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赤峰学院附中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8307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4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赤峰市赤峰学院附中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内蒙古赤峰市赤峰学院附中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内蒙古赤峰市赤峰学院附中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内蒙古赤峰市赤峰学院附中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内蒙古赤峰市赤峰学院附中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赤峰市赤峰学院附中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内蒙古赤峰市赤峰学院附中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赤峰市赤峰学院附中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蒙古赤峰市赤峰学院附中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内蒙古赤峰市赤峰学院附中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赤峰学院附属中学高二年级月考测试(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部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

1.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天下。

”以上材料反映了

A.道家把养生与治国并重B.道家关心天下百姓

C.道家的理想统治者形象D.道家的辩证法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天下”可知反映了老子治国理政的思想,即圣人要想治天下,首先要爱护自己的身体,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护的人,怎么能把天下托付给他呢?

老子在这里要强调“无为”,主要的手段就是“爱护自己”尤其是爱护自己的身体,倘若圣人身体总是出现问题,那么人民群众还敢把天下托付给他吗,那么他还敢去治理天下吗?

所以材料反映了道家理想统治者的形象,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治国理政思想,和养生无关,排除A;材料侧重论述的是统治者,不是关心百姓,排除B;材料中没有相互转化的内容,不能体现道教的辩证法思想,排除D。

2.程颢诗云: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人物“程颢”可大致推测本题考查方向为“程朱理学”,根据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可知程颢认为“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主张通过探究世间万物来求理,B选项符合题意。

孟子和庄周思想含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成分,A选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

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属于老子的思想,D选项排除。

3.公元659年,武则天下诏修改《氏族志》为《姓氏录》。

规定凡五品以上官员“皆升谱限”,进入士族之列,皇后之武姓被定为第一等。

这一举措

A.否定了封建等级秩序B.选拔了高素质人才

C.铲除了世家大族特权D.体现了权力再分配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为打击士族势力,于显庆四年,通过高宗下诏改修《氏族志》为《姓氏录》。

新修的《姓氏录》把武氏家族列为第一等,下面按官职高低共分九等,无论祖上有无功德,门第是高是低,只要通过科考或军功升至五品以上的官吏均可升高家族等级。

这就进一步打破了士族与庶族的界限,对门阀制度的破坏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此项措施体现的是权力的再分配,D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等级秩序存在于阶级社会中,排除;B是科举制的作用,排除;C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故选D。

4.清雍正年间,珠江三角洲出现了将优质农用耕地改造为鱼池基塘的现象;广州西郊,形成了固定的蔬菜、花卉生产供应基地。

这一现象说明

A.商品经济影响农业生产B.饮食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C.经济中心南移趋势完成D.广东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广州西郊,形成了固定的蔬菜、花卉生产供应基地”体现的是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提高,说明商品经济发展对农业生产的影响,A正确;材料无法得出饮食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的结论,B排除;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早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完成,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A。

5.有学者认为:

“自汉武以后,名虽尊儒,然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书,以官家解释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

后人所研读的儒家经典不是经典本身,只是经典的注……儒家的精神,孔子的精神,透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已是变歪了的。

”该观点意在强调

A.儒学公信力遭到了普遍质疑B.汉代儒学思想以帝王为本位

C.儒学日益僵化逐步走向衰落D.汉代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名虽尊儒,然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书,以官家解释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可知,帝王利用儒书,官方控制思想,导致儒学失去本真意义而服务于封建专制统治,故选B项;题干不能体现儒家受到质疑,排除A项;题干未反映儒家的僵化问题,排除C项;题干并未强调儒家的正统地位实现,排除D项。

故选B

6.自汉代以来周天子出游所乘马车是如《逸礼·王度记》所言“天子驾六、诸侯驾四”,还是如《毛诗》所写“天子驾四”,一直是史家争论的焦点。

2002年发现的洛阳周王城天子驾六车马坑,验证了古之天子驾六的乘舆制度。

这说明传统典籍

A.价值来源于学者考证B.不能反映历史的真实

C.可与考古发现相印证D.不能成为研究的依据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2002年发现的洛阳周王城天子驾六车马坑,验证了古之天子驾六的乘舆制度”体现的是考古发掘印证了文献的历史记载,因此C正确,BD排除;传统典籍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作用,其价值本身就有,并非是来源学者考证,A排除。

故选C。

7.隋朝王通在《中说》称“诗书盛而秦世灭,非仲尼之罪也;虚玄长而晋室乱,非老庄之罪也;斋戒修而梁国亡,非释迦之罪也”“三教于是乎可一矣”。

这反映了()

A.秦朝因焚书坑儒而速亡B.儒学吸收佛道思想的新发展

C.佛教是梁朝灭亡

根源D.“三教合一”思想的初步显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王通认为秦朝灭亡并不是因为儒家思想的兴盛;晋朝出现皇室内部的叛乱,也不是因为道家思想的影响;南北朝时期梁国的灭亡更不是因为佛教的罪过。

儒释道可以融合,即提出了“三教合一”的主张,故选D项;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焚书坑儒,排除A项;理学是儒学吸收佛道思想的新发展,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王通认为导致梁朝灭亡的根源不是佛教,C项错误。

8.宋代理学家都积极地从政立业,史载他们为治的政绩,是体恤民情、明尊卑长幼之类的风化等等。

不能做官时,理学家大多也不努力于仕途,追求个人功名利禄,而是退而聚学化民。

他们的做法(  )

A.有利于理学的思辨化B.推动了理学的世俗化

C.有利于教育体制革新D.迎合了市民阶层需要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史载他们为治的政绩,是体恤民情、明尊卑长幼之类的风化等等”体现的是宋代理学家致力于社会习俗的变革,因此推动了理学的世俗化,B正确;AC与材料无关,排除;理学属于雅文化,市民文化属于俗文化,D排除。

故选B。

9.朱熹作《朱子家礼》,阐述了家族生活的“通则”和“冠礼”“婚礼”“葬礼”“祭礼”四种重要的礼仪制度。

他尽量以从众和从俗的原则对古礼进行修订,使之更加简化易行。

这一做法

A.促进了儒家伦理的世俗化

B.造成了宗法观念的淡漠

C.中断了儒家传统的继承性

D.导致了日常仪式的繁琐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的“以从众和从俗的原则对古礼进行修订,使之更加简化易行”可知,朱熹对家族中的礼仪制度的修订主要依据了能够方便民众的原则进行的,由此可看出朱熹的做法促进了儒家伦理的世俗化,故选A;依据材料意思可知,朱熹的做法强化了宗法观念,故可排除B;C项的说法明显违背史实,儒家的优良传统至今依然被继续传承,故可排除C;朱熹的做法是简化了礼仪,所以D项的说法与材料意思不符,可排除D。

10.明末思想家李贽指出,那些谈论程朱理学

人,其实是一群“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讲道德、说仁义自若也”的伪君子,是一群“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的虚伪之徒。

李贽意在强调

A.空谈导致社会日益衰落B.理学导致人们道德沦丧

C.回归儒家经典的紧迫性D.学问应贵实践而轻空谈

【答案】D

【解析】

【详解】李贽指责空谈道德,一心升官发财的伪君子,揭露其言行不一,意在强调学问应贵实践而轻空谈,D项正确;李贽批判假道学不是为了说明空谈导致“社会日益衰落”,A项错误;李贽批判伪君子和假道学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强调理学导致人们道德沦丧,B项错误;回归儒家经典的紧迫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

11.唐代柳宗元否定神秘

天和天人相预说,批判鬼神迷信等,具有这种思想的人还有卢藏用、刘禹锡等人。

此现象产生主要是由于

A.经济重心逐步南移B.儒家思想的影响

C.科学技术的新发展D.三教合一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天文学方面成就的推动下,唐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有了重大发展,所以有柳宗元、卢藏用等人提出天人不相预、批判鬼神迷信的思想,故C选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与思想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故A选项错误;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与材料内容无关,故B选项错误;三教合一是指儒教、释教、道教三个教派的融合,与柳宗元、卢藏用等人否定神秘的天和天人相预说,批判鬼神迷信无关,故D选项错误。

12.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

“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

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明朝中后期,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不论老童、低秀才还是没有怎么读过书的人,都以“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一现象说明书籍在人们的生活和日常交往中影响较大,体现出当时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D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只是是书籍的普及,不能得出学术文化水平的高低,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士大夫地位的提高及经世致用的思想,故排除B、C。

点睛: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以说明、表明、反映等为设问词语的试题年年都有。

从能力要求看,这类题目往往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分析和探究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

考查方式主要有二:

一是从一个现象(情境)切入,考查政治、经济或者文化等任何一个方面,解题时需要准确理解题目提供的现象(情境),透过这一现象(情境)并结合时代背景做综合分析,看到现象(情境)所关联的问题的实质,才能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二是以一类或者多种历史现象(情境)为切入点,考查政治、经济、文化等任一方面,解题时需要透过这些现象(情境)再结合时代背景或者历史环境综合分析,找出其共性或差异,得出相关的规律、趋势。

13.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

“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法()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中引文可知,朱熹认为国家以民为本,社稷是为民而设立,而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

民既然为国家的根本,那么统治者就要努力去争取民心,从而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中强调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并非强调君主至尊的观念,故A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存天理,灭人欲”旨在强调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约束人的行为,维护封建统治,与题干中的民本思想不合,故C项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与“新发展”不合,故D项排除。

【名师点晴】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夏商周时期,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定型于汉代,此后历朝历代虽有所演变,然而其思想主旨始终没有变化,一定程度上能够使人民安居乐业,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但民本思想也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是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而提出的。

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仍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试题分析】本题以民本思想为核心内容,体现的是以民为本的思想,折射出时代特点——群众路线,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党始终是群众利益的最忠实的代表。

因此在备考复习的过程中需要把现实与热点联系起来,从历史的角度思考分析,从而能够在考试时得心应手

14.古代理学家所提倡

“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旨在强调

A.知行合一B.本心即天理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D.日积月累与循序渐进

【答案】D

【解析】

【详解】“慎思明辨,格物致知”强调要通过每日接触、了解事物,多思考,才能把握理而有所得,故强调日积月累与循序渐进,故D项正确;AB两项是心学的内容,C项是明朝李贽的思想,故排除ABC三项。

15.先秦有思想家认为:

“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这体现了

A.民贵君轻的主张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克己复礼的思想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答案】B

【解析】

【详解】“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体现的是进入一个国家去辅佐国君,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这个国家的建议,故选B;题干没有提到君与民的关系,故排除A;C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16.先秦诸子中,儒家主张“仁”以血缘为基础,强调等级秩序;墨家主张“仁”要“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国若视其国”,使彼此利益兼而为一。

儒墨关于“仁”的主张

A.适应了诸侯争霸的需要B.目的是重构社会价值

C.形成了完整的哲学体系D.具有浓厚的民本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各思想流派为了构建新的社会秩序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因此儒家、墨家关于“仁”的主张目的是重构社会价值以构建新的社会秩序,B正确;儒家和法家都不主张战争,排除A;“仁”是两个思想流派的主张之一,不能据此得出两个流派形成了完整的哲学体系,排除C;民本思想在材料中并未体现,尤其是材料中儒家的主张,排除D。

17.下图为中国近代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形势示意图。

该事件最终导致

A.中华民国成立B.国民革命失败C.解放战争胜利D.抗日战争爆发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可知,武昌起义后,革命的旗帜迅速席卷全国,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这次革命的直接成果就是中华民国成立,因此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

故选A。

18.民国初年,英国卜内门公司垄断国内纯碱市场。

1917年民族企业家范旭东创办永利制碱公司,生产出红三角牌纯碱,结束了洋碱独霸国内市场的历史,并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

红三角牌纯碱的成功折射出

A.近代民族工业全面提升B.实业救国的时代精神

C.列强资本在中国的萎缩D.近代工业的主导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1917年民族企业家范旭东创办永利制碱公司,生产出红三角牌纯碱,结束了洋碱独霸国内市场的历史”体现的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具有实业救国的时代精神,B正确;A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当时仍然是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D排除。

故选B。

19.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中国知识界围绕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展开了大论战。

王礼锡在《中国社会史论战序幕》中指出:

“需要找出中国社会的前途。

具体问题是:

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本主义革命?

亦或是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还是封建主义?

”。

中国社会性质大讨论说明当时的知识界

A.接受了马克思主义B.对社会性质认识趋于一致

C.积极探索救国道路D.否定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国民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人兴起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讨论,这一讨论的目的是通过明确中国社会性质来厘清救国道路问题,C正确;马克思主义只是当时的主张之一,是争论的内容之一,不能说明当时已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排除A;当时不是所有社会阶层对于社会性质达成一致,否则争论无从谈起,排除B;D是争论的内容之一,即是否需要走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排除。

20.1962年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大力压缩重工业战线。

这一措施意在

1960年

1962年

基本建设投资

388.69亿元

71.26亿元

大中型工业项目

1500个

1000个

工业总产值

950亿

880亿

A.改善国民经济结构B.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发挥政府主导作用D.改变所有制的结构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表格信息可知,1960年至1962年,我国基建投资大幅度下降,工业总产值以及大中型工业项目也在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实行八字方针,重点在于恢复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国民经济结构失衡问题,A正确;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C是手段而非目的,排除;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并未改变所有制结构,排除D。

21.下表为苏格拉底之死的相关材料,该材料可以用来说明雅典

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

表决方式

程序

罪名

陪审员

审判员

产生方式

6000

501

抽签

举手

一审制

渎神或蛊惑青年

A.司法判决顺应民心B.审判结果公正合理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司法程序相对规范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对苏格拉底的审判经过了严格的民主程序,说明当时司法程序相对规范,故D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材料反映的是司法程序,没有涉及顺应民心的内容,故排除;苏格拉底之死体现的是直接民主的弊端,故B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22.1649年公开审判国王查理一世是英国政治史上的重大事件。

检察官指出“国王的权力本是人民为自身安全而赋予他的,一旦其利用权力伤害人民,依据法律应将其视为人民公敌并处以最严厉刑罚”。

法庭还允许查理一世对其罪行一一进行回答。

公开审判查理一世有利于

A.落实《权利法案》B.巩固君主立宪制

C.推翻君主制度D.传播民主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国王的权力本是人民为自身安全而赋予他的,一旦其利用权力伤害人民,依据法律应将其视为人民公敌并处以最严厉刑罚”体现的是人民主权思想,因此公开审判查理一世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D正确;《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A排除;当时英国尚未确立君主立宪制,属于君主制国家,B排除;英国至今仍然是君主制国家,C排除。

故选D。

23.十月革命后,美国对苏俄(联)执行了长达16年的“鸵鸟政策”,拒绝给予外交上的承认。

直到1933年11月16日,双方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影响美苏建交的经济因素包括

A.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B.美苏经济发展的需要

C.凯恩斯主义理论兴起D.苏联经济危机的爆发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深陷经济大危机的泥淖,这一时期双方建立关系的经济因素是美苏经济发展的需要,如美国需要输出机器设备,苏联需要引进机器设备,因此B正确;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出现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A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仅苏联一家独秀,D排除。

故选B。

24.某部文学作品被这样评价:

“(作品)有它的地理,有它的谱系和它的家族,它的场所和它的特点,它的人物和它的事件,有它的贵族与平民,有它的政治家和花花公子,总之,有它的整个社会”,最符合这一评价的作品是

A.《西风颂》B.《人间喜剧》C.《老人与海》D.《等待戈多》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有它的地理,有它的谱系和它的家族,它的场所和它的特点,它的人物和它的事件”“有它的整个社会”可知,这一文学流派注重真实地再现社会场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现代主义流派,代表作是《人间喜剧》,B正确;《西风颂》是浪漫主义文学,排除A;《老人与海》是现代主义文学,排除C;《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文学,排除D。

第II卷(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共40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世纪后半叶—20世纪初京津地区历史大事简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861年

清政府设立“总理街门”,由恭亲王奕诉担任总理大臣

1867年

崇厚在天津创立天津机器局,是当时北方最大的兵工厂

1878年

朱其昂在天津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

1895年

康有为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创办《中外纪闻》,宣传维新思想

1897年

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翻译《天演论》

1903年

袁世凯在天津重视市政建设,创设巡警制度、着手建造天津北站

1903年

清政府颁布《奖励公司章程》,提出奖励工商

——摘编自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京津地区在经济、政治、思想方面的变化为主题,自拟题目,任选一角度加以论述。

(要求:

明确写出标题、主题鲜明,表述成文、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答案】例:

京津地区的变化见证了中国的经济近代化历程。

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运动创办了天津机器局、开平矿务局等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迈出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重要一步。

在外商和洋务运动的刺激下,朱其昂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见证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0世纪初,清末新政奖励工商,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综上,随着清政府经济政策的改变和京津地区近代企业的创办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总理衙门”、“机器磨坊”、近代报刊以及市政建设等近代化内容可以得出观点,京津地区的变化见证了中国的经济近代化历程。

以经济为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运动创办了天津机器局、开平矿务局等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迈出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重要一步。

在外商和洋务运动的刺激下,朱其昂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见证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0世纪初,清末新政奖励工商,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最后对论证进行总结,得出随着清政府经济政策的改变和京津地区近代企业的创办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族繁衍数千年的历史,也是与疾疫抗争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能辨别出伤寒、疟疾、痒疥疾等传染病,抗击传染病的措施也已出现,进而以“制天命而用之”的昂扬精神,鼓舞民众防治疫病的信心。

疫情发生后,本着“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的思想,历代政府会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救灾措施。

唐大和六年春,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流传疫疾,文宗责成地方官员亲自下乡送药,向老百姓传播防治疫病的知识。

发生疫病后,历代政府均要求地方官吏必须及时如实上报灾情,并且对上报灾情的时间和内容作了详细的规定。

——摘编自邓铁涛《中国防疫史》等

材料二:

1910年,中国东北爆发了规模庞大的鼠疫疫情,并蔓延至京畿重地。

清政府任命伍连德博士统管东北各省防疫事宜。

伍连德在东北设立防疫局及防疫机关——吉林防疫总局。

总局外设31处地方防疫局,为处置疫情提供了坚实保障。

同时颁布了《检疫规则》,包括了疫情报告检验、疫区隔离与阻断交通、强制消毒、疫尸及秽物处理、防疫奖惩及善后措施等。

清政府通过报刊等新兴媒体力量大力倡导居民食用干净食物、饮用卫生水源、定期消毒杀菌、保持环境洁净。

1912年,清政府在沈阳召开中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会议——万国鼠疫研究会,确定了许多国际通行的防疫准则,为此后的国际防疫合作奠定了基础。

并颁布第一部全国性卫生防疫法规——《民政部拟定防疫章程》,至此,国家层面的公共卫生体系初具雏形。

当然从整体上看,清政府在医疗卫生方面受制于人才和财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极为滞后。

——摘编自余新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