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基本规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1387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基本规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基本规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基本规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基本规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基本规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基本规律.docx

《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基本规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基本规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基本规律.docx

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2.“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5.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6.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常说的“德育”是同义词。

7.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8.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9.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0.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1.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

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

(2)历史性(3)继承性(4)阶级性(5)长期性(6)相对独立性(7)生产性(8)民族性

12.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3.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

(1)主体性——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具体实施者;

(2)目的性——教育者所从事的是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3)社会性——现代学校的教育者是社会要求的体现者。

14.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

15.教育的诸多矛盾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矛盾才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16.教育功能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7.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本体功能,社会发展功能是派生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18.教育起源:

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19.神话起源说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0.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

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生物起源说的提出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21.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心理起源说把人类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混同于无意识的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抹杀了教育的目的性,因而也是不科学的。

22.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原始形态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

23.原始社会的教育这时的教育实际上是一些简单的教育活动,教育还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形式。

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无阶级性。

(3)教育具有原始性。

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24.古代社会的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25.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使教育从社会活动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

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

(1)学校教育成为奴隶主阶级手中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3)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4)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

26.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较之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在类型上逐渐扩大,在类型上逐渐增多,在内容上也日益丰富,并且具有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型。

但是,基本上也是与生产劳动脱离的。

27.古代东西方的教育虽然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许多差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28.学校产生的条件:

(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的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创造和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的教育内容(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29.一般认为,在夏朝的时候,我国就出现了学校。

有文字记载同时又有考古出土的实物证实的学校出现在商朝。

文献记载中关于商代学校的名称有“大学”、“小学”、“痒”、“序”。

大学、小学之分,表明商代已经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在教育上的要求,划分了不同的教育阶段。

30.西周的教育

周王朝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其显着特征是“学在官府”,又称为“学术官守”。

学校教育制度已发展得比较完备,有了“国学”、“乡学”之分。

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31.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兴起,使教育的对象由贵族扩大到平民。

稷下学宫是养士的一个缩影,虽然由齐国提供教学活动的经费,但它基本上是私学,是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特点是学术自由。

32.两汉时期的教育

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经董仲舒建议,汉武帝设立太学,是当时最高教育机构。

汉代地方官学通常称为郡国学或者郡县学,其发展起始于景帝末年、武帝初年的“文翁兴学”。

33.隋唐时期的教育

采取科举制唐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相当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六学二馆组成了中央官学的主干。

六学: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

崇文馆、弘文馆

34.宋代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是四书五经。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35.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举的固定格式。

36.古代印度的教育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分为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

僧侣是唯一的教师,教育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砖研经义。

37.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

“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38.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着名的教育体系。

古代雅典在媳妇那个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古代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39.古罗马教育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

拉丁修辞学校招收16-18岁文法学校的毕业生,主要目的是培养雄辩家。

40.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两种着名的封建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欧洲封建社会的僧侣教育和骑士教育都脱离生产劳动,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服务。

41.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提倡的新的文化和世界观被称为“人文主义”。

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尼德兰的埃拉斯莫斯(伊拉斯谟)、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等。

42.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和贵族性。

43.近代社会的教育

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有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德国1763年作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3)教育的世俗化。

教育从宗教中分离出来。

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宗教、政党不得干预学校教育。

(4)教育的法制化。

44.现代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教育。

45.现代教育呈现出一些全新的特征:

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

(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

(3)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即教育要为所有的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教育权利,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

概言之,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5)教育的多元化

(6)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7)教育全球化

(8)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

(9)教育具有科学性。

第二节教育学概述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2.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3.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包括教育内部诸要素、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的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4.教育学的研究价值:

(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5.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5)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教育学总结教育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因而对教育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此外,学习教育学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6.教育学的发展,答题可以分为萌芽、独立心态、多元化、现代化四个阶段。

7.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8.在孔子整个教育中,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

9.孔子的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10.孔子的教育思想:

(1)有教无类

(2)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宋代朱熹这样解释: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法。

谓达其辞。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的“助产术”早几十年。

(3)因材施教

(4)学、思、行相结合。

(5)温故知新。

11.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持“性善论”这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

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11.荀子的教育思想

荀子提出“性恶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就是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

荀子设定了教育目标的基本层次和理想层次。

基本层次是培养“贤能之士”,理想层次是培养“圣人”。

荀子将人才分为四个等级,即俗人、俗儒、雅儒、大儒,教育应当以培养大儒为理想目标。

荀子认为完整的学习过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行动的过程,即闻——见——知——行。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

荀子是最强调尊师的。

12.墨家的教育思想

墨翟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他提出了“人性素丝说”

墨家教育内容的特色和价值体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它们突破了儒家六艺教育的范畴,堪称一大创造。

墨翟认为,人的知识来源可分为三个方面,即“亲知”“闻知”“说知”。

必须重视“说知”,即依靠类推和明故的方法来获得知识。

13.《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着,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

14.苏格拉底以其雄辩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着名。

这种问答法分为三步:

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称为定义,第三步称为助产术。

15.柏拉图代表作《理想国》国家主义教育思想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伴随着近代欧美民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在19世纪达到高潮。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代表作《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成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源泉。

16.昆体良是罗马教学法大师,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或《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最早的教育着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着。

值得注意的是,昆体良已经对班级授课进行了一些阐述,这是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17.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18.夸美纽斯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着作。

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

班级授课制

夸美纽斯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教学原则。

19.卢梭是坚定的“性善论”者。

他认为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这是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

代表作《爱弥儿》

20.康德是唯心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同时也是18世纪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倡导者和践行者。

“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作为哲学家,康德先后四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有影响的学者之一。

年德国教育家特拉普就任哈勒大学教育学教授,他是德国也是世界上的第一位教育学教授。

22.斐斯泰洛齐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

在西方教育史上,他是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要素教育论是他教学理论体系的重心

被誉为“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

他虽然不是第一个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人,却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这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23.洛克“白板说”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绅士教育论”代表作《教育漫话》

24.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他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同时,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着作。

25.赫尔巴特的观点

(1)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

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2)教育目的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3)教育性教学原则

在西方教学史上,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教育性教学”是指没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4)教学四阶段论

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

赫尔巴特的教学四阶段论,后来被他的学生席勒发展为五阶段,即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

赫尔巴特“旧三中心论”:

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赫尔巴特被看作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26.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提出了“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1)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2)杜威还提出“学校即社会”

(3)杜威从“教育即生活”中引出他的“教育无目的论”

(4)杜威提出“从做中学”

“从做中学”是杜威提出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经验的方法、思维的方法和探究的方法。

这种探究的五个步骤即思维五步说或五步探究教学法。

杜威的教育学说提出以后,西方教育学便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

27.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

(1)生活即教育

(2)社会即学校

(3)教学做合一

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主要的教育学流派有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和批判教育学。

(1)实验教育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法国的比纳、美国的霍尔和桑代克

代表着作主要有《实验教育学》和《实验教育学纲要》

(2)文化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是19世纪末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

(3)实用主义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

潮。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社会主义教育学)

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着作。

1939年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

2.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3.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办法

5.在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其制约,另一方面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政治、经济和文化

6.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6)批判教育学

批判教育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是当代西方教育理论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

29.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

布鲁纳、赞科夫、瓦根因舍

30.赞科夫“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31.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结构教学论”;倡导“发现法”

32.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33德国教育家瓦根因舍创立了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34.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阐述了他的和谐教育思想,他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在阶级社会中,“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体制

(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途径。

(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3.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

(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5.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具体体现在:

(1)教育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

(3)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一个简单劳动力训练成一个复杂劳动力,把一个体力劳动者培养成一个脑力劳动者

(4)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全面发展,提高劳动转换能力,摆脱现代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

6.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具体表现在:

(1)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教育也担负着发展科学、再生产科学的任务,这在高校表现得尤为明显。

世纪60年代,美国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倡导该理论的学者尤其重视教育投资的作用,认为教育不仅是一种消费活动,也是一种投资活动。

8.美国1929-1957年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3%

9.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10.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的科技功能)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11.从广义上说,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教育又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因为教育既是文化的构成体,又是文化的传递、深化与提升的手段。

这就是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

12.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13.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14.最早提出“学校文化”这一概念的是美国的华勒

15.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

16.学习文化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构成。

观念文化又叫精神文化,可分解为四种成为,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观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学校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

规范文化又叫制度文化,规范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即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

物质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

物质文化是学校教育教学及其管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17.学校文化的特征: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18.所谓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成员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用和行为准则。

19.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组织与制度文化

20.校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