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2229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docx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docx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一个幽灵,在欧洲徘徊。

 这个幽灵,就是马克思,就是马克思的理论,就是共产主义。

▪160年前,这个幽灵,使资产阶级颤抖,资产阶级视之为妖魔,为驱逐这个妖魔而结成神圣同盟。

▪160年后的今天,这个幽灵,却受到西方社会的热捧,一次又一次的出现了“马克思热”。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

▪以马克思主义的孕育、形成、建设和发展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作为历史科学:

▪它的产生有其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也有特有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文献。

▪作为理论科学:

▪它有其鲜明的理论特色、严谨的理论体系和跨时代的理论贡献;

▪从广度、深度和历史跨度上体现出它的博大精深和强劲的活力。

二.走近马克思——马克思是谁?

▪年轻时就立志

▪要为人类幸福而献身。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祉而献身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

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我们的事业是默默无闻的,但将永恒地发挥作用并长存于世,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拥有渊博的知识;

▪终生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

▪终生批判资本主义制度;

▪一生过着清贫艰苦生活。

远未成为历史的马克思

▪千年风云人物;

▪千年思想家;

▪最伟大的德国人;

▪全球最伟大的哲学家.

马克思:

千年风云人物

马克思:

千禧年最伟大思想家

▪1999年英国广播公司评选:

▪1.马克思

▪2.爱因斯坦

▪3.牛顿

▪4.达尔文

▪5.阿奎那

▪  6.霍金  

▪7.康德

▪  8.笛卡尔

▪  9.麦克斯韦

▪  10.尼采

马克思:

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哲学家

▪2005年英国广播公司评选:

▪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

马克思:

千年风云人物

▪1999年路透社评选千年风云人物:

▪马克思以仅一分之差名列第二。

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情景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情景

▪19世纪40年代;

▪历史情景:

▪自由资本主义的建立、

▪扩充和迅速发展。

▪经济发展:

▪产业革命

▪——生产力迅速发展

▪政治变革:

▪资产阶级革命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基本矛盾:

▪——开始突现;

▪阶级矛盾:

▪——日益激化。

 

▪马克思恩格斯总结:

▪缺少革命理论的指导;

▪缺少强有力政党组织的领导。

▪马克思学说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

▪——列宁

▪德国古典哲学

▪从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到费尔巴哈哲学的发展阶段,近代哲学的最后成果。

▪德国古典哲学最大成就:

▪哲学革命:

▪批判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批判费尔巴哈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吸取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经济学变革:

▪全面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

▪严密论证和发展了劳动价值论;

▪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发现了资本剥削的秘密;

▪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空想社会主义

▪主要代表:

▪主要贡献:

▪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对未来的社会主义进行了天才的设想,企图建立“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的新社会:

实业制度、法朗吉、新和谐村。

▪批判与改造:

▪批判:

空想社会主义的错误观点;

▪吸取:

他们对未来社会的合理设想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创立: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从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为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五.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分期

(一)马克思主义奠基时期(1840-1895)

▪1、酝酿阶段(1840-1844)

▪2、创立阶段(1844-1848)

▪3、运用和发展阶段(1848-1871)

▪4、捍卫和传播阶段(1871-1895)

(二)20世纪社会主义革命酝酿和准备时期(1895-1917)

▪(三)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连续胜利中重大发展时期(1917-1955)

▪(四)20世纪下半叶社会主义曲折前进时期(1956-)

六.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

▪1.批判性: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批判性理论

▪批判以往理论;

▪批判资本主义工业社会;

▪不断地批判自身理论。

▪2.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实践的理论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的首创,并且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观点强调: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一切认识包括理论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理论要为实践服务、解决实际问题。

▪3.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

▪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它具有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4.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革命性理论

▪马克思主义具有彻底的革命性,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不承认任何永恒不变的东西。

▪它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因而在其本质上,它是批判的、革命的。

七.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历史命运

▪本章讨论与交流题

▪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想家”、“最伟大的哲学家”引起的思考;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1.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

▪资本主义制度的挑战;

▪当代科技革命的挑战;

▪当代社会主义改革的挑战;

▪当代西方哲学和社会思潮的挑战。

▪2.对马克思主义错误态度表现

▪误解(见史不见人);

▪肢解(破坏完整性);

▪曲解(个别当一般);

▪未解(神化僵化片面化);

▪消解(无生命力过时论)。

▪3.马克思主义在西方

▪西方马克思主义热:

▪回到马克思;

▪走近马克思;

▪走进马克思;

▪理解马克思;

▪重读马克思。

西方马克思主义热

▪一是人们对马克思经济和历史著作的兴趣与日俱增。

▪从1996年到1997年将近10万册《共产党宣言》在英国销售一空。

▪2008受金融危机影响,马克思的《资本论》等著作,在德国、美国、法国和英国等地持续热销。

卡尔•马克思又回来了,人们又重新实事求是地讨论他的思想。

▪二是从1995后,几乎每年都有1—2次关于马克思的国际学术讨论会。

▪如1995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第1届马克思大会”,

▪1996年在美国纽约召开的世界社会主义学者第1届大会,

▪同年在英国伦敦召开的“96伦敦马克思大会”,

▪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学术研讨会,

▪2000年在美国纽约召开的“世界社会主义学者第2届大会”,每次会议都盛况空前。

▪当时法国的《人道报》撰文指出:

▪“从纽约到东京,从圣彼得堡到耶路撒冷,从新德里到伦敦,到处都奏响了《共产党宣言》的乐章。

▪三是英国广播公司和路透社进行千年伟人、风云人物评选活动结果:

马克思是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爱因斯坦是千年最伟大的科学家。

▪四是西方出现了一批专门研究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学者。

▪如德里达、吉登斯、福斯特,出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等思潮流派。

▪“马克思热”现象说明了什么?

▪有什么值得我们思考?

▪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仍为当今时代所需要。

▪英国广播公司发起评选的栏目主持人布拉格说,马克思似乎对全世界的主要问题都给出了答案;马克思能够解释一切的理论是他夺冠的最重要原因。

▪路透社在报道评选结果时说,“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对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英国公众认为:

今天世界各处发生的一切并不能否定马克思,只能证实他写的内容。

布莱尔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

▪西方马克思主义热

▪说明西方人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资本主义世界今天暴露的种种社会弊病;

▪说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揭露和批判是正确的;

▪说明科学的理论是能够征服人心的,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是永葆青春活力的!

▪马克思主义在西方颇具影响原因

▪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二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三是不少杰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不是把书本做教条,而是始终站在时代和学术的前沿,对新出现的现实问题及时做出理论概括。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坚持与发展;批判与继承;继往开来。

▪实践失误;理论教条化;宣传官方化;价值观多元化。

▪第二讲预习:

▪马恩是如何实现世界观的转变的?

▪马克思是如何探索“历史之谜”的?

▪马克思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基本内容。

第三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时期

(1845-1848)

本章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探索“历史之迷”的艰难道路

●二、新世界观的草创与初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三、新世界观的公开问世:

《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一、马克思探索“历史之迷”的艰难道路

●1、历史主体是理解“真正历史的钥匙”

●《博士论文》:

马克思是从“理性王国”中抽象探索历史之谜。

●古希腊哲学的整个进程和哲学关注对象:

●实体——主观精神——主体。

●马克思十分颂扬理念的力量,认为自我意识是理解真正历史的钥匙。

●2、市民社会与“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锁钥”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唯物主义立场上从市民社会的物质利益角度探索“历史之迷”。

●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论断,

●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3、异化劳动与“历史之谜”的论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经济学角度探索和论证人类历史之谜。

●这一批判性探索是通过异化劳动理论来进行的。

●主要结论: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

并说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

●马克思异化理论本质上是社会发展的理论。

●4、生产力概念的制定,历史之谜探索的主要成果

●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探索是马克思通过批判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进行的。

●马克思:

《评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第一次提出论证了唯物主义生产力理论,制定了生产力概念。

●二、新世界观的草创与初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新世界观的纲领:

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提纲》的地位和意义:

●第一次对自己的哲学作了科学的规定,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主要内容:

●1、制定新唯物主义的必要性和逻辑先导(第1条)

●对旧唯物主义直观性的批判

●对唯心主义能动性(主体理论)的抽象性质的批判

●三次批判:

●关于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主客体关系的确立;

●对黑格尔否定辩证法的批判;

●对鲍威尔从主体性上论证英雄史观的批判。

●批判的积极成果:

●对人的感性活动的理解——工业和商业的实践活动。

●2、实践是新唯物主义理解历史的钥匙(第2条)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现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3、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动力问题(第3-4条)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4、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初步理解

●(第5-9条)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5、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和功能(第10-11)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二)布鲁塞尔会晤和唯物史观的制定

●《德意志意识形态》。

●全称《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

●写作原因:

●历史地位:

●全书结构:

●基本思想:

●1.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2.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

●——人类的物质生产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3.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

●——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

●社会关系——物质关系——交往关系=交往形式=市民社会

●4.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

●——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

●5.揭示了分工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人类社会:

是自然分工——到社会分工。

●生产活动——社会分工——所有制——阶级产生

●6.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的辩证运动规律

●马克思强调生产力的决定作用

●“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旧的交往形式将会被新的交往形式所代替。

●7.揭示了市民社会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矛盾运动。

●市民社会决定全部的政治的和观念的上层建筑。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的存在。

●8.形成了关于社会形态的学说

●五种社会形态:

唯物史观的完整表述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

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

●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

●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

●哲学

●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三、新世界观的公开问世:

《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一)马克主义与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

●1、建党准备

●1846年初马恩建立了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马恩特别关心先进的德国工人阶级和“正义者同盟”。

●“正义者同盟”组织

●宗旨:

●“使世上一切人享受自由,使任何人都不比别人生活的好些或坏些”。

●口号:

●“人人皆兄弟”。

●2、批判各种错误思潮

●反对魏特林的空想共产主义;

●反对以格律恩为代表的真正社会主义;

●反对蒲鲁东改良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首次公开表述:

《哲学的贫困》及其意义

●1846年普鲁东出版《经济矛盾的体系,或贫困的哲学》。

●1847年,马克思撰写并发表批判普鲁东的《哲学的贫困》。

●马克思批判了普鲁东的经济学观点、社会主义观点以及他运用的哲学方法。

●著作地位:

●《哲学的贫困》,全名为《哲学的贫困。

答蒲鲁东先生的〈贫困的哲学〉》

●写作起因:

●全书结构:

主要内容

●1、批判蒲鲁东经济学的哲学基础,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

(1)批判蒲鲁东唯心主义观点,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一是马克思认为,经济学的范畴不过是人们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

●“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二是经济学的观念、范畴是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马克思用大量篇幅精确地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首先,马克思科学地规定了生产力概念,提出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肯定了生产力的作用。

人在生产力中的作用

●“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

生产工具的作用

●“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客观性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

●其次,马克思认为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社会关系,是人们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得以形成的基础。

●第三,马克思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作了更为确切的论述

●“人们生产力的一切变化必然引起他们的生产关系的变化。

(2)批判蒲鲁东的形而上学观点,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两个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

谁要给自己提出消除坏的方面的任务,就是立即使辩证运动终结”。

●2、批判蒲鲁东的价值理论,初步阐明剩余价值的来源

(1)批判蒲鲁东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理解上的错误观点。

●马克思认为,交换是分工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

交换价值的产生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客观事实所决定的,而决不是取决于人们的意愿。

(2)批判蒲鲁东的价值论核心——构成价值说

●蒲鲁东把构成价值是经济矛盾体系的基石。

●马克思指出蒲鲁东的根本错误在于,混淆了商品价值和劳动的价值。

●(3)批判蒲鲁东的改良主义幻想,阐述了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原理

●首先,阐述了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认为,“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

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

”。

●其次,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和目标。

●“工人阶级的发展进程将创造一个消除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联合体来代替旧的资产阶级社会;从此将不再有任何意义上的政权了。

●(三)共产主义划时代文献: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正义者同盟”的改组

●在1847年6月召开的同盟一大上,大会根据马恩会前的提议,决定将“正义者同盟”正式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恩格斯为大会草拟了《共产主义信条草案》。

这是用无产阶级新世界观拟定的第一个国际工人政党的纲领性草案。

它为同盟的改组奠定了理论基础。

●新章程第一条明确指出:

●“同盟的目的: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旧的以阶级对抗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和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社会”。

●会议委托恩格斯起草新的草案。

这就是共产主义纲领第二个稿本——《共产主义原理》。

●1847年11月,马克思亲自出席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并受大会委托与恩格斯共同起草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

●2、《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七篇序言的丰富思想内容

●第一,指出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即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

●1872年德文版序言:

“不管最近二十五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第二,阐明了《宣言》的性质和任务。

●关于宣言的性质:

●《宣言》是共产党的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是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

(1872年德文版序言和1888年英文版序言)

●关于宣言的任务:

●“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

”这样《宣言》就宣判了资本主义的死刑。

(1882年俄文版序言)

●第三,阐明了《宣言》的基本思想。

●“即:

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即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

●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

——这个基本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

(1883年德文版序言和1888年英文版序言)

●第四,根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鲜经验,提出了对《宣言》的重要修改和补充。

●“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五,提出了落后国家可以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思想。

●“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共所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第六,论证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原理。

●在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中,恩格斯指出:

“1848年革命虽然不是社会主义革命,但它毕竟为社会主义革命扫清了道路,为这个革命准备了基础”。

●在这篇序言的最后,恩格斯还满怀激情地预见:

一个新的历史纪元——无产阶级的新纪元正在到来。

●第七,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策略思想。

●无产阶级必须联合起来。

因为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使“正在进行战斗的整个无产阶级团结为一个整体”。

●《共产党宣言》正文由一个简短的引言和四章构成。

●引言:

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目的和任务。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

一切旧势力深感恐慌,为了驱逐这个“幽灵”纷纷结成同盟。

共产主义和共产党人到处遭到污蔑和咒骂。

●第一章 资产者和无产者

●马恩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深刻分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发展及其相互斗争的历史过程,正确揭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科学地阐明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

●第二章 无产者和共产党人

●马恩揭示了无产阶级要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马恩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纲领,严正驳斥了资产阶级对共产党人和共产主义的种种责难,论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

●共产党人的最低纲领,亦即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共产党人的最高纲领,即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存在的条件,国家消亡,实现共产主义。

●第三章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

●马恩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了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社会原因和历史背景,

●指出了它们的实质和危害,揭露和批判了各种假社会主义,并对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第四章 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

●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共产党人要实现自己的纲领,除了要有一整套正确的理论原则来指导,确立正确的革命道路,还应该有相应的斗争策略原则来加以保证。

●在结束语里,马恩明确规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斗争道路: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