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1篇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多种多样的动物。
1、出示挂图。
2、提问:
你见过这些动物吗?
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3、小组讨论,汇报:
(蜂鸟、丹顶鹤、牦牛、犀牛、羚羊、蝎子、鸽子、龙虾、熊猫、热带鱼、青蛙)
4、提问:
你还认识哪些动物?
5、小组讨论,汇报。
实物投影多媒体知道大自然中动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二、游戏:
猜动物。
1、讲述: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
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
不许直接猜动物的名称,只能问关于动物的特征,而回答只能是“是”或“不是”。
2、游戏:
请一同学上前,其他同学问动物的特征。
例如:
(老虎)问:
它长毛吗?
答:
是。
问:
它是吃肉的动物吗?
答:
是。
问:
它会生蛋吗?
答:
不会。
问:
它有四条腿吗?
答:
是。
问:
它生活在陆地上吗?
答:
是。
问:
答:
知道常见动物的特征。
三、比较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1、出示(挂图)。
2、提问:
狗和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3、小组讨论,汇报。
4、小结:
(板书)
5、发给学生动物卡,讲述:
在动物卡中另选两种动物,比较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并把结果记录在课本76页活动记录中。
6、交流汇报。
知道动物的相同之处;会观察、比较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四、给动物分类。
1、提问:
根据我们刚才的观察和比较,你能给你手中的动物卡分类吗?
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2、小组活动:
给动物分类。
3、小组汇报活动结果。
4、填写活动结果。
学会按不同标准给动物分类;喜欢小动物。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通过多层次的观察和提问,认识季节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蚯蚓、蚂蚁、蛇、青蛙、喜鹊、燕子、熊、猫等常见动物的卡片或模型。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提问。
1、观察提问
“小蚂蚁找朋友”是在巡访蚂蚁的基础上,更宏观的观察活动和有意识的提问。
阅读这个小故事。
小蚂蚁在找什么朋友?
找到的都是那些朋友?
朋友们在干什么?
其他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小组讨论,查找资料。
把搜集到的资料写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
2、分类
同学们大家真是太棒了,通过搜集资料与小组交流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动物们过冬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让我们打我们搜集到的动物的过冬方式进行分类吧!
动物的过冬方式可以分为几类?
你们是怎样考虑的?
冬眠:
熊、青蛙、蝙蝠、蛇
备粮:
蚂蚁
南飞:
大雁
换毛:
猫、狐狸
3、游戏:
卡片竞答
每组两人,轮流抽取卡片,讲讲每张卡片上的动物是怎样过冬的,看谁知道得最多。
4、角色扮演
通过学生喜欢的活泼的方式,激发对已知事物的感受,展示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
我们来排练一个小节目,扮演准备过冬的动物。
看那一小组的表演最棒!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3
第一单元
1.1科学是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肥皂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学会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的科学志趣。
3、小组合作,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确定自己小组研究的问题并知道如何去研究。
教学难点:
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合作性的研究。
教学准备
“七彩”(吹肥皂泡的器具)、肥皂泡的相关资料、录像(彩虹的形成和各种肥皂泡)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过程
(一)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研究肥皂泡的兴趣
1、谈话:
课间我看到有的同学在玩肥皂泡,同学们兴趣很浓,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它,好吗?
2、生回答。
(好!
)
(二)自主学习,研究肥皂泡
1、教师:
请带了“七彩”的同学吹一吹,大家仔细观察:
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你能提出关于肥皂泡的哪些问题?
(1)学生活动。
(2)学生回答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提)
2、教师:
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提出了很多问题。
请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哪几个方面?
3、生回答。
(颜色、形状、大小、弹性)
4、教师:
请你选择一下最感兴趣而且是你可以研究的问题来研究。
<>(学生选择问题)请大家按选定的问题自由结组。
(学生自由结组)
5、教师:
每组同学对你们的问题先进行一下讨论,你认为这个问题是怎样的,准备怎样研究?
(学生讨论)
6、教师:
请各组选一位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其他同学可以给他们提出建议和意见。
(生汇报方案)
(三)观看录像,改进自己的方案
1、教师:
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看完后,也许对你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2、学生观看录像,改进研究方案。
(可与学生先探讨一下)
(四)扩展
1、教师:
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下课后,请同学们努力搜集有关资料,继续丰富完善你们的研究方案,分工合作,准备研究所需的各种材料,也可以请老师、家长帮忙。
2、学生准备。
1.2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会提问题。
2.知识与技能: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
自带各种玩具。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
(二)自主学习:
1.讲科学家的故事:
(1)同学们相互讲;
(2)学生阅读P5的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
(3)老师讲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故事。
2.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与我们吹泡泡的游戏比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把它记在书后的活动记录上。
(1)学生比较并记录;
(2)学生相互交流;
3.玩自己带来的玩具。
(1)玩一玩从自己家里带来的玩具,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2)学生分组研究;
(3)汇报交流;
(4)得出结论。
科学就是这样的。
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
我们也能做科学家。
4.看P6上的一幅图,说一说科学是什么?
(1)学生观察研究;
(2)师生讲座后得出: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5.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每个小科学家提出10个科学的问题,记在书后P74页的表格里。
提出后最好能够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附板书:
2.做一位小科学家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第二单元2.2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2)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调查的结果。
(3)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
(2)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对有生命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2)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3)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点,准备调查用的工具材料等。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获得关于生物的亲身感受是本课重点。
讨论这些物体为什么是有生命的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
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去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2、室外活动: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注)放手让自己去寻找,不要有引导,让学生凭自己已有经验去感知“有生命”。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周围的世界,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二、记录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
在刚才的活动中,你寻找到有生命的物体了吗?
2、小组讨论,交流。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
(2)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购买的纺织材料,如:
棉、丝、毛和人造纤维。
(2)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纺织布料,放大镜、镊子、火柴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带来的纺织布料情况。
(二)自主学习:
1.认识纤维。
(1)师出示几种纤维。
人们穿的衣服都是纤维做成的。
根据加工的方法,纤维一般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
化学纤维又可以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
2.学生认识布料。
(1)4人小组全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按照P53上图的方法(棉布、丝绸、羊毛、合成纤维)分类。
如果认为还有其他的类别,也可以列出。
(2)分组研究。
(3)小组汇报。
(4)同学分的对不对呢?
3.教师讲解一些辨认的方法。
(1)讲解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布料。
棉、麻是植物纤维,燃烧时易燃,有烧纸张的气味,燃烧后有灰烬。
丝、毛燃烧时有烧头发的气味,燃烧后灰烬很少。
合成纤维燃烧时成黏胶状熔化物,燃烧后的灰烬呈黑色固体物质。
(2)注意安全。
取得布料一定要小,不能太大。
(3)学生分组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4)小组汇报辨认情况。
你们是怎样做实验的,你还发现了些什么现象?
它们都是些什么材料做成的?
(5)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6)通过衣服上的标签来辨别布料的成份。
4.指导学生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
(1)让学生通过用眼看、手摸、观察纤维的光泽、粗细、长短和弯曲情况,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
可以从柔软必、透气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研究。
(2)从以上几点判断布料的优劣。
5.研究布是怎样织成的。
(1)利用放大镜等工具,通过拆布料的方法,研究一下布是怎样织成的。
(2)学生汇报演示:
布是怎样织成的。
(三)课后作业;
搜集有关一些纺织材料的发展史。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到“人、动物、植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
2、探究“水到哪里去了”,引导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
3、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能做到节约用水。
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总结水的性质。
2、清晰,完整的表达观察的现象。
教学准备:
课件,一些植物的茎、叶、果实(分组),一盆植物,等。
熟悉学生,和学生一起做“叶的蒸腾作用”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通过观察与讨论,初步感受“人、动物、植物的生存离不开水”
1、师:
同学们,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几张跟水有关的照片,请注意观察。
课件出示几幅“水与生命”的照片。
问:
这些照片反映的是什么?
2、师:
同学们观察的很认真,讲的也好。
观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吗?
3、师:
讲的真好,人、动物、植物是地球上有生命的物体,它们的生存离不开水。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水与生命”相关的问题。
4、师:
像这样关于“水与生命”的例子,你平时还见过哪些?
能不能再举出一些来?
生讨论后任意例举,当学生只是谈到人要喝水时,可问:
如果把我们不喝水,能不能从别的食物中获取水分呢?
师:
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生活,看来,我们人类,许多动物、植物都需要“喝”水。
没有水,我们将无法生存。
二、探究“水到哪里去了”,深入体会生命离不开水
1、提出问题
师: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知道了人类,动物,植物都需要喝水,对于这件事情,同学们还想研究什么吗?
生:
他们为什么需要喝水?
生:
怎样喝水?
生:
水最后到哪里去了?
师:
人、动物、植物怎样喝水,谁知道?
植物怎样喝水,教师引导学生谈,并讲解植物的身体构造。
师:
余下的两个问题,我们先研究哪一个好呢?
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水到哪里去了”。
2、探究研讨“水到哪里去了”
(1)探究“人和动物喝水后,水到哪里去了”
师:
我们先来讨论人类,人喝的水到哪去了?
有谁知道?
生:
尿、血液、汗、眼泪
师:
我们喝的水是不是都被排除到体外了呢?
问:
动物喝的水到哪去了?
能举例说明吗?
生:
尿
问:
动物体内是否也保留了一些水分呢,有没有例子证明一下?
生:
杀鸡时,有血,肉里面也有水分。
师:
你们说说,人和动物喝水后,水到哪去了呢?
生答课件出示:
一部分保留在人、动物体内,一部分排除体外。
(2)探究“水到植物身体的哪些地方了”
A、提出猜想
师:
猜一猜,水从根部进入植物的身体后,跑到哪儿去了?
生:
到叶子、茎里了。
师:
如果这棵植物结了果实,比如苹果树,水会不会到苹果里面去呢?
或者启发:
还会不会到其它的地方呢?
B、设计方案,实验探究
师:
怎样才能知道植物的身体里哪有水,有多少水,你们有办法吗?
生谈师小结:
我们可以用刚才大家谈的方法,用切,挤,压等方法,研究一下植物,看里面有没有水,有多少水。
师为生分发植物,生分组实验。
汇报:
谈一谈你的.做法和发现吧。
师: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植物的身体里藏有许多水份。
我现在有一个问题不明白,我们每天给植物浇水,植物怎么没有被胀坏呢?
昨天我在家里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师出示一株植物,上面罩有袋子。
)这株植物在太阳光下晒了一天,现在请大家观察一下,袋子里面有什么现象呢?
师在教室走动,让生观察
问:
知道这些水珠从哪里来的吗?
师:
这是植物被太阳照射后,从叶子的小孔里冒出来的。
那我现在问你,植物喝水后,水都到哪里去了啊?
生谈课件出示:
一部分水保留在植物体内,一部分跑到空气里去了。
3、了解水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师:
同学们,我们知道水在生物体内,一部分会留在他们的身体内,一部分会排放到身体之外,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对于生物来说,有什么好处呢?
请大家看电脑小博士是怎样讲的。
课件出示:
水是人类、动植物身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水在植物的根、茎、叶里流动,可以帮助植物运输营养,一部分水从叶子的小孔里跑出去,能调节植物身体的温度,还能使空气变的湿润。
人和动物的血液绝大部分是由水组成的。
血液能将氧气和营养运输到全身各个地方。
一部分水排除体外,能带走身体里的废物。
问: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认为“水与生命”有怎样的关系呢?
三、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的现状,意识到节约用水
师:
同学们,现在地球上有近60亿的人口,有数不清的动植物,每天都要喝水,用水,那么,我们地球上的水资源到底是什么情况呢?
我这里有一段话,请大家注意听。
课件出示有关地球上缺水的现状。
问:
看到这些,你又有什么想法?
要节约水,保护水,我们可以想出那些好办法?
课后制订一份家庭节约用水的计划书,和家长一起努力,节约用水。
你现在想对水说些什么呢?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多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难点:
设计对比实验来说明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
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装有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
学生实验材料一套、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图片:
红糖在水中慢慢溶解。
提问: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把食盐和红糖放入水中,食盐和红糖会溶解在水中。
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中?
2、引出小苏打并简单介绍。
3、出示一杯清水和若干食盐、小苏打。
提问:
如果我们把它们不断地加入这杯水中,它们能一直溶解下去吗?
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引入,唤起学生的前概念“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并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无限的吗?
激起学生对“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探究兴趣。
二、探索
活动一:
设计对比实验
1、教师提问:
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哪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我们可以怎样做这个实验?
2、引入对比实验。
通过向两杯等量的水中,分别加入食盐和小苏打并比较它们的溶解能力。
3、实验设计,小组讨论。
(1)对比实验应该设置哪些实验条件?
(2)怎样取同样多的水?
(3)食盐和小苏打每次放多少?
4、明确实验方法。
(1)在两个相同的透明杯中分别倒入50毫升冷水;
(2)分别往两个水杯中加入1份食盐和1份小苏打;
(3)用搅拌棒搅拌至完全溶解;
(4)重复第二步,直到食盐、小苏打不能溶解为止。
5、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在做实验时,为什么要一份一份地加入?
若某一份没有全部溶解,份数如何计算?
6、出示实验记录单。
活动二:
探究溶解能力
1、出示实验材料。
2、出示实验提示。
(1)明确分工,相互合作。
(2)轻轻搅拌,不要溢水。
(3)没有溶解,不算一份。
3、分发材料,小组观察,教师指导。
4、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
多少份小苏打?
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设计意图:
对于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直接设计对比实验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设计实验时,教师要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可以使对比更有效。
明白了对比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可以为学生后续规范地进行对比实验打好基础。
三、拓展
1、拓展资料。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在温度等条件发生变化时,同一物质的溶解能力也有变化。
2、课后实验。
厨房中有许多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比如白糖、味精、食盐、小苏打等。
哪一种物质的溶解能力比较强?
如果想在家里做实验,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课堂的实验延伸,课后寻找生活中溶解的例子并继续研究,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科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内容和自己平时所经历的科学过程。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推理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使学生知道科学就是研究事物的规律的。
2.推理归纳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的是难点
【教学准备】
1.实验材料。
按课文要求准备。
2.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1.让学生懂得要进入科学领域必须从自己开始。
2.让学生对自己的外表、特征有所了解。
3.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和记录数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
1.通过插图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图片与插图相结合;口头与教材相结合。
2.通过演示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简单易做的小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提问题,不解释为什么。
3.参考实验:
挂物体吸盘、空气占据空间。
4.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5.关于电视提问题,可安排小组讨论。
注意:
让学生提问题,首先让学生有问题,其次能够提出问题,要给出时间、机会。
本活动的重点是提出问题的训练,而不是问题的训练。
二、体验活动
1.提现成问题“向两片纸中间吹气,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
”
2.让学生自己填写“我认为”。
3.两人一组体验,交换角色体验。
4.填写观察到的现象。
5.填写我的解释。
6.交流我的解释。
三、小结:
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科学上要解释清楚的问题。
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课题。
只要我们努力学习积极探索,科学这一门学科将会学得更好,同学们一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性。
注意:
重点是唤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不要纠缠学生答案的对与错。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瓷与玻璃的相同与不同。
(2)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和瓷的相同与不同,如硬度不同,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颗粒的粗细不同等。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玻璃和陶瓷特点的相同点,如不会生锈、腐烂,不容易深化,容易清洗,都容易被打碎等。
它们的不同点是玻璃可再生,而陶瓷不可再生等。
(2)了解玻璃与陶瓷的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制造陶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创造。
(2)体会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陶瓷的应用还相当普遍。
二.教学准备;
1.学生自带一些玻璃、陶瓷用品,变色眼镜玻璃片、陶片、瓷片、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
2.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物品是什么做的,干什么用的。
(1)学生汇报。
哪些物品是用玻璃做的,哪些物品是用陶瓷做的。
在些什么用途?
(2)师生小结。
2.研究玻璃和陶瓷。
(1)用放大镜观察、铅笔敲、互相刻划以及其他工具,研究比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与相同点。
还可以用到其他的方法。
(2)学生研究后汇报。
(3)教师演示用其它的方法比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用酒精灯加热玻璃管后会变软,而陶瓷不会变软;玻璃可以再加工,而陶瓷不能再加工。
它们都可以作为盛东西的容器,而且保存效果好,因为他们不会生锈、腐烂。
(4)师生共同小结小结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3.比较陶片和瓷片有什么不同。
可以用互相刻划比较软硬,放大镜观察颗粒的大小。
从而区别陶与瓷。
4.古代人是怎样发明陶瓷的。
(1)介绍中国的陶瓷技术。
中国是陶瓷的发源地。
在英文中“陶瓷”与“中国”是一个词,“ahina”。
(2)学生阅读P56的图,想象古代人是怎样发明陶瓷的。
(3)小组交流。
(4)个别同学汇报交流。
5.介绍陶瓷和玻璃的广泛用途。
(三)课后作业。
用泥土制作一个陶瓷模型。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用科学思维的方法开展调查,并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
(2)初步运用图画、图表、书面报告等形式,交流调查研究活动的方案和结果。
(3)能初步运用实验方法,说明水污染的危害。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乡水资源缺乏,及有限的水资源已被污染的情况。
(2)知道水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鱼在污水中的表现,体验水污染对生命的危害。
(2)通过查阅资料,感受水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人体健康所造成有破坏和影响。
(3)经历考察家乡水的过程,积极提出保护水源,减少污染的建议。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准备学校附近一些水资源的图片资料。
准备一些污水。
2.学生准备:
自带一些洗涤用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
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说说周围的水资源情况:
(1)在你家或我们学校附近,你观察到的这些水资源,你对他们有什么了解?
或者说你对这些水有想说些什么?
(2)学生回答。
2.提出研究性的问题:
(1)教师根据回答列出几个小专题:
A.家乡水资源状况;
B.污水对动物的影响;
C.污水给工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
D.水污染的原因。
3.4人小组选择研究课题并制定研究计划:
(1)根据以上的几个问题,选择一个,4人小组共同研究。
要求先制定研究计划。
4.外出考察: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外出考察并完成考察报告。
5.整理阶段。
课后把自己考察的情况,做认真的分析,可以查阅一些书籍等资料,结合自己的研究写出自己的研究性报告。
报告中可以包括考察情况分析、各种建议等。
6.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