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讲 突发性污染事件.docx
《第11讲 突发性污染事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讲 突发性污染事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1讲突发性污染事件
第11讲突发性污染事件
—应急准备和响应
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三十条规定: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能发生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做好突发污染事件的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等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加强环境污染风险控制,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应当在抢险、救援、处置过程中采取必要措施,避免或减少突发事件对环境造成损害。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方案。
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事故的单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有关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评估事件造成的环境影响和损失。
”
第三十三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和国务院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的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
被检查的单位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
检查机关应当为被检查的单位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根据现场检查目的,可以检查以下内容:
(一)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
(二)污染排放和监测记录;
(三)环境保护责任制;
(四)限期治理计划的实施;
(五)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方案的制定和演练;
(六)根据法律法规需要检查的其他内容。
”
因此,为确保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组织能够迅速、高效、有序地开展环境污染源的治理及善后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时控制污染源,及时制止重大环境污染的发生,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污染,需要制定环境污染应急准备和相应程序和预案。
11.1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危害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环境污染、重大生态破坏,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局面的,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紧急事件。
它不同于一般的环境污染,突然发生、来势凶猛,瞬间或短时间排出大量污染物,且没有固定的排放方式和排放途径,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破坏,对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企业环境管理体系需要特别重视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预防。
11.1.1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分类
根据事故发生原因、主要污染物性质和事故表现形式等,可以分为七类:
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事故:
指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因生产、使用、贮存、运输、排放不当导致有毒有害化学品泄漏或非正常排放所引发的污染事故。
毒气污染事故:
实际是上面事故的一种,由于毒气污染事故最常见,所以另列,主要有毒有害气体有:
一氧化碳、硫化氢、氯气、氨气等。
爆炸事故:
易燃、易爆物质所引起的爆炸、火灾事故。
例:
煤矿瓦斯、烟花爆竹厂以及煤气、石油液化气、天然气、油漆硫磺使用不当造成爆炸事故。
有些垃圾、固体废物堆放或处置不当,也会发生爆炸事故。
农药污染事故:
剧毒农药在生产、贮存、运输过程中,因意外、使用不当所引起的泄漏所导致的污染事故。
放射性污染事故:
生产、使用、贮存、运输放射性物质过程中不当而造成核辐射危害的污染事故。
油污染事故:
原油、燃料油以及各种油制品在生产、贮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因意外或不当而造成泄漏的污染事故。
废水非正常排放污染事故:
因不当或事故使大量高浓度水突然排入地表水体,致使水质突然恶化。
11.1.2突发性污染事件的特征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特征有以下几种:
形式多样性:
有核污染、农药、有毒化学品、溢油、爆炸等事故。
产生方式有在生产、贮存、运输中使用和处置不当所引起。
发生的突然性:
一般环境污染是常量排污,有其固定排污方式和途径。
而突发性事件往往无固定排污方式,在人们意料之外。
危害的严重性:
一般环境污染多产生于生产过程之中,短期内排污量少,相对危害小,不破坏正常生活和秩序,而突发性事件,往往在极短时间内一次性大量泄漏有毒物或发生严重爆炸,短期内难以控制,破坏性大,损失严重。
处理处置的艰巨性:
由于事故的突发性、危害的严重性,所以很难在短期内控制,加之污染面大,又给处理处置带来了困难。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规律性: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有其难以预料的一面,但也有其规律性一面,即污染源集中处(生产、使用、贮存、运输)是突发事故的发生源,工艺落后,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善,防范不足是发生事故的直接原因。
11.1.3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危害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和受伤,重大的经济损失,造成社会不安定和恐慌,局部地区生态严重破坏。
由于几率很小、发生突然、污染物扩散迅速,后果严重。
因此可能产生突发性污染事件的企业,需要采取预防措施,避免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发生,并且制定好应急预案,加以演练,从而能够在突发性污染事件发生时,及时有效地控制污染物扩散,将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
11.2突发性污染事件的意识和准备
11.2.1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原因
生产事故:
在化工、石油、煤炭、医药、核工业等生产过程中使用、生产极毒化学品、易燃易爆物质或放射性物质,由于不遵守操作规程或设备、管、阀破裂造成有毒物、放射性物质泄漏、燃烧爆炸等事故。
贮运事故:
有毒有害物品在贮存过程中,发生贮罐腐蚀、破损、仓库火灾、爆炸等事故;危险品在运输或输送途中,发生沉船、翻车、输送管道泄漏或爆炸、燃烧等事故。
自然灾害:
地质、台风、龙卷凤、暴雨、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造成工厂、仓库倒塌、船只沉没,车辆顷翻,如果伴随危险品流失,将引发恶性环境污染事故。
人类战争:
包括二类,一是战争破坏工厂、仓库、设施、油田、输油管道等;二是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核武器、生化武器等所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统计表明,前三类是造成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主要原因。
11.2.2潜在紧急污染事件的识别
企业要识别潜在紧急污染事件,需要对其环境风险进行辨识。
环境风险辨识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最大可信火灾爆炸事故及次生的环境污染事件;
(2)危险化学品或危险废物大面积泄露的概率和严重程度;
(3)环境事件的触发条件,如操作错误,管理制度缺陷,设备老化,暴雨、雷击、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周边环境安全事件,社会风险(如停电)等;
(4)环境事件隐患,包括设备、设施的缺陷和管理制度、认识方面的缺陷。
辨识环境事件隐患即为环境风险隐患排查的过程。
环境风险辨识的方法有:
(1)事故树分析;
(2)头脑风暴法;
(3)环境风险事件类比分析法等。
环境风险隐患排查的依据,包括但不限于:
(1)适用的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废水、废气法律、法规、标准;
(2)相关环境、安全事故案例;
(3)国内外同类单位环境污染事件资料;
(4)地理和气象资料;
(5)科学的环境风险辨识与评价结论
11.2.3应急响应处置的原则
应急响应处置的首要原则是安全第一,以人为本。
应急处置最重要的是保证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绝对不能拿生命冒险。
在应急施救过程中,最优先的目标和最重要的举措都要首先保证人身安全。
同时,也要十分注意保护应急队伍自身的安全,实际上在极端危难的情况下,保护不了自己的安全,就无法救护别人。
每一个应急指挥员,都有责任保障救援队伍的安全,任何一级指挥员都没有权力因为财产等物质原因让应急人员冒生命危险。
原则二是早期预警、有备无患。
早期预警有两个功能,一是防止事件发生,在事故即将形成胡偶没有爆发之前,采取应变措施防范和组织由预警期进入到应急响应期;其功能之二是事故发生和扩大蔓延之前,通过预警期的活动能迅速提高警备级别,动员准备力量,加强应急处置能力,把事故控制在应急预案所策划的特定类型或指定区域,确保事故在演化成危机前进入到恢复期。
另外,在应急救援过程中,一旦发现异常情况或出现危险迹象,要立即发出预警信号采取应变措施,迅速通知指挥和现场有关人员,采取应变措施。
原则之三为第一响应、快速处置。
第一响应是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
事故一旦发生,时间就是生命,应急响应速度与事故后果的严重度密切相关,分析总结大量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经验表明,对事故受害人在其的抢险救治对保障生命、减轻伤害具有决定性意义。
同时,如果在敏感期处理不够及时,可能使事件性质会发生扩大和激变。
因此,在事故发生后,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地做出应急反应,在造成严重后果之前此案去有效的防护、急救或疏散措施。
第一响应就是要求在应急响应的准备和初级响应阶段实现快速有效的反映,在事故苗头刚刚出现时,要在事故原始地点就地快速应对,将事故控制在最初始阶段。
同时重视在组织和周围社区中培训和建立志愿者队伍,作为第一反应的骨干力量。
原则之四位统一指挥、协调一致。
应急指挥在组织结构上可分为多种形式,但无论采用哪一类指挥系统都必须实行统一指挥的原则,无论涉及应急救援活动单位的行政级别和属关系如何不同,都必须服从应急指挥部的统一指挥协调,统一号令,步调一致,令行禁止;应急指挥最基本功能就是统一协调执行应急救援任务各单位之间的活动,使各参与单位既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又能相互配合,提高整体效能。
目前国家没有对环境事件的预警设立统一分级标准,企业可根据实际环境风险状况对环境应急响应进行分级。
如I级为完全紧急状态-可能需要动用外部力量才能处置的事件;II级为有限紧急状态-可能需要动用企业的整体力量才能处置的事件;III级为潜在紧急状态-只需要动用企业的局部力量就能处置的事件。
11.2.4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指面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而设置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
企业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为依据,正确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确保事故发生时能快速有效地进行现场应急处理、处置,保护企业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防止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结合企业实际,特制定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企业需排查出自身的环境风险事故,并结合所在地区的基本环境情况和特点,编制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为使制定的应急预案可行有效,在制定应急预案之前,需做好企业的情况调查和相关信息收集工作。
需了解的所在地基本情况包括:
企业所处地理位置特点,当地气候气象特点,当地救援力量及装备特点等。
需调查清楚企业自身的环境污染事故危险源基本情况,包括:
企业主、副产品及生产过程的中间体所包含的的危险物质;生产工艺流程及装置所涉及的危险物质及其储运方式及途径;污染物的产生、处理及最终废物处置情况和防护措施;危险废物产生、转移、处置情况及相关储运信息。
污水、废气、固体废物产生、处理和处置情况等。
企业潜在的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分析基本方法可参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应急预案内容应包括:
(1)应急组织机构、组成人员和职责划分;
(2)事故报告与通报程序
(3)污染事故现场应急措施。
包括:
应急过程中使用的材料和设施说明;应急过程中采用的工程技术说明;应急过程中工艺生产应急方案及操作程序;污染治理设施的应急方案;事故现场人员清点、撤离方案;危险区隔离方案;现场应急人员在撤离前后的报告;处置事故可能产生二次污染的处理措施。
(4)抢险、救援及控制措施
(5)受伤人员现场救护及救治
(6)现场保护与现场洗消
(7)事故现场的回复和善后
(8)应急终止后的行动
(9)应急保障
(10)应急培训和演练
(11)应急预案评审、发布与更新
11.3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和处置
11.3.1有毒有害气体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和处置
生产、贮存、运输过程的泄漏是有毒气体污染事故的主要原因。
常见有毒气体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见表11-1。
表11-1部分有毒气体污染的应急监测和处理方法
续表11-1
续表11-1
11.3.2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和处置
化学毒品种类繁多,性质各异。
有的事故知道污染物种类,而有些事故还需要判断污染物种类,所有这些都给污染事故的监测和处置带来困难。
应急监测需要监测人员的经验、简易监测技术和实验室监测技术的有机配合,尤其是简易监测技术和经验往往在事故现场的最初阶段,对事故的处置和减少损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表11-8为部分化学毒品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
表11-2部分化学毒品的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
续表11-2
续表11-2
续表11-2
11.3.3爆炸性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和处置
爆炸性环境污染事故是指当物质从一种状态通过物理或化学变化在瞬间变为另一种状态并伴随释放出巨大能量而做机械功的过程。
爆炸分为物理爆炸(如锅炉爆炸)、化学爆炸(物质的化学结构发生变化,如炸药爆炸、瓦斯爆炸等)和核爆炸。
化学爆炸是爆炸性环境污染事故中最多的一类。
按爆炸物质的性质可分为混和气体爆炸、气体分解爆炸、粉尘爆炸、混合危险废物爆炸、爆炸性化合物爆炸及蒸汽爆炸等。
化学爆炸的基本特征是反应在瞬间完成,产生大量能量和气体物质。
爆炸的危害,一是爆炸所引起的直接破坏,二是爆炸引起火灾,三是如果爆炸中产生有毒有害物,或爆炸是由有毒有害物泄漏、燃烧所引起,则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表11-3是常见有毒气体爆炸的污染物及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
表11-4是常见毒害品爆炸的污染物及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
表11-3常见有毒气体爆炸的污染物及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
续表11-3
续表11-3
表11-4常见毒害品爆炸的污染物及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
续表11-4
续表11-4
11.3.4腐蚀性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和处置
具有酸性、碱性、氧化性或吸水性的物质叫腐蚀性物质。
按腐蚀性强度和化学组成,腐蚀性物质可分为以下九类:
第一类:
一级无机酸性腐蚀物品。
这类物品包括具有氧化性的强酸和遇水能生成强酸的物质,均有强烈的腐蚀性,如硝酸、硫酸、五氧化磷、二氧化硫等。
第二类:
一级有机酸性腐蚀物品。
这类物品具有强腐蚀性及酸性,如甲酸、氯乙酰氯等。
第三类:
二级无机酸性腐蚀物品。
如正磷酸、四溴化锡等。
第四类:
二级有机酸性腐蚀物品。
如冰醋酸、醋酸酐等。
第五类:
一级无机碱性腐蚀物品。
如氢氧化钠、硫化钠等。
第六类:
一级有机碱性腐蚀物品。
如乙醇钠、二丁胺等。
第七类:
二级碱性腐蚀物品。
如氧化钙、环己二胺等。
第八类:
一级其他腐蚀物品。
如苯酚钠、氟化铬等。
第九类:
二级其他腐蚀物品。
如次氯酸钠溶液等。
常见腐蚀性污染物为各种酸碱。
表11-5为酸、碱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
表11-5酸、碱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
11.3.5溢油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和处置
在石油勘探、开发、炼制及储运过程中,由于意外事故或操作失误,造成原油或油品从作业现场或储器里外泄,流向地面、水面、海滩或海面等,这一现象称为溢油。
溢油也指其他类型的碳氢化合物,例如原油、家用取暖用油和重渣油以及苯、乙烷等有机溶剂的溢出。
由于溢出的物质类别不同,密度不同,所形成的油膜厚度也不完全相同。
轻质油扩散面积大,形成的油膜较薄;而重质油形成的油膜较厚,厚度可达数厘米。
根据油膜层的特点,可采用经验法,即目视估算确定溢油量,见表11-6。
表11-6溢油量的估算
目前对于溢油事故的应急监测和处置有不同的方法,表11-7是溢油应急监测、处置方法及比较。
表11-7溢油应急监测、处置方法及比较