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作用与地表心态选择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69644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859.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作用与地表心态选择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地质作用与地表心态选择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地质作用与地表心态选择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地质作用与地表心态选择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地质作用与地表心态选择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质作用与地表心态选择题.docx

《地质作用与地表心态选择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作用与地表心态选择题.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质作用与地表心态选择题.docx

地质作用与地表心态选择题

绝密★启用前

2012-2013学年度?

?

?

学校6月月考卷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100分钟;命题人:

xxx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读图,完成题。

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A.地表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D.地幔

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A.喷出岩B.侵入岩

C.沉积岩D.变质岩

【答案】

1.D

2.C

【解析】

试题分析:

1.图示表示火山喷发,属于岩浆活动的结果,而岩浆的发源地为软流层,位于地幔上部。

2.火山喷发形成的岩石主要岩浆岩,而在地表经历外力作用可转化为沉积岩。

考点:

本题考查岩浆活动和岩石类型。

点评:

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岩浆的发源地和软流层的位置,并能结合自地质循环中地表岩石的转化即可判断。

3.下列各图反映的地理现象,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图示的岩层变形或变位和特殊的地貌景观可判断,①图岩层弯曲,判断为褶皱,属于内力作用的结果;②图为岩层断裂、错位形成的断层,属于内力作用的结果;③图为河口三角洲,属于流水沉积地貌,为外力作用的结果;④图为火山喷发,属于内力作用的结果。

考点:

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属于基础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能结合图示判断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结合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差异分析。

4.下列属于外力作用的有()

①地壳运动②岩浆活动③地震④搬运⑤火山喷发⑥堆积⑦侵蚀

A.①②④⑥B.①②③⑤

C.④⑥⑦D.②③④⑤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内力作用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表现形式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和火山喷发;外力作用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表现形式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

考点:

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的差异。

点评:

本题难度低,知识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和主要的表现形式即可判断。

5.下列选项与下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

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

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

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①是把大岩石变成碎屑,所以为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等。

②是把碎屑转变为沉积物的过程,所以为搬运作用。

考点:

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及读图判断。

点评:

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外力作用的基本五种表现形式,并能结合图示对岩石或碎屑物的作用过程和结果判断即可。

6.下列各组岩石中,成因相同的是()

A.花岗岩、砂岩、石英岩B.砂岩、石英岩、页岩

C.砂岩、玄武岩、页岩D.石英岩、大理岩、片麻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花岗岩、玄武岩都属于岩浆岩;砂岩、页岩属于沉积岩;石英岩、大理岩和片麻岩属于变质岩。

考点:

本题考查岩石类型。

点评:

本题难度低,知识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岩石按其成因的基本分类,并能掌握常见岩石的基本类型差异即可判断。

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7.下列岩石中可能含有化石的是()

A.花岗岩、石灰岩B.大理石、石灰岩

C.石灰岩、页岩D.页岩、大理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基本特征,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石灰岩、页岩属于沉积岩。

考点:

本题考查岩石类型。

点评:

本题难度低,知识性试题,学生只要能掌握沉积岩的基本特征,并掌握常见岩石的基本类型差异即可判断。

8.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模式图是()

A.B.C.D.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解题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

①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不能直接形成其他类岩石。

②岩浆岩也只能是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其他岩石不能直接转化为岩浆岩。

故C图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地质循环和图示。

点评:

本题难度一般,适宜高一基础性测试,学生只要能抓住岩浆与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中的基本特征,注意岩浆岩的生成特征和岩浆活动的结果即可判断。

读某河流示意图,回答题。

9.下列与甲处三角洲地貌的形成无关的是(  )

A.中游落差小B.海水顶托作用

C.河流含沙量大D.入海口潮差小

10.图中乙处瀑布最终可能会消失的原因是(  )

A.地壳运动B.风化作用

C.侵蚀作用D.堆积作用

【答案】

9.A

10.C

【解析】

试题分析:

9.中游落差小,河流流速慢,泥沙易在中游沉积,从而导致入海泥沙减少,不利于河口三角洲的而形成。

海水顶托作用、河流含沙量大和入海口潮差小都利于泥沙在河口沉积而形成河口三角洲地貌。

10.在水流的强力冲击下河床岩石不断地坍塌,使瀑布向上游方向后退并降低高度,最终消失。

考点:

本题考查流水作用及对地貌的影响。

点评:

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河口三角洲的主要形成条件和流速快的上游地区溯源侵蚀对河床的影响判断即可。

11.岩浆沿着岩层裂隙或断层侵入所形成的板状岩体称为“岩墙”。

读不同时代互相穿插的岩墙图,完成题。

关于图示地质构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岩墙①②③属沉积岩

B.图中地质构造为外力作用所致

C.岩墙在地貌上通常表现为山脊或沟谷

D.图中不可能含有变质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岩墙的概念判读,岩墙①②③属岩浆岩,A错误;图中的地质构造为内力作用所致,B错误;岩层在高温条件下可以形成变质岩,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岩石的类型、转化关系和地质作用。

点评:

本题难度一般,选择恰当的解题方法是解题的关键,注意区别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和转化关系。

岩石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是地球生命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之一。

完成题。

12.左上图是海南省著名的景观“南天一柱”照片,按地貌类型划分,该景观属于()

A.流水地貌  B.海蚀地貌C.海积地貌 D.喀斯特地貌

13.右上图是发生低强度喷发的墨西哥城东南的波波卡特佩特火山,组成该山体的岩石具有()

A.层理构造B.含有不同时期的化石

C.片理构造D.晶体颗粒细小,岩石表面多气孔

【答案】

12.B

13.D

【解析】

试题分析:

12.直接根据图示“南天一柱”位于海岸线附近,故判断其地貌景观是受海水侵蚀作用而形成。

13.结合材料信息,该山体的岩石因为火山喷发而生成的喷出型岩浆岩,故其岩石的特征应符合晶体颗粒细小,岩石表面多气孔的特征;具有层理结合和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特征;片理构造是变质岩的特征。

考点:

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貌景观的影响。

点评:

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抓住景观图示的基本信息,并结合外力作用对地貌景观的作用和不同类型的岩石特征的差异即可判断。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题。

14.图中B、D代表的岩石分别是:

A.侵入型岩浆岩、沉积岩

B.沉积岩、侵入型岩浆岩

C.变质岩、喷出型岩浆岩

D.沉积岩、变质岩

15.图中②表示的是:

A.外力作用B.变质作用

C.上升冷却凝固作用D.重熔再生作用

16.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自然界重要的物质循环,这个循环过程不能导致的结果是:

A.形成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B.改变地表的形态,塑造出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

C.实现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地表的环境

D.通过大量的输送热能来改变大气运动

【答案】

14.A

15.B

16.D

【解析】

试题分析:

14.由图可知,图中沉积物通过

作用指向D,则可判断D为沉积岩,

代表外力作用(固结成岩作用);又由图可知,A喷出形成E,则可判断A为岩浆,E为喷出型岩浆岩,B没有喷出地表,来源于岩浆,则B为侵入型岩浆岩。

15.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D为沉积岩,B为侵入型岩浆岩,E为喷出型岩浆岩,A为岩浆,剩下C只能为变质岩,则指向变质岩的箭头②表示的是变质作用。

16.本题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自然界重要的物质循环,不会改变大气运动,故D不对。

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2)改变了地形,塑造出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3)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

(4)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考点:

本题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找突破口,如图中的“沉积物”、“喷出”等关键字眼。

另外学生还需明确:

地球内部的岩浆因地壳运动有的停留在地下缓慢冷却凝固而形成侵入岩,有的喷出地表迅速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岩,岩浆岩受到流水、风、冰川、海浪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沉积物,沉积物经过地壳凹陷,固结成岩,成为沉积岩。

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

在喷出岩的形成过程中,地面有时会发生火山活动和地震,它们都是地球内能的释放形式。

17.造成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主要外力是:

A.风力B.冰川C.流水D.植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

考点:

本题考查外力作用的形式。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黄土高原地貌形态来判断具体的外力作用。

18.选择坝址是修建水库的关键之一。

下图中所示四种方案,构造稳定,地基稳定,且坚实,最适宜建坝的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向斜槽部物质受挤压,非常坚实,适宜于建大坝。

故本小题选D。

考点: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判定与实际应用。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了向斜构造的判断及研究地质构造的地理意义。

19.下图所示风向或河流流向表示不正确的是: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沙丘的迎风坡一侧为缓坡,俯视图上应向外凸出,而背风坡为陡坡,且向内凹,故图示B图错误。

风力沉积物分布特征,随风力的递减,颗粒物由粗到细沉积;河流在出山口由上而下形成扇状沉积。

考点:

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和读图分析能力。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读图能力,有一定难度,也可结合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开发成题组。

本题考查外力作用。

沙丘的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新月形俯视图上,凹面为陡坡,背风坡,故B项错误。

下图为某河流的一段,据此回答题。

20.在上图中河岸两侧兴建房屋,随着河流的不断发育,其中有地基被掏空的可能是:

A.甲、乙B.甲、戊C.乙、丙、丁D.丙、丁、戊

21.图示河段的外力作用为:

A.风力堆积B.溯源侵蚀C.只有流水堆积D.流水堆积和侧蚀

【答案】

20.B

21.D

【解析】

试题分析:

20.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甲、戊为凹岸。

21.图中河流多曲流,则水流较缓,以堆积和侧蚀为主。

考点:

本题组主要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

点评:

本题题组难度较小,解答本试题的关键是明确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这一地理规律,另外图中河流多曲流,我们还可推断出该地位于河流的中下游平原段。

22.下图是海南省著名旅游景观“南天一柱”照片。

读图回答题。

该景观:

A.形成受海水侵蚀的影响B.表现出石灰岩沉积特点

C.反映热带自然景观特征D.在冬季观赏的效果最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海蚀柱的形成是长期海浪侵蚀的结果,从景观图上没法看出岩石的类型是否属于沉积岩;海南的旅游景观一年四季都可以欣赏。

故选A。

考点:

本题考查景观图的判读。

点评:

本题只是一个单纯的景观图的判读,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

图示背景反映该景观位于海岸带,故主要的外力作用为海水的侵蚀。

试题难度小,属于一般性的基础题目。

读下图回答题。

23.从成因上看,山地M属于:

A.背斜形成的褶皱山

B.向斜形成的褶皱山

C.断层形成的断块山

D.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

24.下列山地中,成因和右图所示不同的是:

A.庐山B.喜马拉雅山C.华山D.泰山

【答案】

23.C

24.B

【解析】

试题分析:

23.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岩层一侧上升,一侧相对下沉,从成因上看,山地M属于断裂上升形成的断块山。

24.喜马拉雅山属于褶皱山系。

考点:

主要考查了断层。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断块山和褶皱山。

25.造成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主要外力是:

A.风力B.冰川C.流水D.植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黄土高原的成因是风力的沉积作用形成的;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是由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考点:

主要考查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成因。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成因。

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题。

26.a、b、c、d代表的地质作用分别是:

A.岩浆冷却、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B.外力作用、岩浆冷却、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C.外力作用、重熔再生、变质作用、岩浆冷却

D.变质作用、岩浆冷却、外力作用、重熔再生

27.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自然界重要的物质循环,这个循环过程不能导致的结果是:

A.形成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B.改变地表的形态,塑造出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

C.实现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地表的环境

D.通过大量的输送热能来改变大气运动

【答案】

26.B

27.D

【解析】

试题分析:

26.由图中三大类岩石及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可以判断,a、b、c、d代表的地质作用分别是外力作用、岩浆冷却、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27.地壳物质循环的意义:

形成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改变地表的形态,塑造出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实现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地表的环境。

考点:

主要考查了地壳物质循环及意义。

点评:

本题难度适中。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壳物质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28.下列各图反映的地理现象,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A为褶皱,B为断层,C为河口三角洲,D为火山喷发,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河口三角洲。

考点:

主要考查了内力作用的“足迹”和外力作用的表现。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内力作用的“足迹”和外力作用的表现。

读某地的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题。

29.c区域的地质构造名称为()

A.地垒B.地堑C.背斜D.向斜

30.与东非大裂谷的成因最符合的是()

A.aB.bC.cD.d

31.①②③④四处的岩层比较,年龄最轻的岩层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29.B

30.C

31.D

【解析】

试题分析:

29.C处岩层整体下沉,地质构造名称为地堑。

30.东非大裂谷是断裂下陷形成的,符合的是C。

31.岩层沉积顺序是①②③,然后发生的是岩浆活动,产生岩层④。

考点:

主要考查了地质构造和岩层的形成顺序。

点评:

本题难度适中。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质构造和岩层的形成顺序。

32.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由()

A.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造成

B.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造成

C.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张裂造成

D.主要由风力、流水和高山冰川等外力作用雕塑而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造成。

考点:

主要考查了板块构造。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板块构造学说。

33.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下列各大洲间的距离今后将逐渐扩大的是()

A.非洲、欧洲

B.亚洲、北美洲

C.非洲、南美洲

D.南美洲、北美洲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各大洲间的距离今后将逐渐扩大是处于板块的生长边界,符合的是非洲、南美洲。

考点:

主要考查了板块的生长边界。

点评:

本题难度较大。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板块的生长边界。

34.在地质过程中,岩石的组成和成岩顺序的正确关系是()

①岩石②化学元素③矿物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化学元素组成矿物,矿物组成岩石,岩石构成地壳。

考点:

主要考查了岩石、矿物与化学元素之间的关系。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岩石、矿物与化学元素之间的关系。

“阿斯哈图”系蒙古语,意为“险峻的岩石”。

阿斯哈图石林在大兴安岭最高峰黄岗峰北约40公里、海拔1700米左右的北大山上沿山脊线分布,阿斯哈图石林属花岗岩石林。

专家认为,自第四纪冰期以来,大兴安岭地区曾发生过多次古冰川作用,经过冰川、寒冻、风化、水蚀后便形成了现在的地貌,这样的石林景观在世界非常典型和稀有。

结合以上材料完成题。

35.图中“石林”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是

A.固结成岩—风化水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水蚀

C.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D.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水蚀—侵蚀搬运

36.此处“石林”与我国“云南石林”相比

A.岩石成分相同B.成因相同C.所受的内力作用相同D.以上均不相同

【答案】

35.D

36.D

【解析】

试题分析:

35.由材料中信息阿斯哈图石林属花岗岩石林,自第四纪冰期以来,大兴安岭地区曾发生过多次古冰川作用,经过冰川、寒冻、风化、水蚀后便形成了现在的地貌可以判断,“石林”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水蚀—侵蚀搬运。

36.此处“石林”经过冰川、寒冻、风化、水蚀后便形成了现在的地貌,而“云南石林”是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

考点:

主要考查了石林的形成。

点评:

本题难度适中。

要求学生能熟练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对我国石林成因的掌握。

读下图回答题。

37.造成该地河口附近著名古迹严重缺损的主要原因是()

A.海水及海浪的侵蚀作用B.河流水的冲蚀作用

C.物理风化和风蚀作用D.人类的活动

38.图中B、C两地面积不断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的水平运动   B.人类的围海造田

C.气候变迁,河水减少   D.沙漠侵吞水面缩小

39.图中A地农业特色,与我国下列哪一地区相似()

A.新疆的绿洲农业     B.青藏地区的河谷农业

C.珠江三角洲的生态农业  D.长江中下游的平原农业

【答案】

37.C

38.A

39.A

【解析】

试题分析:

37.根据图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D是尼罗河,该地区河口附近著名的古迹是埃及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等。

该地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降水稀少,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和风蚀作用强,造成古迹严重缺损。

38.B处是红海,红海是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形成的,属于地壳的水平运动,目前仍在不断扩张中;C是东非大裂谷的一部分,是非洲板块张裂形成的。

39.A地为尼罗河沿岸谷地,只有靠河水的灌溉才能发展农业,称为灌溉农业或绿洲农业。

我国的新疆,距海遥远,降水稀少,在河流两岸或有冰川融水的山麓地带才能发展农业,属于绿洲农业。

而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中下游平原降水多,与A地不同。

青藏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只有河谷地带海拔较低,气温适宜,才能发展农业,发展的农业也不同。

考点:

主要考查了尼罗河、红海和东非大裂谷成因和尼罗河沿岸的农业。

点评:

本题难度适中。

以尼罗河沿岸区域图为材料,考查了学生对尼罗河河口附近著名古迹严重缺损的主要原因、红海和东非大裂谷成因和尼罗河沿岸的农业的掌握情况。

读下列四种地貌景观图,回答题。

40.上述四种地貌景观形成过程中,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是(  )

A.甲、乙B.丙、丁C.甲、丙D.乙、丁

41.上述四种地貌景观的成因,与岩石的性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42.甲、乙、丙、丁地貌景观典型分布的地区依次是(  )

A.青藏高原、东欧平原、云贵高原、新西兰北岛

B.云贵高原、渭河平原、准噶尔盆地、夏威夷群岛

C.喀斯特高原、东非大裂谷、黄土高原、亚平宁半岛

D.云贵高原、河西走廊、山东半岛、台湾岛

【答案】

40.C

41.A

42.B

【解析】

试题分析:

40.甲为喀斯特地貌,是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能量来自地球的外部;乙为地堑,由岩层挤压形成的,能量来自地球的内部;丙为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能量来自地球的外部;丁为岩浆活动,能量来自地球的内部。

41.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

(1)岩石条件:

石灰岩;

(2)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3)水文条件:

降水丰富;(4)生物条件:

植被茂盛。

42.根据上题信息,对应正确的是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渭河平原(地堑)、准噶尔盆地(风蚀地貌)、夏威夷群岛(火山喷发形成的地貌)。

考点:

主要考查了内、外力作用及地貌。

点评:

本题难度适中。

以四种地貌景观图为材料,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读自然环境中某物质循环的局部示意图,完成题。

43.若该图是水循环的局部示意图,其中椭圆表示海洋,则

A.箭头①可能表示大气降水

B.箭头①可能表示水汽输送

C.箭头②可能表示地下径流

D.箭头②可能表示地表径流

44.若该图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局部示意图,其中椭圆表示岩浆岩,则

A.箭头①可能表示变质作用B.箭头①可能表示外力作用

C.箭头②可能表示外力作用D.箭头②可能表示岩浆活动

【答案】

43.A

44.C

【解析】

试题分析:

43.若该图是水循环的局部示意图,其中椭圆表示海洋,箭头①可能表示大气降水,箭头②可能表示蒸发。

44.若该图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局部示意图,其中椭圆表示岩浆岩,箭头①可能表示冷却凝固,箭头②可能表示外力作用。

考点:

主要考查了水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

点评:

本题难度适中。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水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

北京时间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3.9°N,95.5°E)发生地震并引发海啸,据此回答题:

45.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印度洋板块与

A.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B.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

C.太平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D.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

46.这次地震引发海啸,海啸造成该地区人员重大伤亡的原因是

①人口老龄化②沿海人口密度大③多河流入海口④缺乏海啸预警系统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45.B

46.C

【解析】

试题分析:

45.根据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3.9°N,95.5°E)的地理位置判断,该地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边界,属于消亡边界。

46.该地区位于印度洋周边地区,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缺乏海啸预警系统,且沿海人口密度大,故导致了海啸造成的人员伤亡严重。

考点:

本题考查板块运动和自然灾害的危害。

点评:

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抓住区域地理位置结合全球六大板块的分布位置,进而分析板块的运动对地震形成的影响,注意经济因素、人口分布等因素对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的影响。

47.读某地沿53°N地形剖面图,完成题。

【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