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理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0511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理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理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理试题 解析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理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理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大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理)试题

一、选择题

1.人体成熟红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

A.细胞内液B.血浆C.淋巴D.组织液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是人体内细胞来源生存的液体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不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可能不同,大多数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解:

人体成熟红细胞存在于血浆中,与血浆直接进行物质交换,因此人体成熟红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

故选:

B.

考点:

内环境的组成.

2.人体在安静状态下,身体产热的主要的部位和产热方式分别是

A.骨骼肌,有氧呼吸B.骨骼肌,无氧呼吸

C.内脏器官,有氧呼吸D.内脏器官,无氧呼吸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人的体温调节,要求考生理解人体的体温调节过程,知道人体产热的主要部位和产热方式。

人体安静安静状态下身体产热的主要的部位是内脏器官,运动状态下身体产热的主要的部位是骨骼肌;不管是安静状态还是运动状态,机体产热的主要方式都是有氧呼吸,综上分析,C正确,ABD错误。

3.给正常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进入休克状态,要使其及时复苏可适量注射

A.甲状腺激素B.生长激素C.生理盐水D.葡萄糖液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血糖平衡调节,要求考生理解血糖的来源和去路,掌握胰岛素的功能,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胰岛素能促进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故给正常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的血糖含量明显降低而进入休克状态,要使其及时复苏可适量注射葡萄糖液,以恢复其血糖正常水平,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

4.2017年12月1日是第30个“世界艾滋病日”,活动主题是“共担防艾责任,共享健康权利,共建健康中国”。

下列行为中,不会传染艾滋病的是

A.与艾滋病患者握手和拥抱B.与静脉吸毒者共用一个针管

C.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剃须刀D.发生不安全的性行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艾滋病的知识,要求考生理解艾滋病的致病机理,明确艾滋病毒的传播途径,知道如何预防艾滋病。

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和精液等传播,艾滋病毒感染人体后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细胞免疫丧失,体液免疫明显减弱,因此与艾滋病患者握手和拥抱,不会传染艾滋病,A符合题意;与静脉吸毒者共用一个针管、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剃须刀或与艾滋病患者或携带者发生不安全的性行为等,均会传染艾滋病,BCD不符合题意。

5.在“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活动中,甲同学持有2张“糖卡”,乙同学保管“胰高血糖素卡”和“胰岛素卡”,丙同学持有4张“糖卡”。

能够代表人体内胰岛的是

A.甲同学B.乙同学

C.丙同学D.甲同学和丙同学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血糖浓度升高;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

由于乙同学保管的是“胰高血糖素卡”和“胰岛素卡”,所以能够代表人体内胰岛的是乙同学;选B。

考点:

血糖调节模型

6.如果某人听不懂别人的讲话,但却可以讲话,可能出现问题的区域是

A.W区B.S区C.H区D.V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人类言语区及其功能,要求考生明确人类的言语区及其功能,能利用这些言语区的功能判断相应区域受损后的症状。

人类的大脑皮层言语区包括W区、V区、S区和H区,其中W区损伤不能写字,A不符合题意;S区损伤不能讲话,B不符合题意;H区损伤听不懂别人的讲话,但却可以讲话,C符合题意;V区损伤不能看懂文字,D不符合题意。

7.某小组同学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在下列实验材料用具中,属于本实验需要的是

A.琼脂块B.双缩脲试剂C.放大镜D.显微镜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等实验,要求考生理解相关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把握实验材料和试剂的选择,正确使用相应仪器并熟练完成相关实验的能力。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中,需先用培养液培养酵母菌,每隔一定时间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统计计数室中的酵母菌数量,以统计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统计计数室中的酵母菌数量时,必需使用血球计数板和显微镜,所以D符合题意;琼脂块常用于作为介质探究生长素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或作为凝固剂配制固体培养基,A不符合题意;双缩脲试剂用于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B不符合题意;放大镜放大倍数明显比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小,常用于观察统计土壤小动物,C不符合题意。

8.下列各组生物中,种间关系属于竞争的是

A.玉米和杂草B.狼和羊

C.青蛙和昆虫D.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A、玉米和杂草之间争夺阳光和养料,属于竞争关系,A正确;

B、狼和羊之间属于捕食关系,B错误;

C、青蛙和昆虫属于捕食关系,C错误;

D、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豆科植物为根瘤菌提供养料,根瘤菌为豆科植物提供氮肥,D错误.

故选:

A.

9.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从黄花蒿中成功分离提取了抗疟药物青蒿素。

黄花蒿的药用意义说明了生物多样性具有

A.直接价值B.间接价值C.潜在价值D.生态价值

【答案】A

【解析】科学家屠呦呦利用组织培养技术,从愈伤组织中提取了抗疟药物青蒿素,可以用于治疗疟疾,该过程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故选A。

10.将每年的6月5日确定为“世界环境日”,旨在提醒人们要为保护环境做出努力。

下列人类活动中,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A.使用含磷洗涤剂B.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C.选用大排量汽车D.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要求考生掌握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包含的内容,知道如何进行环境保护。

使用含磷洗涤剂会增加水体中的P元素含量,容易引起水华或赤潮,不利用保护环境,A错误;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后,废弃的塑料袋在土壤中难以被降解,会引起环境污染,B错误;选用大排量汽车,排放的尾气会污染空气,C错误;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有利于保护环境,D正确。

11.某人的手被图钉扎到,随即产生了缩手反射,反射弧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效应器是肌肉

B.该反射弧包含三个神经元

C.刺激M点后肌肉收缩,属于反射活动

D.刺激感受器后,将在脊髓处产生感觉

【答案】B

【解析】本题结合图形考查缩手反射,要求考生掌握反射弧的组成,知道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判断出图中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组成及兴奋传导过程。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分析图形可知,图中的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是效应器,A错误;该反射弧包含三个神经元,形成两个突触,这三个神经元的细胞体分别位于脊神经节、脊髓灰质后角、脊髓灰质前角,B正确;图中M点位于传入神经上,刺激M点后肌肉收缩,感受器没有参与,因此不属于反射活动,C错误;刺激感受器后,将在大脑皮层产生感觉,D错误。

【点睛】方法技巧——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

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感觉(传入)神经元的细胞体位于脑和脊髓外,构成神经节,因此在传入神经上都有神经节;而中间神经元和运动(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位于脑和脊髓中,构成灰质。

(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

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结构简图为

,则兴奋传递方向为轴突末梢→胞体或树突,图示中与“

”(轴突末梢)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

”(胞体)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

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

(4)切断实验法。

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12.下列膜电位变化的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由静息状态转变为兴奋状态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D正确。

【考点定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名师点睛】学生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理解不清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13.如下图所示将灵敏电表连接到神经纤维表面,当在P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图所示实验可以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双向传导

B.电流表可以检测到的电位变化是由于Na+外流引起的

C.P点处的K+浓度膜外高于膜内

D.电表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求考生理解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的形成原因,能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指针的偏转方向,经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和结论。

当在P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时,P点Na离子内流形成动作电位,与邻近区域形成局部电流,此时P点处的K+浓度膜内高于膜外,C错误;当兴奋传到灵敏电表的左侧电极时,左侧电极处形成动作电位(内正外负),此时右侧电极仍处于静息电位(外正内负),故两电极间形成电流,电流表指针向左偏转;当兴奋离开左侧电极但还没有传到右侧电极时,左右两电极指针出均处于静息状态,两电极间电位差为0,电流表指针回到中间位置;当兴奋传到右侧电极处时,右侧电极处形成动作电位(内正外负),此时左侧电极仍处于静息电位(外正内负),故两电极间形成电流,电流表指针向右偏转;当兴奋离开右侧电极处继续向右传导时,左右两电极指针出均处于静息状态,两电极间电位差为0,电流表指针回到中间位置,因此电表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正确;从上述分析可知,该实验仅能证明兴奋在该神经纤维上由左向右传导,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双向传导,A错误;根据题意,灵敏电表的指针均是连接到神经纤维表面,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电流表检测到的电位变化是两电极间的电位差引起的,既有Na+的内流也有K+的外流,B错误。

【点睛】解题方法点拨:

(1)指针偏转原理:

下面图中a点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

”,后面为该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依次通过“a→b→c→c右侧”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变化细化图:

(2)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与次数的判断:

①若电极两处同时兴奋,则电流表指针不偏转,如刺激图1中的c点。

②若电极两处先后兴奋,则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如刺激图1中的a点和图2中的b点。

③若两电极只有一处兴奋,则电流表指针发生一次偏转,如刺激图2中的c点。

14.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递质立即被分解。

某种药物可阻止该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导致

A.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B.突触前神经元持续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抑制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抑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兴奋在突触的传递,要求考生理解兴奋在突触的传递过程,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题给材料,分析、推理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根据题意,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递质立即被分解;若某种药物可阻止该递质的分解,则该神经递质可持续性地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15.关于反馈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

B.正反馈调节是维持稳态的重要调节形式

C.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被污染水体中生物的大量死亡使污染加剧属于正反馈调节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反馈调节,要求考生理解正反馈调节与负反馈调节的机理,掌握反馈调节在生命系统中的作用。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A正确;正反馈调节不能维持稳态,B错误;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被污染水体中生物的大量死亡使污染加剧属于正反馈调节,D正确。

【点睛】界定两类反馈调节——正反馈与负反馈:

(1)正反馈的实例:

排尿反射、血液凝固、分娩过程、月经周期中黄体生成素的释放。

(2)负反馈的实例:

大多数激素的调节、体温调节等。

16.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内环境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

B.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C.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D.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及其稳态,要求考生掌握人体内环境组成,知道内环境稳态的含义及其调节机制,明确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体液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外液组成人体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A错误;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B正确;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C错误;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相对恒定,D错误。

17.—般来说,当人们感到口渴时,其体内的

A.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的能力减弱

B.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强

C.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的能力减弱

D.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人体水盐平衡调节,要求考生理解人体水盐平衡调节过程,知道抗利尿激素的功能。

当人们感到口渴时,人体内环境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强,导致内环境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

18.如下图所示,用燕麦胚芽鞘做实验,可使其发生向右弯曲生长的是

A.

B.

C.

D.

【答案】B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19.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发育中的种子中合成的色氨酸,经一系列反应转变成生长素

B.生长素是对植物生长发育有着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C.在成熟的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极性运输

D.生长素理论有广泛的生产实践应用,如棉花栽培要适时打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植物生长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理解相关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发育中的种子中合成的色氨酸,经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A正确;生长素是对植物生长发育有着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B正确;在成熟的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C错误;生长素理论有广泛的生产实践应用,如棉花栽培要适时打顶,以去除顶端优势,达到增产目的,D正确。

20.目前,“全面放开二胎”的政策是根据我国人口状况所制定的一项调整性政策,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

A.调整年龄组成B.降低出生率

C.降低人口密度D.改变性别比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要求考生掌握种群的特征,知道“全面放开二胎”的政策对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我国人口逐渐走向老龄化,“全面放开二胎”的政策是根据我国人口状况所制定的一项调整性政策,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增加幼年个体数量,调整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A正确;“全面放开二胎”可升高出生率,增大人口密度,BC错误;“全面放开二胎”不会改变性别比例,D错误。

21.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

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一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为32只,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为36只,其中有标记的鼠4只。

下列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A.—年后重捕调查的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一定比此时明显降低

B.经过计算而得出的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可能会比实际的偏高

C.该草地上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144只/hm2

D.该调查方法不适用于调査一块农田中蚯蚓的种群密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要求考生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并能根据调查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能对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正确处理并能分析可能的误差来源。

根据题中数据,该害鼠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可知该害鼠种群数量=32×36

4=288只,故种群密度为288

2=144只/hm2,C正确;由于环境条件可能发生变化但变化方向不确定,因此—年后重捕调查的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不一定比此时明显降低,A错误;由于一次被捕获后,害鼠警惕性提高,再次被捕获的概率下降,因此经过计算而得出的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可能会比实际的偏高,B正确;调査一块农田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D正确。

【点睛】标志重捕法使用分析:

①须牢记估算公式:

N总=

②善于快速确认估算值与“实际值”间的误差:

由于再捕中标志者位于分母上——若初捕放归后某些原因致分母增大(如标志物影响其活动),则估算值偏小;反之,若某些原因致分母减小(如因初捕受惊吓,不易被再捕,因标志物致其更易被天敌捕食等),则估算值将偏大。

③明确标志重捕法的关键点:

a.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b.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

c.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

d.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22.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入一个岛屿,在1937〜1942年期间,这个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如下表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年份(年)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种群数量(个)

256

46

208

440

770

1380

 

A.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为1380个

B.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该种群种内竞争逐渐减弱

C.在1937〜1942年期间,该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S”型

D.该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

【答案】D

【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题中所给的数据不充足,无法判断K值,A错误;岛上的食物和空间有限,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该种群种内斗争逐渐增强,B错误;在1937-1942年期间,该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型,C错误;该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D正确。

23.下列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实例中,具有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作用的是

A.番茄只有在相对长的黑暗条件下才能萌发生长

B.雌蛾会释放出性外激素传递信息

C.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

D.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答案】C

....................................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信息传递的三种类型,根据不同的实例进行分析,且一定要注意“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作用”应该发生在不同种的生物之间。

24.塞罕坝林场位于中国河北省北部,占地9.3万公顷。

由于历史上的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

在半个多世纪时间里,三代造林人持续奋斗,让贫瘠沙地变成绿水青山。

目前,这片山林每年向北京和天津供应1.37亿立方米的清洁水,同时释放约54.5万吨氧气。

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因此而获得了2017年联合国环保署的最高荣誉一一“地球卫士奖”。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半个多世纪时间里,塞罕坝林区发生了初生演替

B.修复生态环境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投资

C.人类活动改变了塞罕坝林区自然演替的方向

D.人类活动改变了塞罕坝林区自然演替的速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演替,要求考生明确群落演替的类型并能根据题给材料做出正确的判断,知道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的塞罕坝林区保留了土壤条件,还保留了部分繁殖体,因此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由题意可知,塞罕坝林区的恢复每年向北京和天津供应1.37亿立方米的清洁水,同时释放约54.5万吨氧气,可见修复生态环境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投资,B正确;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D正确。

2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生态系统中,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称为初级消费者

B.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也可能是生产者

C.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营养结构,要求考生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两部分组成,明确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

在生态系统中,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称为次级消费者,A错误;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有可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因此也可能是生产者,B正确;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C错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分解者的存在能使生物群落中的元素返回到无机环境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D错误。

26.下图所示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⑤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A.若⑤为aKJ,则①至少为125aKJ

B.从能量关系看,③<⑤十④

C.④包含三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

D.能量流动是以物质为载体实现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要求考生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知道如何进行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明确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

食物链中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若⑤为aKJ,则①至少为a

=125aKJ,A正确;根据题意分析图形可知,①、②、③、⑤分别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的同化量,④为次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呼吸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流向三级消费者的能量,因此从能量关系看,③>⑤十④,B错误;每一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都是其上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中的一部分,所以④包含三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C正确;能量流动是以物质为载体,物质循环以能量为动力,D正确。

【点睛】解题方法点拨——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过程分析:

(1)过程图解:

(2)相关分析:

①摄入量(a)=同化量(b)+粪便量(c)。

②同化量(b)=摄入量(a)-粪便量(c)=呼吸消耗量(d)+净同化量(e)=呼吸消耗量(d)+流入下一营养级(i)+被分解者利用(f)。

③净同化量(e)=同化量(b)-呼吸消耗量(d)=流入下一营养级(i)+被分解者利用(f)。

2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叙述错误的是

A.温带针阔混交林比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低

B.生态系统中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C.抵抗力稳定性低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一定高

D.生态系统能保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要求考生掌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类型及其大小关系,明确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温带针阔混交林比热带雨林的物种丰富度低,营养结构简单,其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低,恢复力稳定性高,A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