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工业发展和西部城市策略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8696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9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二五工业发展和西部城市策略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十二五工业发展和西部城市策略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十二五工业发展和西部城市策略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十二五工业发展和西部城市策略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十二五工业发展和西部城市策略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二五工业发展和西部城市策略1.docx

《十二五工业发展和西部城市策略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二五工业发展和西部城市策略1.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二五工业发展和西部城市策略1.docx

十二五工业发展和西部城市策略1

“十二五”工业发展和西部城市策略阀

2011年3月24日

【中国须长期恪守“实业立国”战略】1

【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2

【“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基本逻辑】3

【我国确定“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五大目标】5

【“十二五”工业核心是提高增加值率】5

【“十二五”工业发展侧重质量效益】6

【“十二五”时期工业结构变动趋势】7

【“十二五”规划纲要:

加快中国制造业转型之路】10

【把握“十二五”新机遇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入融合】11

【“十二五”石化产值目标15万亿】13

【“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电力发展视角】13

【十一五期间我国电解锰工业发展和十二五展望】15

【由“十二五规划建议”看光伏照明行业未来发展】17

【"十二五"规划纲要为中国造船未来发展指明航向】19

【机电成“十二五”扩大进口首个确定扶持产业】19

【“十二五”,啤酒业由大到强】20

【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领跑“十二五”开局之年】22

【“十二五”钢铁产能布局东部减量调整西北跨越发展】23

【“十二五”时期我国软件产业面临五大发展趋势】23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十二五转方式重头戏】24

【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十二五”整合还将深化】25

【“十二五”期间我国铸造模具产业发展路线图】26

【“十二五”我国炼油业面临转型升级新契机】28

【解读十二五规划:

新能源产业的变与不变】29

【“50+38”勾画纺机行业“十二五”蓝图】31

【“十二五”国产机床市场占有率应到80%以上】32

【橡胶工业十二五规划:

增速降一半质量提上来】34

【尽快出台《西部开发促进法》】34

【西北五省区“十二五”经济主攻能源和投资】36

【各地“十二五”规划力推石化业】36

【东中西部新型关系亟待构建】38

【西部经济转方式瞄准能化产业】40

【继续给力西部五金模具机械产业发展】41

【充分开放合作建设西部开放高地】42

【西部引资紧扣发展方式转变战略】43

【中国须长期恪守“实业立国”战略】

  “中国制造”仍将是我们长久的竞争优势所在,但战略重点已非加工贸易、轻工业的低端制造,而是占领战略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航空航天业的高端。

因此,产业关联度高、需求弹性大、资金技术密集的先导产业不仅将决定中国工业拓展的范围、深度和效率,也将对启动新一轮增长、还对改变世界失衡格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回首2010,如果我们不梳理清在资产泡沫、流动性泛滥、不为调控所动的高房价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内在关联,这些矛盾是货币性的还是结构性的,折射出中国宏观经济怎样的深层次矛盾等问题,那么面对诸多“两难”,就很可能“盲人摸象”,难以找到根本性的解决方案。

  不错,货币投放过多是当前不争的事实,但过剩的货币为何没有进入实业循环而流入资产领域?

这就不仅仅与货币有关,而与实业产业衰退导致的空心化相关。

  泡沫经济往往与实业空心化如影随形。

日本“二十年增长型衰退”、亚洲金融危机,乃至美国金融危机以及欧洲债务危机的“南欧五国”等一系列危机的形成,其背后都有经济泡沫化和经济空心化的踪影。

“广场协定”之后,在西方贸易壁垒和汇率升值的严厉压制下,日本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无论是内销还是出口,制造业商品价格大幅下跌,严重侵蚀了企业利润,落入了所谓的“三明治陷阱(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两头受挤压)”。

  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在经济转型期追求GDP高速增长的思维惯性,在发展过程中忽略了过度投资和资产价格快速上涨的风险,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日本土地资产总额达2389万亿日元,比1985年末增大1.4倍,所增大的1385万亿日元相当于当时GDP的三倍。

资本在高利润驱使下,大举投资日本股市和楼市,急速吹大房地产经济泡沫直至导致经济失控。

  而至今仍在持续发酵的美国金融危机,正是美国经济长期空心化所埋下的恶果。

当前美国的生产结构是,以金融及相关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远大于一、二产业;而在价值结构上,金融资产不断膨胀,金融衍生产品是GDP的7倍,金融、房地产服务业创造的产值占美国GDP的比例由20世纪50年代的11.4%上升到2007年的20.66%。

美国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则从1990年的24%下降到2007年的11.6%。

而今,无论美国如何进行货币刺激政策,实体经济仍是一蹶不振。

  值得警惕的是,中国当前也面临着经济泡沫化和实业空心化的潜在风险和巨大挑战。

30多年来中国长期持续的高增长主要得益于“要素红利、市场化改革红利和全球化红利”的巨大贡献。

然而随着这三大红利的逐步衰减,中国主要依靠低成本优势的超高速增长逐渐回归常态,“大进大出”式的循环发展模式也似乎走到了尽头。

从目前看来,这三大红利的衰减并未马上反映在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回落上,却反映在近年来中国产业资本逐步流向资产领域和虚拟经济的现实上。

  尽管中国制造业占GDP的48%,几乎占总体经济规模的半壁江山,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瓶颈,一方面出现了大量过剩产能,另一方面又出现产业空心化迹象。

近年来温州热钱、温州炒房团响彻全国走向世界的背后,折射的正是温州正在遭遇产业空心化的现实。

  温州私营企业都是从实业起家的,市场意识全国数一数二。

然而近年来,技术创新的瓶颈和产业升级压力使得大量温州实业企业纷纷外迁,经济空心化的趋势日益严重。

温州乃至浙江的投资不足问题非常突出。

近十年来,浙江投资率增速一直低于8.6%的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全国达57%,浙江为44.0%。

2009年全国为65%,而浙江是47%。

同期,温州投资率始终徘徊在31%至37%之间,比长三角城市平均水平低13.6个百分点;投资增速比长三角城市平均水平低10.6个百分点,均居于末位。

  温州仅仅是个缩影,近年来,由于红利的减少、劳动力、土地和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以及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在供求不平衡推动下逐步回补,制造业行业利润率越来越薄,不仅靠实业起家的众多民企纷纷“逃离”实体经济,一些大型国企也不甘寂寞。

据8月末的一项调查,在中国营业收入最高的500家民营企业中,有221家企业有意在未来三年投资于房地产行业,比例达44%。

无独有偶,9月4日,2010中国企业500强出炉,共有36家以工程建筑业、房地产业为主业的企业入围,在国资委圈定地产主业16家央企中有11家进入500强。

  另有数据显示,2009年,全球房地产投资额为3650亿美元,中国的数额为1562亿美元,与上年相比增幅超过一倍,约占全球的四成。

今年前10个月全国房地产投资累计达到45621.96亿元,占比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4.4%。

在增量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投资增量占比31.85%,贡献超过三成。

  中国经济的确到了转型的紧急关头,我们不缺资本,缺的是企业家精神,更缺创新精神。

实体强大才能抵御危机。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而言,无论如何都要以“实业立国”为根本,金融、投资应建立在强大实业基础之上,未来中国突破技术创新瓶颈、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升级,实现实体经济的再造,才可能有中国经济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2011年是中国新“五年计划”的开端,也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岔路口。

国家以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和区域规划为两大主线,也试图找到夯实实体经济的新的立足点。

未来“中国制造”仍将是中国长久的竞争优势所在,但“中国制造”的战略重点已非过去的加工贸易、轻工业的低端制造,而是占领战略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航空航天等全球战略产业的高端。

因此,产业关联度高、需求弹性大、资金技术密集的先导产业不仅决定了中国工业拓展的范围、深度和效率,也必将对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对改变世界失衡格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

(一)明确“十二五”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的发展思路和规划框架体系。

“十二五”时期,要把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工信部的“十二五”规划体系已经确定,包括1项总体规划,即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纲要,这是工信部“十二五”规划体系之首。

还有16项行业规划、27项专题规划、3项区域规划。

  

(二)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统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五化”的关系。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和支柱地位在较长时期内不会改变。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主体,为信息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发展空间,信息化为我国在高起点上推进工业化提供了动力。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最大潜力所在,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工业化为城镇化创造了条件,信息化提高了城镇化水平,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市场化和国际化则是加快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三)突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要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只有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才能催生和发展新兴产业。

二要处理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关系,要高度重视新兴科技与传统产业的融合。

三要处理好生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关系,推动制造业分工细化,通过主辅分离、外包非核心业务、成立专业服务公司等实现产业链延伸,壮大产业规模,提高服务水准。

四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的共同作用。

  (四)加强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实现工业由大变强,要坚定不移走内涵为主的发展道路。

一是要针对品种质量、节能降耗、环境保护、改善装备、安全生产以及两化融合等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

二是要以推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带动科技创新和重大技术攻关。

要抓好工信部承担的重大科技专项的组织实施,组织好工业、通信业重点科技攻关。

三是要加强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工业在规划、政策上的协调衔接,支持军民用技术双向转移。

  (五)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体系和生态体系,提高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要在现有工业体系基础上,从主要依靠规模扩张、过度消耗能源资源的粗放发展向注重效率、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可持续发展转变。

一是要引导行业和企业把科学发展理念落实到节能减排、环保、能效提高上,全过程建立节约、清洁、循环的新型生产方式。

二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资源再生产业发展和废旧产品回收利用,引导和规范汽车、装备、家电等再制造产业发展。

三是加强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储备,推进高能效、低碳排放技术推广应用,推动建立重点行业节能减排统计监测体系。

四是着力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完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融资机制和激励措施。

  (六)着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要按照构建主体功能区要求,实行差异化的产业政策,鼓励各地选择适宜的发展路径,发展优势产业,实现错位发展。

引导产业合理有序转移,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分工合理、层次分明的地区结构。

推动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培育一批在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建设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工业园区和重点产业基地。

贯彻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精神,以保护生态、惠及民生为前提,立足资源优势,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基本逻辑】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已经先后制定了六个五年计划,每次五年计划都有特定背景和明确导向,但“十二五”规划与众不同。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一方面中国正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外部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国际政治和经济发展格局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中国开始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出现很多发展阶段性新特征新挑战。

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使“十二五”规划《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必须在已知和未知的发展场景下,回答一些战略性选择的重大问题。

在这些问题中,有些问题其他国家已经在工业化过程中经历过、但对中国来说是第一次面对,还有很多是其他国家没有经历过乃至是发展的前沿性问题。

理解这样的独特背景,在回答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时,保证不出现战略选择失误,是《建议》的关键所在。

  内外环境背景的不同是这次《建议》与以往历次《建议》最主要的区别。

正是由于国内和国际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建议》要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方向进行深度思考和选择。

改革开放初期,在当时的国际经济环境下,中国政府抛弃了封闭计划经济条件下所奉行的进口替代战略,明确提出沿海外向型发展战略。

其思维逻辑是:

只有全面对外开放才有可能站在世界层面发展经济,学习最好的实践经验,使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在国际分工合作中形成和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受国内储蓄不足、人力资本短缺和地缘条件等因素制约,中国不可能采取全面推进的均衡发展战略,而只能在存有区位发展差距条件下,通过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带动全局,实施由点带面的非均衡发展战略。

在以往历次五年计划中,虽然突出强调过不同的发展重点,但坚定实施沿海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的基调没有任何变化。

十分幸运的是,中国实施的外向型发展战略和全球化进程加快有机结合。

由于发达国家劳动成本上升和传统竞争优势失落,使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化进程全面加快,发达国家积极倡导的国际分工、自由贸易、资本跨境流动和放松管制等经济政策和后来出现的互联网技术密切结合,使经济全球化进入黄金时代。

中国迅速加入全球经济分工体系,为世界的长期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是高度吻合的。

中国在推进市场取向改革的过程中,努力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实施开明的贸易和投资政策,鼓励竞争,反对垄断,支持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改革国有企业,重视人力资本和教育,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发挥法治的作用,这使中国经济取得很大成功。

  在全球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国际经济分工逐步形成了实体经济的三角分工局面和资本收益从新兴市场国家向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回流的金融格局。

中国成为最主要的全球生产中心,接受着国际资本流入,享受了新技术的自发性扩散,发挥着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逐步形成大国开放经济的实力,但过度依赖出口;美国等发达国家作为全球的主要市场,起到世界经济增长发动机的作用,但过度依赖负债消费;资源富集国家则通过出售价格不断提高的初级产品获得极大利益,但产业结构单调化问题突出。

由于新兴经济国家的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尚不成熟,贸易顺差国所获得的外汇储备大量回流到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市场,这是使全球金融市场繁荣的原因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世界经济经历了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时期。

  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使世界经济遭遇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也使这个三角循环受到很大震动。

美国的消费市场地位明显下降,全球总需求结构出现收缩式调整,世界经济进入了增长低迷的周期阶段。

展望金融危机后的中期世界经济前景,全球化的黄金时期可能暂时告一段落,世界最短缺的将不再是资本和初级产品,与1929年的大萧条有某种类似之处(虽然导致萧条的原因不同),国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约束。

  在外部环境发生如此重大变化的条件下,中国经济政策制定人员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怎样适应这种新的结构性变化,明确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取向。

答案是非常肯定的,就是要在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十二五”《建议》的主体思想。

中国政府十分清醒地意识到过度出口的发展方式已经不具备可持续性,在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家领导人做出明确判断,国际金融危机表面是对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因此,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内容,是扩大国内市场需求。

在国内投资率已经偏高并且出现产能过剩现象的情况下,扩大国内市场需求的重点,是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提高国内消费率。

具体地说,《建议》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使中国的广大中低收入者逐步转变为中等收入者,以其消费能力为支撑,使中国逐步成为国内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

做出这种战略选择主要是为了实现三位一体的目标。

第一,要通过国内市场规模的扩大,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源泉,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态势,这对中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使社会各个阶层的群体都能够公平地享受发展的成果。

第三,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复苏过程中为世界经济再平衡做出自己的贡献。

  对于一个具有13亿人口并刚刚进入中等偏上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形成一整套增加制造业的供给能力和支持出口的激励制度,但实现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的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更重视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必须通过全方位的结构性改革和建立新的利益激励机制才能实现转型。

也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使中国跨越中等收入国家通常面临的发展陷阱,避免经济的大幅波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具体的改革内容将在第三部分专门介绍。

从抽象的角度说,《建议》在思维逻辑层面所考虑的改革主要涉及四个基本问题。

第一,怎样改变政府行为,使政府致力于提供公共服务和居民消费能力,而不再过度追求工业产出、GDP总量和出口规模。

第二,怎样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使之具有开拓国内市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满足国内需求的强烈愿望和灵活的适应性,并能从中得到回报,而不至于过度依赖国际市场。

第三,怎样引导个体行为,使之有能力抓住增加收入的机会,通过努力奋斗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成为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扩大内需的主动力量。

第四,在推动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既要大胆又要防止偏激,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混乱,使改革能够稳健有序地加以推进。

上述提到的这些改革内容看似简单,实际涉及到对未来改革方向的界定、对扭曲的经济信号的调整、对新利益轨道的设计,任务显然十分繁重。

  归纳起来说,新《建议》与以往《建议》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对国际环境这个外生变量的假设不同。

以往的假设是(实际亦是如此),经济全球化处于黄金期,外部经济环境是给定不变的,因此规划者更偏重供给体系效率的提高;而新《建议》更重视市场需求问题。

它的基本逻辑是,外部需求结构的变动使全球化进程放缓和市场收缩,中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扩大内需,努力改善民生,这样才能保持良好发展态势,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扩大内需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深化改革。

【我国确定“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五大目标】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25日在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透露,“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发展的核心任务是转型升级,具体包括五个任务和目标。

  李毅中说,“十二五”期间,工业发展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推动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由主要依赖传统生产要素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由外延式粗放发展向内涵式集约发展转变,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先进、清洁安全、产业链完善、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五个任务和目标为:

一是在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础上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力争“十二五”时期,工业增加值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逐年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

  二是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

力争“十二五”时期,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逐年上升,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三是不断增强工业自主创新能力。

力争“十二五”时期,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材料、零部件、元器件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

  四是促进绿色低碳、清洁安全发展。

初步确定,力争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十一五”末均降低16%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5%左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6%左右。

  五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力争“十二五”时期,打造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基地,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比进一步提高,区域产业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十二五”工业核心是提高增加值率】

“十二五”(2011-2015)时期,中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任务就是提高工业的增加值率。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作出上述表示。

当前中国工业增加值率(增加值占总产值比例)仅为26.5%,而发达国家一般在35%以上,美国、德国等先进国家超过了40%。

“转变发展方式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志就是工业增加值率能否提高,这是解决工业发展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

”李毅中认为。

“两招”提工业增加值率

李毅中明确表示,“十二五”时期,中国工业领域的核心任务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提高工业增加值率为主要目标,把工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他认为,提高工业增加值率的途径主要有“一增”“一减”两个着力点,“一个是在增项上做文章,以创新、质量、品牌、服务获得高附加值,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高素质人力资源和管理创新转变;另一个是在减项上下工夫,减少消耗、降低成本,推进减排治污,提高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水平。

2009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71.3%,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占全社会的84.3%和34.4%。

可以说,工业是中国能源消耗的重点领域,也是推进节能减排、实现节能目标的主攻方向。

工信部数据显示,预计“十一五”期间,中国将累计分别淘汰炼铁、炼钢、焦炭、铁合金、水泥和造纸等落后产能11172万吨、6683万吨、10538万吨、663万吨、34000万吨和1030万吨,约占全部落后产能的50%左右。

“四点”促战略新兴产业

目前中国工业结构调整面临两大突出难题。

首先,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除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外,风电、太阳能光伏等新兴产业领域也正在出现新的产能过剩。

其次,存量中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比重较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已难以为继。

“虽然‘十一五’会淘汰一半左右的落后产能,但未来一段时间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仍很艰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快。

”李毅中认为,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而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调整经济结构的突出重点。

李毅中透露,“十二五”时期,中国在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网络、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有以下四项工作要点。

一是处理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关系,在不脱离现有工业基础的前提下,重视新兴科技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二是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依靠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催生和发展新兴产业;三是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的共同作用,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注意市场准入、技术标准、发展规划等政策配套和要素整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四是注重发展工业设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为新兴产业提供科技、商业、金融、信息等服务,创造良好的支撑条件和市场环境。

【“十二五”工业发展侧重质量效益】

  “预计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左右,企业利润将大幅增加。

”在日前闭幕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李毅中最后一次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身份作大会主题报告时表示,“十二五”工业发展的着力点不在于追求更高的增速,在于下更大功夫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今年实现全国100%行政村通电话,100%乡镇能上网

  李毅中说,从2005年到201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预计将从7.72万亿元增加到15.5万亿元,年均增长11.3%。

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同比增长15%左右,通信业务总量、业务收入将分别增长20.4%和6%。

  同时,通过采取分解落实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全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的目标能够实现。

  在涉及百姓日常生活的电信资费方面,李毅中介绍,今年电信资费综合价格水平在去年下降9%的基础上,又下降了11%。

此外,农村信息化发展也在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