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面每个行业详细内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7963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68.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二五规划面每个行业详细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十二五规划面每个行业详细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十二五规划面每个行业详细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十二五规划面每个行业详细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十二五规划面每个行业详细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二五规划面每个行业详细内容.docx

《十二五规划面每个行业详细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二五规划面每个行业详细内容.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二五规划面每个行业详细内容.docx

十二五规划面每个行业详细内容

“十二五”规划

核心:

(1)两大主题:

(A)区域发展和城镇化(B)结构调整:

产业升级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四大新亮点:

(A)下调GDP增长目标(B)制定节能和碳排放新目标

(C)强调提高居民收入与改善收入分配(D)保障性住房与社会保障体系

(3)七大改革攻坚:

(A)能源和资源价格改革(B)土地市场和物业税改革

(C)财政和税收改革(D)促进服务业和私营部门发展的措施

(E)金融业改革(F)户口改革和农村土地改革(G)国有企业改革

(4)“十二五”:

产业规划

(A)文化产业:

转变发展是主线(B)服务业:

指标将大幅调高

(C)能源:

结构调整煤炭比重将降(D)医药:

产业升级占领技术高点

(E)工业:

李毅中详解核心任务(F)石化行业:

进行结构调整

(G)汽车:

目标3000万辆角逐强国(H)交通:

快速铁路网将达4万公里

(I)农业:

重点完成增收等四项工作

(5)“十二五”:

地区规划

1广东:

新能源汽车为重点发展产业2北京十二五规划首提“重点区域”

3上海:

产业九大领域增投500亿4浙江:

十二五转型主攻现代服务业

5重庆:

1.5万亿工业投资计划6天津:

200亿支持科技中小企业

7山东:

半岛蓝色经济区进国家规划8江苏:

打造沿海低碳经济示范区

9海南:

谋篇布局旅游岛建设10河南:

着力发展七大新兴产业

(6)五大投资机会

1精神文明(文化、影视、传媒)2扩大内需(流通、零售、旅游)

3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新的股市制度红利)4节能减排(新能源、环保)

5生物医药产业(生物药、疫苗、基因)

(7)股市

(8)“十一五”规划回顾

1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2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入

3人民生活也得到持续改善4结构调整仍任重道远

 

正文:

两主题,四亮点,七改革

据参考消息援引美国《华尔街日报》网日前发表博客评论,题为《中国十二五规划会有什么不同?

》,作者为汪涛。

文章摘编如下:

每五年,中国会就国家发展制定一个全面规划,设立一些主要的经济和社会目标,引导未来五年的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

下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在10月中旬召开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进行讨论。

我们对十二五规划有什么预期?

中国会下调中期增长目标,把重心更多地放在调整结构上吗?

政府接下来将大力进行哪些重要改革?

各地区和行业会确定具体的投资和增长目标吗?

最重要的是,投资者应关注什么?

─10月中旬讨论的只是十二五规划纲要和总体框架。

完整的规划将于明年3月提交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其中将包括经济和社会的具体目标。

随后各地区和行业将公布与这一规划吻合的各自的五年规划。

─我们预计十二五规划将调低中期GDP增长目标,着重强调调整结构。

诸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平衡区域发展”、“产业升级”和“节能减排”等出现在十一五规划中、已为大家耳熟能详的语句均将继续出现在十二五规划中。

─在十二五规划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关键词,包括“改善收入分配”,“保障性住房”,“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土地市场和房产税改革”。

由于五年规划中大部分目标不具约束性,因此新的和原有的主题能否得到切实有力执行尚是个问号。

─中期来说,相对传统产业而言,科技、消费和服务相关的产业将从中国的结构调整中获得更大的好处。

然而,在未来一两年,我们认为区域发展与产业升级两大主题将最为重要。

在开始阶段,它们将表现为内陆基础设施和工业园区的更多投资,以及机械设备方面投资的增加。

上一个五年规划喜忧参半

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被视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强调增长质量而非仅看增长速度,并提出了可能影响深远的结构性调整蓝图。

十一五规划还出台了各种措施以实现增长的“再平衡”,包括首次提出了节能目标,计划在五年时间内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

结果是喜忧参半。

在过去五年,尽管遭遇了全球金融危机,中国GDP增长仍远远超过了最初设定的目标(目标为年均增长7.5%,实际为11.4%)。

中国看上去也会完成其它多数量化目标。

但是,结构性调整进展缓慢:

投资占GDP比重在过去五年进一步上升,反之居民消费所占比重下降,政府和国有企业在控制和分配经济资源中所发挥的作用加大;经常项目盈余占GDP比重快速增加,仅在全球金融危机后有所回落;能源资源价格改革、国企改革等许多结构性改革出现了停滞徘徊。

下一个五年规划的同与不同

下一个五年规划(十二五规划)必须解决许多十一五规划同样面对的问题,但面临的形势将有很大的不同。

就外部而言,中国出口面对的将是经济增势疲软的美、欧、日经济体,以及日益加剧的贸易保护主义。

但同时中国也可以把低迷的外部环境视为积累资本的良机。

就国内而言,人口变化可能会降低创造新增就业的压力。

同时,为确保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需要解决地区与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值得重视的是,在中国平稳度过全球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政府和市场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更加模糊,这对未来几年来说也许不全是好事。

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十二五规划将像十一五规划一样,提出解决所有重要的结构性问题。

我们应会看到许多熟悉的主题和词汇再次出现在下个五年规划中:

─改变增长模式:

提高消费在GDP中的比重

─调整经济结构:

提高服务业的比重,推动产业升级,加快西部和内陆区域的发展

─提高能效,减少污染

─促进农村发展,继续推动城镇化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可能有什么不同?

下调GDP增长目标。

作为政府将更加重视调结构的信号,我们认为十二五规划的年均增长目标可能从十一五规划的7.5%调降至7%。

然而,我们不应过多解读──实际上,未来10年中国年均增速仅需达到约5.6%的水平就能完成2000年至2020年间人均GDP翻两番的长期经济目标。

五年规划的增长目标不具约束力,一直都被当作一个下限。

而全国人大每年都会制定一个更高的增长目标。

因此,除非有证据表明全国人大也下调了年度目标,且政府取消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体系,我们对五年规划调低增长目标不必过于关注。

制定节能和碳排放新目标。

政府可能设定单位GDP能耗再下降20%的节能目标。

同时,基于2020年实现单位GDP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40%-45%的承诺,中国或许也会制定碳排放中期目标。

强调提高居民收入与改善收入分配。

为了提振内需,我们预计政府将把提高居民收入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预计改善收入分配也是一个重要主题,其中不一定包括提高国企的分红,但非常可能包括上调国有部门的工资,调高最低工资标准等。

保障性住房与社会保障体系。

迅速蹿升的房价对许多城市居民而言已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我们预计政府将加大对这方面的关注和开支,在未来几年提供更多保障性住房。

这与医疗养老改革一道可能被视为增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另一项内容。

两大主题清晰浮现

尽管十二五规划会涵盖所有重要的结构性主题并将提议进行全面性改革,但其中许多目标和改革措施并不一定会得到坚决贯彻和落实。

即便如此,未来一两年的两大主题已经清晰出现在我们面前:

区域发展与产业升级。

这两个主题都与中央政府调整经济结构的目标相一致,并且都涉及到投资,因此会受到各方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欢迎。

区域发展(和城镇化)

沿海地区在享受了高增长的同时,其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已经上升。

更重要的是,他们增长动力之一的出口,预计今后将日趋疲软。

未来几年政府将着力加快西部和其它内陆地区的经济增长步伐,加速这些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为实现这些目标,政府将通过倾斜的政策(如优惠的土地和信贷政策)促进制造业向内陆地区迁移。

区域发展直接意味着内陆地区将增加基建投资,兴建工业园区,并进行旧城改造。

这意味着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和GDP增长速度将继续领先于东部沿海地区。

产业升级(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国将“调整经济结构”部分解读为“产业升级”。

与简单淘汰落后产能不同,这个主题意味着在新设备、新技术和新产业上的投资,因而很容易被人接受。

对于传统行业,我们认为产业升级将涉及提高自动化程度,使用更多新机器设备来提高生产率。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在某些中国大量净进口,或预计市场将有快速发展的行业,产能将会快速扩张。

国务院今年9月发布公告确定7个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它们是:

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

根据投入/产出表提供的十分粗略的信息,我们估计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可能不到10%。

然而,尽管它们的规模相对较小,但在强力政策的支持下,它们的增长潜力可能会相当大。

政策支持可能会包括优惠的税收和财政政策、倾斜的土地和信贷政策,以及有利的政府采购政策等。

关键点:

我们认为与2009-2010年不同,相对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投资而言,明年资本支出的增长会更快。

因此,尽管与刺激政策相关的基础设施投资正在淡出,而持续的调控措施也会降低房地产投资增速,我们仍认为在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会受到相当的支持。

我们相信明年与区域发展和产业升级相关的投资项目就会推出,以确保4万亿刺激政策结束后投资增速不会显著下滑。

同时,制造业投资的增加也会部分抵消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的疲软。

决定中国调结构成败的改革

我们认为下列重要改革有可能对整体或局部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值得关注。

中国对增长模式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能否成功也将取决于他们:

能源和资源价格改革:

调整资源和能源价格以体现其相对稀缺性并减少对工业的隐性补贴。

这虽然会提高下游生产商的成本,但会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行业,帮助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并减少经常项目顺差。

国内上游的原材料、能源行业可能成为这项改革的主要受益者。

土地市场和物业税改革:

打破地方政府在城镇土地供应领域的垄断将有助于增加土地和房地产供应,并降低其价格。

再加上征收物业税,将有助于防止房地产行业出现大的泡沫。

不过,这些备受争议的政策短期内将对房地产相关行业产生不利影响,但长期而言对建筑业以及消费品相关行业应有支持作用。

财政和税收改革:

划清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并把政府开支引向公共物品,这将有助于减少经济中的地区性和行业性扭曲,同时会改善公共服务和社保体系。

整体来说这些政策应有利于服务业和私营企业。

促进服务业和私营部门发展的措施:

政府已表露了促进服务业和私营部门发展的意向,但尚未出台具体措施。

这些措施应包括放松管制、降低准入门槛、改进土地和信贷供应、放松市场准入。

这些政策将促进就业和收入增长,因而有利于消费品制造业和服务业。

金融业改革:

这一宽泛主题将包括利率进一步市场化,发展国内债券市场,鼓励私营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和放开资本账户。

不过,全球金融危机可能对中国金融领域今后的改革道路产生巨大影响,改革的步伐可能非常缓慢。

户口改革和农村土地改革:

户籍改革,允许农村居民公平地获得教育等公共基础服务,改善农村地区的社保体系,放宽农村土地流转,都将有助于促进城镇化和农业发展,提高农村家庭收入和消费。

国有企业改革:

要求国企向国有股持股人(更多的)分红,这将有助于其改善公司治理情况,提高资本成本从而抑制其投资冲动。

这还可以为增加健康和教育支出、构建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更多的资金。

这些政策应有助于提高家庭消费并使投资增长放缓。

(本文作者汪涛是瑞银集团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

文中所述仅代表她个人观点。

 

正文:

(四)九大十二五产业规划

1文化产业:

转变发展是主线

文化产业的“十二五”跨越期

制定中的《国家“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将从哪些战略层面关注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浦树柔实习生董雪

未来5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将呈现一幅怎样的动人图景?

经历过去10年的“成长期”之后,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仍然“逆势上扬”的文化产业无疑给人们许多美好的期待。

明年就是“十二五”(2011-2015年)的开局之年。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业内专家指出,就文化产业而言,这是落实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第一个完整的五年,我国文化产业势必迎来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在调整产业结构、带动产业升级中发挥重大作用。

据悉,中宣部、文化部等有关部门目前正在组织专家制定《国家“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这一规划将从哪些战略层面关注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

受访的多位业内专家认为,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将是“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主线。

他们建议道,“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着眼点,应当以培育文化创造力为核心,以激发公民文化创造力为重点。

“十一五”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趋向,就是更加注重地方发展。

尤其近三年来,中央连续出台了十几个专项支持地方发展的文件。

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区域性的重点项目,形成文化产业带或者文化产业聚集区。

中国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发展要“大中小并举,侧重在中小”。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强调集团化,到现在组建各种集团、实现上市,已经做了很多,但是中小企业强调得还不够。

把文化产业这把火点起来

业内颇负盛名的《文化蓝皮书:

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于今年5月6日在京发布,这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和文化部、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合作编写的第九本年度性国家文化产业报告。

《文化蓝皮书》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和课题组的估算,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总额约6076亿元,政府公共财政文化消费支出1095.74亿元,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约700亿元人民币。

上述三项相加,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国内外市场规模大约为8000亿元人民币。

报告认为,2009年堪称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转型之年”——在宏观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不负人们的高度期待,在多数领域实现了超常增长,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为耀眼的领域:

文化体制改革继续保持强力推进态势;数字新媒体受到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替代性选择的影响,在3G拉动下出现了多业联动的发展态势,继续高速增长;文化产业和传统产业实现联姻,开始展现出一个文化经济大融合的美好前景。

国际金融危机凸显了文化产业的特殊优势,文化产业已经登上了国家战略性产业的位置。

从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到2009年7月22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产业走过了不平凡的10年。

文化部产业司动漫处副处长马力在今年7月关于“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的一次会议上提到,这几年来文化部门所做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宣传、造势和鼓动,实际上就是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把文化产业这把火点起来,让社会充分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经过“十五”、“十一五”的积累,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环境、体制政策环境都更加完善,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获得共识,文化需求也更为旺盛,为“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对第三产业影响将逐年加大

从2009年秋季开始,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祁述裕教授接受文化部委托,承担了“‘十二五’文化产业研究报告”课题研究,对“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进行预研究,为文化部拟定“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国家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司殷国俊在其负责的子课题中,利用计量模型对我国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发展经济指标前景进行了量化预测。

殷国俊提出,“十二五”期末,我国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将实现增加值3200亿元,年平均增长21.6%,比2007年的795亿元翻两番、占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在1%以上。

其中,经营性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3008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的95%。

从文化产业经济总量发展来看,“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将呈现高速、跨越式发展的格局。

而文化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反映出文化产业对我国第三产业的影响会逐年加大。

从就业总量来看,“十二五”期末,我国文化产业就业人数将达344万人,成为吸纳就业人员效果显著的产业之一,占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在1%以上。

其中,经营性文化产业从业人数276万人、占全部文化产业从业人数的80%。

从国内居民消费来看,预计“十二五”期末,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目标1.5万亿元。

这期间,我国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平均每年递增1千多亿元,城乡居民对文化消费的需求呈直线上升趋势,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年平均增长11.5%左右。

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量占全部总量的78%以上。

从文化服务出口来看,预测“十二五”期末,我国文化服务出口额目标13亿美元,“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服务出口额年平均增长速度接近20%。

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是主线

祁述裕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说,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将是“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主线。

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首先要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

祁述裕认为,本世纪第一个十年我国文化产业的特点,可以用“热情”来概括。

这时期,文化产业主要追求数量增长,追求规模扩张,属于粗放型增长。

“十二五”时期,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最恰当的应该是“理性”。

需要更加重视提升产业、企业、产品质量,培育产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总之,需要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转为集约型增长。

祁述裕说,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还要重视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发挥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辐射作用。

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发挥文化产业对相关产业、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作用,是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的两大主题,也是“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两个最重大的问题。

张晓明对此持相近的看法。

他认为,“十二五”时期将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

他说:

“有的时候过渡阶段是很关键的,就像汉朝的文景之治,并不很辉煌,但是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我觉得‘十二五’就是这样,它可能就是要承前启后。

文化产业发展经过一段时期的鼓噪以后,需要沉下来,需要规范,‘十二五’基本的格调应该是这样。

培育核心创造力和个体自主性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的《“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报告》课题研究组成员、香港大学人文社会研究所研究员莫建伟说,“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着眼点应当以培育文化创造力为核心,以激发公民文化创造力为重点。

文化产业的业态是以个体创作者、中小企业为主要形态,因此,提升、促进个人创造力,将有助于文化产业迈向优质化、多元化之路。

他介绍说,跟西方社会相比,我国大众文化市场的形成期来得较晚,大抵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市场才开始进入跳跃式的增长期。

在高速发展期,过往长期压抑的文化创造力和消费需求一并爆发,社会充斥着未及细嚼的进口文化、急于摸索新路向的情绪、表达创造能力的强烈诉求、追求文化新体验等多股巨流,牵动起文化创意活动、产业结构和文化市场涡轮式的更替变革。

与西方国家文化产业重回到个体性创作主导的发展阶段不同,我国文化产业现阶段的核心价值——创造性和创新精神——在不同领域仍受一些制度性因素制约。

要提升个体活力和创造力,建立新时期的物质文化,政府需要投入更大力度改革文化体制及相关体制、减少不必要的限制、确立公民的文化权利、鼓励多元的创作文化。

莫建伟强调说,若“十一五”或此前时期是我国文化产业的始发阶段,下一阶段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应该只着重产业体积和经济总量的提升,盲目追求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巩固文化产业的核心创造力和个体自主性,为下阶段文化产业专精化和迎接质的变化作好准备。

文化产品兼备一体两面的价值,扩大文化产品在消费市场的销售份额体现了产品的商品经济价值,但必须认识到,可从文化产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体现出的艺术性、个性、创造性和精神内涵,来判定它的社会和文化价值。

后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社会和文化价值才是彰显个体创造力和文明阶段性发展的最佳指标。

两种价值本质上并不分割,在现实里却不一定同轨并进。

莫建伟举例说,精致的文化作品如昆曲《牡丹亭》,纵使表演门票卖不上千万元,但其艺术性和承传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不会因为门票收入比不上好莱坞电影而让它的艺术性和文化精神褪色;一部深刻反映当前社会现况和问题的纪录片,其引发社会思考的文化价值也不一定低于票房收入以千万元计的流行歌曲演唱会。

因此,从政策层面过于强调市场价值的重要性,往往患上忽视维护有利于文化创作的环境的毛病,因为文化精神价值不容易显现,往往跟政府如何保育传统、保护文化资源、推动创意教育、维护最低约束性的政治社会条件有莫大关系。

简言之,从政府角度而言,设定下阶段文化产业政策的目标,不应单纯讲求经济效益,应当把打造有利于创作和创新的社会环境,保障、鼓励个体创作权,放在政府政策议题更高的位置。

更加关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

“十一五”以来,我国整个宏观经济政策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趋向,就是更加注重地方。

尤其近三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十几个专项支持地方发展的文件。

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区域性的重点项目,形成文化产业带或者文化产业聚集区,这样能引起地方的共鸣,既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推动地方的工作。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齐勇锋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现在改革发展已经到了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阶段,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文化产业发展跟区域城市化进程、新农村建设和旅游、电信、体育以及制造业、农业等其他行业充分结合起来。

齐勇锋说,以河南为例,河南要建设八个文化改革发展实验区,包括一个地级市(开封)和七个县级市。

这个方案基本上是以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为核心,带动整个县域和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不仅是一套文化产业规划,更是一套综合改革方案。

目前,文化旅游实验区在国内的建设和发展方兴未艾。

例如海南国际旅游岛,云南文化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安徽以黄山为中心的“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广西的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湖南大湘西文化旅游战略等,大都是依托当地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结合生态文化建设,探索一种适合国情、区情的新的区域发展模式。

张晓明也提出了产业振兴要和区域平衡并重的观点,并且要更加关注空间布局。

他对《瞭望》新闻周刊说,经济发展总是一个个产业更替的前后顺序,但是区域是一个空间结构,现在可能是到了更加关注空间结构的阶段。

我国文化产业在前一阶段的发展中已经开始出现东部地区文化资本效益下降的情况,而西部一些落后、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省份,比如说四川、西藏,文化投资的效益反而要比东部地区高。

这样的趋势说明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需要强调空间布局上的平衡,使得一些支柱产业有伸展空间。

他还提出,我国文化产业从空间布局上太受行政区划的影响,不够合理。

所以应该提出一个跨行政区域的全国性空间布局的设想,以实现跨区域、跨行业的新的文化产业的合理布局。

我国一些不发达地区的文化资源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更为明显和突出,而消费者愿意花钱购买的内容恰恰是这些原创的、差异的、不可替代的部分。

因此我们要更为关注如何将这部分资源转化为产业,不仅仅是产品,还包括服务。

城市和农村,东部和西部,传统和现代,“十二五”期间应该更加注重如何规划这些层面的文化产业发展。

要“大中小并举”

据学者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好莱坞最具活力的电影生产者仍然是独立制片公司;2008年美国电影市场共上映了610部电影,独立制作占了444部。

当然,众多具规模的独立制片商事实上与六家电影集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个别中小型独立制作公司也是电影集团的控股附属公司。

这种网络结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延续着好莱坞电影市场繁荣的局面。

我国内地文化产业市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