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1649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一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双一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双一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双一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双一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双一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docx

《双一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一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双一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docx

双一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双一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历史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是国内普通高校中建立最早的国际关系学院之一,前身是1960年北京大学的政治学系,1996—1998年,原北京大学国际政治学系、国际关系研究所和亚非研究所经合并调整,组成现在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规模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现有在职教师54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22人。

国际关系学院由4个系和3个研究所组成,即国际政治系、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国际政治经济学系、比较政治学系、国际关系研究所、亚非研究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

此外还管理着20多个科研中心,研究领域覆盖之广泛程度,超过全国其他任何一所国际关系学院。

该院的国际政治、科社与国际共运是全国重点学科。

成果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副教授、讲师、研究生每年在中英文顶级或一流杂志上发表大量高水平学术论文。

《国际政治研究》是由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暨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编辑出版的学术性双月刊。

该杂志于2002年开始公开出版发行,享有很高的学术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成为国内从事国际政治、国际关系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学术园地。

学院还与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合作,先后推出了“21世纪国际政治丛书”、“国际问题论丛”、“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系列教材”等系列著作。

影响力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在学术影响力、政策影响力、公众影响力、国际影响力四个领域均得到较高的评价。

学院部分教授直接参与国家外交决策,或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

近年来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两个部门中的学者委员,均出自该院。

学院教授经常在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环球网、澎湃新闻等主流媒体上发表深入评论。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有着非常高的国际知名度,很多老师兼任国外著名高校的客座教授。

学生培养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为国家、社会培养了大量优秀毕业生。

本科、硕士毕业生在全国各行各业中表现一流,出国深造比例非常高。

博士毕业生大多进入全国各类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工作,广受社会好评。

学院学生以“爱国关天下”为理想,努力承担国关人的使命与责任。

学院博士生自发举办“国关青年前沿沙龙”,邀请青年学者进行讲座,在全国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生中具有广泛影响力。

学院充实完善了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了多名国外专家教授来校上课,形成了学院教师、国内兼职教授及国外兼职教授相结合的各个层次的教员队伍体系。

学院还着重加强了外语教学的力度,全院学生的英语口语课一律聘请外国教师任教,部分研究生的英语精读课程也聘请了外籍教师上课。

国际办学已成为学院的办学特色。

学院现与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法国巴黎政治学院、日本东京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美国雷鸟大学、美国蒙特雷国际关系学院均有联合培养的双学位项目。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历史 

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国际问题和政治学教学研究的三个大学之一。

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建校之初就设置了外交系。

1954年成立的政治学系,1964年建立的苏联东欧研究所则位列10大地区问题研究机构之首。

至2000年,政治学一级学科点获得批准后,国际问题和政治学的全部二级学科完成了建制化和机构化。

为了适应新世纪对于国际问题和政治学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以及学科发展的新态势,2000年4月在原国际政治系、东欧中亚研究所、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组建了新的国际关系学院。

次年6月,校内政治学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又进入了国际关系学院。

至此,国际关系学院形成了这种四个学系、三大研究所、一个全国重点科研基地以及若干个研究中心共同组成的结构安排和学术体系。

 

 

规模 

国际关系学院下设国际政治系、外交学系、政治学系、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等教学研究单位;并以项目运作的方式组合在职或兼职的教学研究人员,建立了美国研究中心、东亚研究中心、联合国研究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中心、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以及比较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所、国际事务研究所和公务员研究所等开放性研究机构。

学院在长期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实践中涌现出一批全国著名的学者和学术带头人。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79人,专职教师中教授31人;副教授31人,获得海外高校博士学位者占教师总数的25%。

该院教师的数量超过全国其他任何一所普通高校的国际关系学院。

教师队伍中有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欧盟“让·莫内终身教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选1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8人。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

 

 

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学术成果,借鉴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相对成熟的体系框架,但同时又使之具有中国学者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环境特点,对西方的现成理论在继承、借鉴的基础上进行扬弃。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在借鉴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的基础上,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构建具有中国学者风格和人大特色的国际政治理论体系。

 

 

影响力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开展卓有成效的决策咨询研究,为党和国家的涉外决策提供有价值咨询报告。

学院利用高等学校在决策咨询中相对中立和客观的特殊地位,发挥特殊的决策咨询作用。

此外,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师编写了系列教材,广受全国其他高校的好评。

如“当代中国与世界丛书”、“当代世界与中国对外战略”学术专著系列丛书,以及全国知名的“21世纪国际政治系列教材”,此外还有“比较政治研究”学术集刊、“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学术专著系列丛书,等等。

 

 

学生培养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坚持以政治学理论和方法作为国际关系学的学科基础,保障国际关系教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和理论功底,保持国际关系基本理论在教学研究中的优势地位。

同时,学院力争在国际政治与世界经济的交叉研究方面取得进一步发展。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问题研究院

历史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1923年建立的政治学系,曾一度停办,后来恢复。

学校于1964年2月正式将政治学系改为国际政治系,成为国内最早成立的三个国际政治系之一。

国际政治系下设政治学专业和国际政治专业。

1980年,国际政治系在全国率先恢复了政治学专业,开始招收政治学专业本科生。

2000年10月,在国际政治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大国务的学科建设格局基本形成。

2009年,增设外交学系。

在2013年公布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获得并列第一;在QS学科排行榜上,一直位居亚洲前30名左右,广受国际好评。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成立于2000年。

2013年起,复旦大学开始整合全校力量资源,瞄准国家战略和外交决策需求,努力把国际问题研究院建设成为中国国际关系与国际问题研究的新高地和具有国际影响的世界一流智库。

目前,研究院共有专职研究人员34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14人。

2013年底,研究院院获聘外交部政策研究重点合作单位(2013-2015年),以此为契机,为国家外交决策提供更好的决策服务和智力支持。

 

规模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下设政治学系、国际政治系、公共行政系,同时将当时分散在各院系的美国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欧洲研究中心、韩国研究中心、俄罗斯研究中心、北欧研究中心和拉丁美洲研究室合并组成国际问题研究院.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目前有专任教师64人,具有正高级职称30人,副高级职称22人,中级职称28人;博士生导师22人,硕士生导师31人。

学院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

 

 

成果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每年教师承担2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出版20余部专著,在国内外权威或核心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在研国家级重大课题近10项,每年承办10多场国际、国内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开设80余个专题讲座。

学院出版近10套系列丛书,并先后创办了《复旦国际关系评论》、《复旦政治学评论》、《复旦公共行政评论》、《宗教与美国社会》、《基督教学术》、《复旦政治哲学评论》等六本集刊(均为书代刊),其中前五种已列入中文社会科学索引(CSSCI)来源集刊。

尤其重要的是,该院教授、副教授、讲师每年在国际一流SSCI杂志上发表高水平论文,数量和质量在全国是最高的,超过其他任何一个高校的国际关系学院,有的教授曾经获得国际权威学术共同体组织颁发的著作奖项,在全国属首次。

目前学院刚刚创办的ChinesePoliticalScienceReview杂志,知名度和影响力正在上升。

 

 

影响力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学术声誉得到国内外的高度认可,已经形成具有复旦特色的学术传统。

学院教授大多具有广泛的社会兼职,部分单位参与外交决策或提供重要政策建议。

学院大力推进教学和研究的国际化,鼓励科研的国际合作和国际发表。

  

 

学生培养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是全国最早引进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学校,学生理论与研究方法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

本科生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是兼备做事和成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学院的博士生每年在优秀的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年均每人平均发文量超过全国其他高校的国际关系学院。

博士生毕业后,绝大多数都去其他高校、科研单位工作,从事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工作,为全国培养了大量的国际关系研究者。

该院博士生的就业与专业契合度,被认为是全国的国际关系学院中最高的。

目前学院正在不断努力发展英文学位项目。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关系学系

历史

清华大学于1997年成立了国际问题研究所,于2008年成立了国际关系学系,2009年重组政治学系。

在一所两系的基础上,于2010年成立了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当代院),由原国务委员唐家璇同志任名誉院长。

2015年12月,经清华大学2015—2016学年度第11次校务会议讨论决定,将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与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合并为一,更名为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简称国关院。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成立于2007年12月,本系是在1997年成立的国际问题研究所的基础上建立的。

2003年增设国际关系硕士点和博士点,以及社会科学实验班国际政治专业。

2010年国际关系学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并开设首届国际关系学专业英语硕士班。

 

 

规模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是一个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单位,下设7个研究中心、3个研究项目和2个编辑部。

所有教学与研究人员均承担科研与教学双重任务。

国关院有教学人员36人,研究人员3人,博士后4人,行政人员6人。

国关系设有四个教研室,分别是:

政治学教研室,包括政治学理论和比较政治学等研究方向;国际关系学教研室,包括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关系史等研究方向;国际政治经济教研室,包括国际政治经济学和比较政治经济学等研究方向;外交学教研室,包括外交学理论和中国外交两等研究方向。

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和专业特长较为合理,教师个个年富力强,都有博士学位,在国外知名大学学习和进修的经历,具有较强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骨干教师不仅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而且在学术上有突出成果,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力。

 

 

成果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办有四份刊物,TheChineseJournalofInternationalPolitics(季刊)、《国际政治科学》(季刊)、《中美关系简讯》和《经济外交年鉴》。

此外,每年发表《清华国际安全论坛报告》、学术专著和教材。

每年学院教师、研究生及部分本科生,都在国内一流中文国际关系期刊上发表大量高水平的学术文章,论证严格、方法扎实,文章质量水平得到学界公认。

很多教师在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过文章,甚至在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这样的顶级杂志上发表文章。

TheChineseJournalofInternationalPolitics杂志目前是中国大陆高校主办的唯一一家政治学类SSCI杂志,主要集中关注国际关系理论以及中国崛起,目前影响因子为1.5,位居国际关系类SSCI杂志的第14名,影响因子高于任何一家地区研究类杂志。

 

影响力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在学术上具有四方面的特点。

1、以定量分析国际关系为主,在科学研究方法及定量分析方面具有成体系的教学课程和研究项目。

2、具有从科学技术角度研究国际安全战略的特点,在军控与裁军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均与国际接轨。

3、国际化程度高,部分教师为外藉人士,半数研究生为外国留学生。

4、具有理论研究与政策相结合的特点,与政府职能部门保持工作联系,许多教师都具有在政府部门从事政策研究的经验。

国关院组织多种多样学术活动,每年举办名种论坛、研讨会和讲座上百次。

连续举办了五届“世界和平论坛”,九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年会”,2016年达到1000多人,十四期“清华国际安全论坛”,四届“青年国际关系学者理论研讨会”,十四届国际关系研究方法暑期班,九届军控研讨班。

“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年会”影响力的扩大以及“国际关系研究方法暑期班”的推广,使得全国新一代的国际关系专业青年学者、研究生,在学术理念上一般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清华国关院的影响。

 

 

学生培养

清华大学国关系课程设置参照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体系,部分课程用英文授课,体现了国际化和学科的前沿性。

其中,《国际关系分析》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80%的课程在学校教学评估中为优秀。

本系出版了《国际关系分析》、《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等有影响的教材和教学用书。

其中,《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是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和教育部研究生教学推荐用书。

在教育理念方面,国关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国关系的博士生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硕士生教育侧重专业应用能力,本科生教育突出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

国际关系学系博士毕业生基本都在研究型大学或科研单位工作,质量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为政府职能部门、新闻机构及相关经济单位等与外事相关的工作,部分优秀硕士毕业生到国际著名大学继续深造。

国关系与国内外学术及外事机构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聘请多位国家有关部委的主要负责人和国内外著名学者为本系兼职教授。

  

 

外交学院

历史

外交学院是以服务中国外交事业为宗旨,培养一流外交外事人才的小规模、高层次、特色鲜明的外交部唯一直属高校。

在周恩来总理倡议下,1955年经党中央、毛主席批准成立。

周总理为学院亲笔题写校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陈毅元帅担任外交学院首任院长。

学院自创办以来一直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

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钱其琛副总理、唐家璇国务委员、戴秉国国务委员、杨洁篪国务委员及历任外交部长曾多次来学院视察和指导工作。

2012年9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为学院亲笔题写了“中国外交官的摇篮”。

2012年9月外交学院沙河校区建设如期完工并投入使用。

  

规模

外交学院采取“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制,设立了外交与外事管理系、英语系、外语系、国际法系、国际经济学院、基础教学部、研究生部、国际关系研究所、国际教育学院等9大教学单位。

外交学院是全国首先设立外交学本科专业的高校,现拥有国际关系、外交学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政治学(一级学科)和英语语言文学两个北京市重点学科。

拥有博士后流动站一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一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

两个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和中国国际法学会设在该院。

  

成果

外交学院教师每年在国内外一流杂志上发表大量高水平论文。

其中,《外交评论》双月刊是学校学刊,是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会刊,也是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15年,《外交评论》与中国知网(CNKI)合作推出英文数字版。

《外交评论》恪守学术规范,严格实行同行评议制度,来稿唯以思想内容和学术质量为取舍标准。

  

影响力

外交学院同国外院校的校际交流不断扩大,目前同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79所大学或机构建立了友好关系,并每年选派部分优秀本科生及研究生到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挪威、荷兰、瑞士等国家的大学进行交流学习。

外交学院为国家培养了两万余名优秀的毕业生,其中近500人担任驻外大使,为新中国外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世界上凡是有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就有外交学院的毕业生。

  

学生培养

外交学院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周恩来总理向外交人员提出的“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十六字方针作为校训。

以钱其琛同志提出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面向实际”为办学方针,把培养高层次外交外事人才作为办学目标。

不断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改革办学模式和办学体制,拓宽专业方向,更新教学内容,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升。

 外交学院秉承外交特色鲜明,外语优势突出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爱祖国、知世界,通专业、精外语,高素质、复合型"的优秀外交外事人才。

学院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刻苦严谨的学风,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

在教学上,既重视基础理论课教学,又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既重视外语水平的提高,又重视外交业务和经济、法律等基本知识的掌握。

2014年,外交部、教育部共建外交学院签约仪式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两部将建立协调机制。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国际关系系

历史

1923年南开大学成立政治学系,一度取消,1984年重建。

经过二十年的艰苦创业,南开的政治学学科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涌现了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学者,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好评。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国际关系系于2003年6月正式建立,由原属政治学系的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和外交学三个教研室组成。

 

规模

至2015年10月,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有教师干部120人,其中教师99人,其中有教授33人、副教授45人。

国际关系系现有教师13名:

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4人、副教授3人、讲师6人。

该系师资队伍精干,年龄结构和研究领域分布合理,全部教师均在国内外知名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大部分教师曾赴海外进行访问、学习、进修和参加国际会议,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种学术交流活动。

此外,李肇星、王缉思等著名专家学者为本系兼职教授,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韩国前任总统金大中为本系礼聘名誉教授,已故的著名国际关系理论大师沃尔兹也曾经担任名誉教授。

国际关系系的国际关系理论与研究方法、全球治理与一体化研究、欧盟研究、美国对外政策、中美关系等研究领域,在学术界有着比较鲜明的特色和较大的影响力。

本系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研究课题,取得了一批具有标志性和重要影响的优秀学术研究成果。

本系重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和政策分析,致力于拓展区域研究,在巩固原有的美国研究、欧洲研究等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努力推进对东南亚、南亚、中亚、中东、非洲和拉美等地区的研究,并不断加强战略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研究,以求进一步完善本专业的学科布局与学科建设。

 

 

成果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国际关系系的教师每年发表大量高质量的中英文学术论文,教师年均每人发文量,在全国的国际关系学院中位居前列。

国际关系系教师发表的论文,理论功底深厚,科学方法论优势明显,论证扎实有力,很多涉及到国际关系理论的论文已经成为其他高校教学时的必读文献,被引用率很高。

此外,该系本科生、研究生的在科研方面的表现也非常突出,很多学生在本科、硕士阶段已经能够单独或者与教师合作在国内权威的杂志上发表论文。

南开国际关系系学生的科研水平受到了其他学校的承认,尽管系的规模不大,但历史上培养优秀科研者的数量很多,学术氛围非常好。

很多从本系毕业的学生,后来经过学术深造,在知名学府担任教师,如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甚至有不止一位校友现在在美国知名高校任教。

 

 

影响力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注重对外学术交流,现已同美国、日本、韩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和香港、台湾地区的多所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多次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

学院教师普遍具有广泛的国际学术联系,常年保有10%以上的教师在国(境)外工作、学习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学生培养 

南开大学自1919年建校之日起,就本着“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办学思想,十分重视作为培养治国人才的政法、管理学科的建设,并顺应当时世界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强调政治、经济、法律等学科间密切结合,形成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质量优先、学术精良的好传统。

面向21世纪,学院的办院指导思想是:

秉承“允公允能”校训,弘扬“为人民服务”精神,追求素质全面发展,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目前,国际关系系招收国际政治专业的本科生,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和外交学三个专业的硕士生和国际关系专业的博士生。

本系在教学上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理论经典的研读以及研究前沿的追踪。

2010年6月以来,本系学生自主创办的《新视界》杂志成为国际关系系学生学术兴趣培养和学习能力锻炼的重要平台。

国际关系系还向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输送优秀毕业生,他们其中不少人在进一步深造后成为了国内外教学或研究机构中十分活跃的骨干力量。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历史学院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美文化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的特点是,全校的国际关系专业教师、学生分布在四个单位:

政府管理学院、历史学院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美文化研究中心。

政府管理学院是南京大学培养国际关系专业学生的主要部门之一。

其渊源可以追溯到1921年成立的国立东南大学、中央大学政治学系和1924年成立的私立金陵大学政治学系,至今已有90余年历史。

1986年,南京大学重建政治学系,2009年更名为政府管理学院。

学院目前正在筹建外交与国际事务系,国际政治是该院四大专业之一。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在国际关系理论方面优势明显,尤其在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学方面有突出成果。

年轻学者在国际冲突、社会科学实证方法(尤其是定量方法)、全球治理方面发表了很多高水平优秀论文。

南京大学目前正在筹建历史学院,下设国际关系研究院。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前身溯源于1902年建立的三江师范学堂国史科,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

历史学系下设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点、博士点。

1995年本系被确定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文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目前刚刚成立国际关系研究院,已经开始招收研究生。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正准备在近年内将更名为历史学院。

三个系及其相关学科均独立招生。

五年后的历史学院,师资力量将有明显改观,学生人数也将有较大幅度增加。

历史学系曾多次举办欧洲问题研究等大型国际学术讨论会。

历史系毕业生就业面较宽,在国家外交部、安全部、新闻机构、高校研究所、部队等单位,都可看到历史学系学生的身影。

 

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是国家认定的首批14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

中心成立于2012年7月,由南京大学牵头,外交部、海南省、国家海洋局三个政府部门支持,联合中国南海研究院、海军指挥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共同组建。

中心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全面推动南海问题综合研究,服务国家南海战略决策。

中心南海问题话语权建设、南海预警及应急响应研究、南海战略决策支持、南海高端人才培养五大工程,全力打造集学术创新体、高端智库、人才培养基地、国际交流对话四大功能与目标于一身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简称中美中心)是由中国和美国的两所著名大学——南京大学和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共同创办的教学与研究机构。

它于1986年开始招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最早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长期项目。

开办20年后,即2006年,中美中心又在证书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了硕士学位项目。

今天,中美中心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跨国教学与研究机构。

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中美中心都被看做是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典范。

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旨在培养从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