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0250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4.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举制度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科举制度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科举制度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科举制度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科举制度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举制度1.docx

《科举制度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举制度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举制度1.docx

科举制度1

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封建皇朝选拔人才的一种考试制度。

始于汉代,隋唐时期形成制度。

 

1.汉代实行征辟和荐举制。

征是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辟是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如张衡曾被举为孝廉和连辟公府。

2.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

3.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

到明代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

院试,各地考生参加县府的考试,由省提督学政莅临主持,及格者称生员,俗称秀才;乡试,即省级考试,三年一考,逢子,卯,午,酉年秋季举行,由皇帝派主考官主持,及格者为举人;会试,乡试的第二年春季举行,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贡士;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分三甲出榜。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统称进士。

一甲三名,一二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

考试内容主要是八股文,或称制艺,时文,四书文。

明清两代考生首先参加童试,参加者无论年龄大小,一律称为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也就是秀才。

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中凛生,由官家按月发给粮食;成绩次好的称增生,不供给粮食。

廪生和增生有一定名额限制。

成绩再次的是附生,就是才入学的附学人员。

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能参加正式科举考试。

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

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北。

录取的人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称亚元。

会试于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参加考试的人是贡土。

考取后称进士,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合称三鼎甲。

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隋代科举制度

举荐与考试相结合的选拔人才方式是隋代科举制度的一大特色,与后来成熟状态下科举制依靠被选者自己报名参加考试的方式有所不同.隋代科举考试的科目不很固定,基本定型的科目有秀才科、进士科、明经科、孝廉科和俊士科等.隋代对报名资格、考试程序和考试内容也作了一系列的规定.隋代所确立的科举制对中国选官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代科举制度

宋代强化君权、重视文教、经济文化发展及社会阶级和阶层的变化,对当时科举考试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之与前代相比,表现为考试性质由资格考试变为任用考试、科举取士取消门第限制、录取名额巨增、选拔人才质量更高、考试防弊严密、中央集权制在科举考试中得到强化等诸多显著特点.

元代科举制度

元代也曾实行过科举考试,但时断时续.其形式继承前代,又有一些变革.它是元代汉族文化与蒙古等民族文化交汇的一个重要契机.它对促进民族交往与融合起了重要的作用.程朱理学也第一次在科举考试内容中占了支配地位.

明代的科举考试

明代的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进行。

童生(即未入学的士子)先参加州县级的考试,及格的称做“秀才”或生员,进入府州县学读书。

学习成绩优秀的一二等学生,被定为“科举生员”,才能参加省级的考试。

乡试每三年一次,考中的称做“举人”,取得参加中央一级的会试的资格。

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

会试及格者,再经过一次复试,地点在皇帝的殿廷,叫做廷试,亦称殿试。

考中的分为三甲(等),一甲只取3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统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当时,民间又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二、三甲第一名为“传胪”。

乡试由布政使司主持,会试由礼部主持。

凡考中进士的,统统被任命为官员。

一般来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三甲考选为庶吉士,也都是翰林院官,其他或授给事、御史、主事,或授府推官、知州、知县等。

未考中的举人,只授小京官或外地教职。

  考取童生(秀才)要经过县试、院试和府试三级进行。

县试在2月进行,要求有4名村庄里的人和1名秀才保举方可考试。

院试则要求有4名村庄里的人和2名秀才保举。

府试考取的就叫生员(秀才)。

乡试考中的第一名叫做解元。

会试第一名叫做会元。

殿试第一名叫做状元。

科举考试是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

唐朝文科的科目很多,每年都举行。

明清两代文科只设进士一科,考八股文。

武科考骑射、举重等武艺。

科举考试的等级名称

 1.汉代实行征辟和荐举制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辟(b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

例如:

    

(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

   

(2)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

    2.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

    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

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

共分四级(见下表)。

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系临时措施。

并未形成定制。

隋文帝废除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设志行修谨、清平于济二科。

炀帝时始置进士科。

唐代于进士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吏、三吏、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

诸科之中,惟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

宋以后各朝科举制仅有进士科。

唐宋进士科主要考诗赋。

宋神宗熙宁时,王安石改用经义,元、明、清均用其法。

明清两朝的经义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

光绪二十四年(1898),一度改变科举办法,废止八股。

变法失败后复旧。

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即被废除。

明清科举简表:

   院试乡试(秋闱)会试(春闱)殿试

    考场学政巡回京城和各省城京城贡院(礼部)皇宫(宫殿)

案临考场(府、县)贡院(省城)

主考人各省学政中央政府特派官员钦差大臣皇帝

    参加者童生(儒生)生员及监生举人贡士

   中者名称生员(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日期三年之内两次子、卯、午、酉年八月乡试次年三月会试同年四月

桂榜杏榜金榜

 第一名案首解元会元状元

    第二名榜眼

    第三名探花

桂榜:

秋闱发榜时,正是桂花飘香之时,所以也称桂榜。

杏榜:

会试发榜时,往往正值杏花开放,所以又称为“杏榜”。

    3.学校与教师

    古代学校有“庠”(xiáng)、“序”、“太学”。

“庠”和“序”是地方学校。

例如:

    又嘱学使俾人邑庠。

(《促织》)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

(《齐恒晋文之事》)

    “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

例如:

    因人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张衡传》)

    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监(jiàn)生,国子监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为教授、博士、直进、助教等。

例如: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送东阳马生序》)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

“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

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

《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祭妹文》:

“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

”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

《祭妹文》:

“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

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

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

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

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三元,指解元、会元、状元,分别为科举制度下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

连中三元指接连在乡试、会试与殿试中考取第一连中三元

连中三元、或三元及第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

乡试考中的考生被称做“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考中的考生被称做“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考中的考生被称做“进士”,第一名为“状元”或“殿元”。

连续考中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被称做“连中三元”。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有17人能够连中三元,他们是:

唐朝的张又新、准元翰;

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

金朝的孟宋献;

元朝的王崇哲;

明朝的黄观、商辂;

清朝的钱檠、陈继昌和戴衢亨。

此外,历史上也出过两位“武三元”。

其一是明朝万历年间,浙江永嘉人王名世连中武科三元,官授锦衣卫千户。

他博通经史,工诗善书,时人称其武艺、诗词、书法为“三绝”。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秉性刚介,不媚权贵,颇有直道君子之风。

其二是清朝顺治年间,也是浙江人王玉璧,连中武科三元。

此人在明末曾参加武秀才考试,射箭第一,号称“神射手”,故人们赞其为“武四元”。

他虽是武士出身,但手不释卷,文笔斐然,也有文武全才之誉。

科举制度废除 

光绪三十一年(1905)慈禧太后下诏书,宣布自光绪三十二年开始废除科举。

上面所提到的解元、会元、状元,即所谓"三元"。

根据这一制度秀才是功名的起点。

如果在三级考试中都名列第一,这就是连中"三元"。

据史书记载,自实行科举考试起至废科举,连中三元的有十三人。

他们是:

唐朝的张又新、准元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金朝的孟宋献,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商辂,李骐清朝的钱檠和陈继昌。

在宋元明清三级考试制里,乡试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第一名会元,殿试第一名状元。

连中三元极少出现,堪称科场佳话。

据知元代仅一人(王宗哲),明代三百年中亦只两人(黄观、商辖)。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

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

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

举人可授知县官职。

《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

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

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

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

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

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

“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

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

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人才的作用。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

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

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训俭示康》:

“同年曰:

‘君赐不可违也。

’”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á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

《孟子·滕文公》: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

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稷下学官】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

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张衡传》:

“因入京师,观太学。

”《送东阳马生序》: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国子监jiàn】参见“太学”条。

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

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

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三国志·吕蒙传》: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送东阳马生序》: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司业】学官名。

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学官名。

“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

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促织》:

“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学使即学政的别称。

《左忠毅公逸事》:

“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学官名。

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

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科考的一般情况

明清的郡试,又叫童试,相当于唐宋时的州县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的考试。

童试合格前的学子,称童生,因为无正式功名,还算不得真正的读书人,不能进官学。

县试一般由知县主持,本县童生要有同考者五人互结,并且有本县廪生作保,才能参加考试。

试期多在二月,考四到五场,内容有八股文、诗赋、策论等,考试合格后才可应府试。

府试由知府或直隶州知州、直隶厅同知主持,考试内容和场次与县试相同,试期多在四月。

府试合格方可参加院试。

院试又叫道试,由主管一省诸儒生事务的学政主持。

论职能,学政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长,权力却比今天的教育厅长大得多,掌握着一省学子的前途。

凡在学秀才,都有学籍;秀才犯法,有功名在身,地方官不能擅自办理,须先请学政将其革籍后才能审处。

大名鼎鼎的清代风流才子纪晓岚,就曾在乾隆二十七年出任福建学政。

纪晓岚毕竟风流成性,督学期间,常令福建学子们啼笑皆非。

有次他到福州一家茶楼品茶,正碰上一群文士在那里赋诗,便也凑了过去。

坐在他旁边的那位忽然问他:

“我们正在作诗。

这作诗的事,你也会?

”纪晓岚说:

“在下才疏学浅,不敢说会,略知一二罢了。

”有几个人想出他的洋相,就起哄说:

“要他作一首,也好让我们长长见识。

”纪晓岚向起哄的人们说:

“请出个题吧?

”其中一人说“就以此楼为题。

”纪晓岚不慌不忙地吟道:

“一爬爬上最高楼”,众人听了,大笑不止,以为他根本就不会作诗。

谁知慢吞吞吟出来的第二句,却令众人为之一震:

“十二栏杆连斗牛”。

真正的读书人一听就知道这是好诗句,于是有人问他的名字。

这时纪晓岚不再逗留,一边下楼一边说:

“纪某不愿留名字,恐压八闽十二州。

”众人一听,面面相觑,才知唐突了督学大人。

院试试期不定季节月份,三年轮环一次,考八股文与试贴诗,分正试和复试两场,合格者始由童生改称生员,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秀才。

读书人只有成了秀才,才有资格进入地方和京城的官学学习,称为“入泮”。

并不是所有秀才都能“入泮”,如唐代国子监分为六种:

国子学收三品以上高官子弟,太学收四、五品官子弟,四门学收六、七品官和豪富之子,只有律学、书学和算学才收八品以下官员和普通民家子弟,但三学所收生员总数不过一百一十人。

至于门下省的弘文馆和太子东宫的崇文馆,只收皇亲国戚和宰相之子。

各府州县虽立学校,招收生徒也有资格限定,真正的穷苦百姓子弟是不可能上学的,而在学秀才一般也不会刻苦用功读书。

到明代,中国教育才真正开始发展,国子监成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宏大的国立大学,通常有学生八千人左右,除府州县立官学之外,各地乡里也都开塾立师,“天下穷乡僻壤,咸有学有社。

”各地官学生员额数虽与唐宋相同,但正额之外还增加一部分,叫作增广生员。

明清两代入了官学的秀才,通过岁考和科举,按文章优劣称附生、增生、廪生。

读书人成了秀才,就有机会入国子监学习,学满三年,可直接进入仕途。

国子监学生如不想参加科举考试,可以出任通判、知县等职。

但只有监生和贡生才能入国子监。

监生分三种,贡生分六种。

三品以上文官和二品以上武官的子弟可以直接入学,称荫监或荫贡;文章特别优秀的生员入监,称为优监或优贡;按一定数额献纳钱粮,也可入监,称例监或例贡。

逢庆典恩升的正贡称恩贡,以年资升为贡生的称岁贡,由地方学校选拔的叫拔贡。

曾经有个长了一脸络腮胡子的秀才,感到科考艰难,就一心想拔贡。

有人劝他说:

“拔贡是为皇帝选拔人才,不但要文章好,而且要五官端正,像你这样的络腮胡是肯定不要的。

”秀才一急,把满脸的胡子都拔光了,谁知仍然因相貌不佳而不能成为贡生,他自我解嘲地写了一首打油诗:

“未曾拔贡先拔胡,拔贡不成胡已无。

早知拔胡难拔贡,不拔贡也不拔胡。

”即使秀才,也不是每个学子都能考上,清朝某县有个书生,七十岁了,仍是童生,不能戴秀才冠巾,为了这个秀才称呼而一再入场应试。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冕礼,二十岁前为“未冠”,偏偏他七十岁那年考试的题目是《未冠》;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写《青春岁月》或者说写《我的青少年》,这对一个七十岁的考生来说,简直是一种讽刺。

同考的童生有人写了一首诗来打趣:

“县试归来日已西,老妻扶杖下楼梯。

牵衣附耳高声问:

‘未冠’今年出何题?

”七十岁的老童生面对如此戏谑,那份心情该有多么悲酸!

乡试是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的考试,明清时才有。

照例每三年举行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皇家有喜庆之事加科称为恩科,由皇帝钦命正副主考官主持,凡获秀才身份的府、州、县学生员、监生、贡生均可参加。

考试通常安排在八月举行,因此叫“秋试”。

按四书五经、策问和诗赋分三场进行考试,每场考三天。

举人一词,在元代以前,是指各地举荐进京参加会试的秀才;到明代,成了乡试合格秀才的专称。

乡试第一名称解元,读书人成了举人才有资格进入更高层次的会试。

会试在京城举行,由礼部主持。

明清会试与唐宋时的省试属同一级别的考试,每三年一次,逢辰戌丑未年为正科,遇皇室庆典也加恩科,一般安排在二三月进行,因此又称“春试”。

考试的时间、场次和内容与乡试相同,但难度要大得多。

会试合格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学子成为贡士后,才可以进入殿试,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考状元”。

唐宋时殿试在省试发榜后十天左右举行,明清时则在会试发榜后一个月左右举行。

与唐宋还有所不同的是殿试已经只是在理论上由皇帝亲自主持,会试上榜参加殿试的贡士原则上也不再淘汰,一般都可以成为进士;因此殿试成了竞争状元和鼎甲人选、确定新科进士先后名次的专场考试。

殿试是科考的最后冲刺,特别令士林瞩目。

殿试本身十分庄严,决不象电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