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 名词解释 考研.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8949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哲学史 名词解释 考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西方哲学史 名词解释 考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西方哲学史 名词解释 考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西方哲学史 名词解释 考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西方哲学史 名词解释 考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哲学史 名词解释 考研.docx

《西方哲学史 名词解释 考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哲学史 名词解释 考研.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哲学史 名词解释 考研.docx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考研

本原:

早期自然哲学家思考的“自然”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作为自然事物总和的自然界,它的意义接近于现代西文中的“本性”,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

本原,它的本义是“太初”,希腊哲学家认为最初存在的东西在运动比那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因此,事物的最初状态或者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者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

本原的这两层含义分别被翻译为“基质”和“原则”。

我们现在说的自然界相当于希腊人所说的“宇宙”,本原和宇宙的的联系在于,宇宙是本原分化演变的产物,本原是在宇宙内部起作用,并赋予宇宙万物特定的秩序的原因。

伊奥尼亚派

水本原说:

泰利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理由:

1、经验证据表明水有滋养万物的作用,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

2、万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是潮湿本性的来源

3、他接受了古埃及人的大地漂浮在水上的宇宙图式,以水的摇晃解释地震现象,大地上下均为水所环绕,所以推想世界的原初状态是水。

无定说: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生成万物的本原是“无定”

1、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定”(无限者),它没有任何规定性,是调和各种规定性的中性状态。

2、认为万物的生成是的“无定”的分化,万物的消亡则是万物归复于“无定”,二者共同构成世界的运动。

3、认为一些事物的生成必然伴随着另一些事物的消亡,他把这叫做“补偿原则”,第一次明确的表达了运动必然性和原因的观念。

生成过程是对无定的损害,事物的回归则是对无定的补偿,这种损害和补偿的比喻表达了古希腊人循环往复的因果观。

气本原说:

阿那克西美尼认为,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

1、气综合了水和无定的特征,气既和水具有特定的性质,又保留了无定的不定形和无限的特征。

2、气是一种可以转化为其他性质的普遍性质,气有冷和热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应的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万物就是根据这两种运动由气转化而成。

这是一种典型的转化生成观。

米利都派三个代表人物的哲学观点的联系:

从他们的各自观点看,他们都认为万物产生于一个本原,或者说万物可用一个原因来说明,而且都承认万物的运动变化。

但是,在对本原进行说明和规定上,在对本原与万物之间的生成与被生成的关系的说明上,他们之间存在着差别,而且这种差别体现了对一与多的关系的认识在不断扩大和丰富。

赫拉克利特

火本原说:

赫拉克利特认为

1、世界的原初状态是火,火转化为万物,而万物又转化为火,因此,世界的归宿也是火。

火与万物之间的循环转化是火的运动:

火转化成万物是火的消耗和熄灭,万物转化为火是火的充裕和燃烧。

2、火的运动符合其自身的本性,受一定的原则支配。

火转化为万物之后,取而代之的气、水、土的状态,但仍然受着火的本性原则支配。

故气、土、水之间的转化也是火的运动。

3、外在的本原是火的形态,内在的本原是符合火的本性的原则。

逻各斯学说

1、赫拉克利特认为,内在的本原——符合火的本性的原则,即是逻各斯。

逻各斯与火是同一本原的内、外两个方面。

2、逻各斯的原义是“话语”,赫拉克利特用它专指“说出的道理”。

3、逻各斯表现为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的火;火的运动,即万物的生成、毁灭是可感的,但支配可感事物运动的逻各斯却是不可感的。

4、逻各斯是因火的不足和多余而造成事物之间转化的原则。

生成辩证法

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生成变化状态,他们之间有以下的关系:

1、转化的关系:

事物时刻都在向对立面转化,只是我们感觉不到这种变化,如人不可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2、和谐的关系:

对立的状态火相反的性质共存会产生和谐,如不同颜色,不同音调的搭配。

3、同一的关系:

对立面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如圆周的起点和终点。

4、相对的关系:

事物的性质因评判的标准的不同而不同,如美的事物和丑的事物。

生成事物中的转化、和谐、同一和相对的关系即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它的表达形式是:

A既是自身,又不是自身。

毕达哥拉斯平派

数本原说

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是众多的、不变的,而非单一、可变的。

1、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被归结为数的规定性。

数的规定性比物理属性更加普遍,一个事物可以缺乏某一种物理属性,但却不能没有数的规定性。

数的规定性有三类,数学比例的关系,决定事物之间的和谐;数学中的对立关系,如奇和偶;数字代表自然和社会属性的类比关系,如4代表正义等。

2、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位。

一切事物的形状都具有几何结构,而几何结构则与数字相对应。

世界由点产生线,由线产生面,面产生体,体产生可感形体,产生水火土气四种元素。

爱利亚派

克塞诺芬尼

理神论

1、神是惟一的、不变的本原,这是“原则”意义上说的本原,神只是世界最高原则的代名词,希腊哲学家所说的神大多是统摄万物的、非人格的原则、原因、或实体,是人的理智所能认识的最高对象。

2、他批判了神人同形同性论,认为作为世界主宰的神必须是绝对的,神凌驾于人种的特殊性和相对性之上,这样的神才是绝对的,普遍的,因而也是惟一的。

巴门尼德

思想和存在的同一性:

能够被说和被想的与存在是同一个东西。

思想内容需要由存在来表述,思想的对象即存在,思想的内容和思想的对象是同一个东西,没有一种纯思想、空洞的思想。

“存在存在,非存在并不存在”,不存在是不能思想和表达的,因此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

反对赫拉克利特的“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

元素派

恩培多克勒

四根说

1、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

四根可合可分,但四根在运动中是不生不灭的。

众多的根组合在一起产生可感事物,可感事物分解为单独的根则是事物的消亡,因此,“从多中生一”和“从一中生多”分别代表了可感事物的朽灭和生成。

2、这种从一到多和从多到一的运动是无休止的循环,万物的变迁是无止境的。

3、四根的组合和分离不是其自身的能力,有另外的力量造成,它们是“爱”和“恨”两种力。

四根实际上变成了六根,而且“爱”和“恨”被赋予了道德和审美的价值。

4、在他的四根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认识是“同类相知”的理论。

流射说  (名词解释)

1、按照恩培多克勒的本原论,人的肉体感官归根到底皆由水火土气组成,爱和恨也在人体内起作用。

人和外部事物都有着同样的本原,当构成人的根和构成事物的同类的根相触时,人体感官就会产生感觉,这种同类本原的触类相通称为“流射”。

2、流射说第一次试图把感觉的性质归结为事物的物理性质,把感觉的运动归结为感官的生理结构。

他为区分感觉和思想,认为思想是清晰的感觉。

思想是“流射”顺利的、全面的、清晰的感觉。

3、因此,流射说是一种把认识归结为感觉的感觉主义。

原子论

原子和虚空

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原子”:

即绝对的充实,指最后不可分的物质微粒。

“虚空”:

即不充实,指空的空间,它对于原子的存在而言是非存在,但它是原子的活动场所,因此它同原子一样实在。

论证:

1、从可感事物中看到,存在的东西是众多的、变动的。

存在的东西又是充实的,因此,充实是可以分割的。

2、分割充实必须要以虚空作为条件,充实的事物之间要有空隙。

充实与虚空是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二者皆为解释世界的原则,充实是解释万物存在的原则,虚空是解释事物众多和运动可能性的原则,二者皆为本原。

3、充实的最小单元是原子,原子是不可分的充实物体组成的,也是不生不灭的。

智者

自然说和约定说之争

1、“自然说”:

“自然”特指人的本性。

该学说认为人应按照自己的本性来决定自己的命运,不应受外在法律和习俗的约束。

在智者看来,法律和习俗等不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至于对人的本性(即“自然”)是什么,存在不同的看法。

比如有“弱肉强食说”(斯拉西马库)、“天生平等说”(希庇阿斯)等。

自然说要摆脱的约定主要针对落后的习俗。

2、“约定说”:

“约定”指非自然的社会属性,该所强调人和动物、社会和自然物的区分,主张用社会力量约束和改善人的本性。

对于人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智者也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提出是民主制度的,有的提出是法制的,有的提出是德治的。

约定说要约束的本性主要指蒙昧的本能。

3、“自然说”和“约定说”是智者对人共同生活的性质的不同看法,但是,它们都是在对传统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世袭观念的批判中形成的。

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简述题

(1)命题的本义:

应把它放在智者运动的背景中来理解。

它是表达一种感觉主义认识论的命题,用柏拉图对它的理解来讲,意思指“事物就是对我显现的那个样子”。

相对主义把知识归结为感觉,并把感觉等同于个人的感觉。

既然每个人都只能根据自己的感觉判断事物,且感觉各不相同,那么,他们必然对事物的存在和本质做出共同判断。

进一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尺度和标准,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衡量这些不同认识的优劣是非,因此一切都是相对的。

(2)命题被后人赋予的各种含义:

成为表达人类中心主义、唯我主义等的命题。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名词解释)

这句话是德尔菲神庙的铭句。

苏格拉底以此要求首先研究人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的途径研究自然。

他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主张首先在心灵中寻找哲学内在原则,然后再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界。

德性就是知识

1、内在于心灵的原则就是德性,他认为人的德性是指过好生活或作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尚的技艺,而这种技艺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和做到的,所以说德性就是知识。

如果一个人自称知道一件事是善,但又不去实现这件事,这刚好说明他实际上并未知道这件事的善,并没有关于这件事的知识。

一切恶性都是因为无知,因为不知道善而做出的,无人有意作恶。

2、提出这一命题的目的在于强调知行合一、真善一体。

助产术  (名词解释)

苏格拉底让对话者自己发现真理的方法,在对话中,他并不宣布问题的正确答案,而是通过对话让人否定自己已有的成见,让对话者在自己内心中发现真理,这正如产妇从自己体内产生新的生命。

柏拉图

“四线段”的比喻:

两个领域、两种认识的区分和对比  (论述题)

1、柏拉图用“线喻”说明了两个世界及其关系:

用一条线来代表这种区分,由于意见是介于知识和无知之间的状态,所以意见与知识的比例是1:

2。

再将这一条线按照1:

2的比例分成二个不相等的部分,一部分相当于可见世界,另一部分相当于可知世界。

然后按同一比例将各个部分再行划分,一部分是比较清晰的,另一部分比较模糊。

可见世界的第一部分是影像,第二部分是影像的原本,即具体事物;可知世界的第一部分是数理理念,即几何、数学及相近学科的研究物件,第二部分是理念,指人的理性自身凭藉辩证法的力量而认识到的那种东西,包括美、正义、勇敢等,最高的理念是善。

与上述两大世界四个层次相适应,人的灵魂也有四种不同的功能,从低到高依次为幻想、信念、数学知识和理性知识,前两者为意见,后两者为知识。

2、线段的最右方是本原,整个线段中,后一对象是前一对象的假设,而本原没有假设。

3、四线段的比例反映了事物以及与之对应的认识的真实性程度,勾勒了世界认识的等级图式。

4、幻想:

个人的想象和印象,如诗和艺术作品;信念:

关于可感事物的共同知觉,信念是真判断,是对日常生活有用的经验,但是缺乏知识必须具备的确定性;数学,是低级的知识,介乎意见和理智之间;理性知识,哲学知识,用辩证法得来,理智最终认识的本原即是善。

太阳的比喻

1、柏拉图把苏格拉底的伦理原则外在化为世界本原,用太阳比喻善,太阳是善的儿子。

可感领域中最崇高、伟大的是太阳,可知领域中则是善。

2、在认识能力方面,太阳是肉眼视觉的源泉,善则是心灵的眼睛认识的源泉。

仅有理智和理智对象不足以使心灵知道理智对象,而善则为理智提供活动的动力,促使理智朝向、并把握与之对应的对象。

3、在认识对象方面,太阳是可感事物生长的源泉,善则决定可知对象的所在,善给知识对象以真理,给认知者以认知能力的实在。

4、善是安排、规定可知领域的秩序的外在原则和原因。

5、善本身不是存在,而是在尊严和力量上超越存在。

洞穴的比喻

1、影像——被固定的囚徒——矮墙(被举起的雕像)——沿墙走的人——火——洞口

洞内和洞外分别比喻两个领域。

洞内的影像和雕像:

线段喻中的影像和自然物;

被锁的囚徒和自由的囚徒在洞内看到的是幻想和信念;

洞内的火:

太阳;洞外的太阳:

善;

洞外的人所见的为理念,观看的是知识;看太阳的渐进的过程比喻辩证法,最终达到善。

2、为了解放同胞,走出洞穴的人回到洞穴,但最终失败,因光明不能适应黑暗。

3、这个故事比喻了苏格拉底的悲剧。

哲学家的使命和工作,虽然其兴趣在于可知的理念,追求善,但为了其他人的利益不得不放弃个人兴趣而参与政治,为公众谋求幸福,而其途径则是启蒙教育。

理念论

“理念”的含义:

1、理念(eidos),来自动词“看”(ide)原义为看到的东西。

柏拉图把希腊文显相的意义引申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引申为理智的对象(英文Idea)。

理念的译法强调了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的理智之中的存在。

型相的译法强调了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普遍真相。

2、理念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

“理念”其他的特征:

本原性。

它是万物的本原。

超感性。

它只能为理智所把握。

不变性和永恒性。

绝对性。

它是绝对的、纯粹的、完全的存在。

客观性。

它客观地存在着,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想象。

真实性。

它是唯一真实的。

完善性和目的性。

最高的“理念”是“善”,而“善”是理念的追求目的。

单一性和多数性。

它一方面是同类事物的同一理念,另一方面它对不同类型的事物是不同的。

等级性。

众多的理念不是杂乱的,而是有等级的。

分有和模仿

1、在“理念”与具体个别事物的关系中,分有说明个别事物与理念之间的隶属关系,摹仿说明二者之间的相似关系。

2、

(1)“分有”原义指“具有一部分”的意思,柏拉图用它说明存在的每一个事物是因为该事物有其所在的类型而得以存在。

“一个东西之所以能够存在,只是由于‘分有’它所‘分有’的那个实体,别无其他办法”。

个别事物与理念的关系就是‘分有’与‘被分有’的关系。

“一件东西之所以美,是由于美本身出现在它上面,或者为它所分有”。

“分有”的结果是使个别事物的存在有了根据,但是分有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与被分有的理念型相相似。

  

(2)晚年柏拉图因“分有”说在说明理念与具体事物的关系时遇到困难,对“分有”的

意义进行了限制和修正。

认为分有不适用于全部的可感事物。

分有不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分有不是被思想所把握的概念与概念的关系。

分有不等于个体之间的相似关系。

分有不是认识者与认识对象之间的“摹仿”关系。

3、“摹仿”:

理念是可感事物的原型,个别事物是摹仿原型的复制品。

由于柏拉图把从最高的理念到具体事物的关系划分成四个层次,即神圣的原型、神圣的摹仿物、人工的原型和人工的摹仿物,所以最后把可感世界都看成是造物主摹仿理念世界的原型而创造出来的。

灵魂的三重区分  (论述题)

1、认为人的灵魂包括了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

理性:

灵魂的最高原则、是不朽的、与理念相通,是灵魂的本性。

激情:

理性的天然同盟、是合乎理性的情感。

欲望:

指肉体欲望、既可服从理性也可背离理性。

2、认为灵魂的各部分与各种德性相对应,而且是政治等级关系的基础。

理性——智慧——头部

激情——勇敢——胸部

欲望——节制——腹部

灵魂回忆说  (论述题)

1、灵魂在未跌落前,对理念领域有所观照,包含着天赋的知识。

但是,灵魂在附着身体之后,由于身体的干扰或污染,灵魂忘记了过去曾经观照的知识,成了堕落的理念、不纯粹的理念。

只有经过合适的训练才能会议期曾经见过的理念,而学习就是回忆。

2、“回忆说”旨在解决智者的学习悖论,回忆说肯定了一个人可以学习他所知道的东西,但对“知道”的意思进行了分析:

知识包含于灵魂之中,已经是知道的东西,回忆是灵魂对自身的关注,是对拥有知识的再认识。

3、原初的知识是灵魂对理念的自我观照,知识的学习则是对原初知识的摹本,灵魂的摹仿则是回忆,因此,回忆是“死亡练习”。

净化肉体才能接近知识,最彻底的净化是灵魂与肉体的分离,即死亡。

4、回忆说的主要作用:

(1)为苏格拉底方法提供了理念论的论证;

(2)回答了生活在可感世界的人何以能够认识理念的诘难;(3)论证了灵魂不朽。

亚里士多德

现实与潜在

对运动的表述:

认为一事物的运动就是在不变载体的基础上从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的变化。

因此一个运动要成立也就必须有三个要素:

形式、缺乏和质料,称之为“运动三本原”。

1、他又认为运动是“潜在的现实化”,即潜在向现实的转化。

现实和潜在是运动的两重本质。

2、潜在性相当于“缺乏”,是应该有、但尚未实现的形式;现实性则是事物已有的形式。

从潜在到现实的转化也就是缺乏的形式转变为实际具有的形式。

3、①说明事物内部就是实现自身目的的能力。

②这种转化是不断进行的,因此运动有连续性。

③潜在的现实化是相对的,不可能穷尽潜在因素,因此运动是绝对的。

④质料在运动过程中保持不变。

四因说  (论述题)

对事物运动的原因的解说——“四因”说

1、

(1)质料因:

解释事物为什么在运动中继续存在

(2)形式因:

运动的特定方式。

解释事物为什么以某一特定的方式运动。

(3)动力因:

运动的推动者或作用者。

解释事物为什么会开始或停止运动。

(4)目的因:

运动目标的理由。

解释事物为什么要运动。

2、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都属于形式,四个原因可归结为两个原因:

质料因和形式因。

形式因高于质料因。

目的论

1、主张把自然看作有目的的活动,自然决不会做无用或无目的之事。

他所谓的目的是事物实现自己本性的自然倾向,如果这种倾向受到阻碍而中止就会出现偏差。

2、他把自发性和目的性当作两个矛盾的概念使用,又把必然性和目的性当作两个相近的概念使用。

3、他的目的论是内在的目的论,与后来的外在的庸俗的目的论不可同日而语。

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  (论述题)

从根本上说,亚里士多德并不反对柏拉图坚持的可感事物服从于无形本质的基本立场,二者的分歧在于,本质是与可感事物相分离的理念型相,还是可感事物之内的形式。

亚里士多德的批判的目的是否定柏拉图用理念来作为事物的本原、原因,同时表达关于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的思想。

1、认为理念是无用的设定。

(1)在他看来,柏拉图的理念论没有达到解释个别事物具有共同本质或普遍性质的原因的目的,理念实际上不过是与个别对象同名的类,而且他把需要解释的对象扩大了一倍,不符合第一哲学应宁简勿繁的原则主张。

(2)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许多问题上理念型相对个别事物不能予以满意的说明:

理念自身不变不动,何以解释个别事物的运动变化;理念与可感事物相分离,何以能够解释可感的性质;理念是与个体不同的存在,何以解释个体对它们的依存。

2、认为设立分离的理念的理由是难以成立的。

他证明了认识内容和认识对象没有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

可以想象不存在的东西,却不能据此肯定其理念;再如污秽之物也没有理念。

3、在他看来设定两种认识对象相分离,还会造成“第三者”的逻辑悖缪。

在他看来,无止境地设定“第三者”在逻辑上是不能的。

这种循环是普遍与特殊相分离造成的。

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  (论述题)

形而上学的内容——实体说

1、“是者”的实体意义的逻辑分析依据:

据亚里士多德自己认为,他的实体说的提出,依据之一是对“是”的逻辑功能的分析结果。

对揭示“是者”的实体意义具有重要作用的“是”的逻辑功能:

(1)作为判断的联结词的功能。

它起到了区分实体与属性的作用。

(2)指称主词自身的功能。

它起到了揭示第一实体的作用。

(3)表示被定义的概念与定义的等同的功能。

它起到了揭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作用

2、“是者”的实体意义:

(1)“实体”的含义:

他认为:

“实体在最真实、最原初和最确切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表述,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

也就是说实体是独立存在的,是不依赖其他东西而存在的。

或者说实体就是自己存在,自己说明自己。

  他因此把不是实体的存在叫做“属性”。

属性就是依附于实体的存在。

他认为实体比属性“在定义上、认识顺序上、时间上都在先。

”他还列出了九个属于实体的属性的范畴:

数量、性质、关系、位置、时间、状态、活动、受动。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含义的确认就是对世界本原的存在的确认。

两种关于第一实体的理论    (论述题)

1、在《范畴篇》中,他认为个体事物是第一实体,作为主词的专名的逻辑形式是“S是自身”,而专名指示个别事物,所有专名的意义都是“这一个”,表示的是个别事物的存在。

2、在《形而上学》中,他用“其所是”来表示本质,“S是Df”是定义的逻辑形式,其中的“是”表达了主词与定义之间的等同关系,如果被定义的主词是个实体,那么定义表达的实质也就是实体本身,即第一实体是本质。

“形式和本质是第一实体”。

3、上述两种说法首先在逻辑上没有矛盾,二者分别与“S是自身”和“S是Df”相对应,两种逻辑形式并不矛盾,故两种理论没有逻辑矛盾。

4、但却又有矛盾,如果第一实体是“这一个”,那么它就是个别事物,如果第一实体是“其所是”,那么他就是普遍的形式,由此,第一实体是个别还是普遍?

5、“这一个”指称的是事物的存在,而“其所是”表示的不是个别的存在,而是本质属性,由此,第一实体是事物的存在还是本质?

6、亚里士多德试图调和实体的个别性和普遍性、存在和本质之间的对立,试图把本质个别化,将个别化的本质作为第一实体,但是,这在他的哲学体系中是不可能的。

因为,本质由定义表达,而定义的形式是种加属差,任何定义必然是普遍的,不能是关于个别事物的定义。

7、这一矛盾对后世影响难以估量,后世始终存在着普遍主义与个体主义、本质主义与存在主义的不同倾向,中世纪的唯名论和唯实论的争论也与之有关。

神学

1、神的概念有三重意思:

不动的推动者或第一推动者;纯形式或纯活动;纯思想或思想的思想。

2、神,实际上是形而上学的最高原则和首要原因的代名词,是为了解释可感的物理实体的合理性而作出的理论设定。

亚里士多德之所以称之为神,是为了强调最高实体依然是个别实体。

3、这种神不是有人格的、创世的神,总之,他继承了希腊哲学的理神论传统,摆脱了神人同形的窠臼。

另一方面,他把形而上学归结为神学,把最高的哲学原则冠以“神”的名称,在物理领域之外设立了一个超自然的神圣领域,为形而上学与各种宗教的神学同盟开辟了道路。

白板说  (名词解释)

1、亚里士多德说“感觉从一般和全部意义上来说,应被理解为一种撇开质料而接受可感形式的能力。

灵魂好比蜡块,接受的是图章的印迹,而撇开金或铜这些构成图章的质料。

2、蜡块说暗示了两个观点:

其一,感觉是一种消极的接受能力;其二,在外在对象作用之前,没有任何关于这些对象的感觉。

善和幸福

1、善有不同等级,低级的善服用高级的善,并以之为目的。

幸福是最高的善,幸福以其自身为目的,同时又是其他一切目的之目的。

2、作为生命的自然目的之幸福出自人的自然禀赋和本性。

自然所产生的一切东西都有目的和能力相适应的共同特征,人的生命也是目的和能力的自然统一。

人独特的自然能力是理性,它是一种分辨善恶并趋善避恶的能力。

当理论指导人的行为时,理性便是德行。

因此,幸福生活必然是有德性的活动状态。

3、但是,亚里士多德并未将幸福等同于有德性,快乐也是幸福必不可少的条件。

4、总之,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力图在快乐的生活和道德追求之间保持一种平衡:

一方面,德性是幸福的本质;另一方面,快乐是幸福的外在条件。

实践智慧

1、道德行为是有意实现道德目的的活动,包含着目的与手段。

德性确保目的正确,而实践智慧确保目的之手段,它使人去做受目的所支配的事情。

2、实践智慧是与理智或理论智慧相并列的理性。

实践智慧只考虑具体环境和事实,它的对象是个别的事件,而且是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