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诸葛亮评价.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7318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国演义诸葛亮评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三国演义诸葛亮评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三国演义诸葛亮评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三国演义诸葛亮评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三国演义诸葛亮评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国演义诸葛亮评价.docx

《三国演义诸葛亮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演义诸葛亮评价.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国演义诸葛亮评价.docx

三国演义诸葛亮评价

三国演义诸葛亮评价

篇一: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

06中文王广好

[摘要]《三国演义》超越历史原型,塑造了一个智慧、忠贞、充满理想色彩的诸葛亮形象,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艺术创造。

(1)充分突出诸葛亮在刘蜀集团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

(2)竭力渲染诸葛亮的智慧,特别是出神入化的军事谋略。

(3)多方刻画诸葛亮的忠贞品格。

作品对诸葛亮的“多智”虽有夸张过甚之处,但对此应作全面、客观的分析。

就总体而言,书中的诸葛亮形象仍然是一个深受人们喜爱的不朽艺术典型。

[关键词]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三国演义》写成于元末明初直到明代中期才被刻板印刷广为流传,罗贯中的原本已经找不到,比较接近的是《三国演义》二百四十则,明代末年有人将这二百四十则进行改编成一百二十回,到康熙年间毛纶毛崇岗父子对《三国演义》进行全面的加工润色,并做了精辟的评点,成为《三国演义》的最好版本,以后出版的《三国演义》大多是以这个版本为依据.而我研究《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也将依此为依据,从全书来看共120回,写三国故事是从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到晋康元年(280年)计113年,其中诸葛亮活动的28年,从(36回)元直回马荐诸葛这一节到(105回)武侯预伏锦囊计共用了69回与其他人物相比较,写诸葛亮的篇幅最多,而且占有了最显著的位置,这位不求闻达于诸侯的智者、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人物,在作者笔下写成了光照万代流芳百世的智多星,赢得了从下层人民到君王领袖各类人的景仰和崇敬,他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他的身上到底有那些优秀的品质,从他的出场到死扣人心弦引人深思.而我将从他的品德操守,政治理想作为,军事能力和气质风度方面进行论证研究。

一、品德操守

平常人谈到修养问题很喜欢用一句话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这是诸葛亮告诫儿子如何加强修养及做人作学问的一封信里说的,且看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从出世到死及这篇文章都可以看出他不慕虚荣,不求富贵,严谨朴素,严于律己,无

私奉献不争名夺利,知恩图报的品质,他的这些高贵品格实在另人佩服不已。

修身,养德,宁静,致远充分体现他清贫寡欲,顺其自然的品德修养,并非身退安乐消极避世,正因为如此从他跟随刘备的一生军旅生涯来看,始终以此为则,提倡节约俭朴,自刘备三顾茅庐出世以来,火烧新野博望,白河用水,赤壁之战,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刘备死后的后半生都在戎马生涯中度过,渭水前线带病巡营,事无大小巨细均亲自过问,连二十军棍都一一说罚,且少食多虑,他别无所求,他身居高位却不被荣华富贵所累。

始终过着清淡朴素的生活,他征战疆场始终是端坐四轮车,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拿羽扇,一幅智者隐士的形象,他几乎都是同一装束,诸葛亮真正做到生活俭朴,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从其居住的环境也不难看出其高超的操守,皇叔一顾茅庐归行数里时,勒马回观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一派天然气息,一派恬淡清静平和幸福美丽的世外桃源。

很自然的衬托诸葛亮这个南阳士子的”淡泊”“宁静”的品质,他亲自勤耕自食,诵经弹琴,不求闻达,顺其自然。

除此之外,诸葛亮还是个饮水思泉,知恩图报的重情人,“受任于败军之季,奉命于危难之间”,(前出师表)他全力以赴改变时局,使其转危为安,先帝临崩白帝城托孤,备言:

“嗣子可辅则辅之,若其不才,君可自立为成都之主”,他立即表示“臣安敢不尽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又曰:

“臣岁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

诸葛亮的忠贞尽职另一表现是先主死后,后主刘禅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他不理朝政;荒淫无度;不识忠贤;听信谗言,饮酒作乐,而他在这样的君下为臣,在这样情况下,他依然能坚守忠贞效国的信条,忍辱负重,励精图治,坚持北伐中原,扫除奸凶兴复汉室,其实此时他完全可以取而代之,自立为君,则一统天下或许有望,同时也顺天应民意。

但他没有这样做,他没有越雷池半步,这即令人慨叹,也让人感动。

真是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弃顺天应民,而守雷池不越,于德何有?

另外他还具有谦虚谨慎,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的优点,渗透在他的言行之中。

二、理想作为

诸葛亮的政治理想也可以说是他的出世的目的,他要帮助刘备攘除奸凶,兴复汉室,救水深火热中的黎民百姓,他在三分隆中决策时就立下治国安邦平天下的毕生心愿,有人说:

一个诸葛山野村夫,能有什么政治理想和目标,只是刘备的一谋士,耍耍雕虫小技报刘备三顾之恩而已,其实不然,他决定出世虽然有报恩的成分,但最主要的还是实现扶危治乱,兴仁义之师拯救天下的黎民百姓的政治理想,我为什么会这样说,且看下面分析。

诸葛亮未出世时在隆中时,就每自比管仲乐毅,管仲乐毅乃治世之能臣。

在与皇叔的隆中对中未出茅庐时,他就作出了“三分天下”的精辟的分析,天下形势尽在胸中,还绘制出西蜀的五十州图,他还通古今之易变,还是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真儒,显而易见他有着远大的志向和博大的胸襟,而且确定他的人生所追求的目标。

从其一生的事功来看,他以政治家敏锐的眼光预见三国鼎立的局面,并正确确定了刘备的战略部署,行动计划和内政外交的基本政策,先取荆州为落脚点,次取益州为其事业的根基,修明内政,养精蓄锐,占汉中地利以待天时,东和孙权,北拒曹操,时机一到,从汉中斜谷进军,再依上将军提荆州之兵相配合,然后取东吴,则汉室可兴,他科学的分析和果断的决策是刘备事业的灵魂,诸葛亮也以此奋斗奉献了一生,后来连吴抗曹及蜀魏的长期斗争都有利证明隆中对的正确性,这足以说明孔明是一位深谋远虑,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若刘备背离这条路线就会受挫,刘备因为兄弟遇害,起倾国之兵背离诸葛亮的政治路线,从而遭遇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的惨败,一蹶不振,从而又充分反映诸葛亮的政治路线的正确性。

其次诸葛亮以政治家的眼光处理少数民族的问题,“七擒七纵”孟获真正做到以德服人,南征后没有留人置兵同守,而高瞻远瞩的说有三不易:

留外人则当留兵,兵无所食,一不易也;蛮人伤破,父兄死亡,留外人而不留兵,必成祸患,二不易也;蛮人累有废杀之罪,自有嫌疑,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

今吾不留人,不运粮,与相安于无事而已。

在北伐的过程中南方出现了安定的局面,有了稳定的后方。

另一方面在政治用人他能荐贤且能任人唯贤,对堪称“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的庞统是极力的保荐而不是排斥和压抑,还有智收姜维表现其思贤若渴的情节,孔明临终还选用一匹贤人(如蒋琬等)维持蜀汉数十年,由以上可见诸葛

亮是一名卓越优秀的政治家,对蜀汉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经”。

诸葛亮在治蜀方面,他定制的律条颇重,法正曰:

“昔高祖约法三章,黎民皆感其德。

愿军师宽刑省法。

以慰民望。

”孔明曰:

“君知其一、未知其二:

秦用法暴虐,万民皆怨,故高祖以宽仁得之。

今刘璋暗弱,德政不举,威刑不肃;君臣之道,渐以陵替。

宠之以位,位极则残;顺之以恩,恩竭则慢。

所以致弊,实由于此。

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

恩荣并济,上下有节。

为治之道,于斯著矣。

”法正拜服。

自此军民安堵。

四十一州地面,分兵镇抚,并皆平定。

诸葛亮以政治谋略治蜀的成效,律条的制订使蜀汉的人民的安居乐业出现了路不拾遗的太平盛事的局面,真是可喜可贺。

三、军事才华

说到《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莫过于作者对其军事才华的塑造,其过人的军事才华后人有诗赞曰:

“伯仲之间见尹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有如“轩皇传上略,蜀相运神机”,真是谈笑间,羽扇一挥,强敌灰飞烟灭,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主要表现在其制定的军事作战方案和军事作战的战略部署即带兵指挥作战。

诸葛亮还博览群书,投师访友,云游四海,正因为如此他的作战的策略总是计高一筹,多种多样,他以不变应万变,他火烧新野博望,白河用水,赤壁之战等等。

并依据具体情况使之变化莫测。

诸葛亮还知己知彼的作出分析,最后作出总决策,如在隆中时他长期观察天下的形势而制定的“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的三分的精辟的战略。

还有赤壁之战曹操兵败他了解关羽和曹操的的性格才作出“智算华容道”的部署,放曹操一马,他深知若杀了曹操,中原无主就会天下大乱,孙权也会趁势连魏带刘备一起灭,那时纵然他有天大本事也无法挡住。

这是诸葛亮作为军事家的深谋远虑和英明部署。

又如“七擒七纵”孟获他用的是攻心战术。

而北伐中原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略。

但“智者千虑,终有一失”马谡拒柬失街亭,他就没有真正的了解马谡的为人及性格才遭此挫败,他更忘记了先主的临终遗言“马谡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不能不说是其终身的未能扫平中原的遗憾及战略部署的一大失误。

其实诸葛亮与他人的对比中更能体现他的聪明才智及过人的军事能力,与曹操相比,曹操自幼奸猾,善用权术谋略,管渡之战中更是灵活多变,在缺粮的情况下以七万之众胜四世三公的袁绍的七十八万大军,但孔明却处处高他一招,火

烧新野,白河用水,败走华容道被算,诸葛亮又智取汉中。

都是最好的例证,奸雄招数再多,还是难逃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与周公瑾相比,只能慨叹的说“既生瑜,何生亮”。

在联吴抗曹的过程中,他设计陷害诸葛亮,限诸葛亮在十天之中监造十万只箭,这就当时的情况是不可能的,加上周瑜又暗中阻挠,很明显,这是陷害亮的诡计。

而诸葛亮明知其意,却漫不经心,随口答应,并主动要求缩短造箭之日,这一来,使故事气氛更加紧张,把鲁肃急的团团转。

他越急,情节越紧张,就越显出诸葛亮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就越显出诸葛亮的军事才华。

还有诸葛亮祭东风,他安排徐盛丁奉二将各领一百士兵去杀诸葛亮,而诸葛亮与接应的赵云却飘然离去,从而计策又败,这样更体现诸葛亮总高周瑜一筹。

诸葛亮与司马懿相比,诸葛亮曾说过“平生独患者,司马懿一人而已”,但他却一直败下阵来,截寨诸葛亮却早有准备,斗阵中被辱,学诸葛亮木牛流马被截粮,马谡街亭失守后司马懿帅十五大军蜂拥而来,众官皆失色,诸葛亮在身边无一大将的情况下,5000军还有2500去搬运粮食了,却毫无惧色,谈笑自如的谈琴退仲达,诸葛亮退军后司马懿观其营寨,只后叹曰“孔明真神人也”。

与刘备相比亦能体现他的才能,出山前刘备一直依附他人,若得一时的栖息之地也随之失守,且屡遭失败,而诸葛亮出山后使他转危为安和节节胜利,不断壮大,三分天下有其一,刘备用其计策则战必胜,一旦坚持己见不听劝阻,意气用事,便一败不可收拾,最为典型的“彝陵之战”最终羞见先生面。

这样更衬托出诸葛亮的丰满的军事形象。

四、外交手腕

在外交上也是更高一筹,他结好孙权,以之为援,孤立曹操,由荆益两路出兵,北伐曹魏,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

这种科学分析了当时形势的发展趋势,制定了正确的斗争策略,它是刘备事业的生命线,诸葛亮也为此奋斗了一生,《三国演义》中描绘的三国鼎立的形成,蜀、魏的长期斗争,蜀、吴的联合,抗曹等事实,都证明了“隆中对”的正确性。

这说明诸葛亮是一位极有远见的卓越的外交家。

后来,刘备事业的发展,如果背离这条战线即会受挫和失败,这又从另一方面对“隆中对”的正确性和诸葛亮的政治才能作了有力的补证.如诸葛亮刚出山不久,刘备兵微将少一开始节节败退,被逼至江夏,他临危受命搭鲁肃顺风船出师东吴,说吴联合抗曹,他知道要乡成功联合,首先要说服孙权的谋士,在《三国演

篇二:

《三国演义》人物赏析

《三国演义》人物赏析

诸葛亮

诸葛亮:

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

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

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

《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鲁迅评论说:

“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

”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他聪明、狡猾、善于分析。

赤壁之战反映了他的能言,冷静,祁山之战表明了他的机智,执着,忠心.

一、不贪权势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人权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努役。

以他的才能智慧和崇高威望,拿掉昏聩无能缺德无才的阿斗,自己称王称帝,可以说上合天理,下顺民心。

但是,他对后主坚持执君臣之礼,决不摆相父架子。

在一系列问题上都是以礼规劝、得后主同意才进行的。

二、不谋私利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

在《诫子书》中,他提出了自己严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以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处世。

他对后主说: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他死时确实如其所言。

他择妇摆脱了郎才女貌的陋习,选择了黄承彦的丑女。

黄承彦说:

“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

”关于这桩婚事和黄氏的才美,《三国演义》在描述诸葛瞻战死绵竹时曾有简要的介绍,其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位丑女黄月英给予了热情的赞美。

赵云

赵云:

赵云戎马一生,骁勇善战,胆略过人,刘备称其一身是胆,军士呼其虎威将军。

赵云原效力公孙瓒,因见其无远大志向,改投刘备。

赵云见识卓远,清楚认识到吴蜀关系为唇齿相依,力主维护孙、刘联盟;为人刚毅谨细,刘备军曾俘获夏侯敦部下夏侯兰,兰乃赵云同乡,云知其明于律法,推荐他为军正,但不安排为自己属下,其慎虑如此。

蜀军街亭失利后,各处皆损兵折将,唯有赵云亲自断后,所属兵将及军资什物都无甚损失,丞相诸葛亮要把军队剩余物资奖赐赵云将士,赵云不受,认为蜀军兵败,不应反而受赏,诸葛亮对其德行十分赞赏。

昔日平定桂阳后,赵云任桂阳太守,原太守赵范之寡嫂有天资之色,范欲将寡嫂配赵云,赵云认为范被迫而降,未知其心,因而婉拒,后来赵范果然逃走。

巴蜀初定时,刘备欲将巴蜀田宅分赐诸将,赵云以霍去病“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之例劝阻刘备分田宅赐将,认为田地应交与百姓耕种,房宅也应归还百姓,刘备从其言。

赵云为国,不被天姿国色所迷,为民,不为良田豪宅所动,时人与后人皆敬其德。

关羽

关羽的最大毛病就是傲,除了不服入川、取汉中皆有上佳表现的老将黄忠外,再举一例:

孙权请求迎娶他的女儿,不嫁也就算了,还以当时南方人最忌讳的北人

骂语辱骂之。

所以有学者说,关羽之死咎由自取,是刘备、诸葛亮假借曹、孙之手除去,很有见解。

关羽能镇守荆州多年,要感谢一个人:

鲁肃。

就是因为鲁肃坚决主张联好西蜀,才有关羽坐镇荆州的局面,否则,不要说早逝的周瑜,吕蒙早就瞄准了荆州,只是在鲁肃生前,孙权一直听从了鲁肃的主张罢了。

所以,关羽只是逞匹夫之勇,身担重任,而不知事事当以孙刘联盟战略为重,他的败亡是早晚的事。

关羽攻击襄阳曹仁,由于连降大雨,令既无防备、亦不擅水战的曹魏援军--于禁部队措手不及,以致崩溃。

但接下来,关羽就对坚守孤城的徐晃军队却一筹莫展,可见他的能力止及此,直至被吕蒙端了老家。

关羽在民间的信仰极深,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统治者的刻意拔高,也就是为了宣扬所谓的忠义。

在三国志中,他和张飞一样,是“万人敌”的猛将形象。

马超

马超可以说是一个悲剧性人物。

他和曹操的相争以失败告终,从此和曹操结下不共戴天之仇。

其实以曹操的肚量,有杀子之仇(曹昂)、失将之痛(典韦)的张绣和贾逵都可以接纳,何况威镇西羌的马超?

但马超先投张鲁,后在刘备围攻坚城成都时投奔刘备。

随后成都不战自降,原因是刘璋见大势己去无心再战外,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马超的归顺刘备。

要知道,马超在当地有着无人能匹的威望和号召力。

事实上,刘备先派人去劝降马超,当时并无把握,后听说马超愿意归顺,本来围攻城坚粮足的成都刘备并无胜算,此时却心中大喜,立马说了句“我得益州(成都)矣!

”此后,马超投降刘备不到10天,成都不战而降。

在刘备时期,马超还是挺受重视的。

刘备称汉中王时,领衔上表、排在第1位的就是“平西将军都亭侯马超”,此时的诸葛亮排在第5位。

但可能马超一家老小都为曹操所杀,心中怒气难平,年47岁就亡,一代猛将,在西蜀没有能够建立功业,只是临终将其弟马岱托付给了刘备。

当然,马超如果能够活得长一点,刘备对他肯定亦多防范。

孙权

如前所说,孙氏家族在当地属于地头蛇性质。

孙坚看上了当地的美女吴氏(即后来的吴夫人),但吴氏亲戚认为孙坚名声不好而反对,而吴氏担心惹祸上身而同意,所以马植杰先生在《三国史》中说多少带有逼婚性质。

孙权的功业,在于开创了孙吴政权和以陆、顾为首的吴地大姓之间同心协力的新局面,从而也就开创了孙吴政权独霸东南的新局面。

陆逊家族一共出了十多个将军、封侯者,陆逊和他的儿子陆抗相继成为孙吴国家的军事中流砥柱,陆逊本人还一身兼上大将军和丞相、孙吴的最高军职和文职于一身。

但孙权后期,对吴地大姓多有打击,陆逊就是被他逼问而死。

此外,孙权在三国外交中,手段最为灵活,这也是被后人指为不坚定的来由。

其实这也是不得己的孙权难处所在,他不能像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又不能像刘备那样号称皇叔,在一个以正统为至高无上的社会,他要独霸江东则不得不忍辱负重,时而在赤壁战中坚决抗曹,时而在刘备兵戈相向时称臣曹丕。

外无合适的名号以服众,内有江东土著势力的融合难题,这是孙权面临的两大困境,但他都解决得非常棒。

这也是“生子当如孙仲谋”的称赞所在。

其实,草船借箭是孙权的杰作,斩华雄是孙坚的军功,都被罗贯中先生移花接木了。

周瑜

对周瑜评价最高的要数熟稔三国史事的宋代文豪苏东坡。

“遥想公谨当年”之句,确实是道出了周瑜的一生杰作,即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到底是一场大战,还是一场曹魏前锋和孙吴联盟之间的遭遇战,目前还有所争论。

但周瑜是此次战役的主要策划者、指挥者是毫无疑问的。

而且在当时连张昭重臣都心存畏惧的紧急情况下,周瑜能够力挽狂澜,打破曹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确实功莫大焉。

难怪东坡要如此抬高这位精通音律的美男子了。

不过,周瑜的短处在于大局感欠佳,没有看到孙刘联盟是当时两家能够生存的唯一之道,一再主张杀死或软禁刘备。

赤壁战后,他在南郡前线一再和曹仁过不去,结果自己受箭伤,不但荆州被刘备抢得,连自己的年轻生命也搭上,真是可惜。

大局感欠佳不是演义中所说气量欠小。

周瑜任吴方面军统帅时,还有一位军功资历高于他的副手程普,经常和他过不去,但周瑜每次都很大度坦然,直到赤壁大胜后,程普才对周瑜心服口服。

鲁肃

此人绝对是一位高瞻远见的战略家。

早在此人初见孙权时,就已经说出了类似诸葛隆中对的孙吴争霸之策,即先取江东,再取刘表荆州,再西极长江,然后再北上和曹魏争锋。

尽管不如隆中对精确,但时间却在此之前。

当刘备在长坂坡被曹操的5000骑兵部队(这支骑兵部队在当时是支可怕的力量)赶上、不知往哪里逃时,是鲁肃的说服孙权后亲自直到当阳,向刘备表明了孙吴方面的联手意思。

当时刘备只能说南投一不知名的小人物,得悉鲁肃的意思后才大喜过望,这才有了派出诸葛亮随鲁肃回东吴互相结盟的事情。

要指出的是,当时以刘备的实力,根本没有资格和独霸东六郡的孙吴谈联盟。

也是鲁肃,在刘备借机取得荆州之后,劝说孙权“多树操之敌”,这才有了孙吴对这一事实的默认态度。

此后他继周瑜之后镇守孙吴上游,也是从不计较关羽的傲慢,只是从维护两者联盟的大局出发。

鲁肃死后,继任者吕蒙和周瑜的思路一致,于是有了袭取荆州之举,当然看不到荆州重要性的一介武夫关羽本人也是给对方机会。

荆州一失,西蜀不可避免地一撅不振,直至灭亡,而上游要障尽失的孙吴也只能在陆抗死后,王浚的楼船下一片降幡了。

曹操

曹操不仅是一个政治家、战略家,还是个在文学史占重要地位的文学家,仅从这一点看,刘备、孙权似乎有所不如。

曹操的形象在民间之所以白脸小丑出现,很大程度是拜《三国演义》所赐。

在强调正统的时代,曹操以残忍手段对待汉献帝(主要是软禁,加上根除献帝身边的反曹势力毫不手软,如对献帝的皇后)受到后代文人的指责不可避免,但到今天,曹操统一北方的实力在当时无人能敌。

篇三: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及现实意义论文

本科生毕业论文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儒家形象及现实意义

学号:

2008542031

姓名:

边挞琪

年级:

大学本科

系别:

中国语言文学系

专业:

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魏红艳

完成日期:

2020年5月13日

承诺书

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若本论文(设计)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日期:

年月日

摘要........................................................................................................................................IAbstract....................................................................................................................................II

前言........................................................................................................................................1

一、儒家思想内涵....................................................................................................................2

二、诸葛亮的儒家形象............................................................................................................3

(一)仁者............................................................................................................................3

1.以德服人3

2.推行“仁政”3

(二)忠臣............................................................................................................................4

1.忠臣世家5

2.忠于君主5

(三)义士............................................................................................................................5

(四)智者

1.博学多能5

2.巧用心术6

3.善于用兵7

三、诸葛亮形象的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