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9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专题拔高 文档.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8435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7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9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专题拔高 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9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专题拔高 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9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专题拔高 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9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专题拔高 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9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专题拔高 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9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专题拔高 文档.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9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专题拔高 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9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专题拔高 文档.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9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专题拔高 文档.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9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专题拔高文档

专题宏观思维图表

宏观知识结构

宏观识记方法

项目

新航路的开辟

一大目的:

寻找贵金属黄金

两条航线:

向西到达美洲;向东到达亚洲

三大条件:

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地理知识

四大航海家:

哥伦布;迪亚士;达·伽马;麦哲伦

殖民扩张

一个世界霸主:

英国18世纪成为“日不落帝国”,夺取世界霸权

两大世界影响:

对欧洲,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对亚非拉地区,造成贫困落后

三大殖民争霸战争:

英国与西班牙;英国与荷兰;英国与法国

四大殖民扩张手段:

抢占殖民地;掠夺金银财富;屠杀当地居民;从事黑奴贸易

工业革命

一个带头国家:

英国

一项核心技术:

蒸汽机

两大变革:

生产技术从手工劳动到机器生产;生产关系,从手工工场到工厂

三大扩张利器:

坚船利炮;廉价商品;交通运输工具火车轮船

四大影响:

自由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

第二次

工业革命

一个时代:

电气时代

两个中心:

美国和德国

三个特点: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多个国家同时进行;部分国家交叉进行

四点成就:

电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创新和使用;化学工业的发展;钢铁工业的进步

两大热考命题主线

主线一 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知识主线

1.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世纪)

重大事件:

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2.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

重大事件: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三大革命)、欧洲封建国家改革、启蒙运动。

3.发展——蒸汽时代(19世纪初~1870年)

重大事件:

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美国内战、日俄改革、意德统一)、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革命风暴)。

4.成熟——电气时代前期(1870~1918年)

重大事件:

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5.相对稳定发展——电气时代后期(1918~1945年)

(1)战后初期(1918~1923):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严重破坏,美国开始取代英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2)20世纪20年代(1923~1929):

经济复苏,相对稳定和繁荣。

(3)20世纪30年代(1929~1939):

爆发世界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上台并对外侵略扩张。

(4)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39~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

6.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1945年至今)

(1)1945~1950年:

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并达到战前水平,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2)1950~1973年: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联邦德国、日本经济崛起),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发展到美日欧三足鼎立。

(3)1973年~20世纪80年代初:

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互交织(“滞胀”阶段)。

(4)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初:

经济回升并增长。

(5)20世纪90年代以后: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知识经济兴起。

►真题优练

1.(2013·山东高考)美国杜邦公司的历史是两个多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缩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片断一 初创

1802年,从法国购进机器,在特拉华州的威尔明顿市郊创建了火药厂,生产黑色火药。

不久,法国订单便源源不断到来。

1805年,美国军方宣布,其所需火药将全部由杜邦火药厂生产。

片断二 发展

1902年,建立东部实验室,它是美国最早的工业实验室之一。

1903年,建立中央实验站,并利用其在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生产清漆和其它非炸药类产品。

片断三 转型

1920年,关闭了威尔明顿市郊的火药厂。

1922~1925年,研发出快干型耐磨亮漆,用于汽车生产;制造出成本低廉且耐用的塑胶产品。

1929~1943年,发明尼龙;研制出可用于音像磁带、雨衣、不粘锅等产品的新型涂料。

1958年,成立公司国际部。

此后,海外投资持续增长。

——据胡国成《美国现代化工之父——杜邦》等

(1)据片断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杜邦火药厂初创时期利用了哪些有利条件。

(2)据片断二,指出杜邦公司的发展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哪些特点。

(3)据片断三,概括指出杜邦公司自1920年起进行了哪些战略调整,并说明其历史背景。

答案 

(1)利用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契机,采用机器生产;当时战争不断,火药市场广阔(若从殖民扩张或美国西部开发等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化学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兴起。

(3)①由军用生产为主转向民用生产为主(或由火药生产为主转向化工行业的多个领域)。

背景:

一战后,出现了和平局面;美国经济进入繁荣时期。

②扩大海外市场,增加海外投资。

背景:

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二战后确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总结提升

全面理解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

(1)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2)阶段

①以积累原始资本为主要目标,掠夺金银等贵重金属、财富为主要手段的早期阶段;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拓展。

②以争夺商品销售市场与原料产地为主要目标的中期阶段;中期殖民扩张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③以寻求投资场所为目的,积极展开对外资本输出为目标的帝国主义阶段,使世界几乎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3)评价

①破坏性:

给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痛苦,造成当地社会的混乱、文明序列的断裂、经济的倒退。

②建设性:

给殖民地半殖民地输入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带去了历史发展的活力,刺激了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主线二 中国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关联

►知识主线

时间

推动力

历史进程

对中国的影响

15~16世纪

新航路开辟

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葡萄牙强租澳门,中国面临来自欧洲的威胁

17~18世纪

早期殖民扩张

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①荷兰侵占台湾;②西学东渐

19世纪中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①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近代化起步(洋务运动);③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中国新思潮萌发);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①列强继续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③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如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20世纪

40年代以来

第三次科技革命

经济全球化明显加速

①初期中国再次与世界科技潮流失之交臂;②中国实行改革开放,重新追赶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推动了现代化建设;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真题优练

2.(2012·广东高考,节选)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

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

材料二 (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

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

——《饮冰室合集)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原题)

(2)材料二中的“旧工业”指什么?

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联系。

(原题)

答案 

(1)新航路开辟;西班牙对美洲殖民扩张和掠夺;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2)传统手工业。

英法等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国家;对外扩张,中国遭到侵略;采用机器大生产的洋货物美价廉,涌入中国,传统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

►总结提升

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

政治

两次鸦片战争导致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与性质、对外政策发生巨变;引发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

经济

近代工业产生(洋务、民族企业);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步发展

文化

开眼看世界,西学渐近;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

第二次工

业革命

政治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救亡图存运动高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经济

列强资本输出、扩张加剧;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社会生活变化

文化

实业救国思潮;新文化运动;社会生活进一步变化

十大全新押题视角

考向1 ·东西方文明差异的根源

西方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平等、法治的社会传统,而古老的中国则衍生出对权力的膜拜和等级尊卑鲜明的社会秩序。

导致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方式上的动与静的差别

B.经营方式上开放与封闭的差别

C.经济形态上商品经济与农耕经济的差别

D.文化观念上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别

答案 C

解析 经济形态是一切社会存在的基础,商品经济因为是开放、动态的,要求平等、法治做保障;农耕经济的相对稳定和封闭性,则要求整合集体的力量改造自然和权力的庇护,自然衍生出对权力的膜拜,其尊卑等级的社会秩序也就随之形成,可以判断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的差别都是由C项决定的。

考向2 ·人类文明的多元性

《文明史纲》:

“我们所说的‘工业文明’正处于合成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

所有文明已经、正在或将要受到它的冲击。

然而,即使假定世界上所有文明或早或晚终将采纳相同的技术……我们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

”作者强调的是(  )

A.工业文明正在以其独特优势席卷世界

B.文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呈多元状态

C.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仍保留其原有特征

D.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不断相互吸收、融合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工业文明’正处于合成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可以看出世界文明正走向统一;从材料“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可以看出未来的世界文明仍然是多元的文明。

在工业文明冲击下,落后的农耕文明必然会发生变化,吸收先进的工业文明的成果,体现出向着未来进步的趋向。

但是受到工业文明冲击的民族,并不能完全的否定本民族的传统文明,世界文明继续呈现着多元化的局面。

A、C两项都是说了一个方面;D项材料未体现。

考向3 ·英国的经济理念创新

《大国崛起》:

“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

即荷兰、英国和美国。

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

A.国家实行奖励对外贸易的政策

B.创立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

C.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D.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经分析可知A项属于各国都采用的政策,故应该排除;B项属于荷兰,也应该排除;D项属于美国,应排除;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项。

考向4 ·中西海洋远航的比较

有人说,欧洲人开辟新航路追求的是“物质财富”,而郑和下西洋则追求“精神财富”,如果把二者结合在一起,就称得上完美的航行了。

对这句话的错误理解是(  )

A.强调这两次航行都有美中不足

B.郑和下西洋是宣扬国威的政治行为

C.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是一种掠夺

D.同时指出了两次航行的弊端

答案 A

解析 B、C两项容易判断为正确理解,从“如果把二者结合在一起,就称得上完美的航行了”也可判断两次航行都不完美,都有弊端,排除D项。

“美中不足”应该是以美为主,材料并未强调,故A项理解错误。

考向5 ·欧洲对近代中国的认识变化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欧洲人开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比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

”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B.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的开展D.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加深

答案 C

解析 18世纪70年代,工业革命以英国为发端,随后扩展到欧美国家。

随着蒸汽机的广泛应用,煤矿成为欧洲工业国觊觎的重要资源。

资源丰富,但落后的中国必然成为工业国掠夺的对象。

“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比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等关键信息与这一历史特征符合,故选C。

考向6 ·生态史观审视新航路开辟

美国史学家克罗斯比在《哥伦布交流》序言中说:

“历史学者在探寻新旧世界重新接触的真正意义之时,受到传统的局限。

生态学者在粗略浏览了16世纪的原始资料之后会发现:

哥伦布航行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变化,在本质上是生物意义上的。

”这表明作者(  )

A.否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B.从生态视角解释欧洲向美洲的殖民

C.为欧洲殖民者进行辩护

D.以欧洲为中心来评价哥伦布的航行

答案 B

解析 生态学者从生物意义视角重新解读哥伦布航行所带来的变化与影响是材料的核心观点,比较备选项,只有B项表述与材料立意一致。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

考向7 ·非洲国界与殖民地化的关联

据统计,在非洲国家的边界中,仅有26%是由河流、湖泊和山脉构成的自然边界,其余都是人为划定的,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非洲国家之间经常爆发战争

B.欧洲殖民者的侵略所造成

C.非洲各民族是一种杂居的方式

D.非洲大陆的经济具有分散性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了欧洲殖民者们在非洲进行殖民分割、划分势力范围的情况,通过这些殖民活动,非洲被瓜分殆尽。

考向8 ·中外城市化对比

某校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如下资料:

《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与最初的文明》《英国城市化的核心动力:

工业革命与工业化》《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和《苏联时期俄国城市化的特征及历史渊源》。

其研究主题应该是(  )

A.工业革命与城市化进程

B.中国与西方城市化进程对比

C.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D.工业革命前后的东西方世界

答案 B

考向9 ·社会转型中的东西方世界

有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

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

A.政权发生更替B.社会形态转变

C.国力对比变化D.文化途径迥异

答案 B

解析 中国明代被清代取代,依然是封建王朝;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故两者在社会形态转变上存在本质区别,故B项符合题意。

考向10 ·不同时期的东西方世界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同时期各国GDP数据统计

   国家

时间

中国

美国

英国

日本

1820年

32.9%

1.8%

9.5%

3%

1900年

6%

23.6%

18.5%

2.4%

材料二 近30年来中国GDP年均增速达9.8%,这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中国GDP总量达51.93万亿人民币,据联合国2013年7月3日报告,在世界全球增速平均2.3%情况下,中国2013年增速仍达8.5%。

——2013.7.29:

《数字中国》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GDP出现的变化。

(2)在20世纪初,为什么英美GDP能大幅超越中国?

(3)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经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要分析原因。

答案 

(1)变化:

由1820年的世界第一,到1900年大幅落后于英美等新兴国家。

(2)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工业革命,近代科技进步,殖民扩张与掠夺,海外贸易。

(3)高速增长、总量居世界第二。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多边)贸易。

(如有具体的正确表达可酌情给分,例:

十一届三中全会、体制改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等)。

专题针对练(九)

一、选择题

1.(2015·海南高考)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

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C.外来疾病导致美欧原住民大量死亡

D.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A、C两项都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故A、C两项错误。

“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是欧洲长期不断征服美洲的结果,故B项正确。

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是表现而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

2.某史学家说,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了全球的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

这里“全球分裂”是指(  )

A.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争夺殖民霸权

B.欧洲形成了两个政治军事集团

C.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格局形成

D.欧美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鸿沟扩大

答案 D

解析 殖民掠夺将财富从亚非拉转移到欧美国家并转化为资本,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推动了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亚非拉国家的贫穷和落后,从这个意义上说,造成了“全球分裂”。

3.马克思指出:

“……几乎独占了东印度的贸易及欧洲西南部和东北部之间的商业往来。

它的渔业、海运业和工场手工业,都胜过任何别的国家。

这个共和国的资本也许比欧洲所有其他国家的资本总和还要多。

”材料描述的是(  )

A.19世纪的英国B.16世纪的西班牙

C.20世纪的美国D.17世纪的荷兰

答案 D

解析 根据“几乎独占……商业往来”“海运业……胜过任何别的国家”可知此国海上运输业发达,据此可知答案为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D项符合题意。

A、B两项都与“共和国”这一限定不符,C项则不是靠“工场手工业”崛起,都予以排除。

4.“在一个世纪里,西班牙的物价上升了约四倍……(在这场运动中)获利最大的是商品生产的经营者,即手工工场主、资本主义农场主、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牧场的新贵族,还有缴纳定额货币地租的富裕佃农。

”材料所述的这场运动(  )

A.引发了圈地运动,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

B.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宗教改革

C.促进了阶级关系的变动

D.加剧了殖民扩张,导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物价上升四倍”“获利最大的是手工工场主、资本主义农场主、新贵族和佃农”可知该运动是“价格革命”,“价格革命”使从事商品生产的新兴资产阶级获利,使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主衰落,从而促进阶级关系的变动,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D三项与“价格革命”没有关联,故A、B、D三项错误。

5.数据表明,1851年至1871年的英国女性在商业、公共管理、医药和教育领域受雇用的人数从95000人增加到138400人,增长率达44.9%。

1851年至1911年女性职员从2000人增加到166000人,占职员的比例从2%增加到20%。

这种变化最能说明(  )

A.对外殖民扩张,男性远离故乡

B.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

C.科学技术发展,妇女思想解放

D.工业革命完成,妇女角色改变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关键是把时代特征与英国女性就业人数增加的趋势相结合分析,选择最恰当的一个选项。

A、B、C、D四项都是女性就业人数和女性职员比重增加的原因,但题干仅是涉及1851至1871年英国女性在某些领域受雇用人数的增加和1851至1911年女性职员比例上升的现象,最能说明工业革命后妇女由仅负责家务管理到可参与社会劳动,故排除A、B、C三项,D项正确。

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

”材料指出了(  )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C.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

D.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答案 A

解析 据“向外”即可排除B项与C项,“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说的是背景,不是作用,故D项不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

7.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中曾有如下描述:

“一个人抽出金属丝,另一个人拉直,第三个人切断,第四个人削尖,第五个人打磨顶部做出头……用这种方法,做一枚别针的工序被分为18个单独的操作程序。

”这主要反映了(  )

A.万能蒸汽机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B.工人独立完成生产的能力大幅下降

C.手工工场中生产的复杂化和低效率

D.工厂制度下对劳动过程的合理组织

答案 D

解析 关键信息:

“1776”“做一枚别针的工序被分为18个单独的操作程序”。

题干反映工业革命后工厂制度下流水线生产现象,是对劳动过程的合理组织,提高了劳动效率,D项正确。

A项说法正确,但题干未涉及;流水线生产可以降低工人个体技术要求,提高工作效率,B项说法不正确;C项“手工工场”“复杂化和低效率”说法都是错误的。

8.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一场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变革。

它包括生产组织变革、技术变革和社会阶级关系变革。

下列与之对应正确的是(  )

A.工厂→蒸汽机→工业资产阶级

B.工场→蒸汽机→产业工人阶级

C.圈地运动→珍妮机→金融资产阶级

D.工厂→飞梭→中小资产阶级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成为主要生产组织形式,蒸汽动力和机器生产是主要的技术变革,产业工人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主要阶级,所以A项正确;工场是在工业革命之前的生产模式,所以B项不正确;同时圈地运动也是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所以C项不正确;工业革命的开始是以1765年珍妮纺纱机的发明为标志,而飞梭是在1733年发明的,是在工业革命之前,所以D项不正确。

故选A。

9.下表为1688~1863年英国的财富结构,反映的本质是(  )

英国的财富结构(1688~1863年,单位:

百万英镑)

年份

可再生资本

土地

储备、金银具、铸币等

总计

1688年

112

180

28

320

1800年

665

825

250

1740

1832年

1112

1438

293

2843

1863年

3749

1864

500

6113

注:

“可再生资本”包括住房及其他社会设施建筑、工商业设备投资与建筑、运输系统线路与工具等。

(资料引自C.H.范斯坦《大不列颠的资本形成》)

A.工业革命使英国财富结构发生变化

B.产业结构的变化

C.逐步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D.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答案 C

解析 读表可知“可再生资本”占的比重超过了土地,工业革命使英国财富结构发生变化,这只是表面现象,本质上反映出“可再生资本”代表的工业资本超过了农业资本,英国逐步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故A项错误,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排除B、D两项。

10.影响下面表格中经济指数变化的主要社会因素是(  )

年份

1870年

1880年

1890年

1900年

1913年

世界工业发展指数

20

27

41

59

100

世界贸

易指数

24

36

48

68

1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