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政治文明史 专题一 第2讲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建立演进与强化直到顶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4274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部分 政治文明史 专题一 第2讲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建立演进与强化直到顶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一部分 政治文明史 专题一 第2讲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建立演进与强化直到顶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一部分 政治文明史 专题一 第2讲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建立演进与强化直到顶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一部分 政治文明史 专题一 第2讲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建立演进与强化直到顶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一部分 政治文明史 专题一 第2讲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建立演进与强化直到顶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 政治文明史 专题一 第2讲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建立演进与强化直到顶峰.docx

《第一部分 政治文明史 专题一 第2讲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建立演进与强化直到顶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部分 政治文明史 专题一 第2讲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建立演进与强化直到顶峰.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部分 政治文明史 专题一 第2讲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建立演进与强化直到顶峰.docx

第一部分政治文明史专题一第2讲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建立演进与强化直到顶峰

第2讲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建立、演进与强化直到,顶峰(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和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一)

一、选择题

1.贾谊在《过秦论》中说: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秦始皇为能够“制六合”而采取直接的有效措施是(  )

A.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统一文字

C.统一货币D.统一度量衡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对郡县制的认识。

材料中“制六合”是指秦朝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而郡县体制下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

是中国地方政治体制的变革,有力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制度保障。

而B、C、D三项虽有利于巩固统一,但不是有效的措施。

答案 A

2.(名师原创)明代后期,宦官专权,甚至控制内阁,当时的宦官魏忠贤人称“九千岁”,控制着朝中的一切大权,其爪牙遍布全国,是明代后期统治黑暗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整个封建社会宦官专权屡见不鲜,造成宦官参政控制政权的根本原因是(  )

A.皇权至上制度B.皇帝昏庸无能

C.监察措施不到位D.废除丞相造成的

解析 由于中国封建“皇权至上制度”,皇帝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权于一身,一切制度、措施都以维护皇权、服务皇帝为原则,形成皇帝专权。

当皇帝因事不能主政时,必然由其他人代替行使其权力,因此皇帝专权与宦官专权、太后专权、外戚专权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一些有封建正统思想的人不能接受而已。

故选A项。

答案 A

3.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被以后历朝历代所沿用,成为我国古代主要的政治制度。

这一制度从根本上(  )

A.保护了小农经济,维持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

B.始终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与西周分封制异曲同工,只是管理体制上有差异

D.始终制约中国经济文化发展

解析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适应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小农经济起到了保护作用,也就是维护这种制度的经济基础。

误选B、D两项,是没有从不同的阶段上对这一制度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评价。

C项明显错误。

答案 A

4.中国历史上,曾有西北边境官员向朝廷报告紧急军情,皇帝即刻召集宰相和相关官员共商对策。

但宰相无权调动军队,乃由主管军事的官员提出调兵方案,由主管财政的官员调度后勤物资,经皇帝裁决后,才调动军队增援前线。

以上场景最可能发生于(  )

A.汉代匈奴侵略河套地区之时

B.唐代吐蕃入侵河西走廊之时

C.宋代西夏入侵陕西之时

D.明代蒙古入侵山西之时

解析 汉唐两代宰相的权力较大,故排除A、B两项;明代废除了宰相,故排除D项;宋代设枢密院,分割了宰相的军权,设三司,分割了宰相的财权,且陕西位于西北,故选C项。

答案 C

5.(名师原创)西汉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汉高祖刘邦和汉惠帝刘盈时期分别以萧何、曹参为丞相,他俩实际上是朝廷中(  )

A.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

B.掌握军事的军队统帅

C.有职无权的内阁大臣

D.传达皇帝命令的军机大臣

解析 汉初的丞相是皇帝的高级助手,百官之首,实际上掌握着朝廷的行政大权,位尊而权重,是朝中掌握实权的总理大臣。

答案 A

6.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一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衡制度的雏形”。

这一制度最有可能是(  )

A.分封制B.中外朝制

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度

解析 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明确,既相互牵制,又互相补充;既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又提高了效率,因而具有皇权下的民主色彩。

答案 C

7.史学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

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这应是指哪一时期(  )

A.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

解析 秦始皇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初步确立了中国的版图,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代,中国主体民族基本形成,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综上所述,“某一时期”应是秦汉时期。

答案 C

8.(名师原创)我国历史上采用多种纪年法。

《兰亭序》载: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文中“永和九年”属于(  )

A.公元纪年       B.年号纪年

C.干支纪年D.朝代纪年

解析 A项明显不对;D项也不对,因为没有朝代纪年法;题目中的“癸丑”属于天干地支纪年;永和是晋穆帝的年号,故属于年号纪年。

应选B项。

答案 B

9.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D.利于集思广益

解析 本题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注意本题的关键词“主要目的”。

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从而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因此C项为B项服务,B项是最终目的。

答案 B

10.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经常发生变动,下图是元朝的行政区域图。

通过观察下图可以看出与现在的行政区域有很大差别,今天的山西省在元朝属于什么管辖(  )

A.陕西行省B.宣政院

C.中书省D.行省

解析 元朝的行政机构中有一个特殊的地区叫“腹里”,包括今天的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北京市、天津市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由中央的中书省直接管辖;另外,通过观察图可以看出山西省受中书省直辖。

故选C项。

答案 C

11.《汉书·刘辅传》中提到“中朝,内朝也。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

由此可见,中朝(  )

A.创立于刘邦时期B.长官亦为宰相

C.由皇帝亲信近臣构成D.参与政事的执行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组成中朝是由皇帝身边的人组成的,故选C项;中朝是由汉武帝创立的,故A项错误;宰相为外朝,故B项错误;中朝参与决策,但不参与行政。

答案 C

12.秦始皇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这一制度对西周的制度也有继承。

秦代继承西周的制度是(  )

A.封建制度B.王位继承制度

C.三公九卿制度D.皇帝制度

解析 A项是分封制,秦没有继承,实行了郡县制;C、D两项都是由秦始皇创立的制度,都不符合题意。

秦继承的是王位世袭制度。

故选B项。

答案 B

13.(名师原创)江苏沛县乃西汉“龙兴之地”,多豪强,“民有冤狱,终不得申”,“官吏上任竭力奉迎而不得行其职”,“元狩二年设官员监督豪民之不法,督官吏之不尽职,其风乃变”。

这个专设的官员可能是(  )

A.刺史B.监御史

C.御史大夫D.提点刑狱司

解析 西汉的建立者刘邦是江苏沛县人,故称“龙兴之地”。

“元狩”是汉武帝的年号,材料意思是汉武帝时设立了负责监察地方政治的刺史,沛县的社会风气才改变了,故选A项;B项是秦代一郡之内掌管监察的官员;C项是中央的监察官员;D项是宋朝的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B、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14.(名师改编)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也称“王右军”,“右军”其实是官名,王羲之之所以当上“右军”可能是(  )

A.通过八股文考试做官

B.通过九品中正制,被推荐为官

C.因“书圣”名望被内阁举荐为官

D.因书写《兰亭序》被分封为官

解析 本题适用排除法。

“八股取士”是明清的科举制度,应排除A项;只有明清时期才有内阁,故排除C项;分封制是西周的制度,东晋时早已废除,故排除D项;东晋正值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王羲之可能通过这一途径为官。

故选B项。

答案 B

15.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

A.生产关系的变化B.生产力的发展

C.秦始皇的个人能力D.历史机遇所造就

解析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导致上层建筑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化属于上层建筑,从根本上来讲,还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

所以答案应选B项。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

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

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

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

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

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本质区别,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在这方面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主要特点。

解析 第

(1)问可在材料一中寻找关键信息回答,如“世卿世禄制”“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等。

(2)问实际考查行省制度,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

第(3)问需综合三则材料,从总趋势上来分析地方行政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及特点。

答案 

(1)区别:

分封制下,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出任政府职务,实行世卿世禄制;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

意义:

在国家制度中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彻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

(2)特点: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常听人说,中国自秦以来两千年的政体是一个君主专制黑暗的政体。

这明明是一句历史的叙述,但却绝不是历史的真相。

中国自秦以下两千年,只可说是一个君主一统的政府,却绝不能说是君主专制。

就政府组织政权分配的大体上说,只有明太祖废止宰相以下最近明、清两代六百年,似乎迹近君主专制,但尚绝对说不上黑暗。

人才的选拔,官吏的升降,刑罚的判决,赋税的征收,依然都有传统客观的规定,绝非帝王私意所能轻易摇动。

如此般的政体,岂可断言其是君主专制?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材料二 皇帝内廷的幕僚,包括宦官、外戚或宠臣,常常借君权夺取相权。

从汉至清,只有宋朝的内廷没有声张势力,侵夺文官组织的权力。

终究皇帝是专制的君王,臣僚对皇权还是无可奈何的。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评上述材料中关于古代中国君主制度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题时要围绕材料的某一观点展开评论,观点要明确,论证要充分,表述要严谨,史论结合。

答案 材料一认为中国君主制度并未纯粹的专制,很多政治决策如“人才的选拔,官吏的升降,刑罚的判决,赋税的征收”都并非帝王专制。

材料二认为虽然有相权对君权的限制,但皇帝往往通过各种办法来削弱、分化相权,最终实现君主专制。

第2讲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建立、演进与强化直到,顶峰(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和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二)

一、选择题

1.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

“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

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这首诗从根本上反映了

(  )

A.封建官僚的勤政和从善如流

B.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

C.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僚的交恶

D.封建文人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志趣

解析 明代废除丞相后,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皇帝对官员的控制也进一步加强,官员的精神压力增大。

故选B项。

答案 B

2.黄宗羲说: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该论点实际上指出了在宰相制度下(  )

A.不可能产生明君贤臣

B.容易形成极端君主专制

C.宰相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D.政治腐败倾向更加严重

解析 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形成了极端的君主专制,导致国家的命运系于皇帝一人之手。

这反过来说明丞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答案 C

3.(名师原创)土司制度是元、明和清前期中国西南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其行政长官(  )

A.世袭继承B.由皇帝直接任命

C.由中央政府任命D.由宰相任命

解析 土司制度是一种世袭制度,其行政长官按“嫡长子继承制”继承而不受皇帝和中央政府的任命。

故选A项。

答案 A

4.古代有一机构,史书对其官员有“大臣例司缮写谕旨,其权一归于上,非内阁比也”的表述,下列机构其官员在职能上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

A.三公九卿B.中朝

C.三省六部D.军机处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依据史实进行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由清朝军机大臣参与内政外交、制定军政方针等机要政务时只能跪受笔录这一史实,可知符合题干“大臣例司缮写谕旨”;由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可知符合题干“其权一归于上”,故D项正确。

答案 D

5.(名师改编)秦朝、明朝都修建长城以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清朝康熙帝却认为没有必要修长城,这是因为(  )

A.清朝统治者本身就是少数民族

B.清朝较好地处理了民族间的关系

C.清朝前期国力强盛

D.清政府设有专门的机构——理藩院

解析 修长城的目的本身就是防止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进攻,但由于清政府较好地解决了与北方蒙古民族的关系,长城也就没有了防御作用。

答案 B

6.中国封建社会建立之初,丞相与皇帝同坐,共商国是。

之后丞相站着与坐在龙椅上的皇帝商议国是。

再后来,丞相跪着与高高在龙椅上坐着的皇帝商量国是。

最后丞相连跪的地方也没有了。

下列没有“丞相跪的地方”的是(  )

A.秦始皇时期B.汉武帝时期

C.明太祖时期D.康熙帝时期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丞相由坐、到站、再到跪,反映了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最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且永远不再设相,“故丞相连跪的地方也没有了”。

但要注意明太祖前期有丞相,所以要排除C项;A、B两项明显错误,也要排除;D项在明代之后,整个清代都没有丞相,故选D项。

答案 D

7.祠祭清吏司是明、清时期在中央设置的官署机构,掌吉礼、祭祀、死后丧葬、大臣赠谥,并管理僧道、巫师及从事阴阳、卜筮、医药者。

司下公设祭祀科、僧道科、时宪科以及火房等单位,分办本司事务。

该机构当属于(  )

A.内阁B.礼部

C.户部D.吏部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内阁和六部的职责。

内阁的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六部中吏部管官员的升迁;户部管土地钱粮;礼部管礼仪祭祀;兵部管理军队;刑部管刑罚;工部管工程建设。

题干中提到了祭礼,故选B项。

答案 B

8.明代“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的权力主要是(  )

A.决策B.行政

C.监察D.考试

解析 自隋唐时期出现三省六部制时起,六部就是三省之下专掌行政的机构。

之后,三省不断变化,但六部职能未变,故选B项。

答案 B

9.《宋史》卷一《太祖纪》对陈桥兵变有如下记载:

“七年春,北汉结契丹入寇,命出师御之。

次陈桥驿……有以黄衣加太祖(即赵匡胤——引者注)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即掖太祖乘马。

”以下能体现文中“黄衣”功能的是(  )

A.“衣,依也”B.“衣,隐也”

C.“衣,所以表贵贱也”D.“衣,身之章(障)也”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迁移分析能力。

皇帝制度确立后,为体现皇权至上的权威,又有一些专门规定,如“玺”“诏”“黄衣”也是代表皇权的特殊服饰颜色。

因此,“黄衣”体现了等级与权力,C项符合要求。

答案 C

10.《聊斋志异》中写道:

“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

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

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以上从根本上说明了(  )

A.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

B.科举制度的弊端

C.封建官吏的贪婪暴虐

D.百姓生活的艰难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迁移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中因为“天子偶用一物”,于是出现“定例”和“官贪吏虐”,致使民“贴妇卖儿”,从此过程中可以看出,其根源在于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

B项与材料无关,C、D两项不是根本问题。

答案 A

11.唐承隋制,置御史台,设御史大夫一人,正三品。

《唐会要·御史台》云:

“正朝廷纲纪,举百家紊失。

”《新唐书·百官志》云:

“大夫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

”唐御史台的主要职能及设立的根本目的是(  )

A.监察,揭发百官罪恶B.礼仪,重视社会教化

C.监察,强化皇权统治D.刑法,维护百姓利益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监察制度及其实质。

唐代的御史台主要职责是检举官员的失误与犯法行为,属监察职责。

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强化皇权。

答案 C

12.(名师原创)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写道:

“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的“人风”其实应当是“民风”,之所以会出现“人风”这类词,它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皇权至上,不容侵犯

B.民间习俗如此

C.分封制度下没有人权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

解析 由于皇权至上,不容侵犯,于是出现了避讳现象,“民风”之“民”字与唐太宗李世民的“民”是同一字,为避讳,唐代把“民风”“民俗”改为“人风”“人俗”。

故选A项。

答案 A

13.(名师原创)古代人有名、有字,如三国时的刘备,字玄德;曹操,字孟德。

如果刘备有事求助于曹操时应说(  )

A.曹操,刘备有一事相求

B.孟德,备有一事相求

C.操,玄德有一事相求

D.操,备有一事相求

解析 一般来说,古人的名属于自称,字是别人称呼自己的,因此B项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 B

14.(名师原创)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中国的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皇权达到顶峰时的皇帝是(  )

A.秦始皇B.康熙帝

C.明太祖D.雍正帝

解析 皇权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的标志是军机处的设立,而军机处是清雍正帝设立的。

答案 D

15.中国古代文官政治确立后,形成了许多文官派系,这主要是因为有多种“谊”存在,如“姻谊”“乡谊”“年谊”等。

其中“年谊”是指(  )

A.同年出生的举人或进士

B.同年为官的官员

C.同年考中的举人或进士

D.同乡的举人或进士

解析 由婚姻关系而产生的亲近关系被称为“姻谊”;由同乡而产生的亲近关系被称为“乡谊”;由同一年考试而同年录取而产生的亲近关系被称为“年谊”。

故选项C项正确。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会典》

材料二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

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

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

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责问)随之矣。

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材料三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

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

吾以谓有宰相之识者,今之宫奴(宦官)也。

——《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

其理由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

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无不惴惴惧者”?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阁臣权力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回答军机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1)措施:

废丞相,权分六部。

理由:

“自秦开始设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2)机构:

内阁。

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唯恐不符合帝意。

(3)变化:

阁臣的职责由拟旨改为批答,宦官权力居内阁之上。

根源:

皇权至上制度。

(4)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皇帝常服:

……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

……天顺二年,定官民表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

违例奏请蟒衣、飞鱼衣服者……治以重罪。

——摘自《明史·舆服志》

材料二 “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俱用粱冠,赤罗衣……凡亲祀郊庙、社稷,文武官分献陪祀,则服祭服。

——摘自《明史·舆服志》

材料三 明代文武官员常服主要标识等差表

品序

文官

武官

带饰

仙鹤

狮子

锦鸡

狮子

花犀

孔雀

虎豹

金钑花

云雁

虎豹

素金

白鹇

熊罴

银钑花

鹭鸶

素银

鸂鶒

素银

黄鹂

犀牛

乌角

鹌鹑

海马

乌角

——据赵连赏《明清官员的礼服》

(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君和臣衣着存在两重性,即等级性与场合性。

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

(2)从材料一、二、三中,能得出明朝的臣和臣之间衣着和配饰的什么信息?

(3)结合材料全面分析为什么会出现明朝的君和臣、臣和臣之间衣着和配饰不同的现象?

答案 

(1)材料一证明明朝君和臣衣着的等级性;材料二证明明朝君和臣衣着的场合性。

(2)不同等级官员的官服有不同的规定;文武官员的官服有别(文官饰物为飞禽,武官饰物为走兽);官服的规定,反映出明朝严格的等级制度;服饰图案有寓意,反映对官员品行的希望与要求,有教化的功能。

(3)明朝时期封建君主专制高度发展,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皇帝服饰的颜色、样式和饰物均为独享,反映了皇权独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