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婚礼礼仪服装的差异.docx
《中西婚礼礼仪服装的差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婚礼礼仪服装的差异.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西婚礼礼仪服装的差异
中西婚礼礼仪服装的差异
篇一:
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
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
摘要:
婚礼作为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仪式之一,它在中西方不同文化熏陶下也逐渐的呈现出了不同的婚俗习惯,因而这些差异也明显的体现着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本文旨在对中西方婚礼的地点、着装、礼仪、婚宴的差异进行比较。
关键词:
婚礼文化地点着装婚俗内涵
婚礼,是一个温暖的词汇,它开启了情侣通往幸福婚姻的一扇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佳话从此刻被书写。
伴随婚礼的是各样多彩的婚庆习俗,这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中西方婚礼地点差异
作为人们一生最重要的日子之一,作为一对幸福恋人新的起点,中国人的
婚礼是隆重热闹的。
古代的时候,人们会在自己家里或是酒楼里摆上酒席以宴请亲朋好友作为新人的见证。
在当代中国,新人一般会邀请亲朋好友去酒店或是宾馆。
会在酒店宾馆里将排场弄得很大,突显婚礼隆重、热闹的特点。
而在西方,人们的婚礼一般是在教堂或者是其他比较安静的地方举行,井井有条,不像中国婚礼般热闹。
西方的婚礼突出庄重和圣洁,追求浪漫与实在的结合。
(二)中西方婚礼着装差异
中国传统婚礼进行时新郎和新娘具着红色的礼服。
中国人的婚礼离不开红色,习惯以鲜艳的颜色来烘托气氛。
因此,历朝女式婚服颜色为大红色已成了定制,以示喜庆,衬托新人,预示未来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满。
新娘礼服为广袖对襟翟衣,头戴珠凤冠。
值得说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图案很有讲究。
对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对称感,且在中国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称、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布的左右对称且成双成对的锦鸡图案,则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乐。
一般新娘在婚礼当天高挽发髻,区别于未婚女子。
而在婚礼当
天,新娘子以红色头盖蒙面,象征着童贞、年轻、纯洁。
结婚后由新郎亲手揭开。
而西方的新娘则穿白色的礼服。
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象征欢庆。
1850年到1900年之间,白色亦是富贵的象征。
到了本世纪初,白色所代表的纯洁意义更远超其他。
西方认为白色与童贞有关。
古罗马的新娘穿着白色的婚纱,蒙着鲜橙黄色的面纱,象征着激情的火焰。
在西方的天主教传统里,白色代表着快乐;其他一些地区,白色在他们的婚礼和葬礼里指示各种各样的通路典礼和意义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大多数的新娘只能穿传统的国家服装,只有上层阶级才能穿代表权力和身份的白色婚纱。
一直到近代,贵族阶级的特权消失以后,白色的婚纱才成为普通新娘的礼服。
(三)中西方文化婚俗差异
中国的传统婚俗有“三书六礼”“三拜九叩”这些繁俗礼节。
所谓“三书”,就是指聘书、礼书、迎亲书。
而“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而在这之间更有换庚谱、过文定、过大礼、安床等一系列的活动。
而在这些活动中有着大量的禁忌和礼俗,比如
新娘嫁妆中要有剪刀、痰盂、尺、片糖、银包皮带、花瓶、铜盆及鞋、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两双用红绳捆着的筷子及碗、七十二套衣服,用扁柏、莲子、龙眼及利是伴着(丰衣足食)等物,每样物品都有其不同的含义。
同时,在婚礼进行时也有一定的顺序,按一般的情况,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有:
祭祖、出发、燃炮、等待新郎、讨喜、拜别、出门、礼车、掷扇、燃炮、摸橘子、牵新娘、喜宴、送客、闹洞房、三朝回门。
由此可以见到我国文
化的繁琐,但不要以为繁琐是我国婚礼的特有特征,其实,不同国家虽然有不同的婚俗,但从繁复的细节与用品的喻意,都可见对婚姻的尊重和期许无分国界。
在西方国家中,婚礼时有旧、新、借、蓝等习俗。
旧是指母亲传下来之婚纱,头饰或首饰,代表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是指朋友送的礼物如裙子,饰物,象征新的生活;借是指可向任何人借东西回来,据说从富裕亲友借来金或银放在鞋内,象征带来财运;蓝是指新娘的一些小饰物或花束用蓝色,意味着新娘的纯洁及贞洁。
而在进行婚礼时,
西方亦有大量的习俗。
比如,在结婚时新娘总要带着一方手帕,西方人认为白手帕象征好运。
根据民俗说法,农夫认为新娘在磨擦婚当天所流下的泪能使天降甘露,滋润家作物。
后来,新娘在新婚汉天流泪,就变成她将有幸福婚姻的好兆头。
而在婚礼典礼时,新娘总是站在新郎的左边,据说,古时候,盎格鲁撒克逊的新郎必须保护新娘子免得被别人抢走。
在结婚典礼时,新郎让新娘站在自己左边,一旦情敌出现,就可以立即挥出配带于右边的剑,吓退敌人。
在进行结婚晚宴时,要特别定制结婚蛋糕,根据历史记载,自罗马时代开始,婚礼结束时,人们会在新娘头上折断一条面包的材料----小麦象征生育能力,面包屑则代表着幸运。
新人必须以糖霜,就形成今天的结婚蛋糕了。
由此可见,西方的婚俗并不比中方简洁。
(四)中西方婚礼内涵差异
著名民俗学家高巍认为,传统婚姻的很多仪式中都体现了中国向往“天地人和谐”的哲学,以及人们祈福迎祥的文化心理事。
因为传统意义上的婚姻不仅仅关系到结婚的双方当事人,而是两
个家族和全社会的。
需要通过一系列仪式反映婚姻庄重,引起当事人和亲属朋友对婚姻本身的重视。
其背后蕴含着对天地人融合的观念。
请亲友来证明婚姻本身的正式和庄重,不是随意的,这和重视人与人的和谐结合在一起。
由于婚姻的产生,使得二人的家庭形成姻亲关系。
仪式可以体现家长在家庭中的地位。
仪式结束时,新郎新娘要把敬神的钱粮和裱文都要放到钱粮盆中拿到院里焚化。
随着火焰、纸灰升腾,此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表示已经得到了“天”的认可。
国人敬天,这和农业社会生产水平有关。
当时必须以家族为纽带,和自然形成共同生活的原则。
因此只有天人合一、和谐关系,人才能够丰衣足食。
再比如,传统婚礼中有很多装饰性的器物,以及语言禁忌、参与人的禁忌。
像喜娘伴郎不能由鳏寡孤独者担任。
这并不像庸俗化解释中说的那样是担心“不吉利”影响新人,而是因为在传统观念中,鳏寡孤独恰恰表现了一种不和谐,不圆满,和仪式中象天地祈福的初衷是相反的。
因此有了这样的禁忌。
传统婚礼中多用的乐器也反映了“和谐”的思想,以及对“天”的重视。
锣鼓、唢呐、笙都是以响声明亮为主的,婚礼上的音乐也不是文人的自娱自乐,而是要表达人的声音,声音大才能让“天”知道,同时反映婚姻本身的隆重。
参与者在四面大鼓,两面开道锣的巨大声响中能够感受到灵魂的净化作用。
人在天地间生活,要与天地和谐,也要与人和谐。
中国人的祈福迎祥,也就是这样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的反映。
而在西方是神前的婚礼。
神的认知和庇护下求得永恒,并依照上帝的约定尊崇教义对婚姻的理解和规定。
延伸到承诺和彼此生命赋予对方的神圣。
宗教对人们心灵的掌控根深蒂固,信奉宗教的人们不容易对各种教义规定的教条敢于反叛和摒弃,特别是关于对婚姻的界定和教义阐述让信教的男女惟命是从,不敢越雷池半步,因为不止有教会家庭对他们的约束更有来自于心灵深处对
神上帝的敬畏。
从新郎新娘在婚礼上的教义讲解和誓词中都能找到佐证。
婚姻是一种盟约,盟约又意味着一
种结合,圣经说“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耶稣也教导我们“夫妻不再是两个人,乃是一体的了,所以神所配合的,人不可分开”。
当然,在这样一个文化多元化的过程中,处在同一时代、同一文化体系中的多元文化各自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各种文化彼此之间是时刻不停地进行着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的融合。
像现在中国的婚礼上,新娘已经穿上了白色的婚纱,不再用花轿而是用轿车,这样的融合还有很多。
相信婚礼文化会在在各种带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中不断繁荣创新。
参考文献:
【1】浅谈中西方婚礼差异魅力中国2010/14
【2】由中西婚礼习俗看东西方价值观之异同考试周刊2008/29
篇二:
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
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由于历史条件、生活方式、心理因素和文化观念的不同,导致中西方文化有很多不同,包括饮食、礼仪、教育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服饰文化
的差异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素质的物化,是内在精神的外观,是社会风貌的显示。
总体看来,传统的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服饰的民族特色,善于形与色的含蓄,注重精细的艺术手法和工艺表现,注重气派稳重的氛围效果。
与之不同,西方人则突出表现个性,追求感官的刺激,崇尚人体美,对他们而言,服饰是为了吸引异性对自己的注意。
就色彩而言,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
在中国传统服饰的色彩上,汉族视青、红、皂、白、黄等五种颜色为"正色"。
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到了明代,定以赤色为宜。
但从唐代以后,黄色曾长期被视为尊贵的颜色,往往天子权贵才能穿用。
另外,我国还有服饰上的“五行色”。
“金木水火土”分别是指“白绿灰红黄”,“君子佩玉”——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
佩玉为道德与修养的标志,“羊脂玉”更是玉中极品。
玉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如意的象征。
白色有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
郁郁葱葱的树木是自然的风采,是生命与环境的象征。
绿色寄寓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
蜿蜒起伏的万里长城和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四合院民居的灰色,灰色具有朴素魅力。
红色的宫墙,红色的灯笼,红色的婚礼,红色的春联。
红色是激情和运动的颜色;红色是喜庆与祥和的颜色;红色是民俗与文化的颜色。
黄色的琉璃瓦,金秋的树叶和丰收的农田,是最亮丽的色彩。
黄色代表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及人文与历史的精彩和辉煌。
黄色在中国的色彩文化中具有崇高的象征意义。
给人明亮与欢快的感觉。
而在西方,在罗马时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与紫色,白色是纯洁、正直、神圣的象征,更是一种魅力的代表,所以西方人均喜欢用白色作为新娘的婚纱礼服。
紫色是一种高贵和财富的象征。
在一般情况下,红紫色有年轻感,青紫色有优雅的女性感。
中世纪时哥特式教堂中彩色玻璃窗被装潢得灿烂辉煌,引导
人们追求天堂的色彩,因此服饰上充满了宗教气氛的色彩。
法国人特别喜欢丁香色和蔷薇色,也很迷恋含蓄的天蓝和圣洁的白色。
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色和灰色调;在英国,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但西方有时也会被用于沉默,不吉利或者悲哀的丧服,所以,黑色有意想不到的复杂和强烈感。
就服饰的图案而言,中式服饰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从古至今,从高贵绸缎到民间印花布,吉祥图案运用的极其广泛。
比较出名的一些有如下一些:
鱼龙变化,即天上一云龙,水中一鲤鱼,或一龙首鲤身,或一鲤鱼翻越于龙门之上;麒麟图,为一兽,头长一角,狮面,牛身,尾带鳞片,脚下生火,其状如鹿。
还有包括十二章文饰、天女散花、松鹤延年和五福捧寿等。
这些图案寓意深刻,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九龙戏珠等图案,不仅隐喻着图腾崇拜,而且抒发着“龙的传人”的情感;像鹤鹿同春、喜鹊登梅、凤穿牡丹等图案,则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西欧服装上的图案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
古代多流行花草放样,意
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流行华丽的花卉图案,法国路易十五时期,受洛可可装饰风格的影响,流行表现S形或漩涡形的藤草和清淡柔和的庭院花草放样。
近代有影响的流行图案花样有野兽派的杜飞花样,利用几何绪视原理设计的欧普图等等。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历史表明,中国传统纹样从产生时就和图腾观念相联系。
由于图腾的内容迫使中国传统纹样的创造是以一种仿生形纹样开始,是某种自然界或生物界的象征物,而与类情感之类无缘。
这一点和西方现代构成无形象性有着很大的区别。
西方现代平面构成的情感即体现艺术家主体的情感是着眼于具有普遍意义的类情感,也就是以主体的生理情感作为基础要素,来表现膨胀、收缩、集合、放射等形式效果。
就服饰文化的外形而言,在外形特征上来讲,中国传统服装的外形强调纵向感觉,常用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和筒形的袍裙。
纵向的装饰手法使着装人体显得修长。
清代服装相对来说比较肥大,袖口、下摆都有向外扩张之势。
然而,清代妇女那高高的旗髻和几寸高
的花盆底鞋,加上垂至脚面的旗袍,使旗人比历
代妇女都显得修长。
服装外形的修长感是对东方人较为矮小的身材之弥补,在感官上产生视错觉,在比例上达到完美、和谐。
平顺的服装外形与中国人脸部较柔和的轮廓线条相称。
西洋古典服装的外形强调横向感觉,常采用横向扩张的肩部轮廓、膨胀的袖型庞大的裙撑、重叠的花边等,使服装线条产生夸张和向外放射的效果。
西洋服装的外型特点与西方人热情奔放的气质,起伏明显的脸部轮廓以及比东方人高大挺拔的体型相适应。
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服饰比较保守而西方服饰较为开放大胆一点。
西方服饰已经作为一种人体艺术,服装设计师以时装的形式为人们展示别具一格的服饰。
服装已经不只是在于保暖了,而是上升到艺术品了。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丝绸大国,所以一般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的材质都是上好的丝绸,轻盈而又高贵,而在丝绸之路开辟之前,西方的衣服一般都是棉质的,让人感觉比较厚重。
在一些比
较重要的场合,中西方服饰的选择也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说婚礼,中国一般都是凤冠霞帔,以红色为主色调,而西方新娘则穿着圣洁的婚纱。
中国传统的服饰朦朦胧胧,藏而不露,隐含寓意,给人以审美的感受。
这种含蓄,有时通过款式展现,有时也可以通过造型、布局、色彩、线条等手段给人以整体和谐之美。
并且在工艺手法上大量采用刺绣、飘带、图案和其他装饰手法,表达丰富的想象,以浪漫主义情调达到现实主义的效果。
当然,注重气派稳重的中国人在服装设计的整体结构上,给人以秩序和谐美感,严肃庄重,美观高雅,能烘托月之效,服饰文化与环境相配合,更具鲜明的时代感。
当然,服饰文化也是民族个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服饰作为一种民族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不同民族长期交往,服饰文化相互影响和渗透,甚至有意借鉴和模仿。
但是中华民族有自己的审美趣味,伦理道德,因而有自己的着装规范。
当然,中国传统服饰还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注重营造和平统一的的气氛,另外,“文质彬彬”和“被褐怀玉”
也是儒家和道家对服饰的审美观。
相比中国传统服饰而言,西方更加崇尚人体美。
从古希腊时代至今,西方艺术包括服饰在内,常把讴歌和显示人体自然美当做无上的典型。
因此服饰在西方人身上成了“副件”:
女性通过裸露或者挂丝尽显其体形之美,男性则是赤裸地
表现肌肤的健康和力量的强大。
西方服饰通过对人体曲线和对某些敏感部位做裸露处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服饰吸引力,给人以不可言状的美感,以此产生心理效应,使人迅速进入纯粹的审美境界。
西方人着装重在表现自我,寻求对平衡的突破和片面性的掘进、自我设计、自我表现、自我创造而别具一格:
通过着装充分表现自我的理想境界和各种观念,借以表明自我。
另外,西方服饰时刻使欣赏者能顿发性感,形成不同寻常的感官刺激。
设计大师通过精心设计,独特的色彩搭配组合和特殊的线条分割,充分体现性的心理、生理特征。
因此在西方,性感明显的服饰比比皆是。
不同的个人,不同的的民族,不同的时代可以形成不同的服装穿着观念,
产生不同的服装文化。
所以有人讲,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各个时期对服装的不同穿着观念,就是这个民族和这个国家的服装发展史,也就是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史。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非常崇尚传统礼教,所以中国讲究仪表的修饰,中国人是用观念在穿衣服。
另外,中国人讲究穿着搭配上的协调、渐进与含蓄之美,非常愿意克制自己穿着个性的外露,正式因为这种保守的穿着观念之下,服饰有时显得严重的随大流现象,缺乏对个性美追求。
中国人对服装穿着价值的认识,不是直接显示人体之美,而是在于以服装本身之美来代替和掩饰人体之美,而且通过服装来显示人的社会地位。
西方的穿着观念与中国截然不同。
西方的穿着观念是服装必须为人体服务,通过服装穿着使人显长掩短,装点的更美,完美地反映人体优美体态。
西方人对服装的价值观是“个体为本”,以自我为中心,对服装穿着的动机是着重自我表现,因此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我行我素,非常讲究个性的表露。
而且,西方人认为服装是以人体为依附而显示
其造型,所以服装造型富于变化,经常更新。
当然,中西方服饰也在不断的融合中。
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
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
在清代,妇女服饰可谓是满汉并存。
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中期,满汉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日盛,甚至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
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情况,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
到了20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影响,经改进之后的旗袍逐渐在广大妇女中流行起来。
这种旗袍是汉族妇女在吸收西洋服装样式后,通过不断改进,才进入千家万户的。
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
等。
改良后的旗袍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
2001年初,香港电影《花样年华》在海内外上映,剧中的女主人公在幽暗的灯光下,不断变换着旗袍的颜色和款式时,人们看到了东方美人的古典气质。
剧中人穿着旗袍,美丽优雅而又略带忧伤,许多人第一次发现中国传统服装穿起来竟有如此的神韵。
借着电影的魔力,旗袍热再度升温。
也许人们不会想到,在中国举行的APEC会议上,掀起了新一轮华服热。
2001年秋天的上海,当与会各国首脑身穿蓝缎、红缎、绿缎面料的中式罩衫亮相时,全世界都轰动了。
我觉得对中西方服装文化进行比较能使我们更深刻地看清中西方服装各自的特点、长处与短处,当然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中西方服饰的融合趋势也空前加强,因此时尚加民族是一条不错的服装设计路线。
篇三:
中西婚礼习俗对比
中西婚礼习俗对比
1、引言
自古以来,婚姻是人伦之首,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透过纷繁绚丽的婚俗,
更清楚的认识人类社会历史,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和西方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渐频繁,中国和西方国家人民之间的合作与往来与日俱增,这种要求更显迫切。
而婚礼作为将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公开确定下来的一种方式,在每种文化形式中,都有其不同的婚礼习俗。
而在中国与西方国家交流日益密切的形势下,更透彻的了解西方国家的婚礼习俗是必要的。
2、中西婚礼习俗概况
2.1中国婚礼习俗的概况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婚姻习俗一直实行的是“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六礼之仪。
中国人传统的婚礼通常在男方家举行。
婚礼当天新郎新娘都穿崭新的传统中式服装,多为红色,以取讨喜、避邪之意;新郎古代多穿九品服,近代多穿长袍马褂,大红花扎在胸前,头戴礼帽,新娘古代多戴凤冠、披霞披,近代则多穿大红花的新衣、长裙,还要头盖红盖头。
迎亲时新郎要骑高头大马,用花轿到新娘家去接新娘。
而新娘上轿时是不能沾地的:
或
者将花轿抬至屋门口,再由新娘的父兄将其抱上花轿,或者在地上铺上红毯子或席子让新娘踩踏而过;或者在不乘花轿时要由新娘的舅舅或兄弟轮流背至新郎家中。
据说这样可以新娘的身份高贵,同时也不至于把新娘家的财气和福气带走。
迎亲路上还要请过乐队吹吹打打,一路上唢呐声声、锣钹阵阵以示喜庆,返回时还要抬着新娘的各色嫁妆。
抵达新郎家后,新娘要先迈过火盆方可入室,寓意“婚后生活红红火火”。
然后一对新人要在长辈的主持下施行拜堂大礼,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最后是送入洞房,新郎要揭开新娘的红盖头、和新娘喝合婚酒,亲友们还要请新娘“吃喜糖”,如红枣、花生、栗子等,意为早生贵子,表达了人们希望子孙昌盛的愿望;到了近代还有亲人闹洞房等。
新郎家中还要大摆宴席,招待新娘家的客人,而且新郎还要敬酒。
与此同时,新娘家里的人不是所有的不会都去,俗话有“姑不娶,姨不送;舅妈送,一场病”的说法,意思就是新郎的姑姑不能去迎亲,而新娘的姨妈、舅妈也不能去送亲。
一般的酒席须摆三天,等候新娘
偕同新郎一同回家,这叫做“回门”(又叫“归宁”)。
新娘的回门就说婚礼结束。
到了8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和西方婚仪习俗的涌进中国,中国民间婚礼习俗有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中西方式的婚礼习俗,他们先经过自由恋爱决定成亲的男女首先到结婚
登记部门领取结婚证,填上新郎和新娘的姓名、年龄等。
然后在预定的婚期举行婚礼,由证婚人、介绍人和男、女双方主婚人在结婚证上用印就可以了。
过去的许多讲究不复存在。
有一些特别时髦的青年男女会仿照西方的婚礼习俗。
但在广大的乡村及偏远的地方还会保留原有的旧式婚礼的大部分习俗。
2.2西方婚礼习俗概况(以美国为例)
结婚是一辈子的大事儿,婚礼自然得选在吉辰,美国婚礼也是一样。
美国婚礼有没有什么讲究呢,很多美国人似乎将婚礼选择在刚刚过去的六月份里举办。
说起来这跟罗马神话还有关系。
6月英文里是JUNE,这源自罗马神话中主管爱情和婚姻的女神朱诺(JUNO)的名字。
另一方面,美国人不但从久远的过去和其他文化中借鉴了很多婚礼仪式,同时也创造了独特的美国婚礼习俗。
2.2.1、“我愿意。
”这句话对美国人来说有深远的意义。
它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特别是如果你在自己的婚礼上说出这句话。
发出结婚誓言就如同签订契约一般。
虽然今天美国人并不真正认为婚姻是一宗商业交易,但婚姻确实是件严肃的事。
2.2.2、一切从订婚开始。
在传统上,年轻男子先要请求女朋友的父亲允许自己娶她。
如果女方的父亲答应,然后男方才能向女方求婚。
男方时常尝试以罗曼蒂克的方式“蹦出这个问题”,想给女方一个惊喜。
有时双方只是一起决定,该是结婚的时候了。
男方通常会送给未婚妻一只钻石戒指作为订婚的象征。
订婚期可以持续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
当大喜的日子临近时,双方各自的好友在婚前派对上会赠送许多实用的礼物。
今天,许多未婚夫妻在订婚期间还听取咨询意见,以此为应付婚姻生活的挑战作好准备。
2.2.3、最后就要举行婚礼了。
虽然
大多数的婚礼沿袭长期以来的传统,但是仍有发挥美国人的个性主义的余地。
例如,通常举行婚礼的地点是在教堂,但是有些人却在户外的风景点举行婚礼,少数人甚至在跳伞或骑马时举办仪式~新人可以邀请几百个客人,也可以只邀请几个最要好的朋友。
婚礼的色调风格、布置和音乐都由他们自己决定。
但有些事情很少会变化。
新娘通常都穿一件漂亮的长长的白色结婚礼服。
潘文晋(2008,85)认为按传统习惯,新娘的穿着要包括“一点旧的,一点新的,一点借来的和一点蓝色的东西,还有六便士在鞋里”。
新郎则穿着一套正式的西装或无尾晚礼服。
几位亲密的朋友参与婚礼作为陪伴,包括伴郎和伴娘。
2.2.4、婚礼开始时,新郎和他的陪伴同牧师站在一起,面对着来宾。
当音乐响起时,新娘
的陪伴入场,后面就跟着美丽的新娘。
一对新人紧张地跟着说出他们的誓言。
按传统习惯,双方许诺要彼此相爱,“不论情况较好较坏,不论家境是富是穷,不论生病还是健康。
”(夏巧华,2005)
2.2.5、在结婚喜宴上,新娘和新郎
向宾客表示欢迎。
然后他们切开结婚蛋糕并互喂对方一口。
来宾们一边享受蛋糕、混合饮料和其他食物,一边相互交谈。
之后,新娘将她的花束投向一群单身女孩。
相传抓到花束的女孩会成为下一个结婚的人。
喜宴期间,爱闹的朋友用薄纸、锡罐和写着“新婚”的标牌来“装饰”新人的小汽车。
2.2.6、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仪式来标志一个人生活的变化。
婚姻对于各种文化的人而言都是最基本的生活变化之一。
因此发现关于结婚有许多传统习俗,就不足为奇了?
?
在美国也不例外。
然而每对新人都会以自己独持的方式来继承传统。
3、中西婚礼习俗的差异
3.1中西婚礼习俗的差异
3.1.1,婚礼仪式
中国:
中国的传统婚礼习俗在“三书六礼”“三拜九叩”这些繁络礼节。
所谓“三书”就是指聘书、礼书、迎亲书。
而“礼”是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林琳,2010)。
中国婚礼中新人要举行拜堂仪式: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西方:
送交新娘是宗教婚礼仪式上的一个重要项目。
新娘的父亲护送女儿走向圣坛的台阶,在送交仪式上,新娘父亲将女儿的右手递给牧师,牧师再将新娘的手递给新郎。
如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