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作家专题》期末作业.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6882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当代作家专题》期末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当代作家专题》期末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当代作家专题》期末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当代作家专题》期末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当代作家专题》期末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当代作家专题》期末作业.docx

《《中国当代作家专题》期末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当代作家专题》期末作业.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当代作家专题》期末作业.docx

《中国当代作家专题》期末作业

《中国当代作家专题》期末作业

1、寻根文学的文学主张是什么?

立足于我们自己的民族土壤,发扬我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因素,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感情和理想价值,努力创造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2、寻根文学的代表作有哪些?

贾平凹的《腊月••正月》》、郑义的《远村》、《老井》、阿城的《棋王》、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王安忆的《小鲍庄》、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等。

3、“寻根文学”兴起的内在原因是什么

文学本身的刺激:

当时反思文学由对“文革”的政治批判到对十七年越演越烈的极“左”思潮的反思,进而把矛头指向造成这场大劫难的群众基础,以及它背后的封建文化积淀,由政治反思走向文化反思;与此同时,改革文学在揭示改革的深层阻力时,触及到传统与现代化的矛盾,引导人们深入思考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机制,二者殊途同归,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进一步深化的结果,都引起了文学对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回顾,所以,“寻根”文学作为一种自然的延续,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思潮和创作现象。

4、“寻根文学”兴起的外在原因是什么?

在世界文化既相互融合又彼此独立的趋势下,各个民族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中国在现代化的路上如何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势必到民族文化中去寻找支撑点。

再者,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以略萨为代表的拉美结构主义小说的轰动,给中国文坛以极大的震惊,使得处于以欧美大陆为中心的20世纪世界文学格局中而倍感自卑的中国文学看到了希望,同时也暗示出文学的出路。

5、王一生形象的文化意蕴是什么?

第一、王一生这一形象是独特的,作品写了王一生生活内容的两方面——下棋和吃饭。

“下棋”和“吃饭”作为王一生的生存中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两极,前者代表王一生对人生境界的不息的追求,后者代表对人的基本生存的维护。

第二、王一生对对这两件事的痴迷和体味,却又有着明显的道家风范。

第三、作者王一生身上概括出民族精神最深刻的现实关系,在现代意义上重新阐释老庄关于“不为物役”,在一种充分的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中获得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的超越,并与永恒、无限的自然宇宙合为一体的审美人格。

6、阿城的《棋王》艺术特点是什么?

(1)、作者将主人公令人叹息的遭遇都平淡道来,不作任何渲染与呼喊,行文造句,力避繁冗,一切出之以简洁质朴。

(2)、不避“俗”,写人的俗像、俗态。

(3)、语言精炼,用字“拙、俗、苦”,尤其是其中一些形容词和动词用得尤为独特。

(4)、小说结构缺乏鲜明的结构形式痕迹,信手拈来的“闲笔”,构成了阿城小说中特有的氛围和境界。

7、《棋王》表现的寻根意识主要表现是什么?

作品围绕棋和吃的故事展开,主人公在“棋”上表现出的是他的为人之道:

“通达”的人生态度,这正是道家文化的核心所在。

“吃”表现出的是人物的生存之道,是受佛道思想的影响。

从王一生吃的故事,棋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于庄禅哲学的肯定与传统文化价值的思考。

8、什么是“新写实主义”?

新写实主义,就是在这一现代主义思潮下,在中国产生的一类文学现象。

它把注意力全部放在现实主义遗弃掉的、不屑一顾的“实存”的另一层面的真实上。

他们一门心事地专注于庸常。

9、新写实的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哪些?

主要代表作家作品有:

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单位》、《官场》、池莉的《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方方的《风景》、《桃花灿烂》、刘恒的《狗日的粮食》、叶兆言的《艳歌》等。

10、“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点是什么

第一、多书写粗糙素朴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关注艰难困苦或无所适从的生活环境。

第二、“零度状态”的叙述情感,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完全淡化价值立场。

11、如何理解《烦恼人生》中人物形象的意义?

从《烦恼人生》的第一个细节开始,主人公印家厚在每一个挫折后面,接踵而来的就是各种方式的化解和排遣,他在淡泊和达观中为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不屈不挠的追求,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他所有的幻想都是非常世俗化的需求,他虽然饱经风霜,却没有被平庸、卑微所压倒,而是表现出顽强的生命韧性。

12、如何理解池莉小说“小市民”性

池莉坦率地承认自己与小市民精神的血缘联系,紧密追踪市民生活的演变和发展,关心那些出身卑微的小人物在大时代中的浮沉悲欢。

池莉的小说在十几年间,始终保持着这种世俗化的姿态,不唱高调,不去畅想海阔天空,也不作无病呻吟的文字,而是精心地细腻地表现惨淡人生的酸甜苦辣,展示“小市民”的真实生活,并以此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

13、如何理解池莉小说的女性意识?

池莉90年代的小说中开始有了越来越浓郁的女性意识,她试图通过笔下的女性形象,去颠覆男性中心文化。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小说是《你以为你是谁》在《云破处》、《惊世之作》、《小姐,你早》、《生活秀》等一系列作品中,池莉都用了类似的手段——先塑造一个在世俗眼里极成功的男人形象,然后再塑造一个女性,去取代他们的权力,金钱和智慧。

这是池莉彻底否定男权神话的创作意图,也是其他女作家不具备的勇气与气度。

14、池莉创作的局限性是什么?

池莉的作品有明显的局限性:

池莉贬斥知识分子,贬斥文人。

作为一个作家,轻视和排斥知识分子,轻视和放弃思想的力量,会使作品缺少深刻的灵魂拷问,缺少情感的力度和震撼力,缺少激起人们追寻生存意义和提升审美理想的强大动力,也缺少对于阻碍社会和人性发展的问题的严肃思考和批判。

15、王安忆小说创作的四个阶段是什么?

第一阶段:

以“雯雯系列小说”为代表,主要表现个人少女时代的经验和感受。

主要作品:

《雨,沙沙沙》《69届初中生》(长篇)等。

第二阶段:

以《流逝》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创作。

第三阶段:

这一阶段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以“寻根”作品为代表

主要作品有:

《小鲍庄》《大刘庄》;

后期以“性题材”作品为代表,主要作品有:

《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岗上的世纪》

第四阶段(1990年以后)以精神探索和艺术创新为主要特点。

《叔叔的故事》是王安忆封笔后重新出山的第一部作品。

其他主要作品还有《纪实与虚构》、《乌托邦诗篇》和《长恨歌》等

16、王安忆初期创作的特点是什么

王安忆初期的创作特点:

她更多地从自身的生活经历中去汲取素材,而并不善于描绘层次复杂的生活画面,而喜欢用一颗纯真无邪的童心去窥视人生,捕捉纯情少女的片断情绪,表现对生活美的感受。

语言清丽、优雅,流淌着诗一般的韵味,由此确立起她清新、朴素、优美的风格。

但少女的心胸和“自我抒发”的笔法,也给作品带来一定的局限,使作品的天地显得狭小,人物形象也略显单薄。

17、《小鲍庄》的文化意蕴是什么?

《小鲍庄》给读者呈现的是一部双重变奏曲,她把自己对捞渣的敬慕与遗憾,对拾来的钦佩和同情,对鲍仁文的赏识与惋惜交织在一起进行描写。

作家无意以自己的主观去说服读者,只是尽力将小鲍庄的风貌完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使小鲍庄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传统文化的活力与惰性在此得以交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在此得以显现。

透过小鲍庄让人们去审视我们民族的历史,进一步认识我们民族的现实,这正是作家创作《小鲍庄》这部双重变奏曲的意图所在。

18、《小鲍庄》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一、作家将审美思维的重心由题材的开掘转向对生活审美对象的探索和艺术形象审美悟性的表现,使小说对生活的扫描更接近生活的自然形态,她只是客观地描写了小鲍庄中一群有着强烈的群体意识而无个体意识的人的人生世相,作家没有任何主观的评价,而把领悟的空间留给读者。

二、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作家挖掘的正是人满为患在特定社会关系中表现出的美与丑、崇高与卑劣、悲剧性与喜剧性。

19、《小鲍庄》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小说的结构一直被人所称道,作品由两个引子,两个尾声和40个小段组成。

作家把它们切割成若干块,让它包容五户人家的生活史,错综交织,在共时态中齐头并进,汇成小鲍庄的生活史,奏出一只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江淮农村风土人情的交响曲。

20、《小城之恋》的艺术突破性在哪些方面?

(1)这篇小说的出现,是文学题材的一个突破,当文学作品将人的情欲仅仅作为进行社会批判和道德判断的点缀品描写时,王安忆将人的情欲从沉重的躯壳中剥离出来,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审美对象加以审视。

(2)作家以细腻而准确的艺术感觉力与奇特的想象力,为人们描绘了一场生命内部、生命与生命之间迸发的本能的抗争与搏斗,同时也在一派庸俗、猥琐甚至丑陋中挖掘出深刻的人性内容。

(3)王安忆在小说里第一次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展露了对于性表达的自由观念。

21、王安忆80年代中后期创作的特点是什么?

力求主观情感和故事情节的淡化,小说人物、生活场景和叙述语言的俗化,作品结构的松散化。

这种淡化、俗化、松散化的结合是作品内涵的深化。

同时,她的艺术风格也由优雅、清丽转向淡朴、深厚,逐渐形成了冷峻、神秘、深刻、朦胧的艺术风格。

22、《叔叔的故事》的叙事策略是什么?

《叔叔的故事》中清楚地回响着两种声音:

叔叔和我,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话语力量。

叔叔的叙述试图从每一次受难中抽象出崇高的意义,而我的叙述则是在每一个神话背后还原出形而下的细节。

作家没有叙述什么新的故事,她有意不在叙述故事上标新立异,而只是通过“重述”而改写了20世纪80年代最基本的叙事格式,实现了对男权理想主义和男性话语的双重颠覆。

23、《叔叔的故事》叙事手法是什么?

《叔叔的故事》与其他先锋小说一样,在叙述手法上主要用“复调”的手法打破传统小说的单一叙述形式,多种不同的叙述视角故意造成矛盾,从而“解构”叙述的真实性。

24、张洁早期创作风格特征是什么?

以《从森林来的孩子》、《有一个青年》、《爱,是不能忘记的》为代表的早期创作表现出来的倾向,与当时席卷文坛的“伤痕文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当大多数作家更多地在反省过去的时候,张洁则更多地在展望未来;当大多数作家更多的在清算历史的丑恶时,她则更多的在讴歌理想的美好;当大多数作家更多的在进行社会批判时,她则更多地在进行新人的描绘。

她也写伤痕,但只是把“伤痕”作为作品不可缺少的历史背景,并没有在其中展示那些鲜血淋淋的残景,而是把创作的注意力放在美好心灵的刻画上,她前期作品中的主人公,无论处于怎样恶劣危险的环境,都是一个在人格上独立、自信、不断走向完美境界的人物。

这种独特的艺术追求,加上她那对普通人心理的细腻感觉,那种娟秀清丽的抒情文笔,使张洁的作品充满新鲜迷人的魅力,呈现出明快开朗的艺术风格和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

所以我们说前期的张洁是一个浓重的理想主义者。

25、如何看待《爱,是不能忘记的》的艺术创新?

第一,独特的叙述方式。

虽然小说用的是第一人称,但从中心情节看它却一篇客观小说,而不是主观小说。

主角是母亲,视角属于女儿,这就带上了一种露骨的文化挑战性。

第二,小说对于叙述视角的特殊选择,使小说对事件展示成为一种间接的展示,从而使得情节的串联上带有几分推理的色彩。

第三、语言抒情优美。

26、《方舟》的文本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方舟》是一篇愤世嫉俗的作品,它带着沉重的压迫感和压抑感冲进文坛,小说描写了三个在生活上受到挫折的知识女性,以及她们在事业中的艰辛与无奈,以此来探讨妇女彻底解放的问题。

它的积极意义在于:

作家站在女性的立场上揭示了由性别等级制带给女性的种种烦恼和困扰,为女性的不平等遭遇鸣不平,从而对传统文化作深刻地检讨和批判。

27、张洁80年代小说风格是什么?

张洁的小说由前一段的对理想和理想人格的正面讴歌,转为对现实和理想之间剧烈冲突的无情揭示,她的笔下没有了温婉、诚挚的古典诗般的情绪的流动,也没有了从女性心灵升腾出来的对人生和爱情童话般的憧憬。

她以一种严刻而冷峻老练的态度,描写处于男性宇宙格局中现代女性的不幸。

充满了对人生的愤懑与忧怨。

笔触冷峭严谨,作品中充满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力量。

28、张洁近期的代表作有哪些?

以《他有什么病》、《红蘑菇》、《只有一个太阳》、《无字》为代表。

29、“先锋小说”主要作家有哪些

马原、莫言、残雪、苏童、洪峰,格非、孙甘露、余华、叶兆言、扎西达娃、北村等。

30、“先锋小说”分为几个阶段,其特点是什么?

“先锋小说”第一阶段以马原、莫言、残雪的创作为代表,并同时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探索三个层面上进行,尤其是以马原的“元叙事”手法和“马原的叙事圈套”为标志。

第二阶段以格非、孙甘露、余华的创作为代表,他们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探索等三个层面上都有新的突破,甚至把这种艺术探索的力度推到了极致。

31、先锋小说的特点的特征是什么?

一是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二是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三是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也更为散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等,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32、先锋小说的文化意义是什么?

先锋小说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与生存探索三个层次的推进,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之大是不应低估的;同时,也可以把先锋文学看作是80年代的文学状态向90年代的文学状态转化的契机,它的出现改变了已有的文学图景与文学路向。

33、马原先锋小说的重要特点是什么?

在他的小说中频频出现“马原”的形象并以此来拆除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线,使得小说呈现出既非虚构亦非写实的状态。

在《虚构》、《拉萨生活的三种时间》和《叠纸鹞的三种方法》之中,“马原”都成为了马原的叙述对象,“马原在此不仅担负着第一叙事人的角色与职能,而且成了旁观者’。

34、如何理解中篇小说《虚构》的叙事策略?

小说在开头部分便煞有介事地声称:

作家是根据自己在麻风村——玛曲村七天的经历和观察结果“编排一个耸人听闻的故事”。

紧接着,作家便叙述了自己在玛曲村的怪异“经历”,这些“经历”构成了小说《虚构》的故事主体。

但是在小说结尾,作家又直接拆穿了上述“经历”的虚构性。

一方面,他自陈自己的玛曲村经历是依据其西藏经历、妻子在麻风病院的工作经历、有关麻风病的书籍等虚构而成的,另一方面,在其拆穿自己的虚构性经历之后,他又强行为上述“虚构”;杜撰了一个“结尾”,这便是小说《虚构》。

所叙述其进入玛曲村的时间是5月3日,他在玛曲村度过了七天时间,然而其离开的日期却是5月4日,这也从时间上取消了他的“经历”。

35、《你别无选择》的题旨是什么?

描写了一群看似荒诞不羁的年青人艰难而执著地寻找自我,作品除了展示人物的坚守外,也写出了他们的困惑、孤独和痛苦。

36、余华前期创作的代表作是什么?

《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往事与刑罚》、《呼喊与细雨》等。

37、余华前期创作的特点是什么

余华前期得小说似乎迷恋于暴力、灾难和死亡的叙述,用极其冷酷的笔调揭示人性丑陋阴暗的角落,“有距离的冷漠叙事”,被人们看作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

38、余华后期创作的代表作是什么?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

39、余华后期创作的特点是什么?

余华后期小说主要以中长篇以主,虽然“死亡”仍然是一大主题,人的生存状态仍然是主要的表现内容,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很大变化。

叙述风格从暴躁变为平静,描写的内容从虚拟的现实逼近生活的真实,小说与读者的心灵之间有了强烈的呼应和交流。

40、如何理解余华小说中苦难的涵义?

苦难在余华的笔下,具有双重涵义:

它即在人物的现实境遇层面呈示为生存之难;同时又在人物的生命体验层面表现为存在之苦。

41、“四五”诗歌运动的影响是什么?

“四五”诗歌运动,这一次短暂勃发的古诗运动,以其现实主义传统的第一次恢复,和传统审美意识的第一次苏醒而对新时期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2、“四五”诗歌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首先,民众对政治的积极参与,改写了被动参与的历史,它又一次显示了来自民间力量的不容忽视,显示了一个民族要求民主、反对专制意识的再次觉醒。

同时,它也从根本上否定了一体化的精神统治,使流行的意识形态丧失了影响力、支配力和权威性,为建立新的社会契约关系奠定了民众基础。

第三,天安门诗歌第一次以反叛的姿态抒发了人们真实的情绪,它犹如喷发的地火,向世人告知了它运行的无可阻挡,这一艺术情感的转型意义深远无比,它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深刻地影响了新时期的文学。

43、什么是白洋淀诗群?

批评界将其看作朦胧诗的源头或先声,除郭路生外,还有根子、多多、芒克、林莽、宋海泉、方含等一批从北京到河北安新县白洋淀插队的知青,他们创作于文革时期的诗作,既有对专制、暴力的批判主题,也有表现自己生命受挫、痛苦和孤独的体验,在当时以特有的方式传播。

44、郭路生《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的审美价值是什么?

这首诗以真率朴素的态度,将个体的真实而独特的经验表现出来,它敏锐地抓住个体的“我”心灵中的几个幻觉意象,并把它们自然而集中地组合起来。

对母爱的眷恋,使“文革”时期政治权力者们制造的所有神话在普通而强烈的人性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45、如何理解北岛诗歌的怀疑与否定的精神?

对于从“文革”的极左路线阴影底下真诚出来的一代中国青年来说,北岛的诗歌表达了他们的内心愿望。

他的诗隐含着对过去的那些神化真理的大胆质疑和否定: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崇高是崇高者的墓志铭”(《回答》);“我不想安慰你/在颤抖的枫叶上/写满关于春天的谎言”(《红帆船》);“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雷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回答》)。

46、如何理解北岛诗歌强烈的悲剧意识?

北岛的诗有着一种内在的理性力量。

《结局或开始》等诗,表达了叙说者,在悲剧性的抗争道路上,表现了“觉醒者”的历史“转折”意识,和类乎“反抗绝望”的精神态度,表现了在批判、否定中寻找个体和民族“再生”之路的激情。

大体而言,沉重、悲壮是北岛此诗的主调。

47、为什么说北岛的诗具有挑战者的姿态?

北岛诗歌在青年中激起强烈的反响,在于它以昂扬的格调创造了一个表达个人信念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北岛意识到他所面对的历史和现实灾难深重,他知道要说出个人的信念要伴随强大的精神压力,他知道自己置身于一个永久性的悲剧情节之中。

北岛以坚定的笔墨率先描述了“大写的人”:

“在没有英雄的年代/我只想做一个人”。

48、如何理解顾城的《一代人》?

全诗只有两行,却概括经过灾难性的动乱而迅速成长的“一代人”,这种意愿在过去通常可见的表述,是通过众多的例证并贯串以激情的铺排,来完成的,而顾城这首诗却让人完全沉入冷静的思辨中,它寻求以最少的文字表达了最多的意思,那么,这样文字的少和内涵的大就构成了矛盾,赋之以象征的思辨是这首诗最理想的方式。

49、舒婷主要的诗集有哪些?

舒婷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1982)、《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2)、《会唱歌的鸢尾花》(1986)、《始祖鸟》(1992)、《舒婷的诗》(1994)。

其中,《北京深秋的晚上》、《一代人的呼声》《人心的法则》《日光岩下的三角梅》《四月的黄昏》《童话诗人》《祖国,我亲爱的祖国》《神女峰》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50、舒婷诗歌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舒婷的诗歌始终把人作为诗歌表现的核心,把人对自由、尊严的渴求置于情感世界的中心位。

2、舒婷的诗歌世界,是一个带着女性心理特征的典型的情感世界。

3、意象明丽隽美,富于哲理性,

51、舒婷诗歌的表现主题是什么?

诗人的创作深刻揭示了生于和平时期,成长于动荡岁月的一代青年的思想和情感特征。

《珠贝——大海的眼泪>)、《献给我的同代人》、《致大海》等诉说了一代人精神的迷惘,《当你从我的窗下走过》、《中秋夜》、等在朦胧的爱情之中,透露着对苦难年头友人的关切。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赠》、《春夜》是传统的忧时伤世的感情在青年内心世界中的折射,探含着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沉忧虑。

《惠安女子》、《神女峰》将目光投向在历史观念重压下的传统女性,根本上却是对人性自由的呼唤。

《致橡树》则直接表达了对人的平等观念的新的理解。

52、舒婷诗歌的情绪结构有什么特点?

人们将舒婷作为那代人的代言人,有一个原因是:

她的诗歌情绪结构总体上趋向复杂,时代的趋向成熟,使人们的思想由单纯趋向复杂,由平面趋向立体,那种非此即彼的简单推理,被更为切近真实的多样判断所取代,这种情绪结构的变化,更为符合凝重、曲折、复合的当代人的精神气质。

53、舒婷的《致橡树》的爱情视角的理性支柱是什么?

诗歌采用整体象征,因为诗人的构思意图不一定把作品题旨局限于爱情的视野。

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54、“朦胧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第一、强调自我表现,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多元化的价值判断是其思想核心。

第二、以审美为基点的多元趋势的价值观

第三、以象征、意象、变形等为中心的诗歌艺术表现形式。

55、如何理解“朦胧诗”以审美为基点的多元趋势的价值观?

“朦胧诗”始终把人作为诗歌表现的核心,把人对自由、尊严的渴求置于情感世界的中心位。

以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为抒情内核的冷色调,代替了以往诗歌的乐观、热烈,以意象的朦胧性代替了形象的确定性,以隐喻、通感、幻觉、艺术变形,语言的反逻辑代替了以往诗歌中明白流畅的写实。

56、“朦胧诗”的艺术表现形式有何特点?

意象明丽隽美,逻辑思维缜密流畅,富于哲理性,多数诗采用隐喻、或整体象征的手法,使意象具有多义性。

57、“新生代”诗歌还有什么称谓?

84年之后,“新诗潮”的第一个浪头实际上已经过去。

一批比起“朦胧诗人”更年轻的作者开始涉足诗歌,他们大多出生于60、70年代,并且采用了一种和“朦胧诗”对抗、反叛的姿态进行诗歌探索,他们将自己称为“第三代人”,创作命名为“第三代诗”。

其它的称谓还有“新生代”、“后朦胧诗”、“后新诗潮”。

58、新生代诗歌的主要诗群有哪些?

比较著名的诗歌社团(或诗群),有南京的“他们”文学社,有上海的“海上”诗群”,有四川的“新传统主义”、“整体主义”、“非非主义”、“莽汉主义”等。

59、新生代诗歌的特点是什么?

1、生命意识的强化

拒绝凭借传统观念上的“美好的东西”来掩盖个体生存状态的真相。

2、反崇高、反英雄化

新生代诗歌返回到生存的现场,返回到个人的记忆,返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

 3、口语化。

60、什么是“非非主义”诗派?

四川的诗歌试验活动,最有影响、持续时间最长的当属“非非主义”。

四川的“非非主义”实验性诗歌流派创立于1986年上5月4日。

主要成员有:

蓝马、杨黎、刘陶、何小竹、吉木狼格、李亚伟、小安等,其诗歌阵地为1986年5月创刊的《非非》。

61、什么是“他们文学社”?

  他们文学社成立于1984年冬的南京。

主要代表人物有:

韩东、于坚、丁当、小君、吕德安、王寅、小海、、陆忆敏、于小韦等。

作为南诗人群,诗人之间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以《他们》为创作阵地。

62、什么是“海上诗群 ”?

 

海上诗群成立于1984年秋天,主要成员有默默、孟浪、王寅、海客、郁郁、折声、古代、陈东东、陆忆敏、天游、韵钟、冰释之、赤峰、舟子等。

代表诗人是孟浪、郁郁和陈东东。

组织的诗社有《海上》《大陆》《撒娇》等。

63、什么是“整体主义”诗派?

“整体主义”创立于1984年7月。

主要成员有:

石光华、杨远宏、刘太亨、张渝、宋渠、宋炜等。

在诗歌方法、取材等方面受到杨炼等的影响。

不少诗人喜欢写作有若干章节的庞大的“现代史诗”,如宋渠、宋炜的《大佛》《大曰是》,石光华的《呓鹰》等

64、什么是“莽汉主义”诗派?

莽汉主义成立于1984年,1986年宣布解散。

主要诞生地是四川小城南充。

主要成员有万夏、胡玉、二毛、袁媛、刘永馨、胡冬、梁乐、柳箭、马松、李亚伟等。

65、如何理解“新生代”诗歌的反崇高、反英雄化?

在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