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测试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6392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肥料测试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土壤肥料测试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土壤肥料测试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土壤肥料测试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土壤肥料测试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壤肥料测试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土壤肥料测试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肥料测试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壤肥料测试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土壤肥料测试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提要

1、项目名称

赣州市土壤肥料测试中心建设项目

2、组织单位

赣州市农业局

3、建设单位

赣州市土壤肥料站

4、建设地点

赣州市土壤肥料测试中心建设地点处于赣州市,隶属赣州市土壤肥料站。

根据本市土壤亚类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分布状况,网点直接延伸到村小组和农户。

拟建立10个土壤地力长期定位监测点。

5、建设规模

本项目建成后,将承担全市肥料、土壤常规理化、微量元素、灌溉水质、土壤环境污染因子、植株养分等项目监测分析,承接参数不低于标准要求95%,日处理肥料样品能力10个以上,土壤样品60个以上,日检测参数能力在200—400个之间。

年测试能力可达10万项次以上。

建站后能为区域内500万亩以上耕地提供耕地质量监测服务。

6、工艺技术方案

健全土壤肥料质量检测手段,完善服务功能,建立覆盖本区域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建立长效机制,对耕地地力开展动态监测,为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提供技术支撑:

建设肥料区域试验基地,不断示范推广土壤肥料新技术新产品,加快推进土肥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广大生产和经营者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

7、主要建设内容

新建实验室500平方米,建立覆盖全市的土壤地力长期定位监测网点10个,肥料区域试验基地20亩,配套保护区10亩,新增仪器设备226台(套、件)。

8、投资规模

项目建成后,新增固定资产274万元,其中土建工程52万元,田间工程投资41万元,仪器设备投资154,其他投资27万元万元。

9、资金来源

总投资274万元,申请中央投资19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84万元。

10、建设期限

项目建设期限为1年。

11、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将为全市500万亩以上耕地提供地力监测服务,以每亩节本增效40元左右计,每年可为项目区农民增收4000万元。

(2)社会效益

项目建成后,将在三个方面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

一是通过建立完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网络体系,定期发布耕地质量监测信息,形成耕地质量长效预警机制,将增强土壤肥料管理部门社会化服务功能;二是通过为本区域开展肥料、农田环境质量检测评价服务,普及土壤肥料科技知识,密切和生产和经营者的联系,将树立土壤肥料部门的良好形象;三是通过集成示范推广土壤肥料新技术新产品,加速土壤肥料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广大农民科技兴农水平,将为全市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持续的动力,社会效益显著。

(3)生态效益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科学有效地掌握区域内土壤特点和养分状况,将进一步促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改变不合理施肥现象,优化肥料施用结构,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发展生态和循环农业,推动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1

建设内容

1.1

新增建筑物面积

平方米

500

建设中心实验室

1.2

土壤地力长期

定位监测点

10

每个2亩

1.3

肥料区域实验基地

20

另有10亩配套保护区

1.4

仪器设备

台(套)

226

2

劳动定员

6

3

固定资产投资

万元

274

人民币

4

资金筹措

万元

274

4.1

中央财政

万元

190

4.2

地方财政配套

万元

84

二、结论与建议

1、综合评价

土壤是农业发展的基础,耕地质量的保护是农业生产的生命线,本项目的建设意义重大。

本项目在上饶市土壤肥料管理站现有设施和技术基础上,建设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通过健全完善基础设施,配备先进实用的仪器设备,提高耕地地力监测服务功能,将整体提升全市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科技兴农水平,增强全市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有长远而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项目基础条件具备,技术先进成熟,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结论意见

⑴项目建设地自然资源条件优越,社会经济基础较好,技术力量雄厚,具备实施本项目的物质和技术条件。

⑵项目建设将为本区域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⑶项目运行基础条件成熟,应用技术先进,选用设备仪器先进实用。

综上所述,本建设项目可予立项支持。

3、问题与建议

⑴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配合。

本项目工作内容多,技术要求高,涉及面广,是项系统工程,实施有一定难度。

要争取政府重视,加强与相关协调,形成工作合力,确保资金、材料、技术的及时到位,为工程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⑵要加强宣传普及工作。

本项目建设面向广大生产者和经营者,惠及的也是广大生产者和经营者,他们的参与关系项目建设的成败。

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土壤肥料知识,引导他们认识提升耕地质量的积极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实施项目打好良好的群众基础。

(3)要精心组织项目实施。

本项目资金为国家专项投资,实施进度和资金的使用有严格的要求。

要科学制定实施计划,完善组织管理,严格项目资金的使用,确保项目实施达到预期效果。

(4)要搞好信息化管理水平。

本项目应建立在现代先进的电子商务及其技术支撑平台上,采用网络数字信息管理,建立现代数字信息系统,全面提高信息管理水平。

本项目实施条件成熟,希望上级能尽快批准实施。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可行性

一、项目建设背景

土地是财富之母,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关系国家粮食安全。

目前我国人均耕地已不足1.5亩,只相当于世界人均的45%,而人口和经济的增长趋势在一定时期已不可逆转,导致耕地数量减少,加之耕地质量在逐年下降,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耕地数量的扩张空间有限,唯有从提高耕地质量入手,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农业发展、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同时高度重视耕地质量保护工作,已把此项工作列入了“十一五”发展规划。

中共中央国务院2006年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

要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科学施用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

要加快环境科技创新,加强污染专项整治,强化污染物总量控制,重点搞好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

农业部提出了“十一五”农业发展纲要,把耕地质量保护列入了农业七大体系重点建设内容之一,2007年将启动以中产田质量建设为重点的“沃土工程”项目,在全国重点区域,开始组织实施中产田质量建设和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项目建设,这是耕地质量保护良好的发展机遇。

赣州位于江西东部,辖区10县1区,面积1.88万平方公里,人370万,耕地面积352万亩(水田325万亩,旱地27万亩)。

赣州“襟领江湖,控带闽粤”,东邻福建,南接赣州市直达广东,西近京九铁路,北临鄱阳湖,离省会南昌仅100公里,鹰厦、浙赣铁路。

320、316、206三条国道以及“京—福”、“沪—瑞”两条高速公路在赣州交会通过,已成为我国东南部地区连江达海的重要区域。

赣州是全国商品粮基地之一,素有“赣抚粮仓”之美誉,现有6个产粮大县,是江西省的主要粮区,粮食总产占全省产量的八分之一,且粮食商品率高,一般为40%,高出全省16.2%,目前粮食生产总播面500万亩左右,总产20亿公斤左右,其中水稻面积占粮食面积86%左右、水稻总产占粮食总产的90%以上,水稻单产在居全省前茅。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组织实施本项目,是保护耕地质量,确保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现实要求。

从耕地总量来讲,突出的问题是耕地面积在逐年减少。

1996年到2005年,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从1.59亩减少到不足1.5亩,减少了近1/10。

除生态退耕大部分用非耕地或劣质耕地外,建设用地和结构调整用地是国家划定的基本农田,直接影响农民增产增收。

全省耕地面积已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人地矛盾比较突出。

目前我市耕地面积也在逐年减少,全市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387万亩锐减到2005年的323万亩,减少了13.9%。

在耕地数量减少的同时,耕地质量也在不断下降,直接造成农业生产能力的式微。

全国近20亿亩耕地中低产田占65%。

全省的中低产田面积265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我市中低产田面积达400余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9%左右。

同时,由于比较利益低下,长期以来农民培肥地力的积极性不高,投入不足,用地不养地,耕地土壤受各种侵蚀的现象比较普遍。

加之技术层面缺少适合农业和农村实际的耕地质量管理模式和技术,技术推广不到位,肥料施用不够合理,肥料利用率低,造成土壤有机质下降,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影响了耕地的产出水平。

就水稻生产而言,全市化肥亩平均施用量(折纯)24公斤,其中氮(N)施用量14公斤、磷(P2O5)施用量5.5公斤、钾(K2O)施用量4.5公斤,有机肥100公斤,中、微肥几乎不用。

为此,2005年我市对部分区域土壤进行抽样检测,检测结果为土壤中氮素养分含量较丰富,碱解氮含量平均为151mg/kg;磷素养分含量中等,速效磷含量平均为20mg/kg;钾素养分含量较缺乏,速效钾含量平均为71mg/kg。

但第二次土壤普查至今已过去了20多年,耕地土壤肥力状况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期间没有再进行大规模的土壤肥力检测工作,农业技术人员对全市耕地肥力现状没有一个普遍的较清楚的认识,使得农民施肥和技术人员指导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耕地数量锐减,耕地质量下降,肥料投入不科学,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要障碍因素。

唯有从科学发展观高度关注并积极提升耕地质量,通过长期监测耕地质量状况,科学引导农民采取多种措施培肥地力,提高耕地产出水平,才能确保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稳定地增长。

2、组织实施本项目,是促进科学合理施肥,发展节约型农业的需要。

发展节约型农业,实现节本增效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盲目施肥浪费严重,化肥利用率只有30%左右,据有关专家分析,我国化肥用量水平较高,其中氮肥平均每亩用量折纯12.7公斤,分别是德国、法国、美国的151%、159%和329%,耕地单产水平较这些国家低1到3成。

如果能做到科学合理施肥,仅氮肥一项,我国每年就可节省2200万吨标准煤。

长期以来由于生产中过度施用化肥,既造成了严重的浪费,也造成土壤养分不平衡,进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如根据我市近几年对农民施肥水平的调查发现,主要存在着施肥比例不合理、施肥方法不科学、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

一是有机肥与化肥搭配不合理,有机肥用量偏少,平均每亩有机肥用量只有100公斤左右,甚至有部分全部不施用有机肥。

农业生产过分依靠化肥,造成土壤理化性质变差、耕地质量下降。

二是肥料养分搭配不合理,我市近年来年化肥总用量(折纯量)大概为氮2200吨、磷(P2O5)950吨、钾(K2O)840吨,氮、磷、钾配比约为1:

0.43:

0.38,而我市近几年的测土配方施肥实践和田间试验表明,适宜的养分配比应为1:

0.45:

0.8左右;三是中、微量元素的施用量较少,限制了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四是农民施肥多为撒施、表施,沟施、穴施等高效施肥技术没有得到普及,而且高产田施肥量大、低产田施肥量小,肥料利用率平均仅为30%不到,造成了不必要的肥料浪费。

开展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建设,尽快建立耕地地力调查制度和耕地质量动态监测预警系统,这是科学施肥,节约用肥的基础。

只有摸清区域内耕地地力水平和土壤养分状况,才能有效地指导广大农民进行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发展节约型农业,切实提高化肥利用率和耕地的产出率。

3、组织实施本项目,是发展生态农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

耕地质量直接影响着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和农民增产增收。

当前,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因素对耕地质量造成污染和影响:

一是酸雨的侵害影响到土壤酸碱度和农作物对土壤有效成分的吸收;二是化肥、农药、添加剂、农用膜的大量滥用,耕地中有毒有害废弃物含量不断富积,污染了土壤环境,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下降;三是地表水污染、工矿排污、生活垃圾的污染造成耕地土质恶化,地力退化。

针对此,搞好耕地质量监测就显得尤其重要。

通过长期有效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就能摸清耕地污染状况,有的放矢开展土壤改良与培肥工程,大力开展农田污染预防与修复工程,为最终推行农业标准化,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确保农民增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4、组织实施本项目,是加强土壤肥料管理部门自身建设,强化土壤肥料社会化服务功能的重要措施。

土壤肥料技术服务体系和队伍建设,是土壤肥料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土壤肥料技术推广的重要载体。

多年来土壤肥料技术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工作经费紧张,市级管理部门调控能力极为薄弱,县级则比较涣散,土肥技术人员匮乏,乡级基本上未设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村组更是空白,土壤肥料管理和推广网络未能建立,推广线路长期出现断层。

其次,土壤肥料管理长期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测试仪器设备由于投入不足,检测设施还比较落后,市县两级土壤肥料管理站大多数是在80年代开展第二次土壤普查期间恢复或建立的,主要的设备也是当时添置的,沿用的老设备已经很落后,先进检测仪器设备添置少,化验室设备整体水平低,测试能力较差,远远未能满足现代农业和生产者、经营者的需求。

由于体系建设滞后,仪器设备简陋,社会化服务功能弱,不适宜当前农业发展形势要求。

因此,建设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是当前土壤肥料管理和推广部门完善体系建设,更新土肥测试仪器设备,提高检测水平,强化服务功能的迫切需要。

建设市土壤肥料测试中心,对加强市级土壤肥料管理整体调控和服务能力,带动全市土壤肥料技术推广普及,推进生态农业、节约型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项目建设符合现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求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指出,“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努力完成确保粮食等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农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确保农村社会和谐发展三大基本任务。

农业部提出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农业七大体系建设规划》、《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把耕地质量建设列入了重点建设内容。

本项目开展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建设,着力提高耕地质量,确保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我市是全省农业大市,是国家重要的粮油、茶叶、蔬菜生产基地,优势农产品产业已具备一定的规模,物质和技术条件成熟,符合国家农业重点投资取向,项目建设将会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项目建设有良好的群众和社会氛围。

近几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连续下发了3个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优惠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提高,化肥投入增加,但化肥价格居高不下,农民群众渴求农业科技知识,精确施肥,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农业实用技术越来越受到他们的欢迎。

近年来我市大力组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已取得良好的示范推广效果。

2005年以来,通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春、秋季行动,我市土肥站开展了“测、配、产、供、施”一条龙服务的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推广水稻专用配方肥达3800多吨,农民有了一定的施用配方肥的基础。

组织本项目建设,搞好耕地质量建设将进一步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提供科学有效的监测数据,为生产和经营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3、项目建设承担单位技术力量雄厚

全市共有从事土壤肥料检测工作的技术人员116人,其中,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67人、初级职称35人。

市土壤肥料技术推广站一直承担着全市土壤肥料新技术新产品的示范的土壤检测分析工作,经过多年努力,该站基础设施在逐年改善,各项管理制度逐步健全,能够完成土壤常规理化分析和肥料质量检测工作。

获得了第二次土壤普查和近年来测土配方施肥、水稻高产示范及生物有机肥综合利用技术等多项科技成果,能圆满完成省土肥站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第三章项目承担单位情况

一、建设单位名称、性质及法人代表情况

建设单位名称:

赣州市土壤肥料站

通讯地址:

赣州市大道899号

经济性质:

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法定代表人:

郑晓樵本科学历高级农艺师

二、主要业务范围和业务能力

赣州市土壤肥料站主要业务范围:

负责全市土肥技术推广、肥料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土壤肥料检测及地力监测,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质量管理,土壤资料调查与土壤改良利用,土壤肥料社会化服务工作。

业务能力:

能够开展土壤的常规理化分析、土壤肥料产品质量的日常监督检验及新产品鉴定检验、土壤肥料技术人员的培训、考核,推广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指导企业制定生产标准,引导农民科学用肥。

三、人员及其构成

赣州市土壤肥料站现有人数6人,专业人员6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2人。

(其中检测人员3人、配方与评价师2人)。

检验人员具有较扎实的分析检测理论基础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结构较为合理。

第四章工艺技术方案和设备选型

一、工作流程与技术方案

1、项目工作流程与组织管理

(1)土壤地力长期定位监测点建设

工作流程:

选点建点(农化信息及样品采集)田间设施建设(小区设置及建设)设立永久性标志牌按规程开展监测。

①监测点的建设

监测点是为进行耕地长期定位监测而设置的观测、试验、取样的地块。

共设立10个水田监测点。

按《全国耕地土壤监测技术规程》要求,选具有代表性的耕地为监测点,每个点面积为2亩,设空白区(不施肥处理)和常规区,做好监测点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对田间不同处理监测小区用水泥板进行隔离,防止水、肥串灌。

并在田头树立水泥标牌作为永久性标志;配备GPS仪和其它采集工具,用GPS仪对监测点进行精确定位。

配备不锈钢土钻、剖面刀、剖面盒(箱)、环刀、铝盒、卷尺,以及样品袋、玻璃瓶、标签等采样工具。

②监测内容

A、气象调查,收集监测点常年几项主要的气象要素数据。

B、监测点基本情况的调查与记载①土壤环境与农业生产情况,②土壤基础剖面的观察与记载,③土壤基础剖面的采集与化验。

C、监测耕地土样的采集与化验,每年一次耕地土样采集与化验,在每年最后一季作物收获后,立即在监测地块常规施肥区采集土样,每个样要有20个以上取样点采样均匀混合。

D、植株样的采集与分析。

选择有代表性的植株样本分析。

E、田间作业记载。

主要记载种植作物的名称、播期、耕作方式、施肥、病虫害防治、收获期等。

F、作物产量的测定。

对每季作物分别进行果实与茎叶产量测定。

(2)肥料区域试验基地建设

工作流程:

规划设计、概算田间工程招标田间工程施工试验小区设置及建设工程验收

本基地应具备三方面功能,一是肥料试验功能。

即可进行大量的田间配方筛选试验、肥效试验、安全性鉴定试验,对先进实用的土肥技术、肥料新产品进行试验示范验证。

二是展示功能。

展示土肥技术、产品在农业生产中节本增效、降本增收的机理和在土壤改良、耕地修复中改善土壤养分结构、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和防止肥料流失的作用,展示新型肥料及新技术和新成果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中的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功效。

三是培训功能。

区域试验基地是培训从事肥料开发、经销、农技推广与管理人员以及农民的有效阵地。

肥料开发商和经销商、基层干部、广大农民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开发和使用现场,得到了知识更新和技术更新,有别于枯燥无味的理论说教,从而为今后直接或间接地引进、开发和推广相关技术和肥料产品打下了基础。

根据肥料试验示范技术规程,建立肥料区域试验基地,布置肥料效应区域试验,开展肥料区域试验,设置水田肥料小区试验区、大棚试验区、温室试验区、习惯施肥区、空白对照区、大田示范区。

田间工程包括水、沟、渠排灌配套工程,田埂、机耕道、作业道建立修缮,田块整理等。

试验田间设施建设,包括试验隔离设施建设、土地平整、小型施肥器具购置、塑料玻纹管埋设等。

肥料区域试验基地面积共20亩。

(3)土肥测试中心建设

工作流程:

建设设计→仪器设备选型→仪器设备招标、采购配套设施建设→仪器设备安装→仪器设备调试→运行(测试服务、技术培训)→竣工验收

根据国家制定的土壤、农产品品质、环境监测测试标准以及技术要求为依据,主要测试项目为土壤、植株常规分析。

土壤测试项目有:

有机质、PH值、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水分等;植株测试项目:

全氮、全磷、全钾等。

(4)土肥信息网络建设

配合部、省、市、县级各监测点,以全省土肥技术推广网络为核心,建立本区域土肥信息中心。

通过采集、数据处理、资料采编、信息快捷传输,及时上传本区域监测信息,及时为全市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信息服务和耕地质量预测预报。

工作流程:

土肥信息网络总体方案设计→信息系统硬件及软件招标采购→信息系统硬、软件安装、调试→建立土壤监测数据库和建立肥料管理信息系统→系统信息分析、处理。

2、项目开展工作的相关技术方案

(1)检测工作技术方案

①建立完善土肥检测质量保证体系;

②对承检项目开展检测标准、检测方法等资料收集,制定检测工作实施细则;

③对检验员、仪器操作员开展培训,持合格证上岗;

④实施检测工作,并依法开展土肥检测社会化服务;

⑤发送检测报告,必要时对检测数据进行评价。

(2)耕地地力监测点工作技术方案

①《耕地地力监测规程》和《耕地地力监测管理办法》制定本区域耕地地力监测实施细则;

②对农户及技术员开展监测工作培训;

③对监测点进行农化信息采集,包括秋收后挖土壤剖面,取土壤农化样和剖面样进行分析,拍取景观照片等工作;

④建立区域耕地地力监测数据库;

⑤监测点以冬种为第一季,按规程进行正常农业生产,做好田间观测记录和收获后考种记录;

⑥汇总年度监测资料,编制并发布年度监测报告,报送上级及有关部门。

(3)肥料试验基地工作技术方案

①划分功能区,对各区土壤养分进行一次全面摸底,取样检测,建立背景值;

②制定肥料肥效试验技术规程、土肥新产品新技术示范技术规程、肥料鉴定试验规程;

③开展试验示范设计、实施,包括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展示示范、新型肥料试验示范、优势特色农产品施肥技术优化试验、有机质提升试验示范;

④试验统计分析、示范效果评价。

(4)信息网络工作技术方案

①区域农化信息采集

②工作底图数字化

③建立土肥管理信息系统

④应用系统对土壤、肥料资源、土壤监测进行管理

3、技术工作流程框图

(1)土样(Pb.Cd.As.Hg等)测定

选点→采样→样品消煮→定容→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或原子荧光光谱仪测定→计算结果→出具检测报告

(2)肥料(以复混肥为例)测定

测总氮:

采样→称量→还原→消煮→定容→蒸馏→滴定→计算结果→出具检测报告

测钾:

采样→称量→浸出→分取→沉淀→洗涤→烘干称重计算结果→出具检测报告

(3)土壤监测

收集监测点基本情况

种植第一季(冬种)作物→全生育期生产管理记录本→收获计产、考种→采取植株与果实样本检测分析→第二季作物→生产管理记录本→收获计产、考种→采集植株及果实样本检测分析→第三季作物种植→全生育期生产管理记录→收获计产、考种采集及果实样本检测分析→采集土壤农化样品→样品检测分析→数据上传→年度报告

①选点→采样→样品制备→称量→浸提→检测→结果输出

以土壤Pb(铅)为例:

选点→采样(避免使用金属器具)→风干样品→用木器粉碎样品→玛瑙研钵磨样、过标准尼龙筛→称量样品消化、浸提→定容→上机测定(原吸)→结果输出

②肥料:

抽样→样品制备→称量→消化、提取→测定→结果输出

二、设备选型

1、设备选型原则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