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测试题中国近代史.docx
《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测试题中国近代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测试题中国近代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测试题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一、选择题
1.对于中国政府的禁烟,马克思说:
“英国政府在印度的财政,实际上不只依赖于对华的鸦片贸易,而且还依赖于这个贸易的输运性质。
如果中国政府使鸦片贸易成为合法的贸易,同时允许在华种植鸦片,则英、印国库会遭受严重的损失。
”对此理解最合理的是( )
A.中国的禁烟不利于扭转对英的贸易逆差B.鸦片贸易合法有利于从经济上打败英国
C.说明了鸦片贸易与鸦片战争爆发的关系D.未准确认识鸦片贸易对中国产生的危害
2.近代某条约规定:
“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照全例,凡有英商等赴各口贸易者,无论与何商议,均听其便”。
其对中国的实质影响是( )
A.中国全境对英国开放B.中国传统闭关体制走向瓦解
C.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D.中国经济命脉被英国所控制
3.1842年,“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清)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
”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
A.对外政策灵活务实B.认识到闭关已无必要
C.受西学东渐的影响D.国家主权观念较淡薄
4.张德坚所编太平天国运动的情报集《贼情汇纂》记载:
“惟各处俘获贼书皆成捆束,独无此书(《天朝田亩制度》),即贼中逃出者亦未见过,其贼中尚未梓行耶?
”材料说明《天朝田亩制度》( )
A.实际上没有发行B.没有号召作用
C.太平军中没有普及D.不能反映农民的愿望
5.太平天国推行乡官制,设总制与监军两级,多由太平军文官担任,监军以下乡官全由当地人担任。
时人张德坚在《贼情汇纂》中也承认:
“到处遍立乡官,是我民尽为贼助。
”这表明乡官制( )
A.推动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巩固B.赢得了当地开明士绅的支持
C.提高了太平天国的行政效率D.分化了清朝内部的统治力量
6.有学者认为:
革命党虽然嚷嚷了这么多年的革命,但他们并没有准备好一个周密详尽的计划。
到武昌起义之前,所有革命党的起义,没有一次起义有成功的机会。
这可用来说明( )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B.辛亥革命的偶然性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紧迫性D.国民革命的仓促性
7.1913年的一篇新闻短评《袁总统之徒弟》中写道:
“一日,记者之车夫与一车夫相哄,站岗巡警过而叱两车夫曰:
‘得了得了,知道吗,现在是共和时代,大家对付着罢了’。
”由此可知,作者真实的看法是(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民众生活坚持共和原则
C.政府消极对待共和政治D.共和制为当时唯一选择
8.1919年6月,北京《晨报》就政府派军警抓捕上街演说的学生发表时评:
“打雷,闪电,下雨,一时天地如晦。
记者这个时候,不禁发了悲天悯人的感想,何以故呢?
因为老天大怒的时候,正是那几百位青年学生被围的时候。
”《鲁迅日记》记载当日:
“晴,下午昙(多云)……晚大风一阵后小雨。
”两者对当日天气说法不尽相同,对此正确的看法是( )
A.前者是记者的亲历见证,晨报叙述应为准确
B.后者是新文化运动先驱,记述应为真实可信
C.时评带有明显政治倾向,存在夸张描述可能
D.日记具有个人主观色彩,鲁迅记载不能采信
9.李长之在《迎中国文化复兴》一书中曾说:
“五四运动当然不仅指1919年5月4日这一天的运动,乃是指中国接触了西洋文化所孕育的一段文化历程,‘五四’不过是这个历程的一个指标。
”材料观点表明五四运动( )
A.在概念上就是指新文化运动B.主要思想体现于反帝反封建
C.有利于中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流D.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
10.观察下面的1934年10月江西部分地区农户土地占有状况调查表(%),表中农户的土地占有状况反映了江西( )
地区
安远、寻乌、
信丰3县
莲花琴亭村
193户
龙州等17村
393户
5亩以下
70
74.6
72.77
5~10亩
20
19.2
11.45
10~20亩
5
3.6
3.56
20亩以上
2
——
——
无田
3
2.6
12.22
A.土地革命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B.地主依旧占有绝大部分的土地
C.无地群众对社会稳定不具威胁D.中共土地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
11.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
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广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传统手工业的发展
C.自然经济统治地位的丧失D.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12.阅读下表,表格数据反映了( )
中国近代前期丝织品出口数值表 单位:
万海关两
1860年
1879年
1889年
丝织品出口值
212.38
449.90
717.50
全国商品出口总值占比
5.34%
6.22%
6.57%
注:
表格数据来自《海关关册》
A.列强商品输出激化市场竞争B.传统自然经济抵制西方侵略
C.丝织行业仍然拥有竞争优势D.民族企业发展迎来短暂春天
13.1874年,法国人米拉在中国引进了日本人力车,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
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在城市中来往穿梭。
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
A.黄包车较大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B.黄包车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
C.日本对华经济侵略始于明治维新D.近代中国的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
14.某学者在评价洋务派时指出,他们存在这样一种误解:
如果一个人同时读《孟子》和一本西方机械手册,那么《孟子》的意义对他和他的古代前辈是完全一样的。
可见,该学者认为洋务派( )
A.狭隘理解了西学的范畴B.未能突破“夷夏之防”的传统心态
C.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低估了西学对“中体”的冲击作用
15.自1875年至1895年,建昌铜铁机器厂的规模、设备、资金和人员有较大扩展,但是业务对象始终是外商的船厂及航运公司,生产工艺一直停留在修理和加工零部件,“实际上仅是外商船厂的辅助工场”。
这反映出中国近代企业( )
A.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B.具有资金少、规模小的特点
C.产品营销具有外向型特点D.对外资企业具有严重依赖
16.李鸿章在对《开平煤矿招商章程》所作的批示中指出:
“摒除官场陋习,悉照买卖常规,最为扼要。
”这主要反映了洋务派( )
A.意识到政治变革的必要性B.重视经营管理的市场运作
C.摒除官商合办的经营模式D.重视民间资本的大量引入
17.从1936年开始,南京国民政府开展轰轰烈烈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发展生产,促进就业,改革币制,集中力量建设重工业,将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大都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
这反映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 )
A.发展经济以改善民生B.改变中国重工业落后的状况
C.为战争作准备D.促进中国经济均衡发展
18.20世纪20~30年代,面对土地问题,孙中山提倡“耕者有其田”;中共则进行了土地革命。
二者都( )
A.满足了农民阶级的土地要求B.要求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C.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D.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
19.阅读下表:
1921~1936年中国轻工业与重工业部门的相对比重。
数据的变化可以说明( )
类别
比重(%)
年平均增长率(%)
1921年
1936年
轻工业
44.1
30.7
5.46
重工业
54.6
62.9
9.94
A.轻工业衰落加剧了民生痛苦B.积累了抗日的战备物质基础
C.官僚资本掌控国家经济命脉D.国民政府片面发展重工业
20.1921年《中华女界联合会改造宣言》中说:
“要求得入一切学校上学,与男子受同等教育……要求女子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及从事其他一切政治活动的权利;男女同工同酬等。
”导致上述思想主张产生的因素有( )
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近代国家建立的影响
③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④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21.近代某思想家曾说:
“余闻东西之人,盛称泰西者,莫不曰其国大政事大征伐皆举国会议,询谋佥同而后行。
其荐贤授能,拜爵叙官,皆以公选。
其君臣上下,无疾苦不达之隐,无壅遏不宜之情。
”下列思想与之吻合的是( )
A.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B.维新派的“君主立宪”思想
C.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思想 D.激进派的“民主科学”思想
22.康有为提出:
“国之为国,聚民而成之。
天生民而利乐之,民聚则谋公共安全之事,故一切礼乐政法皆以为民也。
但民事众多,不能人人自为公共之事,必公举人任之,所谓君者,代众民任此公用保全安乐之事,为众民之所公举,即为众民之所公用。
”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
A.权力制衡 B.民贵君轻
C.君民共主 D.主权在民
23.19世纪末,《时务报》发表了大批西方人看中国的文章(见下表),其主要目的是( )
类别
篇数
比例
列强在中国
215
47.4%
经济/财政/商务
87
19.2%
总论
19
4.2%
A.希望得到列强支持 B.向国人介绍西学
C.揭露列强瓜分阴谋 D.为变法制造舆论
24.孙中山指出:
“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
从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见。
”以上论述旨在( )
A.肯定实业救国论的积极意义B.批评实业救国论存在的不足之处
C.强调共和是实业救国的前提D.探讨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25.1926年创刊的《自然界》的《发刊旨趣》中说:
科学上的理论和事实,须用本国的文字语言为适切的说明,须用我国民所习见的现象和固有的经验来说明;还须回转来用科学的理论和事实来说明我国民所习见的现象和固有的经验。
材料强调的是( )
A.要用民族化语言解释科学B.固有经验能推动科技发展
C.科学必须民族化和本土化D.科学须以民族文化为基础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朝以武力迫使朝鲜称臣纳贡之后,基于中国中心和中外一统的传统理念,琉球、安南等先后成为清朝的朝贡国。
清朝将三跪九叩礼作为最重要的朝贡礼仪,要求所有朝贡使臣觐见时比照中国臣子行此礼,以彰显其共主地位。
朝贡使团在华期间的活动和清朝遣使册封朝鲜、琉球、安南三国国王等都有一套固定的仪式和礼节。
清廷将“厚往薄来”的传统理念用于对外交往的具体实践,主要手段就是开展朝贡贸易。
——摘自李云泉《再论清代朝贡体制》
材料二 强权主义导致条约制度的不平等……对他们来说,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平等条约的执行工具,中西方之间的交往基本都是以战争为前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条约来确立法则的实现。
所以当时的国际法有着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两面性,一方面是列强国家欺负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工具,为了自己的侵略目的要求弱小国家遵守国际法,另一方面如果涉及到列强国家的利益,即使违反国际法原则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合法的。
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中国的朝贡体制逐渐被西方列强所强加的条约体制取代,晚清中国也不断受到国际法的影响与冲击:
译注的大量的国际法著作为晚清社会带来了新的观念……晚清国人也对西方的领事制度有了初步的接触,逐渐萌生了国际法上向国外派遣公使和领事的需求,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
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朝贡制度形成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条约制度下国际法的特点,并阐述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
2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
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
毛泽东多次强调:
“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共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
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是:
“以空间换时间”和“积小胜为大胜”。
国民党制订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但在实战中又设想用顽强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
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
但同年蒋介石又下令,对各地自发组织的游击队“一律勒令取消”,李宗仁说国民党把抗战“前途建立在欧战和世界大战之上”,因此在日本进攻面前被动应敌、苦撑待变。
——摘编自祝滨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
材料二 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的国际援助主要来自苏联,苏联三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为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且全部为军火贷款,苏联援助的飞机、坦克、大炮等军火物资通过新疆和甘肃的西北国防大通道输送到内地抗战前线。
而同期美英法的援助总共才2.6亿美元,且均为非军事贷款,主要用于购买非军事品和稳定货币。
从1940年起,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援助中国的主要国家。
1941年3月,罗斯福总统将《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从1942年到战争结束,美国援助的枪炮弹药、飞机坦克及各种军用装备通过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驼峰航线进入昆明、重庆等地,租借法援助总额达到13亿美元左右。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共两党抗战如何体现了有异有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国际对华援助的变化及国际援助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抗战的特点。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市场的发展和形成与资本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统一的世界市场总体的形成大约经历了400年的时间……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市场迅猛发展的时期,这时期整个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
由于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产业资本取代了商业资本……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是世界市场总体的形成时期,这时期的世界市场垄断资本占主导地位……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用书》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短短几年,英国输华商品比战前增加了3.5倍,其中棉纺织品占总值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增加了4倍多。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
洋货“充积于厦口”。
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松太布市,削减大半”。
……外国人还从中国收购大量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
中国丝茶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丝、茶生产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2)材料一中的“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和材料二中的现象有什么关系?
并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关于“公民”的概念,中国古代并没有,完全是舶来品……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中,资产阶级“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等思想广泛传播,公民概念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1902年他(康有为)发表《公民自治篇》……梁启超为《公民自治篇》所作的按语中,对“公民”做了解释:
“公民者,自立者也,非立于人者也。
”“至公民之负担国税,则权利义务之关系,固当如是,非捐得此名以为荣也。
”而康有为认为:
“人人有议政之权,人人有忧国之责,故命之曰公民。
”
——摘自杨才林《论民国时期的公民概念及其公民教育》
材料二中国古代长期以来以文明自居,而把其他没有中国式行为和举止的国家和民族包括西方国家视为野蛮,称西方人为夷、番、鬼。
20世纪初中国把西方的“Modem”翻译成“文明”,“文明”一词被指为西方传来的文化,非常盛行,如看“文明戏”。
材料三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
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
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1)根据材料一,归纳康有为、梁启超所提倡的“公民概念”的内涵。
概括指出欧美“公民概念”和中国“公民概念”产生途径的差异。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初中国“文明”内涵的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对西方认识的什么特点?
原因是什么?
中国近代接受西方“文明”给中国近代带来怎样的影响。
(3)探究材料三中作者认为应运用怎样的观点评价近代中西方文化?
针对中西方文化“两种极端的倾向”,请选择其中一个,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 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对英贸易出现逆差,中国被迫实行禁烟运动,故A项错误;材料“如果中国政府使鸦片贸易成为合法的贸易,同时允许在华种植鸦片,则英、印国库会遭受严重的损失”说明,英国对中国的鸦片走私使英国、印度获得了巨大的物质利益,鸦片在中国贸易合法化会使英、印的贸易收入大大减少,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英国对中国发动战争的相关信息,自然也就不能说明鸦片贸易与鸦片战争爆发的关系,故C项错误;马克思主张通过在中国实行鸦片贸易合法化和种植鸦片来减轻对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说明马克思对鸦片贸易对中国产生的危害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深刻,故D项正确。
答案 D
2.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凡有英商等赴各口贸易者,无论与何商议,均听其便”可知,中国传统闭关体制走向瓦解,故选B项。
答案 B
3.解析 据题干材料,清统治者为了眼前利益而放弃国家主权,体现了清政府国家主权观念较淡薄,故选D项。
答案 D
4.解析 材料“即贼中逃出者亦未见过,其贼中尚未梓行耶?
”说明太平军中没有普及,故选C项。
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故A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反映农民的要求,有号召作用,故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反映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故D项错误。
答案 C
5.解析 题干“到处遍立乡官,是我民尽为贼助”表明乡官制对保护农民利益、动员农民参加地方政权建设,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而使太平天国政权有了稳固的社会基础,故选A项。
答案 A
6.解析 革命党应该主要指的是革命派,维新派是改良派,故A项错误;“到武昌起义之前,所有革命党的起义,没有一次起义有成功的机会”可以看出材料主要指的是辛亥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故B项正确;C、D两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答案B
7.解析材料中虽然提到“共和”,但是说的是“对付”,不是真正的民主共和,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共和原则,故B项错误;按照材料意思,面对车夫之间的争吵与矛盾,巡警用“共和时代”为幌子,用“对付着”作为解决矛盾的方式来糊弄百姓,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表明必须选共和制的意思,故D项错误。
答案C
8.解析时评不一定是记者的亲历见证,且时评代表个人观点,其叙述不一定准确,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先驱的日记,属于个人行为,其记述不一定真实,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打雷,闪电,下雨,一时天地如晦。
记者这个时候,不禁发了悲天悯人的感想,何以故呢?
因为老天大怒的时候,正是那几百位青年学生被围的时候”和“晴,下午昙(多云)。
……晚大风一阵后小雨”可知时评带有明显政治倾向,存在夸张描述可能,故C项正确;日记也可能是真实的,鲁迅记载不能采信的说法有误,故D项错误。
答案C
9.解析 根据题干“乃是指中国接触了西洋文化所孕育的一段文化历程”可知,五四运动与中西文化的交流有关,故选C项。
答案 C
10.解析 1927年,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材料显示“1934年10月江西”,农户土地占有5亩以下是主体,无田的很少,说明土地革命取得了一定效果,故选D项。
答案 D
11.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鸦片战争后,松江一带的棉花生产日益商品化,许多粮食主产区出现粮食供应不足的情况,这说明农产品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其实质是当时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A项。
鸦片战争后,传统手工业日益瓦解;在广大的农村,自然经济依然占统治地位;此时,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改变,故排除B、C、D三项。
答案 A
12.解析 读表格信息可知,1860—1889年间,中国丝织品出口值呈逐渐增长态势,同时在全国商品出口总值占比中也呈现逐渐增长态势,这说明丝织行业仍然拥有竞争优势,选C项。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中国丝织的出口而非列强商品输出情况,排除A项;仅从丝织品出口并不能说明传统自然经济抵制西方侵略,故B项错误;民族企业发展迎来短暂春天出现在一战期间,故D项错误。
答案 C
13.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题干中在19世纪70年代中国引进黄包车,五六十年之后其数量发展迅速超过汽车,这就表明了中国的近代交通业发展相对缓慢,符合题意的是D项。
A、B两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题干中没有涉及到日本的侵略;排除C。
答案 D
14.解析 据材料“如果一个人同时读《孟子》和一本西方机械手册,那么《孟子》的意义对他和他的古代前辈是完全一样的”可知洋务派低估了西学对“中体”的冲击作用,故D项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狭隘理解西学的范畴,故A项错误;《孟子》和西方机械手册不能说明未能突破“夷夏之防”的传统心态,故B项错误;材料“那么《孟子》的意义对他和他的古代前辈是完全一样的”可知洋务派认可儒学地位并非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C项错误。
答案 D
15.解析 题干材料“业务对象始终是外商的船厂及航运公司”“实际上仅是外商船厂的辅助工场”说明近代中国企业依赖外资企业严重,故选D项。
答案 D
16.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洋务派实行政治变革的内容,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摒除官场陋习,悉照买卖常规”,可知洋务派主张用市场经营方式进行管理,故选B项。
《开平煤矿招商章程》体现了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企业,其经营方式是官商合办或官督商办,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吸引民间资本的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 B
17.解析 日本局部侵华后,为了战争需要,国民政府集中力量建设重工业,并且都设在内地,其目的就是应对日本的不断侵华,故选C项。
答案 C
18.解析 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没有真正实行,故A项错误;二者都主张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改变农村生产关系,故B项正确;由于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主张没有实现,因而不可能推动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故C项错误;中共的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但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没有实行,故D项错误。
答案 B
19.解析 材料无法体现轻工业衰落加剧了民生痛苦,且该说法本身有误,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1936年较1921年重工业比重上升,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为抗日积累战备,奠定物质基础,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官僚资本掌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