气环境整治及污染减排。

以烟尘控制区建设为载体,通过加强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实施集中供热和工艺结构调整,推动大气环境污染整治工作。

一是烟控区面积逐年扩大、集中供热工程初具规模。

结合城市区划调整,开展城区烟尘控制区扩建工作。

城区烟控区面积由“十五”末的13.8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8.4平方公里。

截至“十一五”末,全区共建成14个集中供热点,停止25台燃煤锅炉的使用,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11.27吨。

二是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取得新进展。

对定西市国储磷肥生产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一级沉降、二级喷淋治理设施改造,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3.48吨;对甘肃众星锌业有限公司通过工艺改造,取消焙烧工艺,关闭硫酸生产线,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13.82吨。

(二)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得到重视

1.开展了农村小康环保行动。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精神,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编制完成了《安定区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以严格土地保护制度、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强化清洁能源建设、防治农村环境污染,实施村庄绿化工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环境基础设施、提高污染防治能力等为抓手,实施了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试点,确保了农村小康行动计划有序推进。

2.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大生态村建设力度。

编制了《安定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大力推进以“一池三改”和太阳能利用为重点的农村环境脏、乱、差治理工作;对秸秆、粪便、生活污水垃圾进行综合处理,认真落实“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的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政策。

截至目前,全区已有8个村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三)环境监管能力不断提升

1.强化环保执法,发挥统一监督管理作用。

以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企业为监管重点,多管齐下,勤查严查,严厉打击超标进管和偷排、漏排等违法行为。

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现场检查,加大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和行政处罚力度。

同时,辅以经济、舆论监督等手段,对造成的污染影响,责成企业做出经济补偿。

2.深化信访工作机制,实施信访控制工程。

实施日常监管和推行有奖举报制度,做到人员、资金、措施“三落实”,有效提高了对企业的执法能力。

“十一五”期间,环保部门信访处理率和办结率达100%,信访基本满意率达70%以上,处理污染纠纷、赴现场调查处理率达100%,重访率控制在10%以下,没有出现1例重大信访案件和重大生态破坏事件,信访态势较为平稳。

3.增强环保部门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监管能力。

加大建设投入,提高环境管理的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增强环保部门管理能力和参与综合决策的能力。

投入资金23万元,加强了安定区环境监察大队的软硬件建设,使执法设备水平、现场执法能力和应对突发性污染事故的能力不断提高。

(四)环保投入持续增加,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5年来,全区环保投入累计达到1.82亿元,在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达到1.93%,先后建成了定西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日处理能力达3吨;敷设了西环路污水管网工程,全长2600米;敷设了17.4公里的工业污水收集管网;建成了3个集中供热站,使环保基础设施日益健全。

(五)环境宣传教育不断深入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体,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了环保宣传和科普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使公众生态环境意识不断增强,营造出了关心环保工作,理解环保工作,支持环保工作的良好氛围。

同时,通过召开不同层次的环境整治动员大会,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增强了企业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主体意识,提高了企业对环境保护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环境质量现状分析

(一)污染源分析

1.工业污染源。

根据2009年环境统计数据,全区主要工业污染企业23家,废气排放总量为97206万标立方米,主要污染物质有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

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283.96吨、689.92吨和247.07吨;废水排放总量为3354万吨,CODCr排放量为500.89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42万吨,其中煤渣1.04万吨,综合利用率为100%。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市上下达的总量控制指标范围内。

对空气环境影响较大的行业是砖瓦制造行业、燃煤锅炉供热行业,废水排放主要行业为淀粉加工行业。

2.生活污染源。

(1)生活污水。

2009年末,全区总人口47.0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55万人。

城区生活污水排放量为0.716万吨/日,处理率为97.94%。

(2)生活垃圾。

2009年,城区生活垃圾清运量为9万吨。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仍采取简易填埋,方式相对单一,易引发二次污染。

3.农业污染源。

全区农业污染主要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而流失的农药、化肥、残留在农田中的农用薄膜和处置不当的农业畜禽粪便、恶臭气体,影响农村人居环境。

(二)环境质量现状

1.空气环境质量现状。

“十一五”期间,城区二氧化硫均值为0.019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均值为0.018毫克/立方米,均达到一级标准。

影响城区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总悬浮微粒平均值为0.304毫克/立方米,超过二级标准,呈轻度污染,大气降水无酸雨出现。

2.水环境质量现状。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I类)。

地表水主要是关川河,水质严重污染,为劣Ⅴ类水质,其中上游张家河桥断面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分别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Ⅴ类标准0.74、0.93和2.45倍;下游安家庄断面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分别超标准2.75、2.40和6.43倍。

3.声环境现状。

1类区昼夜等效声级为50.0分贝,超标率为20.8%;2类区昼夜等效声级为52.8分贝,超标率为4.2%;3类区昼夜等效声级为57.6分贝,超标率为4.2%;4类区友谊饭店测点昼夜等效声级为67.1分贝,超标率为45.8%、金阳大酒店测点昼夜等效声级为66.2分贝,超标率为20.8%。

城市主要噪声源为交通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

4.自然生态现状。

区域森林覆盖率为17.55%,水土流失面积3306平方公里。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污染防治方面。

(1)工业污染防治。

一是经济发展压力较大,重点污染行业以马铃薯淀粉加工行业为主,治理上存在一定的难度,环保设施投入和运转成本较高,国内该行业污染治理技术不成熟;工业企业的清洁生产水平较低,资源消耗大。

二是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定西经济开发区南川片管网(雨污分流管网、污水收集管网)建设相对滞后;缺乏安全工业固体废物处理中心,工业危险固废处置困难,存在较大隐患。

三是污染治理设施的有效运行缺乏强有力的措施保障,部分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老化,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岗位操作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缺乏有效培训。

(2)农村污染防治。

随着农业科技的推广使用及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的废弃地膜和生活废弃物到处乱堆乱扔,严重影响了农村人居环境,加之超量使用农药、化肥以及畜禽养殖业的兴起,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并已成为安定区农村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

(3)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一是小城镇建设带来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污水处理排放的难题。

各乡镇城镇建设迅速发展,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环境设施较差。

全区大多数乡镇排污管网建设滞后,仍采用雨污合流体制,除城区外,其他乡镇镇区生活污水均经简易处理后直接排入水系。

目前,随着安定区垃圾处理场的建成使用,除城区生活垃圾可保证无害化处理外,其余乡镇的生活垃圾处置问题一直未得到妥善解决,个别乡镇集镇的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后运到简易垃圾填埋场填埋,隐患较大。

大部分乡镇镇区生活垃圾尚未实施统一收集。

二是大气污染防治问题。

虽然在烟尘控制区内形成了局部的集中联片供热,使城区空气环境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热力网点的建设仍存在“规模小,网点多”的问题,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不相适应,有待进一步整合。

加之大量使用的民用炉灶排污严重超标,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环境质量目标的实现。

三是噪声防治问题。

除城区对部分路段实行禁鸣、限鸣外,其余各乡镇均未创建噪声污染控制区,加剧了交通噪声污染。

2.环境监管能力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1)污染整治、现场监管和生态建设任务繁重,信访处理量大。

2009年,环保部门共受理各类环境信访投诉13件,且大多集中在城区,与城区开发建设过程中环保执法、监管能力滞后有密切关系。

重点区域、重点流域环境质量仍不稳定也是信访居高不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2)环境监管力量相对薄弱。

一是专业人员不足,环境监察人员系统性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二是没有设立环境监测机构,环保部门自身没有监测能力。

三是环保工作机动性不强,受应急监测仪器、执法车辆及人员制约,应急处理群众信访和应急检查企业的能力有待提高。

(3)环境监管手段单一。

环保部门环境监管手段单一,注重监督、查处,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服务。

例如,在企业监管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企业环保设施是否正常运转、废水是否达标排放,而对整个企业产污、排污水平及环保设施的维护养护、配件的使用寿命等方面缺少引导。

对企业缺乏长期有效的管理,监控手段相对较弱。

三、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从着力解决制约和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入手,建立健全环保激励约束机制,约束粗放式发展方式,激励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方式,以污染减排为抓手,以环境保护为手段,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努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二)基本原则

1.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坚持集约发展、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2.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科学规划,从源头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做到增产不增污;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积极解决历史遗留的生态环境问题。

3.创新机制、强化监管。

坚持以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建立环境科学技术研发推广机制,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和部分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运营机制;完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严格环境执法,健全统一、协调、高效的环境监管体制。

4.突出重点,分类指导。

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因地制宜,分阶段解决制约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着力改善重点区域和重点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

5.总量控制,强化减排。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继续实施总量控制,建立健全在发展中减排、在减排中优化和促进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

(三)规划范围与期限

规划范围涉及安定区整个行政区域,总面积3637.81平方公里;规划基准年为2009年;规划期限为近期从2011至2015年,是规划的重要时期,并展望至2020年。

(四)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5年,重点地区、行业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区环境质量得到提高,部分农村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环境监督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健全和完善适合本区实际的环境执法管理体系。

2.控制目标。

(1)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到2015年,全区国家重点控制的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分别控制在市上下达的指标以内。

(2)水环境控制目标。

一是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0%以上;二是地表水达到《甘肃省水功能区划》规定的水质要求,即关川河水质达到Ⅳ类标准;三是已建成投入运行的城镇污水处理厂负荷率达到80%以上;四是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大于50%。

(3)大气环境控制目标。

一是城区及建制镇建成区空气质量好于Ⅱ级标准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80%以上;二是新增上规模供热点三处,集中供热区内小型锅炉全部淘汰拆除。

在内官、宁远、李家堡、符川、香泉、鲁家沟、西巩、称钩等重点建制镇建设集中供热站。

(4)声环境控制目标。

一是城区区域环境噪声日平均值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的Ⅰ类标准,小于55分贝;二是城区道路交通环境噪声日平均值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的4类标准,小于70分贝。

(5)自然生态环境控制目标。

区域内森林覆盖率达到19%以上,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5.32平方米。

(6)辐射环境控制目标。

一是环境及核设施周围的辐射水平在天然本底涨落范围内;二是无核与辐射环境事故发生;三是废弃放射源收贮率达到100%。

(7)固废治理控制目标。

一是医疗废物等危险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基本得到安全处置;二是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于90%,农业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率大于30%;三是规模化养殖场和集中式养殖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四是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大于90%。

(8)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目标。

一是区环境监察大队达到国家环境监管机构标准化建设西部地区二级标准,重点建制镇设立环境监察机构;成立区环境监测站并达到国家监测机构标准化建设西部地区三级标准;成立核与辐射监管机构并达到三级标准,初步具备辐射环境监测能力;二是逐步完善在线监控体系,国控污染源全部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设备。

四、“十二五”环境保护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是:

结合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优化布局,推行清洁生产,严格控制新的环境污染;完善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区域环境的缓冲能力;巩固前期污染治理成果,以总量控制为主线,实施总量控制工程;深化污染综合治理,实现污染物的全面达标排放;加强对三大区域(安定工业园南川片、安定工业园巉北片、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环境管理,引导和推进工业集中区生态化改造,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强化监管,不断提升自身的环保能力。

(一)水环境保护

1.切实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

把保障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作为水环境保护的头等大事,按照《定西市安定区饮用水源地功能区划》严格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地。

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禁止设立排污口,禁止建设与供水设施、保护水源及防洪工程无关的项目,禁止倾倒垃圾及其它废弃物、运输有毒有害物质,禁止水产养殖等对水质产生影响的活动。

严格控制保护区内土地利用、植被破坏等开发活动,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限制使用化肥。

同时,加强对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监管,建立健全饮用水源安全预警制度,定期进行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水质全分析监测。

2.积极实施城市生活污水处理与回用工程。

积极实施定西市区生活污水处理改扩建工程,力争建成内官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并投入使用。

对已建成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实施雨污分流,继续完善配套管网建设,不断提高城镇污水收集能力和污水处理设施的负荷率、运行率,使污水处理设施的负荷率达到80%以上,运行率达到100%。

全面规范污水处理厂的排污监管,实现污水处理厂排污的实时、动态、全面监督与管理,严禁污水超标排放。

同时,积极探索实施中水回用工程,建设污水中水回用相关设施。

3.严格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量。

大力发展和推进循环经济,加大工业废水治理力度,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建立高耗水行业用水限额制度,淘汰高耗水、重污染的落后工艺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水型工业项目建设。

切实加强对污染排放单位的审核和监管,实行老污染源排污总量的削减定额管理制度。

组织新建工业污水处理厂,敷设二期工业污水收集干管,对工业生产废水实施全面收集、统一集中处理,严格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长。

4.集中力量解决突出的水环境问题。

加大马铃薯淀粉、菊粉生产废水污染治理力度,努力解决结构性环境污染。

以水环境容量为依据,统筹流域和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坚决淘汰关闭不符合国家和省上产业政策的万吨以下马铃薯淀粉生产企业,对设计产能在万吨以上的马铃薯淀粉生产企业全部实施废水废渣综合治理,采取安装超滤膜系统进行蛋白提取、生化处理,薯渣生产沼气或生产药肥、饲料等综合利用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

(二)大气环境保护

1.采取综合措施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

积极推进发展城市清洁能源利用,力争建成天然气利用工程;大力发展集中供热和现有集中供暖设施的扩容改造,新建新城区、集中供暖B区、C区和内官、宁远、李家堡、符川、香泉、鲁家沟、西巩、称钩等重点建制镇建设集中供热站,淘汰集中供热区内小型供热锅炉。

继续加强建筑施工及道路运输环境管理,有效控制城市扬尘。

加快老旧车辆的淘汰进程,新建机动车尾气检测站,利用机动车年度检测体系检测机动车排放尾气,开展机动车尾气治理,并积极探索实施公交车和出租车油改气工程,减轻汽车尾气污染。

2.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源防治。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引导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努力降低物耗、能耗和污染物排放。

重点加强建材行业的污染治理,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技术,采取断水断电、吊销营业执照、拆除生产设施等措施,依法关闭一批小砖瓦、小石灰、小冶炼等污染大气严重的企业,加强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监管,确保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

(三)固体废物和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

1.加快推进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全面正常运行。

积极创造条件,使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尽快投入正常运行,建立医疗废物的收集、运输、处置全过程环境监督管理体系,实现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

加大对重点行业企业危险化学品运输销售环境的抽查、监督力度,限期整改不符合规定的行为。

2.实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工程。

逐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完善城市回收网络体系建设,强化对垃圾的资源化回收利用力度。

积极开展乡镇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力争建成内官等11个重点乡镇生活垃圾处理场。

强化垃圾处置设施的环境监管,确保规范运行。

对原来的简易垃圾处理场进行综合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消除污染与安全隐患。

(四)工业污染防治

1.以严格环境准入和污染减排为手段,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把排污总量和污染削减作为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把有限的环境容量、污染治理腾出的环境容量配置到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境功能区要求和环境准入条件的项目上。

认真落实国务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鼓励类项目,要积极搞好服务,促进尽早建成投产;对允许类项目,要规范建设行为,引导完善各项审批程序,督促落实“三同时”制度;对限制类项目,要严格执行准入条件,从严控制;对淘汰类项目,一律不准引进。

特别对入驻定西经济开发区的企业要高标准要求,对现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型严重污染企业,要采取有效措施,坚决予以取缔关闭,用有限的环境容量服务更多的建设项目。

2.以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项目为重点,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以资源环境成本最小化、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法规,在坚决全面关停“十五小”、“新五小”和万吨以下的小型淀粉生产等高污染、低效益企业的同时,结合当地实际,依法建立产业发展扶优汰劣制度。

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符合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实行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其联合重组,扶持其做大做强。

对国家明令禁止或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低下的落后产能,建立事先告知、扶持转型、优化升级、限期退出机制。

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和“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目标,积极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选择重点企业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通过加强区域产业、企业之间的循环经济链建设,催生一批循环经济项目,引导企业对各类废物进行循环利用。

要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要求,依照各个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制定清洁生产优惠政策,引导鼓励重点污染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努力发展一批废水、废气、废渣循环利用的“零排放”企业。

(五)农村环境保护

1.把农村环保纳入新农村建设之中。

要把农村环保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相结合,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考核,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工农业及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畜禽污染防治、农村沼气和自然生态保护为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力争完成20个建制村的环境综合整治。

同时,要大力倡导推进清洁水源、能源、田园、家园的环境友好型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2.建立“三统筹”的农村环境保护机制。

以统筹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农村环保规划为抓手,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示范村建设,通过统筹规划、强化指导、整合资金、捆绑项目,建立农村环境保护“统筹规划、统筹资金、统筹推进”制度。

加强区、乡两级农村环保工作机构队伍建设,乡镇党委、政府要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明确分管领导,配备环保专干,抓好各项工作落实,真正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环保牵头、部门协同、群众参与”的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3.落实“以奖促治、以奖代补”财政政策。

认真落实国家农村环境保护“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积极筹划储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开展农村环境保护“三统筹”试点和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争取国家和省上专项资金的支持,力争创建2个环境优美乡镇、3个文明生态村。

要切实把农村环境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重点支持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推广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体系,创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无公害食品基地。

4.全面构建农村沼气生态型能源体系。

以农村户用沼气为重点,以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集约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为补充,稳步推进人畜粪便、生活垃圾等向燃料、饲料、肥料的转化,着力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全面构建农村沼气生态型能源体系,创建一条节约资源、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保护生态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