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孝.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8627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释义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释义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释义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释义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释义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释义孝.docx

《释义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释义孝.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释义孝.docx

释义孝

名言-------孝爱

和睦的家庭空气是世界上的一种花朵,没有东西比它更温柔,没有东西比它更适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养得坚强、正直。

————德莱塞(美国)

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

——亚米契斯(意大利)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礼记》

孝有三:

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

“父母惟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孔子

长幼有序。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孟子

事,孰为大?

事亲为大;守,孰为大?

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

孰不为事?

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

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吕氏春秋》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庄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庄子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荀子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孝经·圣至章》

父母者,人之本也。

——司马迁

事亲以敬,美过三牲。

——挚虞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

——武则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内睦者,家道昌。

——林逋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苏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李毓秀

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

——陈宏谋

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

——周秉清

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

——周秉清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朱柏庐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老舍

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

——巴金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费孝通

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

——(古罗马)西塞罗

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

——(古罗马)维吉尔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法)雨果

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

——(意大利)亚米契斯

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

——(法)拉法格

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

——(德)歌德

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

——(英)培根

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

——(前苏联)高尔基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一个老年人的死亡,等于倾倒了一座博物馆。

——高尔基

老人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

——(法)司汤达

老年,好比夜莺,应有他的夜曲。

——(德)康德

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亲,把他们当作最好的朋友。

——(英)狄更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

——(英)萨克雷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最美好的人,这就是母亲。

——(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

——(美)马克·吐温

共产主义不仅表现在田地里和汗水横流的工厂,它也表现在家庭里、饭桌旁,在亲戚之间,在相互的关系上。

——(前苏联)马雅可夫斯基

丑恶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儿女那样可怕。

——(英国)莎士比亚

仁爱和打人都先自家中开始。

——鲍蒙特和弗莱彻

慈善行及至亲,但不应仅此为止。

——富勒

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

——(美国)罗素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慈善的价值在于它比任何别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

——罗素

家庭的基础无疑是父母对其新生儿女具有特殊的情感。

——罗素

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

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

——马克思

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

——所罗门

尊重他人的、有责任感的孩子,产生于爱和管教适当结合的家庭中。

——詹姆斯·多伯森

母羊要是听不见她自己小羊的啼声,她决不会回答一头小牛的叫喊。

——莎士比亚

黄昏,你把清晨驱散的一切收集回来;羊群归棚,孩子回到母亲身边。

——萨福

我看见过挨饿的孩子。

我看见过母亲和妻子们的悲痛。

我痛恨战争。

——罗斯福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法)罗曼·罗兰

亲人不睦家必败。

——(美)林肯

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

——爱默生

慈母的心灵早在怀孕的时候就同婴儿交织在一起了。

——狄更斯

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

——狄更斯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狄更斯

父亲,应该是一个气度宽大的朋友。

——狄更斯

天下最苦恼的事莫过于看不起自己的家。

——狄更斯

要用希望孩子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父母。

——苏格拉底

在家庭中,孩子最微小的欢笑,就是使父母认识统一能得到巩固的伟大精神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

建立和巩固家庭的力量——是爱情,是父亲和母亲、父亲和孩子、母亲和孩子相互之间的忠诚的、纯真的爱情。

——苏霍姆林斯基

父母的爱应该是这样的:

它能激发起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对人所创造的一切关心,激发起他为人民服务的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

母亲的安宁和幸福取决于她的孩子们。

母亲的幸福要靠孩子、少年儿童去创造。

——苏霍姆林斯基

成为母亲之后,女性美像一朵盛开的鲜花焕发出全部的力量和美。

——苏霍姆林斯基

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

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

——蒙田

真不公平,原谅青年人寻欢作乐,却禁止老年人追求享受。

——蒙田

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赠与的最佳礼物。

——维斯冠

有的儿女使我们感到此生不虚,有的儿女为我们留下了终身遗憾。

——纪伯伦

再没有什么能比人的母亲更为伟大。

——惠特曼

一家人能够相互密切合作,才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幸福。

——居里夫人

和睦的家庭空气是世界上的一种花朵,没有东西比它更温柔,没有东西比它更适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养得坚强、正直。

——德莱塞

没有和平的家庭,就没有和平的社会。

——池田大作

互相赠送礼物的家庭习惯有助于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诚挚的友谊。

其主要意义并不在于礼物的本身,而在于对亲人的关心,在于希望感谢亲人的关心。

——伊林娜

那些博得了自己子女的热爱和尊敬的父亲和母亲是非常幸福的。

——伊林娜

良好的家庭传统有助于家庭成员相互尊重,有助于家庭建成一个友爱的、生气勃勃的集体。

——伊林娜

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情感。

——大仲马

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冈察尔

只有健康的、建立在无条件爱的基础上的家长同孩子的相互关系,才能消除一切生活上的危机。

——罗斯·坎贝尔

我们有谁看到从别人处所受的恩惠有比子女从父母处所受的恩惠更多呢?

——色诺芬

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绌。

——小路实笃

母亲在家事事顺。

——阿尔科特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相像!

她们的心始终一样。

——瓦普察洛夫

一个高尚的人,如果有一个像他自己一样的儿子,其乐一定不亚于他自己生命的延续。

——斯梯尔

父母的美德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贺拉斯

母爱乃世界上最伟大的势力。

——阿瑟·米

母亲,我祝福您,因为您知道怎样把您的儿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

他将在人生的战斗中获得胜利。

——阿斯杜里亚斯

谁拒绝父母对自己的训导,谁就首先失去了做人的机会。

——哈吉·阿布巴卡·伊芒 

 

 

                                            孝敬父母名言

1.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意思是:

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

出自《劝报亲恩篇》。

2.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意思是:

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

出自《劝报亲恩篇》。

3.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

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

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4.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意思是:

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5.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意思是:

孝是天经地义的。

出自《孝经》。

6.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

 意思是:

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

7.意,面带欢笑。

出自《劝报亲恩篇》。

8.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意思是:

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

出自《劝报亲恩篇》。

9.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意思是:

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

出自《名贤集》。

 

10.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意思是:

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

出自《三国志·魏书》。

11.孟子曰: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说:

“(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

”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12.孟子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说:

“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

”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13.孟子曰: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孟子说:

“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

”出自(春秋)《孟子·尽心上》。

14.孟子曰: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说:

“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15.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

  意思是:

不要让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让父母分担你的忧愁。

出自《劝报亲恩篇》。

16.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意思是:

父母喜好的东西,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准备;父母厌恶的东西,要谨慎地为他们去掉。

残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17.亲有过,谏使更。

恬吾色,柔吾声。

 意思是:

父母有过错,劝他们更改。

要面带笑容,语调柔和。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18.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意思是:

父母疼爱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难呢;父母讨厌我,仍尽孝,才为贤德。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19.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意思是:

妻子贤惠,她的丈夫灾祸就少,子女孝顺,父母就心情舒畅。

出自(明)《增广贤文》。

20.千万经典,孝义为先。

 意思是:

成千上万部经典上都说,孝和义是人首先应当做到的。

出自(清)《增广贤文》

21.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

 意思是:

要时刻体贴、理解父母,不要让父母操心。

出自《劝报亲恩篇》。

22.首孝弟,次谨信。

 意思是:

首先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其次要谨慎,守信用。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23.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意思是:

身上受伤,父母忧虑;道德败坏,父母蒙羞。

出自(请)李毓秀《弟子规》。

24.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意思是:

做人子的,做到孝顺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爱儿子。

出自《大学》

25.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

曾参中夫四德者也。

 意思是:

孝敬父母是道德的开始,敬爱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诚是道德的方向。

曾参是恰恰具有这四种道德的人。

’出自《家语·弟子行》。

26.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

 意思是:

你对父母孝顺,你的子女对你也孝顺;你敬重别人,别人也敬重你。

出自(宋)林逋《省心录》。

27.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意思是:

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出自(明)《增广贤文》。

28.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

 意思是:

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给他们吃饱穿暖;孝敬父母还不要叫父母生气,热爱、尊敬父母才是全孝。

出自《动报亲恩篇》。

29.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

 意思是:

养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顺你,你就必须首先孝顺你自己的父母。

出自《四言》。

30.曾子曰:

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曾子说:

“孝有三点,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给父母带来耻辱,再次是能养活父母。

”出自(春秋)《礼记》。

31.子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

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

”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32.子曰: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

”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33.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说:

“当今的孝子,只是说能够供养父母就行了。

就是狗马,都能得到饲养。

若对父母不孝敬。

那供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出自(春秋)《论语·为政第二》。

 

中国古代儒家“孝道”观浅探

摘要:

“孝”是儒学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

孔孟时期,出现了阐发儒家孝道观的经典著作《孝经》。

历代儒学之士都大力宣扬“孝道”;封建帝王也利用“孝道”来为自己的统治服务;这二者的合力在民间的影响就是《二十四孝》的产生和流传。

关键词:

孝  儒学 伦理道德 《孝经》

以孝事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在当今社会孝悌观念出现了日下的势头,因此,重新探讨和正确阐发儒家孝道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孝”字简释

“孝”的观念产生较早。

“孝”字,古作 ,上面为一老人,下面为一小孩。

康殷说;“象‘子’用头承老人手行走。

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表示‘孝’。

”东汉许慎则解释说:

“孝,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清段玉裁注:

“《礼记》‘孝者,畜也。

’顺于道,不逆于伦。

是之谓畜。

”这些解释虽然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但是意思完全一样,都认为“孝”是尊敬长辈,侍老奉亲。

《礼记·礼运》也说;“何为人义?

父慈、子孝、兄良、弟悌。

”因此,“孝”首先是一种社会道德原则,是处理家庭中长辈和儿女间关系的准则。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演变,“孝”被封建帝王利用来为他们的统治服务。

这样,“孝”就由道德范畴扩展到了政治范畴。

二 阐发儒家孝道观的主要经典著作《孝经》

在儒家经典十三经中,《孝经》“是一部字数最少,内容最浅,而影响最大,引起的争议最多的著作”。

其巨大的影响不是在学术价值上,而是在社会价值上。

以致其面世以来,上自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争相传习,备加尊崇,影响所及远至日本、朝鲜等邻国异族。

《孝经》成书于何时,历来有不同的观点,但“今文《孝经》经过刘向整理后,才确定了后来流行本的规模”。

东汉时,《孝经》就被列为儒家七经之一,当时流行的是孔安国传郑玄注。

自那以后,《孝经》一直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到唐代,玄宗亲自为之作注,更是大力倡行。

宋朝学者邢昺为之作疏。

现今流行的《孝经》本子,就是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的本子。

由于《孝经》将家庭与社会人伦道德紧密结合,加上统治者的积极宣扬,故《孝经》几乎成了封建时代家喻户晓的儒家经典。

对于《孝经》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因而也引起了一系列证伪的官司。

笔者则认为《孝经》是孔子和曾子所作,我们且看两例有力的证据。

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

“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

少孔子四十六岁。

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

作《孝经》。

死于鲁。

”司马迁是位大史学家,治学严谨,考证确凿,加上离春秋战国时代较近,资料转抄讹误甚少,当不会有错。

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也说:

“《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

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举大者言,故曰《孝经》。

”《汉书》言“为曾子陈孝道”,即《史记》载“故授之业”。

从马、班两位史学大家的记载可以看出,《孝经》的最初作者实际上应为两人:

一是孔子;一是曾子。

孔子将孝道口述给曾子,曾子将其记录整理下来,间或插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这就是所谓的孔子“述而不作”。

他们两人的关系类似于当今某篇文章口述者和整理者的关系。

故笔者认为《孝经》的最初作者应是孔子和曾子。

当然,曾子的门人可能也参与了整理《孝经》的工作,于是也有他们的观点及其在书中对他们先生的尊称。

今本《孝经》仅一千七百九十九字,凡十八章。

对于《孝经》的内容,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篇首六七章为本经,其后皆传文”。

《孝经》一书,对于从帝王将相到黎民百姓之间的各个阶层的孝行都有明确规定。

但其基本倾向是以伦理道德教育为政治服务,那就是以孝劝忠,以孝治天下,从而达到《大学》里所说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政治目的。

正因为如此,它才得到历代帝王的极力推崇。

三 孝为德之本 历代儒学之士大力宣扬

孔孟儒学认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的源泉。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就载:

子曰: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孝为德之本的思想在儒家其他著作里也有所反映。

有子曰: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认为孝是仁的基础。

孟子则说:

“亲亲,仁也。

”又说:

“仁之实,事亲是也。

”将侍老奉亲之孝作为仁的实质。

《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载:

“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

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

”指出“孝”是一切德行的起点,是一切德行的大经大本,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根本法则。

[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

“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仁者爱人”是孔子对仁的简明概括。

而他又认为“孝”是“仁”的基础,“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既然孝道观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最高道德准则,那么,为了这种理念价值的推行,就必然有一些最具体最直接的行为要求。

儒学创始者非常重视父母子女间的感情交流,并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和赡养。

诚然,行孝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子女对父母的物质奉养,但是孔子并不停留在物质奉养上,他认为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是不够的,还得在感情上对父母表示真诚的尊敬和爱戴。

所以他又说:

“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如果对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爱戴的话,仅是物质上的奉养,又与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不过,孔子对“孝”的最高阐述是要求子女在父母生前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在父母死后继承他们的遗志立身。

所以孔子说: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周武王和周公旦继承文王的遗志讨灭了商纣王,故孔子赞扬他们说:

“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司马迁著《史记》,班固著《汉书》都是立志完成其父遗留下来的未竟事业,是孔子孝道观最高要求的体现。

孔子对于要求子女孝敬父母做的一些具体行为,典籍中还有如下一些记载:

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父母在世时,要以礼侍奉;死了,要以礼安葬,并且按礼仪祭祀。

孟武伯问孝,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忧。

”关心父母的病痛是讲求孝道之关键。

子曰: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就是要求子女经常在父母面前尽些孝心。

孟子对孔子仁孝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认为孝是仁的实质。

因此,“事孰为大?

事亲为大。

”又说: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

”。

推已及人,把最初产生和存在于家庭中的孝悌观念推广到整个社会,是孟子孝道观的独到见解。

故孟子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孔孟以后,宣扬孝道观的大儒不乏其人。

北宋中期,理学领袖关中张载、洛阳二程都大力阐发孔孟儒学孝道观,从而使孝悌观念在民众中得以迅速传播,并打下深刻的烙印。

张载则把孟子推已及人的孝悌观念作了更深层次的引申。

他提出了“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

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

于时保之,子之翼也。

”二程对“仁”与“孝”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他们指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言为仁之本,非仁之本。

”“为仁之本”与“仁之本”是有区别,仁是本,孝是用,不能混为一谈。

又说:

“人无孝悌不可,而不全力以赴尽孝尽悌也不可。

”不仅要有孝悌观念,而且要有孝的行动。

清朝名儒魏源也对孝道有所阐发,他说:

“君子之言孝也,敬而已矣;君子之言敬也,孝而已矣。

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

”把侍奉双亲的“孝”和“敬”紧密结合起来。

这是魏源的新见解。

四 孝为政之本,统治者对孝道大力提倡

孝悌观念也是统治者为政的根本。

或谓孔子曰:

“子奚不为政?

”子曰:

“《书》云:

‘孝乎!

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从政时,孔子引用《尚书》里的话来解释自己用孝悌观念来影响社会政治,就是参政了。

这一则对话就说明了儒学创史人孔子一开始就将宣扬孝悌观念的活动看成是政治行为。

《孝经·开宗明义章》云: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这就指出了“孝”是伦理道德和政治行为的结合体。

而“孝道”对封建政治的重要性在《孝经·三才章》里则体现得更为具体。

《孝经·三才章》写道: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

”治理国家以道德教化为基础,道德教化以孝行为根本,故孝道既行,天下自然垂拱而治。

《孝经·孝治章》载:

“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只要推行孝悌,就会国泰民安,政治清明。

有子也言: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历代帝王深知提倡孝道孝行对于稳定其统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儒家孝道孝行推崇有加。

汉代统治者为表示推崇孝道,自惠帝始,给多数皇帝谥号前都加一“孝”字,如“孝惠帝”、“孝文帝”等等。

《汉书·艺文志》载:

“汉文帝时《论语》、《孝经》皆置博士。

”《孝经》受到重视。

同时将行孝与否作为选吏的依据,行孝者可以被举为“孝廉”,由朝廷任命为官。

更有甚者,以皇帝九五之尊,撰集注解《孝经》的也屡见不鲜,如晋元帝、梁武帝、唐玄宗等都曾为之作注。

封建统治者重视“孝道”的宣传,主要是为了达到以孝劝忠的目的,其理论基础来自于《大学》里的“三纲八目”。

《大学》开篇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为三纲。

就是一要修明天赋善德,二要治国安民,三要达到以上两项所应当达到的目标。

《大学》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载:

“身修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