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复习题.docx
《毛泽东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泽东复习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泽东复习题
题目一:
新民主主义概论(简答)
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1)帝国主义操纵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政治和军事力量,是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2)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是近代中国最反动的势力。
(3)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性。
(4)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日益贫困化甚至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极端不平衡,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很大程度上规定着中国革命的方式方法,制约着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则是最主要的矛盾。
(2)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不仅成为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而且决定了中国革命和对象、任务和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一个是求锝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3、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
(1)革命的性质:
中华民族革帝国主义的命,具有民族革命的性质;反封建主义而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革命!
(3)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喝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
文化纲领: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及官僚资产阶级。
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
对外,对内。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中国工人阶级。
革命领导权问题是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
(5)新民主主义的国体:
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的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6)新民主主义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对实践经验的总结跟概括,也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诚实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而中国无产阶级是革命的最基本的动力,农民是主力军。
4、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1)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新民主主义的不同:
新民主主义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革命的力量是:
中国共产党;革命指导思想是:
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前提:
社会主义。
(3)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和革命发展、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
5: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义
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实现了中国人民社会政治地位的根本变化,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的基本统一,根本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条件。
题目二:
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是什么?
它们的关系是什么?
(简答)
1: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
它们的关系:
(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第二,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是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联系在一起的;
第三,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揭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有解放生产力的历史任务。
(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
第一,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搞两极分化;
第二,把消灭剥削看作是一个过程,当作建设社会主义的一项长期任务,逐步进行;
第三,对于将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方式和方法,对小平也做过一些原则设想。
(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第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原则要求;
第二,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从长远来看,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第四,共同富裕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一个历史过程,不是同步同等富裕,不同于平均主义。
总之,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它突出强调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又突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
其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而实现共同富裕则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最终目标。
三个方面紧密配合,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共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中生产力目标和价值目标的关系
答:
(1)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生产力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这两人目标是互为条件的。
(2)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以生产力的高设发展为条件的。
如果经济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那么无论用什么办法进行分配,都无法实现共同富裕;如果企图立即实现消灭剥削和同步富裕,搞平均主义的分配政策,必然使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经济发展受到挫折,带来共同贫穷。
因此提高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物质基础。
(3)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又是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条件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只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去发展经济,始终避免两极分化。
如果不坚持社会主义,搞两极分化,生产力既得不到解放,也得不到发展。
题目三:
和平,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辨析)
1:
和平问题讲的就是政治问题,经济问题讲的就是发展问题,所以和平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现为: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才能保持正常的经济交往和顺利实现本国的发展计划。
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就是得益于世界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战乱和冲突则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战乱不仅使参战国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务、财力,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导致交通运输瘫痪,国际贸易中断,给世界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
和平事业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而经济贸易往来则能增进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
具体地说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增进了各国间的交流和联合,有可能抑制世界战争的爆发;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消除世界不稳定的因素,减少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可见,和平与发展是互为条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
稳定和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从根本上讲,解决民生问题,要靠发展,没有发展,稳定只是暂时的。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是我们不能动摇、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是基础,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事也干不成,发展只能是一种良好的愿望。
稳定是改革发展之基。
聚一切可聚之力,谋一切可谋之势,求一切可用之才,切实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全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要坚持把稳定作为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胡锦涛指出,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
必须把“促进改革开放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
”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中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
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稳定是前提,但稳定是相对的,不能因为改革有风险就不改革或者在改革中裹足不前,否则会导致更加严重、更加剧烈的社会不稳定。
也不能因为在发展中可能出现不协调不平衡而不致力于发展。
因此,需要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做到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精心处理稳定同改革、发展的关系,着眼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及时化解矛盾,排除不安定因素,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
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
所以,要······。
为此,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路线,要坚持给人民群众以看得见的实际利益的工作原则,要坚持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工作重点。
有人认为为了稳定就要阻止发展
题目四:
为什么西方民主政治制度不适合中国(辨析)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模式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中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实行一院制,而不是西方国家实行的两院制。
2:
实行何种政党制度是由国家性质、国情、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要求所决定的。
中国的政党制度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或多党竞争制,或一些国家实行的一党制。
中国共产党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这一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风雨同舟、团结奋斗的成果,是当代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
人类几千年政治文明史,反复印证了一个道理: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要与一国的国情相适应。
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沃土,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伟大实践,是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进步要求的选择。
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借鉴了人类政治文明包括西方民主的有益成果,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制度文明中的民主性因素,因此,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4:
这是由于中国自己的国情决定的。
中国没有经过正规的资本主义社会,缺乏民主教育,封建主义影响太深,经济相对落后,地域发展差别大,人口众多。
特别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共,不同于西方政党,具有“三个代表”的特点,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
实行执政党和参政党荣辱与共、共同奋斗的政治协商制度,和体现人民执政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至于普选制和直接选举制,现在已经实现了普选制。
而且实践证明,西方民主制并不是唯一的民主制度,许多经济落后国家盲目实行西方民主制,带来的是国家动荡。
所以西方民主制不是完全适合中国,我们会吸收其适合中国国情的方面。
题目五:
结合市场与计划谈谈此次金融危机的应对(论述)
1:
中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既得益于多年来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也得益于重视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计划手段。
在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方向,坚持统筹兼顾和灵活运用不同经济手段的思想方法。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于激发活力,抵御危机,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
农业和农村经济得以稳定增长,特别是粮食、蔬菜及肉蛋奶等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成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减震器”。
在“外需”遭遇严重滑坡的不利条件下,国内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与日益扩大的“内需”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及时果断调整宏观经济政策,4万亿元的两年投资计划。
实践表明,在短期内加强计划这个经济手段,对于扩大内需和“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
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加强计划这个经济手段,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坚实基础之上的,主要目标是稳定市场信心,扩大市场需求,绝不是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老路。
3:
始终重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中国才能巩固和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取得的成效。
中国要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先要在转变自身职能上下功夫,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克服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重视不够的问题,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
与此同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尤其抓住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切实解决高能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过度投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问题;不断打破一些行业垄断,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引导企业抢抓机遇,自主创新,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4: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思想,不要因为长期搞市场经济而丢掉计划这个经济手段,使计划与市场两个经济手段都能得到正确运用。
在现代社会,一个国家对不同经济手段的运用,或交替运用不同经济手段,或组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往往表现出高度的灵活性与技巧性,而以人为本是计划与市场两种经济手段统筹运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只有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才能为统筹运用计划与市场两种经济手段提供坚实的体制与机制基础。
金融危机的根源,中美两国的措施并评价
一、中美两国应对金融危机措施的不同点
(一)中美两国救助的主导方向不同
中国出台的政策是:
2008年11月2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主任张平公布了4万亿的分配方案,中央4万亿投资实际上只是全社会投资的一部分,今年要超过17万亿。
这一次的投资方向第一是民生工程;第二是“三农”的需要;第三是基础设施的建设;第四是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的投资;第五是生态保护、保护环境的建设;第六是用于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投资。
美国出台的政策是:
2008年10月3日,美国众议院作出以263票对171票的表决结果后,美国前总统布什几乎在第一时间签署了该项总额为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助方案,这也是自经济大萧条以来美国政府最大规模的金融市场干预计划。
2008年11月12日,美国修改救市计划,准备下一步将剩余资金4100IL美元重点放救助银行机构。
增加学生贷款、汽车贷款和信用卡的供应量。
如果让这4万亿变成了资本,那么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得不说是一个转折点。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实质上这个政策是要反应社会成员的偏好,即是一种把社会成员的个人偏好转换成社会决策依据的机制——公共选择机制。
中国的这4万亿主要是用来进行铁路、公路和基础设施方面,虽然这些公共物品会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一定的改善,但毕竟民生领域的投入更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美国政府越来越担心他们的实体经济。
在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几个月里,美国的实体经济也出现了显著滑坡,美国政府显然是注意到了这一点,为了避免实体经济进一步恶化,救市资金“变轨”——拿出一些资金来直接救助实体经济。
(二)中美两国求助房地产市场的结果不同中国出台的政策是:
2008年10月22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
央行同时宣布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
其中,五年期以下(含)由现行的4.32%调整为4.05%,五年期以上的由现行的4.86%调整为4.59%,分别下调0.27个百分点。
美国出台的政策是:
美国金融监管机构联邦储蓄保险公司于2008年11月14日宣布,拟寻求从7000亿美元金融救助资金中调拨超过240亿美元,激励抵押贷款机构调整贷款规定,以避免上百万借助次级抵押贷款者的购房者丧失房产赎回权。
中国的房地产价格如此之高,源自政府的绩效评价机制。
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地方对于该地区的各种经济行为信息和经济状态信息拥有足够的控制能力。
作为理性经济人,委托人(上级政府)经常会把GDP、税收增长率、就业率等作为评价和奖惩地方政府官员的主要依据,而房地产行业是拉大GDP总量最快也是最容易的行业,各地方政府互相竞争,相互攀比,为了得到更好的评价,不惜大力扶持房地产行业,任由房价疯涨。
所以政府应该对这些奖惩办法制度进行改革,避免出现这样恶性竞争的情况。
(三)中美两国降息的目的不同中国出台的政策是:
2008年9月16日以来,连续三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出重拳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美国出台的政策是:
2008年10月8日以来,美联储连续降息,使得联邦基金目标利率降至0-0.25%之间,这使得美国利率降至历史最低点。
与美国主要注重金融市场不同的是,中国降息的目的就是要能够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加强企业的经营能力,以避免实体经济受到损伤,从而保持经济的较快发展,其中,利率下调意在降低企业用资成本,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则意在解决企业的流动可能性问题。
(四)中美两国税收改革的对象不同中国出台的政策是:
2008年11月9口,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我国将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
美国出台的政策是:
在奥巴马竞选期间,他主张采取减税和增税并举的经济政策主张。
政策主张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低收入家庭税率不变。
二是年收入超过25万美元的富裕家庭增税。
三是提高资本增值税和股息税。
四是对石油公司征收暴利税。
五是削减小型企业资本利得税。
美国的税收制度比中国完善,在税收改革中,也比中国做得更全面。
所以,政府要加大力度在税收改革上,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二、对中国的启示
(一)重视改善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在政府出台4万亿的投资当中,应该如何分配,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对于这些铁路、公路和基础设施等一系列的建设,民营企业的老板,让民营企业兴旺起来才能既让民营老板以及工人更加富裕,也才。
能有更多的国内消费。
所以对于中国目前要解决的问题是要让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得到保障,让民营企业之间进行良性、有序的竞争。
(二)转变增长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体现出投资依赖、出口依赖和资源大量投入的特征,属于传统经济增长模式。
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恰好给我国敲响了警钟——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是我国从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向集约型的增长模式转变的契机。
美国最开始出台7000亿美元的救市资金是用来拯救金融市场,而在后来则是“变轨”为投入到实体经济中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实体经济还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基所在。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重点是围绕扩大内需和产业振兴,引导各类要素向自主创新集聚,促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在新一轮的经济上升期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发展。
(三)盲目的降息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中美两国双双都连续降息,而且都达到了历年来的最低点,这势必也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美元若爆发汇价崩塌,投资者将抛售美股,加深美股跌势,在负财富效应下,美国民众更不愿消费,这样美国的经济现状将更加疲软,这似乎会适得其反。
降息措施能够在一段时间之后起到改善信贷市场状况、促进经济重返适度增长的正轨。
但是经济增长潜在的风险依然存在,因此,降息仍然犹如在高空上走钢丝。
(四)倡导民主,注重人权
在出台巨额救助方案时,中国立马就确定了方案,而美国则经历了几次投票修改之后才最终确定,虽然中国出台的政策非常及时且有效,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美国比中国要更加的民主,在经过投票修改的过程中,肯定是经过众多人对当前情况考虑再三之后的结果,这个改进过程中肯定是有很大的进步的。
在2010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会见中外记者会上,温总理说“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我国应该重视人民的社会保障问题,2010年3月23日,美国总统在白宫签署医疗保险改革法案,美国民主党人努力多年的全面医改目标终将实现。
题目六:
改革为什么是一场革命
第一,从目的和功能上看,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虽然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但是作为它的实现形式的是具体体制,如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成为严重阻碍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因此,必须对它进行根朱性改革。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第二,从广度工看,改革是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的全面改革。
改革旧的经济体制,用适应现阶段生产力要求的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是改革的最基本内容。
但是,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必然要受到旧的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的制约和影响,这就要求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相应地进行其他体制的配套改革,制别是政治体制改革。
因此,我们目前所进行的改革是全局性、整体性的,表明它的革命性质。
第三,从深度上看,改革不是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它的根本变革。
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生产力的严重不适应,已经不是个别“环节”、“方面”的问题,而是全局性、整体性的,因此对它进行细枝末节的修补已不能解决问题,必须进行根本性改变,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它。
从社会制度的角度来讲,这种取代是一种量的变化,没有发生根本质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但从具体体制的角度来讲,这种取代是一种质变,是一种革命性变革,实质工是一场革命。
当然,这种革命不是传统意义工的革命,不是改革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革命性变革。
题目七:
中国的改革方案是什么?
1:
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2:
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3:
改革开放的实质是: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
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
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