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1092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docx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docx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

25、矛和盾的集合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

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老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阅读有关发明家的发明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课件播放故事:

《自相矛盾》。

2、播放文中的插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图,图上发明家手持矛和盾,正在与朋友比赛,从图上看,你知道哪个是矛?

哪个是盾?

说说“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范写“矛”与“盾”)

矛进攻

盾自卫

3、学生相互提醒:

“矛”不要少一撇写成“予”字,这一撇就像锋利的矛,少了“矛”就无法进攻了,“盾”的外侧是两笔,第二笔是竖撇。

4、师:

如果我们把矛和盾的这两种相对峙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5、板书课题:

矛和盾的集合。

齐读课题。

师:

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呢?

根据学生反馈板书问题要点。

如:

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

怎么集合的?

结果怎么样?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师:

矛和盾这两种兵器怎么集合?

集合结果会怎样?

请同学们仔细读读故事吧。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小组交流

(1)互相提醒容易读错认错的字词。

(2)想办法记一记要求会写的生字。

(3)组长安排组员分段朗读,读通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4)播放媒体资源课件中的范读动画,纠正发音。

(5)师:

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能自行解决黑板上的哪些问题,先在小组里讨论,还不懂的留着全班讨论。

学生默读课文,小组讨论问题。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师:

同学们,通过预习课文,你能自行解决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解决一个,擦去黑板上的有关问题。

2、课件出示词语:

先由学生领读到抢读到忆读竞赛,重点纠正要强调读音的生字是“戳、履”,熟读的新词有:

集合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

战场长处首次胜利者合二为一大显神威

乱作一团庞然大物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3、运用练习

(1)选用上面合适的四字词语填空。

a.中国乒乓球的国手们在奥运会上()。

对方队员面对强有力的进攻,虽然(),但最终(),败下阵来。

b.当猎狗这个()出现在受伤的小鸟面前是,小鸟吓坏了。

(2)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说句子。

四、指导书写,完成作业

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

1、认读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按结构归为一类读,可以选后鼻音或前鼻音的字读,也可以组词读。

2、本课生字以左右结构的字占主要比例,因此要重点写好左右结构的字:

持、般、攻、炮、坦、战、神;难点落在“集”上,右上四横,上部要写得紧凑。

3、练习写字,教师巡视。

及时评议,注意写字姿势。

五、课外延伸,阅读资料

坦克:

又名战车。

具有强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力和坚强的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

乘坐3~4人,分别担负指挥、射击、驾驶等任务。

1916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最早使用坦克参加战役。

其实,坦克是一名战地随军记者发明的。

六、作业

1、我会写

máobāndùn

(1)敌人的()如雨点()向他的()刺来。

Chíshén

(2)她手()()奇的七色花向我走来。

tǎnzhàngōngtuì

(3)我方的()克冲上()场向敌军发动进(),很快打()了敌人的进攻。

2、搜集发明家发明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听写句子,引入文本

1、师:

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词,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掌握的怎么样?

听写句子: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2、反馈:

打开书本,校对、订正。

二、讨论交流,感悟课文

1、出示听写的句子: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师:

请同学们把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这句话中的反义词,圈出能解释课题中“集合”的一个词。

学生读句子,回答。

提示:

自卫——进攻;盾——矛;合二为一。

2、师:

把“矛”和“盾”这样一对矛盾的事物合二为一,怎么集合呢?

有什么好处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2~4自然段,读完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反馈

(1)怎么集合?

指名回答。

提示:

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具体做法是:

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师出示坦克的图片,简单介绍。

(2)这样的集合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回答。

提示:

“矛”和“盾”的集合实际上是自卫和进攻的集合,既能很好的自卫,又能更好的进攻,这可是“大显神威”。

3、指导学生理解“大显神威”的含义,读第5自然段,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明。

学生读课文、回答。

提示:

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

你能把大显神威的感觉读出来吗?

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引导学生在读中领会“首次、吓得哇哇直叫、乱作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

小朋友,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学生回答,如:

“神舟”五号太空飞船、海洋馆的大神龟、我国奥运健儿……

4、师:

发明家从“矛”和“盾”中得到启示,把“矛”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

从这个故事中,你是不是也悟出点什么呢?

引导学生初步领悟道理: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三、畅谈感受,揭示道理

1、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师:

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这句话,想一想从中可以受到什么启发呢?

你想到哪些人,哪些事物?

教师可适当提示:

充气雨衣、地下多功能车库、双层公交车、节能型马桶、钻井工人的帽子、带橡皮头的铅笔、一个优秀的人……

3、师:

请大家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的事物还有哪些你觉得使用起来不太方便,可以怎样改进,使之更有利于人们的生活呢?

学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

教师鼓励有创意的想法。

4、小结

师:

同学们,社会在迅速的发展,人类时时刻刻在创造,在创造中发明,也许正在勤奋学习的你就是将来的创造者呢!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抄写句子: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记下自己或身边的人留心周围事物、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事例。

设计意图:

作业内容的开放,实际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能从课本中寻找答案,还会在生活中有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矛——进攻——枪口或炮口

矛和盾的集合集合——坦克

盾——防守——铁屋子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6《科利亚的木匣》

教学要求

1.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获得启示,培养多动脑筋,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2.根据思考、练习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

2.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

教学方法:

讲读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教师: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小事,往往有些小事能给人以启示。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就是围绕着一个小木匣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平凡的而又给我们启发的小故事。

1.教师板书课题,问:

谁的木匣?

2.学生读课题。

二、学生读预习,按预习要求,自学生字

1.学生读预习部分。

2.学生划出这部分的要求。

①自学生字词。

②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③哪些自然段讲的是相同或相近的意思?

3.自学生字。

本课生字只有5个,请同学们自己按拼音读一读,找出你认为最不好读的字音。

这5个生字分别属于哪种结构的字?

填下列表格。

4.读课后“读读写写”的词。

三、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想:

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暂不回答)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②思考上面的问题。

学生读后回答:

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过了4年,科利亚又重新把埋下的木匣挖了出来,他从中受到了启示。

五、教师带学生读课文练习2,明确分段依据

(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将课文分成三段。

)教师板书。

六、学生默读,划分段落

1.首先标出自然段。

2.读每个自然段,明确每段的意思。

3.复习学过的分段方法。

读自然段,明意思。

意相近,并一起。

意相异,就独立。

4.按照“意相近,并一起;意相异,就独立”的方法将课文正确划分三段。

第一段(1~3):

讲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段(4~12):

讲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段(13):

讲科利亚从中悟出的道理。

5.教师问:

为什么科利亚要埋木匣,又干嘛把它挖出来,从这件小事中,他又悟出什么道理了?

我们先来看看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

他又是怎样埋的?

七、学习课文第一段

1.教师让学生想一想:

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

在这一段的什么地方写着呢?

(第3自然段)学生读第3自然段。

(1)为了躲避战争灾难,东西多,不能都带走。

教师给学生简单介绍课文中的战争——前苏联卫国战争。

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前后差不多4年。

这是场正义的战争。

(2)受到了妈妈的启示。

学生读这段的最后两句话。

问:

“妈妈是怎么做的?

(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进地里)科利亚是怎么做的?

(量了十步,埋下自己的木匣)妈妈走了三十步,而科利亚为什么只走了十步?

(因为他只会数到十,所以就量了十步。

)科利亚看妈妈这样做,他也学会了,照着妈妈的样子做了,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他是个善于模仿别人,自己肯动脑筋的孩子,同时他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学生概括说说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教师问:

他是怎么埋的?

木匣里都有什么呢?

(1)学生读1~2自然段。

(2)学生回答:

他先挖坑,再把木匣放进坑里,然后盖上土,最后撒上细沙。

教师问:

什么叫刚学数数?

只会数到十又说明什么?

(说明科利亚埋木匣时年龄很小。

(3)木匣里都有什么?

(学生读)

(4)“盖上土,撒细沙”看出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做事认真仔细,想得很周到。

八、学生有语气地读这段,而后回答:

科利亚和妈妈在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九、布置作业

写生字新词;预习第2、3段。

第二课时

一、继续讲读

教师说:

妈妈和科利亚在临走时,分别把箱子和木匣埋在地里。

那事隔四年,当法西斯被赶走后,他们又挖起自己的东西来,他们挖到了吗?

(挖到了)谁先挖到的?

(妈妈)科利亚开始没挖到,后来为什么挖到了呢?

妈妈为什么能很快地挖着呢?

学生读第二大段。

1.请一个学生读第二段,其他同学思考:

他的妈妈是怎样找到箱子的?

挖到后,她说了什么?

2.读妈妈说的话,体会其意思。

3.“如果……就”是一组关联词语,表示的是假设关系,前者假设的情况,后者是假设情况的结果。

前后要一致。

教师举例,学生仿教师造句。

(如果明天下雨,运动会就改期举行。

4.科利亚开始为什么没找到,后来又为什么挖着了呢?

“没找到……仍然没找到”中“仍然”一词是什么意思?

(还是、照旧)

学生用“仍然”造句。

教师问:

“当科利亚没找到自己喜爱的木匣时,伙伴们朝他笑,他说什么了?

读他说的话。

“这里面一定有原因”这句话说明什么?

(说明科利亚爱动脑筋,现在他已经发现问题了,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教师问:

“科利亚只发现问题就完了吗?

(不是)他还在找问题的原因。

在他找问题的原因时,作者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请同学们用‘△’标出。

”(丢、坐、摸、想)从这几个动词中看出什么?

(科利亚遇事多思考、动脑筋。

教师:

科利亚是怎样挖着的?

(量了五步,找到了木匣。

)“果然”一词什么意思?

(结果与预想的相一致,在意料之中。

学生用“果然”造句。

教师:

科利亚埋木匣时走了十步,挖木匣时只走了五步,这是为什么?

学生读科利亚的话。

思考:

从这儿我们知道科利亚怎样?

(善于动脑筋,善于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5.学生读第二段,概括回答:

科利亚为什么后来找到了自己埋下的木匣子?

6.科利亚从这件小事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学生读最后一段,理解他的这番话。

教师总结:

事物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

世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

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动脑筋勤思考。

二、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

1.看板书总结内容。

2.总结分段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27《陶罐和铁罐》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谦虚、神气、恼怒、相提并论、理会、荒凉、惊讶、光洁、朴素、价值、兴奋“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4.抄写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1.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2.理解课文讲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讲的道理。

教学方法:

合作教学法

教学准备:

课件;陶罐和铁罐的实物。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谦虚、神气、恼怒、相提并论、理会、荒凉、惊讶、光洁、朴素、价值、兴奋“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教学流程

一、形象揭题,了解特点。

1.出示陶罐和铁罐的实物,让学生看一看,还可以摸一摸。

2.学生说说陶罐的质地、特点,进行简单比较。

3.板书课题,指名学生齐读,学习生字“陶”的音、形、义。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了解课文大意。

1.课件出示学生自读要求:

(1)圈一圈:

圈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一画:

用“_____”和“~~~~~”分别标记出陶罐和铁罐说的话,同桌可以分角色读一读。

(3)想一想:

把生字词语放到有关的句子中读一读,想一想它的意思。

(4)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比比谁知道的多。

2.学生按上述要求自读课文。

读后交流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3.激励学生积极读书,展示自己的朗读。

请2位同学分别读课文1---9自然段和10---17自然段。

其它同学做评委,听后评议。

4.教师相机小结。

三、品读课文,体验情感。

1.课件显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引导理解。

教师操作课件,将这一段中的“骄傲”、“奚落”2个词语点红。

2.课件显示铁罐傲慢无礼的样子,教师点拨理解。

(1)通过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找反义词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骄傲”、“奚落”、“懦弱”、“轻蔑”、“恼怒”。

(2)铁罐为什么要奚落陶罐呢?

请你把铁罐的话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体会。

(3)课件展示铁罐的话,学生表演朗读。

注意学着铁罐的动作、神态读出“奚落”的语气。

3.教师启发学生理解陶罐的表现:

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是怎样的呢?

(1)课件显示陶罐笑眯眯的样子。

(2)把陶罐的话连起来读读,体会体会。

(3)通过找近义词、找反义词、联系上下文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谦虚”、“争辩”。

(4)指导学生读好多音字:

和睦相处

(5)课件展示陶罐的话,同座互相配合读一读,看能不能学着陶罐的神态、动作读出它的谦虚克制。

4.课件展示对话。

请3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1-9自然段,读后评议。

评议后,同座再练分角色朗读。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课文1-9自然段里要求会写的生字,开火车认读出课文中的词语。

2.课件出示生字,让学生观察并分组,说出分组的依据。

3.引导分组观察:

“陶、谦、嘴、恼、吵”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的字。

“怒、感”都是上下结构,上长下短的字;“虚”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第三笔。

4.学生提出需要教师指导书写的字。

教师范写学生提出的字。

5.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进行辅导。

6.展示学生书写的字,互相评议。

五、实践作业

1.和同学们合作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2.课外读文:

《骆驼和羊》,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陶罐、铁罐不同的结局,、理解课文讲的道理。

交流本文的读书感受。

2.练习写字,抄写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积累词语。

3.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组织教学

1.课件展示要求会认的10个生字和1-9自然段要求会写的字,指名学生认读。

2.分角色朗读课文1-9自然段。

3.教师小结过渡:

傲慢无理的铁罐和谦虚克制的陶罐有什么样的结局呢?

我们来继续学习本文的10-17自然段。

二、师生合作学习课文第10-17自然段。

1.课件显示第10自然段,点红“流逝”,学生利用近义词来理解。

教师引导生联系课文句子来理解“时间在流逝”。

2.许多年过去以后,陶罐和铁罐怎么样了呢?

学生默读课文后同交流。

3.课件出示对比表格。

陶罐被人挖掘,光洁、朴素、美观很有价值

铁罐连影子也没见到

4.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铁罐为什么连影子也不见了。

三、交流感受,明白道理

1.教师启发:

从陶罐和铁罐的不同的表现以及最后不同的结局,你得到什么启发?

2.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

3.口语交际:

我想对陶罐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铁罐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生选择一个口语交际题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请各组小组长组织。

(2)全班交流。

4.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故事,想到了哪些我们读过的课文或生活中的事情。

【在学生交流感受时,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口语交际这一环节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陶罐和铁罐之间的一个小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类似的课文有很多:

《两只小狮子》、《小白兔和小灰兔》……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课文吗?

【在举例中,学生获得了对本文写作方法更真切的认识,为以后的运用打下基础。

五、练习写字,抄写词语

1.认读课文10-17自然段里出现的生字。

(课件出示)

2.交流记忆这些生字字形的的方法,教师小结:

可以利用形声字的特点来记,可以利用熟字来记。

3.练习用这些生字并分组,说出分组的依据。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4.学生写字,写完与范字对照,同桌比较检查,学会自我纠正。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5.投影仪展示学生写的字,互相评议。

6.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三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识字能力和观察字间架结构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分析所获得的东西,比教师直接告诉要记得牢。

每次都这样训练,学生自学生字的本领会一天天增强。

五、拓展练习,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中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还可以抄写课文中其它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

2.用你喜欢的词语写几句人物的对话,(可以写一写回家后与爸爸妈妈有趣的对话)注意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

板书设计

27、陶罐和铁罐

铁罐优点:

坚固无影无踪

缺点:

看不到自己的短处

陶罐缺点:

易碎安然无恙

优点:

宽容能正视自己的缺点

28*狮子和鹿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而奋力脱险的故事。

平时,鹿非常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看细长的腿。

当凶猛的狮子向它扑来的时候,鹿的四条有力的长腿帮它从狮口脱险;而美丽的双角被树枝挂住,险些丧了性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物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还告诉我们,不要光图美丽的外表,更要讲实用;美和实用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都有存在的价值。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先写鹿在池塘边欣赏自己的两束美丽的角,抱怨自己细长的腿,接着写狮子扑来,细长的腿帮它脱离险境,而美丽的角差点让它送了命。

全文情节紧凑,前后对比鲜明突出,语言丰富优美,在生动的故事中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理解指导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是课文学习的重点;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是课文学习的难点。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要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内容,懂得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二是通过自读自悟,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在反复朗读中感悟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

教学难点:

体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方法:

自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动物朋友,瞧,它来了(课件出示:

小鹿)

2、谁来夸夸它。

3、师:

多美的小鹿呀,我们来看看小鹿是怎样评价自己的吧?

出示:

“啊!

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生齐读)师板书:

角精美别致

4、师:

可小鹿对自己的腿不太满意——

出示:

“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生齐读)师板书:

腿太细难看

5、师:

当经过一件事后,小鹿对他的角和腿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

出示:

“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齐读,师板:

差点送命狮口逃生

6、师:

究竟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让小鹿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狮子和鹿》的故事。

板书课题《狮子和鹿》,齐读。

二、整体感知

1、赶紧打开书,认真地读吧。

出示要求:

2、自由读课文,在拼音的帮助下把课文读正确。

3、读完后想想,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小鹿改变了看法?

4、检查词语,出示

欣赏匀称精美别致

抱怨难看撒开挣脱狮口逃生

5、反馈: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小鹿改变了看法?

①谁能选用老师黑板上的词语说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②出示提示,指导说——生再自由说说

丛林中,一只漂亮的鹿对着池水欣赏自己______的身段和_______的鹿角,抱怨______的腿。

而当凶猛的狮子扑来时,却是鹿那_____救了他的命。

③师:

这只鹿啊,觉得很美丽的是——(自己的角),它可喜欢了,认为难看的是——(自己的腿)。

读读课文的2、3、4自然段,找一找,你从哪儿看出鹿喜欢自己的角而不喜欢腿?

三、细读故事,知鹿。

根据学生反馈,品读重点句。

1、抓“欣赏”,感受鹿角的美丽。

出示:

他不着急离开了,对着池水欣赏自己的美丽:

“啊!

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A、指名读。

B、他把自己的角比作什么?

(珊瑚)

C、扣“啊”,读出小鹿的赞美。

(感受不同,读法也不一样。

D、指导朗读。

师:

小鹿,当你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