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八年级易错题.docx
《数学八年级易错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八年级易错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八年级易错题
八年级(上)易错点分析
第一章 沈阳市第九十中学
1.审题不认真。
例如:
(1)若直角三角形中,有两边长是12和5,则第三边长的平方为()
有的写13。
2.对于不是直接应用勾股定理的题不会做。
例如:
(2)已知三角形ABC中,AB=20cm,AC=13cm,BC边上的高AD=12cm,则底边BC的长为()
第二章
1.审题不认真。
例如:
的平方根是( ),易写成±3。
2.求x的值:
-144=0
3.考虑问题不全面。
例如:
当x______时,
有意义.
4.不注意区别
和
。
例如:
求
的平方根。
第三章
1.答题格式不对,语言叙述不够准确。
2.想象力较差。
例如:
(1)将任意一个三角形绕着其中一边的中点旋转
,所得图形与原图形可拼成一个。
(2).等边三角形至少旋转__________度才能与自身重合。
第四章
1.表示四边形时字母不按顺序书写,导致自己画图时与已知条件不符。
2.各种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掌握不够准确。
例如:
(1)、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C=10,BD=8,则AD的长度的取值范围是()
AAD>1B1<AD<9CAD<9DAD>0
(2)、下列命题中,正确命题是()
A.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B.两条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矩形;
C.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
D.两条对角线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3)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边AB、BC、CD、DA的中点,请添加一个条件,使四边形EFGH为菱形,并说明理由.
解:
添加的条件:
理由:
(4)顺次连接一个任意四边形四边的中点,得到一个四边形是.
3.阅读题审题不认真,有关知识掌握不够准确,分析能力较差。
例如:
阅读材料:
如图
(2)在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垂足为P.
求证:
S四边形ABCD=
AC·BD
证明:
AC⊥BD→
∴S四边形ABCD=S△ACD+S△ACB=
AC·PD+
AC·BP=
AC(PD+PB)=
AC·BD
解答问题:
(1)上述证明得到的性质可叙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
如图(3),等腰梯形ABCD中,AD∥BC,对角线AC⊥BD且相交于点P,AD=3cm,BC=7cm,利用上述的性质求梯形的面积.
4.不理解密铺的含义。
例如:
铺成一片可以不留空隙的平面图形有(写三个);
5.易把平行四边形当成轴对称图形;三角形当成中心对称图形。
第五章
1、表示平面上的物体的位置时,一定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不能孤立起来,例如个别同学认为物体的位置是唯一的,则确定该物体的位置的表示方法是唯一的,其实是错误的,比如:
A在B的东北方向3km处,而相对于,却在C的正东方向1km处。
3km
A
C
1km
北
B
2、表示平面上物体的位置时,每一个物体的位置要用两个数据表示,一个数据不能表示物体的位置。
北
例:
如图,试确定A的位置。
4km
45。
.。
°°
B
A
错解:
A在B的西南方向上,或A在距B点4km处。
错解分析:
在B的西南方向上的点是不唯一的,类似的距离B点4km处的点是不唯一的无法具体确定A的位置。
正确解法:
A在B的西南方向上4km处。
3、由点求坐标时,容易将横、纵坐标弄错,关键是弄清坐标的定义。
y
例:
如图所示,写出点P的坐标。
1
2
x
P
o
错解:
点P的坐标为(3,2)。
错解分析:
写错点P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出错的原因在于分不清点P的横坐标与纵坐标,点P的横坐标应为2,纵坐标应为3。
正确解法:
点P的坐标为(2.3)
4、思考问题不周全,出现漏解现象。
例:
已知点P到x轴的距离是2,到y轴的距离是1,求点P的坐标。
错解:
如图,因为点P到x轴的距离为2,所以点P的纵坐标为2,又因为P点到y轴的距离为1,所以P点的坐标为(2,1)。
错解分析:
错解原因有两个,一是忽略了坐标的符号,出现漏解现象,二是纵、横坐标位置写颠倒了。
正确解法:
P点坐标为(1,2),(-1,2),(1,-2),(-1,-2)
5、封闭图形上的点坐标变化与图形面 积变化的关系易弄错。
错以为图形扩大(或缩小)n倍,其图形的面积也扩大(或缩小)n倍。
例:
正方形四个顶点坐标是A(1,1),B(-1,1),C(-1,-1),D(1,-1)。
(1)试求横纵坐标都乘以2后所得的正方形的面积。
(2)所求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乘以2后得到的矩形的面积。
错解:
(1)所得新正方形,比原正方形放大了一倍,故新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原正方形面积的2倍,所以S新=2×22=8
(2)所得矩形,比原正方形纵向拉长了一倍,故新矩形的面积等于原正方形面积的4倍,所以S新=4×22=16。
错解分析:
错误原因在于仅凭感觉判断,绘出正确图案结果会一目了然。
正确解法:
(1)新正方形A1B1C1D1,显然A1B1=B1C1=C1D1=D1A1=2×2=4,所以S新=A1B12=42=16。
(2)新矩形A1B1C1D1,显然A2B2=C2D2=2,B2C2=A2D2=4,所以S新=A2B2×B2C2=2×4=8。
第六章:
1、忽略一次函数y=kx+b和正比例函数y=kx中的一次项系数k≠0的条件。
例:
当m=_______时,函数y=(m-0.5)x2m,+1+4x-5(x≠0)是一个一次函数。
2、对于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关系理解不清。
例如,对函数y=3x,有些同学认为它只是正比例函数,不是一次函数,其实y=3x是正比例函数,更是一次函数,因为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
3、画具有实际意义的函数图象时,易忽略自变量的取值范围,避免出错的有效办法是与实际生活多联系,找准自变量有意义的范围。
例:
一个弹簧,不挂物体时长为12cm,挂上物体后会伸长,伸长的长度与所挂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例,如果挂上3kg的物体后,弹簧总长是13.5cm,求弹簧总长y(cm)与所挂物体质量x(kg)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函数的图象。
错解:
设y=kx+b,根据题意,得13.5=12+3k,解得k=0.5,所以y=12+0.5x。
图象画成一条直线。
错解分析:
错解忽略了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将函数的图象画成了一条直线。
这是同学们容易出错的地方,应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正确解法:
设y=12+kx,根据题意,得13.5=12+3k,解得k=0.5。
因为x为所挂物体的质量,所以x≥0,并且,弹簧是有一定的弹性范围的,所以图象应该是一条线段。
4、运用一次函数的性质易出错,出错原因在于一次函数的性质理解不深。
例:
下列一次函数中,y随x的增大而减小的是()
Ay=2x-4By=-2+0.1xCy=8x-3Dy=(2-3)x
有的同学可能会选择B,出错的原因可能是
(1)误以为k=-2,
(2)错用一次函数性质。
正确解法:
D
y
5、给出函数图象,不会从中挖掘条件,或把条件理解错。
例如:
如图所示为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求其表达示。
有些同学因不知道给出的条件:
x=0时,y=1;x=2时y=0,导致无从下手解题,个别同学误以为给出条件x=2时,y=1而导致错误。
1
2
x
6、把条件代入后,有些同学计算错误,所以计算时要仔细认真。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基本定义理解上易出错
1.正确理解”解”的意义
(1)满足二元一次方程的两个未知数的一对值x=a,x=b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或叫一组解。
如:
x=3y=-2就是二元一次方程3x+5y=-1的一个解。
方程3x+5y=-1除了有解x=3,y=-2外,还有别的解。
(2)二元一次方程具有解的不定性(有无数个解).
二元一次方程的每一个解都是一对数值,这两个实数是相关的.即这两个未知数中的一个确定后,另一个未知数也随之确定.
(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方程组的解是构成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而不是方程组中某一个方程的解.
二.选用适当的方法解方程组
对于形式比较复杂的方程组,需先将原方程组化简.
如:
解方程组;
(1)(x+y)/2+(x-y)/3=6
4(x+y)-5(x-y)=2
(2)3x+2y/4=(x+5y)/3=(2x+2y-2)/5
解:
原方程组变形得(3x+2y)/4=-(2x+y-2)/5
-(x+5y)/3=(3x+2y)/4
合理的选用两种消元法进行解方程组.
三列方程组解应用问题
利率问题
(1)对贷款年利率采用知识性曾现方式不适应.
(2)对利息的计算公式:
利息=本金*利率*期数掌握不够熟练.
打折销售问题:
对关系市售价+进价*(1+利润率)掌握不牢固,由售价计算进价时,把正确的算法:
进价=售价/1+利润率,误为:
进价=售价*(1-利润率)
当题中条件较复杂,干扰因素教多,不会解答的主要原因是理解题意困难,抓不住数量关系。
如:
打折销售问题
某商品按定价销售时可获利45元;按定价的八五折销售该商品8件与将定价降低35元销售该商品12件所获利润相等,该商品进价定价分别是多少?
解:
设该商品进价为x元,定价为y元。
则有:
y-x=45
8(85%y-x)=12(y-35-x)
解得x=155
y=200
答:
该商品进价为155元,定价为200元。
第八章数据的代表
1.平均数,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定义
当题目中所给数据不大时,可选一般的求平均数公式。
……………………较大且且接近某个常数时可选用简化的求平均数.公式.
……………………重复出现时,常选用加权平均数公式.
如:
某校初中二年级有两个班,在一次数学测试中,一班参考人数52人,平均成绩为75分;二班参考人数为50人,平均成绩为76.56分,求本次考试初中二年级的平均成绩.
误解:
平均成绩=(75+76.56)/2=75.81(分)
根据平均数的定义可知,二年级的平均成绩等于二年级的总成绩÷总人数=1/52+54(75*52+76.56*50)=75.76(分)
2.理解中位数,众数概念,要根据所给信息说出实际意义.
充分理解在比赛中一般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求其余得分的平均数.
八年级(上)易错点分析
沈阳市第九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