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粉画的理论知识.docx
《水粉画的理论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粉画的理论知识.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粉画的理论知识
水粉画的理论知识
色彩是绘画的形式因素,是艺术表现的语言之一,且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怎样去认识和掌握色彩,怎样使色彩在绘画中发挥更好的作用,这就需要在色彩写生中,训练直观的视觉能力和表现能力。
同时,还要懂得色彩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色彩的使用方法和规律。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两者才能相得益彰。
一、水粉画的概念
水粉画就是用水调合粉质颜料来作画的一种绘画形式。
水粉画是以水作为媒介,这一点,它与水彩画是相同的。
所以,水粉画也可以画出水彩画一样的酣畅淋漓的效果。
但是,它没有水彩画透明。
它和油画也有相同点,就是它也有一定的覆盖能力。
而与油画不同的是,油画是以油来作媒介,颜色的干湿几乎没有变化。
而水粉画则不然,由于水粉画是以水加粉的形式来出现的,干湿变化很大。
所以,它的表现力介于油画和水彩画之间。
水彩画的特点是颜色透明,通过深色对浅色的叠加来表现对象。
而水粉画的表现特点是处在不透明和半透明之间。
如果在有颜色的底子上覆盖或叠加,那么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加法,底层的色彩多少都会对表层的颜色产生影响,这也就是它较难掌握的地方。
但是,有经验的画家往往就是利用它的这种特性来表达水粉色彩自身的和特有的艺术魅力。
一、水粉画的概念
水粉画是使用水调合粉质颜料绘制而成的一种画。
它的色彩可以在画面上产生艳丽、柔润、明亮、浑厚等艺术效果。
水粉画的性质和技法,与油画和水彩画有着紧密的联系。
它与水彩画一样都使用水溶性颜料,如用不透明的水粉颜料以较多的水分调配时,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水彩效果,但在水色的活动性与透明性方面,则无法与水彩画相比拟。
含粉意味着对水色流畅的活动性产生限制的作用。
因此,水粉画一般并不使用多水分调色的方法,而采用白粉色调节色彩的明度,以厚画的方法来显示自己独特的色彩效果。
这一点近似于油画的绘制方法。
因为不透明的水粉颜料与油画颜料都是具有遮盖力的颜料,所以水粉画是介于水彩画与油画之间的一个画种,它是通过吸取水彩画与油画的某些方法与技巧而发展形成自己的技法体系的。
在国外,并没有水粉画这一独立的画种。
一般都将其包括在水彩画的范畴之中,称为不透明的水彩画,或用水粉颜料绘制的广告招贴画等统称为水粉画。
在我国,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的原因,普及美术和实用美术发展很快,从而促进了水粉画的不断普及与提高。
使它具有一套完整而系统的、与其他画种不同的技法,成为在绘画领域中具有群众基础而又受专业画家所钟爱的一个独立画种,进而显示出自己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风貌。
二 水粉画的产生与发展
水粉画的起源很早,这可从使用水溶性颜料作画的中外古代石窟、墓窟、寺院壁画中得到佐证。
如我国北魏时期的敦煌石窟壁画,西晋南北朝时期的新疆地区石窟中的佛教美术,六朝永乐宫壁画和历代工笔重彩画,以及古代院体画与民间绘画等等,都是使用水溶性粉质颜料绘制而成的。
古罗马地下墓室中的壁画,也大多是使用胶或蛋清调合颜料粉绘制而成的胶粉画。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大师们手下的壁画原作,在后来修补过程中经专家考证发现,有的也是使用胶粉颜料绘制的。
这些古今中外早已出现的使用粉质水溶性颜料的绘画作品,都具有了水粉画的基本艺术特点,这说明水粉画颜料的产生与使用的历史非常悠久。
这类古代水粉画,虽然使用的颜料品种有限,作画的工具与方法也与现代水粉画有所不同,但对现代水粉画的提高与发展,不无研究与借鉴的意义。
现代水粉画实际上是英国18世纪水彩画发展中的一个分支,它的产生与发展与欧洲大陆水彩画的产生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目前掌握的美术资料,可以认定欧洲大陆最早运用水彩作画的是15至16世纪德国巨匠丢勒(1471-1528),他在学画时期就用水彩画风景和动物、植物。
他使用的水彩色常搀入不透明的白粉色,或用白粉色画出明亮部分,而这就是水粉画的表现效果。
丢勒时期的水彩画,只是处在水彩画的萌芽时期。
作为绘画的品种与方法来说,到18世纪,英国水彩画发展时才逐渐完善,成为独立的画种出现在画坛上。
在水彩画艺术产生与发展的早期,水彩画的价值并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
人们以为水彩不具备油画那样高的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习惯用欣赏油画的传统目光,来看待这种新画种,摆脱不了油画优越论的影响,而把水彩画看成是绘事末技,是低级的画种。
为此,不少水彩画家借鉴油画的绘制技法,以提高水彩的表现力,争取提高水彩画的艺术价值和地位。
在借鉴油画表现技巧的过程中,只有采取使用白粉色和不透明色,才能达到油画表现的充分、深入、具体、厚实的效果。
这样,水彩画实际上已失去传统水彩画水色渗化流畅、透明的艺术特点,成为近似油画效果的水粉画。
到18世纪后半叶,它已成为水彩画家族的一个分支。
水粉画在制作过程中,开始仍以透明水彩作为第一次底色,然后利用不透明色画出景物深入具体的立体空间效果,使其具有很强的真实感。
这样完成的作品已失去传统的水彩画所具有的流畅、透明的艺术特色,形成一种现代概念的水粉画
我国的现代水粉画,是建国以后才发展形成的一个画种。
过去它只用于宣传与广告(故市面上出售的水粉颜料,通常称为广告色)。
水粉画的功能有欣赏与实用两个方面,表现方法有写实和装饰两个系统。
更值得重视的是,在水粉绘制的装饰性绘画中,已融进了民族传统绘画和民间绘画的某些手法与形式因素,使画风显示出引人注目的新颖别致的东方风格《舞》。
这就开启了水粉画在装饰绘画中的新前程,为水粉画开拓了广阔的新领域。
二、水粉色彩纯度与明度的局限性
水粉画在湿的时候,它颜色的饱和度和油画一样很高,而干后,由于粉的作用及颜色失去光泽,饱和度大幅度降低,这就是它颜色纯度的局限性。
水粉明度的提高是通过稀释、加粉或含粉质颜料较多的浅颜色来实现的。
它的干湿变化非常之大,往往有些颜色只加少许的粉,在湿时和干时,其明度就表现出或深或浅的差别。
由于水粉画干后颜色普遍变浅,所以,运用好粉是水粉画技术上最难解决的问题。
而含粉的色彩又恰恰是水粉画的魅力所在,它使画面的颜色充满水粉画特有的“粉”的品质,而出现特别丰富的中间色彩。
三、水粉画颜料的个性差异
水粉颜料大部分颜色是比较稳定的,如土黄、土红、赭石、桔黄、中黄、淡黄、橄榄绿、粉绿、群青、钴蓝、湖蓝等等。
但是,水粉颜料中的深红、玫瑰红、青莲、紫罗兰等颜色就极不稳定,容易出现翻色,不易覆盖。
水粉颜色的透明色彩种类较少,只有柠檬黄、玫瑰红、青莲等少数几种颜色,要画好水粉画就必须充分掌握水粉各颜料的个性,了解它的受色能力的强弱、覆盖能力的大小、色价的高低。
这些问题都要通过不断实践,做到熟能生巧。
一 色彩的性质
人们生活在色彩世界之中,所见到的任何景物,都具有自身不同的色彩。
色彩通过人们的感官,对人的心理和生理产生作用。
在美学领域,色彩已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1.色彩是什么
色彩是否是物体固有的一种特质?
如人们认识概念中的红花、绿叶、青山、蓝天、绿树等。
17世纪,英国物理学家牛顿通过科学实验,揭开了色彩来源于光的奥秘,确立了光是色彩之母的理论。
他的实验方法是:
在一暗室中,让太阳光束进入室内,透过三棱镜,分解出一条按红、橙、黄、绿、青、蓝、紫循序排列的彩色光带,好似雨后彩虹。
这在光学上称为光的色散,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太阳光谱(彩图5)。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光的波长不同,因此通过三棱镜后,便产生不同程度的光的折射,一种光波就产生一种颜色。
在没有光照的夜晚,各种色彩现象就随之消失,只有光的来临,万物才重现色彩。
所以颜色是光赐予的,是光的一种特征,是眼睛看得见的各种不同波长的光。
2.形成物体色彩的原因
不同的物体,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颜色?
我们知道颜色是光的一种特征的原理以后,这问题就比较容易得到解答。
发光体发出的光,是直接或通过物体的反射后间接进入人们视觉感官的,光的波长有长有短。
红色类的光波长,蓝、紫色类的光波短。
各种物体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反应是有选择的,同时具有吸收和反射的功能。
有的物体受光后,会将不同波长的光全部反射出来,这个物体在视觉上呈现为白色,相反就成黑色;有的物体如只反射红色波长的光,而吸收了其他波长的光,那这物体就是红色的。
依此类推,各种物体的色彩现象就是这样显现出来的。
由此可见,物体本身并不具有色彩,而是光投射到物体后,通过吸收和反射才产生色彩的。
3.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
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产生的色相是不同的。
白色光是有色光的混合,色光混合得愈多,愈显得明亮,也愈近于白光。
光谱上的红和蓝绿、紫和黄绿、蓝和黄等对比色光混合,都合成一种色光的色相。
而颜料的对比色混合则成为灰黑色。
颜料混合多,纯度越差,色相倾向越灰黑。
在绘画调色中,如果能掌握色混合的规律,准确调配出各种不同纯度的色相,是掌握色彩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功。
4.原色、间色与复色
原色:
根据太阳光谱绘成的颜料色环,其中红、黄、蓝称为三原色。
原色是指这一颜料中的色彩,已不能再进行分解。
也可以说,红、黄、蓝这三个基本色,不可能用其他颜色调配出来。
三原色是色彩中最纯正、鲜明、强烈的基本色,但三原色可以调配出其他各种色相的色彩。
间色:
由两个原色相混合的色彩称为间色,即红调黄得橙、黄调青得绿、红调青得紫。
由此,可产生红、橙、黄、绿、青、紫六色色环。
如将六种色与相邻色相再调合,就可以再得六个间色,即红橙、黄橙、黄绿、青绿、青紫、红紫。
这样可绘制成12色色环(彩图6)。
复色:
如果将两个间色(橙与绿或绿与紫,紫与橙相混合)或一个原色和相对应的间色(如红与绿、黄与紫、青与橙)混合都可得复色。
由此可见,复色包含了三原色的成分,成为色纯度较低的含灰色彩。
5.补色
在色环中,一个原色与相对应的间色(如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互称为补色。
补色对比,是最强烈鲜明的对比。
在对色彩观察与感受中,补色对比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颜色都有其相应的补色。
如一座白色房屋,夕阳光线投射在受光面,白墙呈明亮的红橙色。
未受夕阳光辉照射的背光面的白墙,与受光面的色彩联系起来观察时,必会产生与红橙色的补色因素——青绿色,但这红橙与青绿补色的色彩明度、纯度,都不会是色环中所显示的色相,而是根据具体环境中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的。
再举一个例子,如果写生一个红色背景中穿灰色衣服的人像,在观察色彩关系时,人像的肤色与红色背景在对比中,必产生偏绿的补色成分,灰色的衣服也同样会显示出灰中带绿的色调。
实际上这是生理视觉形成的错觉,这错觉主要显示出色彩对比中的补色关系。
由此可见,同一物体在不同的环境色彩对比下,所显示出来的色彩并不会是相同的。
在观察和表现绘画色彩时,利用这种视觉中产生的补色关系,去加强色彩对比和增强美感,是很普遍使用的有效方法。
6.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条件色
光源,即发光体,是物体颜色的来源。
发光体与产生色彩现象的关系十分密切。
太阳是主要的发光体,阳光是具有各种波长的光,可称为标准光。
所有物体,在阳光的投射下,反映出来的色彩比较全面而纯正,即色彩概念上的固有色。
日光灯的光,是偏蓝青色的冷调光,红固有色的物体在日光灯光下,色彩是不鲜明的。
普通家用电灯的光是偏黄的,投射在物体上,会罩上一层暖色调。
其他如磷光偏绿。
各色霓虹灯光,只有单一的某种波长的光,基本上不能显示出物体在正常阳光下的色彩因素。
同一物体在红霓虹灯光下,就只能呈现红色,在绿霓虹灯光下,就只呈现绿色。
光源色,可以或多或少地改变物体的固有色,它对谐调色彩关系和形成色彩调子,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色彩训练中,能认识并表现出光源色的色彩特点,也是色彩学习的要求之一。
环境色,是指某个物体在不同环境里,其固有色会受环境色彩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即环境的色彩反射到物体上,及物体色彩与环境色彩对比中,产生的色彩变化。
因此,一个色彩单纯的物体,在具有条件的环境里,可以使单纯的物体,产生复杂的色彩变化,这变化的色彩称为环境色。
一般绘画色彩,都着重研究环境色的色彩规律与色彩效果;装饰绘画,则是研究固有色的色彩规律的。
综上所述可知,人们生活环境和大自然的色彩现象,是由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所综合而成的。
由于日光在晴、阴、雨、雪不同的气候和早、中、晚不同时间的情况下,光源色也会产生变化。
另外,光的强弱,光的投射角度和物体质地的不同等等条件的差别,物体的色彩也会产生复杂变化,这产生变化的色彩也称“条件色”。
绘画写生中的色彩观察,是直接依据条件的变化规律来表现色彩的。
7.色调
色调即色彩的调子,也就是色彩在绘画总体组合中的一种色彩倾向性。
色调是一种独特的色彩美感形式。
它对于表现绘画主题思想、情调意境,具有无法替代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形成色调的自然因素有地理环境、气候、季节、时间和光线等,这些因素可以产生千变万化的色调变化。
不同的地理环境如西北黄土高原,具有苍茫、粗犷、纯朴的色调特征;江南的青山绿水、苍翠的林木、桑田、民居的片片白墙,形成了秀丽、雅致的色调特点;东北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壮阔、深沉,又别有一番色彩情调。
色彩总是与地理环境紧密联系而显出魅力的。
季节的变迁,如春的嫩绿、夏的浓荫、秋的金黄、冬的灰褐,显示出各个季节冷暖色调特征。
气候的变化如晴天阳光灿烂的暖色调,阴天沉暗的冷灰色调,雨天朦胧迷茫的蓝灰色调,雪天素雅肃穆的银白色调(彩图7、8、9是同一写生环境,在晴、雨、阴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产生的不同色调)。
另外,不同的光线(如日光、月光、灯光),不同时间(如早晨、中午、傍晚)的景色,都会有色调的变化。
以上所举例子,说明某一色调的形成,实际上是综合了多种因素的结果。
要认清这复杂的色调现象,全在于画家对色彩的观察力与感受力。
色调的类别很多,从色相分:
有红色调、黄色调、绿色调、紫色调等;从色彩明度分,可以有明色调、暗色调、中间色调;从色彩的冷暖分有暖色调、冷色调、中性色调;从色彩的纯度分,可以有鲜艳的强色调和含灰的弱色调等。
以上各种色调又有温和的和对比强烈的区分。
绘画中艺术形态的色调是自然形态的色彩调子经过画家的感受,根据表现绘画主题的需要提炼、加工而成的,它比自然形态的色调更集中、更强烈,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和美感。
必须说明,从绘画的实践与发展中,可以发现不是所有的绘画,都具有色调这一概念的。
凡是色彩并不作为重要艺术表现手段的绘画,是不太讲究色调的,例如相对西方的油画而言,在东方的某些传统绘画中可以得到说明。
因此,色调这一概念与理论基本上是属于西洋绘画范畴的。
五、环境色及色彩的冷暖色彩的互相关联性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对物体色彩的关联性的高度概括。
在色彩画中环境色的影响应该得到夸张和肯定,众所周知,物体的色彩是靠光来表现的,有光才有色彩,没有光线则整个世界都是一片黑暗。
色彩是受光的影响才出现的。
光会照射在一个物体上,也会照射在另外一个物体上,那么照射在这个物体上的光线反射到靠近它的另外一个物体上去,另外的那个物体上就有了这个物体上的颜色。
这就是环境色。
即物体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光源下所处的一个环境对它的影响的颜色,还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怎么夸张环境色和对比色,最重要的是不可以让观众感觉到已经改变了物体所固有的颜色。
这才是好的环境色处理。
可以想象,不同的光源对物体的影响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光源下物体的色彩也是不同的,这就牵扯到了一个冷暖的问题,一般来说,自然光下,在室内的物体通常是暗部暖亮部冷,这是受光源影响而出现的现象,为什么呢?
光源是冷的,光源照射在亮部,那么物体的亮部自然就是冷的了。
通过色彩的对比知识我们知道,亮部冷,那么暗部就只有比亮部暖了。
这就是为什么说室内的物体是暗部暖的原因。
在一幅好的色彩作业中我们可以发现,除对比色的运用以外,往往还有鲜灰对比和明暗对比,即近处的物体色彩鲜艳,远处的物体要灰一点,靠光源近的物体要亮一点,靠光源远的物体要暗一点。
方能拉开空间,表达出体积的感觉。
有很多时候有的人在看画的时候会说:
“这里哪来这么一笔颜色呢?
”“我怎么看不出来有这笔颜色呢?
"这就是没有用对比的眼光去看色彩,举个例子,一块红色的衬布放在一块白色衬布上,那么我在处理白色衬布的色彩上肯定会加入一定量的绿色,至少靠近红布的位置应该有,而不是大量"为了衔接"而出现的红色.这样的色彩才会漂亮,最后出现的效果才会不"平",画面才能有色彩。
1.色彩与素描的关系
素描与色彩是美术教学的两门重要基础课。
在学习时,应是先学素描,后学色彩;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也可分阶段交错进行。
学习素描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对形体的观察理解能力和掌握用线和明暗调子表现对象形体结构、立体空间等的技能;色彩的基本学习要求,除了要用色彩来完成素描的任务外,还必须了解形成色彩个性的色相、明度、纯度、冷暖诸要素,按其独特的观察方法去认识色彩现象。
在写生实践中,通过颜色调配和使用,提高感受色彩美的能力,并掌握对比谐调、变化统一的色彩规律和表现技能。
素描是色彩画的基础,开始学习色彩时,往往容易产生两种弊病:
一是只着眼于素描的明暗关系,在表现对象时,只是发挥色彩明度变化这一要素;二是受长期形成的固有色概念的束缚,在观察色彩时,忽视物体由于光线与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复杂色彩变化现象。
因此,在色彩写生学习的开始阶段,不必过分要求素描关系的正确,而重点应放在对固有色、环境色上的认识。
环境色是绘画色彩写生的一个中心问题。
素描与色彩关系需要在不断实践过程中逐步得到统一与提高。
另外,素描、色彩学习从易到难的进度应同步进行,一开始就接触复杂过难的色彩写生课题,是不可能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有经验的色彩教师应善于把握适宜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中的色彩练习课题。
水粉画的基础知识
一般情况下颜色象征意义:
红——血、夕阳、火、热情、危险;
橙——晚霞、秋叶、温情、积极;
黄——黄金、黄菊、注意、光明;
绿——草木、安全、和平、理想、希望;
蓝——海洋、蓝天、沉静、忧郁、理智;
紫——高贵、神秘、优雅;
白——纯洁、朴素、神圣;
黑——夜、死亡、邪恶、严肃。
一、红色的色感温暖,性格刚烈而外向,是一种对人刺激性很强的色。
红色容易引起人的注意,也容易使人兴奋、激动、紧张、冲动、还是一种容易造成人视觉疲劳的色。
1、在红色中加入少量的黄,会使其热力强盛,趋于躁动、不安。
2、在红色中加入少量的蓝,会使其热性减弱,趋于文雅、柔和。
3、在红色中加入少量的黑,会使其性格变的沉稳,趋于厚重、朴实。
4、在红中加入少量的白,会使其性格变的温柔,趋于含蓄、羞涩、娇嫩。
二、黄色的性格冷漠、高傲、敏感、具有扩张和不安宁的视觉印象。
黄色是各种色彩中,最为娇气的一种色。
只要在纯黄色中混入少量的其它色,其色相感和色性格均会发生较大程度的变化。
1、在黄色中加入少量的蓝,会使其转化为一种鲜嫩的绿色。
其高傲的性格也随之消失,趋于一种平和、潮润的感觉。
2、在黄色中加入少量的红,则具有明显的橙色感觉,其性格也会从冷漠、高傲转化为一种有分寸感的热情、温暖。
3、在黄色中加入少量的黑,其色感和色性变化最大,成为一种具有明显橄榄绿的复色印象。
其色性也变的成熟、随和。
4、在黄色中加入少量的白,其色感变的柔和,其性格中的冷漠、高傲被淡化,趋于含蓄,易于接近。
三、蓝色的色感冷,性格朴实而内向,是一种有助于人头脑冷静的色。
蓝色的朴实、内向性格,常为那些性格活跃、具有较强扩张力的色彩,提供一个深远、广埔、平静的空间,成为衬托活跃色彩的友善而谦虚的朋友。
蓝色还是一种在淡化后仍然似能保持较强个性的色。
如果在蓝色中分别加入少量的红、黄、黑、橙、白等色,均不会对蓝色的性格构成较明显的影响力。
1、如果在橙色中黄的成份较多,其性格趋于甜美、亮丽、芳香。
2、在橙色中混入小量的白,可使橙色的知觉趋于焦躁、无力。
四、绿色是具有黄色和蓝色两种成份的色。
在绿色中,将黄色的扩张感和蓝色的收缩感相中庸,将黄色的温暖感与蓝色的寒冷感相抵消。
这样使得绿色的性格最为平和、安稳。
是一种柔顺、恬静、潢足、优美的色。
1、在绿色中黄的成份较多时,其性格就趋于活泼、友善,具有幼稚性。
2、在绿色中加入少量的黑,其性格就趋于庄重、老练、成熟。
3、在绿色中加入少量的白,其性格就趋于洁净、清爽、鲜嫩。
五、紫色的明度在有彩色的色料中是最低的。
紫色的低明度给人一种沉闷、神秘的感觉。
1、在紫色中红的成份较多时,其知觉具有压抑感、威胁感。
2、在紫色中加入少量的黑,其感觉就趋于沉闷、伤感、恐怖。
3、在紫色中加入白,可使紫色沉闷的性格消失,变得优雅、娇气,并充满女性的魅力。
六、白色的色感光明,性格朴实、纯洁、快乐。
白色具有圣洁的不容侵犯性。
如果在白色中加入其它任何色,都会影响其纯洁性,使其性格变的含蓄。
1、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红,就成为淡淡的粉色,鲜嫩而充满诱惑。
2、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黄,则成为一种乳黄色,给人一种香腻的印象。
3、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蓝,给人感觉清冷、洁净。
4、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橙,有一种干燥的气氛。
5、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绿,给人一种稚嫩、柔和的感觉。
6、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紫,可诱导人联想到淡淡的芳香。
色彩牵涉的学问很多,包含了美学、光学、心理学和民俗学等等。
心理学家近年提出许多色彩与人类心理关系的理论。
他们指出每一种色彩都具有象征意义,当视觉接触到某种颜色,大脑神经便会接收色彩发送的讯号,即时产生联想,例如红色象征热情,于是看见红色便令人心情兴奋;蓝色象征理智,看见蓝色便使人冷静下来。
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往往能藉色彩运用,勾起一般人心理上的联想,从而达到最佳设计的目的。
二 色彩的要素
每个色彩,都具有形成色彩个性特征的某些要素。
如何巧妙地在调色板上调配出丰富复杂的色彩,达到色彩表现的预期效果,这需要画家对色彩的各种要素有所了解和研究。
色彩的要素,有色彩的本身所具有的和使用时所形成的两个方面。
大约可以归纳为三类:
光感要素——色相、明度、纯度。
任何一个未经调合的,或在调色板上经过混合调配的复色,都必具备这几个要素。
形象要素——指色彩面积的大小和形状、在画面上的位置和色彩表面的肌理等。
这是画家在绘画创作中,根据表现主题的要求和形式美法则而创造的艺术形态因素。
心理要素——色彩冷暖、进退、轻重、胀缩、厚薄、动静等。
这是色彩的个性,对人的心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感觉。
现分别略述于下:
1.色相
指色彩的相貌或色彩的名称。
如红、橙、黄、绿、青、蓝、紫等等,每个名称代表具体的色相。
在颜料中,每一类红色,如大红、深红、朱红、玫瑰红、土红、曙红、桔红等,是红色类不同的色相。
它们之间存在着色相近似与差别的关系。
颜料经过复杂调合后,产生非常丰富的含灰复色。
这些复色,比较难于全部定出它们确切的色相名称。
2.明度
每个没有调配或经过调配的色彩,都具有自己的明暗程度,即色彩的明度。
色彩中,明度最强的是白色,最弱的是黑色。
黑白两色称绝色,又称无彩色。
任何颜色中如调入白色,必会提高混合色的明度,调入越多越明亮。
调入黑色则情况相反。
为提高或减弱某个色彩的明度,一般并不单纯使用白与黑两色;而是根据色彩的纯度、冷暖等要求,用调入其他较明亮的色来提高明度,调入较暗的其他色来减弱明度。
举一简单的例子:
如红色,要转化为比红色深而偏紫含灰的色彩,就得调入蓝青一类比红色深的颜料,调入黑色虽然可以使色彩变暗,但并不能出现偏紫的色相,因为黑白色是无彩色。
3.纯度
纯度是说明色质的名称,也称饱和度或彩度、鲜度。
色彩的纯度强弱,是指色相感觉明确或含糊、鲜艳或混浊的程度。
高纯度色相加白或黑,可以提高或减弱其明度,但都会降低它们的纯度。
如加人中性灰色,也会降低色相纯度。
在绘画中,大都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色相的颜料调合的复色。
根据色环的色彩排列,相邻色相混合,纯度基本不变(如红黄相混合所得的橙色)。
对比色相混合,最易降低纯度,以至成为灰暗色彩。
色彩的纯度变化,可以产生丰富的强弱不同的色相,而且使色彩产生韵味与美感。
4.冷暖
冷暖即色性。
这是心理因素对色彩产生的感觉。
人们见到暖色(如红、橙、黄等)一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