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企业文化学理论体系.docx
《第三章 企业文化学理论体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企业文化学理论体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企业文化学理论体系
第三章企业文化学理论体系
本章重点
1、掌握企业文化基本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及相互间关系。
2、掌握企业理念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
3、掌握企业伦理道德的内涵、规范,管理及培育。
4、掌握企业制度文化内涵及其作用,重点掌握企业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及管理制度的创新。
导引案例:
沃尔玛文化之魂
沃尔玛是世界500强企业之首,其创始人山姆·沃尔顿一生最重要的成就,就是他倡导建立的公司文化,成为其所有战略得以成功实施的土壤。
沃尔玛文化之魂在于坚守三项基本信仰,即“尊重每一位员工”“服务顾客”“每天追求卓越”。
第一节企业理念体系
企业理念体系是企业文化建设最核心的部分,是企业文化的灵魂。
它由企业愿景、企业使命、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构成。
一、企业愿景
企业愿景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宏观远景规划。
(一)企业愿景的内涵及其作用
优秀企业的背后都有一股经久不衰的推动力——企业愿景。
苹果公司的企业愿景是“让每人拥有一台计算机”,腾讯公司愿“成为最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索尼公司希望“成为最知名的企业,改变日本产品在世界上的劣质形象”;迪斯尼公司渴望“成为全球的超级娱乐公司”。
1、企业愿景的内涵
企业愿景是“企业蓝图”是企业努力要达到的境界,是企业所有成员共同持有的意象和景象。
首先企业愿景是全体员工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
一个企业未来可以成就的具有挑战性的远景描述。
中国移动集团的企业愿景是“成为卓越品质的创造者”,正是这个愿望使全体员工紧紧集合在一起。
其次,企业共同愿景要建立在每一个员工的个人愿景之上。
最后,企业愿景所能产生的创造性张力远高于个人愿景。
2、企业愿景的作用
第一,企业愿景能唤起全体员工发自内心的热切期盼。
企业愿景能在员工心目中形成一副未来企业发展的美丽图画,这幅图画就是激励员工追求成功的力量源泉。
福特公司在创建之初,规划的愿景是“让马车从公路上消失,让每个人都买得起一辆汽车。
”这一愿景成为企业全体员工的热切期盼。
第二,企业愿景孕育员工无限的创造力
企业愿景能把全体员工凝聚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
激发员工无限的创造力。
第三,企业愿景激发强大的驱动力。
企业愿景能激发员工的勇气,这勇气会大到连企业自己都吃惊的程度。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几乎所有的小型电脑企业都把眼光投向IBM企业个人电脑之际,苹果公司坚持它的愿景:
设计一部更适合大众操作的电脑,一部让人们可以自由思考的电脑。
这项策略证明是对的,苹果公司开发出来的麦金塔电脑,不仅容易使用,同时成为新的电脑工业标准,让使用个人电脑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第四,企业愿景是方向舵,使企业在任何时候都不迷失方向。
(二)企业愿景的培育
企业愿景培育可以有两个过程:
一是自下而上地把个人愿景上升到企业愿景的过程,二是自上而下的企业愿景被员工接受、分享的过程。
其培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鼓励个人愿景。
第二阶段:
个人愿景自我超越,实现个人愿景和组织愿景融合。
第三阶段:
具有愿景意识的领导与员工有效沟通,与员工分享愿景。
第四阶段:
个人分享企业愿景。
(三)愿景的表达
企业愿景是一副美好的图画,规划好之后,要把愿景用文字描述出来,以便于让企业中所有的人了解、认同并分享。
1、简单易懂,用文字描写图画。
最忌理论化、书面化,晦涩难懂的语言。
最好的愿景语言描述,就是让看到或者听到者能够迅速引起联想,眼前出现一副令人神往的图画。
2、鼓舞人心。
文字优美,激动人心,切忌平淡无奇。
3、有助于建立一整套标准。
愿景语言表达不能太过于空泛,而是比较容易具体化,包含的内容不能太单一,而是丰富而全面,即在此基础上很容易延伸,扩展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各个方面的制度、规范,甚至具体的做法。
4、具有可操作性。
愿景指向未来,具有宏观性模糊性,甚至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但是好的企业愿景一定具有可以实现的可能性,即是现实的可操作性。
因此要求愿景既要指向未来,令人神往,又要立足现在,脚踏实地。
二、企业使命
(一)企业使命的内涵及其作用
企业使命是企业理念系统中又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
企业使命表述企业存在的意义,企业生存的目的和意图,是企业进行所有活动的根本原因,是企业终极责任的集中反映。
它告诉人们,企业为什么而存,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1、企业使命的内涵
企业使命包含三层意思:
(1)企业使命是在愿景规划基础上产生的,是实现企业愿景所必须的手段,是更加具体化的企业责任、目标和追求。
(2)企业使命是企业存在的根本,是企业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企业的一切活动必须围绕这个宗旨而展开,是企业所有行为的最终出发点,同时也是最终要实现的目的。
(3)企业使命是企业对社会的根本态度,因此,企业使命中必须包含社会责任的内容。
2、企业使命的作用
(1)企业使命比愿景更能激发人的热情。
(2)使命是连接愿景和制度、规划与人的行为的桥梁。
(3)企业使命是使企业长盛不衰的法宝。
摩托罗拉公司从最初修理收音机,整流器,到制造收音机、电视机半导体、集成电路、移动通信,再到卫星系统,其企业使命从没有离开“以公平的价格向顾客提供优异的产品和服务”的使命。
(二)企业使命的提炼
超越财富利益,是企业使命提炼的关键点。
赚钱不能成为企业的使命,企业使命必须超越利润最大化。
在国际上很多成功的知名公司的发展史中,没有发现把股东财富利益追求视为企业主要经营动力或者首要目标的,他们通常都追求一组目标,而赚钱只是其中之一,而且一定不是首要目标。
三、企业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个组织的基本理念、信仰,因而企业价值观就构成了企业文化的核心。
(一)企业价值观的内涵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的过程中,对于企业经营目的、经营宗旨、经营方法和行为准则的判断标准。
这种判断标准,实质上也是企业为获取成功而对经营目的经营宗旨经营方法和行为准则所做出的价值取向。
(二)企业价值观的作用
1、价值观的连锁效应
西尔斯的低价采购
2、价值观促使企业做出选择
海尔生产能洗红薯的洗衣机
3、共享价值观引导员工行为
(三)企业价值观的修正
1、企业价值观需要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修正。
如“以厂为家”“职工是企业主人”等传统理念
2、如何修正。
首先要总结分析,发现哪些价值观是不利于企业发展的。
其次是对原有价值观进行扬弃。
最后,价值观修正要从意识变革入手。
3、企业价值观的认同和内化。
服从、认同和内化
四、企业精神
(一)企业精神的内涵
企业精神是企业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经过精心培育而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
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
1、企业精神是企业长期实践、精心培育起来的“精神内核”
企业的经营实践活动,是企业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企业精神是企业现实生产经营状况,员工生产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
2、企业精神是全体员工认同的、健康向上的群体意识。
这种群体意识可把企业中不同层次、不同态度的成员统一到企业整体理念上来,从而激发员工的荣誉感,形成共有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
3、企业精神是员工追求的价值尺度
企业精神是员工们在个人追求和企业目标之间找到一种内在的联系,成为自身行为的价值尺度。
4、企业家是企业精神的倡导者
企业家以自己的哲学理念、价值观、理想、素质、作风等融合成个性,精心塑造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外化,鲜明地烙有企业家个性的烙印。
(二)企业精神的作用
1、企业精神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2、企业精神可以提升企业形象
3、企业精神可以激励企业家紧跟时代步伐,务实创新,选择正确的战略决策,接受现代管理理念,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企业精神培育
1、企业特色精神的确定
确定企业的特色精神要考虑到企业传统、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当然也要紧扣企业家的个性特征,把各方面的内容整合起来,确定本企业的特色实际内容。
2、企业精神的教化
企业领导率先垂范
通过舆论强化灌输
塑造英雄人物
教育培训、文化渗透
多方引导、共同参与
3、企业精神的物化
把企业精神通过规章制度体现出来
通过塑造企业形象,把企业精神物化为企业视觉识别的具体要素中,如企业标识,品牌,着装,标语,口号等,
通过建立企业习俗和礼仪,把企业精神外化为固定程式和行为规范。
(四)企业精神的语言表达
1、命名式,大庆精神,首钢精神,松下精神,
2、口号式,“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真诚到永远”
3、故事式,一团火精神
4、传统式,“同修仁德,济世养生”
5、比喻式,“火车头精神”“大黄蜂精神”
6、目标式,
7、规范式“尽心尽力尽责”
第二节企业道德
企业道德作为企业文化理论的重要内容,它是社会道德在企业活动中的具体化和特殊表现。
一方面可以规范企业对内对外的行为,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企业内部人员的道德修养,即管理者的职业道德和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
一、企业道德内涵
企业道德是指在企业这一特定的社会经济组织中,被全体成员认同,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的总和。
企业道德既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道德原则在企业中的具体体现。
(一)企业道德的内容
企业道德可以分为企业的组织道德和员工个人的职业道德。
企业组织道德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在自然求索、社会交往中,所应遵循的旨在调节企业与国家、企业与他企业、企业与他单位、企业与竞争对象,企业与服务对象以及企业内部各方面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
员工个人的职业道德是规范员工与企业,员工与员工在职业行为中的关系。
(二)企业道德的特征
1、企业道德是一种意识调节
企业道德以善良、诚信、正值、公正等标准,来评价企业和员工的行为,来调整企业与社会,企业与顾客,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行为规范。
企业道德发挥作用主要是通过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部门,渗透到经营管理之中的传统意识来实现的。
企业道德帮助员工区分关系与行为的利或害,善与恶,应当不应当,正义非正义等。
2、企业道德是一种内化的调节
企业道德只有被员工真正接受和认同,并转化为他们的情感意识和信仰时,才能起到调节行为的作用。
3、企业道德是一种非强制的调节
企业道德是通过舆论教育来培育,通过信念习俗来维持。
企业道德对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干预,以及对于企业员工行为的调节不是硬性的,强制的,而是凭借舆论,教育和示范,诉诸人们的觉悟或者影响人们的情绪来间接实现的。
二、企业道德规范
企业道德规范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在企业与利益关系者的利益协调中,被各种利益关系主体认同的,行之有效的行为准则。
企业道德规范主要包括:
互利,公正,责任,秩序,
(一)互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行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市场经济下商品交换要遵循:
等价交换和自愿交换原则,而等价交换和自愿交换的内在原因是交易双方的“互利”。
在交换活动中,要注意把企业利益和股东、雇员、消费者、社会公众等各方面的利益结合起来,在不损害股东雇员利益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社会公众的利益,从而实现自己的利益。
企业不能把坑蒙拐骗消费者当成实现自己利益的手段,企业也不能为自己的利益不顾员工的安全健康,不能依靠不正当手段击垮竞争对手。
(二)公正
互利和公正是密切相连,互利本身就体现了交易双方的公正,但是公正还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公正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道德行为的准则,要求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之间,要公平交易、公平分配和谐相处。
效率和公平是一对矛盾,但并不是不可调和。
公平必然导致高效。
不公平必然导致低效率。
(三)责任
作为经济组织,企业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但是作为社会组织,对社会发展进步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企业的经济责任与道德责任、社会责任并不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企业主动承担社会的道德责任,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
(四)秩序
秩序即是和谐,一定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不仅不能打乱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还应当促进和谐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企业内部秩序的和谐有赖于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密切配合。
企业与社会的和谐,还有赖于企业与消费者、社区、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
三、企业道德培育
企业道德培育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归纳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确立企业道德规范
1、处理企业内部关系的企业道德规范
(1)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规范。
(2)员工之间的关系规范
(3)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规范
(4)企业与股东的关系规范
2、处理外部关系的企业道德规范
主要是处理好企业与社会公众的关系。
企业处理与社会公众关系时要遵循职业道德,要诚实守信,勤于沟通,以诚相待。
第三节企业制度文化
企业价值理念体系通过制度文化,转化为企业行为和员工行为。
同样,制度文化也能促进企业价值理念体系的形成。
企业制度文化包括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具体管理制度等。
一、企业制度文化的内涵
(一)企业制度文化的内涵
制度文化是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以企业价值理念为指导,为顺应企业发展规律,维护企业秩序而制定、颁布、执行的一系列规则、规范、条例、制度的总和。
1、企业制度文化是中介文化
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理念转化为企业行为的中介。
2、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理念的载体
企业文化承载着企业的价值理念,体现着企业价值理念的追求,标示着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
3、企业制度文化是一种“规范”文化
企业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全体成员的行为,以实现经营目标。
企业制度是来自员工自身以外的带有强制性的规范。
制约着企业的每一个成员、生产操作规程、厂规厂纪、考核奖惩等。
(二)企业制度文化在企业理念转化中的作用。
企业理念是企业制度文化得以产生的观念先导,是制度文化赖以产生的价值标准,因而体现着企业的内在精神。
企业制度文化在企业理念转化中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企业制度通过规范,即各种制度、守则及规章,倡导企业理念;二是企业制度通过各种形式、运作程序及权利、义务的安排,体现了企业倡导的某种价值准则,即企业制度所规定的工作、行为方式直接影响并改变着企业全体成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企业领导体制
企业领导体制是企业领导方式、领导结构、领导制度的总称。
在企业制度文化中,领导体制影响着企业组织结构的设置,制约着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
所以,企业领导体制是企业制度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企业领导体制的概念
企业领导体制是指企业内领导权限的划分、领导机构的设置和各种领导关系的规定。
它是协调企业内部上下级人员关系,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经营方针和经营战略有效实施的内在机能。
(二)企业领导体制的演变
1、西方企业领导体制的演变
第一阶段,家长制领导。
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个人色彩浓厚。
第二阶段,经理制——“硬专家”领导制。
半机械化时期,担任经理的主要是一些在企业中精通业务的技术专家。
第三阶段,职业“软专家”领导制。
以经营管理为专门职业的“软专家”。
第四阶段,专家集团领导制。
20世纪60年代以后,集体领导班子,智囊团,思想库等帮助领导进行决策。
第五阶段,多级领导制。
在强调集中领导的同时也强调分权,企业出现多级领导。
2、我国企业领导体制的演变
第一阶段(1934-1956)一长制阶段,优点是,厂长有职有权,工作效率高,规章制度严格。
缺点是容易独断专行,形成家长制。
第二阶段,(1956-1966)党委领导下的厂长分工负责制。
党委领导,厂长和副厂长分工执行,都对党委负责。
容易以党代政,政企不分。
第三阶段,革命委员会制(1966-1978)
第四阶段,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1978-1984)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党委实行决策权,厂长负责管理权。
第五阶段,厂长(经理)负责制(1984-1993)厂长具有统一指挥生产经营活动的职权。
第六阶段,公司制(1993-今)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建立股东会、监事会、和经理班子等规范的内部管理机构。
(三)现代企业领导体制创新
1、领导观念创新
战略观念、科学决策观念、时效观念、全球化观念
2、领导工作科学化
3、决策机构与执行机构分立
决策机构的主要职责是把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条件进行优化组合,重心是经营活动的战略决策。
执行机构,主要职责是整合企业内部资源,负责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组织、指挥和协调等工作。
三、企业组织机构
(一)企业组织结构的内涵
企业组织结构是指企业为达到一定目标,以求有效、合理地把企业成员组织起来,内部各个有机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联系方式或形式结构。
企业组织结构是企业资源和权力分配的载体,通过信息传递,承载着企业的业务流动,推动或者阻碍企业使命的进程。
(二)企业组织结构的发展演变
1、直线制
优点:
设置简单、权责分明、信息沟通方便,便于集中管理。
缺点:
结构呆板,缺乏民主,容易独断专行,下级的积极性得不到激发。
2、职能制
通过把专业技能紧密联系的业务活动归类组合到一个单位内部,可以更有效地开发和使用技能,提高工作效率。
优点:
职能部门任务专业化,可以避免人力和物质资源的重复配置,也便于发挥职能专长。
缺点:
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差,不利于在管理队伍中培养全面的管理人才。
3、直线职能制
是直线制和职能制结合形成的,
优点:
保持了直线制度的集中统一指挥,和职能制度发挥专业管理的长处。
缺点:
权力集中于最高管理层,下级缺乏必要的自主权,各个职能部门之间横向联系较差,容易产生脱节和矛盾。
信息传递路线较长,反馈较慢,适应环境变化较难。
4、事业部制
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在企业规模大型化,经营多样化,市场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出现的一种分权式的组织结构形式。
优点:
提高了管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便于组织专业化生产,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缺点:
增加了管理层次,造成机构重叠,管理人员和费用增加。
5、矩阵制
矩阵制组织结构是由纵横两套管理系统组成的组织结构,一套是纵向的职能领导系统,另一套是为完成某一任务而组织的横向项目系统。
优点:
有弹性,适应性好,横向信息沟通容易,协调配合好。
缺点:
缺乏稳定性,双重领导容易产生矛盾。
6、多维立体组织结构
包括三类管理机构:
按产品划分的事业部,是产品利润中心;按职能划分的专业参谋机构,是专业成本中心,按照地区划分的管理机构,是地区利润中心。
这种结构形式,适用于跨国公司。
四、企业管理制度
(一)企业管理制度的内容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共同遵守的有关员工行为、办事方法、工作流程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
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岗位责任制度等。
1、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对人力资源的有意识的开发和管理,包括员工的管理、招聘、解聘、辞职与辞退,考勤制度,各类假期,薪金与考评制度,各类加班,档案管理,员工培训等。
2、财务管理制度
是企业实行财务计划、预算、控制、核算以及决算的重要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财务计划与预算,经营支付,费用报销,现金管理,票证管理,会计档案管理等。
3、生产管理制度
包括生产成本,质量控制,设备管理等各项制度。
4、营销管理制度
包括营销队伍的培养、客户管理、品牌宣传和策划,市场信息反馈和营销业绩考核等。
5、安全管理制度
包括安全管理责任制,安全责任追究制,安全考核制度等。
(二)企业管理制度与执行力
1、管理制度的科学性是提高执行力的基础
2、强化管理制度的执行是提高执行力的关键
(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1、注重规范性与创新性的结合
2、注重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