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礼仪文化在初中德育教育中的实践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9424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礼仪文化在初中德育教育中的实践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传统礼仪文化在初中德育教育中的实践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传统礼仪文化在初中德育教育中的实践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传统礼仪文化在初中德育教育中的实践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传统礼仪文化在初中德育教育中的实践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统礼仪文化在初中德育教育中的实践研究.docx

《传统礼仪文化在初中德育教育中的实践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礼仪文化在初中德育教育中的实践研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统礼仪文化在初中德育教育中的实践研究.docx

传统礼仪文化在初中德育教育中的实践研究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实践研究

彭浦四中课题组(吴正伟、郑萍、陈联、宋继鸿)

序言

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

传统礼仪文化既渗透着数千年封建等级观念的糟粕,同时也包含了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仁爱孝悌、修身律己、诚实守信、天下为公、精忠报国等传统美德。

因此,在开展传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教育中,我们要摒弃礼仪文化中的糟粕,发扬其美德,树立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传承祖国传统美德,提高综合素质。

校园文化建设是祖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在“争先创优”活动中,我们学校党政班子紧紧围绕校园文化建设,以礼仪教育为主线,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帮助学生树立遵纪守法,内仁外礼,以礼为美的做人准则,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以十七大六中全会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背景,从礼与行为规范、礼与道德、礼与法、礼与美等角度,研究了传统礼仪文化在普通德育教育中的价值,以及本校的实践过程。

关键词:

不学礼,无以立;内仁外礼;出礼入法;以礼为美

一、本课题研究的界定

礼仪是人类社会为了维系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所遵循的一种行为规范。

它既表现为外在的行为方式——礼貌、仪轨,又表现为更为深层的精神内涵——道德修养。

礼仪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内容非常广泛,既有一般的礼俗,也有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礼制。

礼制是统治阶级为了“以礼治国”而将一部分风俗习惯固定化、程式化、神秘化的一种制度,比如“三纲五常”等,这是我们要摒弃的封建糟粕。

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也有许多值得继承的合理内核,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仁爱孝悌、修身律己、诚实守信、天下为公、精忠报国等等。

本课题要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提炼出符合中学德育教育的有价值的精神和道德内容,一方面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另方面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

二、问题提出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上下五千年的礼仪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礼仪文化传统。

孔子曾经说过: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就是说,人只是品格质朴,而不注重仪表礼节,就会显得粗野;只注重仪表礼节,而缺乏质朴的品格,就会显得虚浮。

只有仪表礼节与质朴的品格相结合,才称得上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但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建立在封建的生产关系之上的,带有显著的贵贱尊卑的等级关系,其落后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五四”运动以来,经过历史巨变、岁月沧桑,古老的礼仪文化与现代人精神生活渐去渐远。

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一方面,我们的经济发展迅速,物质生活空前繁荣;另方面,唯利是图、崇洋媚外的思潮在深深腐蚀年轻人的思想,社会上与礼仪相悖的现象日益严重。

人的文明素养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和指责。

例如:

不会问候、不会谦让,不讲卫生,言谈举止粗俗,人际关系紧张,损人利己,坑蒙拐骗,目无法纪,道德缺失,种种不文明、不道德的现象不仅玷污了我们这个“礼仪之邦”的民族形象,甚至制约了国家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追根求源,这一切固然有其历史原因,但也与我们学校多年来对礼仪教育的淡化,缺乏严格、系统的训练有关。

在我们学生中间同样存在着“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文化”等缺乏必要的礼仪修养的现象,如随便丢弃的垃圾,不穿校服或不佩戴校徽,为追求时髦而染发,戴手饰;还有学生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谦让合作的思想,不懂得尊重、关心、体谅别人,更有一些学生因为不擅社交,孤独无伴,而形成了任性、内向、偏执等不良性格。

2011年12月7日,学校从孝亲、尊师、重友以及社会礼仪等方面进行了一次礼仪问卷调查,随机100人的抽样调查结果结果如下: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以下问题:

1、基本能孝敬父母,但对传统礼仪知道不多,只有32%的学生知道一些传统礼仪;

2、虽然知道社会礼仪规范,但能做到在车上礼让老人、孕妇的只有19%,说明学生知和行不一致;

3、普遍能够尊敬老师,但对传统尊师礼仪知道一些的只有18%;

4、一般自己能做到礼待同学,但感到班级同学能够互礼的只有22%,并且只有50%的同学感到班级的温暖,说明同学之间的互礼还是存在问题;

5、能正确认识学校对学生服饰佩戴要求的只有48%,还有44%的学生不知道道德是审美的重要标准,说明学生审美上还是存在问题;

6、对礼与法的关系知道的有52%,说明学生法制观念还有待提高。

2001年国家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也指出: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应当引起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

传统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核心,千百年来沉淀在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中的的修身律己、仁爱孝悌、精忠报国、以义制利、表里如一、尊老爱幼等等,都是我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外在体现。

因此,我们在否定传统礼仪落后一面的同时,迫切需要挖掘传统礼仪文化中符合现代人文道德规范,重塑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美誉。

中小学的德育教育是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重要阵地,对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提高社会文明水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对礼仪教育的研究,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学校德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关于传统礼仪文化的著作出版了很多,如:

顾希佳教授的《礼仪与中国文化》,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礼仪文化的由来发展,中国传统礼仪的特征,现代文明礼仪的内容等。

也出了不少中小学生的文明礼仪教程,如河北省出版的《礼仪课堂》(中学版),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的《做一个有教养的人------中小学生礼仪读本》等。

关于礼仪教育的研究实践活动在各地的中小学中受到普遍的重视。

目前礼仪教育的国家级课题一个,是中央教科所指导,任丘一中领衔的“十一五”规划重点科研课题《未成年人文明礼仪素养实践研究》,其子课题共58个,涵盖城市农村基础教育各个阶段。

除此以外,各地中小学自发开展礼仪教育的研究不计其数。

礼仪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从网上所载的课题研究中了解到,这些课题设计的实践活动非常丰富,所有活动都是从礼仪本身出发,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提倡文明做人,文明交往,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主要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将文明礼仪教育纳入课程教学中

新一轮课程改革后,我国根据广大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国家必修课程中,设置了文明礼仪教育内容,并将其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中。

实践中,中小学礼仪教育以德育课程为主要载体,并与各学科教育教学活动及其他各类专题教育结合,综合加以实施。

2、结合行为规范开展礼仪教育

2004年,教育部立足儿童生活和时代发展的实际,重新修订并颁布了《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将重视仪表、礼貌待人等方面纳入其中,并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

在礼仪教育的实践活动中,一般结合了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使礼仪教育更具实践性。

3、结合重大活动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各地在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善于利用各种重大活动契机,并取得良好效果。

上海市以筹备和召开世博会为契机,启动了“上海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举办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宣传和培训活动,包括“上海校园文明礼仪大赛”,世博“文明礼仪之星”评选,“迎世博文明礼仪伴我行”礼仪行规评比,文明礼仪知识系列讲座等。

4、结合传承传统文化开展礼仪教育

在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我国还开展了经典诗文、美文的诵读活动。

迄今为止,已连续3年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了“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

一些学校还结合传统节假日的民俗开展礼仪教育,如清明祭祖、中秋团圆、重阳敬老等等,传承着祖国的礼仪文化。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是:

在界定传统礼仪文化在德育教育研究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当今礼仪教育的现状和学生中礼仪缺失的现状,论述了传统礼仪文化在行为规范、道德价值、礼与法、礼与美的价值,并以本校的教育实践为基础,阐述了开展传统礼仪文化在德育教育的实践措施和实践成果。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行动研究方法。

五、传统礼仪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价值研究的理论研究

1、“不学礼,无以立”的行为规范价值

孔子说:

“不学礼,无以立”,礼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孔子本人就是“礼”的实践者。

“子曰:

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论语.子罕》。

可见,礼作为良好道德修养的外在显现,表现为一种做人应具的行为规范。

首先,“礼”明确了社会秩序。

早先社会人们并没有法的概念,只能靠人与人之间相互的礼俗来确定相互关系,因此《左传*隐公十五年》有云: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这种社会秩序,就是每个人所应承担的社会角色。

《大戴礼记》云:

“非礼不已节事天地之声明也,非礼无疑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

”整个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礼”事实上就是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器。

宋司马光曾在《资治通鉴》中说:

“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

”又说: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署,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灿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

”由此可见“礼”的社会价值。

事实上,任何一个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有充分的认识,在这点上,古代是这样,今天也不例外。

恪守自己的社会“名分”或角色,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这样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学生在社会中也有自己的角色,在校是学生,就应该尊重老师,遵守学校的行为行规,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在家里是子女,就应该孝敬父母,理解父母的辛劳,分担父母的忧愁;在社会是公民,就应该遵纪守法,承担社会责任。

学生能正确处理好自己的在不同场所所的不用角色,可以说他必然是一个好学生。

其次,“礼”用以明确人的行为准则

孔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里的“礼”,就是符合社会规范的做人的行为准则。

什么是“合礼”,什么又是“非礼”?

不同社会有不同的价值标准。

在封建社会,合符社会礼仪规范的有“三纲五常”,今天“三纲五常”早被否定;也有修身律己、仁爱孝悌、精忠报国、以义制利、表里如一、尊老爱幼等,这我们应该继承。

同时,我们还有社会主义的道德文明。

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了在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原则下,做到“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礼”的准则。

2006年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看望政协委员图书时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这进一步明确了今天我们的行为规范。

在基础道德教育中,行为规范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而其核心内容就是教育学生的一言一行要符合社会的道德准则。

今天我们的社会道德既有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时代特点,又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这使得“礼”的教育与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具有诸多相同之处。

2、“内仁外礼”的道德价值

礼仪与道德的结合是中国传统礼仪的重要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礼文化也是一种道德文化,学习和遵守礼仪是达成善良人格的重要途径。

儒家的“内仁外礼”思想准确地概括了礼与人的内心世界的相互关系,仁是人的道德价值观,礼是这种道德价值观的外在显现。

一方面,礼是德的基础。

“礼者,德之基也”,“人而无礼,焉以为德”。

礼的观念和意识应该是道德行为发生的基础。

另一方面,礼是德的规范。

“礼者,所以正身也”,“无礼何以正身”,“身有礼则身修”。

礼可以端正人的行为,懂得和遵守礼就可以使人的行为符合礼仪的规范,从而保证德的实现。

什么是“仁”,《论语-阳货》云:

“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

‘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恭、宽、信、敏、惠”是孔子理想的道德品行。

在《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爱”也是“仁”的一种。

可见,“仁”是一种广泛的德行,它是中国传统道德中“善”的价值标准。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

”孟子对“仁”又有更精辟的概括,他说:

“仁也者,人也。

合而言之,道也。

”符合人性的就是“仁。

”孟子是“性善”论者,所以,“仁”就是为人之善的德行。

具体而言,礼能规范人们的自律,表达对人的尊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立于礼”是为人之善,即以礼为做人的根本;“行于礼”是处事之善,即以礼为做事的准则;“让于礼”是交往之善,即以礼为交往的准则。

离开礼所蕴含的道德,礼仪只能是繁文缛节。

但是,离开礼仪的行为活动,礼所蕴含的道德又将缺乏实现的载体。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但是人际交往的基本道德规范古今是相同的。

对中学生开展礼仪教育,要让他们懂得“恭宽信敏惠”和“礼义廉耻信”,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提高了他们文明道德水准。

3、“出礼入刑”的法制教育价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道德,同时具有道德原则的法律化的功能。

西周时期,礼法并用,共同构成了西周社会完整的法律体系。

其中,礼是积极主动的规范,是禁恶于未然的预防;刑则是消极的处罚,是惩恶已然的制裁。

礼的功能重在教化,刑则对于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刑法处罚。

凡是礼所禁止的行为,必然为刑所不容,即所谓“出礼入刑。

到了春秋时期,孔子尊奉周礼,进一步明确礼与法的各自作用,主张“导之以德,齐之以礼”。

以后,法家代表人物荀子又提出“重礼隆法”的思想。

在荀子看来,人的天然本性是追求利欲的,而礼的作用则在对人的利欲的无限追求作出限制,二者之间不免有冲突。

为了确保公共秩序的正常运转,礼的遵循不免要诉诸于一种强制性的法。

由此,礼转为法。

因此,他强调“礼义者,治之始也。

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以后,“出礼入法”成为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

《后汉书-陈宠专》曰:

“礼经三百,威仪三千……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想为表里也。

”《唐律疏义》上又说: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都表明,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礼与法是紧密相关,礼是最基本的社会归法,它指导并受到法的保护,礼以法律为后盾,用来治理国家。

今天,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也应该从最基本的礼仪规范开始的。

从礼仪规范出发,遵守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也就是遵循法的规范,这也是法的社会基础。

孔子说: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i),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论语-泰伯》)由此看来,一旦失去礼仪规范和约束,不仅“成人”无望,而且还会使一些原本可贵的品质走向它们的反面,带来种种弊端,甚至酿成大乱。

中共中央关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告诉我们,在开展传统礼仪文化教育时,必须认识到“礼与法”的相关性,文明礼貌,遵纪守法。

4、“化性起伪”的审美教育价值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美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愉悦感受,它受到一定道德的价值取向的制约,它是由一定的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和社会意识形态。

物质生产的发展归根结底制约着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从而制约着审美和艺术的发展。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人的审美情趣应符合社会道德礼仪规范。

礼仪活动虽然不是一种审美活动,但同样包含着审美的因素。

礼在传统文化的审美中,它有两个作用:

其一是审美标准。

孔子说: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诗”是一种审美活动,但它的审美标准是“礼”,只有符合“礼”的规范,才会有愉悦的“乐”感。

美是一种情感活动,这种情感同人的思想、道德密切相关;而社会提倡的审美价值也离不开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价值标准。

其二,礼具有美育功能。

先秦大儒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生来好逸恶劳,追求欲望的满足;经过后天的学习,就可以具有仁义道德。

所以,善不是人的本性,而是人为的,是“伪”的。

只有经过“伪”,即后天的学习,积善成德,方可使人性从恶变为“善”。

所以他说:

“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荀子以“化性起伪”解释人性和文化的生成,体现了美育的功能。

荀子的“化性起伪”说,强调了道德建设在培养人们良好审美观中的作用,是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

今天学生在审美取向上,价值混乱,美丑不分,有必要通过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提倡先有内在美,再有外在美。

在开展对学生的礼仪教育时,要让学生懂得“以礼为美”,经过礼仪规则、礼仪态势和语言的学习、训练,习得高雅的礼节、礼仪,养成礼仪周全的交往风度,表现出谦恭礼让、动静有节的大家风范。

学生在经过系统的礼仪教育和训练,无论是内在素质上,还是外在行为方式上,都与缺少这种训练的人有着明显的不同。

六、实施措施

1、建立“学、行、评”教育体系

(一)、关于“学”的安排

学:

开设《不学礼,无以立》校本课程、学习经典、建立网络礼仪学校、制作礼仪小报、礼仪知识竞赛

行:

成立校礼仪督察对、成立学生宣讲团、开展全校礼仪讨论、制定校、家庭礼仪规范、制定学生行为操守

评:

开展礼仪标兵评选(月标兵,年标兵)、评选学校礼仪形象大使

2、分层教育

初中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期,预备班学生12岁,初三16岁,年龄相差不大,但心理、生理变化很大。

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明显的心理行为的特点。

在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礼仪教育过程中,必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行为的发展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才会有最好的效果。

因此,开展分层研究是必要的。

1、分层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礼仪的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应该成为礼仪的主体。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开展礼仪教育的过程,从目标设计,到任务执行,要以满足学生需要为前提,组织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在教育过程将成立学生宣讲团、学生礼仪督察队、进行礼仪标兵评选等,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完成自我提高。

2)、渗透性原则

德育教育是一种渗透教育,它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体现为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渐进性;二是教育的内容的融合性。

我们要制定一个礼仪教育的渐进计划,由知礼而行礼,提倡师生互礼;同时发掘礼的人文价值,制定“孝亲尊师重友,正视端行雅言,遵纪守序合法”行为准则,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层开展礼仪与行为规范、礼仪与道德修养、礼仪与美、礼仪与法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使学生达到现代文明社会的做人标准。

3)、实践性原则

基础道德教育是一种思想教育,更是一种实践过程,思想的转化要通过实践来达到。

礼仪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它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我们在开展礼仪教育的过程要重在实践,通过自愿者活动、小公民实践活动、校园献爱心活动、学生“手拉手”活动、礼仪讨论、礼仪讲座、礼仪演讲、礼仪漫画,给父母、老师写感恩信等多种实践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体验,在实践提高,在实践中养成。

2、分层教育实施方案

预备:

教育目标:

认识学生角色,培养良好礼仪规范;建立以礼仪为基础的学生行为规范,包括在家如何孝敬父母、在校如何尊敬老师、与人交往过程中如何尊重别人、诚实守信等。

实施措施:

学:

学习《弟子规》、《三字经》等孝亲、尊师、重友等经典文句

行:

制定在校、在家、交往礼仪规范,给父母、老师、帮助过自己的人写感恩信。

评:

根据教育进程评选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友爱同学评标(月标兵,学期标兵)

初一:

教育目标:

“内仁外礼”,树立良好道德规范;知道古人“仁义廉耻信”的内涵,做到“立于礼”是为人之善,即以礼为做人的根本;“行于礼”是处事之善,即以礼为做事的准则;“让于礼”是交往之善,即以礼为交往的准则。

礼可以端正人的行为。

实施措施:

学:

《论语》《礼记》等古代做人的经典文句

行:

志愿者活动、献爱心活动、公民道德行动等

评:

根据教育进程评选志愿者、献爱心、乐于助人标兵等(月标兵,学期标兵)

初二:

教育目标:

以礼为美,树立正确的审美标准;了解礼与美的关系,知道美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和道德规范,君子好美,但求之以礼。

作为新时代的学生,要以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作为衡量美的标准,提倡“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

实施措施:

学:

孔孟关于诗教、乐教的经典篇章

行:

开展学生中学生打扮、服饰、佩戴等的讨论,制定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标准

评:

根据教育进程评选“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标兵(月标兵,学期标兵)

初三:

教育目标:

知礼守法,做符合社会规范的小公民;懂得礼仪与法无论在古代,还是在今天,关系都非常密切。

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它从道德层面上规定了人们应该如何待人接物;法是一种社会规范,它主持社会公正,规定人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从某种意义上说,法是道德的底线。

实施措施:

学:

学习“出礼入刑”的有关论述、国家有关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法律、法规

行:

“非礼勿听、非礼勿行,非礼勿视”,远离毒品、不出入成年人场所、文明上网,谨慎交友

评:

根据教育进程评选遵纪、守法、文明标兵(月标兵,学期标兵)

七、实践过程

(一)、开设课程,建立网络,传授中华文明礼仪

懂礼,行礼是学生良好素质的重要体现,历来为我国思想家和教育家所重视。

孔子说: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强调了一个人只重品质朴实,而不重仪表礼节文雅,则显得粗野;只重仪表礼节文雅,而缺乏质朴的品格,则显得虚浮。

只有两者结合,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素质,传承中华礼仪美德,我们从多种渠道向学生传授礼仪知识,开展礼仪教育。

1、开设礼仪课程,传授礼仪文明

为了配合礼仪教育,学校开设了《不学礼,无以立》的校本课程,编写了学习讲义,从“礼仪概论”、“中国是传统的礼仪大国”、“礼在校园”、“不学礼,无以立”、“内仁外礼”,到“礼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礼与法”、“礼与美”等,传授传统的礼仪文化,宣传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让学生比较完整地认识礼的产生、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礼与人生发展的关系。

通过系列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规范,做一个知礼、明理、行礼,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小公民。

2、搭建礼仪网络,开展礼仪讨论

配合《不学礼,无以立》的课程学习,我们开设了“彭浦四中礼仪学校”的网络平台,进行问卷调查、组织学生进行礼仪讨论,在网络上还刊登了“校园礼仪”、“礼仪摄影”、“现代礼仪”、“传统礼仪”、“礼仪征文”、“师生互礼”、“礼仪讨论”、“问卷调查”等专栏,组织学生进行网络学习。

还开辟了“礼与法”、“礼与道德”、“礼与行为规范”、“礼与美”、“事亲以孝”、“尊师以道”、“师生互礼”等10余个礼仪教育专题,先后组织了500余次学生参与讨论,发布文章千余篇。

3、组织学生宣讲,开展礼仪征文

礼仪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为了贴近学生,学校成立了“学生宣讲团”,每班派选一名同学参加。

在学校老师的辅导下,定期、定时、定主题,深入到每个班级进行礼仪宣讲。

如我校学生制定的文明礼仪规范有哪些?

为什么说“不学礼,无以立”?

中国传统礼仪的美德体现在哪里?

怎样理解礼和法的关系?

等等,大受学生欢迎,把礼仪教育推向了高潮。

此外,我们开展“礼在生活”的征文、“礼仪格言”评比、礼仪演讲比赛、礼仪小报等,并把优秀征文和格言在学校橱窗中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