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三峡库区概况.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7554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三峡库区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重庆市三峡库区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重庆市三峡库区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重庆市三峡库区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重庆市三峡库区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三峡库区概况.docx

《重庆市三峡库区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三峡库区概况.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三峡库区概况.docx

重庆市三峡库区概况

第二章重庆市三峡库区概况

第一节自然条件

一、生态地理位置

重庆市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下段,东起巫山县、西至江津市、南起武隆县、北至开县,地理范围在北纬28°28′~31°44′、东经105°49′~110°12′之间。

东南、东北与鄂西交界,西南与川黔接壤,西北与川陕相邻,是长江上游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

三峡库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为特殊的生态功能区,其水土保持、水质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功能对于投资庞大的三峡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与生态安全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战略意义。

而三峡库区重庆段覆盖了大部分三峡库区范围,其面积约占整个三峡库区面积的85.6%,由此则凸现出其重要的生态地理位置。

二、地质概况

重庆三峡库区地处大巴山断褶带、川东褶皱带和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三大构造单元的交汇处,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

区域地表起伏,地形破碎。

大地构造单元属于扬子准地台,仅巫溪北东面小片地方属秦岭地槽褶皱系。

就构造特征,大巴山断褶带构造线由北西向向东转为东西向,并向南突出形成弧形构造体系;东南部的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构造线由近南北向,向北逐渐变为北东,构造和岩性控制着地貌发育,地形倒置明显;库区中西部的川东褶皱带构造线表现为北北-北东向梳状褶皱,地质构造制约着地貌发育,背斜形成狭长高峻山岭,向斜则成宽缓的丘陵,成为典型的平行岭谷区(图2.2)。

区内主要经历过前震旦纪晋宁运动、侏罗纪末燕山运动和老第三纪末喜山运动等三次构造运动,地层岩性跨度很大,从震旦系至第四系之间除少部分缺失外均有分布,岩性组合为泥灰岩、泥质页岩、泥质粉沙岩、碳酸盐岩及部分煤层和粘土层。

岩性成分主要有石灰岩、白云岩、砂岩、粘土岩及含煤砂页岩等,有的产状陡倾,有的则平缓近于水平。

这些不同的地质条件加上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导致整个库区环境地质问题突出。

重庆三峡库区广泛分布的侏罗系砂泥岩互层中的泥岩层;三叠系须家河组的页岩夹煤层;巴东组泥灰岩、砂岩夹泥岩;二叠系炭质页岩夹煤层;志留系页岩等,抗蚀强度低,易风化,遇水易软化、泥化。

不仅水力侵蚀活跃,水土流失严重,而且易引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

重庆三峡库区东部地区地层岩性以古生代、中生代碳酸盐类地层为主,地表、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不仅地表缺水,而且土层瘠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植被遭到破坏或因过度垦植,土层剥蚀,生态环境将遭受彻底破坏直至无法利用。

三、地形地貌特征

重庆市三峡库区东起巫山县、西至江津市,南起武隆县,北至开县,东西长约为600km,南北宽约80km,该地区地形大势为东高西低,西部多为低山丘陵地貌,往东逐渐变为低、中山地貌,并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

库区北部以及东部边缘东北西南向为大巴山山地、巫山山地、大娄山山地等中低山地,海拔一般在1000~2500m之间;该线以北以西地区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海拔一般在200~1000m之间(图2),丘陵区,地形起伏和缓,地质疏松,是库区垦殖系数较高的农产区,自然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是江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重庆市三峡库区地貌特征以山地、丘陵为主,地貌发育以流水作用为主,区内地形高低悬殊,地貌结构复杂,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地势起伏大,层状地貌明显。

区内东南地势高,西北地势低,最高点海拔2796.8m,最低处海拔仅73.1m,相对高差2723.7m,高差巨大。

由于区内不同地区自第三纪以来构造运动的形式和幅度差异、地表岩性组合和产状差异造成的抗外力侵蚀剥蚀能力的强弱不同,所塑造的地形起伏有所差异:

西部地形高差小;中部自西北向东南条形背斜低山与向斜丘陵、台地相向;北、东、南三面山地地势高耸,地面高程大势均逐级向长江河谷降低,层状地貌明显。

二是以丘陵、低山和中山为主体的地貌类型组合。

全区地貌形态类型有中山、低山、高丘陵、中丘陵、低丘陵、缓丘陵、台地和平坝等几大类。

其中200m以下的平坝地区面积约1584.30km2,占库区面积的3.43%;500m以下丘陵面积近15874.27km2,占库区面积的34.38%;1000m以下低山地貌类型面积约16455.57km2,占库区面积的35.64%;1000m以上中山面积近12256.64km2,占库区面积的26.55%。

这种地貌组合是典型侵蚀地貌的反映。

三是地貌格局受地质构造控制,地貌类型组合的区域分异明显。

库区可以分为三个地貌区东北部为大巴山区中山区;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则属巫山大娄山中山低山区,中部为平行岭谷区。

大巴山区因流水强烈切割,谷坡陡峻,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坡地重力侵蚀较为突出;东部,东南部和南部的低中山区流水侵蚀主要沿岩体破碎,易于侵蚀的断裂带和碳酸盐进行,区内岩溶地貌发育。

平行岭谷区,地形以顺地貌为主。

四是地面切割破碎,现代地貌过程较为强烈。

重庆三峡库区地处间歇性隆升的中国大陆第二阶梯的前缘,与相邻的第三阶梯相对下沉的江汉平原形成巨大的地形反差,必然促使河流的强烈下切侵蚀,塑造了库区地形破碎、高低起伏的地貌格局。

全库区地面坡度分为4个坡度级。

25°以上的陡坡地面积约13938.43km2,约占全库区面积的30.19%;15~25°土地面积为14444.59km2,约占全库区面积的31.29%;而7~15°的缓坡地和0~7°的平缓地面积为11397.28km2和6390.48km2,所占比例仅为24.69%和13.84%。

就总体特征而言,重庆三峡库区平坝、平缓土地比例小,主要分布在1000m以下的河谷阶地、台地、岩溶低中山的槽谷和洼地、低山及低中山山麓,以及向斜谷地,又以500m以下最为集中。

7~15°和15~25°的缓坡和斜坡土地在三峡库区分布最为广泛,面积也最大,占库区面积55.98%。

这种特征为坡面流水和重力侵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加上越来越强烈的人类地貌活动,大大加速了地表坡面片蚀、沟蚀、以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现代重力侵蚀作用。

表2-1重庆市三峡库区土地坡度组成

状况

坡度

面积(km2)

占库区面积百分比(%)

0~7°

6390.48

13.84

7~15°

11397.28

24.69

15~25°

14444.59

31.29

25°以上

13938.43

30.19

四、气候

重庆三峡库区地处中纬度,属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受峡谷地形影响十分显著。

具有冬暖春早、夏热伏旱,秋雨多、湿度大以及云雾多等特征。

1.气温

全区多年平均气温15~18C,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秋迟的特点。

大部分地区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7~8C,最热月(7~8月)平均气温24.8~29.3C,大部分地区≥35C的高温日数在20天以上。

通过图3可以看出三峡库区多年平均气温有三个高温中心和两个低温中心。

高温中心分布为以主城区和江津市为中心的西部高温中心;以开县、万州、云阳三区县交界处为中心的中部高温中心;以巫山为中心的东部高温中心,这些地区多年平均气温均在17C以上。

低温中心为以石柱为中心的南部低温中心;以开县北部和巫山西部部为中心的低温中心,低温中心的多年平均温度均在16.5C以下。

由于地势的高差悬殊,库区多年平均气温垂直差异明显,河谷平坝浅丘地区(400m以下)为17.5~19.0℃;海拔400~600m地区为16.5~17.5℃;海拔600~1000m为14.5~16.5℃;海拔1000m以上的中山地区在14℃以下(表2-2)。

库区月平均最高气温以1月最低为8.1~10.9℃,7月或8月最高为32.2~34.8℃,而年平均最高气温为17~29.5℃。

三峡库区作为全国著名的“火炉”地区,其河谷平坝浅丘区的极端最高气温均可超过40℃。

库区河谷平坝丘陵地区极端最低气温为-1.7~-9.2℃,山地在-10℃以下。

表2-2重庆市三峡库区垂直高差气温分布

海拔(m)

400以下

400~600

600~1000

1000以上

气温(℃)

17.5~19.0

16.5~17.5

14.5~16.5

14以下

2.降水

重庆三峡库区常年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50.26mm。

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匀,从图4可以看出,库区多年平均降水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可以分为三个少降水中心和一个多降水中心:

北碚、南岸区、巴南区以西少降水中心,降水量在1100mm以下;以涪陵、丰都、武隆为主的少降水中心,降水量在1120~1100mm左右;以巫溪东部和巫山为主的弱少水中心,年平均降水量在1110mm以下,其中巫山是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以开县、万州、云阳西部和南部、奉节南部、巫溪的西部小片区域以及忠县和石柱的东部地区为主的多降水中心,多年平均降水量较多,在1200mm以上。

此外,全区降水量也表现出明显的年、季变化,全年降水以夏季最多,占全年降水总量40%左右;春、秋季各占27%左右;冬季最少,不足5%,年降水量相对变率为11%~16%之间。

由于降水的时空分配不均,重庆三峡库区气象灾害十分频繁,旱灾、洪灾和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三峡库区是我国暴雨中心之一,库区累计日降雨量≥25mm(大雨)9~15次/年,≥50mm(暴雨)次数为2~5次/年,暴雨都主要出现在4~9月之间。

洪涝2~4次/10年,主要出现在4~10月,暴雨洪涝以库区东段较多,发生频率在85%,年降水1350~2000mm。

强烈的降水过程导致水土强烈流失并伴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的产生。

五、水文特征

库区江河纵横,属长江水系。

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穿重庆三峡库区,全长683.8km,北有嘉陵江、南有乌江汇入,形成不对称的、向心的网状水系。

另外,主要大的河流水系还有涪江、綦江、御临河、龙溪河、大宁河、小江等几十条。

长江河谷深切,水系发育,由于受亚热带湿润季风的影响,库区降雨比较集中,大部分河流具有流域范围内降水丰沛且多暴雨、河谷切割深、谷坡陡峻、天然落差大、滩多水急、陡涨陡落等山区河流的特点,是区内产生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受降雨的年内分配和暴雨历时短与强度大等特点的影响,区内地表径流和泥沙多集中在5~9月份,随各月降雨量的不同,其在年内和年际的变化与降雨量的年内年际分布基本一致,体现出时间分布不均匀的特点。

六、植被

重庆三峡库区植被类型丰富,主要植被类型有: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性针叶林和温带暗针叶林。

尤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类型的物种密集程度最高,生态效益最显著,是库区内最珍贵的地带性植被,其中马尾松林、柏木林这两类森林群落在库区森林中面积最大,但多呈疏林或幼林,为次生的人工或半人工林。

森林植物以马尾松为主;其次为栎类;主要乔木树种有马尾松、栎类、杉木、柏木、华山松、桦木、油松、杨树、云杉、巴山松、冷杉、铁杉等;主要经济树种有板栗、核桃、杜仲、漆树、银杏、柑桔、梨、柚、桃、李、猕猴桃、杏、柿等;竹类主要有楠竹、慈竹、方竹、观音竹、水竹等。

重庆三峡库区由于人为破坏,原有森林植被大幅度减少,致使库区森林覆盖率低,生态系统退化,库区森林林种结构不合理,生态效果不理想,自然生态呈现森林→疏林→灌木→草地→裸露荒山的逆向更替。

库区森林覆盖率仅为23.78%,低于长江上游地区27.8%的平均水平,库区沿江两岸森林覆盖率不足5%,与水库安全要求的覆盖率35%~40%相差甚远,而且结构单一,用材林占87%,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仅占13%。

库区植被从林分起源看,天然林占67.33%,人工林占32.67%。

此外,在灰岩区还有灌丛草坡,植被覆盖率为35%,但由于放牧和垦殖也加剧了水土流失。

七、土壤

重庆三峡库区位于我国地形第二级台阶上的鄂西山地和川东平行岭谷区。

主要土壤类型有水稻土、黄壤、黄棕壤、新积土、石灰土、紫色土、棕壤、山地草甸土、黄褐土、粗骨土等。

库区非地带性土壤主要有紫色土、石灰土、粗骨土、水稻土、潮土等,其中,紫色土是库区分布面积最广的土壤类型,总面积约为16613.64km2,约占库区土地总面积的36.03%,低山丘陵地区的土壤近40%的面积为紫色土。

地带性土壤主要有黄壤、黄棕壤和棕壤。

其中,黄壤是库区第二大类土壤类型,总面积约为10650.44km2,约占库区土地总面积的23.10%(表2-3)。

地带性土壤在水平方向上有红黄壤、黄壤带与黄棕壤带,在垂直方向上发育着黄红壤—黄壤—黄棕壤—山地草甸土及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山地草甸土等山地土壤垂直带结构。

紫色土分布面积广,是三峡库区极重要的土壤资源,主要分布于1200米以下的平行岭谷区的谷地、丘陵河谷、倒置山和部分褶皱低山的内槽,水热条件优越,理化性状良好,发育浅,土质较肥沃,抗侵蚀力弱;水稻土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下的丘陵、河谷及部分低中山区有水源保证的沟谷、坝地或台地,是区内主要的耕作土壤,其田面平整,有田埂保护,土壤侵蚀甚微;黄壤分布在海拔500~1500米的倒置低、中山和褶皱低、中山区,是林业的土壤资源,但由于其植被破坏,迹地和疏林地比重大,土性多显贫瘠,土壤侵蚀较为严重;黄棕壤分布于海拔1500米以上的盆边山地,农业耕作利用少,它不但生长着常绿阔叶及针叶混交林,而且林下还生长着天麻、杜仲等名贵药材,土壤侵蚀程度较轻。

其余大多数土壤土质瘠薄,耕作层多为沙砾层,土层厚仅10~30cm,有效土层浅薄,极不耐干旱,产量低下,若继续流失,就可能彻底丧失生产能力。

表2-3重庆市主要土壤类型、面积、比例及其分布

土壤类型

总面积(km2)

占库区土地面积的比例(%)

分布地区

水稻土

5488.52

11.89

800米以下的河谷阶地、丘陵、低山坡的溶蚀槽坝

黄棕壤

3959.12

8.57

1500米以上的中山区(巫山、开县、奉节、巫溪等)

黄壤

10664.66

23.10

500~1500米的低、中山和丘陵地带,长江及大支流沿岸三、四、五级阶地

新积土

12.90

0.03

500~1500米的低、中山和丘陵地带,长江及大支流沿岸三、四、五级阶地

石灰(岩)土

5750.39

12.45

1500米以下的岩溶中山和背斜低山槽谷(涪陵、武隆、万州等)

紫色土

16635.83

36.03

1200米以下的平行岭谷区的谷地、丘陵河谷、倒置山和部分褶皱低山的内槽

棕壤

455.61

0.99

2000米以上的大巴山地

山地草甸土

50.71

0.11

1500~2700米的高山地带

黄褐土

424.57

0.92

500~1000米巫溪境内大巴山地河流两侧

粗骨土

26.15

0.06

巫溪境内零星分布

消落区

2702.32

5.85

库区175~145水位之间地带

合计

46170.78

100.00

第二节自然资源

一、土地资源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重庆市三峡库区土地资源面积46098.59km2。

(1)耕地:

包括水体和旱地,共22929.59km2,占土地资源总面积的49.74%。

其中水田6369.90km2,占土地资源总面积的13.82%;旱地16559.69km2,占土地资源总面积的35.92%;旱地中坡度为0~5º的面积为1313.52km2,占旱地总面积的7.93%;坡度为5~8º的面积为1428.05km2,占旱地总面积的8.62%;坡度为8~15º的面积为4317.90km2,占旱地总面积的26.07%;坡度为15~25º的面积为5865.16km2,占旱地总面积的35.42%;坡度大于25º的面积为3635.06.16km2,占旱地总面积的21.95%。

(2)林地:

林地包括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和其他林地。

总面积20778.55km2,占全库区土地资源总面积的45.07%。

其中,有林地18347.77km2,占全区林地资源总面积的88.30%;灌木林1461.98km2,占全区林地资源总面积的7.04%;疏林地962.96km2,占林地资源总面积的4.63%;其他林地5.84km2,占林地资源总面积的0.03%。

总体上讲,重庆市三峡库区植被覆盖率较高,有利于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

(3)草地:

包括高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和低覆盖度草地,总面积516.41km2,占土地资源总面积的1.12%。

其中高覆盖度草地332.90km2,占全区草地资源总面积的64.46%;中覆盖度草地122.62km2,占全区草地资源总面积的23.74%;低覆盖度草地60.89km2,占草地资源总面积的11.79%。

(4)水域:

包括河渠和水库坑塘,总面积975.32km2,占全区土地资源总面积的2.12%。

其中,河渠778.41km2,占水域资源总面积的79.81%,水库坑塘196.90km2,占水域资源总面积的20.19%。

(5)建设用地:

包括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公交建设用地,共875.11km2,占土地资源总面积的1.90%。

其中城镇用地560.67km2,占建设用地面积的64.07%;农村居民点用地274.89km2,占建设用地面积的31.41%;公交建设用地面积39.55km2,占建设用地面积的4.52%。

(6)未利用地:

包括滩地和裸岩石砾地,面积23.62k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05%。

其中滩地23.26km2,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98.48km2;裸岩石砾地0.36km2,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1.52%。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重庆市三峡库区土地资源的特点是:

(1)平地少,坡地多。

15º以上坡耕旱地比例占全区旱地面积的近60%,25º以上坡耕旱地比例为21.95%。

这些地区水土容易产生流失,是治理的重点地区。

(2)土地资源总量多。

人均占有量少。

重庆市三峡库区土地面积约4.61万km2,但人均土地面积仅有约3.725亩,低于重庆市4.089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全国11.77亩的平均水平。

(3)农业用地比重高,大农业特色明显。

全区耕地面积占土地资源总面积的49.74%,若把林地也计算在内比例则超过90%。

因此,重庆三峡库区应该走节约用地之路。

挖掘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高效利用。

此外还要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二、水资源

重庆市三峡库区地表径流全部由大气降水补给,其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都和同期的降水量呈正相关。

同时受地形地貌因素的影响,地区之间形成较大差异。

据多年资料统计库区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为1000~1200mm,年平均降水总量约为560亿m3。

重庆市全市径流系数为总降水量的0.51,如果按照这个系数计算,重庆市三峡库区年地表径流总量约为280多亿m3。

重庆市地下水也由大气降水补给,受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及含水量空间展布的控制。

由于境内地质构造复杂,因此水文地质环境也十分复杂。

全区地下水主要有碳酸盐岩层溶水、碎屑岩孔隙裂隙水、基岩裂隙水三个类型。

据粗略统计全区地下水的年均总量约为80多亿m3。

重庆市三峡库区入境河流主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綦江等几十条,出境河流则主要是长江。

巫山县的碚石是总出口。

境内实际取用过境水约10~20亿m3。

重庆市三峡库区水资源的特点是:

(1)降水量分布不均。

中东部多其他地区少。

(2)地表水资源分布不均,过境水资源丰富。

全部地表径流总量约280多亿m3。

地区分配不均,中东部中山低山区,人少、地稀产水多,中西部低山丘陵区,人多、地广产水少。

全区年入境水量约3000~4000亿m3,年取用水量约10~20亿m3。

(4)

重庆市三峡库区水资源污染情况较为严重。

污染源主要有:

水土流失导致的非点源污染;库区沿岸城镇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或间接排入河流,以及库区搬迁集镇和企业污染;不合理施肥造成库区化肥面源污染;农田及地表径流将农药及固体废弃物带入河流;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畜禽粪便利用不好也会造成污染;船舶等流动载体在库区水域运行过程中将油类或其它污染物排入河流。

据统计重庆三峡库区每年入江泥沙所带的氮、磷总量近400多万吨;重点工业污染源工业废水年排放量约为1亿多m3;年直排长江的城市污水量约2亿多m3之间;库区年均化肥施用量已达400多kg/hm2;目前库区在农业上使用的农药品种达130余种,常用的有50种以上。

从农药施用总量看,各区县年均农药施用量基本都在50吨以上;监测结果表明,库区年畜禽粪便磷流失量平均约为400多吨/年;根据长江沿线各港航监督局每年上报的污染事故统计,各种船舶排入长江的污染物仅油类一项就有2800吨之多,船舶垃圾约有8000吨,形成了长江最大的流动污染源。

这些污染为库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

三、生物资源

重庆市三峡库区在植物地理区划上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水热条件较好,地面高差变化大。

自第三纪以来,环境相对较稳定,受第四纪大陆冰川影响甚微,物种资源丰富,属于中国17个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生物物种资源非常丰富。

研究表明库区共有植物6088种,分属208科1428属,其中蕨类植物41科100属,400种;裸子植物9科30属,88种;被子植物170科1298属,5600种。

库区分布有脊椎动物452种,其中哺乳类100种,鸟类291种,爬行类32种,两栖类29种。

四、光热资源

库区内年平均≥10℃积温2105~6151℃,无霜期长,年平均无霜期223~344天,是我国中纬度地区热量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库区山地丘陵多,地形地貌复杂,云雾多,日照少,是全国光热资源最低值地区之一。

日照时数年均值为1100~1550小时之间,远低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日照时数空间分布是东部多于西部、北部多于南部,由西至东,由南至北逐渐增多,以忠县为界东段和北段为日照相对高值区,年日照时数在1300小时以上;以西和以南地区为日照相对低值区,年日照时数不足1300小时。

时间分布是夏多冬少,春季略多于秋季。

同一地点,随海拔的上升,日照时数及日照百分率响应减小。

太阳年辐射总量在3500~4000mJ/m2,东段为3500mJ/m2,西段为3700mJ/m2;太阳辐射值以夏季最大,冬季最小。

五、矿产资源

三峡库区矿产资源种类繁多,资源丰富。

现已查明的有煤、铁、天然气、岩盐、灰岩、砂岩等几十种。

其中保有储量较高的矿产有陶瓷用砂岩、水泥配料用泥岩、汞矿、砖瓦用砂岩、天然气、锶矿、铸型用砂、锰矿、滑石、玻璃用砂岩、铝土矿、砖瓦用粘土、重晶石及岩盐等。

在发现的矿种中,具有现实资源优势并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矿产有:

天然气、锶矿、锰矿、水泥用灰岩、煤炭等;矿产主要集中在库区北部、中部和东部,尤其是东部矿产种类分布明显较多。

天然气、煤层气、煤炭、石灰岩等分布较普遍。

各种矿产资源的分布见图2.7。

重庆市三峡库区矿产资源开发力度较大,开发利用较好的金属矿产有锶矿、锰矿等少数矿种。

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较好,主要有水泥用灰岩、建筑用灰岩、砖瓦用页岩、岩盐、冶金辅助矿产、玻璃陶瓷矿产、煤、天然气等。

第三节社会经济概况

重庆三峡库区包括万州区、涪陵区、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渝北区、巴南区、长寿区、南岸区、北碚区、丰都县、武隆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石柱县、江津市等22个区、县(自治县、市),下辖有260个乡、333个镇、87个街道办事处、1290个居委会、5544个村委会。

幅员面积约4.62万km2,占重庆市幅员面积的56%。

由于本区生态环境本底相当脆弱,加之人口压力大、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与方式、以及城镇扩展和工程建设等社会经济活动,加剧了库区水土流失。

一、人口与劳动力

据重庆市统计局统计资料,2005年末三峡重庆库区总人口1858.9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8.7%,区内人口密度达402人/km2,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其中,渝中区人口密度高达27361人/km2,武隆、巫山、巫溪、石柱等地区人口密度为100-200人/km2,分布极不平衡。

1997~2005年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0.6%,超过全市人口年平均增长率。

虽然三峡工程的建设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