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情景默写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75754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情景默写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必修三情景默写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必修三情景默写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必修三情景默写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必修三情景默写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三情景默写试题及答案.docx

《必修三情景默写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情景默写试题及答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三情景默写试题及答案.docx

必修三情景默写试题及答案

《蜀道难》理解性默写

1、本诗的主旨句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

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

进一步表明秦、蜀之间为高山峻岭所阻挡。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

话的句子是“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4、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神话、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上

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真是“物

犹如此,人何以堪”!

——那山有多高呢?

不言而喻了!

5、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不但写到蜀山之高峻,还描写了人的行路之难。

他借助一些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了,困危之状如在眼前,体现这一内容的句子是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6、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为我们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再一次有了地烘托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情状。

7、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指出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

诗人先用“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

8、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9、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的句子是“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10、从李白《蜀道难》一诗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的长叹中,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诗人对功业难成的一声叹息。

《秋兴八首》(其一)理解性默写

 1、《秋兴八首》(其一)中“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两句,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

用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景物环境衬托诗人焦虑抑郁、伤国伤时的心情。

亮出了“身在夔州,心系长安”的主题。

2、《秋兴八首》(其一)中“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两句,写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

在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因时局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

3、《秋兴八首》(其一)中“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写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

作者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

写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身在夔州,心系故园。

4、《秋兴八首》(其一)中“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两句,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

西风凛冽,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抒发了客子强烈的羁旅之情。

《登高》理解性默写

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2、杜甫在《登高》一诗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杜甫在《登高》一诗中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用落叶和江水抒发了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

4、杜甫《登高》一诗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5、杜甫在《登高》一诗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是本诗的主旨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

《锦瑟》理解性默写

1、《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2、《锦瑟》一诗的颈联是“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它表现的这种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诗人全部的情感。

作者用此联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著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与怅恨。

3、《锦瑟》用典的四句诗是: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4、《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琵琶行》理解性默写

1.《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犹豫不决的情态的诗句是: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2.《琵琶行》第二次音乐描写中表现琵琶女与诗人情感交流的诗句是: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描写音乐间歇时诗人感受的诗句是: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3.《琵琶行》中运用拟声词和一系列贴切生动的比喻,描摹琵琶乐音和旋律的变化,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琴声的绝唱。

如写音乐由粗重急骤转向轻微委婉,而最终浊重和清脆兼而有之,表现急切而愉悦情调的诗句是: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4.《琵琶行》中写音乐由婉转流畅变得阻塞压抑直至清冷凝滞,表现旋律轻愉而流畅的相关诗句是: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5.《琵琶行》中写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突然爆发并达到高潮,表现热烈紧张场面的句子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

乐曲的终止也写得很好: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琵琶声戛然而止,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6.联想是回忆的一种形式。

表象联想就是表象之间彼此互相引起的。

《琵琶行》中的一句“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7.《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

《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侧面表现琵琶女演奏之后的音乐效果的诗句是: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8.古人常化用前人诗文为己用,如张先《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玉盘大小乱珠迸。

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9.《琵琶行》中写琵琶女演奏之前调弦校音都很有情调,似乎在述说平生低沉、抑郁的感情的句子是: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10.《琵琶行》中描写了琵琶女弹琴的优美动作,先是“低眉信手续续弹”,似述说自己平生的不幸遭遇;后是“轻拢慢捻抹复挑”,弹出了当时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劝学》理解性默写题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学不可以已”。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8、 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观点。

9、“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0、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

“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11、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而《荀子.劝学》中则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寡人之于国也》理解性默写题

1.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含蓄地说明了梁惠王的什么疑问?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2.孟子形象地论证民饥而死,民不加多的根源不在荒年,并提出什么看法?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3.写出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句子是: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文中对王道的开端描写的句子是: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过秦论》理解性默写题

1、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描写秦始皇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

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3、《过秦论》中用整句描写秦始皇据险固守的语句是: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4、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语句是:

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5、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短短的四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6.《过秦论》的中心句也是秦朝灭亡的原因是是: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7.秦王朝对北方少数名族采取的策略及其影响是: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8.写陈涉地位低下的句子是: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9.比较陈涉与九国的军队装备和军队素质的句子是:

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10.揭露秦始皇政策实质的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写对外政策的是“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和“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师说》理解性默写试题

1、《荀子•劝学篇》指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

”这与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6、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中所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