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3088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docx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docx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内分泌疾病,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好,过高的血糖有毒性作用,慢慢地损害诸多器官,滋生出多种慢性并发症,严重者最终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失明及下肢坏疽等。

一般人所称的病情控制良好,实际是一种认识误区,是把症状消失当成控制良好,而真正的控制是将血糖长期维持在完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

当然这种控制有一定的难度,更意味着患者和医生须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患者是疾病的治疗主体,在一定条件下,对病情进行自我管理不但是必需的,而且是可能的。

现在,在相应机构和医生的指导下,患者有关糖尿病的知识日渐增多,加上大量便携式、小型化、家庭化医疗检测仪器和用品的大力开发,如血糖快速测定仪、细针一次性注射器以及专用胰岛素注射笔等,使糖尿病人的病情监测和自我管理较易实行。

一、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必要性

(一)糖尿病是一个慢性的全身性疾病,一旦得上以后很难被根治,所以它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不可能医生始终守在您身边,绝大多数时间需要患者自己管理自己;

(二)血糖水平变化快,个体差异大,不自我管理,控制有一定难度;

(三)受多种因素影响,仅依靠在医院的检测,是不能反映平时血糖变化情况;

(四)只有参与自我管理,才能进一步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水平;

(五)只有鼓励和帮助糖尿病患者自己管理自己,才能有效提高医治水平。

二、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一)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总体水平提高是糖尿病良好控制的基础

(二)能否自我管理的结果完全不同;只有参与自我管理,才能提高生活质量

(三)严格控制血糖将是减缓糖尿病合并症的最有效措施

(四)有效的自我管理,有利于减小经济支出

三、糖尿病自我管理的目标

(一)提高糖尿病患者总体控制水平

(二)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保护能力,减少上当受骗和不必要的浪费

(三)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及相关疾病的危害

(四)节约能源和经费

四、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涉及范围

为达到良好控制血糖的目的,当今糖尿病的治疗模式是以糖尿病教育为首的综合治疗,包括:

糖尿病教育、自我监测、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及药物治疗五部分,自我管理涉及以上治疗的各部分。

那么自我管理与综合治疗一一对应的记:

糖尿病教育——正心态,用心记,基础知识全掌握;

自我监测——学会测,定期测,关键指标我了解;

饮食治疗——学会吃,适量吃,合理膳食随病情;

运动治疗——动起来,适量动,减肥降糖都达到;

药物治疗——遵医嘱,不随意,长期治疗效果好。

五、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具体内容

(一)糖尿病教育——正心态,用心记,基础知识全掌握“正心态”就是要要正确对待糖尿病,采取既来之、则安之,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的做法来对待糖尿病,既不要特别紧张、焦虑,又不要满不在乎,不当回事,否则的话都会为此付出代价。

另外不要轻信“糖尿病可根治”的错误宣传,心态要端正。

心态不端正,后面肯定做不好也不会做。

这是糖尿病自我管理的第一步。

在这里,我也分析了糖尿病患者的几种容易出现问题的心理状态:

①对疾病误认所产生的压力。

认为糖尿病是一种绝症,会遗传给子女,有的人甚至还误认为可以传染给自己的家人,从而放弃对疾病的治疗,甚至丧失生活的信心。

②疾病治疗所产生的压力。

尽管在被确诊后非常热衷于对该疾病的研究,但由于医学知识和个人理解能力的差异,一下子不能领会,影响完成有效的治疗和疾病的监测。

③生活压力。

得了糖尿病由于种种原因容易造成与家人、朋友的关系不融洽(饮食控制、少生气→冷漠),同时治疗过程中,尤其外出时怕人笑话,不如期注射胰岛素、不做血糖监测,不控制饮食等。

④初发患者在在得知需要改变其生活习惯,包括饮食、运动等问题时会产生情绪波动。

⑤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出现慢性并发症、终日能感受到疾病痛苦的人更容易引起情绪多变。

面对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各位患者都要努力做到:

①保持乐观心理状态。

在座的大多是中老年同志,以您的生活经验,您会深深的体会到,只有乐观的心态才会克服诸多困难,正如,我们都知道的“世界不会因为你笑而笑,但是对于个人高兴是一天,悲伤是一天,何必要让悲伤陪伴自己呢”,所以要热爱生活,培养兴趣,乐以忘忧。

②正确对待疾病,如刚才所述,对待疾病既来之则安之,无病防备,有病防并发症,有了并发症防治残疾,提高生活质量。

正视现实,多学糖尿病知识,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和紧张。

③依靠家人、朋友,互帮互爱。

不要将自己封闭起来,总想着自己很倒霉之类的事情。

要与患友们多聊聊经验、互相发泄发泄。

这样有助于减缓心理压力又有利于治疗。

你可以通过自己经历帮助别人预防,在治疗过程中做不到的请家人、朋友帮忙、监督。

如果老是有心理问题,并且为自己、家人带来诸多矛盾,那么最好去看心理医生,这样对于克服心理障碍会事半功倍。

糖尿病教育是综合治疗的基础,那么作为患者就应该掌握糖尿病的基本知识。

老师、专家讲了、社会媒体宣传了,那么患者们就要从中尽可能的涉猎到基本的知识,明白应该做什么、如何去做才能做的好。

患者自己必须真正认识到糖尿病是一种什么样的病,它有多大的危害,它应该怎么防,怎么治,这样才能做一个自己知道而且自己能够了解、自己可以做事的糖尿病患者,而不是一种盲目的、被动的糖尿病患者。

这里一定强调,要听专家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讲座;不要偏听偏信电视、广播。

另外由于糖尿病患者水平参差不齐,对一个文化水平比较高的,理解能力比较强的,甚至跟医学沾边的人,您可以通过一些糖尿病教育的书籍、材料、电视、广播、社区活动自我学习,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但是如果对那些糖尿病知识水平稍微欠缺一些,甚至阅读都有一定困难的人,您只能通过专家讲解、社区活动、电视、广播使自己增加糖尿病基础知识。

(二)自我监测——学会测,定期测,关键指标我了解糖尿病治得好不好,最重要的是要定期监测。

例如:

血糖,糖尿病患者的目的是既不让血糖过高也不让血糖过低,而食物、活动、各种压力(如生活事件)及药物均可影响血糖变化,要想知道不同时刻的血糖,只有勤测血糖,从而为药物、饮食、运动的调节提供依据。

如果患者按要求测量血糖,按要求记录,每次看医生时都带上这些记录,医生就可以根据血糖记录给一些建议。

通过监测可以发现患者病情没有控制好的原因,比方说是吃饭的问题?

吃饭量的问题还是吃饭时间的问题?

是运动的问题?

运动量的问题还是运动时间的问题?

或者是用药的问题?

是用药的量的问题还是用药时间的问题?

还是其他的一些等等的问题,都能在这个系统监测的情况下能反映出来,如果没有系统监测,医生为患者看病是盲目的,患者去看病也是

盲目的,医生给患者处理,提供一些意见也是盲目的,所以这个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把监测好比指南针。

总之,定期查血糖、血压、血脂、血液的粘稠度、体重,就能够给糖尿病的治疗打一个非常好的基础,避免并发症,不因为并发症造成残疾或者过早死亡。

1、自我监测项目、频率、控制目标及监测记录

患者要学会自我监测方法,作监测记录;了解一般情况下如何定期到医院就诊、检查,特殊情况下及时就诊寻求帮助;了解糖尿病相关疾病的检查和治疗知识,努力达到良好的各项综合控制标准。

下面表1便是一般情况下需要定期到医院就诊、检查的项目、检查频率、控制目标;其中、体重指数、血糖、血压也可以在家测量,其余都需要去医院测量,监测记录参照表2。

如果出现头痛、头晕、肢体无力、麻木、感染、发热、大汗及自觉虚弱等异常症状,或者血糖>15mmol/L、生病期间、出现呕吐或腹部疼痛时、面色潮红、呼吸急促时、经常出现低血糖等情况时,必须及时到医院就诊,除必要的体格检查外,还需进行头颅CT扫描或核磁共振(MRI)检查,以尽快确诊和及时治疗。

表1糖尿病患者分类管理随访内容、频率、控制目标

临床检查指标

患者

控制目标

常规管理

强化管理

理想

良好

体重指数

(BMI=

每月1次

每月1次

男性<25

女性<24

男性<27

女性<26

男性≥27

女性≥26

血糖(mmol/L)

每2周1次

每周至少2次,其中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各1次;希望达到空腹、(早、中、晚)三餐后血糖各1次

空腹4.4-6.1;

餐后4.4-8.0

空腹≤7.0;

餐后≤10.0

空腹>7.0;

餐后>10.0

血压(mmHg)

伴发高血压的患者,每周1次;未伴发高血压的患者,每3个月1次。

伴发高血压的患者,每周1-2次;未伴发高血压的患者,每月1次。

<130/80

<140/90

≥140/90

血脂(mmol/L)

每年至少1次,

每年至少1次,异常者6个月1次

总胆固醇<4.5

甘油三酯<1.5

高密度酯蛋白>1.1

低密度酯蛋白<2.6

总胆固醇≥4.5

甘油三酯1.5-2.2

高密度酯蛋白0.9-1.1

低密度酯蛋白2.6-3.3

总胆固醇≥6.0

甘油三酯>2.2

高密度酯蛋白<0.9

低密度酯蛋白>3.3

糖化血红蛋白(%)

最好每3个月1次,至少1年1次

每3个月1次

<6.5

6.5-7.5

>7.5

尿微量白蛋白

每年至少1次

每年至少1次

无异常

心电图

每年至少1次

每年至少2次

无异常

尿常规

每年至少1次

每年至少2次

无异常

神经病变

每年至少1次

每年至少2次

无异常

视网膜检查

每年1次

每年1-2次

无异常

足部检查

每年1次

每年2-3次

无异常

血纤维蛋白原

选择做

每年1次

无异常

血小板聚集率

选择做

每年1次

无异常

颈动脉超声检查

选择做

视心血管危险因素而定

无异常

“参照糖尿病社区综合防治方案17页、18页”,控制目标参照“2003年美国糖尿病学会临床指南”

注:

1.血糖、血压的测量包括患者自测数

2.表中随访内容和频率,适用于没有明显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对于出现并发症或其它异常的糖尿病患者,应由临床医师视其具体病情决定检测内容和检测频度。

 

表2糖尿病患者________年自我监测记录

期(月/日)

血糖测量值(mmol/L)

是否服药

是否运动

是否控制饮食

(月/日)

血糖测量值(mmol/L)

是否服药

是否运动

是否控制饮食

空腹

早餐后2小时

中餐后2小时

晚餐后2小时

空腹

早餐后2小时

中餐后2小时

晚餐后2小时

其它结果(写清测量时间、测量项目、测量值)、或者将化验单贴至此处。

 

“参照糖尿病社区综合防治方案70页”

此外,还需要注意如果家里有条件测血糖最好,如果没有条件在家测就尽可能去社区、医院就诊。

如果自备血糖仪,最好买国家认准的正规血糖仪,不要图一时便宜,贻误病情。

也不要轻信以推销药或仪器为目的的街头义诊。

尿糖受肾糖域或尿量的影响,相对不准确,只能作为肾糖域正常人群的监测方法。

2、自我监测血糖为糖尿病人的饮食搭配、运动量调节及治疗方案调整提供科学依据,能及时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但很多人由于血糖仪操作不当,失去了监测的意义。

下面讲述

自我监测血糖的一般步骤:

①用肥皂水洗手并擦干,或用酒精消毒并晾干;

②用采血针采血;

③将一滴血滴在试纸的测试薄膜上;

④按说明书要求等候约一分钟左右时间;

⑤如果用血糖仪,可在显示屏上直接读出

3、使用血糖仪的注意事项:

  ①要定期到购买的商店或厂家指定处校正血糖仪是否准确,与医院抽血检查结果相对比也可知道家中血糖仪的准确性。

  ②要注意试纸的有效期和保存方法。

任何血糖仪的试纸上都含有酶的成分,试纸受潮变质或过了有效期,试纸上的酶就会失效,影响血糖测试的准确性,因此要注意包装上标出的有效期,按正确方法保存。

取出试纸后,需立即盖紧试纸瓶盖,以避免试纸受潮或变质。

  ③采血方法要正确

  手指消毒后,一定要等酒精挥发干燥后再采血。

采血部位在手指侧边为宜,这一部位采血疼痛较轻,且血量足。

采血针的深度要适宜,不能用力挤压出血,以免造成测量误差。

应注意采集足够的血液,血量以尽量覆盖全部测试孔为宜。

  ④固定监测时段

  除表1要求的以外,通常,患者每天检测血糖时间定在早晨空腹、早、中、晚三餐后2小时和晚上睡觉前。

必要时为能更准确地了解血糖波动情况,在三餐后2小时和凌晨2时到4时之间也应各测血糖一次。

  ⑤监测频率因人而异

  使用口服降糖药的患者,在开始调整剂量的前两周,每周连续3天监测空腹、餐后2小时和睡前血糖;血糖稳定后,每周1天监测空腹、睡前和餐后2小时血糖。

  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应在胰岛素作用高峰时间检测血糖。

如使用中效胰岛素者,应每天测两次血糖,可以交替一天测早餐前和晚餐前血糖,一天测午餐前和睡前血糖。

使用短效胰岛素者,应每天测3—4次血糖,选择餐前或餐后2小时测定。

  血糖波动大或合并有其他疾病如发热时,应增加血糖检测次数;血糖比较稳定时,可酌情减少检测次数;当出现血糖过高或低血糖症状时,应随时检测。

注:

如果有患者要求可以加一节课示范血糖仪的使用及现场查看患者使用是否规范。

(三)饮食治疗——学会吃,适量吃,合理膳食随病情饮食控制是糖尿病人自我管理的基础。

一个糖尿病人可能不一定需要吃药,有的人可以不吃药,有的人可能也不能锻炼身体,比如说身体有残疾的,或者卧床不起的,但是任何一个糖尿病患者都必须饮食控制,否则的话不可能取得良好的结果。

糖尿病患者固然不能象正常人那样无所顾及的饮食,但也绝对不只是少吃或不吃。

饮食治疗的意义在于:

保持健康的体重、维持营养平衡、控制血糖。

不管怎样,饮食应该是每个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健康人和病人都有权利享受饮食给生活带来的乐趣和滋味。

糖尿病患者要享受健康饮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这需要掌握许多有关糖尿病饮食的知识,这也是许多患者很难做到的原因。

1、糖尿病饮食疗法的原则

糖尿病饮食疗法的总原则是“在规定的热量范围内,达到营养平衡的饮食。

”为保证营养平衡,糖尿病人应在规定热量范围内做到主食粗细搭配,副食荤素搭配,不挑食,不偏食。

第一条原则:

高热量饮食要节制。

第二条原则:

控制饮食总热量。

主食4~5两,肉蛋等3~5两,油1~2勺,蔬菜1~1.5公斤。

当然了,这个食物量是相对而言的,每一个人根据不同的身体状况和劳动强度,需要摄入的热量也不一样。

所以,如果您是一个慢性病患者,或者是肥胖的人,建议您最好请一个营养师来根据您的情况为您制定一个合理的饮食方案。

第三条原则:

多样选择,营养均衡。

食品里面的营养成分要合理搭配,如果控制主食,一天不能少于3两。

因为主食的主要成分为碳水化合物,它是刺激胰岛素分泌的必需品。

营养均衡需要糖、蛋白质、脂肪三方面合理搭配。

另外,限制饮酒,水果要视病情而定选择食用。

2、糖尿病患者饮食技巧

(1)改变饮食习惯的技巧

  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改变原有的一些习惯来适应饮食治疗。

如改变口味重、食用油消耗偏多、嗜酒和吃零食等等。

(2)烹饪食物的技巧

 为了达到菜肴少脂、低盐、低糖的要求,烹调方法应以氽、煨、炖、水煮、清蒸、涮、熏、泥烤、蒸瓤、拌等方法为主。

(3)克服与家人饮食矛盾的技巧

  a.全家人一同学习饮食与健康的知识。

b.使“家庭厨师”成为“营养厨师”。

c.适当开小灶。

为患者特别加做一两个菜。

3、走出糖尿病的食疗误区

(1)用过度节食或全素食甚至“辟谷”方法治疗糖尿病

(2)限制饮水

(3)多吃坚果类食物饱腹,患者花生、瓜子不离口,认为这样可减轻饥饿感。

(4)少吃粮食多吃鱼

(5)不敢再吃水果

此章节将在以后饮食治疗里详细讲解。

4、运动治疗——动起来,适量动,减肥降糖都达到

运动是治疗糖尿病不可缺少的必要手段,但运用起来还需先弄清楚一个问题:

要达到治疗糖尿病的效果,你一天的有效运动量是多少?

运动如同药物一样,要有一定的剂量,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应进行有一定耐力的持续缓慢消耗的运动,应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过大或过小都不可取。

参加激烈的比赛和剧烈的运动不但起不到治疗糖尿病的作用,反而使体内升糖激素水平升高,会升高血糖,同时,过量的运动还可使脂肪分解产生酮体,在胰岛素不足时,导致酮症酸中毒,加重病情;运动量小就根本起不到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如平时悠闲地散步,因活动量太小,达不到治疗剂量。

 

准确的运动量要到正规大型医院或者糖尿病专家进行运动检测。

因为每个人的身高、体重不一样,运动量也是不一样的。

粗略的方法就是靠自己的感觉,运动到使身体微微出汗(不是指夏天由于天气热而出汗),或者心率达到120次/分,或者肌肉有略微酸胀的感觉。

但对老年人和有心脏病的患者要打折扣。

运动的种类可根据各人的喜好去选择,快走、慢跑、游泳、打拳等都可以。

(1)运动方式:

提倡有氧运动,依据'o,]1A$m]\:

u,N4F"a1_5b3V][9N病情不同,选择的运动项目也有所区别

:

?

3~4N&i(u4W)h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者 应避免接触性运动、屏气和升高血压的运动(如举重、拳击等),以防眼底出血或视网膜脱离。

糖尿病合并外周神经病变者、关节退行性病变者及足部溃疡者 应该避免容易引起足部外伤的运动,如跑步等。

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 应根据情况选择低强度运动,运动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妊娠后期(后4个月)避免仰卧位运动。

(2)运动强度:

常采用靶心率作为评定运动强度大小的指标。

靶心率=180(170)-年龄,或根据主观疲劳程度确定强度,一般为稍费力。

(3)运动时间:

应从吃第一口饭算起的饭后1小时开始运动。

避免刚一起床就去运动。

(4)运动方案的安排,包括三个部分:

准备活动5-10分钟、锻炼活动20-40分钟、放松活动5-10分钟。

(5)运动频率:

一般认为每周运动锻炼3~5次较为合理,也可以根据每次运动量的大小调整运动次数。

(6)运动注意事项:

在严格控制饮食的基础上进行运动,可以达到最佳运动疗效,较满意地控制血糖水平。

为避免心脑血管意外或肌肉骨关节损伤的发生,运动实施前后要有准备运动和放松运动。

根据病情及体力,循序渐进,从较低强度运动逐渐过渡到较大强度运动,同时强调运动锻炼应持之以恒,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

严格把握糖尿病运动疗法适应证、禁忌证,按运动处方指导规范化运动。

允许有运动的休息间隙,累计运动时间不低于30分钟。

定期评价运动疗法的效果。

运动时穿的衣服、鞋、袜最好用棉制品,随身携带巧克力、糖果或饼干,最好结伴运动。

(7)运动环境和天气:

尽量避免在烈日、寒冷、烟雾、灰尘过多的环境下运动,自然环境是影响锻炼效果的重要因素,宜在公园、林间、草地、田野等空气新鲜和环境清静处进行。

(8)适应症和禁忌症适应症

适应症:

病情控制稳定的II型糖尿病,体重超重的II型糖尿病,稳定的1型糖尿病,稳定期的妊娠糖尿病。

  禁忌症:

合并各种急性感染,伴有各种功能不全、心律失常,且活动后加重;严重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大于20~200mg/min,只能从事中低强度运动;严重糖尿病足;严重的眼底病变;活动性或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病人,若进行大强度运动,有可能发生玻璃体出血或牵扯性视网膜脱离;新近发生的血栓;有明显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血糖控制不佳,即>14mmol/L。

(9)坚持运动的方法:

设定短期目标:

如前两个星期每天步行10分钟,当达到这一目标后,可以再确定一个新目标。

变换运动形式:

把各种运动形式做一个搭配,以提高自身的兴趣。

记运动日记:

不断提醒自己建立自信心,运动前后检测血糖,了解运动的效果,以便及时调整运动量。

运动前后监测血压、心率、血糖。

此章节将在以后运动治疗里详细讲解。

5、药物治疗——遵医嘱,不随意,长期治疗效果好。

实际上II型糖尿病如果你发现得早,可以不用药,可以控制饮食,可以进行运动,那么有的病人可以一直把血糖控制在一个正常范畴,那可以不用药。

关键是这样的人太少了,大约根据我们的统计呢,只有10%的人经过饮食和运动可以把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

但是经过饮食治疗和运动疗法以后,血糖不能达标,这时候怎么办呢?

总不能让血糖那么高,发生并发症吧。

因此这种情况下只好用药,所以II型糖尿病的病人恐怕有90%左右的人不可避免的要用药来治疗,例如口服药、胰岛素。

需要强调的是,II型糖尿病的患者得病时间越长,控制得越不好,那么最后都不可避免地要打胰岛素,为什么呢?

许多患者刚刚诊断的时候,已经不是早期了。

根据最近国外的科研证明,刚诊断的没有症状的二型糖尿病的病人,它的胰岛系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只剩一半了,只有50%了。

而患病5年以上如果控制不好,就需要打胰岛素。

所以如果医生要患者打胰岛素,患者最好不要在这儿犟着,有的患者就说我不打,我不愿意打针,这个不是犟可以解决问题的,因为胰岛素打了以后,它可以保护患者胰岛残存的功能,所以胰岛素对患者来讲,该打的时候必须要打,只有这样的话才能使血糖控制的满意。

口服降糖药的注意事项

   遵从医生处方,按时服药,定时进食,不可任意增减药量或变换药物;定期监测血糖;开始调整剂量前两周,每周应连续测三天空腹、餐后2小时和睡前血糖(每日共测7次血糖),以便确定适宜的药物剂量;血糖稳定后,每周测一天空腹、睡前和餐后2小时血糖(每日共测7次血糖),如有必要,每半年检查一次肝功能。

    注射胰岛素的注意事项

胰岛素注射部位尽量不选大腿等运动时剧烈运动的部位,以免造成低血糖;最好确定吃饭时间,饭前30分钟注射;调整胰岛素剂量或更换胰岛素品种两周内应密切监测血糖;重症糖尿病病人在清晨没有注射胰岛素时,不要进行运动,以防酮症酸中毒;在胰岛素发挥作用最强的时刻、注射胰岛素后、吃饭前、黄昏或夜间不要进行运动,以防发生低血糖晕厥等;开始使用胰岛素应从小剂量开始以防低血糖发生,感到心慌、出冷汗等不适时,应及时测试血糖,如为低血糖可立即吃些糖果;随身携带糖果或含糖饮料,一旦出现危险时,立即服用并停止活动。

六、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也需要家属的参与

虽然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是以患者自身为主,但是家属的参与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

提醒监测时间、陪同去医院、一起运动、一起控盐,一起来社区

听讲座,调节心理状态。

在这些过程中,患者家属自己也能受益,同时使患者本身的心身状态也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

附:

如果有妊娠糖尿病,有问题劝其最好去医院,不给与其他解答。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