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心理健康与大学生的成才发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1817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总论心理健康与大学生的成才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总论心理健康与大学生的成才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总论心理健康与大学生的成才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总论心理健康与大学生的成才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总论心理健康与大学生的成才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总论心理健康与大学生的成才发展.docx

《总论心理健康与大学生的成才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论心理健康与大学生的成才发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总论心理健康与大学生的成才发展.docx

总论心理健康与大学生的成才发展

第一章

总论——心理健康与大学生的成才发展

许多大学毕业生离开校园走向社会时,他们的才华、能力和机遇都相当,其中一部分人就如鱼得水般找到拓展自己、造福社会的舞台,而另一部分人却总与晋升、成就和财富擦肩而过,其基本原因往往在于是否具备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个性。

.2005年清华大学热能系一名喜欢足球、K歌和郊游的研究生林鸿成为清华大学第十届研究生“航天海鹰杯”学术新秀。

他学业成绩优异,具有很强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工作踏实肯干,学术研究严谨勤奋、精益求精,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已经发表学术论文17篇,其中SCI收录8篇,EI收录14篇,ISTP收录1篇。

林鸿善于团结同学,具有很好的团队精神和组织能力。

他除了承担起组织课题组的实验工作和课题讨论活动的工作外,还指导低年级同学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

他经常参加学校和系里组织的各类学术报告会,不断了解科学前沿知识,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林鸿在同学中起到表率作用,他积极参加学校、系和研究所组织的各类社会活动、公益活动。

我们在认识这样一位学生的同时请听听他的心声:

“我热爱科研工作,但我深知除了认真做好科研工作以外,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对于个人的成长也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我积极锻炼身体,还是系‘研联足球队’的成员,经常组织和参加比赛;选修了《成功心理训练》课程,进一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对成功、对人生的目标有了更新的认识,也自信能达到我所认知的成功。

我坚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并用这样的态度感染周围的人,积极面对每一天的科研、学习和工作,性格开朗,敬业乐群,不断进取,踏踏实实地为中国科技的发展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在此我们用了清华大学林鸿的事例作为引言,阐述心理健康与大学生成才发展的关系,从林鸿的成就中证明,大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生成功的基础。

随着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而大学生自我发展完善的要求更加强烈,渴望成才成功,服务和贡献社会的愿望更加迫切,因而威胁心理健康的因素更为增加,这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体上看,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是不容乐观的。

近年来有关调查和研究表明,大学生并非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疾患发生率有上升趋势。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比例有所上升,心理问题已经明显地影响了一部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因此,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应将其作为开发大学非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以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激发心理潜能、协调心理行为,使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第一节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思想最活跃、感受最灵敏、对自己期望很高,他们正处在走向成熟的发展时期。

然而由于大学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处于一个迅速变化的过程,处于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迅速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加上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专业教育强化和生活阅历尚浅、社会经验不足,情感脆弱、自制力差和对挫折的承受力不强,极易受社会上各种各样思潮的影响而产生各种心理困惑、冲突和矛盾,心理健康更容易受到威胁和考验。

而长期以来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误解,许多人对心理健康缺乏正确认识,对自己的心理状态缺乏了解,对自己的发展缺乏明确规划,而出现心理问题的困扰,受心理疾病的摧残,因此,大学校园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己的关注。

一、大学校园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

2006年初南方某高校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发生了三起学生自杀事件;某高校一男生在女友提出分手后不能接受,情绪激动:

“她为什么可以这样对待我”?

“女友离我而去,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喝了几瓶啤酒,走到马路上故意撞车自杀;一位平时被认为是“优秀生”的学生在一次学校联欢会上唱歌跑调,同学的哄笑竞成了他诀别这个世界的导火线……一次次青春的陨落令人扼腕叹息,“脆弱的大学生”也成了舆论风口浪尖上的一叶孤舟,社会的焦点牢牢锁定大学校园——为什么总有大学生始终走不出心理阴影的怪圈?

尽管我们知道大学生并不是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更不是自杀率第一的高发群体,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影响力之大是远远超过其他群体,高校自杀事件的社会影响也远远超过事件本身,以至于人们会发出“今天的大学生怎么了?

”的疑问。

“我郁闷得很!

”“死了算了!

”……这样的语句,如今已成为这群本该与郁闷无关的年轻人挂在嘴边的字眼。

“郁闷”是大学校园里出现频率最高的流行语,曾有媒体进行过一项高校流行语调查,“郁闷”一词以55%的得票率高居榜首。

大一学生为“现实中的大学与想象中的象牙塔不一样”而郁闷,大二学生为“敏感的校园人际关系,以及“校园内部贫富差距显露的社会不公”而郁闷,大三和大四学生则开始为“考研、就业与恋爱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郁闷。

“郁闷”是一种笼统的心理亚健康情绪的反映,在大学生自杀原因中占有40%,同时调查显示,导致大学生自杀的还有生活压力、失恋、环境适应不良等其他原因。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日趋严重,心理疾病已悄悄入侵校园这片净土。

当大学生自杀事件成为象牙塔内的噩梦时,一个过去常常被忽视的病症——抑郁症逐渐浮出了水面。

有专家表示,高校自杀身亡的学生中,有60%都与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有关。

抑郁症已成为大学校园的一大杀手。

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

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

在2006年全国人大“两会”期间,代表们都非常关注这个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们呼吁尽快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并寄语年轻学子:

心理健康比成绩单更重要。

2006年10月,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卫生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被写进《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指所有各种心理及行为异常的情形。

心理的“正常”和“异常”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和绝对的界限。

一般认为,人的心理及行为是一个由“正常”逐渐向“异常”、由量变到质变,并且相互依存和转化的连续带。

因此,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问题,即人的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通常根据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把它分为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精神病。

1.心理困扰

主要是指各种适应问题、应激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轻度心理失调。

2.心理障碍

主要是指神经症、人格异常和性心理障碍。

神经症是一组由精神因素造成的非器质性的、大脑神经机能轻度失调的心理疾病。

人格异常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并与他人和社会相悖的一种持久和牢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常见的人格异常有偏执型人格、强迫型人格、冲动型人格等。

性心理障碍也称性行为变态,是指与生殖活动没有直接关系,在寻求性满足的对象和方式上与常人不同,且违反社会习俗。

常见的性行为变态有恋物癖、裸露癖、窥视癖、异装癖和施虐癖等。

3.精神病

它是指人脑机能活动失调,丧失自知力,不能应付正常生活,不能与现实保持恰当接触的严重的心理障碍。

精神病的种类很多,常见的主要有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和反应性精神病等。

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问题

这一问题在刚人大学的新生中较为常见。

新生来自全国各地,以往的家庭环境、受教育环境、成长经历、学习基础等相差很大,进人大学后,在自我认知、同学交往、自然环境等方面都面临着全面的调整和适应。

由于目前大学生的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普遍较弱,所以,在大学生中适应问题广泛存在。

例如,一名女生进大学后,第一次过集体生活,因为宿舍没有热水器(可以到热水房打热水)提供热水洗澡,又因多人合住不习惯而走到楼顶“徘徊”,意欲成“高空自由落体”;一名女同学刚入校不到一个学期就申请退学,原因是不能适应集体生活,晚上睡不着,白天在学生食堂吃饭也没有胃口,时常感到精神紧张、心情烦躁,不能再坚持下去。

2.学习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

大量的事实表明,学习成绩差是引起大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考试焦虑更是困扰着许多学生,学习的状况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自我形象和心理健康。

然而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通常人们把那些对学习产生厌倦、学习成绩下降、考试不及格、受到黄牌警告、留级乃至不能坚持学习而退学的学生视为学习不刻苦、对自己要求不严、智能不足或缺乏理想等。

不能否认这些因素确实影响了某些大学生的学习,但是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影响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原因,而学习压力、考试焦虑也会威胁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3.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关系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据统计,在各高校心理咨询来访案例中有关人际交往问题的占第一位。

人际关系不良,孤立于集体之外,没有归属感,可使人产生孤独、自卑、抑郁、恐怖等不良的情绪,不利于心理健康。

许多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人际交往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这方面的欠缺将会影响自己未来的发展,因此,更加重了对人际交往问题的焦虑。

如寝室舍友关系不和,同室反目;夜已深,这边厢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人眠,那边厢在蜜蜜私语“煲电话粥”;一些同学发出“要同舍四年,日子怎么捱啊?

”的感叹;而“风声雨声读书声,我不吱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何事。

”“宿舍里面不吭气,互联网上诉衷肠。

”这些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

有的同学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

自卑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焦虑和心理问题,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4.性心理问题

大学生处于青春晚期,性生理发育已成熟,大学生从性成熟到以合法的婚姻形式开始正常的性生活,一般至少要在10年以上,这一时期被心理学家称为“性饥饿期”或“性待业期”。

大学生正处于这一阶段。

性爱困扰是大学生心理卫生中与学业、人际关系并列的三大问题之一。

但由于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对性发育成熟缺乏心理准备,因而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如对“手淫”的误解,对异性的神秘感、恐惧感和渴望交织在一起导致的焦虑等,严重的还导致心理障碍。

5.自我意识问题

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与体验。

只有充分地认识到自己各个方面的状况,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

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而出现的过度自我接受或过度自我拒绝、妄自菲薄与狂妄自大都会使大学生陷入无端的心理困扰中。

很多缺乏自信心、存在自卑心理的人,都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识与评价,即表现为过分夸大自己的缺点而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或者很少能够看到自己的优点。

在看到别人长处的同时,心里却总想着自己的短处,觉得自己总是不如别人,于是不敢去迎接挑战,或者一遇到挫折和失败,就一蹶不振,失去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

他们容易把自己封锁在“玻璃监狱”内,将自己困于焦虑与疏远的围城之中。

他们躲避竞争,回避交往,结果是越来越多地失去了发展的机会,不断遭受的挫折似乎又在证明“你就是不行的”。

恶性循环就是这样形成的。

三、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形成,有些是先天存在的,而有些是后天形成的。

社会环境因素扎根于个体所处的环境之中,个体行为必然受到家庭环境、教育环境、文化传统、社会经济、社会阶层的影响。

这些影响在促进个体发展的同时,也可能使其产生心理缺陷和行为紊乱。

心理学家认为,在青少年的心理形成过程中,一是家庭教养方式占有重要的地位。

个体的心理表现能力,如交际能力、承受能力、克制能力及交流能力等,都与家庭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良好的家庭关系和家庭氛围,健全的父母人格,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健康心理产生的必备条件。

二是生活事件成为心理问题的主要导火线。

经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当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家庭贫困、人际交往不适以及失恋、单相思等情感因素有关。

第三,特殊的个性特点是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主要内在因素。

敏感多疑、孤僻内向、冲动偏执等性格缺陷,往往缺乏对心理的调节能力,存在认知模式失真,因而不善调节心理冲突,容易导致心理困扰。

第四,“社会支持是缓解心理问题困扰的积极因素,往往在缺乏社会支持的情况下心理问题会加重或不易调整。

第二节心理健康的有关理论

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没有健康就一事无成,健康既属于个人,又属于社会。

故而,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马勒博士一针见血地指出:

“必须让人们认识到,健康并不代表一切,但失去了健康,便失去了一切。

WHO(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概念是这样的:

“健康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躯体疾病和虚弱状态。

”也就是说,健康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躯体健康;二是心理健康;三是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如果一个人躯体健康,而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不强,那么这个人也不是一个健康的人。

因此,健康不仅表现为躯体形态的健壮和没有疾患,也表现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与内心世界,以及对社会的良好适应能力、他人和睦相处、具有正常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利用社会环境因素为自身健康服务。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什么是心理健康(MentalHealth)?

它是指个人心理所具有的正常的、积极的状态和同环境保持良好心理适应的能力。

有人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疾病,其实不然。

有些人虽然无心理疾病,没有精神病、神经症或变态人格,但他们或缺乏积极的生活态度,对生活感到厌倦,认为生活没有意义,对别人不信任,拒绝与人交往;或惟我独尊、狂妄自大,人际关系严重失调;或情绪偏执、缺乏自我调控能力,遭遇不幸往往不能自拔,等等。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通过对心理素质的整合所表现出来的持续、高效、满意的状态,是外显的。

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的表现形态。

要正确理解人的心理健康的本质,必须先理解人和人的心理本质。

人既是一个生活实体,又是一个社会实体,人的心理既受身体的生物性制约,也受个体的社会性制约。

因此,人的心理健康不仅受到个体生物性与社会性的双重制约,还受到主体的意识与自我意识的支配。

这表明,心理健康的人,不仅在于他的心理活动符合人们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还在于他心理活动的倾向与内容要符合人们共同的社会规范,并受到个体的意识与自我意识的调节和控制。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标志:

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③有幸福感;

④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高效率的生活。

(一)我国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

我国学者王登峰、张伯源提出8条心理健康的指标:

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与人处;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工作;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人格完整和谐;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颜世富提出12条心理健康标准:

智力正常;有安全感;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意志健全;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作出恰当的评价;适应能力强;能够面对现实,乐于工作、学习、社交;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完整和谐;睡眠正常;生活习惯良好;心理和行为与年龄相符合。

台湾地区学者黄坚厚教授提出简明综合的4条标准。

第一,心理健康者有工作,而且能够把本身的智慧和能力从其工作中发挥出来,以获取成就,他乐于工作,能够从工作中得到满足;第二,心理健康者有朋友,他乐于与人交往,能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而且在与人相处时,正面的态度(如尊敬、信任、喜悦等)常多于反面的态度(如仇恨、嫉妒、怀疑、畏惧、憎恶等);第三,心理健康的人对于他本身应有适当的了解,并进而能悦纳自己,他愿意努力发展其身心的潜能,对于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接受,而不作无谓的怨尤;第四,心理健康者能和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环境能作正确的、客观的观察,并能够作健全的、有效的适应,他对生活中各项问题能以切实的方法处理,而不企图逃避。

心理健康者未必都能够解决他碰到的一切问题,但他采取的方法总是积极的,适应方式是成熟健全的。

聂世茂在研究《内经》后总结出9条心理健康标准,即:

(1)经常保持乐观心境,“心恬愉为务”,“和喜怒而安居处”。

(2)不为物欲所累,“志闲而少欲”,“不惧于物”。

(3)不妄想妄为,“谣邪不能惑其心”,“不妄作”。

(4)意志坚强,循理而行,“意志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

(5)身心有劳有逸,有规律地生活,“御神有时”,“起居有常”。

(6)心神宁静,“恬淡虚无”,“居处安静”,“静则神藏”。

(7)热爱生活,人际关系好,“乐其俗”,“好利人”。

(8)善于适应环境变化,“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

(9)涵养性格,陶冶气质,克服自身的缺点,“方阴阳而调刚柔”。

古人养生注重内心的宁静和谐,同时强调个人要与自然、社会保持和谐关系。

如果内心不平衡,便努力进行调和,以期达到平和的心境。

在维护内心的平静中,谦和忍让是基本原则。

(二)西方一些心理学家的观点

弗洛姆(Fromm,E.)是最早对“健康人格”做研究的心理学家之一。

在20世纪40年代,他率先提出社会性格(SocialCharacter)理论,将社会性格分为健康社会性格(生产性倾向)与病态社会性格(非生产性倾向)两大类。

以“自信、独立自主、现实、完整、自发、爱和创造,以给予和分享为乐,感受对生活的热爱和敬重,脱离幻想,认识自我,不贪婪,不想入非非,不崇拜偶像,有能力克服自卑,不骗人,也不受骗,不幼稚,沉着稳重,无论命运如何,在生命过程中都要轻松愉快”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性人格,便是后来许多“健康人格”的原型描述。

他的以《爱的艺术》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奠定了“健康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Allport,G.w.)提出6个标准:

力争自我的成长;能客观地看待自己;人生观的统一;有与他人建立亲睦关系的能力;人生所需的能力、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具有同情心,对生命充满爱。

美国学者库布斯(Combs,A.w.)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4种特征。

第一,具有积极的自我观念。

能悦纳自己,也能为他人所悦纳;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能面对并处理好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虽然有时也可能会觉得不顺意,也并非总为他人所喜爱。

但是,肯定的、积极的自我观念总是占优势。

第二,恰当地认同他人。

能认可别人的存在和重要性,既能认同别人而又不依赖或强求别人,能体验自己在许多方面与大家是相同的、相通的;而且能和别人分享爱与恨、乐与忧,以及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并且不会因此而失去自我。

第三,面对和接受现实。

能面对现实和接受现实。

即使现实不符合自己的希望与信念,也能设身处地、实事求是地去面对和接受现实的考验;并能多方寻求信息,倾听不同的意见,把握事实真相,相信自己的力量,随时接受挑战。

第四,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取用。

能对自己、周围的事及环境有较清楚的知觉,不会迷惑和彷徨。

在自己的主观经验世界里,储存着各种可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并能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增进自己行为的效率。

心理学家英格里士(English,H.B.)1958年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人在哪种情况下,都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

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了心理健康者的

10条标准,受到心理卫生界的普遍重视,并被广泛引用。

这10条标准是:

①充分的安全感;

②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评价;

③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④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⑥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⑧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⑨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⑩在不违背团体的要求下,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

显然,心理健康标准明显地带有不同文化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内心世界的圆融和谐,重视心理的平衡统一,强调个人与自然、与社会保持和谐关系。

当内心发生矛盾冲突时,强调以“克己”的方式求得调和与平衡,不重视表达与宣泄,当个人与社会发生矛盾时,强调牺牲个人服从社会。

而西方的心理健康观念,则以崇尚自我为核心,重视个人的成长、潜能的发挥,尊重个体的独特性与创造性,重视直接而坦率的自我表达。

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所处的特定社会角色和环境特点,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符合以下标准。

1.能正确认识自我和接纳自我

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给自己确定的理想目标较为符合实际情况。

即使在最困难的条件下,也能理智地对待自我,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在运动变换中达到平衡。

2.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往往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纳自我,而且也能接受他人,能够认识到他人存在的重要性,同时也能被其他同学所理解和接受。

能够与其他同学较好地沟通和交往,使人际关系达到和谐状态。

3.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大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应该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不仅能面对现实和接受现实,而且能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

能够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社会协调一致。

4.具有顽强的意志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在大学生活中,能够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并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5.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

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虽然也会出现悲伤、忧愁等消极情绪,但是不会长久,能很快地让愉快、乐观、开朗等积极情绪所替代。

6.具有完整和谐的健康人格

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需要、动机和兴趣等各方面都能得到合理的平衡发展。

如果一个大学生具备了这种健康的人格特征,那么,他将会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种角度来定义心理健康。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顺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第三节你的心理健康吗?

你的心理健康吗?

也许你会说,我不会自杀,更不会杀人,但这是否就意味着你的心理健康呢?

请看下面的案例。

高级碎饼干

虽然生在外地,长在外地,但小王一直强调自己是上海人,因为她父母都是真正的上海人,只是因为无可奈何的原因,他们从学校毕业以后,被分配到

外地工作。

一去就是几十年,在这期间,小王的父母多次努力想回上海。

但一直难圆其梦。

好在小王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高中毕业,终于如愿以偿考回了上海。

由于大学晚饭吃得早,所以大家都有一个习惯,准备些饼干点心,兼做晚上夜宵与平时零食。

有一次,一位同学用非常便宜的价钱买回了碎饼干。

大家觉得很合算,于是宿舍里五位外地同学都一窝蜂去买碎饼干做点心。

两位上海同学除外,因为他们每次回家,父母都会为他们准备好各种各样精美的点心与零食,小王也跟着大家买碎饼干,但有趣的是,每次小王买回碎饼干,总要一本正经地对全宿舍的同学宣布:

“我买的是高——级——碎饼干,很贵的!

要不要尝尝,跟一般的碎饼干可不一样!

”一开始,大家还真会尝尝她的碎饼干有什么高级之处,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