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的综合含详细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8321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的综合含详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的综合含详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的综合含详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的综合含详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的综合含详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的综合含详细答案.docx

《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的综合含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的综合含详细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的综合含详细答案.docx

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的综合含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下面对《钱塘湖春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首联中“孤山寺北贾亭西”写诗人的行踪;“水面初平云脚低”写远望湖水平堤,朵朵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B.颔联中作者通过描写莺莺燕燕的动态,展现了春天的活力与生机。

C.颈联中的“乱”字,描绘了暮春时节百花盛开、美不胜收的迷人景色。

D.尾联中“行不足”说明诗人看不够美景,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这首诗写的是早春的西湖景色。

“乱花”是指早春时节纷繁开放的花,不是“暮春时节”。

故答案为C。

2.阅读许浑的《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①》一诗,回答问题。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②,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③,河声入海遥。

帝乡④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①阙:

指唐都城长安。

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是应召入京。

②太华:

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境内;中条:

山名,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

③迥:

远。

④帝乡:

京都,指长安。

(1)首联中“______”暗合诗题中的秋日,“______”点明诗人自己是漂泊之人。

尾联以“到帝乡”与“梦渔樵”对照,含蓄地表达了______的矛盾心境。

(2)赏析划线句。

【答案】

(1)红叶长亭出仕与归隐(或他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留恋闲适逍遥的生活)

(2)运用了拟人,写出残云、疏雨对太华山、中条山的依恋,写景壮阔、意趣盎然;写出初见潼关之景的喜悦之情和诗人开阔的胸襟。

或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诗人用“残云的归”来点染华山,用“疏雨的过”来烘托中条山,静中有动,意趣盎然。

写出了初见潼关之景的惊喜之情和诗人开阔的胸襟。

或借景抒情,借“残云聚集在高耸的华山,秋雨洒落到中条山上”的壮阔之景,写出初见潼关之景的惊喜之情和诗人开阔的胸襟。

或从炼字的角度分析,“归”“过”用得好。

动词“归”,聚集的意思,“过”,经过洒落的意思,写出了初见潼关的“残云聚集在高耸的华山,秋雨洒落到中条山上”的壮阔之景,抒发了诗人的惊喜之情和诗人开阔的胸襟。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1)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首联“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中的“红叶”交代了时间,与题目中的“秋日”相照应;“长亭”是古时道路每十里设长亭,供行旅停息。

暗示诗人自己是漂泊之人。

尾联“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中的“帝乡”指的是京都长安,“渔樵”是指渔人樵夫们的那种闲适逍遥的生活。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既有出仕做官的思想,也有对归隐的闲适生活的向往。

所以心情是复杂矛盾的。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

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诗句“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从修辞的角度看,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从写作手法看,运用了“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的手法;从炼字的角度看,“归”“过”两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残云聚集在高耸的华山,秋雨洒落到中条山上的壮美景色。

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结合诗句所表达的作者“初见潼关的欣喜”和“表达宽阔的胸襟”来分析作答。

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菩萨蛮

舒亶

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

去住若为情①,西江潮欲平。

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

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注:

①若为情:

何以为情,难为情。

1.赏析“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的表达效果。

2.“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画船上的船夫捶着鼓催促着你启程,在高楼上我端着酒想把你留住。

该句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把将别而又不忍离别的情景映衬得十分强烈,突出强调了作者与好友的深厚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2.从将别想到别后,笔意拓展,以问句结尾,表达了作者与好友的深厚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寄托了重逢的希望,情深意长。

【解析】

1.试题分析: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

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诗句“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把船夫捶鼓催促启程和朋友把酒挽留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地表达了作者与好友之间的深情厚意和依依惜别之情。

2.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诗句“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的意思是:

今天这酒杯空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与你同饮!

叙写的是情景和思忖的结合。

将送别之人心中的不舍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抒发了词人希望再与君重逢的迫切愿望。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4.古诗词阅读

名词解释:

酬和诗,一般为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

宋人洪迈说:

“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

”代表诗作有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写作背景:

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试,路过渑池,止于奉闲僧舍。

嘉祐六年苏轼赴凤翔签判任,再过渑池,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兄长,后苏轼作诗相和。

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

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请仔细品读上述内容,回答问题。

(1)苏轼以“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一联答苏辙的“________”,以“________”一句答苏辙的“无方骓马但鸣嘶”,以可见,所谓酬和必答来意。

(2)苏轼在首联里以“应似飞鸿踏雪泥”答苏辙首联的“怕雪泥”,结合两诗内容,借助“名词解释”和“写作背景”,简析苏轼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旧宿僧房壁共题路长人困蹇驴嘶示例1:

苏轼把人生看作漫漫征途,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又飞走,追求远大前程,没有地方会是终点。

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

示例2:

苏轼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

苏轼借此劝勉兄弟,即使“独游”路上“佳味少”,但回想往昔艰难,也要珍重当下的每时每事。

示例3:

苏轼认为即使面对人生的“雪泥”也不用怕,可如飞鸿一般“踏”上去,以此鼓励兄弟将人生诸事皆可看作偶然与平常,乐观对待,用追求前路来替代怀缅往事,以此来化解忧恼。

【解析】

【详解】

考查诗句的熟记和赏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这类题型,可从这些方面来思考:

诗歌的内容和主题,重点诗句或字词,写作背景、作者的经历和情感等。

对于结合诗文内容填写诗句,学生要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正确把握内容,才能准确地判断。

根据诗文内容可知:

苏轼以“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一联答苏辙的“旧宿僧房壁共题”,以“路长人困蹇驴嘶”​一句答苏辙的“无方骓马但鸣嘶”,以可见,所谓酬和必答来意。

(2)写作背景:

曾经借宿过的渑池僧舍,如今已经成为一座收藏逝去老僧骨灰的新塔,再次路过渑池的苏轼、苏辙兄弟,再也无法查看曾经在僧舍里的题字了。

人生动荡漂泊,总是会让人生出愁绪,可是苏轼在诗作《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却这样劝勉弟弟,同时也抚慰世人。

名词解释: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生旅程中的足迹像什么呢?

应该就如飞来飞去的鸿鹄,随机停歇,在雪地上留下的泥爪印一样。

鸿鹄到处飞,从不确定目的地,落脚点本来就是偶然不确定的事情。

人生无常,顺其自然,该来来,该去去,不必牢牢惦记,时时牵挂,便可少些烦恼。

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

5.阅读《渡荆门送别》,完成下列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面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作者李白乘舟渡江从遥远的荆门外,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B.颔联写高山随着平野渐渐隐去,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C.颈联写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D.尾联写作者还是更怜惜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作者的万里行舟。

2.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山随平野尽”,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

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B.“江入大荒流”,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C.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

D.颔联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在颈联分别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远景与近景。

3.对这首诗主题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

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B.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C.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

D.沈德潜说:

“作故乡亲友思千里之外人,愈有意味”。

高适《除夜作》,也写到“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故乡今夜思千里”,因自己思乡而想象家里人思己,从对方入手来写自己的情感,情感的表达更为含蓄。

“愁鬓明朝又一年”,本是自己因思乡而愁,却说家人哀愁之中又是一年。

这与李白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是不同的。

【答案】

1.C

2.D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项错误,应该是来到遥远的荆门,而不是从遥远的荆门出发;B项错误,是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而不是山和平野渐渐隐去;C项正确;D项错误,怜:

怜爱。

不能说成怜惜,没有可惜之意,应该是爱恋,怜爱。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D项错误,颈联分别从不同角度描写了长江的近景与远景,而不是远景与近景。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D项错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可以理解为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

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所以,这种借他物而言己情的手法与“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中所用的手法是一样的。

故选D。

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小重山·端午①

舒頔(dí)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②。

空惆怅③,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释:

①《小重山·端午》是元曲作家、诗人、词人舒頔的作品,作于明朝建立(1368年)之后的一个端午节。

舒頔生平处于元明之际,《新元史》称他"遭逢乱世","尝避寇岩谷,被执,頔正色叱贼(指朱元璋等起义军),贼感而释之"。

他忠于元朝,入明不仕。

②五色臂丝:

荆楚风俗,端午节以红、黄、蓝、白、黑五彩丝系臂,相传这五彩丝线代表着东、西、南、北、中五方神力,可以抵御邪祟灾瘟,人们称之为"长命线"。

一说这五彩象征着五色龙,可以降服鬼怪。

③惆怅:

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楚辞·九辩》:

"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

"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描写的是荆楚之地的端午风俗。

全词从"碧艾香蒲"入笔,"处处忙"“儿共女”“庆端阳”,描摹出一幅合家团圆共度佳节的温馨,刻画出了中华民族在节日之中共享天伦的乐趣。

B.作者"空惆怅"是因无人解,"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C.上阕的最后两句"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将全词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为下阕的悼念屈原奠定了基调,为抒情作了铺垫。

D.此词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将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把内心的情感抒发得深沉、有力。

2.该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B

2.作者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画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

作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淡忘了端午节浓厚的历史内涵,表达了作者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深切怀念,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之情。

【解析】

1.B错误,“谁复吊沅湘”,交代了“空惆怅”的缘由,“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2.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本曲以端午节为载体,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画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与下片的“无人解”形成鲜明对比。

但沅湘之水却把作者带入了历史,通过纪怀屈原抒发自己对元朝覆灭的感伤和不仕明朝的节烈,“空惆怅,谁复吊沅湘”“无人解”等诗句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7.古代诗歌阅读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①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释)①十年离乱:

指发生于李益八岁到十六岁时的安史之乱及其后的藩镇混战、外族入侵等战乱,使兄弟俩分别已十年。

1.对这两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写于唐朝战乱期间,都写到了战争使兄弟离散的痛苦。

B.《月夜忆舍弟》首联写边塞秋景,颔联写望月怀乡,引出忆弟。

C.《喜见外弟又言别》颈联写叙旧时间很长,正面表现欢聚喜悦。

D.两首诗都语言凝炼,朴素自然,感情深沉,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

【答案】

1.C

2.这两句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的意思是露水从今夜开始更凉更白,月亮是故乡的最圆最亮,这里的景融入了诗人更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思亲思乡情感的真实体现。

【解析】

1.C错误,颈联是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说从今夜起进入白露的天气了,天气开始变冷了,十分想念故乡的明月。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8.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贼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下列关于这首词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破阵子”是词牌名,这是辛弃疾寄给他的朋友陈同甫的一首词。

B.开篇第一句,将“挑”与“看”两个动作冠以“醉里”二字使笔触由外在形象的刻画透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是两个对仗极工、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D.“沙场秋点兵”中这个“秋”字用得极好既点明了季节,又渲染了战争的悲凉气氛。

2.“可怜白发生”一句与标题中的“壮词”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D

2.不矛盾,这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和愤慨。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沙场秋点兵”中的这个“秋”字用得好,既交代了出征的时间,又暗含是在“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表达的是一种豪壮,并不是“渲染了战争的悲凉气氛”。

故答案为D。

2.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可怜白发生”一句正是这一情感抒发的集中体现,所以也是“壮”词,只不过是由开始的“雄壮、豪壮”变成了“悲壮”。

但表达的“爱国”情怀并没有改变。

所以,“可怜白发生”一句与标题中的“壮词”并不矛盾。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9.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小题

南乡子(四川道中作)

曹伯启

蜀道古来难,数日驱驰兴已阑①。

石栈②天梯三百尺,危栏;应被旁人画里看。

两握不曾干③,俯瞰飞流过石滩。

到晚才知身是我,平安。

孤馆④青灯夜更寒。

(注释)①阑:

尽。

意兴阑珊,兴致全无。

②石栈:

山壁上凿出的栈道。

③“两握”句:

两手紧张时掌中多汗。

④孤馆:

指简陋的驿站或客店。

蜀道难(节选)

李白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①。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②,砯崖③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注释)①凋朱颜:

红颜带忧色,如花凋谢。

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②喧豗(huī):

喧闹声,这里指急流和瀑布发出的巨大响声。

③砯(pīng)崖:

水冲击石壁。

(李白《蜀道难》集评)

唐·殷璠:

白性嗜酒,志不拘检,常林栖十数载,故其为文章,率多纵逸。

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

(《河岳英灵集》卷上)

明·朱谏:

首二句以叹辞而发其端,末二句以叹辞而结其意,首尾相应,而关键之密也。

白此诗极其雄壮,而铺叙有条,起止有法,唐诗之绝唱者。

(《李诗选注》卷二)

清·钱良择:

篇中三言“蜀道之难”,所谓一唱三叹也。

突然以嗟叹起,嗟叹结,创格也。

(《唐音审体》卷一)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数日驱驰兴已阑(____)

(2)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

(3)白性嗜酒(______)(4)故其为文章(______)

2.用现代汉语描绘下面句子的场景。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3.结合诗歌内容体会曹伯启登蜀道的复杂情感。

4.上面两首诗用了同样的手法凸显“蜀道难”,请找出并分析。

5.根据(集评)内容,推测李白《蜀道难》一诗的结构特点。

【答案】

1.几距离特别爱好,酷爱所以,因此

2.急流瀑布飞泻,争相发出巨大的声响,喧闹异常;水在陡峭的岩壁上反复冲击,像接连不断的雷声一直在山涧鸣响。

3.从“三百尺”、“飞流过石滩”等可以感受到到作者冒险时内心的恐惧与惊悸;从“应被旁人画里看”等可以感受到作者历险结束后流露出的满足感与自豪。

4.两文都使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南乡子》中的“石栈天梯三百尺”是正面写蜀道的高险,“两握不曾干”写了两手一直紧张到出汗,从侧面体现了蜀道难。

《蜀道难》选段中的“连峰去天不盈尺”等句子正面写蜀道高险,“使人听此凋朱颜”则写人的害怕,侧面体现蜀道难。

5.首尾呼应,“首二句以叹辞而发其端,末二句以叹辞而结其意,首尾相应”;“蜀道难”三次出现,贯穿全诗,循环往复,一唱三叹。

【解析】

1.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诗歌(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去”:

距离。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嗜”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特别爱好,酷爱”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题干要求用现代汉语描绘下面句子的场景。

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

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

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此题可运用视听结合的方法,把瀑布飞泻、鸣响异常等美丽景象描绘出来。

3.要求体会曹伯启登蜀道的复杂情感。

文言文要点的概括。

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如可分析“三百尺”“飞流过石滩”等句,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作者恐惧与惊悸的情感。

还可分析“应被旁人画里看”语句,写的是满足与自豪是情绪。

所以说曹伯启登蜀道时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

4.比较阅读。

考查两首诗使用的表现手法。

可分析曹诗的“石栈天梯三百尺”和李诗的“连峰去天不盈尺”,这都是从正面写蜀道的高险。

还可分析曹诗的“两握不曾干”和李诗的“使人听此凋朱颜”,这些都是从侧面表现蜀道之难。

所以,两首诗都使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5.题干要求推测李白《蜀道难》一诗的结构特点。

一定要读懂【集评】内容。

如从“首二句以叹辞而发其端,末二句以叹辞而结其意,首尾相应”一句可以分析出《蜀道难》首尾呼应的特点。

再如从“蜀道难”三次出现,间隔反复,一唱三叹,一意三叠,酣畅淋漓,痛快至极。

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者感情逐步加深。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qīn):

马跑得很快。

②卢龙塞:

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诗中人物所处环境的特点。

(2)结合全诗,试概括“边将心”蕴含的具体感情。

【答案】

特点:

天气寒冷,或萧条、萧索、或天气恶劣;军情紧急或危急或紧张。

边将饱受险恶环境的痛苦,或军旅生活艰辛的痛苦;对长久战争的厌倦;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解析】

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首联描写边塞的白草为北风所凋,战马奔驰,外族军队步步逼近,正在加紧寇边的景象,营造了衰败/肃杀、寒冷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着力刻画边将的形象,表现其久戍不归的痛苦心理;在秋天的夜晚,清冷的月光照着城楼上的戍边老将,他凝望着秋空中的明月,不禁想到万里之外的家人,心中涌起一阵凄楚之情。

秋月本为寻常之物,但与戍楼联系起来,就暗示出了边将的思家之念。

“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是诗人从边将的形象中自然引发出来的深深的感叹,表达了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恶。

11.阅读古诗,完成下列题目。

金陵酒肆留别①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②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③。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释)①诗人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