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普生植物学提纲复习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2370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5.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大普生植物学提纲复习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浙大普生植物学提纲复习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浙大普生植物学提纲复习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浙大普生植物学提纲复习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浙大普生植物学提纲复习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大普生植物学提纲复习笔记.docx

《浙大普生植物学提纲复习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大普生植物学提纲复习笔记.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大普生植物学提纲复习笔记.docx

浙大普生植物学提纲复习笔记

生命的基本特征

1、化学成分的同一性

2、严整有序的结构生命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细胞。

3、新陈代谢(生物是有选择性的开放系统,生物与环境不断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包括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新陈代谢维持生物体的有序性。

4、生长发育(细胞的生长和数量的增加;成熟过程(发育)生长发育是由遗传决定的稳定的过程)

5、繁殖遗传

6、应激性与运动

7、适应适应有两方面的含义:

(1)生物的结构都适应于一定的功能;

(2)生物的结构和功能适应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生存和延续。

适应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8、

演变和进化

 

囊膜(很多动物病毒具有)---是一层由脂类双分子层构成的外衣,它来自寄主的细胞膜或核膜。

人类及动物传染病的主要原因

艾滋病、天花、流感、麻疹、肝炎、登革热、牛痘、狂犬病、动物口蹄疫。

15%的肿瘤是病毒引起

•无脊椎动物病毒,1700多,如虾、蜂、蚕,病毒杀虫

•植物疾病---600多烟草花叶病、水稻黄矮病等。

•微生物病毒(包括真菌病毒),6种形态,

细菌细胞结构

A.核质体:

是原核生物细胞内,无核膜、核仁,不与组蛋白结合,无定形,大型闭合环状,超螺旋的双链DNA分子

B.质粒:

是较核质体小的共价闭合环状,双链互补的超螺旋结构的DNA。

能独立复制,也能插入细菌染色体中或从中脱出。

也可携带外源DNA片段共同复制。

C.细胞膜

D.细胞壁(肽聚糖)

E.纤毛

F.鞭毛运动功能

细菌荚膜:

多糖类物质,具有抵抗吞噬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

细菌革兰氏染色

•紫色=阳性

•粉色=阴性

由于细胞壁肽聚糖的厚薄所至

细菌的繁殖

细菌以二分裂方式无性繁殖(20分钟/代)

群体形式---菌落。

细菌

1)人体细菌--共栖细菌、致病细菌:

鼠疫、霍乱、猩红热、破伤风、结核、伤寒、百日咳等

2)植物细菌病:

如土壤农杆菌---导致冠瘿瘤

3)工业应用:

发酵食品工业等

4)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放线菌G+线状细菌,有外生孢子,有些事医用抗生素的产生菌(链霉菌属)

G-好氧杆菌和球菌广布肺炎、淋病、脑膜炎等

兼性厌氧杆菌G-广布土壤、植物和动物肠道

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G-、砂眼

支原体G-很多致病菌(没有细胞壁)

G+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芽孢杆菌和芽孢球菌G+昆虫病原菌

均匀的无芽孢G+杆菌广布乳酸杆菌属,乳制品

产氧光合细菌(蓝细菌)G-,以前称蓝藻

藻类:

是一群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植体植物。

藻类的共同特点:

1、植物体一般无根、茎、叶的分化。

(称之为原植体植物)

2、能进行光合作用,营自养营养(质体具有不同的光合色素,特称为载色体)。

3、生殖器官多数为单细胞构成。

4、合子不经过胚,直接发育成植物体

分类依据:

Ø色素成分和含量、同化产物、

Ø细胞壁的成分、鞭毛的数目和位置、

Ø细胞內的细微构造、生殖方式。

 

分布

形态结构

细胞壁

鞭毛

光和色素

光合产物

繁殖

代表属

其它

蓝细菌

多生于淡水

单细胞、群体、丝状体

纤维素和胞壁酸

叶绿素a、藻蓝素、藻红素

藻蓝淀粉

多营养繁殖(细胞直接分裂或断离繁殖),少无性繁殖,无有性生殖

颤藻属、念珠藻属、鱼腥藻属(满江红共生)

裸藻门

多有机质丰富的淡水

单细胞

等长,顶生1-3

叶绿素a和b、类胡萝卜素(绿色类型)

裸藻淀粉

细胞纵裂、营养繁殖

裸藻属(眼虫属)

分无色与绿色类型,多无色,腐生或动物性营养

甲藻门

多海产

单细胞

纤维素(壳片)

不等长,侧生(一横生,一竖生向后),2

叶绿素a、c,类胡萝卜素

甲藻淀粉

细胞分裂,营养繁殖,少有性生殖

角甲藻属,多甲藻属

赤潮

硅藻门

多单细胞,形状多样

由两个套合的半片组成,成分为果胶质和硅质;壁上各种花纹,无纤维素

仅精子具1条

叶绿素a、c,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金藻昆布糖和油

分裂繁殖,有性生殖

中心硅藻纲,羽纹硅藻纲,小环藻属,舟形藻

硅藻土

赤潮

金藻门

主淡水,少海水

单细胞、群体或分枝的丝状体

多数无,少数个体细胞壁由果胶质(含硅质)组成

等长,顶生,1-2

β-胡萝卜素和几种叶黄素,墨角藻黄素含量较多

金藻昆布糖和油

合尾藻属

钟罩藻属

藻体呈黄褐色至金棕色(墨角藻黄素)

黄藻门

多淡水

单细胞、群体、丝状体及多核管状体

主果胶质,少二氧化硅及纤维素

2条近顶生略偏向腹部,不等长

载色体1至多数,色素主要为叶绿素a,β-胡萝卜素,叶黄素主要是硅甲黄素。

金藻昆布糖和油

多无性生殖,产生游动孢子、不动孢子,少有性生殖

早期放在绿藻门,现单立一门,与金藻和硅藻都有相似处

绿藻门

多淡水

体型多样

 

果胶质,纤维素

等长,顶生,2-8(生殖细胞

具2条顶生的等长鞭毛)

叶绿素a、b,类胡萝卜素

淀粉

营养繁殖、无性生殖(孢子囊、孢子)有性生殖(配子囊、配子)

栅藻属,丝藻属,水绵属,石莼属,衣藻属

不动类型:

单细胞(小球藻),群体(栅藻),丝状体(水绵),叶状体(石莼),单细胞多核体(管藻)

可动类型:

单细胞(衣藻),

群体(空球藻),多细胞个体(团藻)

生活史有单倍型(衣藻)、双倍型(松藻)、世代交替型(石莼)

红藻门

海产

多细胞(丝状体、片状体)

(外层)果胶质、(内层)纤维素、藻胶质

生殖细胞(孢子、精子)均无鞭毛

叶绿素a、(d)、类胡萝卜素、藻胆素(藻红素和藻蓝素)

红藻淀粉

紫菜属

生活史复杂,多有世代交替,出现两个或三个世代

石花菜、角叉菜是琼胶和

卡拉胶的原料。

轮藻门

本门植物体的结构以及生殖方式上都较绿藻纲复杂

轮藻属(Chara)约150种。

褐藻门

海产

多细胞(有类似组织分化)

褐藻胶、纤维素

生殖细胞(游动孢子和配子)有2条侧生的不等长鞭毛;

叶绿素a、c,类胡萝卜素

褐藻淀粉,甘露醇

有些种类以断裂方式进行营养繁殖。

无性生殖产生游动孢子和不动孢子。

有性生殖为同配、异配或卵式生殖。

一类最高级的藻类植物

同配:

两配子同形、等大、行为相同;

异配:

配子同形、不等大、行为有差异;

卵配:

两配子分化为精子和卵,精子具鞭毛,体积较小,可游动;卵不具鞭毛,体积较大,不会游动。

接合生殖:

两个没有鞭毛的能变形的配子接合。

绿藻形态特征的多样性反映了藻类的多种进化趋势:

可动类型-------不动类型、

浮游类型-------固着类型进化;

单细胞------群体-----多细胞;

丝状体不分支类型-----分支类型

叶绿体形态:

杯状---块状---星状---螺旋状---颗粒状

繁殖方式:

营养繁殖---无性---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

同配----异配----卵配

 

世代交替:

生活史具有孢子体世代和配子体

世代交替出现现象。

同形世代交替

异形世代交替

二倍体世代占优势(如海带)

单倍体世代占优势(如萱藻)

只有二倍体世代,没有单倍体世代(如羊栖菜等)。

黏菌门:

会爬动;生在朽木或枯叶上,异养

菌物界

异养有机体,没有光合色素,以吸收外界有机物获得营养。

菌体呈菌丝状等。

有明显细胞壁、细胞核。

真菌门

1)营养体

大多数为分枝的丝状体,其中每一条细丝称为菌丝(hyphae);分有隔

菌丝和无隔菌丝。

菌丝体:

组成一个菌体的全部菌丝。

2)营养方式

异养型,腐生或寄生

3)细胞结构

有细胞壁。

由几丁质组成

4 )繁殖有营养繁殖、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营养繁殖:

---菌丝断裂、细胞分裂、形成营养性繁殖细胞

①芽生孢子(blastospore)

营养细胞出芽形成。

②厚壁孢子(chlamydospore)

菌丝细胞膨大,原生质浓缩形成,壁厚,可休眠。

③节孢子(arthrospore)

菌丝依次断裂形成。

无性繁殖:

①游动孢子(zoospore)

游动孢子囊(zoosporangium)中形成,具鞭

毛,借水传播。

②孢囊孢子(sporangiospore)

孢子囊(sporangium)内形成的不动孢子,

借气流传播。

③分生孢子(conidiospore)

分生孢子梗上产生的静孢子,借气流或动物

传播。

有性繁殖

①休眠孢子

---低等真菌同配和异配产生的合子。

②接合孢子

接合菌同形配子或配子囊接合后产生的

厚壁休眠孢子。

③子囊孢子---子囊菌在子囊内产生的孢子。

④担孢子---担子菌在担子上形成的孢子。

5)生活史  合子减数分裂型,无世代交替。

 

1.无真正的菌丝体,通常菌丝不具横隔。

2.无性孢子具鞭毛……1.壶菌亚门

2.无性孢子不具鞭毛……2.接合菌亚门

1.大多有真正的菌丝体,菌丝有横隔。

3.有性生殖过程已经明了。

4.有性生殖时产生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生于子囊

中…………3.子囊菌亚门

4.有性生殖时产生担孢子,担孢子生于担子上

………………4.担子菌亚门

3.有性生殖阶段尚未明了

………………5.半知菌亚门

菌丝

无性生殖

有性生殖

代表种类

壶菌亚门

无隔菌丝

具单鞭毛的游动孢子

同配、异配,产休眠孢子

玉米褐斑病菌

接合菌亚门

无隔菌丝

无鞭毛的孢子(静孢子)

接合孢子

黑根霉、毛霉、米跟霉

子囊菌亚门

有隔菌丝

分生孢子(发达)

有性生殖产子囊和子囊孢子(其子实体又称为子囊果)

酵母菌属(出芽)、青霉属、曲霉属、小麦赤霉菌、羊肚菌属、冬虫夏草

担子菌亚门

有隔菌丝、双核菌丝

担孢子(锁状联合,担子果)

蘑菇、灵芝、鬼笔、锈菌目、木耳、银耳

半知菌亚门

有隔菌丝

分生孢子

尚未发现

稻瘟病菌、棉花炭疽病菌

地衣中共生的真菌,绝大多数为子囊菌;

少数为担子菌;共生的藻类是绿藻和蓝藻

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苔藓植物(Bryophyta)是一类结构比较简单的高等植物。

具有以下特征:

(1)植物体有茎、叶的分化,但尚无真正的根。

根为单细胞或单列细胞所组成的假根,有吸收水分、无机盐和固着的作用。

均无维管组织,输导能力不强,因此,植物体矮小,最大的也只有数十厘米。

较低等的种类为没有茎、叶分化的扁平叶状体(如地钱)。

(2)具多细胞的生殖器官。

颈卵器(archegonium):

外形如瓶状,由细长的颈部(1层颈壁细胞和1列颈沟细胞)和膨大的腹部(多层壁细胞、1个腹沟细胞和1个卵细胞)组成。

精子器(antheridium):

雄性生殖器官外形多呈棒状或球状,其壁由一层细胞构成,内有多数精子,精子长而卷曲,具2条等长的鞭毛。

(3)合子发育成胚。

精子借助于水进入颈卵器与卵结合形成合子,合子在配子体的颈卵器内发育成胚,再发育成孢子体。

颈卵器和胚的出现是苔藓植物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重要进化性状。

(4)孢子体寄生于配子体上。

苔藓植物的生活史具有明显的世代交替,但配子体占优势,孢子体不发达,且寄生在配子体上,不能独立生活。

(5)孢子萌发经过原丝体阶段。

苔藓植物的孢子在适宜的环境下萌发成丝状体,形如丝状绿藻,称原丝体

 

配子体(营养体)

叶绿体与淀粉核

假根

孢子体

原丝体

苔纲

多为叶状体,或有茎、叶分化的茎叶体,多有背腹之分

叶绿体多数,无淀粉核

假根单细胞

无中肋

简单,无蒴轴及蒴盖、蒴齿,具有弹丝

只形成一个植株

角苔纲

叶状体

1-8个大型叶绿体,叶绿体内有淀粉核

孢子体无蒴柄,有蒴轴

藓纲

无背腹之分的茎叶体

细胞内叶绿体多数,无淀粉核

假根由单列细胞组成

常具中肋,

孢子体结构较苔类发达,孢蒴有蒴轴及蒴盖、蒴齿,无弹丝

原丝体发达,每一原丝体常形成多个植株。

 

(1)苔纲(Hepaticae)

苔纲植物的营养体(配子体)多为叶状体,或为有茎、叶分化的茎叶体,多有背腹之分;假根单细胞;叶不具中肋,细胞内叶绿体多数,无淀粉核;孢子体的构造简单,一般无蒴轴(columella)及蒴盖(lid)、蒴齿(peristome),具有弹丝;原丝体不发达,每一原丝体通常只形成一个植株。

多生于阴湿的土表、岩石和树干上,一段时间后再长成成熟的植物体------配子体。

本纲可分为二类,即叶苔(含叶苔目等4目)和地钱(含地钱目等3目)。

地钱的孢子体

•简单的球形组织镶嵌在配子体内

•孢蒴

(2)角苔纲(Anthocerotae,Hornworts)

角苔纲植物的植物体(配子体)均为叶状体;细胞内仅有1-8个大型叶绿体,叶绿体内有淀粉核;精子器和颈卵器均生于配子体表皮下;孢子体无蒴柄,但孢蒴基部有居间分生组织可使孢蒴伸长,孢蒴细圆柱形,具蒴轴。

(3)藓纲(Musci)

藓类植物为无背腹之分的茎叶体;假根由单列细胞组成;叶常具中肋,细胞内叶绿体多数,无淀粉核;孢子体结构较苔类发达,孢蒴有蒴轴及蒴盖、蒴齿,无弹丝。

原丝体发达,每一原丝体常形成多个植株。

本纲常分为三亚纲,即泥炭藓亚纲(Sphagnidae,仅1目)、黑藓亚纲(Andreaeidae,仅1目)和真藓亚纲(Bryidae,13目)。

3.苔藓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关于苔藓植物的来源问题,目前尚无一致的意见。

a、认为起源于绿藻,其理由为:

精子均具有2条等长的顶生鞭毛;孢子萌发时所形成的原丝体,与丝藻也很相似;轮藻的卵囊与精子囊的构造可与苔藓植物的颈卵器和精子器相比拟。

b、认为是由裸蕨类植物退化而来,裸蕨类出现于志留纪,而苔藓植物出现于泥盆纪中期,要比裸蕨晚数千万年。

从进化顺序上说,它们很可能起源于同一祖先。

由于苔藓植物的配子体占优势,孢子体依附在配子体上,但配子体简单,无真正的根和输导组织,喜欢荫湿;在有性生殖时,必须借助于水,因而在陆地上难适应和发展,这都表明它是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

4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经济意义

(1)开路先锋。

苔藓植物能继蓝藻、地衣之后,出现于荒漠、冻原及裸露岩石上,能分泌酸性物质,溶解岩面,同时能积蓄物质和水分以及本身残体,逐渐形成土壤,为其它高等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

(2)保持水土。

苔藓植物一般都有很强的吸水力,尤其是当密集丛生成片时,其贮水量可达体重的10-20倍。

(3)湖泊、沼泽逐渐陆化。

藓类植物遗体的沉积,为相继出现的陆生草本、灌木和乔木提供了基础,从而使湖泊、沼泽演替为森林。

(4)大气污染的指示植物。

苔藓植物对空气中的SO2等有毒气体很敏感,就会对苔藓植物产生危害,故可作为监测。

(5)经济用途。

不少种类可药用,如金发藓(即中药土马鬃Polytrichum.muneHedw.)有乌发、活血、利大小便等功效;暖地大叶藓对治疗心血管病有较好的疗效;泥炭藓常用于包装运输新藓苗木,或作为苗床的覆盖物;泥炭藓或其他藓类所形成的泥炭,还可作燃料和肥料。

 

蕨类植物

一、Majorcharacters主要特征

1.孢子体发达,出现了真根和维管组织。

进一步适应陆生生活。

2、孢子囊(及孢子叶)常集生成孢子叶穗、孢子囊穗、孢子囊群或孢子果。

3、配子体大多数能独立生活。

蕨类植物的配子体称为原叶体,原始类群的配子体为块状或圆柱状,埋于或半埋于土中,通过菌根获取营养(如石松);多数蕨类植物的配子体为扁平的叶状体,具叶绿体,能独立生活。

4.配子体还不能完全适应陆生;受精过程还需要水环境。

5.产生孢子,不产生种子

6.有明显的世代交替

叶有营养叶和孢子叶、大型叶与小型叶之分。

小型叶(microphyll),没有叶柄和叶隙,只具有单一叶脉。

大型叶(macrophyll),有叶柄,叶隙有或无,叶脉多分支。

同型叶(homomorphicleaf),形状相同,没有营养叶和孢子叶之分;

异型叶(heteromorphicleaf),叶分孢子叶和营养叶,且形状不同。

 

 

其中前四亚门为小型叶蕨类,又称为拟蕨类植物(fernallies),是一些较原始而古老的蕨类植物,在历史上曾经在地球上占统治地位,但现存的种类很少。

真蕨纲为大型叶蕨类,是进化的类型,也是现代极其繁茂的蕨类植物。

 

亚门

中柱

其它

松叶蕨亚门(裸蕨)

假根

气生茎二叉分支

小型叶,无叶脉或仅单一叶脉

原始的陆生植物类群

石松亚门

真根

多二叉分支

多原生中柱

小型叶,1条叶脉,螺旋排列

水韭亚门

粗短块状

原生中柱

线形似韭菜,有叶舌

草本

楔叶蕨亚门(木贼亚门)

具明显的节和节间,节间中控

由管状中柱转化为具节中柱

小型叶,鳞片状,轮生。

孢子叶盾状下生多个孢子囊

孢子同型,具弹丝

真蕨亚门

块状茎(除树蕨外)

各式中柱

叶大型,幼叶拳卷状,分化为叶柄和叶片二部分。

孢子囊常聚集成孢子囊群生于叶边缘或背面,也有的生于特化了的孢子叶上,

现今最繁茂的蕨类植物

(一)石松亚门Lyeophytina

孢子体有真根,茎多为二叉分枝,通常具原生中柱。

小型叶,螺旋状排列,仅1条叶脉。

孢子囊单生孢子叶腋或近基部,孢子叶通常集生于枝端形成孢子叶穗。

孢子同型或异型。

本亚门植物在石炭纪时最为繁盛,有高大乔木及草本,后绝大多数相继绝灭。

(二)松叶蕨亚门Psilophytina

松叶蕨亚门植物也叫裸蕨类,是原始的陆生植物类群。

孢子体仅有假根,气生茎二叉分枝,叶为小型叶,无叶脉或仅有单一叶脉,孢子囊2-3枚聚生于枝端或叶腋,孢子同型。

配子体雌雄同株,生地下,无叶绿体。

本亚门植物大多已绝迹,现存仅1目1科2属,我国只有松叶蕨属的松叶蕨

(三)水韭亚门Isoephytina

孢子体为草本,茎粗短块状,具原生中柱。

叶线形丛生似韭菜,具叶舌。

孢子有大小之分。

水韭亚门现仅存水韭属,约有50余种,绝大多数为水生或沼生。

我国有3种,其中中华水韭,分布于长江下游地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四)楔叶蕨亚门(木贼亚门)(Sphenophytina)(Equisetophyta)

茎具明显的节和节间。

节间中空,由管状中柱转化为具节中柱。

小型叶,鳞片状,轮生。

孢子叶盾状下生多个孢子囊,在枝顶成孢子叶球(穗)。

孢子同型,具弹丝。

本亚门植物在石炭纪时,曾盛极一时,有乔木及草本,生沼泽多水地区,后大都绝灭,现仅存2个属,即问荆属(Equisetum)和木贼属(Hippochaete),共约30种,我国有9种。

(五)真蕨亚门(Filieophitina,Leptosporangiateferns

孢子体发达。

茎除了树蕨外,均为根状茎,有各式中柱。

叶大型,幼叶拳卷状,分化为叶柄和叶片二部分。

叶片为单叶或一至多回羽状分裂或复叶。

孢子囊常聚集成孢子囊群生于叶边缘或背面,也有的生于特化了的孢子叶上,孢子同型,一些水生真蕨的孢子囊则生于特化的孢子果内,孢子异型。

配子体为心脏形的叶状体,长宽一般不超过1cm,绿色,有假根。

精子器和颈卵器均生于腹面。

真蕨是现今最繁茂的蕨类植物,约有1万种以上,广布全

世界;我国近2,000种,广布全国。

根据孢子囊的发育方式、结构及着生位置等,可分为厚囊蕨纲、原始薄囊蕨纲和薄囊

蕨纲。

厚囊蕨纲

孢子囊为厚囊型,由一群细胞发育而成。

孢子囊壁

为多层细胞,环带有或无,环带(girdleband)为孢子囊壁上一列内壁及侧壁加厚的细胞,有助于孢子囊的开裂

和孢子的散布。

孢子同型。

本纲包括箭蕨目(瓶尔小草目Ophioglossales)和莲座

蕨目(Marattiales)两个目。

薄囊蕨纲

孢子囊为薄囊型,包括囊柄均由一个细胞发育而来。

孢子囊壁仅一层细胞,有各式环带。

孢子同形或异型。

本纲通常分水龙骨目(Polypodiales)、蘋目(Marsileales)、

槐叶蘋目(Salviniales)等三目。

 

裸子植物:

(1)

孢子体发达。

具形成层和次生结构,均为多年生木本植物,许多为高大乔木,多数只有管胞和筛胞。

(2)产生种子,但胚珠和种子裸露。

孢子叶多聚生成孢子叶球(strobilus);小孢子叶聚生成小孢子叶球,其上着生2-多数小孢子囊;大孢子叶特化成珠领、珠鳞、珠托和套被,丛生或聚生成大孢子叶球,其上着生1-数枚裸露胚珠。

胚珠受精后发育成种子。

(3)形成大小球花。

裸子植物的孢子叶大多聚合成球果状。

孢子叶球通常单性称为大、小孢子叶球。

(4)配子体简化,且完全寄生在孢子体上。

小孢子发育成雄配子体通常经过5次分裂,产生6个细胞(包括2个原叶细胞、1个管细胞、1个柄细胞和2个精子)。

精子大多无鞭毛。

大孢子经多次分裂发育成雌配子体(胚囊),胚乳占大部,近珠孔有2至多个简化的颈卵器。

(5)出现花粉管。

花粉(花粉粒单沟型)在4细胞时由风力传送,经珠孔直达胚珠,在珠心上方形成花粉管,直达胚囊。

花粉管的产生,使受精作用摆脱了水的限制,对适应陆地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6)裸子植物常具多胚现象(polyembryony)。

简单多胚:

由一个雌配子体上的几个颈卵器同时受精,形成多胚;裂生多胚:

仅由一个卵受精,但在发育过程中,原胚分裂成几个胚。

 

•雄配子体

原叶细胞1

小孢子(n)原叶细胞2

减数分裂胚性细胞

精子器原始细胞

小孢子母细胞(2n)

管细胞生殖细胞

雄配子体:

2个退化原叶细胞、1个管细胞、1个生殖细胞(传粉后:

生殖细胞再分裂1次形成柄细胞和体细胞)

 

大孢子母细胞(2n)

减数分裂

颈卵器(2-7)

大孢子(n)

胚乳(n)

雌配子体:

颈卵器(2-7)和大量胚乳(n)

颈卵器:

2-4个颈壁细胞,1个腹沟细胞,1个卵细胞,无颈沟细胞

裸子植物是一类既保留着颈卵器,又能产生种子,介于蕨类植物和被子植物之间的维管植物。

(1)苏铁纲Cycadopsida(Cycads)

本纲中现存的仅有苏铁科,9属,约110种,分布于南北半球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Johnson(1959)主张分为3个科(苏铁科、托叶铁科和泽米铁科)。

(2)银杏纲(Ginkgopsida)

落叶乔木,枝有长枝和短枝之分。

叶在长枝上互生,在短枝上簇生,叶片扇形,先端二裂或波状缺刻,二叉脉序。

孢子叶球单性,雌雄异株,精子多鞭毛。

种子核果状,具3层种皮,胚乳丰富。

本纲现仅存银杏科的银杏1种,为世界著名的孑遗植物。

我国特产,目前仅浙江西天目山、贵州务川可能存在野生状态的银杏,现广泛栽培。

(3)松柏纲

MajorCharacters:

常绿或落叶乔木,稀灌木,茎多分枝,常有长、短枝之分,具树脂道。

叶针形、鳞状、条形,少钻形、刺状或披针形,单生或成束,螺旋状着生或交互对生,稀轮生。

孢子叶球单性(通常称雌球花和雄球花),呈球果状,雌雄同株或异株。

精子无鞭毛。

大孢子叶常宽厚,称珠鳞(种子成熟时叫种鳞),或为囊状、盘状,称套被或珠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