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诗五首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8791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0诗五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30诗五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30诗五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30诗五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30诗五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0诗五首教案.docx

《30诗五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0诗五首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0诗五首教案.docx

30诗五首教案

30诗五首

课型:

新授课时:

3课时主备:

杨渝兵审核:

夏平上课时间:

姓名: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预习导学

1、熟读课文,直到基本能背诵。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投箸()金樽()磻溪()宗悫()挂罥()

塘坳()布衾()突兀()狐裘()瀚海()

阑干()辕门()风製红旗()

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正确的一项是(D)

A.问君何能尔(你)欲辨已忘言(辨识)B.结庐在人境(庐山)直挂云帆济沧海(渡)

C.多歧路,今安在(哪里)瀚海阑干(沧海)D.吟鞭东指(马鞭)向昏黑(渐近)

4、查阅资料,填写下面的表格(查不出的可不填)

作品

作者

年代

其他著名作品

5、你最喜欢哪首诗或哪一句诗?

为什么?

6、最费解的是哪些句子?

抄在下面。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饮酒》与《行路难》

一.导入新课

在古代酒与人关系甚密,可解忧可增兴。

 关于酒的诗句也很多,如:

曹操: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斗酒诗百篇。

 杜甫: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王维: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陶亦自云:

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俗语:

酒后吐真言,我们来看看陶渊明的真言。

(一)品赏诗歌

★《饮酒》赏析

1、解题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2、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

吵闹的声音。

②君:

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

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

说明。

⑤忘言:

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范读《饮酒》。

(4)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全诗有两个层次:

开头四句为一层。

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

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3、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由此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

“问君何能尔?

”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

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

“心远地自偏。

”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

“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

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

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所以苏东坡也说:

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四句是写景名句。

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

“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

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

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

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

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

(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

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

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

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

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行路难》赏析

1、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合称“李杜”。

他生平浪迹天下,而大起大落的身世遭遇又使他广泛接触了生活的各个层面。

他的鲜明的个性就是在充分吮吸时代气息的基础上形成的。

李白年轻时就慷慨自负,不拘常调,具有很强的任侠风范:

尚武轻儒,脱略小节,轻财好施,豪荡使气。

他不屑于走一般士子由科举入仕的常规道路,而希望一举成就大业。

他又不无虔诚地求仙学道,采药炼丹。

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的又是积极入世的。

他的诗歌正是通过他的个性投影,折射出时代的风采神容,从而成为盛唐的最强音。

2、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3、反复诵读,赏析品味

(1)诗歌前四句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情?

李白离别京城,朋友们为他设宴饯行,而且宴席十分豪华。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

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如此呢?

(联系背景)从而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2)“行路难”具体表现在什么方面呢?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李白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的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之后却没有得到皇帝的重用,反而受到排挤,被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

(3)但是诗人并不是那种性格软弱的人,你们觉得他会这样消沉下去吗?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对,从“拔剑四顾”开始,诗人就表现了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的思想。

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

接下来诗人又用了“垂钓碧溪”、“乘舟梦日”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所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5)当诗人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

瞻望未来,只觉得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诗人因此有感而发“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表现了诗人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心理。

(6)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和志向?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

现在我们常用这两句诗来表达自己有宏大的抱负和实现理想的坚定的信念。

4、小结:

这首诗是如何体现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

(1)巧用历史典故

(2)采用夸张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3)跳跃式的结构

5、根据对诗歌的理解背诵该诗。

课后深化

一、填空

(1)《饮酒》中最受世人推崇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明诗人居闹市而心自静原因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路难》中表现诗人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中运用典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中写景的对偶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找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D)(“真”为真实人生的真正意义或人生真谛。

A.结庐在人境(建造)问君何能尔(这样,如此)

B.心远地自偏(偏僻)采菊东篱下(篱笆)

C.山气日夕佳(傍晚)飞鸟相与还(相伴)

D.此中有真意(真心实意)欲辨已忘言(辨别)

三.陶渊明是___________时代的山水田园诗人。

《饮酒》这首诗写作者隐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参考:

东晋安贫乐道悠然自得)

四.下列对《行路难》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设宴为之饯行。

B.诗的前四句中“停、投、拔、顾”四个动作,形象地显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感情的激荡变化,反映作者积极处世。

C.诗中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作者的苦闷,反映作者消极处世。

D.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五.课外赏析: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①,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②,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

①沅溪:

沅江,湖南境内的大河之一,源出贵州,流经黔阳,北上注入洞庭湖。

足:

充足。

②远谪(zhé):

贬官到离京城很远的地方。

戏为六绝句(之一)

杜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①,轻薄为文哂未休②。

尔曹身与名俱灭③,不废江河万古流。

注:

①王杨卢骆: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闻名于初唐文坛,后世称他们为“初唐四杰”。

体:

指诗文的形式和风格。

②轻薄:

轻浮浅薄。

哂(shěn):

讥笑。

未休:

不止。

③尔曹:

你们这些人。

这里指轻薄为文之人。

1、翻译下面诗句。

(1)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2)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2、读了《龙标野宴》,说说那时王昌龄是如何对待生活的?

3、从《戏为六绝句》(之一)中,你能看出杜甫对诗歌创作和评论的态度吗?

(参考:

1、

(1)不要听到琴声和歌声就触动远谪的愁思,青山和明月都在陪伴着我们啊。

(2)你们这些“轻薄为文”的人,身体和名声将一起泯灭,优秀的诗歌将如奔流的江河万古流传。

2、王昌龄虽被贬到龙标,但他照样悠然自得地生活,这种态度既表达了他的豁达乐观,也流露出他对朝廷的不满。

3、杜甫反对那些对文化遗产肆意歪曲否定的作法,并暗示自己的诗歌创作也将追随王杨卢骆,力求为后世留下佳作。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1、谜语:

浣花溪畔几间房,层层茅草盖梁上。

杜公作诗于此堂,文学史上永留芳。

(打一名胜古迹)今天,老师先带大家去参观一个地方——杜甫草堂。

2、作者简介

杜甫,字[字美],唐代著名诗人。

杜甫后人称之为“诗圣”,他写的诗被人誉为“诗史”。

杜甫诗的风格是[沉郁顿挫]。

我们曾经学过和杜甫诗有:

1、《望岳》2、《春望》3、《石壕吏》4、《江南春绝句》5、《春夜喜雨》。

3、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

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到四川。

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个长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自娱。

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

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4、解题

“……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

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

全诗写风卷茅草,雨夜难眠等情景,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

歌:

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5、课文朗读

(1)教师范读。

学生齐读。

注意下列加点词的读音

俄顷(éqǐng)、丧(sàng)乱、突兀(tūwù)见(xiàn)此屋、恶卧(èwò)怒号(háo)、布衾(qin)、大庇(bì)、挂罥(juàn)

(2)学生自由朗读。

(注意字音、节奏、情感)

(3)学生齐读,教师进行朗读指导,注意语气、重音。

6、课文赏析

1、学生速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故事情节。

2、读读议议,了解诗歌写作特点与思想内容。

(一)狂风屋破,茅草乱飞。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仲秋八月的狂风放声怒吼,把三重茅草从我屋顶上卷走。

怒号:

大声吼叫。

三:

表多数。

  分析:

天气突变,用比拟。

“怒号”状风势之猛;“卷”“三重”表受害的严重程度。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茅草飞过江去,洒满岸头,高的挂在大树的树梢,低的飘转沉进水坳。

洒:

散落。

江郊:

江边。

者:

……的。

  分析:

“飞渡”、“洒”、“挂”、“飘转”、“沉”描述茅草七零八落,不可收拾的惨状。

  

(二)群童抱茅,倚杖自叹。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南村的儿童欺我年老,好忍心啊,当着我的面作强盗。

忍:

狠心。

能:

如此。

为:

作。

  分析:

“南村”表示距离之近。

“欺”是一种戏谑方式,因为“我老无力”。

“忍能”把欺的程度作了具体细致的刻画。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公然把茅草抱入竹林,制止不住,叫得我唇干舌燥,回来扶着拐杖只好叹气。

竹:

竹林。

  分析:

建造这间茅屋对杜甫来说,是建得太艰难,显得太宝贵了,所以才竭尽全力制止。

“自叹息”表示戏谑之后的无可奈何。

 (三)屋漏衾裂,彻夜难眠。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不一会儿风止了,乌云如墨,秋天灰蒙蒙渐渐黑下来了。

定:

止、住。

  分析:

顷刻间,再次面临双重威胁。

狂风刚过,大雨又来,真是“屋漏偏遇连夜雨,(行船恰逢顶头风)”夜了,家家关门闭户。

怎么办?

何处去?

哪里躲?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布被盖了多年,冰冷如铁,小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恶卧:

睡态恶劣。

  分析:

布质被子,多年已“冷似铁”,失去了保暖价值。

因小孩“恶卧”,蹬得大窟小眼,破烂不堪,由此可见诗人生活境遇的窘困。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床头屋顶在漏雨没有干燥的地方,雨脚象麻线一般没有断绝。

  分析:

“无干处”指出造成的灾难。

“雨脚如麻”状写雨之大,“未断绝”看出雨通宵达旦,持续久。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自从战乱以来就很少睡眠,湿糟糟地,长夜漫漫何时明!

何:

如何。

由:

到。

  分析:

在国破家亡的灾难中,诗人忧国忧民,早已不能熟睡,何况此时此景呢?

(更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广大人民生活的困境)为下文提问作铺垫。

(四)愿现广厦,大庇寒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怎么才能得到高楼大厦千万间,让天下的寒士们住下,皆大欢喜,风吹不动,雨泼不进,安如泰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什么时候眼前高耸地出现这些高楼大厦,我的茅屋破烂,自己冻死,也心甘情愿!

呜呼:

呵。

突兀:

高耸。

见:

通现,现出。

足:

心足,心甘情愿。

  分析:

诗人在自己经受生活上、精神上痛苦处境中想到的不是个人而是广大人民所遭受的风雨,强烈希望能尽力解决所有人的困难,这就是全诗的主旨。

当然,在封建社会里诗人的愿望是不能实现的。

也因为如此,作者进一步表示:

只要能解决或改善一下人民的生活问题,自己冻死、饿死也心满意足,就显示出诗人思想境界之高、胸襟之宽和他的人道主义的精神。

当然,诗人所想到的主要是“寒士”,因此,不能与今天革命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提并论。

  “安得”二字语气贯至“……动安如山”为止,这种形似疑问实属慨叹的句式,往往放在结尾处,或抨击现实,或寄托理想,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如《病梅馆记》“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光阴以疗梅也哉!

”这种句式要注意一直管到哪里为止。

 五、课堂小结

 全诗层次清晰,由上到下,由外到里,由自己推想到别人,条理分明。

描叙每一个中心时,选用精当材料,不枝不蔓,问题集中,主旨鲜明。

用语非常准确、生动、鲜明,“怒号”反映风的威力;“飞渡”、“洒”、“挂”、“飘转”、“沉”描写茅草被卷走的各种姿态,活灵活现。

  全诗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束缚,作者思想更加无拘无束倾泻出来,加强感染力。

课后深化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

1.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具体情境怎样?

2.想像“群童”、“抱茅入竹去”的场景。

3.诗人由己及人的感情推去,靠哪句完成?

4.诗人的人生理想是什么?

(参考: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可从“欺”、“忍”、“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和诗人“呼不得”等词句入手,进行想像,不必拘泥诗句自身。

3.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4.诗歌最后一节。

(二)

1.对下面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A.开头两句意思是:

西湖四季的风光都很美,毕竟最美的还是荷花盛开的六月间。

B.三、四句用对偶和对比的手法描写景物,色彩鲜明:

蓝天衬托下碧绿的荷叶一望无际,仿佛与天相接;朝阳映照下的荷花显得格外红艳。

C.全诗紧扣一个“送”字,抒发了诗人与林子方临别时难舍难分的无限伤感之情。

D.诗人用眼前的美景告慰友人,冲淡了送别时的离愁别绪,感情更显得含蓄深沉。

2.阅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回答问题。

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表面上虽然冷清、凄凉,但表现了诗人自得其乐的情感。

B.这首诗诗人以独白形式,极力渲染自己情感的起伏。

C.这首诗开头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角色只有作者一人,这是刻意营造的氛围。

D.这首诗表现出由“独”和“不独”相互转换的情调,点尽了诗人踽踽凉凉之感。

(2)下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虽然回环婉转,但也纯乎天籁,诗人的情感自然流露。

B.诗中既歌且舞,表明作者渐入醉乡,把冷清的场面写热闹起来,反映作者情绪变化。

C.诗中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月”和“影”人格化,始终作为“有情”之物描写。

D.诗的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表现自己凄凉之感。

(3)古代诗词中描写“月”的诗句很多,请写出两句来。

(4)试评析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方法提示:

从诗句的内容、意境及在诗中作用评价]

(参考:

1.C2.

(1)A

(2)C(3)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略。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与《己亥杂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1、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可以倚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

不是吗?

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仍历历在目。

今天我们就来和身在西北边塞的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

 

2、作者简介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

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

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3、诗文赏析

(1)诗人从哪些地方送他的朋友武判官?

要求:

默读课文,作一下记录。

明确:

①中军主帅的营帐;②辕门(注解解释);③轮台东门(注解解释);④天山

(2)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中军主帅的营帐里为朋友武判官饯行,在辕门口为武判官送行,在轮台的东门为武判官送别。

通过这一路又一路的送别,你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

依依不舍。

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下这八句诗句,感受诗人为即将远行的朋友送别的气氛。

4、假如你是诗人,当你在中军主帅的营帐里、当你在辕门口、当你在轮台东门为武判官送行时,你观察到些什么?

你又想到些什么?

要求:

①自读,在书本上批注;②找出相应的诗句,并发挥你的想象;③同桌互相讨论。

(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环境恶劣。

又一场大雪要降临了,担心朋友的归家之路。

不用“乌云”而要用“愁云”为了突出离别时凄凉、悲伤的心情。

朗读这一句,读出感情。

(个别读、齐读、闭上眼睛试背、学生个别背、有感情地背)

(2)师:

诗人在中军主帅的营帐中,还听到了什么呢?

“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都是声音凄凉的音乐,和朋友告别时心情凄凉,同时在送别时也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依依不舍、凄凉。

(3)师:

但是天下无不散的筵席,送别到辕门口,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纷纷暮雪下辕门”,雪很大,说明武判官归京之路的艰辛,诗人也担心朋友回家的安全性。

朗读这一句,“掣”字要加强语气。

红旗本应该呼呼地迎风飘扬,现在却“冻不翻”,可见天气之寒冷。

(4)师: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当他送别朋友武判官至轮台东门时,什么映入了眼帘呢?

“山回路转不见君”,山路曲折,一会儿就看不见武判官,诗人于是担心朋友回京之路。

“去时雪满天山路”,大雪铺满天山的路,山路很危险。

(5)师:

朋友走远了,为何诗人还站在那儿呢?

(依依不舍,目送着友人,想多看他一会儿。

师:

在冰雪的旷野之中,凝望着朋友远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蹄的脚印伸向远方。

在这一瞬间,作者久久不愿离去,他可能在想什么呢?

(为朋友的归京之路担忧。

何时能再见,这一别可能就是永别了。

(6)师:

天苍苍,野茫茫,站在塞外,眺望京城,朋友已经远去了,任天上的大雪纷飞,“我”站在雪原中,静静地、静静地陷入了沉思。

结尾之处把雪景和送别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写得可谓回味无穷。

朗读最后四句,感受站在雪原上的心情。

站在雪原上,你就是诗人。

所以要读得缓慢,体会诗人的心境。

(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师:

在读这一句诗时,该如何处理感情?

(“马行处”要读得缓慢。

背诵这四句诗。

(自己背、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